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学心理学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心理学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心理学的要求

第1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定各高校都要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足额专职人员”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着专家路线,即教育心理学专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有人对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调查,立足于“学”,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内容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8~10月对重庆市在校本科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专业不详24人。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十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设置相关的问题,十九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在读大学生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5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选修课(27.5%)高出了27.2个百分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优化心理素质(8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 66.3%)和预防心理疾病(6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属性

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而编写起来的整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其价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非学科性教学用书,有其独特的教材属性及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细致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明,67%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体现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教材属性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该教材应该是综合型(38.6%)、体验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结合,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认为必须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素质,而非停留在表面;认为应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实践,而非停留于书本。

关于教材呈现方式,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次分别是心理学理论知识(69.90/0)和学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学生还认为应该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偏向于认同生动活泼的教材形式、并且认为应以其日常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倾向于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测试和剖析。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十九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内容见附录),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结果如下: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在问卷涉及到的19个内容板块中,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调查结果还表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46.5%),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41.9%),大学生创新心理及其培养(3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30.6%)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30.4%)。

从具体内容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挫折的心理调适及应对(79.5%);恋爱动机、道德与行为(79%);常见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75.2%);常见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74.9%);发展自我,如增强自知、自信、自控等(74.7%);优良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7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气质与性格(70.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69.4%)和成功心态的培养(69.4%);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9.2%)。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置为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的必修课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已占2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不断出现。所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迫在眉睫。本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类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英语能力一样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表示希望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以发展为特点的教学目标被学生摆在了前几位,如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未来适应力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对心理素质在未来适应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从课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应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并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坚持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sl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其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是可读的。案例和名人轶事呈现教材内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编写应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组织内容,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生活化,使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内容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这与柳友荣(2010)、徐丹慧(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本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新兴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应该加入与父母沟通、时间管理、经济攀比、娱乐消费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教材提供与大学生经历类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应用性。结果分析发现,各部分内容体系中理论知识被选择的比例明显小于技巧、方法等应用性选项的选择比例。如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人际形成、影响因素、基本特点等一般理论问题的被选择率仅为51.6%,排在该题下11个题目选项的第8位,远远低于排在前几位内容,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70.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试(67%)。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情绪情感部分、学习部分,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倾向于知识的应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不应等同于科普类教材,而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3.教材内容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性、恋爱等主题,且轻重分明

就大的内容结构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及应对、人格(个性)塑造、自我意识及调试、危机觉察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五个方面的比重,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心理。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健康的恋爱行为、如何应对恋爱挫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就业压力的调节以及择业面试技巧等。而平时备受教育者关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重点大学,平时学业压力较大,所以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不太明显。现有教材巾的某蝗内容,如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特别必要。这说明在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内容,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第2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新革命。

一、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重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地理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过分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懒惰,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念,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和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使学生的发展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备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活动。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评价学生时,对于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活动要高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高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有效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通过五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不同地域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帮学生将内容提升,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不单学田纳西河,而应是所有流域开发问题,鲁尔区的探索不单是鲁尔区而是老工业区的振兴问题。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将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利用进行对比,将鲁尔区与中国辽中南工业区进行对比,并讨论分析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地制宜原则。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五、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第3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回到课堂再实践

第4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项目教学法 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o Teacher's Ability

LAI Qiong

(Guangzhou Pharmaceutical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puts forward some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teachers' ability. Th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new teaching metho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of teaching, that they can be good at controlling the class,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eacher's ability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国家对中职教育也不断提高重视,我国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大部分职业学校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做、不想做,或者想做却不知如何去做,这无疑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脱节,也不符合现时期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为此,全国掀起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并应用的课程改革方法,而项目教学法是在行动导向的各种教学方法里最能涵盖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玛雅,1989)。行动导向的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①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带领并协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法分为五个教学阶段,分别是确定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和结果应用。从其特点来看,我们设定的工作任务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经营行动有直接关系。以“制药技术”课程为例。我们将“注射剂的制备”作为一个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注射剂的制备这一工作来学习与注射剂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既然工作任务模拟了实际生产,那么我们的学习过程也固然要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学生通过在模拟药厂环境和设备建造的实训场地进行模拟的药品生产活动,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从而发展技术实践能力。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大量在教室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和经验。②在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的项目教学法,其实施的成败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者――教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师要熟悉职业实践

