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

第1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9-03

后危机时代,国内和国际的金融局势动荡,货币政策也在激进和扩张之间徘徊。很多企业由于内外交困的原因,造成了资金链的断裂,所以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的进行反思和重构,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性因素。后危机时代对于企业的运营和投资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万德咨询显示,虽然2011年国内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长达到30%,但是资金流却出现了负值。此种现象已经非常令人担忧,因为在目前国家经济调控偏紧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经济面普遍不容乐观。因为经济预期的问题,资金紧张的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方法,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从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整体环境来看,基本上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在此时期企业获得了自主经营的自由,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冲击之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明显难以适应目前动荡变化的竞争形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重新认识和评估财务管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具有积极地意义。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加强财务管理,改进相应的策略,可以明显的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在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面对的考验

随着经济的转轨和金融危机爆发对于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以怎么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才可以轻松地让企业渡过难关,成为了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管理体制的变革

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以市场调控经济流向的问题并没有有效地解决。对于企业来说在灵敏度,以及作为市场的主体方面,并没有有效地实现自我的有效理财,适应日趋增多的外部经济联系,面对复杂和多变的财务管理内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财务管理的力度和成效,所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就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问题,有效面对体制变革带来的挑战。

(二)企业财务管理面临辐射面扩大的考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牵涉到的管理面越来越大,在企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产生联系。财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地实现节约资金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各部门来说均应该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约束,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财务部门为企业的管理、营销、质控和人力资源部门提供了有效地财务数据支撑。最后财务部门还需要得到企业外部关系的支持和帮助。财务部门对于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对于企业的收益分配,以及股东权益,债权,金融机构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客户和供应商的维护也需要财务部门的鼎力支持。

(三)企业财务管理面对内容和领域的调整

知识化和信息化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财务管理。知识经济像一根魔术棒有效地调整着经济的流向。在企业的资源机构中,知识型资源已经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以及人才在其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尤其是对于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本,人才不仅仅在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享受着企业的经营利润,所以需要有效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财务的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的将信息化的管理有效地融合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财务管理需要面对的重要考验。让知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让知识资本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让信息助推企业的发展已经达成了共识。

(四)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国内的企业大多数以公有制作为主导的体制,所以在财务部门的设置上依然属于金字塔机构,也就是在财务设计的层级上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因为机构设置的原因,财务管理人员的效率极其低下。因为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所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的观念明显老化。因为管理体制的原因,一味的听从领导的安排,不能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其中主动性和创新性很难有效地展现。现代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管理模式在这里很难有效的应用。因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所以很难适应目前专家理财的财务管理模式,阻碍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进程。

二、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融资难和资金的短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的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就是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老板无奈跑路。甚至于一些国内的知名大企业集团,也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举步维艰。目前制约企业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和担保难。目前国内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银行和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所以一些企业因为信用的原因,进行融资和借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风险性的问题,企业即使可以得到贷款,但是在贷款的利率和融资的成本方面也非常的高昂。因为金融危机和国家对于信贷的调控,很多的金融机构对于放贷更加的谨慎。

国家的金融政策目前对于国内的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家积极的进行投资,拉动国内的需求,以求快速的度过金融危机。但是基本上大量的投资进入少数大企业,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在国家政策支持不明显的条件下,不得不进行民间的融资,但是民间融资成本高昂,对于企业的压力非常大,对于企业的资金链来说无益于雪上加霜。暂时可以度过危机,但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危害更大。

目前我国的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不高,所以给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目前国内的很多的企业存在对于财务账目进行修饰的惯性。也就是编制虚假的财务的报表,以此种方式来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较普遍的情况就是编制多本财务账目,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活动中分别使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掺杂有太多的人为的因素。因为企业的信用普遍缺失给企业进行融资的担保带来了困境。

(二)管理风险大,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目前市场普遍的需求比较弱,而且企业对于市场开拓的成本加大,不管是对于国内市场,还是对于海外市场。外贸型企业与内贸性企业进行竞争的压力很大。竞争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明显的降低了利润,并且很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投资的根本性因素就是盈利,但是随着后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进行投资的盈利已经非常困难。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本身一般都缺少资金,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下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借贷的情况,所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钱,而且借到钱也比较困难。在资金不足的困境下,对于企业来说明显的问题就是投资不足,甚至于开工不足。在企业的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千方百计进行投资,以便于最大程度上获得盈利,但是在普遍的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往往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显陷入盲目投资的境地,没有明确地投资方向,对于投资的盈利性没有一个明确地把握,盲目投资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失败。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投资更多的偏向于短期利益。因为金融大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资金的规模不大,所以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风险大,所以希望可以尽快的收回投资的成本,所以很难进行投资综合效益的分析,更不可能有效的进行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投资缺少评估,没有有效的程序和方法,所以仅仅凭借运气成分和简单的估算进行投资,造成普遍的国内投资的成功率不高。

(三)财务意识缺乏,现金管理薄弱

目前困扰国内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的低下,因为人员素质的低下,所以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对于资金的管理不严格。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现金越多,对于企业越安全,越有利,其实现金没有有效的进行周转,造成严重的闲置。另外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的负债。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过度的负债,造成其企业的负担过重,甚至于对于企业的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很多企业造成财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受到危机的影响,一般企业产品的市场萎缩,营业成本明显的增加,但是营业额收入不明显,所以造成公司的盈利能力降低,而库存和应收帐增加。应收帐难以有效地回笼的直接的后果就是资金的回收困难。因为销售的问题,一般存货比较多,造成资金的呆滞,一些企业库存占用的资金明显的高于营业额,所以造成资金的周转不灵。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企业对于现金流的关注比较强烈,没有明显的大局观,不少企业的账目混乱不清,信息严重失真。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进行行贿受贿,所以一般设置有企业账外账,弄虚作假,形成一般情况下的浮盈实亏。

三、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宏观经济因素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发展中自身造成的问题。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在增加预警能力,以及进行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现金流的管理方面下大力气。

(一)建立预警机制,保证融投资

建立预警机制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尤其是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财务管理混乱,融资和投资领导一句话,很有可能造成投资的失误。目前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依据的,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更是如此。一般企业需要进行有效地平衡实现利润,盈利和安全性的有效结合。其实不管是美债危机还是欧债危机已经给国内的企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就是对于资金流放弃安全性和流动性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可怕的。

对于企业来说对于宏观的经济形势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例如最近的一次5月18日降低存款准备金,对于企业的资金流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税收政策,对于利率的变化,对于行业财务的变化都需要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其对于企业财务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快速的发现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预警的同时,对于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

