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

第1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模式 计算机科学 改革

论文摘要: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阐述库恩的经典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基础上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道路进行详尽的分析、说明,并给出了计算机科学继续发展要进行改革的必然性,最后给出计算机科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文主要介绍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的模式是以“范式”的变革为核心的。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科学是在周期式的循环中发展,通过科学革命,从一个常规科学过渡到另一个常规科学。既有常规科学时期的一般知识累积的过程,又有科学革命时期的范式新旧更替的过程。

一、前科学阶段。所谓前科学,就是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在计算机科学形成具体的理论科学之前,计算机科学当属于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机械计算机拓荒的时代,那些所谓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运行方式,尽管有个别产品开始引入一些电学内容,却都是从属与机械的,还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灵活:逻辑运算领域。

二、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可以说,这一范式的形成,是前人不断摸索,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后人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此之后计算机科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人继续对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指明了方向。也使得计算机科学傲然屹立于自然科学领域之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不可思意的帮助。

三、反常阶段。科学探索中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当科学家们发现了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用范式难以解释,这就是反常现象。反常的出现,推动更多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更多的反常去证实反常。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的需要不再是单纯的学会使用计算机,了解什么是计算机?而是如何使得人们再使用计算机时舒适,方便,如何使计算机更好的与其他学科结合,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难题等等。计算机的研究者们应该将计算机的相关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计算机科学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不要囿于前人的学术观点,应大胆提出异议,促进计算机学理论的更新和革命。

四、危机阶段。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这时才有可能打破旧范式的统治转向接受新范式。由于受旧范式支配的常规科学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反常势必导致危机。随着反常现象的不断出现,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成为计算机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计算机以后究竟向着什么方向发展,计算机界还未形成同一的共识。有识之士认识到计算机只有向其他的学科渗透,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单纯的为了发展计算机而发展计算机已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前景。为此,计算机工作者在危机面前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大量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以迎接计算机科学革命的到来。

五、科学革命阶段。大规模,超大规模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与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计算机的以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大规模,超大规模计算机时代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大的相似,我们拥有现代最科学的哲学—哲学的指导,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联系日益广泛。特别是近数十年来,自然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开始转向重新综合的趋势。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等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理论的兴起,计算机领域中已由原有的计算机硬件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转变,同时“人工智能”,“通讯工程”等的出现,都为计算机科学革命提供可能和有利条件。

六、新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跟上了时代步伐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新范式)会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一新的理论是以现代语言描述的,因而容易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并因为其整体辩证的特色而广泛受到欢迎,且使这一学科本身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潜力。新的计算机理论体系还会给未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反馈,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未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研究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找到与其他学科越来越多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在相互取长补短,各自克服缺陷的前提下,经过各自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最终一定能够达到完全融合。

既然计算机科学即将面临一场危机,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危机。要解决危机,必须进行革命,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要创建新范式,就需要批判精神与创造精神。对计算机科学进行革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继续深化本学科的发展,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要对计算机科学进行实质性的深化发展。其次,要拓宽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发展方向,如现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通讯工程等。最后,要加强同别的学科的联系,将计算机科学努力渗透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才能使得计算机科学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继续存在,发展,强大。

参考文献:

第2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 abstract 】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ave huge role.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industry will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 key words 】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endency;

中图分类号:F40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现代科技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已经涉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行业中来,在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上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热点,常常为专业人士所探讨。下面,我们就对电子信息技术目前在应用上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讨论

1.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

所谓“信息”,即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陈述,是表示事物状态的一种普遍形式,是通过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来表现的可以传递和处理的对象。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正是实现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电子技术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涉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微电子和元器件制造业、视频音频产品、专用信息应用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和网络建设。

2.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主要的发展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应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智能化,集约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计算机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对人的思维活动以及感觉行为进行模拟,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逻辑分析以及综合处理信息。

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在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的高清晰数字处理技术和运行的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的互动交流及共享得到了实现。