以工作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法,其学习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例如设备、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这些都是工作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需要使用的。教师必须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工作内容,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同时,项目教学法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胜任课改后的教学工作,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熟悉职业实践。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到企业实践,一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可以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可以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可以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开发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提高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③

2 教师要具有跨学科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校按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设置专业教师,分门别类,术业有专攻,不同学科间的教师业务往来较少。但是项目教学淡化了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界限,更关注综合性问题。在其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和所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往往会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对职校教师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所以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教学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并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 教师要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从学生的主导需要入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诱发学习动机。第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与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收集、使用的各种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第四,加入形象性、趣味性的相关教学内容,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法,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另外,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评价,通过交流和鼓励,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 教师要对自我角色重新定位

项目教学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的双向互动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所变化。项目教学一般分为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和讨论等,在这里教师主要是引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按照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里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和咨询者。在评价阶段,教师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在这里教师主要是评价者。④

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而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充分体现教学新法的优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注释

①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②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新要求;创新性

一、转变教育思想,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课程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而主要是为未来的社会和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和重视学生的潜在性,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克服物理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三、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物理教师的知识素质应在体现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学科专业特征,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为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应具备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1.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2.交往与合作能力

3.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4.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6.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较强的学习能力

五、应具备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的构成要素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专业情意则是体现教师专业特征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六、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含义,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七、物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微观现象宏观地表现出来,瞬间现象转化为较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现象和规律,加快课堂教学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传统教学观念产生冲击,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将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引入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引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相对呆板的教学方式,加强了表现效果,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给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6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要求;能力提升

自2011年红河学院启动“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诸如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完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规范教学实施细则一直成为热议的话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界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上世纪20年代起至今就经历了两次大的起伏,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提升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个人素质,完善自我规划。

一、两种教学理念的辩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两者天生是一对悖论兄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一管就死,一放就散”。为了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指挥下的基础教育和初高中教育一直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而言,其优势是可以向所有学生展示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节约教学时间,避免学生遭到挫败;对于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方便教师管理,教学过程模式化,容易上手。然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其危害显而易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课堂,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和个性发展一直受到压抑。由于个性喜好及特长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应试,为了考试而学习,其结果是,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考完就忘,最终感觉“学而无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源自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它继承了人本主义思想,着力于建构主义理论。它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有选择的获取知识。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引入国内之初,很多教师发现这种模式造成了造成一系列的组织问题,比如,课堂秩序混乱,学生难以管理,教学效率不高,等等。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是:(1)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统一要求学生,而应该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充分激发不同个体的潜力和才能;(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能任其自然,随意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涵义辩证强调了两个点,即,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要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也是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双主模式”的重新阐释,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兼顾了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即,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人,也要关注“育”人,关注“语言与认知、交际、社会、心理、思维、情感、行为、素质”等方面的联系(夏纪梅,2002)。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情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夏纪梅(2002)调查显示,不少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外语教学理论知识,不常关注国内外教学研究最新动态,在教学中没有找到适合的角色定位,整体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改善。一项针对学生动机的调查显示,77%的参与调查学生是为通过四、六级或出国考试学习;无独有偶,一项目针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近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有81%的受访者选择了“应试辅导”作为英语课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了反拨作用,很多教师下意识成为了“语言的讲解者”,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吸收知识点,稍加理解后,倾倒给学生。学生对这种“喂饭式”或“填鸭式”教学颇为习惯,丧失了主动构建英语体系,实践英语语言,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深刻体会新的教学观的内在涵义,即:1、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要求重视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尊重语言习得规律。2、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同,指教师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短板和学习风格,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3、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有很高的自。学生有权利针对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方法及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以发展,其积极性得以发挥,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4、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5、强调学生个体学习环境对学习成效的影响。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缺乏真实语境,外语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增强教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学环境真实感。6、学生个体需要影响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的需求决定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引导不同学习需求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能针对个体差异及学生反应快速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式, 这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正确地履行其导向作用,尊重学生自利,处理好“管”和“放”之间的关系。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目的语功底外,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人能力严格要求,努力提升个人素质。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要求教师具备:(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即了解学生得学习基础和知识短板、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按照不同水平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的技能;根据个体情况,对教材即内容进行删选组合的技能;有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技能。(2)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即分析教材,结合教材及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技能;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内容的技能。(3)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教师应该掌握语言学及而语习得教学理论,了解常用教学方法,清晰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优劣对比,从而有针对性地将不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4)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多样性,灵活性强,教师常常根据学生的临场反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预想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应对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临时状况。