发挥信息流和知识流的作用,采用高科技对于财务风险进行把控,有效地促进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软件,通过自动化的管理实现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融资和投资的风险把控。对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的可防和可控。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将安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进行有效地评估,高度重视稳健性原则,对资金回收进行风险因素的控制。

(二)全面性和科学性控制成本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对于成本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在目前收入减少的环境下,有效的消减开支,可以缓解市场的压力。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牵头对于职工进行成本意识和成本考核的教育,加强对于费用的控制,尤其是非生产经营性费用的控制,控制招待费和差旅费。

采用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在能源节约和减少消耗上下功夫。积极的引入外包,构建稳固和有效的供应链,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在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上下功夫,实现危机时代的有效转化和升级。

有效的降低库存,盘活存量资产,这对于企业也是非常关键的。一般对于企业有效的把握自己的家底,才可以针对性的应对危机,对于库存的货物进行全面的清点。在盘点的过程中对于积压的劣质资产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变卖,对于优质的资产,有效地降低占用,加速周转。

(三)有效的进行风险的调控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风险,给企业的盈利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风险主要就是一下的几个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短期和中长期投资都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大。因为对于未来的不了解,或者是因为生产经营的问题,造成企业的资金没有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使企业盈利能力降低,甚至于造成企业的出现亏损都是有可能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能存在诸多的经济、政治和自然的因素,主客观上对于决策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避免投资的风险是很难得。因为危机的爆发让很多的债务人失去了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有效和积极地向外部的债务人核对债权,并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催缴。避免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给企业造成坏账的风险。建立有效地跟踪管理的机制,在加大催收力度的基础上减少坏账。

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对于企业来说有短期的短期和长期的财务风险,因为一般在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时,经常存在着还款的风险,可能会危及到企业偿债的能力。企业一般要求流动资产多余流动负债,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失衡就有可能失去获利的机会。长期的财务风险就是企业长期的债务风险,如果企业进行转化升级,或者进行深层次开发,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资金发生困境,财务恶化,难以有效的还本付息,也有可能招致破产的危险。此时企业应该进行有效的负债管理,控制好负债的资金,以便于以良性的资金结构控制财务风险。

(四)保证企业具有足够的现金流

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适应经济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从适度的宽松到从紧,再到今年渐进性宽松。但是因为国家整体性的考虑,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的放松,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融资,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银行信贷稍有放松,但是企业资金的困境还是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的缓解。

对于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依然存在多重的风险,国际金融动荡虽然已经过去,但并没有完全走出低谷,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实想稳步的发展壮大是很不容易的,目前对于企业来说采取更加稳健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保证一定企业的现金比例,使企业有进一步的抵御风险能力。在投资中将安全性放置于重要的地位,努力降低投资风险。科学和有效的选择投资的战略组合,保证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利润性。

四、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财务管理是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相互结合的,财务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可以最佳地发挥作用,所以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后危机时代,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财务管理在内涵方面和目标方面,以及在价值管理方面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首先是财务预算的创新。财务的预算职能是一项主要的职能之一,通过对于未来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形成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以及现金流量的预测。目前的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对于企业进行全面的预测包括全部的经营活动,以及目标和价值观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层级化分析报表,全面形成战略的支撑前景,战略的销售前景,以及市场和生产经营前景。

第2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财产保险;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块:

1、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在人民银行的“保本”资金管理政策下,成为参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建国初期国内的特殊经济形势,使得保险业主要是依靠政府开展强制性参保。同时由于大量不同类型企业参与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所以财产保险业在这个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国初期形成的保险业主要的经营内容就是财产保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以及“”的出现,使得从1958年一直到70年代末,国内的保险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更谈不上有什么发展了。

2、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自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渐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可以将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保险垄断性经营

1979年至1990年,11年间的国内保险市场一直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占有,广阔的市场使得该公司所获得财产保险保费由80年时的2.9亿元猛增至90年的107亿元,有了将近37倍的提升。这种一家独霸市场的情况指导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所变化,自此进入我国财产保险也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3家保险公司共同享有国内保险市场

市场有了竞争才会有创新发展,我国政府为了能够营造良性发展的国内保险市场,于80年代后期新批准了两家保险公司参与到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一家是从交通银行中分离出来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另一家是92年成立的平安保险公司。之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国内的保险市场逐渐成为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随着我国财产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国内财产保险市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现如今,国内财产保险公司数量有几十家,其中还有较多的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据统计,国内财产保险份额分配比例大致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约占70%,太平洋保险公司约占13%,平安保险公司约占11%,剩余的6%左右由其他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占有。之所以出现这种市场份额分配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原因以及我国特有的保险发展历程,但是这种情况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明显不协调。所以在某些地区的财产保险市场中,就出现了高份额的下降以及低分额的提升。国内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内不同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人均GDP水平是与保险市场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指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以及西部落后地区,使得国内保险市场也呈现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据统计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保险收入比例分别为56.9%、22%、19.9%。但自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保险市场有着很大的变化,保险收入也是逐年增加。同时根据研究调查我们还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当中,省会城市以及经济中心城市的保险发展情况明显优于该地区中的其他城市。此外,当前国内财产保险市场所经营的保险总类多达上千种。其中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保险与非保险企业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使得企业财产险以及货运险在近些年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针对于农业发展的农业险近些年来却未能得到太大的改善。因为农业的影响因素很多,导致农业险所需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复杂,一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所开展的农业险业务均是处于亏损状态。

国内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势必会对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就对目前国内保险业现状的分析来看,国内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大方面:

1、机动车保险市场将会根据费率的市场化进行一定改革

现如今保险市场上有着很多种形式的机动车车险,并且不同保险公司所执行的费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但自03年国家新实行的《保险法》,给与了各个保险公司一定的空间,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来设定相应的保险条款。更多的车险种类将不断的出现在人们面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将成为各大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竞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各个保险公司将开展更为全面的销售形式,通过完善已有销售模式以及创新开发新型销售模式来提升公司车险业务量。

2、保险种类不断丰富,个人财产保险业务依然是保险市场的前进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当前国内保险种类的不完善,使得个人财产保险业务依然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平均可以达到几十万元,但是社会投资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保险投资在城市居民家庭投资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家庭把资金存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股票等等。实质上,城市居民是有能力投资保险市场的,近些年来也有一些针对于居民的家庭险种非常畅销。所以,各个保险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要对个人财产保险业务的丰富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给国内保险行业带来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一定要对所处的市场环境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然后根据形势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才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对国内财产保险市场进行跟踪研究,以期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编:《财产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2]吴鹏:《浅谈财产保险新业务的开发与管理》,和讯网保险天地,2000年10月13日.

