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政教育体系三维育人;高职院校;商科
一、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以及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贯彻文件精神,随后颁布的“05方案”、“16号文”将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思政”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所谓“大思政”[1]教育理念,是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的全新理念,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完整性,使思政教育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型。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最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三维育人”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最终的“育人”目标,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通过知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最终让思政教育理论转变为学生内心的原则和行为标准。
首先,用思政理论教学实现知识育人。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大课程传授必要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第二,高职院校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道德升华。第三,高职院校要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育人”。
二、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及创新
(一)打造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三大基础。思政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来实施。首先是坚持党委领导的领导机制,从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第二是建立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的部门管理体制,思政部、学工部门、团委等各司其职;第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第四是建立灵活的资金管理制度,使思政教育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通过高素质师资队伍来实现,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等,并为此建立培训、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开展需要以基地建设作为基础,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其中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可以实现一些仿真、模拟、分组讨论等教学实践的需要,校外资源,比如一些公益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
(二)突出法制、诚信、廉洁教育为核心内容。商科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而且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将法制、诚信、廉洁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水平,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第一,遵纪守法是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应当成为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二,人无信不立,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诚实守信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签订无数“契约”,非常重视信用,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诚实守信也应当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第三,廉洁不仅仅是官员们需要恪守的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其成员国将廉洁教育作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2],国家教育部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
(三)建设理论课程、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三大平台。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理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实践和校园文化环境三大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影响,其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学生活动是“主阵地、主渠道”,而文化氛围则构成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环境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社科司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遴选和培育100项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更多的资源被带进课堂,更多的课程实践方式在探索,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一方面,社团活动为学院各部门联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了机会: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担任活动的评委或嘉宾,既能深入了解学生,也便于互相之间沟通工作,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社团活动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多种形式,比如将公益活动与社区社会服务融合,对学生了解社会、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完善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反映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校训、校史教育等形式,将公民基本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等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还能以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企业文化进校园搭建桥梁,为思政教育扩展空间。
(四)整合运用思政教育各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形式上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利用学生社团、企业、社区三个载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的三个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方面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大众媒体手段,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作为载体,紧跟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现象、观点展开剖析讨论,充分体现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特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心理教育;思想教育
1 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传统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单一意识形态已被彻底颠覆,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多元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变化,多种价值观念相互并存,并相互影响,有的价值观甚至相互冲突和矛盾。多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有弊,为趋利避害,应该不断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在多元价值观共同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日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提供粗浅的理论建议。
2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在高中创新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2.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理念
能否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在高中创新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高中生的自觉表现和接受程度。只有高中生真正投入思想政治学习中,接受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从内心深处渴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认知并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辨识并抵御各种不正确的思想潮流,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在高中创新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才能取得成功。所以,高中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分支领域也不例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总书记在2003年首度提出,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拥护与支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标志着高中教育即将迈向新的发展舞台。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含义是指一切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应该在坚持教育、引领、鼓舞和鞭策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逆转,由原来的被动受教者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平等相处,不再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受到学校的肯定和支持,教师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和灵魂。