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农业科研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研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研技术

第1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J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撑下,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发展,以不断满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裔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世界农业经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等历史发展阶段,而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产品的增长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又给环境保护与农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弊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所产生的弊端,进行替代和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人类活动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主的历史时期已告结束,而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人与生物共处,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新时期行将开始。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持续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持续农业是在70年代桥代思潮的从础卜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构思。70年代在发达国家重新崇尚自然衣业,拟在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力水平L,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农业等,实质上是要在低投人的基础上发展自然农业。这一次的林代思潮,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忽视一与排斥,导致一r在实践中的失败。此后,经过几80年代初期的酝酿,so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持续农业。oo年代初期在国际上进一步受到重视。持续农业最初是由美国发起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o)提出“2仪刃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同年10月在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体系学术讨论会。1991年4月,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实现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即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有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有118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续发展与持续农业的观点为全体代表所接受:与会者认为: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不仅来自城市的工业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且也来自最古老的产业即农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认为,持续农业是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总理率团出会,并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会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92年7月2日召开的第23次会议上,决定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经验。近4O年来,全国粮食总产由1.1亿吨提高到4.4亿吨,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结构改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中国农民已基本上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同时,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均耕地少,而且还在减少,近十年全国每年减少36万公顷,人均粮食不到400公斤。农村欠发达,农民平均收人甚低,而且增长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力约占农业劳力的l/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率不高,化肥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卜升很快、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XX)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巧。我国的农业和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牛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要达到上述目标,除了靠政策、靠投入、继续改革开放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

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是支撑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资源节约(节水、节肥、节能、节农药、节饲料等)型科学技术、品种发掘和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从综合、持久和整体的角度来看,也可理解为集约化的生态农业型技术。我国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技术,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无论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这种状况己经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业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目标,农业在继续增加生产资料投人的同时,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提高投人效率,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高产、优质、高效、节本和节约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增殖资源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不污染环境,甚至可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可提高物质投人的有效利用率,并有持续性的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致性,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考虑到全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全人类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微观和宏观、目前和长远的一致性;研究与开发中涉及面广,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持久性,难度较大。

今后,在科技工作中,要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用于指导自己和所有的科技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重视研究、升发和推广可节约资源、可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发农业和食品领域生物技术,提供安全丰富的动植物食品。对现有农业技术,要用持续发展的观念,从对资源利用率、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可持续侄评估,推广其中有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淘汰不利于可持续性的技术。要研究推广提高农业投人物质,如化肥、农药、灌水、农业机构和油、电等利用效率的技术。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优良的新种质资源,加强植物和动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和开发。建立和完善良种选育和繁殖体系,确保优良品种(组合)的纯度和最高应用年限。要研究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和预警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减少病虫灾害损失。积极推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从财政、设备、实验手段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加科学技术储备和后劲。重点开展区域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广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网络的建设,造就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服务。

三、大力研究与开发可持续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一定范围内,已形成了共识,也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是有利的。但是,要把这项全民战略在全民形成共识,并变成全民的共同行动,还要做许多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已把保持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一条战略方针,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已被提到首要位置。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会议和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尽快地帮助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职工、劳动农民和在校学生,普遍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致力于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持续地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

2.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揽全局C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全球和全人类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伦理的依据,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不能因为一个地域的利益,而损害另一地域的利益;不能因为目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事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和人员,应当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地检查自己的规划、计划、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及时淘汰那些不符合持续发展的部分,充实有利于持续发展的部分。同时,应当制定科技人员守则,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与活动。

3.切实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已制定了不少的法规和政策,我们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修正和充实。与农业和农业科技关系密切的内容较多,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以下方针、政策。自然资源保护方针一: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持利用。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

4.开展对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评估。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科技活动和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在制订规划、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检查、验收、鉴定和成果转化等,都要贯穿着可持续的标准。为了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科技活动,对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属性,应当进行深人而实际的研究,尽快制定出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5.科技人员要全面参与可持续发展。要广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制度,“促使全体科技人员参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参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工作;二是参与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立项、实施及检查验收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工作;三是参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四是到县(市)、乡(镇)和行政村担任科技副职,直接指导农民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作;五是科技人员应当自觉地遵守可持续发展规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社会公众。

第2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方向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并获得学院项目化教材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该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在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来进行的,《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材也作为学院和系部重点开发的课程和教材项目。本文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校企合作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验,但就校企合作教学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总结与改进。截至201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2]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与上海金道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订单班,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

1.2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教学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次深入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进行调研,与农业信息专家座谈,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校企合作示意图