[3]刘京生:《保险费率市场化——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中国保险报2000年10月12日.

第3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您好!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国内的大部分通信设备商六、七成的收入都来自海外,您是怎么认为他们有什么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

资深电信分析师 李皞:

人民币升值,给我国通信设备厂商带来了挑战与风险。

先看看人民币升值,给我们国内的主流通信设备提供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影响我国通信设备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华为和中兴在国外通信设备厂商市场的竞争优势有两个:一是价格优势,二是都推出有利于长期发展计划的有竞争力产品线。人民币的升值会在价格上的优势会逐步丧失,慢慢与西方通信设备厂商在价格上趋同。

其次,导致我们通信企业利润的下降。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通信厂商在海外大多是采用长期合同定价的模式并大都以美元结算,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导致了通信厂商的利润被吞噬。即使可以通过价格的上升来减少利润的损失,但也是很微弱的。据华为内部统计,受2008-2009年初恶劣的经济形势影响,华为2009年一季度之时,全球28个地区部中有11个为负增长,形势一度极为严峻;至二季度,华为适时调整战略,扩大高增长区域拓展进程,在中国、印度、中亚、北非等地加大力度;到第三季度除中国、印度等局部市场外,海外其它区域仍整体下降了3%,7个地区部整体增长不足。形势扭转来自于第四季度,中国3G年底突破以及欧洲准4G商用网络挪威LTE等大项目的快攻战略。

面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主要通信厂商所造成的挑战和弊端,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规避风险:

首先是产品层面

目前国内主要通信厂商与爱立信、诺西、阿朗厂商产品差异性不大,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一旦产品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价格上涨,产品的可替代性风险比较大,应该继续发挥我国通信厂商提供有利于长期发展计划的有竞争力产品线的优势,持续加大研发的投入,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加强我们厂商的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强顾客的忠诚度。

其次要降低管理成本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根据华为高级副总裁徐直军曾在2009年初预测,华为2009年财务数据和现金流的改善,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华为近年持续引进的管理优化项目。譬如,华为2008年聘请了国际顾问公司埃森哲针对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优化,该项目直接针对公司的CRM(客户关系管理)改善,提高公司的回款管理,以提高“从合同到现金”的变现能力。

再次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4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再过几天,奥运会就要举办了。可以说,作为一个举国上下、国际密切关注的体育盛会,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当然,也有国际评论指出,在奥运之后,可能会开始中国经济萧条期,就如澳大利亚悉尼、希腊一样。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能够借助北京奥运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又一次契机。

但是,奥运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或所产生效应,根本上在于该国经济的背景与环境。比如,奥运效应对于较小的奥运举办国来说,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小,其影响就较为明显。1988年举办奥运会的韩国,举办前包括1988年经济增长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而北京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有研究表明,2002~2007年每年多增长2个百分点。即北京奥运会直接投资与投资拉动效应在3000亿左右,同时带动相应的产业及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过,这些效应分别在8年的时间内显示出来,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不仅总量相对大,而且地域比较辽阔,经济结构复杂,经济发展差异性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奥运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对北京经济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既不会由于奥运过后而衰退,也不是由于奥运之前起到很大带动作用。因为,作为一个近30万亿GDP产值的经济大国,奥运经济每年拉动的几百亿产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的基本面。

今年以来,无论是国际油价快速飙升、美元贬值不止、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国际环境,还是国内今年以来的雪灾、地震,及股市、楼市价格下跌,都可为中国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但是,从最近公布的国内上半年宏观数据来看,国内经济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上半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进出口贸易等数据的增长与去年相比会有所放缓,但放缓速度是十分有限的。

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银行信贷、CPI上涨、居民消费增长态势并没有随着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所改变,因此,就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还看不到今年下半年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风险,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下半年,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会改变,只不过,政府会针对当前经济领域里所面对的问题,在一些局部方面作一些调整。也就是说,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来分析,未来半年并不存在下行的风险。但是,以下的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一是汶川地震后的重建问题,可能是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央政府对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作了一系列的部署,特别是巨大的财政投入及以省为对口的援助规划,都是比较好的方式。估计灾后重建对当地及全国经济拉动可能达到0.5%-1%。

二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就目前的中国通货膨胀来说,尽管6月份CPI有所回落,但上半年CPI过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一些宏观调整政策,国内通货膨胀只会向上飙升,而不会放缓。因为,6月份的CPI同比回落主要是受2007年6月CPI快速上涨的影响。目前,中国式的CPI统计体系存在的缺陷,只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到农产品及食品时,才能够显现出来。当中国消费品价格上涨到食品时,预示中国已经全面通货膨胀了。在今年下半年,CPI要达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设定的4.8%并非易事,反之,今年下半年,CPI仍然处于高位运行。而过高的通货膨胀不解决,市场价格机制继续扭曲,不仅会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也会影响低收入民众的生活。

三是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尽管有房地产开发商在说中国房地产业出现危机,不仅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可能断裂,而且也可能让大量房地产企业破产从而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但实际上,上半年房价仍然处于两位数上涨水平上。从1-5月份的数据来看,无论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房地产市场流人的资金,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只是房地产销售有所下降。而房地产的销售为何会下降?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房价过高,让绝大多数的居民没有能力进入这种高房价的市场,但房地产开发商明确表明宁可不卖也不降价,也要维持暴利。而且房地产开发商正在制造各种舆论,希望下半年政府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有利于房地产业的暴利得以持续。

因此,下半年,变数最大的应该是房地产市场问题。这种变数的关键就在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的判断。如果政府为房地产开发商所要挟,认为房地产真的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来救房地产市场,那么中央2007年以来所推出的房地产政策就得改变,民生的房地产市场就会改变。这样的市场改变,中国房地产泡沫就会吹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步上美国次贷危机之路。最近,美国次贷危机越演越烈,就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政府对此不可不保持警惕。

第5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国内经济过热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争论更多的事情。安邦研究分析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实质增长速度,达到了令人炫目的11.9%。如果我们再把当季的CPI当成通货膨胀率对这一实质增长速度进行调整,那GDP的名义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6.3%。如果我们直接用现价统计的GDP总额来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106768亿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9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6.8%。这样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与2004年相当,并开始接近1992-1996年中国发生恶性通胀时的名义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经济不仅是过热,而是已经接近全面过热。还有,中国当前的经济过热还表现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全国各地房地产普遍的快速上涨;二是中国式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房地产的调控,政府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对于房地产来说,其政策越来越密集。但是,经过几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经过几年来政府“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政策,尽管这几年来从政府公布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2003-2006年全国房价上涨分别为4.8%、9.7%、7.6%、5.6%,2007年1-5月份上涨5.7%,但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创历史新高),而北海、北京、深圳的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都超过9%以上,甚至于深圳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分别达13.9%和16.1%。也就是说,经过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今年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特别是深圳成了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领头羊”。

