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

第1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 简析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及其对中国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日本品德教材修订及其启示 聚焦核心素养增进国际理解 国际教育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提升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武侯策略” 国外内部控制框架比较及其启示 英国研究卓越框架及其启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框架与落地路径 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 浅析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PISA数学素养评估框架分析及启示 数字短片特性分析及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PISA阅读素养评价及其启示 信息素养的培育取向及其启示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国际技术素养研究:内涵及其测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2013,(10): 39-45.

③DeSeCo项目官网,

④Pigozzi M J, Secretariat C. Achieving quality education a UNESCO perspective J . Commonwealth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4: 65-68.

⑤关晶. 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1):32-35.

⑥ 21世纪技能官网,http:///our-work/p21-framework

⑦辛涛,姜宇.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人民教育,2015,(9):54-58.

⑧ 刘菁菁. 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8):72.

⑨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⑩ 辛涛,姜宇.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人民教育, 2015,(9):54-58.

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5-11.

第2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做中学;初中地理;教学理念

“做中学”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过程。这种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特别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程衔接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忽略了课程的内在联系,忽视课程的整体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相关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实践明显不足,缺乏从学生发展角度对中小学课程目标、内容、呈现方式、评价等的具体研究,而这次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以下简称小学科学)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以下称为初中生物)课程的衔接有了新的思考。下面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程结构呈现一贯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的方式进行。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如小学科学),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如科学,或生物、物理、化学)。其中,“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相互整合,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既强调同一课程的连续性,又强调不同课程间的顺序性;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或分科的生物、物理、化学,本文以分科的生物课程为例)的设置就体现了这种特征。这两门课程各自存在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同时,它们又相互关联,有序地开设,呈现一定的梯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目标和基本理念体现一致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生物课标》中确定了这两门课程的教育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生物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过去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过多地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了城市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需求,而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理念上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也有很大的弹性和选择的空间,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初中生物课程期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第一,在一些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完成任务;第二,在一些课题中,为实现同一教学目的提供多种活动,或设计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活动;第三,课题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

三、课程内容表现出相关性

课程内容是与课程目标组成的相对统一的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对教和学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在《小学科学课标》和《生物课标》中,均在第三部分设置了“内容标准”,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都列入其中,真正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于一体。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这些内容应该体现相互的联系和逻辑性,形成梯度,合理关联。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小学自然学科中的生物知识内容往往与初中生物知识内容重复设置,要求接近,一方面违背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一方面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原来自然教学大纲中关于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及分类的内容较多较细,要求较高,在初中生物原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近的要求。了相关的生物学内容在什么阶段安排教学比较合适,基本解决了重复的问题,即使部分相同的内容,也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要求。例如,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光合作用”的内容,考虑到要做到真正理解并不容易,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小学部分只要求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就行了,不必做实验去验证(即《小学科学课标》中表达的“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在初中生物中,这部分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些(即《初中生物课标》中表达的:“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四、学习方式强调探究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学生学习的内容既包括所探究的知识,同时也包括探究过程,“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首先,探究学习是一个行为参与的过程,以“动手做”为代表的亲历活动,是探究式学习的行为基础。“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在这种行为参与的过程中,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其次,探究学习还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趣培养,还有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样,以探索科学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激活孩子们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探究学习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探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扎实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义务教育是指1-9年级的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①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成功、音乐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音乐课的任务

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学段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2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3-6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7-9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前两个学段学生有了明显提高。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这些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②因此,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使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美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实现音乐普及教育,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主要素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③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热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对培养具有良好人类情感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依法从教、严谨治学,热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其次,热爱、关心学生。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并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

再次,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模仿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受到学生的模仿。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和反思,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最后,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想完成学校中的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需要与他人相互协作,包括与家长的协作、与同事的协作、与学校的协作、与社会的协作等,以保证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全面扎实的专业素养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音乐教师要有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和音乐普及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是指除了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知识。当今教育的发展强调多元文化和学科综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④同时还强调,“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⑤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以科学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为指导,以适应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求。