高效化,快捷化。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用计算机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上的各类管理实现高效化及快捷化。相对以前的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倾向有着高效且快捷的优点。

3.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包括有计算技术,服务器、Pc机及服务器外部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其中,计算技术又包含有网络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与并行计算技术等。随着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性能每两年提供至少一个数量级。现在,CPU已经完成了32位过渡到了64位,计算机产品结构的核心也由计算机转向了因特网的网络设备,系统中存储设备的比例变得更大了,且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向于海量存储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使通信,家电和计算机联系到了一起,CDROM被DVD光驱所取代,手写、语言识别技术与数字图像交换技术实现了实用化,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技术受到了重视,电脑的绿化带配置,加速了电脑的拟人化及个性化。

3.2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在所有关键技术中,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又是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计算机的CPU到各种IC卡,都需要运用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已经走过了大规模(LSI)、超大规模(VLSI)、特大规模(ULSI)集成时代,于1995年进入极大规模(GSI)集成时代。作为高科技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芯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片上系统日益完善。未来10年内,集成电路仍将以硅基CMOS电路为主流工艺,其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工细微化,硅片大直径化。

3.3未来电子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光电子技术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光电子学和电子学,这两个发展的阶段,开始涉足光子学这一新阶段。据有关人士预测,光电子技术将使得本世纪的电子信息技术产生飞跃性的发展。作为能量以及信息载体的光子,衍生出了两门新学科,分别是能量光子学以及信息光子学,这两个学科方向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及自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进步发展,进而推动且建立一个在规模以及规模的扩大速度都前所未有之大的,现代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与光电子交叉学科。

3.4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 — 多业务

多业务, 高性能及大容量是目前网络计算的发展方向。随着IP业务的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重点将转向超高速因特网和B—ISDN(综合业务宽带数字网)。第一代因特网单一的数据网络将被融合语音、影响及数据的第二代多用因特网网络所取代,网络传输的成本由于DWDM(分多路密集波复用技术)的采用,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在用户中实现了无线宽带的提供使用以及多媒体的实时通信。在同一网络中,使所有媒体的成份数据实现有效传输,是网络多媒体通信主要的任务。

3.5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传递活动画面的通信业务已经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已全面取代模拟移动通信,GPRS(2.5代)走向商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标准正在制定;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SDH);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臻成熟;IP电话向电信业务的渗透,使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包交换、DWDM光传输、IP选路和Web应用已成为下一代宽带网必须考虑的四大要素,ATM技术将与IP技术相互结合、扬长补短。

4.结语

由上文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产生。在应用的领域上,电子信息技术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就其的发展趋势来说,其进步也必然要依赖着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让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的社会与生活服务,必须将其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发展的趋势好好把握住。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J]. 商业研究,2001,

(01) .

[2]祖远.互联网,正在颠覆时代[J]. 办公自动化,2008,(04) .

第3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认识;发展方向

0前言

认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包括了解电气工程的含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以及学科分支等内容,从而能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1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

1.1电气工程概况

传统的电气工程是电气系统与电子有关学科的总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学科与核心学科,简而言之,电气工程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光子和电子有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更加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电气工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还需要学习电工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内容,提升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电学与力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必要的专业素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学科,因此,学生还需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具有研发能力。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分支

1.3.1电气技术

电气技术是指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包括电工装备制造和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等技术,并以电气技术和电气设备为手段进行空间和环境的维持。此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电气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进入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理论研究,推进电气技术及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二、进行电参量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成为技术型人才。

1.3.2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技术中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此专业是信息电子专业和电力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具备两大专业的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应用电子技术的就业前景较好,在多个领域都可以进行就业,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电子领域等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发展空间较大。

1.3.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的重点学科,此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高压电器设备的制造、设计、维护、运行等工作,培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的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种,一、进入大型工厂工作,例如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发展前景好,工资待遇高,二、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由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培养能够进行高压电器设备制造人才的专业,从事制造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较大,三、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教授学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知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在学校申请项目,进行研究工作,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就业方向较多,就业前景较好,调查表明,近三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就业率都较高,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下面主要阐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如下:就大型电力行业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局、厂矿企业、电力公司等,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集中精力强化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开发,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市场化的外包分工,来充分推动相关技术的市场化步伐,从而有计划的进行开发与研究重要技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够充分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长远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概念、专业要求、学科分支等进行分析,探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认识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有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且就业方向较广,发展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牛美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07):115-116.