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业和学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决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教学目标共同制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从原先的按部就班变为了实际的学习情境;《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立项和应用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了适合学生的教材;项目化教学的进行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学生考试模式变为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从多个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从象牙塔的教书先生变为了更企业化、工程化的教师和工程师。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了三个项目工程,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到信息采集与处理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做三个项目工程:1、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2、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3、农产品物流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如图2所示。这里面第一个项目由学校教师担任教师,第二和第三个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教师,学生通过三个项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基本上掌握了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过程。

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学场地和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项目化教材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编写教材时,我们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分解,使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可以分解为:蔬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肉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蛋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海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四个项目。整个教材都是由具体的可操作项目来构成,《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由若干个具体项目着手来开展的。

《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为校企合作教学开发了一个很好的课本,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都可以使用该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系涉农专业的学生把计算机工具应用到农业领域当中,为将来服务“三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然后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得出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主体很单一,而且成绩的评定太过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评价不够客观。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习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学生的分工完成质量及工作态度考勤等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打分;期末成绩占40%,学生学期结束做一个完整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给出成绩;最后,学生总评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一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高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将来也更有助于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5.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别对农业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09级(整改前教学方案)和10、11 级(整改后教学方案)的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试卷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所占比例分别是:基础知识部分40%、程序设计部分10%、系统调试部分40%和新技术部分10%,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各知识项实际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对应的各知识项得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图2 知识项得分对比

从表1和图2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后学生各知识项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及所发的对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重要的帮助作用。

6.结束语

本文通过笔者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和亲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并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发现实训场地和企业优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努力和系部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联系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五厍基地、崇明现代化农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的正常开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2]胡信华. 高职翻译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执教通讯.2011(14):32~34.

[3]高辉,孙成明,谭昌伟.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21):168~169.

[4]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 (10):6~9.

[5]王兴旺,栗红霞,张光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7~120.

作者简介:

王兴旺:(1978-),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第3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层次分析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及其技术创新的特征

1.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农业科技企业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从事农业新品种、新生产工艺、新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最终形成的农业的农业性高、规模生产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有如下特征:(1)主要以新产品研发、生物新品种、新生产工艺等为主要经营对象,推出的商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2)必须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为前提,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符合自主经营、责权利明确、自负盈亏等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3)区分农业科技企业与从事简单农产品经营的这类一般性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研投入占有比重高,由于各地的农业技术发达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等不一,占有比重不能一概而论。

2.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1)参与创新过程的主体多。农业中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想充分准确地把握好农业技术创新,首先是认识清楚创新过程的多主题特性。(2)创新过程复杂。农业科技创新的复杂性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学科之间的分化日益精细,各学科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而这正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把先进高效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过程中的最关键一环。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致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最终产品并被作为使用者的广大农民所接受这一过程就变得较为复杂。

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技术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2)经济因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不良,便会殃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态势,处于宏观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活动势必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生产因素。生产环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4)管理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各管理者与外界的协调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内部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对员工的激励制度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市场因素。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应该对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其水平有所掌握。(6)财务因素。企业的自有资金、营运能力、融资能力以及企业资金回收期等都会对创新活动造成影响。

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R&D资金的投入力度。倘若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配备的人力物力水平就会比较高,无疑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便能达到较高层次,追随者在短期内无妨进行模仿与跟进,从而使企业获得了较为长期的技术创新优势。(2)培养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须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农业科技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4)重视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大力增强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较大,风险偏高。(5)走持续合作创新之路。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创联盟,进行创新分工,形成联盟式的创新合作机制,最终获得1+1>2的创新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扶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如鱼得水似的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顾丽敏,安同良.WTO框架下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纵横.2002(10):41~44

第4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2009年1月13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化农业与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批课题验收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的“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组织的专家验收。会议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科教质量处处长范学民主持,副司长刘宪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周长吉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齐飞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紧紧围绕温室的节能增效这一研究目标,分别在温室的标准化平台建设,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温室中的应用,钢渣混凝土墙体、相变蓄热墙体以及凹凸墙体,PEF热合保温被,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的节能技术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课题建立的温室设计基础数据库及相关设计平台为国内首创。

(丁小明)

来源: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等两项农业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起草的农业行业标准《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和参与起草的《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方法》近日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审定。

(丁小明)

来源: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20亿元加速发展设施农业

2008年,北京市政府与社会各界投资20多亿元提速设施农业发展,新发展设施面积3.6万亩(0.24万公顷),9条产业带、13个产业群、27个产业点基本形成,初步呈现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格局。

据介绍,2008年北京市把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发展布局,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体,2008年~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0.27万公顷)左右,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要达到35万亩(2.33万公顷)左右。为此,北京市重点实施了“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等5项推进工程,出台了设施主体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最高给予80%资金扶持等8项具体扶持政策。

