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第1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很多地区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大量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在不考虑专业不考虑市场风险的环境下,资金进入就会带来巨大的收入。经过盲目的投资之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不断下降,风险上升甚至已经进入了房地产经济泡沫的趋势。在国家政府的有意控制下,房地产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持续改进,逐渐将房地产市场向理性规范。房地产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但需要金融的经济支持,还会受到金融变化与发展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房地产的经济来源中,房地产投资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整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而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是国内民间资本的注入与国际投资的加盟。民间资本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的主要资金途径,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份额的绝大部分,在2011年的统计中国内民间资本的投入约占投资总额的76%。在近10年的市场调查结果中,2004年至2010年间,除2008年存在较低程度的回落之外,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在2011年国内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后,这一现象才得到有效的控制,民间资本投入的比例逐渐回落。在投资结构方面,资本投入的方向由商业用房转向住宅用房。

根据我国房地产协会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整体特点表现为两点:新开工的项目开发面积增加,而竣工面积的增加不断减缓;拆迁规模的增长速度降低,而土地控制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政策不断改革情况下,开发商囤积土地的情况逐渐得到控制,土地利用率不断增加,项目开工的比例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发商为了确保项目的足够经济收益,可能会要求施工单位控制施工进度,减缓项目的开发过程,导致竣工面积的增长速度较低。而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不断出现拆迁的负面新闻,国家管理部门对这种情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持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拆迁的方式与规模进行规范。但土地使用情况依然十分严峻,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重组逐渐向纵深推进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转移战略目标,将主力市场由一线城市逐渐向东部的二三线城市转移,并逐渐向西北部内陆延伸,将会为内陆城市及发展相对缓慢的二三线城市市场带来发展动力。整体房地产经纪的重点,由北上广深为主的一线城市,逐渐向内发展,二线城市主要为省会城市、三线城市主要为地区级城市,四线城市主要为县区级。在未来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中,更多的开发商将会加速由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的转移过程,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进入了火热竞争的状态中,三四线城市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房地产经济在一线城市的比例为20%,二线城市的比例高达60%,而三线城市也达到了20%。这就是说不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入已经远超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开发投入也与一线城市持平。在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这种改变态势会逐渐扩大。

而在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中,保障性住房的所占比例也会不断增大。在以往的房地产产品中,保障性住房由于利润相对较低,被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视为不重要的产品。而随着资金链不断绷紧以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保障性住房将成为房地产企业产品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国家“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今后五年内的保证性安居工程在用地方面占据优势,实行计划单列的规划方法,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有限供给。同时为了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国家建立了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资产运营与信托投资等方面积极为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资金,拓展融资方式与渠道。对各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工程,在买卖、建设、经营等多个环节中的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以及营业税等税种实施减免。同时在政府性基金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进行优惠。

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未来市场需求是房地产经济的主要动力。在市场环境中,房地产的存在形式是商品,与其他产品一样,行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市场需求。而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我国房地产的市场需求依然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金融环境较为复杂,金融危机的多次出现需要引起房地产投资与开发者的足够重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政府政策出台的主要依据是宏观经济层面的调控理念,首先降低房地产交易的成本,将房地产交易量稳定在可控范围内,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调控。通过经济适用房与保障性廉租房的大力建设,满足普通公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从民生的角度缓解房地产需求的压力。在银行融资方面,改变过去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严格控制情况,平等对待房地产行业,为房地产经济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政策与环境。针对持币观望的普遍现象,要深入人心、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救房市是拯救经济体系的正确概念,引导民众放弃救房市就是救开发商的错误理念。房地产经济与整体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会带来工业经济的骤然下跌,导致失业率的增加,影响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房价进行合理指导与规范,以低价房补贴与税费减免、高价房税费追加的方式进行引导。建立房地产开放商的信息披露机制,增加购房者对开放商的了解,确保信息的透明与公开。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产业结构调整在所难免,房地产行业也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政府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要采取措施,保证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

结束语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从创业到成熟壮大,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条,房地产业的发展好坏不仅仅可以影响一个城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脚步。为了使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和保证居民都能够满足其住房需要,我国要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整顿,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房地产经济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房地产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聪.保障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8):102-105

[2]李文忠.对我国目前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的思考与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石瑶.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研究与美国房地产发展比较[J].时代金融(中旬),2013(4):13-14

第2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发展趋势;融资方式;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76-02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作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自我国正式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融入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正是在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然而在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解决。因而,探寻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之路,如何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变得愈发紧迫。

一、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趋势

1.1 工程承包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国际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正在快速向总承包方式转变,DB(设计-施工)、EPC(设计-采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方式业已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承包商不仅要承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运作,还要承担工程所需的融资。一些小公司及单一的设计、施工公司因此竞争压力加大,难以为继。