专业技能素养,主要是指教师要有全面的音乐技能。义务教育阶段要想实现音乐普及教育并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离不开音乐教师的综合技能。但当前许多中小学面临音乐教师都是“专门性人才”的尴尬局面,比如:特别会唱歌但不会跳舞、特别会跳舞但不会唱歌、或者只会弹琴但不会唱歌等等,不能适应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以实现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保证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依据,音乐教师要全面的分析、理解教材,找出教材的显性知识点和隐性知识点,并找到合理的切入口对知识进行传授。

其次,形象、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应如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要运用精湛的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以符合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再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是指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根据音乐的学科特点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是现代教育对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

(四)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指音乐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教育教学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把握新变化、掌握新规律,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育规律的探索者。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指教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建立本土化和校本化课程,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三、总结

音乐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音乐教师的素质关乎基础音乐教育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师自身也要树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的精神,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观念,提高、完善自己,使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郑莉.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杨秀治主编.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注 释:

①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杨秀治主编.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04页.

第5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收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认知阅读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收获知识。

一、创建阅读情境,营造氛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型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将抽象的文章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细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学习“白雪皑皑”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向学生展示白雪的画面或者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再辅以语言的讲解,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词语的内涵,这样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创新阅读方式方法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这样学到的才是技巧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带动课堂气氛,而教师则是指导性地帮助学生,通过朗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式,在理解文章大体内容的基础之上,培养阅读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三、阅读中积累优美语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用心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创作途径、文采构思、优美语句,仔细研究每一句话,细细品味。教师还可以选取重点的段落或者句子精心细致地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将优美的语句进行积累,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支撑。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积极阅读、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的优质资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式阅读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第6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又能让学生引发探究兴趣的情境。比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将马铃薯放在装清水的烧杯之前,问学生“土豆”放进去后会怎样,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有关“沉”“浮”的问题,当土豆放入清水中下沉时,会激发学生想到“当物体比它同体积的水要重时,物体下沉,”而最后当教师对其稍施“魔法”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烧杯盐水时),学生惊奇地观察到土豆在水中浮起来了,学生沸腾了,到底老师施了什么“魔法”,是土豆发生了变化?还是烧杯中的水发生了变化?水中到底加了什么物质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系列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下面,不用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二、及时调整进度,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天生的探究本能,但由于人类具有独特的基因潜能基础,使人类能够突破和超越自身天生的探究本能,而且有更为卓越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儿童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正是来源于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内驱力。因此,探究作为一种本能,并不是一种从无到有要去学习的事物――他们无需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内部的结构,如何表达他们的发现,他们是天生的“讨厌的”提问者、“可气的”拆卸者、“可恶的”的破坏者、“可恨的”涂画者和“烦人的”嚷嚷者。我们在学步时代就开始了对大人的无休止提问,正是这种提问使我们渐渐懂得了什么叫树、什么,什么叫读书等一些基本的东西。我们也曾经问过:“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植物是不是吃泥土长大的?”等问题。但这种宝贵的问题意识往往会由于成人的介入而被打断、改变,甚至压抑了,而反过来需要我们的科学教育去培养。一般来说,现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会布置诸如“教学进度”之类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师按进度上课。其实,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自由探究的时间。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但不能光围绕这些“太阳”公转,还要给学生自转的时间,才能保护他们稚嫩的探究心,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探究也是有价值的,他们的声音,老师也在同教材一样认真对待,认真倾听着。这时候,孩子们会多么快乐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的方式,共同探讨一些孩子们临时产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三、积极评价学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并且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科学教学要把科学学习的机会平等地提供给每个学生,使他们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并且要通过健全的科学评价机制对每一个学生的科学学习进行评价,关注每个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这需要我们的科学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广博的科学修养和科学知识储备。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进行观察,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通过多钟渠道了解人们对所提问题的研究程度,若将科学探究过程浓缩,则可以概括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维加工作出解释―表达陈述”。

在上述六个环节中,第一、二两个环节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后四个环节,这时的评价起到了保护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教师可评价学生观察是否全面、准确,思考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恰当,提问是否大胆、有创意、有价值等。但要遵循以鼓励性的积极评价和过程性的发展评价为主,注意评价语言的表达,充分尊重不同的声音,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和问题。总之,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察言观色”,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学习表现等,以调整教学策略。