据北京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2008年北京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累计投资20多亿元,对设施主体建设、配套基础建设、科学技术转化、规模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加以扶持。截至2008年底,全市温室和大棚面积累计超过了20万亩(1.3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大兴区庞安路、五区县京承路等9条设施农业重点产业带,通州区于家务东升方圆设施产业群、大兴庞各庄镇西甜瓜甘薯设施产业群等13个设施农业产业群;房山良乡后石羊村、密云太师屯镇太师庄村等27个重点低收入村设施产业点。

来源:《农民日报》

天津:解决设施农业融资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日前,记者从天津市农委获悉,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本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截至目前已先后推出银政合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村镇银行和银企对接等四大创新模式,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推广了银政合作。为加大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力度,有效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天津市总结推广了蓟县、宝坻区银政合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有农业的区县成立银政合作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用于农业设施建设贷款担保。银政合作为更多地争取银行贷款支持,加快农业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提供了保障。

二是推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了农房、农财、农民意外伤害保险。为进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为防止农民因灾返贫提供保障,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12个有农业区县以及市农垦集团,全面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2007年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上,目前险种补贴扩大到小麦、水稻、玉米、生猪、奶牛和温室、大棚,参保农户达到8万余户。

三是探索建立了村镇银行。2008年,蓟县与天津银行合作建立了天津市首家、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保障。

四是促进了银企对接。天津市采取政府搭台的办法,召开农口和金融部门重大项目对接会,实行银企对接,受到了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的欢迎。

来源:《天津日报》

大连市今年将建900个日光温室小区

记者近日从大连市农委获悉,大连市2009年计划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约0.67万公顷),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小区1200个,其中,日光温室小区900个,大棚小区300个。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2009年,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强化集约经营,逐步形成“村一品、一乡一业”生产格局,提升小区的规模和档次。

来源:《半岛晨报》

鞍山在设施农业中试行政策性保险

记者从辽宁省鞍山市政府获悉,该市采取农户投保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近期对设施农业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从而为农民防灾增收提供保障。

据鞍山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介绍,近年来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市设施种植业面积已经发展到50万亩(3.33万公顷),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4%,实现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0%,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主渠道。2009年起,鞍山市在3个设施农业示范带推广保险试点,保费由省级财政补贴20%,市级财政补贴15%,县级财政补贴15%,农户承担50%。

试点区内凡符合建造技术标准要求,能正常使用的设施农业大棚均可作为保险标的。保险责任包括火灾、雪灾、雹灾、暴雨、暴风、洪水等6项。如果试点区全部投保,将有温室大棚26,764栋,全年保费预计204万元,其中农户可节省保费102万元。

2008年7月,鞍山市对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4个种植业品种进行了政策性保险,全年完成保险额3.1亿元,保费1470万元,参保率22%,因灾赔付总额350多万元。

来源:新华网

辽宁开原市百座大棚应用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辽宁省开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推广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来,采用这项技术的大棚户已有100多户。

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新型大棚增产技术,去年纳入了省财政补贴项目,辽宁省财政每棚给予农户120元补贴。该项技术利用玉米秸秆做原料,添加菌料,按垄(床)埋于地下,带有菌料的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改良保护地土壤结构、提高冬季棚内温度和蔬菜增产增效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地温3℃至5℃,减少湿度30%以上,并可减少病害,比正常用药的大棚减少20%至50%病害,可节省专用肥和农药方面费用400多元,还可节约三分之一的灌溉用水。由于改良了土壤结构,棚内作物根系粗壮,结果多,质量好,可促进增产30%至50%,提高果实商品率20%,并能提前半个月上市,使棚菜能卖上个好价钱。

来源:生意社

新疆吐鲁番10亿元新建2万温室大棚

第5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人类科学发展步入21世纪,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正接受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旧的模式、形态、思维不断被打破,新的框架、理论、观念如潮水般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本论文通过比较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与本国农业科研管理的特点,汲取有益经验,得出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特点

1、政府主拨科研经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都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从资金方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的85%经费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由国家经办,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印度、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比重分别为93%、95%、97%。日本文部省将科研经费主要使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立科研费约占77%;(2)私立科研补助费约占17.8%;(3)农业大学科研补助费约占4%。文部省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每年根据上述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项目类型,将研究人员呈报的科研课题及申请研究费用情况召开评议员会议,筛选后汇总至文部省,一般能审批的科研课题为50%。其经费额也不是报多少批多少,一般只够所需开支的80%左右,所缺基金由其它基金会和支助单位解决。