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新变化,要求承包商必须实现设计和施工结合,设计和前期的研究结合,后期的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结合。单纯的工程施工业务利润将逐渐降低,承包业务的开展已朝着项目前期和上游方向发展,利润重心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转移。

1.2 项目融资方式的变化

新时期,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十分重视融资方式的转变。即增强了投资在承包业务中的作用,让融资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亮点。而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主要领域是工程建筑领域,同时它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最大部门之一。国家上除了极少数国家的政府是不需要项目承包商带资承包之外,绝大多数的过程工程承包项目都需要承包商通过带资的形式来进行项目承包的。

而带资承包(在海外投资)也同时有利于国际承包商渗透到当地市场,承揽当地未在国际市场公开招标的项目。与带资承包需求相适用,国外大的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上大的承包工程公司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与世界主要的出口信贷机构、多边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有固定的业务往来。为其在承包大型复杂项目以及降低整体项目融资成本及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通过资金控制,直接将管理延伸到各机构以及各执行项目上;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系统,对各分部、机构以及项目进行管理和成本控制;从而找出盈利或亏损的原因,为集团的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一套集团特有的运营体系,规范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大型承包商在国际市场成功之秘诀。目前,一些国际大承包商十分重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同时还注意通过扁平化项目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发展,各国企业国际承包业务中获取的利润降低,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工程效益,加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质量的规范性、安全性、环保性,等等。这些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入标准。

1.4 寻找新的市场定位

随着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的产业分工体系深化,承包商寻找新的市场定位,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又一明显趋势。工程管理和工程设计大多是欧美公司;设备国际采购是日本和德国;其他国家公司主要集中在土建领域,一些较发达国家正在向附加值高的领域升级。目前,欧美等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

尽管发展中国家建筑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承建的工程项目多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承包商需要对经营计划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寻找新的市场定位。

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的国际承包业务正朝着多样化模式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承包项目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营业额达到了1166亿美元,新签合同数额达到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70%和10.00%。而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的2012年度Engineering News-Record(简称“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企业也有52家上榜。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内工程建筑行业能力的饱和过剩,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新趋势下,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融资难度大,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工程项目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它主要是因为:一.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与我国的融资体制还没有完全接轨。此外,国家对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银行政策支持的力度也不够。二.企业要得到融资担保比较难,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审批周期,担保的范围和幅度都很有限。三.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国际工程承包贷款利率为3.8%(不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两优”贷款业务),远远高于国际通行利率。

3.2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质量较低

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及地区,工程项目的业务增长仍然采用粗放模式,而工程营业额的增长也大多依靠项目数量的增加,在业务质量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我国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总体管理水平较低,持续的营业能力较差,利润率普遍低下。许多企业将发展重点主要放在如何增加项目数量方面,对工程建设及管理的质量并不是十分重视。而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也多以传统基建的专业施工承包模式为主,对新型的国际总承包模式(DB、EPC、PMC、BOT及PPP模式等)的涉及研究仍停留在初级摸索阶段。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增长方式亟待改善。

3.3 市场准入困难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国在相关的技术、法律特别是行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还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而欧美等国都实行了十分专业的工程资格及专业执照规定以及很完善的市场准入法律体系,这些都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而新的国际服务贸易设置的国际工程承包的服务质量标准等,也使我国企业面临比较严苛的技术壁垒。

四、加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金融保障建设

加强对国际工程业务的金融保证制度的建设,能够对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我国在金融保障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完善的金融担保、外汇管理体系的施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对国际工程业务的金融保障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融资体系,尽快在外汇金融业务方面与国际接轨,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

4.2 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国际上知名的国际工程企业都具有负责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工程项目最后交付使用的全过程承包咨询管理能力。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因此,努力提升国内承包企业的承包能力和档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内承包企业应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项目工程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国内承包企业还要在管理体制、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方面上加强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3 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来打破国外市场准入壁垒

要努力改善国内企业遭遇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我国是WTO成员国的权利,通过国际贸易规定来消除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所设置的不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壁垒。其次,国内企业还应该对国际工程承包的发展趋势进行实时的掌握和更新,以此来把握国内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方面的投资趋向。第三,企业还应该对国外市场的准入规则、工程运作模式、产品和服务营销模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来打破改过对国外企业所设置的贸易壁垒。

总而言之,在目前发展良好而形势又比较严峻的环境下,我国的对外承包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的总趋势,积极应对,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共同推动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阿平.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现状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5).

[2]郑成华.提高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03).