据报道,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涨了129%,仅2007年前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一个楼盘的市值可买下整个伊利集团。有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在中介圈内,被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从深圳到广州,从上海到北京,庞大的资金将一个又一个城市住房市场席卷而下,全国各地房价也出现一轮疯狂飚升。

正因为,全国各地实际房价快速上涨,不仅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连年加快,而且使得国内银行的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5%,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都在36%以上。从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情况来看,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达到26880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25.6%。还有商品房的销售总额,2006年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18.5%;2007年1-5月份为8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国建筑业总产值40975亿元,同比增长18.6%;2007年1-5月份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1.5%。

以上的数据信息表明,一是由于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银行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并没有几年来的宏观调控有所收缩,反之,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一定会带动整个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产业达有50个之多);二是,由于房价快速增长,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国内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先不谈由房地产带动的相关产业,仅是房地产与建筑业两大项,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在目前这种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态势下,这个比重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果以房地产的价格迅速推高而带动GDP快速上涨,那么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就会越来越大。三是,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在全国的土地供应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由于土地供应的增长而让房价回归理性,反之,房价上涨幅度更多快。这就是说,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在这个投资炒作市场,当政府对房地产价格隐性担保时,加上低利率政策及便利的银行信贷,这个市场供应增加最多,要改变房价上涨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则成为地方政府拉动GDP成长最好的方式与途径。

可见,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是由房地产市场为主导,房地产市场又是以房价的变化为核心。如果房价快速飚升,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就不可能避免。而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不仅使得其本身产值快速上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而且房地产是与50多个产业密切关联的产业,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由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因此,房价成了整个国内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房价过高,房地产的问题也开始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如果中央政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是无法化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症结的。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CPI问题。对CPI,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但是,由于对于CPI的理解不同,从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迥然不同。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时,CPI作为一个滞后性月度指标,但政府在公布CPI数据时,强调的是上半年CPI上涨3.2%,而不是6月份CPI上涨4.4%。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年来CPI上涨,核心因素分别来源于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这两类价格同比上涨达7.6%和3.94%,对CPI上涨的贡献分别为78.5%和17.81%。特别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他制品上涨20.7%。考虑食品类价格、居住类价格上涨持续和前期的翘尾因素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因此,当前CPI的上涨并不足成为政府启动新一轮宏观经济紧缩的理由。在此,我们只好作一些基本的分析。

什么是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来设立,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水平、各国的消费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尽管各国使用的是同样的概念体系与框架,但各国CPI体系的实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说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用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上半年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有差异甚大的东西。用两个不相同的指标体系作比较意义不会有太大。 比如说,在CPI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18.6%,而且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达40%。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权重就不足60%以。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CPI指数的意义肯定会弱化。更何况,尽管食品与能源在居民的生活中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差别性不大,但它们作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把它们删除掉来得出关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结论应该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更是很大,两者在概念上是相同,但实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6年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的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说,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但是,就这点而言,中国C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体系有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如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看,其中的数据与居民生活的脱节无可复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今天有深圳居民告诉我,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项一个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这样一个费用还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民房)、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于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就是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第6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汇率波动 汇率传导效应 通货膨胀 价格指数

自2005年7月汇改到2007年年底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0%,与此同时,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却开始持续攀升,2008年消费者物价上涨率更创11年来最高水平,达8.7%。虽然央行多次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短期间一时难以立刻消除,中央银行购入外汇、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仍将持续存在。因此,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学者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应放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以人民币升值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然而,汇率对物价的影响机制众多,且不同的影响机制具有各自的传导速度和结果,所以了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中央银行正确预测未来物价水平的变化,以便采取合适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汇率变化对我国物价影响的原因分析

国际经济学中把汇率传导定义为:汇率变动1%所引起的国内价格水平变化的百分比。汇率传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而言,汇率变化只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有所影响。广义上的汇率传导是指汇率的变化不仅仅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它还会对消费者价格、生产者价格、投资品价格、零售价格、批发价格等不同价格指标产生大小不一的作用。

而在我国,影响这种汇率传导机制的因素众多,本文就从如下几个原因进行分析。

1.微观因素

(1)进口商品价格与进口产品结构

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PI,但是这种影响会随着商品的分配和运输被逐渐淡化甚至抵消。我国主要的进口商品为初级产品,非食用原料以及矿物燃料等。人民币升值,促使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价格下跌,而对于本国的加工企业,或者那些大量依靠国外进口原材料的公司,生产成本会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下跌而下降,如果企业的定价策略是利润最大化,则企业会保持原价不变或者降低价格(一般后者居多),最后导致国内一般物价的下降。中国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汇率对于进口商品的价格的变化应该影响最显著。

(2)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方式

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以及低附加值的资源性商品,这类商品对汇率的传导是不敏感的。另外,我国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50%的出口品是来料加工,而这种贸易结构――进口中间品,并通过加工后贸易出口的方式会因为汇率对进口中间品的反向传递而削弱出口商品的汇率传递效应。

(3)微观主体行为

第一,就长期而言,我国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小步化。此外,从我国外汇市场结构来看,银行市场是外汇市场的主体,而企业几乎没有参与外汇市场上的直接买卖,加之我国对“涉汇”企业的强制结汇售汇制度,企业对外汇市场主体意识薄弱,种种原因使得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不明显。

第二,货币工资机制的存在又使得汇率波动对非“涉汇”企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以致一般物价的下降使得居民的实际工资上升,这时,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倾向于降低工人的名义工资或者减缓名义工资的上升幅度,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如果按照厂家的定价模式,则生产成本的下降会直接导致产成品价格的下降,并且推动一般物价的下降,如此良性循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使一般物价下降。

2.宏观因素

(1)货币供给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加大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资本涌入,加大央行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如此形成了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资本流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的恶性循环。

(2)总需求

根据国际金融中的马歇尔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由此引发的贸易收支的恶化会使得社会总需求下降。而总需求的减少回使得本国收入水平下降以及物价下降。虽然我国反对人民币过度升值以及不恰当升值,但是未来几年人民币升值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顺差的减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下降,这将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物价的上涨压力。