四、注重家庭教育,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很大程度上讲,家长是否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学生问题意识能够得以顺利地生根、发芽、成长的关键。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大部分的家长有能力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但当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的反应又会去想方设法回避它,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来正确地引导他们,不厌其烦地解释某些问题的不可知性和无法探究性。例如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的本原问题:人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之类的问题。引导得好,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丧失提出问题的勇气,失去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所以说,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是研究保护孩子稚嫩的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

第7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以德立校,廉洁从教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演讲,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廉洁从教的使命感。要求教师认真执行“凤台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十不准”,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顾全大局、团结务实,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工作执行力。涌现出了以郭海霞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忘我工作的爱岗敬业典型。

科研兴校,深化课改

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学校成功组织两次由市、区教研室领导和全区相关学科教师参加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观摩教学活动。2014年在“城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暨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学校“问题导学”一导二主五联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模式、做法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题研究收效明显 省级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初见成效。韩虹老师录制的微视频《三角形内角和探秘》被省电教馆收入资源库,学校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试点校,学校课题组编著的《微课类型与制作标准》一书被列入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指令性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课题编号ZL-14012)项目成果。学校申报的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践研究”在2014年11月份的课题推进会上受到表彰,学校的课题研究报告获二等奖,参与此项课题研究老师提交的论文获一等奖3篇,二等奖12篇。

文化润校,提升素养

学校注重环境润泽的教育理念,利用校园北侧100多米长的围墙,建成了“校园文化艺术长廊”,既给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载体,又给全校每个班级建立了展示窗口,为每位学生搭建了彰显才智的平台。学校经常开展班级文化评比,各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设计版面、采编稿件,把班级寄语、手工制作、优秀作文等进行展示。此外,学校还制作并使用了设有学生作业完成评价以及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等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的《家校联系成长记录手册》,使家长与教师能够经常性地进行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

质量强校,全面发展

办学环境大改善 学校抓住城区参加全国县域义务教育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筹集资金,在很短时间内,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一类标准,给学生配置了新的课桌凳,为40个教室全部设置电子白板。加强了学校少年宫建设,新建音乐室、合唱室、美术专用教室、心理辅导中心和书画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强化毕业班的管理 学校领导包班,协助班主任工作,自己亲自组织召开以“家校携手,为孩子的幸福明天奠基”为主题的家长会,了解学生思想动向,交流科学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做法,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领学生参加2014 DI国际邀请赛荣获“三等奖”。

联合办学促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和花园头小学、上辇小学从2014年秋季开始实行联合办学,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促进了三所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校园文化等方面高度融合,共同提高办学水平。

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提升 在2014年晋城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学校舞蹈队表演的舞蹈《笋儿尖尖》获得一等奖,并被邀请参加晋城市2015年少儿春晚演出。2014年学校少儿合唱团演唱的五首曲目参加了团市委、市文明办举办的以“童心向党 唱响中国梦”为主题的晋城市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被上报山西省文明办和中央文明办进行展播。2015年学校花儿朵朵合唱团通过层层比赛选拔参加了山西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现场集中展演,荣获全省小学组一等奖。

特色亮校,创立品牌

学校文化彰显办学成果 学校建成的“校园文化艺术长廊”吸引了无数家长驻足,得到各级领导好评。2014年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闵振环一行到校,就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调研,高度赞扬了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第8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按照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是中小学的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更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北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行业标准,贯彻“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原则,把规范一日活动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把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作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为引领,推动改善办学条件;以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去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印发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省教育厅也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高度趋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省里将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见,各地也要指导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办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也将颁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自200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五严”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从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依法治教的重大意义。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教育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举措。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当前,由于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影响,少数地区和个别学校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严格依法依规,切实规范办办学行为,着力引导中小学校认真贯彻部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解决好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全省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深入推进,节假日集中补课、下达升学指标等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择校、分重点班等顽疾尚未根治,校外补课、有偿家教等问题越发突出,不规范办学行为甚至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校必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综合施措,切实加强依法治教、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努力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成为教育系统内外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省就规范办学行为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不断巩固“五严”成果,既要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更要坚持依法治教,标本兼治,切实将规范办学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构建起引导和促进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