2、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规范管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设置梯度合适的学习任务。根据克莱申“i+1”认知理论,过难的任务设置会挫伤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过简单的任务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选择课堂教学任务时要选择略高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2)完善评价方式及评价策略。由于以标准化试题为主的考试信度高,操作简单,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占相当大比重。然而在这种体制下,学生容易滋生“应试”心理,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和持续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当强化形成性评价,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而非考前背答案或作弊可以应付 。(3)创设鼓励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活跃的、自由的、宽松的、平等互助的。教师应当竭尽所能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自尊心,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当好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监管能力

自主学习指的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能力,即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能力,即引导学生设置学习目标;进行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基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同时,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

4、教研一体化发展

教师教研一体化能力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提高教学效能感。可以通过骨干教师指导,夏纪梅(2002)建议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同行交流,观摩公开课提升教学能力,并主张大学英语教师注意吸收最新教学理论,撰写教学文章,对教学进行量化评价,由此实现科研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当摆脱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英语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掌握相当的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具备科研意识和教研一体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来提升语言教学能力, 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课堂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5. 2002 general serial.No.91,35-41.

[2] 高玲.影响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观念性误区.中国电化教育,2012.6.108-111.

【作者简介】

第7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既需要老师素质全方位的提升,发挥好主导作用,又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 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师的素质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师德方面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起码素质,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仅就笔者在几年的历史学科教学中体会最直接的关于“师才”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谈一点认识。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这样的老师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并且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而教师的威信也是在教学的成功中不断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这是一对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教与学之间最直接的发展关系。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素 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作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 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 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 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 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四、要求学生作学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 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每次测试之后,我还都要求学生对做错的答案一定要改正或重做,并 且一定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认真讲评,然后让学生制定今后复习的计划。

五、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 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六、让学生分析错误

第8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1低碳经济与血站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人力资源当做资本,尊重员工,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合理化发展。而人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体,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指导着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人”这个纽带将低碳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作为血站,在血液紧张已成常态化及“一个办法,两个规范”对采血技术操作规范、节约用血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围绕“人”开展六大模块活动过程中,必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血站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高效低耗的模式反过来又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结构提出新的要求[1]。

2低碳经济对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特点,趋向科学、高效、创新发展,是低碳经济时代所需、形势所迫。(1)外在影响。N血站年采血量已超47t,居全国前十位。但由于该血站血液采集的地域范围有限,却承担全市700多万人口及外来数以万计的危重患者、近90家医院的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的重任,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诊人数不断攀升,献血人数增长难以跟上临床用血人数增长,血液保障压力巨大。血液供不应求导致医院不合理用血及互助献血等现象日趋突出,向低碳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随着N血站“以供定采”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向低碳化转型初显成效。而“人”是实现血站低碳化转型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须顺应此趋势,为血站顺利实现低碳化转型做好人力准备。(2)内在影响。血液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无数献血者无偿捐献的“爱心”,它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不能长期保存。血液的采集、制备、检验、贮血、发血、质量控制等采供血各环节都是“人”的活动过程,采集的血液质量和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是否满足于临床用血需求,主要是“人”的活动结果。N血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否考虑低碳经济因素,员工是否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将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开展的整体效果.