二、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1.背景阐述

国外对汇率传导效应已经有着相当丰富的研究。Camap和Goldberg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变动的进口价格转嫁效应有下降趋势。在Obstfeid和Rogoff以来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中,企业价格设定行为的不同会影响汇率对进口价格传递的大小,从而给金融政策的传导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Taylor认为,在全球竞争压力提高和稳定的低通胀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难于将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完全传递到出口商品上,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降低,汇率对一国价格的传递效应程度依赖于其通胀水平。

国内专家卜永祥实证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国外物价水平、国内货币供应量是协整的,汇率变动显著影响国内物价,其中PPI对汇率波动的弹性要大于零售物价指数的弹性。

这些研究,大量运用了McCanhy,2000的VAR模型分析方法,因为此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考察动态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且不需要太多理论假设存在。

2.模型设定

Goldberg和Knetter(1997)提出了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的一般方程:

其中,Pt为本国价格水平;Xt为该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厂商的成本和价格;Et为本币的名义有效汇率;Zt为与国内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有关的变量;εt为随机扰动项。

笔者借鉴Corbo and McNelis(1989)以及Goldberg和Knetter(1997)的定价模型的思路,把国内物价水平看做是国外价格水平、国内劳动成本和国内超额需求的函数。而消费者价格指数不仅受上述因素影响,还会受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以及内生货币变动量的影响。因此将汇率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作了如下的模型:

R2=0.096 DW=1.492

括号内的为概率p值,*,**,***,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水平条件下的显著。由回归的结构可以看出,拟合的各个系数与我们的先验预计一致,且系数显著,它们给出了生产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与相关解释变量之间的显著定量关系。

4.回归结果的解释

(1)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解释

汇率波动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有显著地统计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可以有效影响生产者价格指数。

其一,生产者价格指数的选取:在我国统计数据中,ppi在大类上分为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前者进一步分为采掘,原料和加工三方面,后者进一步分为食品,衣着,一般日用品和耐用品四个方面。这个指数可以看成工业品国内提供厂商进入最终消费市场前的批发供给价格。

其二,Ppi的构成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跟进口产品的价格有关的,而汇率波动最直接的影响效果就是使得进口材料和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再加之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因素,汇率波动对ppi的影响是属于第一传导阶段的,所以效果显著。

(2)对消费者价格指数波动的解释

了解cpi的构成,即可解释汇率波动为何对cpi变化没有显著地统计意义。在我国cpi由八项内容组成,其中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排在了首三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出口食品远远多于进口食品或者食品原材料,在这样一个自产食物的国度,食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而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汇率,只是会受种植条件,如土地,气候还有科技的影响,因此汇率波动对其影响较少。至于其他方面,如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还有居住等,则是受市场供求或者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多。综合方方面面,汇率波动对cpi的影响首先要通过一个间接传导机制使得这种传导效应在运输以及成本分摊上面抵消一部分,再次,cpi的波动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自然状况,如货币发行量的猛增会使cpi大幅上升,这种情况能很好解释2007.10-2008.7月份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因此,汇率传导效应在消费者价格指数这种集众多价格指数于一身的综合体而言是不显著的。

三、政策建议

1.适当调节人民币升值幅度

我国人民币汇率传导效应复杂,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单靠汇率政策的调整还不能实现对整个经济运营的价格调整。

相应地,我们应该适当调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加强资本流入的限制和管理,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外资过分流入,抑制投资过热和抑制短期投机套利活动,还会有助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运行。

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比较小,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将重心放在稳定物价上,不必过分担心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这样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增强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与良好运营。

2.治理输入性通胀

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PPI的影响远大于对CPI的影响,而石油,原料等初级化工及能源原料的供给价格是导致PPI价格变化的原因。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更加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影响,防止输入性的恶性通货膨胀,并运用汇率以及货币政策来维护厂家生产的利益,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避免国外商品价格冲击通过汇率杠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弹性汇率制

由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国内物价的传递作用很小,从治理通货膨胀的角度来说,政府可以运用更加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并同时制定稳定可信的货币政策,以稳定或者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稳定汇率对物价的传递效应,实现国内经济地健康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李颖:汇率对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及效果的理论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第7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摘 要:随着危机向新兴国家的迅速蔓延,中国这一最具活力的经济实力也未能幸免于难,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使得中国经济也逐渐遭受冲击,国内资金成本上升,为中国企业出口融资蒙上阴影。此外,结构单一的担保模式,以及日韩等国出口信贷机构为工程业主提供的更为低价的融资,都使中国企业利用出口信贷走出去的优势逐渐丧失。本文从中国出口信贷的执行程序,基本条件出发,分析出口信贷所面临的融资瓶颈和风险,并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 :金融危机;出口信贷;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59-02

收稿日期:2015-02-08

作者简介:姚琳(1979-),女,贵州贵阳人,硕士,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融资部任职,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一、出口信贷“走出去”的基本条件及一般流程

以中国出口信贷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为依托的出口信贷,结构简单,流程清晰。借款人向中资银行申请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而银行放款后还款风险由中信保承保,中信保承保条件则是获取借款人的对等还款担保。当借款人为工程承建方时,此种借贷称为卖方信贷;当借款人是外方业主,此种信贷称为买方信贷。

二、出口信贷的主要优势

中国出口信贷在金融危机后的融资环境中具有诸多优势,具体表现在:结构明晰,操作简便,只要具备合乎要求的担保条件,中资企业均可以申请;对比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欧美国家,中国国内充裕的资金流动性为融资提供了价格低廉的资金特别是买方贷款在人民币迅速升值的背景下,成功规避了未来收款风险。

2008年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信保在中国财政部、商务部的合作下,推出专门支持中国成套设备出口的“421”专项承保计划,明确上述出口信贷承保的审批链条、审批权限和工作时间,从而更为切实有效的推动了中资企业“走出去”,成为中资建设企业在海外承揽工程的主要融资通道。

三、现有出口信贷融资模式的瓶颈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国的出口信贷融资模式近两年在诸多方面遭遇了挑战,曾经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具体表现为买方信贷基本条件——落实担保的难度加大。

(一)以主权担保受到买方国家外债所限

亚洲、非洲、中欧、前独联体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较弱,自身经济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壁垒低,对外资需求大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工程类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然而受制于项目所在国不够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商业环境,加之其较为突出的政治稳定性问题,银行对这些国别的项目风险评价偏于保守,中信保对此类国别评级也相对偏低,从而带来较高的融资价格和担保规格。通常,主权级担保是获取融资的必要条件。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兴建基础设施,过多举债和对外担保使得这些不发达国家新的对外借贷受到诸多限制,如外债额度日趋饱和,有限的财政收入不能完全覆盖还款义务等,要想获得新的融资,就需要尽早解除原有义务,这使得各国主权担保的落实日趋困难。