第9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以知识为载体;因材施教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激发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科学态度。《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一线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对科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能更高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打造一个具有生命活力、让学生素质得到发展的科学课堂。

一、让学生学有所得,探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载体

当前有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重探究过程轻知识结论,认为探究过程的训练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是否探究出结论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看似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学习方法,实则是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分离,孤立地进行探究过程技能的训练。长期下去,对知识结论的轻视,没有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成功的体验,纯粹为“探究”而开展的“探究活动”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直到得出对问题的解释(结论)、重复验证结论等,没有得出结论这个环节,就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笔者观察到有些课堂过分追求探究过程的形式和方法,一节课热闹新奇,但探究过后不及时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造成学生上完课后除了感到新鲜有趣外,对本课蕴含的科学奥妙则不明白其中意义。这种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究,又带着未解的同一个问题离开课室,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科学教学是指导学生探求科学新知的过程,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如果探究性学习不以知识为载体,那么这种探究就会失去意义。只有以科学知识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才能起步,学生才有实质性的收获,从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伙伴,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探究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过探索后去亲自发现和领悟它们。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传授者”。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片面化、教条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敢指导学生探究,认为进行指导和讲授就不是探究性教学,是观念陈旧的教学方式,从而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放”得太开,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使探究活动无从入手甚至失败。适应探究学习的需要,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永远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伙伴。促进者的角色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甚至无足轻重,完全放任自流的探究既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又不符合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最有成就的科学家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是什么都要靠自己去探究。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电磁铁》一课时,简单介绍了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动手制作电磁铁。我巡视了一圈,发现成功者寥寥无几:有的没有固定导线引线两头,导线松开,不能绕紧在铁钉上;有的导线松松地绕在铁钉上,导致铁钉磁力不够不能吸起大头针;有的没有剪去导线两端的胶皮,导致不能通电。学生因为实验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致使不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及时演示实验并详细解说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从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独立从事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探究学习。当然教师也要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开展在教师指令下的非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三、探究不是科学课唯一的学习方式,要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探究是基于过程的科学学习的方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还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并存才能促进探究性的学习。

部分教师产生了将探究性学习理想化的倾向,对其他教学方式持怀疑态度。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特性,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包容性,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或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用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观察记录的方法;在讨论阶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启发式方法挑起矛盾,使讨论更深入;在进行通过查阅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在学生占有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对有关的科学事实进行讲授。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物质变化和我们》一课时,给学生观看水泥生产与应用的录像和不同物质变化的图片,让他们体会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笔者还适时补充了例子并进行知识性的讲授,明确纠正他们的错误;最后将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特点用表格归纳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物质变化的要点。类似的例子还有《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太阳系》《在星空中》等课。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倡导“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在遇到一些开展探究性教学不明显的内容时,要大胆打破“必须开展探究性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课”的思想,避免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

探究性学习从方法论上来说是着重于教学或学习过程的方法,而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其他教学法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作用于其中。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探究性学习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诸如有意义接受学习、掌握学习、范例教学、非指导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这些先进的教学形式都是在反对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灌输的背景下产生的,实质上也含有“探究”的某些因素。探究性学习虽然与其他的教学法有相对独立性,但与其他的教学法也有共通之处。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长处,以促进探究性学习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那种认为探究性学习高于一切,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形式,从而将其与其他教学对立起来的做法,有悖于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

四、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高为师”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庸师必会误人子弟。现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更新快,不及时学习新知识的人很快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身上,遇上了职业倦怠期,对学习新知识缺乏动力和兴趣,仅凭旧经验教学,导致知识结构落后,对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思想上也有抵触。比如,学校引进了先进的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老教师不愿意学习使用方法,上课时教具依旧是粉笔一支。甚至部分老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以杂事多、没时间为理由,让年轻教师“代劳”学习。教师这种故步自封的态度必定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减弱他们探究新知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