[2]赵宏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0):190-191.

[3]李靖,黄绍平,谢卫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04):118-119.

第4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应用

1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成为可能,使用专门的软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仿真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控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控制工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费开支。

2计算机仿真技术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不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通过数学模型能够清楚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模型转换,使用计算机算法等将数学模型转化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形式,也即建立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计算机仿真的关键,再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对之前设置好的模型进行模拟,获得仿真结果。对仿真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通常采用反向验证和置信通道法。

3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计算机仿真在交通工程、制造领域、教育领域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3.1交通领域

人和车辆是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通效果。交通安全仿真通过虚拟技术,增加各种诱发因素,进而对某一路段的交通安全情况进行评价。计算机仿真可以有效地对交通安全进性评价。仿真过程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数值仿真。比如,对某路段进行交通安全评价时,传统的绝对数和事故率方法可以进行评价,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置不同的交通工具,考虑人的行为感知的情况下,进行评价。

3.2制造领域

制造业是国家的第二产业,对各行各业影响深远,汽车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题难度大,成本高。计算机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碰撞试验来说,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

3.3教育领域

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学模拟实验中,采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在相关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改变传统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计算机仿真模拟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水平。

3.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不仅仅在交通、制造、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在军事领域、消防、音乐等领域均有较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使用模拟驾驶器进行模拟,从而降低战机、战车、燃油的损耗,在进行军事武器研发时,可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计算机仿真在消防中的应用,可以对现场的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火荷载、逃生路线等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设计科学性。

4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4.1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方向

网络化仿真。仿真系统开发兼容性不强、开始周期长,费用昂贵,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取得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仿真系统共享。系统的网络共享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减少科研经费。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发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使用计算机完成对产品的管理和控制,虚拟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4.2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各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仿真实验,节约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主要朝着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分布式仿真、智能仿真等方向发展。

4.2.1面向对象仿真建模发挥计算机的符号处理能力,可以提高人们对仿真对象的认知速度,与传统的人工建模有着较大的进步。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可以最大程度提高系统的建模能力。此外,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操作难度小,更容易使用,可以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势。

4.2.2分布式仿真分布式仿真将不同分布位置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形成时间空间相互祸合虚拟仿真环境。分布式仿真系统由几个子模型组成。部分是仿真系统中,主要有动态、静态数据分割技术、功能分割技术等。

4.2.3智能仿真在仿真的不同阶段引入知识表达和处理技术,可以缩短仿真建模时间,提高模型效率,帮助用户做出最优决策,及时修正模型,界面更加智能化,增加仿真系统的寻优能力。

4.2.4其他仿真一些仿真可以实现高度的可视化,对仿真过程进行形象展示,便于研究人员真实地对仿真过程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动画仿真能够将声音、视图等元素加入其中,交互性更强。

5结语

计算机仿真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好滴解决了其他学科的问题。计算机仿真经历了从简单的原型到物理模型,再到今天的动态显示仿真过程,并可实现可视化操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同仿真技术的结合,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更加广泛。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生活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4):51-52+55.

[2]周杰.档案高仿真复制技术——档案馆应用传统手工复制和计算机高仿真技术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05):54-57.

[3]胡媛,吴正一,胡小峰,戴星.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优化就医序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06):33-35.

[4]李剑虹,涂赣峰,戚喜全,毛继红,吕定雄,冯乃祥.我国铝电解槽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发展及现状[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0(03):173-179.