(二)企业担保难以获取,执行困难

某些中等发达国别和地区(如土耳其等),由于商业环境较为发达,私有化度较高,大型企业的信用评级甚至高于主权评级。对这些资质优良的企业,中信保也能够接受其公司信用作为还款保证。然而,某些上市企业对或有负债较为敏感,不愿意因披露担保情况而影响其股价,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提供公司担保。此外,海外公司担保在执行层面存在一定问题,难以兑现,也成为银行融资的一大障碍。

(三)中国资金成本优势减弱

随着欧美经济缓慢复苏,以及一系列针对市场流动性的刺激政策的实施,欧美资本市场也显露缓慢复苏的迹象。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国内的资金成本开始走高,从而使得中资银行的资金优势减弱。就笔者所在企业的贷款成本而言,2009年从中资金融机构拿到的中长期买方贷款利率在Libor+190-210bps,而2014年,中资金融机构对类似项目的贷款利率在Libor+350-400bps,5年贷款成本上升了30%-90%不等。加上日韩等国长期低息货币带来的低成本融资,假如借贷资金在成本和申请时间等方面不具备足够优势,同等担保条件下,买方完全有理由选择来自其他国家或机构的更为便宜的贷款。

(四)审批程序限制投标项目

一般中国出口买方信贷流程如下:贷款项目申报至中国商务部,金额在一亿美元以下的合同,商务部即可批复;对于金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工程合同,须经商务部及财政部共同批准;对于使用优惠贷款的项目,还须经由业主所在国通过外交渠道正式提请中国政府,在获得相关机构批准后,商务部下发政策性银行执行。

以中信保承保为基础的中国出口买方信贷,实质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信贷行为,这种国家政策行为必然需要经过严格审查,确保项目符合政策支持范围。一般而言,审查及资料准备时间在3个月到6个月不等,视项目不同而不同。过长的审批时间将导致投标商的融资成本难以锁定,同时投标有效期往往较短,审批时间与项目进展时间不能完全匹配。

(五)贷款来源单一,融资方案缺乏灵活性

随着经济危机的缓慢复苏,欧美资本流动性的增加,老牌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在国际信贷中的参与度逐渐恢复。他们在全球资金拆借有着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拥有丰富的产品功能和悠久的经验,能够提供诸如“过桥贷款”等较为灵活的产品。由于“421”计划主要鼓励中资银行支持中国企业,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有严格限制,这些银行在中国出口买方信贷中的参与度低,使得他们无法发挥其在国际信贷中的资金及产品优势,从而限制了项目推进速度。

(六)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为收入带来不确定性

2008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迅速升值,使得中国出口企业过去使用卖方信贷遭遇惨重损失。为加快美元回款速度,规避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出口企业纷纷转向买方信贷。然而2012年4月央行对人民币再次实施汇率改革,人民币不仅每日波幅从千分之五扩大至1% ,更出现了双向波动,改变了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对美元单边升值的趋势。2014年央行再次扩大人民币每日波幅至2%,同时2014年一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已达3%,与2013年整年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持平。短短几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在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纪经济格局博弈的角力下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也使得买方出口信贷在汇率避嫌方面的优势逐渐走弱。在国外业主缺乏资金和汇率波动不确定性增大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国内出口企业开始选择卖方信贷,以BT(注视二)的形式推动境外项目的合同签署和生效。

四、解决手段

突破中国出口买方信贷的瓶颈,要结合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两个方面,兼顾国家审批体系与项目推进速度双重效率,丰富出口买贷产品种类,以使国内更多工程企业受惠。

(一)打破单一模式担保结构,担保形式多样化

对国家主权担保的过分依赖是制约境外项目使用中国出口信贷的首要因素。对于外债负担已到达临界点的国家,中资金融机构与中信保应打破固有思维,尝试接受多样化的债务担保模式,如:

1.扩大公司担保适用的国别地区。在某些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上又受外债制约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前独联体国家,拉丁美洲等地,针对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现金流充裕的私人企业,可以尝试接受其公司信誉对项目进行担保。这就要求中信保采用更为灵活的国别风险评级制度,考虑适当提高其政治稳定性在评级中所占比重,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因素,为引入公司担保结构打下基础。同时贷款银行也要提供多种形式的信用增级手段,以提升项目的贷款成功率。

2.国家主权与公司担保相结合,在项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担保的形式。譬如,在公司担保的基础上,根据国别政治风险和商业环境的变化,适时考虑增加主权担保,同时根据整体政治经济形势和项目自身情况,及时解除主权担保,让国家主权与公司担保根据项目需要灵活组合。

(二)采用多种融资模式

事实上,只有解决了担保模式的单一性,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中国出口信贷的适用性。但放开担保模式不等于降低准入门槛,作为可以替代主权担保的其他担保形式也必须在实质上符合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灵活多样的融资模式需要以中信保和各大银行为主的中国金融机构共同探讨、研究,结合项目运作的实际需求开发、改进。

3.引入项目融资模式,开拓新的融资方案

在买方出口信贷中,还有一种以项目未来收益为还款来源,对股东没有追索权或保持有限追索权的项目融资模式。该种模式目前在中资金融机构中未得到普遍采用,主要原因在于中信保对项目融资的商业险部分只采取部分承保的政策,一般承保比例在50%-60%,远低于买方或卖方信贷的95%。对于未被信保覆盖的风险,银行也不敢贸然承担,大多数银行对项目融资望而却步,项目融资在中国金融市场一直停留在探讨阶段,付诸实施的可谓凤毛菱角。然而,随着国际市场对融资需求的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中所遭遇的竞争和挑战加剧,项目融资将逐渐成为海外能源、基础设施、及资源类项目开发的主要渠道。由于项目融资不需要股东担保,杠杆效应较大,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受到投资人的追捧。目前国内僵化单一的融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海外工程的融资需要。因此,放开贷款模式,重新认识评估项目融资的风险,建立健全国内银行风控体系,提升出口信贷机构对项目融资的承保政策,已是迫在眉睫的需要。