3低碳经济对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推行科学、高效、创新模式,实现低碳化发展,是血站业务低碳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低碳经济时代大背景下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3.1用低碳理念武装思想,让低碳意识深入人心

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科技兴站,持续发展”质量方针,从低碳经济视野出发,树立低碳意识,贯彻低碳理念,引导、影响员工的思维和价值观,改变员工的某些认知,让低碳意识深入人心,更好的指导自身及员工行为低碳化,为实现血站的低碳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3.2用低碳理念指导工作,让低碳行为落到实处

(1)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根据N血站“人才强站,科技兴站”的战略目标,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①按照“一个办法,两个规范”及《血站基本标准》中规定的“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75%以上”和“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年采供血量参考比例为40000L:200人以上”[2]等人员任职、资质要求进行合理配置。②在对人力资源现况全面了解分析后:a.要按“扬长避短”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对员工的性格、兴趣爱好、专长、身体状况、学历、职称、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个人意愿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3],把握每位员工的能力特质,做到互补互利,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b.要按“统筹兼顾”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将“热门”与“冷门”岗位进行统筹兼顾的合理配置,并根据工作量适时、合理调配,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这样每位员工才能练就多面能手,促进血站整体工作高效开展。(2)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要向低碳、科学发展,其本身管理必须实现精细化,即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强调精、准、细、严,从而取得员工最大使用价值,发挥员工有效技能最大化。可通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SOP和5S管理模式;明确职能和标准,制定合理的流程与规范,完善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编制适宜的人力资源规划,把合适的人选放在合适岗位;记录精确又便于查询的数据,并建立过程控制和科学核算机制;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低碳经济发展追求节能、环保、高效,这迫使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通过强化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可通过应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处理公务;应用专业软件实行人事和工资、职称评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系统化、电子化、流程化;应用Internet、大型关系数据库、视频系统、电子邮件、OA系统,让领导随时了解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和处理行政事务等[4]。这种采取智能信息化手段转变为软件的形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对有型资源的依赖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是低碳化发展的最好体现,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人力资源经济分析,制定和完善出更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SOP,更好地发挥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4)构建高效的团队。N血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是构建一支优秀高效的团队。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立足于血站低碳化发展模式,降低成本,注重高效,强调执行力,使团队建设与血站发展相适应。在选人方面,注重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重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并发挥其潜能。在用人方面,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之长,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激发创业干劲,打造高效执行力。在育人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缺啥补啥”的原则,准确把握团队的特点,真正做到单位发展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队员缺什么就补什么。同时,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挂下派”等形式,为每位队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培养锻炼的机会,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上岗,精简干部队伍的“冗员”,走提能增效之路;做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开发,提升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在留人方面,通过实施人本管理和员工能本管理,设定适宜的激励措施,稳定人才队伍,增强团队凝聚力,达到赢人心尽其智的效果。(5)建立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体系。在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和薪酬发放都是对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要纳入技术含量、劳动效率、低碳行为等要素,设计员工低碳行为KPI,据此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从而促使每个员工参与血站低碳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低碳绩效行为。在制定薪酬体系时,倡导低碳理念,建立固定+浮动的薪酬发放模式和动态管理模式,这样既可节约血站的人力成本,又可调动员工积极性,使血站保持良好效益[5]。(6)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N血站人力资源管理在日常经营中会产生包括招聘、录用、培训、使用、管理、医疗、保健和福利等各项费用。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取得、开发、替代、使用与日常人事管理等方面做好成本控制,并依据血站预算制度做好人力资源成本预算,避免浪费,为血站创造经济效益。(7)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建设。实现N血站向低碳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自身建设至关重要,必须追求专业化水平。可通过职业化培训、自学、深造等多种途径,培养先进的管理理念,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和原则性,细致严谨及正派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等素质;精通业务知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才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高效开展。

4结语

N血站能否真正实施低碳、可持续模式,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先进、低碳的管理理念,并将这一理念灌输及影响于员工,渗透于组织活动中,用科学、高效、创新的HR开发方法和低碳管理制度来高效组织活动,才能推动采供血业务发展,促使血站搭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

作者:唐丽丽 单位:南宁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方梦.低碳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11(23):92~9

[2]血站基本标准(卫医发[2000]448号).

[3]骆昊翠.血站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6):628~629.

第9篇: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

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转贴于 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