第5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教学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新世纪确立的一项宏伟任务,而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是具有宏伟抱负和国际视野、素质高、业务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特色专业是指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教改成果在同类高校中达到一流水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3]。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成为校级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们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社会需求和轨道交通对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特色专业的成果最终也将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因此,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

系统合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科学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去数十年的专业建设中,我们一贯注重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进步、个性需求的具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遵循教育部关于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意见,努力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尽量满足学生就业、深造、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我们始终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充分发挥我院多学科优势,整合资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素质,既能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广泛需要,又能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3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等多元化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按照“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嵌入式应用”和“网络与互联网技术”4个方向开设特色专业套餐,作为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发展方向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开办教授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进行学术讲座,承办国际会议,让本科生对各个研究热点有充分的了解。

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宽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配合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

2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4]。以建设省级和校级精品课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为契机,以操作系统双语教学为突破口,强调教学内容更新、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努力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广泛地进行课堂互动。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火花,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要求科研一线的教授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团队参与本科生创新实践指导,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通过发展学生科技社团,广泛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增强应变能力。

3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建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在实验中加大创新实验的力度。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经费投入,及计算机硬件设计制作工程实践中心,构建“嵌入式实验系统”、“游戏与人机交互系统”、“网络综合创新设计实验环境”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环境”四个实验平台和环境。为本科生提供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的实验环境。

围绕这4个实验平台即专业发展方向,从2007年起,学生开展了“嵌入式Linux下的无线IC卡读写器驱动程序设计”、“基于DSP的视频车辆实时检测系统”、“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SUPA的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演示系统”及“基于I-Miner的分类算法对比研究”等几十个创新实验项目。他们在各专业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前沿研究领域知识,学会团结协作、学以致用,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成果。如在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实现演示系统或软件、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等。这些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要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创新实验题目,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4专业化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措施

专业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3]。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专业学科竞赛的力度,在经费和条件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保证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在具体的举措上,我们以省级特色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为契机,开放研究型实验室,设立本科生科研与工程实践专项基金,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开展3S(Student Science Series)科技创新综合赛事,涵盖“挑战杯”预选赛(每年2月―5月),“电子设计大赛”(每年6月―9月),“数学建模大赛”(每年9月份),“ACM程序设计大赛”(每年10月―12月),“嵌入式大赛”(每年8月),“机器人设计大赛”(每年6月),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每年6月)等系列赛事,充分调动本科生参与专业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得80余项各类奖项,其中多项为国家级一、二等奖。特别突出的是2006年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2010年又在首届“顶嵌杯”全国嵌入式系统C语言编程大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大赛最高奖),以及“英特尔杯”全国多核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5结语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几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实验环境,探索更加高效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教学实践指导中来,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徐晓飞,廖明宏. 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J]. 计算机教育,2007(3):7-9.

[2] 周兴社,樊晓桠.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3):10-11.

[3] 张宏霞,王雷. 高校创建品牌特色专业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53-54.

[4] 郭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63-64.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YANG Yan, PENG Qiang, LI Tianrui, QIAO Shao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第6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新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围绕计算机的应用与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和变化。高等院校作为输送高素质现代人才的摇篮,面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正在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借鉴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700多年前,无论是科研还是毕业生的质量在世界上均享有盛誉。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英国政府发表了《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绿皮书强调高等教育应为国民经济服务,英国大多数大学都同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激起了信息产业革命,为了满足工业和科研的需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处于英国教育改革的前沿。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快速的变化性,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大学计算机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在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英国大学追求自治,形成了自由而严谨的风尚,大学有独立的自我管理机构,有权设置不同课程和教育评估体系,为了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英国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紧密反映了当今工业以及科研的需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具有一定滞后性,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水平。本文根据笔者在英国大学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和感受,着重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以个人的视角分析英国一些大学的计算机教育特点,并结合在国内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经验,探讨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