为了宣传和普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高中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让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参与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学习中、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一切媒体资源,如广播、校园视频、海报、校园报纸等向全校师生宣传以人为本教育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2.2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中提倡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中生成为现代化“四有人才”。而心理教育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的核心工具,是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通过心理教育,培养高中生具有多元价值观,使得高中生在面对思想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系统的教育工程,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应该尊重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教育方法正确,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虽然在学科划分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属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在本质上,两者教育方法存在共同之处。高中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有效地融合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教学方法。受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对高中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心理教育独有的优势引导高中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地灌输思想理论,应该让高中生在充分了解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合理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的基础上,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方法,使学生面对多元价值观影响下,能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成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能力
高中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他们前进的引航人,教师对学生的成才有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好坏,因此,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应用于高中创新型思政教育时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撑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健全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思想的根本问题,从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佳的难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还包括人格的健全发展、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为人处世、情感态度等等,应该重视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
心理教育这门学科教育本来就复杂,把握多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影响进行心理教育更为复杂,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要求更高,在多元价值观发展背景下将心理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不断超越自我,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丰富实践操作经验,才能顺利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目前各地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心理素质教育这方面还很欠缺,针对这个问题,高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集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增加自由讨论环节,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邀请资深的心理学专家做知识讲座,同时以案例的方式传授他们实践经验;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条件,引进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双学位的新型人才,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注入新的活力。
结束语
高中生作为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与思想政治建设。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的情况下,很多高中开始逐渐重视创新型思政教育,希望通过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开展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中生的综合思想政治水平。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可以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成长为积极健康、勇于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随着高中对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在高中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高职德育教育
一、引言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全新推出,对我国高职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主要是改革德育教育模式,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实现大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德育教育者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大思政教育与高职德育教育实效性内涵
(一)大思政教育内涵
大思政教育与传统高职德育教育不同,它要求高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为主要目的,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大思政教育强调高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确保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统一开展,要求德育教育师资队伍要以专业化、职业化和稳定型来构建。同时,传统高职德育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将理论课与思政工作分开,不能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而大思政教育则是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与理论专业课教学有效融合,确保德育教育渗透到校园、课堂的各个角落,要以德育为先、学生为本,展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大思政教育与传统高职德育教育相比,更符合德育教育开展的需求,以及对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育人要求。
(二)高职德育教育实效性内涵
高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德育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对高职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以及对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还包括德育教育开展的效率。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一共分为三点,分别为德育效率、德育效益、德育效果。而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则是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全员、全方位、全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其一是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以高职大学生为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注重德育教育效果。其二是要求高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为主要教学目标,时刻关注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规范高职大学生个人行为和思想理念。使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完全渗透、内化到大学生的精神思想当中,促进大学生自身德育品质的提高。其三是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者要从学生思想特点为基准,依据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合理选择德育教育方式,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资源。要全面规划高职理论专业课与德育课的统一,确保大学生从刚步入高职一直到步入社会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德育教育,注重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三、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职德育教育实效性现状
(一)高职德育教育获得的成果
近年来,高职德育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素质得到持续提高,一方面是大学生群体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在不断提高。其一,因我国高职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长期受德育教育所熏陶,使其自身的思想素质获得有效提高。比如,在面对需要处理的一些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部分大学生所秉承的思想观念是正当索取、积极奉献,还有部分大学生所秉承的思想观念则是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多数是呈积极向上趋势的。其二,体现在我国多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度认可的,并具备较高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比如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如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时,大学生会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并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主人翁精神。其三,体现在当前一些大学生群体会积极组织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保持乐于助人的无私精神,保持自身的道德修养,确保自身不会出现不良行为。