4.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的介入,放开资金来源

“421”专项计划中,信保承保对象明确以中资金融机构为主,既支持中资企业,又支持中资银行,提升中国企业及金融机构的海外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然而,相似的体制和治理理念,以及类似的发展历史使得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风险评估,机构设置,审批流程趋同,融资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融资成本难有太多下调空间。相比之下,国外一流的商业银行却拥有全球拆解的资金来源,丰富多样的融资结构设计,悠久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敏锐的市场判断,这些恰恰是中资银行所不足。如果在国家走出去金融计划中,能够考虑适当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份额和参与程度,通过其灵活的结构融资弥补中资机构过于单一的融资方案,同时利用其相对低廉的资金,通过其海外网络了解当地市场,加强风险防范,将成为类似“421”工程等国家金融支持计划的有益补充,不仅能够增加中资企业项目融资的成功率,也有助于中资金融机构学习先进的融资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向国际化迈进。

综上,中国出口买方信贷在中国出口信贷机构中信保的主导下,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创造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出口信贷也应该紧随市场的脚步,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创新,以便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中资金融机构国际信贷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14[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邹小燕,张璇,编.出口信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8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风险风险应对

论文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企业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虽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大,时间久,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视角,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特征出发,试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形式、特征、风险,并对投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完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而且对新经济形势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有序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正逐步恢复正常运作,甚至快速发展。分析研究表明,变化不断的市场环境,会引导企业产生相应变化。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极大加深对于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视,他们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才可以确保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来正确分析客户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要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全新的视角上,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出发,详细分析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风险

(一)概念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员工为投资对象,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企业所需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活动。包括外部招聘引进、职工在职培训、企业制度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前者的风险程度较轻,后者的风险程度较重。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1、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当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时,企业承担了全部投入成本和风险,但投资的收益并非由企业独占,而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员工的流失,投资企业甚至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这种特性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2、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即后期的投资必须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例如,当一个人要进行大学教育投资时,他就必须首先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上投资。可见,人力资本的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与其他投资相比,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通过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工作,才能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

3、投资收益难评估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无形的东西,产生一些列的个体差异,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估。而且,这些投资结果是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是直接导致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直接判。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分散风险,二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由于定位不当、经营不善等特定状况下造成,并可通过相应策略防范、应对的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并影响到市场所有企业,且只能凭借企业管理层经验,通过提高预测才能应对的风险。

(一)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身安全风险。人力资本是建立在其所有者之上,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或引发职业病,出现员工因工负伤、残废或死亡的情况,人力资本就会贬值,甚至消亡。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能得到回报,还会因此有一大笔医药等开支。

2、人职匹配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种风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一旦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现象,则意味企业在招聘、薪酬、培训、社保、福利等各方面的投资都宣告失败。如果企业继续任用不称职的员工,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将员工调离该岗位或予以辞退,则还须承担转岗培训或经济补偿等费用。

3、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投资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失的现象则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员的离职,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无法收回,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二是许多企业员工将在原企业获得的技术、信息、经验直接带到新企业或自己组建的企业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或者直接培养了未来的竞争对手,给原企业带来间接损失。

4、职业道德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经济人并不存在。在监督和约束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员工偷懒卸责、工作效率低下、损公肥私、出卖企业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等行为,对原公司的业务造成严重打击。

(二)不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宏观政策风险。宏观政策风险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所致风险。如2009年年初,国务院陆续出台十大重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直接导致行业地位的变化。地位下降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必然下滑,其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益也将随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而下降,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生命周期风险。人是一个生物体,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年龄的增长会导致体能的衰退、健康状况恶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减弱、服务时间缩短,因此在员工鼎盛年龄之后,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会下降。此外,人在生命周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战争、灾害等突发事故,这些灾害必然使人力资本投资期突然终结或使用收益期突然停止,从而带来损失。特别是企业关键人物的死亡或伤残带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更大。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企业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投资规划、投资决策、管理机制等方法来减少可分散风险,通过提高预测分析能力规避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危机即将过去,企业需要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运营环境,构建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框架,制定新的人力资本管理策略,采用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来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做好投资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保证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宏观环境、技术、市场、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企业战略进行中长期投资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前,对外要分析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业走向、技术发展、宏观政策;对内要分析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危机过后,企业内外形势好转,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应该合理安排,准确评估,以避免由于过于乐观而造成重大投资风险。

(二)对现有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调整的同时,企业必须在现实运营成本压力与保留人力资本以及保证企业持续竞争能力优势方面取得平衡。鉴于后金融时代其形势渐好的特点,众多企业选择加薪和扩招,但这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过多的用工风险。企业首先应对现有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优化配置。比如,企业可以安排内部招聘,从内部选拔人才,既容易满足职位需要,做出好成绩,又能减少投资资本支出;企业可以增加销售岗位的培训,把一些生产和管理人员推向销售第一线,这可以为企业挖掘新的需求和积累潜在需求。经济转好之季,企业应该转变传统对外招聘员工的模式,着重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集中培训,优化配置,只有熟悉企业环境的员工,才能在环境等各方因素转好下发挥其最大效益,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三)设计人力资本弹性薪酬体系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加员工薪酬,提升工作水平。具体措施有:(1)调整有效工作时间。金融危机时,企业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运转缓慢,员工积极性不高,有效工作时间较低。后金融危机下,企业调整运营机制,加强员工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由低谷转向高峰。另外,由于业务激增等工作需求导致的超时作业,企业应合理支付费用,提高员工积极性。(2)调整薪酬支付策略。企业可以调整工资结构,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其中绩效工资部分可以与工作时间、成果相结合,达到人力成本投资高效化。(3)适度增加员工福利。企业职工福利是企业对员工人文关怀的体现。适当增加员工福利,能够在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易于传播企业文化。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道”,它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文化无形却又比有形之物更具有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和魅力所在。它具有凝聚士气、统一目标、规范行为等作用。金融危机后,免不了有员工另谋高就,但是良好的企业氛围,还能加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将顾客当上帝的同时,也把员工当亲人,让他们有归属感和依赖感,明白他们与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组合词,它意味着在威胁来临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从现阶段看,世界经济回升,似乎已进入下一个春天。但在后金融时代,企业人力资本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市场需求大幅回升,行业竞争越发加剧,为防止企业人力资源流失,人力资本投资失利,对内企业可适当提升员工薪酬,加大奖励制度等;对外,企业可广泛召集人才,进行新一轮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切向好的局面下,企业还应当冷静判断目前的形势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规划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战略性投资,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化威胁为机遇,借危机助改革,从而获得更高效率、更优质量、更大规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陈维政, 刘萍, 胡豪. 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昕.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思想力, 2009.1(1).16-19.