2 自主、灵活的课程设置

2.1 英国大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简介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工程和数学是其根本,同时与其他学科有广泛的联系。例如,硬件设计与电子学和电子工程紧密相关,芯片制造与固体物理相关,而用于构造、分析和软件验证的形式化方法更多地与数学相关。而且,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相关的各个课程还在继续演化,这意味着计算机课程选择具有较大的广泛性,特别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变化发展,如何选择与当今工业和科研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尤为困难。

英国大学自主性的教育体制特点使得英国计算机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英国的大学由于不同的教育传统和研究特色,尽管同样是计算机专业,而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了解英国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特点,下面主要以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和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为例,主要介绍其本科的课程设置特点。因为,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计算机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级计算机人才的核心基础。英国的本科有3年学制和4年学制(一般英格兰本科是3年学制,而苏格兰是4年),但课程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范围。

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也反映它的研究特色。在剑桥大学的学生可以选择3年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也可选择先学习一年的计算机课程,接下来的2年学习其他自然科学,或者先学习一年的数学课程,再学习计算机课程。这一点与国内很不相同,国内学生一般不能跨专业选择课程。剑桥大学的计算机学位课程划分为3个部分(Part IA, Part IB 和Part II), 不同体系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前两个部分强调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扎实基础,而在后一个部分是专门深入的学习。第1、2年的基础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包括:面向对象语言Java、操作系统、离散数学、密码学分析、算法、数字电子学、有限自动机、软件设计和专业实践等,其中数字电子学包括数字组件和电路基础。同时,学生还需选择一些面向自然科学的数学课程,以及自然科学课程,例如,化学、物理、地质学、进化与行为,以及有机生理学等。而第2年的课程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核心技术与理论课程,例如,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机设计、数字通讯、编译器构造和图形学等;理论课程包括语义学、逻辑与证明和计算复杂性等。第3年的课程主要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偏向工程、理论或者应用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剑桥大学的学生生源较好,并且由于在自然科学研究的优势,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和基础性特色。

在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部分,涵盖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爱丁堡大学的计算机学位课程均由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执教,爱丁堡大学在计算机理论研究方面拥有很高声誉,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研究特色。爱丁堡大学属于苏格兰体制,本科是4年学制,在第1、2年主要学习信息科学的课程和相关数学课程,第3年选择核心技术和理论课程,保证具有广泛的基础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完成毕业设计和专门课程学习。第1、2年主要包括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有限自动机、语言处理和一些基础数学课程等。第3年是一些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学生可选课程相当广泛,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可计算性和复杂性、语言语义学与实现、计算机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企业计算、基于对象和组件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编译技术、计算机通讯和数据库系统等。而最后一年的课程是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和提高性的课程,可选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级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计算复杂性、计算机代数、计算机图形、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嵌入式软件、形式编程语言语义学、人机接口、模型与仿真、并行体系结构、并行编程语言和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过程和管理、系统级集成实践、类型和编程语言和可视化等。从这些课程设置体现出爱丁堡大学很强的计算机特色,课程覆盖面广泛而深入,反映了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发展。

利兹大学的计算机在分布式系统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同时与产业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设置也体现它的特色。利兹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是3年学制,也可另加1年的社会实践。第1、2年的核心基础课体现了计算机专业性和它的研究特色,包括编程语言、计算机系统、分析与建模、计算数学、计算导论、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知识管理、人工智能、信息学、分布式系统构建、人与计算和专家系统等。另外,高年级的选修课程主要涵盖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如离散与优化、复杂性理论和逼近算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与推理、生物计算、科学计算、高级计算机图形学等。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与计算机直接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尽量适应产业和科研的需求。

第7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摘要】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药领域对医药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医药院校如何构建具有医药特色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 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 2005,(6):79-80.

[2]周毅. 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 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 2003,(4):35-37.