第3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1 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会计教育环境差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意识到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会计教育现状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会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一方面,我国会计教育分布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教育等多个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形式陈旧,师资力量短缺。近年来,我国虽然大力倡导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会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会计内容多且复杂,包括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很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于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此外,会计教育环境差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没有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所必须的设施和条件,现有师资的学历和能力水平也不能满足职业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缺乏对会计教育的专业化研究和解读,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育效果差。

1.2 会计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融入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并且开始开展本土化经营,这就使得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实践技能型的金融、贸易、会计等方面的人才,会计行业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十分迫切。目前,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开展会计人才培养时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很多学校都没有对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详细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导致现有会计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忽视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导致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深化改革,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 改进当前会计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要想切实推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改革,深化会计人才培养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必须不断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作为培养现代化会计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而有计划地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实现会计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要在现有会计体系当中加入学生就业相关的指导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和发展前景,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会计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2 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发展水平,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我国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会计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首先,学校要加强对高水平、高资历会计专业教师的引进,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能,还要充分了解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具备较高的会计实践技能,进而在开展会计教学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其次,学校还要对现有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强化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还可以聘请企业会计岗位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校担任教师,从而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践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开展教育研讨会,深入探究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而促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

2.3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这就需要现代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会计岗位实践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熟悉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其次,教师还要建立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加入会计实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会计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第4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江西省 电子商务 现状 前景展望

江西省是一个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根据其具体情况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江西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已迈上快车道。2006年正式启动的“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电子商务基础平台――江西电子商务公共网及江西电子商务移动网,标志着我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06年5月,全省电子互联网用户达到170万户,电话用户达到827万户;电信宽带网络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和100%的乡镇,可提供ADSL、LAN、WLAN、电话拨号等多种有线无线接入方式;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100%村委会通电话;服务“三农”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已建成。江西移动也已建成覆盖全省100%市、县、乡和78%村委会的移动电话网和GPRS无线互联网络,除了为200万GPRS用户提供无线上网功能外,还为多家银行及单位提供千余条专用无线通道;移动用户还可以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通过移动无线上网方式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用户超过1.3万。日趋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我省各类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日益充分的通信保障。

2.电子支付系统进一步完善

2007年江西成立首个省级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中心。该中心结合银企互联工程,依托各类金融机构和江西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通过构建和运营江西省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平台,采用银联统一支付方式向省内企(事)业单位提供网上在线支付服务,能够有效地联接企(事)业行政财务系统和银行业务处理系统,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账务信息支持,为百姓生活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无论是统一招标采购,还是财政拨付款项,或百姓网上购物、缴费,都可以通过网上支付平台进行在线电子支付。作为国内首个省级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江西全省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

没有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电子商务。在探索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路上,江西省企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企业资源规划软件(EPR),并开展了初步的网上交易。江西省数字认证中心(CA中心)2005年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发放CA证书超过8000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许多企业拥有了实现电子商务的良好基础,江铃集团、汇仁集团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企业开发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企业在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在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江西省注重做好大中专院校信息相关专业学科的各类人员的培养。从2004年起,开设了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电子商务专业,为培养信息化人才拓宽了渠道。人才培养逐步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在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有关高技术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优秀人才为江西信息化建设服务。

二、江西省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展望

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江西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具有客观的前景。

1.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更为迅速

电子商务的运用,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电子商务以新供给创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

2.电子商务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展和延伸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购物送货的方便,还将享受多种延伸服务向产业化扩展和延伸。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影响和带动结算业、包装业、配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将激活和延伸带动起许多关联的产业。向技术管理的新需求扩展和延伸。工业、农业、旅游业、教育业、金融业等行业将通过网络不断获取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3.电子商务将带动江西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随着网络的完善,法律的健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的新天地。电子商务能有效的整合江西资源,推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从而为江西在中部崛起谱写新的篇章。

三、结束语

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江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电子商务要与企业信息化同步,要分阶段、多层次地发展。我们要具备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立足现状,借鉴国内外的丰富经验,努力发展适合我省的电子商务,探索并创建出一条以红色旅游为主线的江西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 项目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53-01

一、国际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是为达到预期目标投入一定量资本,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经过决策与实施的必要程序形成固定资产的一次性事业。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在我国,国际工程项目既包括我国工程单位在海外参与的工程,也包括大量的国内涉外工程,属于国际经济合作范畴。

工程项目的参与者一般包括项目的发起人、设计人员和机构、施工人员、供应商、项目管理人员、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国际工程项目的参与者来自于多个国家,参与者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国际性公开招投标竞争取得参与资格并对项目进行管理。

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DDB(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模式是由业主委托建筑师或咨询工程师进行前期各项工作,待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在设计阶段进行施工招标文件准备,随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

(2)DB(设计-建造)模式。 DB模式比较简练,是在咨询公司帮助业主确定项目原则以后,业主只选定唯一的实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即通过招标选择一个设计―建造总承包商。