(二)高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方法陈旧,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另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所获得的教学效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第三方面则是德育教育效率与高职所期望的教育效率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其一是部分高职在制定德育教育内容和选择德育教育方式时,因自身教育观较传统、保守,使其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发展需求,并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发展诉求。其二,高职大学生因自身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品德要素不统一,存在个性差异较大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会存在一些道德判断模糊、道德认知模糊、道德选择不统一的问题。其三,虽然部分高职着重强调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但却并未真正重视德育教育效果,缺乏制定统一的领导规划,也并未挖掘有效的德育教育资源去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导致高职德育教育效率并不高。
四、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增强高职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落实德育教育主体
首先,高职德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做为德育教育开展的主体,时刻关心学生发展,使高职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有效发挥。同时,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德育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勇于打破常规,重新构建和调整德育教育理念与德育教育方法。在此过程中,高职德育教育者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中构建德育教育平台,在此平台中设置德育教育反馈网页,鼓励高职大学生到此网页中进行匿名制、实名制留言,发表自己对德育教育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之后,高职德育教育者在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调整、改进,确保德育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式符合大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受大学生欢迎。此外,高职德育教育者还应时刻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及个性诉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保高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能与时代接轨,以此来实现德育教育工作满足社会和大学生发展的双向需求。
(二)践行德育教育优先
首先,相关高职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新构建和规划德育教育领导机制,确保高职全员亲自参与德育工作当中,进一步形成大思政教育理念中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同时,高职德育教育者在实际过程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要做到关注学生思想状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理解学生发展诉求。其次,相关高职可通过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进德育教育设备和德育教育条件,为大思政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手段支持。此外,相关高职应全面优化德育教育环境,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德育教育理念逐一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此过程中,高职德育教育者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校园板报、校园广播等定期宣传德育教育理念,以此来实现德育教育为先的工作理念。
关键词:人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 个性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碰撞交织。大学生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在思想方面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形,因此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塑造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并实践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关心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
一、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人性化教育,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及个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人性化应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方面,包括目标、内容、方式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掌控学生思想,约束个性,而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即是要把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思政工作的目的与推进学生发展统一起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内容上过分侧重政治性,以政治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人性中的其他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以教育对象的服从和接受为主,强调整齐划一,管得过多过死,不允许有“异端”,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在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简而言之,传统思政教育注重以某种观点或意识形态去规范、统一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对个体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确保有效。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回归,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期待。它关注学生的需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人性化思政教育关注个体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途径
1、确定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面对形势变化,思政工作者应主动转变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确定人性化的思政教育理念。由传统的管理者、教育者转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充满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个体,而不是被改造、被定型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记住一套的政治理论,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想教育也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因此教师需始终把学生“装在心里”,多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人的行为,尽量避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贴标签”。
2、建构“面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的内容原本根源于生活,只有与学生的所见所闻密切相关,才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才有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碰撞,从而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情形,一味地宣讲理论、观点,可能因枯燥无味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思政课被“架空”,学生上课走神、逃课现象普遍。生活化并不意味着与不谈理论、观点,而是将观点、理论生活化,将观点寓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中。比如现在很多社会事件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成为热点事件,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在网络上众说纷纭,充满了各种炒作、虚假等信息,教师如果将这些热点事件、网络热词、学生中发生的事情等作为案例,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提升,不仅会吸引学生兴趣,而且会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事件更深次的因素,而不仅是“围观”热闹。
3、互动式、研究式思政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够丰富,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少。教学方式是单向的灌输方法,照本宣科,即教师在台上按照教材内容条条杠杠阐述,学生在台下听讲,师生之间互动少,教师、学生各做各的,更谈不上摩擦出“思想的火花”,这在思政课堂上并不少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何教育都是外在给予个体的,任何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活动来完成和体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因此思政教育模式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4、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环境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看不见,但却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显然,一个优美、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要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让人心情愉悦,带给人美的感受。软环境主要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类社团、学生干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文化节、舞蹈节、音乐节、影视周、创意大赛等,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可塑性强的个体,其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现代大学生注重个性,因此传统整齐划一的思政教育模式不太适合,构建大学生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人性化思政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11(9):58-64