2、重视制定本国的科技计划

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定本国的农业科技计划,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六大跨部门综合性科技计划以及九大农业科技战略计划和由一个部门牵头,联合一到多个部门共同主持的科技计划(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日本政府建立在各省厅的“研究开发制度”和“应用促进事业”两大基础上的科技计划体系和欧盟的第五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等。

3、根据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改革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以适应新学科、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1999年集中500名科学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制定了2000~2010年农业研究的纲领性计划,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该计划包括6个战略目标、24个研究项目和98个研究课题,建立一批各专业全国一流的研究中心,并按任务要求,有的研究机构要移交、撤消、转让等。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于1999年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重点加强了农业食品工业、农业能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按学科和科研目标设置的研究部和按行政大区设置的研究中心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4、建立适度规模的研究室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从日本20多年来研究单位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数量变化看,国立农业科研机构单位从1990年的700个增加到1996年的800个,到2000年又减少到691个。同期,研究人员减少13%。为了有效地推进重点研究、着手紧急的课题和综合性研究,一方面确保研究室的适度规模,同时,在运行机制上要具备灵活性,因此,研究单位的大型化与确保机构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成为当务之急。

英国农业研究机构由于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纷纷采取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缩短研究战线等相应措施。英国政府采取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减少政府负担,促使科研机构提高效率,开始创收。90年代以来有一个共同趋势,许多国家增加了对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保护等优先发展领域的投资,匈牙利政府科学政策委员会决定,从90年起,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作为首要任务,在1999、2000两年从国家预算中拨出2.4亿福林用于此项研究,并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再拨出6亿福林。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均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到2000年,美国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将增加到约15亿美元,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总投资,1999年为57.6亿美元,2000年达80.3亿美元。英国政府最近也调整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决定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科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泰国,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费用也达6000万美元。为了加速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泰国专门成立了遗传基因工程学与生物技术中心。

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改革10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工业热”、“商业热”,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科研经费短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限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队伍不稳,科研队伍创新不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某研究所反映,170名科技人员中,只有30人潜心于研究。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大,科研无法进行,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外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启示

1、创立创新型的科研队伍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小组上,而非以前那种放在整个科研机构或单个个人上的方式。

项目小组式的团队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其规模的大小有利于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却又一直没有达到的“管得好,管得活”的科研管理目标。小团队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交流经验等提供了场所。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看,适当规模的科研团队非常有利于实现机构节约、减少交流成本、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水平与效率。

2、鼓励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研究属于追踪和模仿的比例很高,而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较少。信息时代不仅知识和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因素,而且由于创新所付出的巨大的投资,以及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使各国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模仿和追踪研究只能永远居于人后,无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还是科研机构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受综合国力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针对市场需求,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科研课题一旦获得,执行的过程中在监管方面有时存在不足,使少数研究流于形式,最终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信息时代许多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大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点上产生的,如农业生物技术与医学的交叉,农业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交叉等。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科学研究条块分割,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不足,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研究机构内也往往没有形成一套科研协作、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和管理规范。

3、将常规化工作模式转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建设,先后实施了“政府上网年”和“企业上网年”等推进性措施。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网。网络的发展为多渠道获得科研资金,迅速便捷地实施科研进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事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对这些应当稳定的农业科研机构,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政策,逐步打破被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体系和分散重复的原有格局,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实现体系间的功能互补,发挥整体效应。

科研管理的创新要求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在继续重视作物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重视养殖业、加工业的研究。注意发挥地区优势,重视特种作物、创汇作物和野生资源的研究,使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增强活力。

5、将农业科研管理转向国际化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按国际共识的准则处理好各类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才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建立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企业和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兼职。通过创造出气氛宽松、管理严格的一套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动,以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应的高收入、高回报,维持一支相对稳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宏,张薇.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国家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5).

[2]日本大学的科研管理[Z].教育情报参考(28).

[3]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史先东.谈科研管理的创新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2).

[4]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Z].论苑.

[5]周兴和,于正,李一军.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

[6]府少辉.试论农业科研与“稳住一头,放活一片”[J].湖南农学院学报,2002(2).

[7]刘淑琴,陈桂芬,庄铁成.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管理,1995(10).

[8]边宝林.面向知识经济的科研管理创新[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9(3).