(3)CM(建筑工程管理)模式。CM模式,又称阶段发展模式或快速轨道模式。CM模式是一种管理型承包模式。

(4)PM(项目管理)模式。PM模式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策划。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为业主提供招标、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和试运行等服务,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管理和控制。

(5)BOT(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靠私人资本的一种融资、建造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的民营化。

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1、发展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改革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加紧构建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十分必要,改革中应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

(1)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是很常见的规避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当投资不力,资金无法回收时,保险的最大作用是充分发挥经济赔偿的功能。当前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这是我国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同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

(2)完善监理业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包括国家监理法规、管理制度、工程程序、机构设置等。在监理行业的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方面与国外监理差距很大。监理市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环境,存在着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等不良因素。而且监理深度不到位,现场监理普遍还停留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这一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如不进行改革完善,我国的监理业就很难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需要。

(3)精简机构降低成本。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也就是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这些很多本应是监理单位的职能,实际中建设项目经理的管理班子往往参与其中,不仅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而且增加了多余的管理机构,造成工程成本中管理费用的增加。

2、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当前全球一体化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工程建设规模的越来越大,复杂程度的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各国各地区、各领域有实践经验和知识体系及技术特长的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更多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因此聘用专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具有技术专长、丰富经验、完整知识体系、专业配置齐全、财务实力强,并具备先进软件系统、程序体系及强大的数据库的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在全球为不同区域、领域的业主提供从项目研究到建成运行的全过程服务,已成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趋势。

国际独立项目分析机构对投资效果分析显示,大中型项目采用由工程管理承包商实施EPCM(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PMC(工程项目管理承包)/IPMT(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等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四、小结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一次性、不可逆性和目标要求的约束性等特点,项目成功的关键,是通过组成的项目管理团队,利用专业化项目管理承包商的管理技术,采用合理的价值优化技术,控制项目投资,严格规划和实现项目各个环节的控制,通过严格的进度和费用控制手段,达到进度和费用控制目标,共同识别和管理项目风险,综合协调,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忠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6).

[2]邱鸿.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发展趋势[J].建设监理,2008(03).

[3]汤峰,石远路.浅议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J].企业技术开发,2007(07).

第6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必要性 发展与创新 保障条件

    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优点受到各国银行的青睐,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在我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中间业务发展迟缓,层次落后。如今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势竞争,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严格地说,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间业务,银行仅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以此收取手续费,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迅速便利和低风险的特点,可以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并以此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使银行摆脱既定的资产负债规模的束缚,促进其技术与服务手段的进步。另一类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反映,但却能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银行风险增加的业务,一般称之为“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类业务,信用担保类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在此,只要有效地控制各业务交易风险,就能使银行获得表外业务发展的领域。

    2 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对于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与加入WTO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发展与创新就更不容忽视。

    2.1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2.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应对WTO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届时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迫在眉睫。

    2.3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这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变革,涉及重组战略的设计、目标客户的搜寻、融资安排、资产评估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其次,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居民收入增多与居民缺乏投资和操作技术及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益显现。最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所以,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相关的中间业务,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品种单一、范围狭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下面就几种典型的中间业务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可能的发展与创新空间。

    3.1 转账结算

    我国已对传统的邮电传递凭证的转账结算进行了改革,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利用卫星和其他通讯网络建立了电子联行对帐系统,实行同城清算系统的电子化建设,但仍受银行电子化技术的制约。因此,今后我国银行的发展方向仍是完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改进并提高电子联行应用系统的功能。并通过城市网络、区域网络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相连接,加速资金周转,同时继续推动同城自动化清算系统的建设,实现账务处理自动化。另外,发展网络银行成为我国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进行存取款、转账等服务。

    3.2 银行卡业务

    虽然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该在尽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统一协调的银行卡网络的同时,大胆探索,实现创新。①功能创新。大力开发银行卡的消费信贷、一卡多户、长话(市话)服务、网上购物、贷款融资等功能,实现银行卡功能的多元化,使银行卡业务渗透到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②技术创新。商业银行应在联合的基础上,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积极试点IC借记卡及IC银行卡;③机制创新。国际上如万事达卡组织、VISA卡组织等大型的银行卡集团的发展都证明公司化、产业化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考虑在联合的基础上逐步把银行卡业务分离出来,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银行成为其或会员。

    3.3 业务

    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业务仍集中在发行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低、发展潜力小,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争夺指标,因此,必然导致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重心发生偏离,而忽视了居民个人对业务的大量潜在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商业银行应及时突破业务,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不但能增加手续费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客户网,进一步巩固和密切客户的关系,带动居民存款的增长。