第8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major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for computer subject in sports college, and propose the strategy to offer useful reference to actualize the target of computer subject in Sports College.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发展现状;对策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computer subject;statu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97-02

0引言

高等体育院校担负着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济与管理以及社会亟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信息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理论,对于新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快速适应和驾驭的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前沿性还对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前沿性突破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在学科的相互促进作用中,计算机学科在体育学科也会得到特色和壮大发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学科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对计算机学科在体育院校未来发展作初步设想与构思,希望对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参考。

1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发展概况

1.1 计算机学科为高等体育院校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情况计算机学科为解决体育教学、训练领域诸多问题提供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丰富了体育教育教学形式、内容,对常规教学形成有益补充,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整体水平;准确分析了运动技术各项数据,合理制定运动训练计划,使得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合理,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条件;提高了体育教学管理与竞赛管理效率,使得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余体育活动、体育合格标准、资料文档管理等工作,以及竞赛报名准备、编排名册、成绩记录、统计结果的管理等工作高效有序[1]。

1.2 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自身发展现状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直以来在体育院校担负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主要教学方式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语言及若干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内容,与计算机学科在体育院校各项工作中的应用程度相比,建设力度稍显单薄。

2计算机学科对高等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计算机学科,能够有效提升高等体育院校学科队伍学科素质与研究生等高级人才的培养水平。

2.1 有机融合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科队伍创新性研究能力的培育学科建设是带动高等体育院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龙头,其发展方向和水平决定了学院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学科建设中首要因素是人,作为学科队伍一员,要有敏锐的学科前沿洞察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具有将前沿计算机学科发展成果与学科问题相结合的理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学科技术解决本领域问题,因此能够有机融合计算机学科知识,对于促成学科问题的解决和促进学科队伍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 灵活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助于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等高级人才的培养体现了高等体育院校最高办学水平,自主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工作的核心。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是当代研究生必须具有的科研基本功,也是提升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的重要支撑点。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参与性、广泛性和自律性,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则是现代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要求。通过常规计算机教学,普及了计算机知识,提高了研究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拓宽计算机学科知识面,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相关知识,并与研究生课程结合,将会很好的拓宽研究思维,增强自主科研能力[2][4]。

3计算机学科对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3.1 网络支撑下的学习能够增强本科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网络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学习是对计划内教学安排的有益强化,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网络学习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等特点,还能为学生提供锻炼其全方位能力的更为广阔的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可增强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从“要学习”到“会学习”的转变,学生在感受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

3.2 网络教学资源能够让不同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直接促进高等体育院校课程建设水平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着变革,学校教和学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变。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重要举措带来了高校开放式课程建设的新。诸多高等体育院院校也先后推出不同级别、课程的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媒体,不同学生可平等共享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网络环境为不同学生提供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并促使其他更多的课程产生了危机感,以促进该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高等体育院校课程建设水平[3]。

4发展计算机学科,能够激发高等体育院院校主体学科等学科群前沿性突破

4.1 国外利用计算机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典型案例[2]1989年至1997年,德国通过举办“运动与计算机科学”研讨会、成立“体育计算机应用”分会、召开多届国际“运动与计算机科学”大会、成立国际体育计算机应用协会(IACSS)和出版电子期刊(IJCSS)等多种有效举措,成功的将计算机研究成果与体育学科相结合,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1990年至2001年由德国计算机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具体体现在:将现代计算机科学最新知识的基础上(如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如在“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介绍该学科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建模和模拟理论、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数据库、网络信息等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在计算机建模入门的课程中重点介绍体育科研中的模型理论和模拟技术。

德国利用计算机促进体育学科发展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吸引了一批大学或研究所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最新成果很快在体育领域中得到应用;其二是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如各种运动项目的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球类比赛分析系统的研制,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数据库开发等;第三是重视“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

4.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结合计算机学科前沿性研究概况当前我国体育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应用还停留在基础运用阶段, 在体育测量、运动测量等方面发明创造方面还没有自主研发的成果,与国外的一些体育院校相比较,计算机科学术在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首先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结合体育问题发展计算机学科,对于我国体育领域前沿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发展设想