第9篇: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范文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市场讨论的热点。就短期而言,2016年6月底英国超预期公投退出欧盟之后,全球风险偏好下降,美元指数强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穿了6.6的市场心理关口,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的担忧重燃。7月中旬以后,随着全球市场风险偏好企稳回升,美元指数趋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稳定,贬值压力减轻。目前而言,有一派观点认为,受益于政策沟通透明度的提高和新汇率形成机制的可预见性,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目前断定人民币度过最艰难时期言之尚早,因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还是有央行干预的成分在。其他观点认为人民币应该一次性贬值到位(比如20%或30%的贬值幅度),或者我国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防止短期资本频繁流动。本文从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基本面和短期波动出发,主要就三个方面: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测算、短期资本流动(热钱)估算和影响因素、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简要阐述今后一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根据我们的分析,不管从中长期的均衡汇率角度,还是短期的贸易顺差趋势以及热钱流动情况,人民币汇率都没有大幅贬值压力。不过,美联储加息预期、国内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因素也将短期影响人民币汇率,因此,说人民币汇率已过最为困难的万重山,可能低估了未来的潜在风险。

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他国依然具有优势,人民币没必要大幅贬值。

两国汇率的中长期均衡水平主要取决于两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水平。判断人民币汇率在中长期到底有没有必要大幅贬值,首先就要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水平。我们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显示:当期人民币汇率水平接近中长期均衡水平,没有大幅贬值的必要。一般而言,估算均衡汇率的工具主要分为两种,其中经常使用的是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havior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BEER)。BEER模型主要是考虑短期的经济周期性因素和中长期的基本面因素,没有直接要求国内外均衡,简化了模型的结构,没有反映变量之间内在的经济关系,无法准确地体现国内外均衡对汇率的重要意义,因此得出的结果较为脆弱。即短期的经济波动都可能较为明显地影响测算得到的均衡汇率水平,因此估算结果并不稳健。

我们构建的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开放经济内外部均衡出发,研究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衡程度。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考虑了部分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即加入了部分资本管制因素,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导。DSGE系统考虑了多边均衡,从经济的基本面出发,所得出的均衡汇率水平较为稳健。

我们的DSGE模型显示,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在2005年汇改之后已经缩小,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均衡汇率水平相比非常接近,不宜过分夸大贬值压力。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 而言,综合考虑国内外部门的相对基本面情况,当期人民币大约有5%左右的贬值空间,面临的贬值压力比较温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已由最初的单边升值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双向波动,出现了交替升值和贬值的现象。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来看,我国相对较快的GDP增速,相对较高的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在过去和未来一个阶段不会发生改变,这也将支撑人民币均衡汇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健的水平。随着2015年8月人民币中间汇率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人民币汇率目前已经非常接近均衡,当前汇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围绕均衡汇率的一种震荡波动。因此,人民币当前汇率并没有大幅贬值的压力,也没有必要采取一次性贬值20%~30%的策略。对于人民币中长期均衡汇率的测算,有助于保持短期政策的定力和稳健推进中长期汇率改革。

人民币贬值压力将暂时减轻

我们的短期资本流动监测模型显示,2016年下半年我国短期资本流出减缓,进一步降低了人民币贬值压力。短期资本流动是导致一定期间内资本账户失衡和国际金融冲击的重要渠道。我国属于大国经济体,短期的资本流动很难撼动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但也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

第一,构造短期资本流动监测体系。首先,我们运用世界银行残差法(外汇占款-贸易盈余-FDI)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大量的热钱流动隐藏在经常账户的贸易往来中(比如说2015年以来内地对香港进口增速的离奇飙升),因此我们借鉴苏剑等的方法分离出虚假贸易部分。综合考虑世界银行残差法和隐藏在贸易部门的热钱规模,我们构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月度监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持续流出我国,尤其以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时为最。在此之前,虽然短期资本流入流出变化频繁,但总体来说我国还是热钱的净流出地。短期资本持续流出,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基础货币的供给方式等都造成了困扰。

第二,构建预测短期资本流动的分析框架。按照我们的三因素模型,我们发现,我国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受到人民币贬值预期(NDF市场)、中美利率差和中美基本面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目前已经较为平稳,中美之间的利差不会进一步收窄(美国下半年加息预期减弱),中美经济增速差异不会扩大(美国下半年经济并没有超预期的乐观,而我国可能较为平稳)。按照我们的三因素模型,综合汇率预期、中美利差、基本面差异在2016年三至四季度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热钱在2016年三至四季度流出中国的压力可能缓解。当然,如果相关部门加大资本管制力度,短期资本外流的压力可能进一步降低。根据我们的短期资本流动预测模型分析,2016年下半年资本外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将缓解。

支持稳健的人民币汇率

按照国际经验,一国的贸易顺差短期内与汇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贸易顺差经济体汇率一般都较为平稳或坚挺。比较而言,虽然1990年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但日元一直保持平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贬值。我们发现,日元稳健的背后是日本长时间内保持着较为庞大的贸易顺差。然而,日本在2012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日元随即出现了明显的贬值。

相比而言,中国对全球贸易总额占比在2015年底接近15%,超过了所谓的东亚地区12%的天花板(日本等经济体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占全球贸易份额接近12%),而且中国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扩大。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略微贬值,但有坚实的贸易顺差支撑,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被动贬值压力。

对汇率的短期扰动也须高度重视

虽然从中长期均衡汇率、短期资本流动、贸易顺差等多个角度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不宜过度夸大,但考虑到短期汇率波动也将对国内资本市场和经济基本面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也必须对汇率的短期扰动高度重视。短期汇率的预测非常困难,因为汇率的短期决定因素不光是中长期的基本面,还有很多短期经济政策预期的变化,国内外非经济因素等。为何自2015年8月汇改以后,国内外总是有关于人民币贬值的担忧?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与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人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机构沟通,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引起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隐”因素。

第一,国内、国外缺乏相互有效和深入的沟通。国内外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充分,国外夸大中国经济和金融风险,国内也不了解国外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看法普遍偏悲观,有质疑中国杠杆率能否持续的观点,有担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坏账的观点,也有不信任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观点。凡此等等,都是因为国外经济学者和资本市场人士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经济结构和部门职能不熟悉,沟通不充分。此外,国内政策层面与居民和企业的沟通也并不充分,使得人民币短期汇率变化时,容易引起担忧。所幸的是,随着2015年下半年中国企业海外美元负债的集中偿还,居民购汇意愿的缓慢降温,目前国内的预期引导和政策沟通正在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