    3.4 投资银行的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企业的财务顾问,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实行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以市场的手段对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另外,商业银行应有前瞻性眼光,积极开展房地产等资产证券化,并在金融工程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随着金融服务业的逐渐开放,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带来汇率的变动,比如促使企业和银行对期权、互换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因此,对金融工程时代到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做好准备。

    3.5 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

    之所以把信托和融资租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在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则下,商业银行不允许涉足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业的逐渐放开,分业管理体制将大大制约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使资金不能发挥充分的效率,削弱银行的竞争力,因而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应立足未来发展趋势,主动提前熟悉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学习国外经验,寻找业务突破口,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6 金融衍生业务

    金融衍生品市场有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国外已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国利用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日益面临各种价格风险,产生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使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不能无视金融衍生业务的广大领域,要把眼光放在国际市场上,未雨绸缪,掌握金融衍生市场业务的基础、技巧、风险的防范等。

    4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保障条件

    主客观条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缓的现象,因此,我国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造条件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顺利快速发展。第一,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跟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市场体制,完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把从政府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转变为以非政府主体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完善法律法规,提供风险保障体系,从而为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第二,转变经营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拓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指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以长足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完善硬件设施,吸引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多层次、多类型、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第五,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宽法律限制,商业银行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渐进地实现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但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积极改革,创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程斯民,田兴国.中国金融直面WTO[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 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 耿同劲.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约束[J].生产力研究,2006(7)

第7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03-03

近年来我国在氢能开发技术、风力发电、光热能利用等方面都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河北省在风能、太阳能利用方面发展前景广阔。但我省是能源消耗量很大,能源结构主要是煤炭,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矛盾日渐明显,在新能源技术进步加速、资源环境硬性约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用能方式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新能源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关机制不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新能源发展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完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提供可行性对策。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和风能发展较为迅速。保定市已经形成了在风力、光伏发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中航惠腾拥有3.0兆瓦左右系列叶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目前是国内外风轮叶片专业化制造企业,其产品占国内市场的45%。英利集团靠其价格优势享誉国内国际市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工程落户张家口市张北县,总投资约120亿元,开发规模为5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1万千瓦储能装置,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1年12月底建成投产发电,二期扩建工程将全面展开,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国内陆上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化学储能电站,智能化运行水平最高、运行方式最为多样的风光储输四位一体新能源示范工程。众多装机超过10万千瓦的风电场项目在承德、黄骅等地也纷纷开工建设。另外邢台的神州巨电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方面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应急电源、军事领域、储能电源等新的绿色动力能源。

总的来说,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产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我省对建设多元化新型能源结构认识不足,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种类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陆地上的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较快。而潮汐发电、垃圾发电等其他方面研究尚不足,生物质能利用率较低,核能和海洋能等其他产业尤未形成。从新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来看,我省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新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服务等行业有待完善。

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法规支持体系

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保障。发展新能源,政府支持是关键,系列化的优惠政策是保证。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该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一,结构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光能、风电与生物质能,结构不完整。

第二,内涵缺陷: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宣传手段体现不够。政策内容中缺乏研发战略的具体设计,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足。

第三,配套缺陷:河北省综合配套政策不完善,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2 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持体系

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格局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如天威英利、中航惠腾和科诺伟业等龙头企业虽加大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但部分核心技术仍需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3 质量认证标准与监管支持体系

目前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在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恶性竞争,导致在全国范围内新能源企业参差不齐,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很多产品未经任何检测就被大量投放市场,这些质量安全隐患严重阻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企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明显,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新能源产业带来了隐患。为此,新能源产业需在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完善质量认证标准与监管体系。

2.4 绿色产业链保障支持体系

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无污染,然而,在新能源产品制造过程中,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制约,导致环境污染。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是新能源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又一瓶颈。为此,新能源产业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3 完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对策

河北省面对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变化以及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如何保障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并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倾斜,对设备制造的企业给予适当所得税优惠,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

第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新能源产业应尽快实现粗放式过快发展模式到自主创新为主的稳健发展模式转变,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来支撑。为此,新能源产业人才战略应将高端人才引进、自身培养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产学研创新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健全质量认证标准与监管体系。建立新能源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与监管制度,促进优势资源和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能源产业集聚;有针对性地制定新能源产业产品的市场促进政策,支持其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平台,建立新能源产业协调推进机制。政府部门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等各种关系,保障新能源产品的质量认证与市场监管。

第四,完善绿色产业链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污染环境监管力度,健全环境监管和督察力度,建立分层次的环境监管制度,实行专管员公示制度,建立督查机制,找出督点,提高督查频次。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保障新能源产业无污染,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建立一套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支持体系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4 结语

在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也比较快,竞争比较激烈,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金融压力,怎样保持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并具有环保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新能源产业的各个支持体系需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使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艾建军,郭兰,任光欣.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人才瓶颈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0).