[2]李敏,厉云飞.论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02-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教育;影响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由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内涵且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个性、形态及精神。不同于西方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险文化”,是一种德智结合、以德摄政的文化。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而儒家多元、开放的思想理念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变革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同时存在积极、正向和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想观念。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应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旧赋新。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三、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马克J恩主义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温’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其关键性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并不理想,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从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形式及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等层面发力,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1(06)
一、性别视域下新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针对性研究的意义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借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东风,新疆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新疆要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为“核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三期叠加”。高职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更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播思想理论知识的神圣使命,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更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主战场。大学生是我们与“”斗争的战略制高点,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新疆共有高职院校22所,在校生10.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4万人,占总人数的51.1%;女大学生约为5.45万人,占总人数的54.2%(依据《2014年新疆妇女发展状况统计监测报告》测算)。新疆各民族受到不同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使在校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知识模糊,传统的性别观念以及沿袭已久的社会性别.印象对他们影响较深。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与限制、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角色一直影响着她们的认知系统和成就意识,使她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而性别观念和行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文化素养、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等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性别意识、态度和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性别视域下新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可以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性别差异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能不断提升男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社会性别平等理性而清晰的认识,成就自信独立的人格,促进男女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与完善,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辅导员在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上要注意性别意识的差异性,并贯穿于日常的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第一,高职院校要在辅导员配备上做到辅导员性别比例的平衡和协调,重视社会性别理论知识的培训,重点是加强辅导员业务能力的性别针对性培训和交流工作;第二,辅导员要加强工作方法的学习和探索,尤其要研究当代男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动机和角色定位等,根据性别差异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实效性;第三,辅导员在选拔和任命学生干部时,要做到男女学生干部数量的均衡,要根据学生性别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选拔和考核标准,要结合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要培养学生干部如何针对性别差异开展工作等;第四,辅导员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男女学生的兴趣差异、爱好取向、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不断扩大学生们参与活动的覆盖面;第五,要将男女平等的观念融人到辅导咨询、形势政策分析、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中,彰显男女大学生的个性优势,激发她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辅导员存在同质性和统一性,鉴于班主任多为兼职带班,所以除了要侧重于上述辅导员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外,更要将社会性别渗人到班级建设、学生养成教育和相关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以阳光的姿态和坚定的信念跨人社会。
2.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开展
学校对学生社团审批和社团章程的审核中要体
现性别公平原则,社团中必须要聘请男女老师各一名作为导师,在吸收社员的过程中注重男女比例协调;在组织策划社团活动时,侧重考虑社会公益性活动,引导男女大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性别优势,注重男女大学生的“话语权”,多措并举,选择男女大学生都喜欢的组织形式,将性别公平的思政教育理念融人到社团活动中,并能通过活动辐射到社会生活中;要兼顾性别差异选择有效的活动内容,做好宣传工作,争取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实现社团活动的思政教育目标。
首先,要提升学生干部的社会性别敏感度,提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开展思政教育,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化身”但更容易深人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理想信念是学生们感受最真的,也是学生们乐意效仿的;其次,学生会主席、团总支书记及各部部长必须设有男女学生各一名,一方面体现出性别公平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性别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再次,学生干部岗位中应分别设立男生工作部和女生工作部,建立性别诉求渠道,并对男女学生管理中的难题和新问题展开研究,探索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主体意识、性别观念、参与能力、协作水平等。
3.实习实训及就业创业中思政教育的开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负责学习任务的老师主要为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工人,而且实习实训中学校和企业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这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实习实训期间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和谐的思政教育氛围。利用男女生习惯接受的方式在实训场所挂贴横幅、标语、动漫画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训的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品质;二是提升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工人的社会性别教育能力,强化她们在实训中实施性别差异化的指导和建议;三是选择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学生在实训期间因角色的转变、“教师”的更换和生活学习环境的社会化,必然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就业恐慌等问题,所以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定期到实训场所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主要以社会性别为出发点,侧重于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行为习惯、生产安全、法律意识、就业择业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四是建立多方沟通平台,通过现代通讯设备建立由企业、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工人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讨论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实训期间的思想动态,并制定有效措施;五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制定性别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的考核形式。
就业创业中开展思政教育应抓住以下几点:
是性别差异化就业创业观念的系统性培养。高职院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将就业创业观念融人到思政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职业群的岗位能力要求;二是利用社会性别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创业政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就业创业中的竞争优势,帮助男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三是对学生进行分性别的就业创业心理教育,疏导大学生的就业紧张与焦虑情绪,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四是定期组织就业创业成功人士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现场解答男女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虽然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