5.1 高等体育院校发展计算机学科的特点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否则很快会被新的技术与理论所淘汰。②知识综合程度高。结合体育问题的计算机学科应用不是一门单一的领域,而是一个由体育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组合的领域,要求人们既有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有计算机技术知识。③实用性强和不可回避性。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体育科学的发展如果不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不可想象的,它已深入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提高我国科学训练、高等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2 高等体育院校计算机学科的课程体系设想改革目前较为单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开设一系列结合体育问题的计算机课程,该课程体系涉及一系列与运动和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群,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例如,计算机辅助训练和比赛分析、体育管理、体育信息传播和体育科学研究。另一主要部分是体育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如模型理论、模拟技术、专家系统和数据库等在体育科研中的理论问题等。课程内容则主要包括层次数据库模型、网状数据库模型、关系数据库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等各类数据库模型介绍及有关的应用等,以使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提高他们的体育科研水平[5][6]。

6结束语

根据国内计算机学科与体育学科相结合的具体情况,做有价值的前沿性思考并尝试做出成果,这既是从无到有、无畏开拓带来的巨大挑战,更是国内范围内这个区域的首次突破,对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芳,李虹飞,石文娟等.我国体育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4):131-132.

[2]时松和,冯春琴.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3,(4):61-64.

[3]杜芸芸,袁媛.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543-543.

[4]王家宏,周英,陶玉流.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J].体育学刊,2006,(6):67-70.

第9篇:计算机学科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技术发展

目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跟传统的通信形式相比具备了更高的效率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减少了网络的运行成本,因此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非常值得研究。

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现状

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光通信技术是新时期的先进通信技术代表,光通信技术是通过光纤、光缆、光结束、光传输等提到了传统的线路信息传输的特点。移动通信目前作为现代化通信技术在社会新时期也有了更快的发展,全球通信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稳定方便的通信服务,同时也能够把第一代的模拟技术通过GSM、CDMA等技术过渡成为以前的3G技术,后期又逐渐转变为4G技术。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网络通信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不仅代表了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预示着我国传统的通信技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2、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问题。首先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故障问题,这给人们的网络通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导致网络无法正常连接,当前的网络通信技术中一般都是让用户通过简单的网络诊断命令来进行诊断,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其次就是网络通信的安全性问题,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不断推广,生活和工作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但是网络通信系统容易受到攻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不容忽视,容易出现信息泄露、网络资源非法使用、网络信息被篡改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

1、网络融合技术。不同的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出现重叠情况,系统的融合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比较多样化,在发展中必须要针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系统进行融合过程要减少成本的支出,创建节约型社会。网络融合技术可以先从人力资源入手,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整体化管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特殊,因此如果管理不当很有可能增加企业的运行负担,因此要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促进技术的融合发展。2、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近些年来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WIFE技术,实现了网络空间范围信息的有效融合,使得现有的有线网络技术转变成为了无线网络技术。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网络自身具备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依靠稳定的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在应用过程中,要传播该技术的优越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同时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建设,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3、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明确通信技术的发展局限性,然后以打破局限性为发展目标,更新发展模式,变革发展趋势,从而达到促进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整体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主要还是以3G和4G技术为主,除了能够满足群众对于网络的基本要求之外,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也需要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把纪实类型调整的更加人性化,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4、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明确好卫星技术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在制定发展方案中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比较多样化,发扬信息技术的优点,因此要促进卫星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对于局与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想要推动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详细分析周围环境,排除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因素,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发展目标。

结语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交流方式也出现也变动,因此一定要明确好不同技术的应用条件,才能够有效促进技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因此在事件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来明确发展方向。工作人员要明确在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琴,楚楠,王博.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9):82-83.

[2]吴晶,董玉丹.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4,(14):101-103.

[3]夏敏,刘沛,吴柏树.谈计算机网络通信常见问题及技术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3,(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