[2] 吕天文.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电源世界,2011,(11).

[3] 王玺,蔡伟贤,唐文倩.构建我国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体系研究[J].税务研究,2011,5(312).

[4] 朱永亮.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阵痛与对策探析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5).

[5] 陈焕新,甄亚丽,王纪,等.试述保定新能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J].区域经济:178-179.

[6] 郭毓东,江立明.论新能源的产业引力效应及政策创新——以湖南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

[7] 郭超英.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

[8] 杨洁,刘运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太阳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分析[J].行业扫描.

第8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探索风险投资业的发展,1985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官方性的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通过投资、贷款、租赁、财务担保和咨询等方式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1998年成思危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议案,该提案受到了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一号提案》。这一提案在理论界、经济学界、各级政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风险投资成为热门话题,唤起了创业的热情,中国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二、我国风险投资现状

随着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风险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到2002年6月,我国已成立了296家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注册资金达580亿元,分布于25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以来,风险投资迎来了“第二春”,随着外资的加速注入,我国区域内的资金募集规模、投资规模、专业投资机构都呈现出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2007年我国风险投资业呈现爆发性的发展,政府、民间资本扎堆进入,合伙企业渐成趋势。

(一)风险投资机构总量分析。从1985年9月第一家风险投资企业的成立至今二十年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到2006年增加到了336家,较1994年增加了近17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6.5%。(图1)

(二)风险资本分析

1、风险资本总量。中国风险投资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几次兴衰和多次的调整,近年来,其总量规模逐年递增,截至2007年底,内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所管理的可投资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1,205.85亿元人民币,超过2006年度管理资本总额的1倍以上。(图2)

2、风险资本来源分析。截至2007年底,在能够获得来源信息的727.56亿元的风险资本中,来自海外的资本比例为55.63%,与前两年相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对来源于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来源于企业的资金额最高,占本土风险资本总额的53.53%;其次是政府资金,占24.13%;另外,个人资金所占比例较往年有较大提高,由2006年的5.7%上升到了10.46%。(表1、表2)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险投资在总量上虽然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出现了一批依靠风险投资成长起来的高技术企业,如联想、方正、四通。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仍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没有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融资渠道,因此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探讨。

(一)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要素分析。2007年我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进行了一项调研,通过对国内159家风险投资机构有效样本的调查,得到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因素所占比例。(表3)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受到六大因素的制约,这也是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风险投资事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国外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政府的扶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虽然对高技术企业有税收优惠及鼓励政策,但从力度上看远不及风险投资发达国家。比如,增值税,由于高技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高,销项税额也就高,消耗的原材料少,允许其抵扣的进项税就少,从而使高技术企业承担的增值税比一般企业高。这些都从客观上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

2、风险投资人才匮乏。在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适合风险投资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造成风险投资机构人员素质和管理经验都很欠缺,懂技术的往往不懂管理和金融,而懂管理和金融的又往往不懂技术,大部分投资公司对投资项目的后期跟踪跟不上,无法与国际上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相竞争。

3、项目源头不足。风险投资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性强的技术项目来进行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据统计,前些年我国每年仅在省部一级登记的技术成果就有2~3万项,但真正能够批量生产、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只有10%,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项目只有5%;我国从事科研的人员数量虽然名列世界第四,但在专利等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却在三十几位;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一直在30%~35%之间,发达国家均在60%~80%。

4、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通。风险投资区别于一般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所投资的企业开始步入成熟稳定阶段时,通过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协议转让等方式将其所拥有的已经升值的权益资本变现,以实现丰厚的回报。但在我国,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建立时间短,许多机制尚不健全,企业上市门槛高;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脱胎于科研机构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加上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不能自由地转让产权。上市发行股票难、产权不能自由流动,风险资本金只能滞留在企业,使风险投资很难适时退出。

四、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基本思路

风险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上文内容提出的我国风险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经验,应采取以下相关思路来推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一)正确界定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政府的扶持作用关系到风险投资的兴衰成败。美国、日本政府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都对风险投资予以大力支持,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我国要发展风险投资,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方式有力支持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二)培育一批优秀的风险投资家。由表3可知,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缺乏专业人才,优秀风险投资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筹集资金和投资,参加他们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并负责重大的财务和人事决策。因此,当前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最迫切任务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一是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二是要有计划地把国内一些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培训,吸取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成熟经验;三是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四是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机制。

(三)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扩大风险投资资金规模。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风险资金相对于国际风险资金还是很少,我们要结合政府资金以及民间私人或者海外资金的风险投资基金,既依赖国家政府机构良好的信誉,又可以通过私人投资者的监督投资的决策和管理过程来发展风险投资。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成为国际资本看好的主要市场。中国经济的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国际资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争取国外风险投资主体在国内设立风险投资分支机构。另外,民间资本也是风险投资资金的一个重大来源,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拉动民间资本,发展成以民间资本、外资为主,政府资金为辅的风险投资格局。