但育人环境上还缺乏企业文化、法律意识、性别公平、就业平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还未体现出来,尤其是从性别视角来促进男女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引导性不强。
一是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营造性别差异的文化氛围。使社会性别文化进教室、进公寓、进餐厅、进操场等公共场所,通过先进的性别文化熏陶学生;二是开设性别教育大课堂,将正确的性别意识传播给更多的学生,引导男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及家庭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性别意识;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管理部门和社团根据男女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文化活动,将“性别平等”、“差别与尊重”、“情感与责任”“道德与法制”融人到活动中,化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性别困扰和情感纠纷;四是加大校园媒体对社会性别的宣传力度,强化宣传中的科学性别定位和引导,有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专栏、信息显示屏、主题板报等媒体,宣传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增强学生的性别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性别素质;五是强化社会性别交流平台,发挥“丝路新语”媒体育人中心、思政教育专题网、校园网、信息公众交流平台等作用,构建正确的性别道德体系,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取向,不断促进男女大学生健康成长。
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13-02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与前进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是其核心关键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国处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催动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与制约,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机遇。因此,要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趋利避害,进而创新出一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让其去适应时代变迁下的社会发展、教育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1)潜在挑战。1)新媒体多元化价值观对传统一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冲击。新媒体是一种动态的趋势,信息海量、信息碎片化和虚拟化,必然伴随着、催生着更多的多元价值观,新的思想价值观的出现必然会与“旧”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冲突,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遇到的德育困境。这是因为,新媒体这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大量出现,其虚拟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会逐步改变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价值”的外部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所要打破的不仅仅只是传统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还会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理解与认识。在片面打破传统一元价值观的垄断效应时,必须要求高校重新定位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形式。2)新媒体信息流动加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信息的多元化与流动性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如果说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就是一种固性思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与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包括高校的一切工作机制,使得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迟迟不能有效地融为一体。
(2)发展机遇。首先,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平台。新媒体自身特有的一种开放性,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一个充分展现教育新理念的平台,更是高校大学生快速、主动、便捷地学习理论的平台,包括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政策等一系列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灵活性是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智能手机终端、博客、网络论坛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独特的优势。这种灵活性体现在空间上、时间上,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方向
(1)转变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树立一种主动介入的教育理念,进而科学地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当中,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发挥出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受众优势,通过主动研究以及介入新媒体的方式,去宣传和传播新观念、新价值、新思路。
(2)坚持人本思想。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网络、数字网络,无论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等视角来看,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在便利性的情景之下,必然会形成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思想,并逐步形成学生内心的固性思维。因此,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切实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一套以“学生主体”为核心理念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3)有效融合新旧媒体的功用。新媒体有利,也有弊。同样道理,对于那些相对的“旧”媒体而言,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们身上所存在的一些优点、优势,或许正是新媒体不具备的。因此,要科学研究新旧媒体的特点,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灵活渗透新媒体、新技术,从而做到新旧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例如,学校“网络访谈”“手机论坛”等栏目,可以多加入一些当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重点问题来展开讨论。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就充分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新媒体全面运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杂志、报纸等一些公信力较强的传统媒介来宣传、教育,最终引导着高校校园思想价值观的正确舆论导向,向高校大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让大学生自主地树立起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
(4)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现阶段,我们最常使用的新媒体包括博客、微信、飞信、短信、QQ群等。这些新兴媒体兴起、传播、推广、运用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地非常自然地形成一种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存在着利弊两种情况,而高校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不断引领着校园网络文化先进性建设。同时,必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在其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他们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进行基本教学技能、职业素质培训基础上,教师自己还要通过不断认识与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改变陈旧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当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评论,明辨是非,并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地运用新媒体去有效地开展主题思想宣传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传播媒介技术的理解与创新也在不断演变着,比如目前与我们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手机短信、数字电视、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多元价值观,这种全新的多元价值观是相对于传统的一元价值观教育而言的。这种多元价值观并不是一味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否定,而是一种对理论的延伸与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多元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新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所围绕的正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教育内容。在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充分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托起中国梦,这才是今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剑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万.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教育界,2015(18).
[3]何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4]张文博.如何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J].辽宁高职学报,2015(06).