[9]任蔚.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

第6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需要提高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其科技人才、科研体制、科研基础、科技手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现代农业的科技实力、生产水平和社会承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向发达国家看齐,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取得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得到提高。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达到10~15年[2]。从当前的情况看,科技发展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为49%,但是从发达国家的贡献率看通常为60%,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落后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落后最直接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农业耕地情况统计,我国中低产田占整个农村耕地面积的70%,农业化肥利用率和灌溉水当年利用率都低于40%,主要农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和牲畜养殖单位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水平仅为高产国家的45%~65%,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现阶段正是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集中力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力量不足造成的,现代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策略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逐步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技能。农业科技力量总体投入不足,科技支持力度较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3]。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直接决定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因此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科研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是整个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著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两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弊端,传统农业科研体制存在行政手段干预,其是一种集权制的管理模式[4]。由于科研管理存在集权性特点,所以管理层次存在混乱的现象,政研不分、职责不清、决策与战略合一、科研管理手段出现行政化特点,对整个农业科研全过程进行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科研成果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第7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 科研层次的基础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组织宗旨的公益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 科研对象的地域性 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 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 科研周期的长期性 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才能育出新品种,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 科研过程的风险性 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 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

2.1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

2.2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英文单词是invention(发明)和creation(创造)。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一主力一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

主人。

第8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

1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保障民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代表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科技人才一般是指接受过高等或专业性农业类相关专业教育或培训,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应用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并专门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业科研管理以及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2阜新地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正经历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转型,农业是此次转型的战略布局和方向之一。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种植传统,种植面积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阜新市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总体来说,阜新地区农业科研人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人才总量少,科研任务繁重

我们用两个参数来衡量一个特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水平,即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当地人口总数比例以及每位农业科研人员辐射的耕地面积阜新市总人口数远远小于锦州市和朝阳市,但由于其农业科研人口比例达到4.3%,因此还略高于锦州市的2.9%和朝阳市的3.1%,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与其他农业较发达地区的5%比,尚处于匮乏的状态。阜新地区每名农业科研人员辐射耕地面积达到6.34hm2,而锦州和朝阳的该数据分别为3.58hm2和4.26hm2。仅为阜新的56.5%和67.2%,也就是说阜新市每名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强度要至少超出了其他两个地区的一倍以上。综合来看,阜新市农业科研人口相对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言处于极度短缺状态。

2.2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首先体现在学历的整体水平不高。目前,全日制硕士及以上科研人才占农业科研人才总数的12%,本科生占到27%,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到43%,占比偏大,导致农业科研深度不够,水平有限。其次体现在一线农业科研人员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据统计,目前阜新市农业科研人员取得高级资称的比例占农业人才总数的19.5%,绝大多数农业科研人员仍为中初级职称。第三,缺少领军人物和优秀科研团队。目前,阜新市农业科研队伍中,尚未组建出一支达到国家级别的科研团队,缺少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且研究类人员少,推广类人员多,研究的速度跟不上推广的节奏,造成品种和技术的停滞不前,推广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阜新市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寥寥无几,农业科研人员缺少合适的科研平台。阜新市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只有不到7家,专业的科研用地不到2万亩,只有1家机构具备高水平科研检测和实验分析的条件。

2.3年龄结构不合理

具统计,阜新地区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业科研人员中,50岁以上的达到了78%以上,40~50周岁的占12%,40周岁以下的占10%。年龄偏大,也进一步阻碍了创新型科研事业的发展。

3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3.1农业行业整体收入偏低

农业科研工作条件艰苦,无法与一些光鲜的白领行业相比。且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行业待遇整体偏低。最新数据表明,农林牧渔业在所有行业中收入排名垫底,与待遇最高的金融行业在年收入上差距达到了4—5倍。所以,许多年轻人在择校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更不会考虑从事农业科学研究。

3.2研究工作缺乏创新性

在研究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日常科研中,青年科技人才多拘泥于传统研究手段,缺乏创新意识,常年以固有的科研思维、手段和试验重复同样的工作,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比例。科研产出率低。据统计,2010~2016年间阜新市农业类科研成果为28项,其中创新型仅为2项,占比不到1成。因此农业科研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研整体创新水平也有待提高。

4对策分析

4.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应针对阜新地区农业发展和专业结构特点,引进相关人才。在引进过程中,侧重加大阜新地区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相关人才的引进,并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任务繁重、人才供低于求的现状。

4.2培养领军人才

如果一个行业缺乏领军人才,行业的发展就会如同一盘散沙,阜新市的多个学科和队伍建设缺乏知名的领军人才,导致整体研究水平过于偏低。因此应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国内外中长期培训来加速领军人才理论知识培养,开拓其视野,提高研究层次和高度,从而带动整个学科建设。

4.3调整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优化学历学位结构。加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聘任周期,带动其农业科研工作积极性。整合现有学科,优化创新型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林妃,陈丽君,庄俐,等.从激励机制视角探析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84-88.

[2]孙虎,刘海礁,刘德畅,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44-46.

第9篇: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一、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特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