(四)突出重点,引导我国风险投资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虽然是一个科技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科技强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投向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技术企业,每年有数千个高技术企业项目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而我国风险资金投向比较分散,如2007年的旅游餐饮业吸收的风险资本有明显上升趋势。成思危认为,当前我国还是应该引导风险投资重点支持高技术企业项目的开发。因此,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一定要突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建立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追求高回报率和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的投资动机,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能使风险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的市场环境。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1)建立二板市场,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证监会的《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这为我国风险投资二板市场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2)建立规范化的收购兼并市场。因为股份转让是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的另一途径,因此要建立规范的收购兼并市场,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以清算方式退出市场。有相当大比例的风险投资项目是不成功的,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来说,一旦确认风险项目失去了发展的可能就应该果断地采取撤出投资的决定,不及时退出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要完善破产清理方面的法规,给风险投资提供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费胜章.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2.2.

[2]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3]郭占力.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评价研究[J].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5.

[4]成思危等主编.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C].中国风险投资院,2007.

[5]兰泽琛,王冷莎等.中国创新型小企业风险投资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建议[J].现代商业.

第9篇: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两岸合作;比较优势;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3004404

Research on measures for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FANG Qin-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creativity as the c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how to carry out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producing economic benefits in contemporary tim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of both sid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m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realize their joi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dustrial cluster

2015年中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实现创新发展,即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经济形态,对于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在经济“新常态”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同样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加成熟,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特征尤为明显。这对我国当前的文创产业发展极具借鉴意义。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服务贸易协议之后,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渐降低、制度化合作平台的逐步建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将迎来新机遇。

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发展。历经二十年,从北台湾到南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做的有声有色。总体而言,高水平的文化创意理念、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以及国际化的消费市场给大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较晚,所以在规模、质量、机制和效益上都较为落后,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更是一注强力剂。

随着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大陆逐渐成为台湾文创产业青睐的拓展区,两岸文创产业的现有合作主要集中在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旅游业、动漫业和民间会展活动等领域,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产业流程和拓展配套市场。近年来,台湾演艺人员约600人次参与大陆电视剧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两岸影视方面交流合作频繁且密切,主要包括互相参加大型晚会、演出、商业代言活动,与大陆艺人合拍影视剧、共录综艺节目等,仅在2011―2013年间,就有21家台湾电影企业参与两岸合拍影片的制作,自2010年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以来,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已经常态化。2012年两岸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进出口品种就已达48.66万种,进出口额为2 243.76万美元[1]。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项目有2 116项,参与者11 604人次。2014年两岸双向交流总人次达941.2万人次,其中,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达321.89万人次,同比增长47%, 2015年新增11个赴台自由行城市,并开放31个异地办理自由行城市名单,迄今为止大陆赴台个人游城市增至47个,这对两岸人员的互动交流与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建设计、以及与高科技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领域例如软件工程、网游开发等方面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创意―市场”的两岸单一对接合作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我国文化产业当前处于发展黄金期,产业整体规模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传媒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 081亿元,相比于2012年增长了11.1%,增加了2 010亿元,占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1 351亿元的94%,GDP占比也由3.48%上升到3.63%。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家数在2008年约为60 757家,2012年约为61 601家,2013年约为61 978家。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分别为6 747.2亿新台币、7 640.49亿新台币和7 855.75亿新台币。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占GDP比重分别为5.13%,5.20%,5.16%[3]尽管各年文创产业的家数、营业额都有所增长,但其增速减缓并且文创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稳定在5%左右,而大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可见大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状况良好,正处于黄金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逐步增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4]。

二、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中的问题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因广泛涉及文化、经济甚至政治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碰撞,双方在发展模式上的协同度、发展理念上的认同度、发展内容上的相容度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联合实践的可行性和效率也是影响合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仍然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两岸政治互信度低,文化产业领域合作不够深入

两岸政治关系紧张或融洽对于经济交流合作影响重大。文化产业属性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是经济产物也是文化产物。经济属性体现在作为一类产业,它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而由于文化属性进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对政治因素变化更为敏感,所以缺乏稳定友好的政治共识基础,文化产业的合作必定受到影响。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稳定,尤其在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之后,经济和事务性方面的协商谈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两岸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别,政治互信度仍然较低,政治关系的发展缓慢,从而对经济合作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深入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存在差异,互补合作模式尚未形成

大陆文创产业以园区模式为主,发展趋同,盈利能力仍处弱势。很多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个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六个文化产业集群,有超过2 500家文创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都动辄规划上百亩土地,投资若干亿元,但真正做到盈利的园区竟低于10%,超过70%的园区处于亏损状态。园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使得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度较低,无法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优势。台湾采取的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创意,而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目前两岸在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对接合作中仍未找到最佳发展模式。

(三)两岸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顺利开展是以统一、健全、高效、灵活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前提的。只有突破区域市场建构、区域经济平衡等制度性和政策的局限,才能扩展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强化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利互惠机制,实现双赢。与此同时,沟通管道的通畅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对于打破文化产业合作中存在的隐秘“壁垒”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两岸能否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内聚力,从而推动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四)两岸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差别

大陆文化产业起步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240多部现行法律中涉及文化领域的法律仅占5部,不少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这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不能依法进行界定,并且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各异,其法律的普适性也较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显然违背了法治原则,从而也对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路径造成消极影响。而台湾文化产业立法更倾向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公平竞争,透明公开的法律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五)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产业链对接度低、产业带动度低,延伸链较短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传统产业链的发展中,越是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越高。我国制造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所以在其创造的经济贡献上并不具有发达国家的优势。这种产业链低端导致低经济效益的模式影响禁锢着文化产业寻求新的突破。我国文化产业GDP贡献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25%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两岸文化产业提高合作的互补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资源优势的充分整合利用是基础,只有不断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打开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实现其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分析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两岸在文创产业领域联系更为紧密,优势互补才能合力提升中华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并详细阐述的。比较优势理论区别于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也就是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个理论同时可在区域文创产业开发上得以应用,坚持比较优势的思想,谋得两岸文创产业的共同发展。台湾文创产业发展较早,相应的配套产业也较完善,同时在创意、人才、研发、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却面临市场狭小、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大陆有着积极的政策支持、充裕的资金、广阔的消费市场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创意不足、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经营效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这种发展现状的互补性以生产要素的差异为基础,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我们将最大化的利用在市场上的规模优势与台湾品牌创意相结合,共同向西方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魅力。具体对策分析如下:

(一)拓宽合作领域,引导投资多元化

文创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以其高附加值、技术密集、高回报率、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成为一国财富增长的巨大源泉。从文化产业细分的各类别所占比重可知,大陆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所以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在动漫、工艺、影视、广告、工业建筑设计、展演设施及视觉艺术、品牌时尚、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领域开展广泛而有深度的合作。加快建立两岸文化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大陆在建筑设计和广告设计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能吸引台湾设计类、品牌塑造类等富有创意性的知名企业落户以提升生产业的实力。同时两岸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目前在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等领域已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合作,可以此为基础拓展新的发展方向。

(二)加大开放力度,交流机制规范化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优势明显,闽南文化在台湾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既要利用地域临近的优势,加强福建省、广东省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大力发展闽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举办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公共活动来招台商引台资,同时台湾方面也要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陆商投资。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必然会带动文化与科技、商贸、金融等的融合,两岸的交流机制也会渐趋规范化。

(三)发展文化旅游,文创园区集群化

文创园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产业集聚,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旅游文化的良好宣传会吸引更多游客去了解文化内涵,购买文化产品。借鉴台湾文化创意园区优势,发展大陆的文化产业集群,并着重考虑在厦门、深圳、福州这类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扎实的创意产业基础、较高的台资聚集度的城市建设海峡两岸特色创意产业园区,使之成为聚集两岸创意资源,促进两岸创意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四)改善投资环境,行政程序简便化

目前台商投资还存在许多限制,首先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让资金流动效率更高。其次要构建专门化服务体系,积极协助解决在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者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对台商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在财税、金融、工商等方面提供便利,为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法制和政策环境,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五)依托高校合作,文创人才精英化

两岸政府可以协商“优秀人才引进计划”, 将那些拥有独特创意、高科技素养和杰出管理能力的台湾顶尖创意人才引进,为大陆提供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指导。同时应加强两岸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例如可以增加公派交换生名额,以学生间交流促进创意互通。将台湾文创优势资源推广到大陆,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这将对发展两岸的文创产业前景大有裨益。 (六)实现跨界融合,融资方式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模式突破了传统产业的融资界限。以往两岸的文创业者过多依赖于政府政策扶持,但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下,利用互联网进行众筹也不是天方夜谭。目前大陆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业务拓展皆青睐于文化产业领域,这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项目的资金筹集提供了契机。

大陆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基础较薄弱等先天不足急需后天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当今世界各国已不再是只追求经济、政治、军事硬实力,更希望透过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树立国际形象和威信。一方面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发展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在丰富传统产业内涵的同时,注重产业体系整体层次的提升,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那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拥有共同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把握中华文化创新时机,共同发展创造两岸互惠双赢的文创产业合作模式,文化心连接着民族情,相信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保宗.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14.

[2]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