(一)时代感强,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呈现多元复杂的趋势
“90后”大学生他们追求新知,锐意进取,勤奋学习,独立思考,与时代同行,在价值观主流上始终是积极向上的。但在这个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互相碰撞的变革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多元化价值观,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
(二)主体意识较强,追求理想,但责任意识及理想信念趋于淡薄
受市场经济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他们渴望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完成个人理想。但由于他们过分关注自我价值,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日益现实化的时代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理想信念在逐步趋于淡薄。
(三)要求独立,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强,但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作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终于脱离的父母的管束,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增长。但伴随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及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四)消费观倾向于理性,但依赖心理及享受型消费比重大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90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他们的生活充满时代潮流和高科技信息。但总体分析,“90后”大学生的消费还是带有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子,比较理性,学习型发展型消费较高。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用还是由家庭支出,依赖性较强,而且享受型消费比重比较大。
二、高校思政领域人文关怀的内涵探析
要想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并根植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必须要首先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在育人的实践中渗透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文关怀具有人本性、情感性、主体性等特点,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怀
珍爱生命,尊重个性,完善人格,和谐共生。对每一位大学生,必须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个性,注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完整性,要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走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和道路。重视其潜能的发挥,尊重他、理解他、肯定他、完善他,使其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意识得到彰显,提升大学生生存意义使他们达到人格的逐步完善、性格的合理彰显,心理健康且责任感强,体现其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尽可能的使其达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
(二)对大学生现实世界的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必须要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基和土壤,在尊重他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且要充分唤醒他的主体意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形成属于自己内心的道德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诱惑下的社会中践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的最终使命就是要达到大学生能真正拥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这样崇高的精神信仰和精神归宿,达到对自我的超越,并赋予其生命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尊严的确立。
三、高校思政领域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分析
(一)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忽视学生个体价值,外在价值论倾向严重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度重视集体利益和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大学生日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和兴趣。
(二)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共性化教育现象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动作用的现象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性化教育现象严重,批量化生产具有社会需要的一致性思想品德的人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限制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及个性发展。
(三)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及心理健康的现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较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有的理解和本质,忽视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及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存在隐性教育常被忽视,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知识匮乏的现象在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普遍被忽视,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而且由于受“科技万能论”的影响,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知识的掌握。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合理路径建构
人文关怀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深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指我国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为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既是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核心理念。高校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就必须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建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相关机制。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们平等自由的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学生在学校的相关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在教育的时候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课堂走向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自主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全面准确分析和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爱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
(二)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将人文关怀根植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
教学是现存的当代大学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然而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必须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将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相结合,形关怀的合力,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如欲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继承原有的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的基础上,应该加快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采取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及个别教育法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工作方法,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继承和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想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是心理疏导这一方法,它是在内容及方法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丰富和理论充实。高校思政领域的心理疏导指的是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它的特殊性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仅是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思政领域的心理疏导必须要抓住“情感教育”和“心理问题”两个突破点,之后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后,再进行学生思想层面的引领和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期准备。当代的大学生因为生长环境相对优越,挫折教育相对较少,故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较差,心理问题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为学生做心理疏导之前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找到学生的问题的结症所在。第二、为心理疏导提供适当的宽松环境。要达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就必须提供宽松的心理疏导环境,认真倾听,在外部条件上使学生愿意把心理问题说出来。第三、为心理疏导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双向调节受教育者心情的同时鼓励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试。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光要理论疏导,以理服人,更应该采取情感教育、心理宣泄、转换角色等多种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新途径,优化高校校园人文环境
【关键词】人本化教育;以人为本;高校教育
人创造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国担任重要的角色,应该以人的观念为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可以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全面贯彻落实,整个教育环境实现好的发展方向。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根本,把人的利益的实理、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和人的幸福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精髓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牵接。人本理念在管理中具体体现为:深刻认识人在经济活动巾的作用的基础上,把人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价值追求和无限潜能的人;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谋求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努力为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二、加强高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实施策略
(一)增加竞争化的教育管理内容
在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一直不高。 针对这种现象,我国高校教育可适当引入美国的人本化教育理念,增加“市场竞争”这一管理要素,将大学打造成一个品牌,文凭即产品。 也就是说大学与社会上的企业具有相同的本质,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招聘人才,并设置一定学费,从而保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 想要招收到更多的学生,学校必须采取改善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实师资力量,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等方法来实现。 因此,高校可试图从现代的教育体制中将个性教育分离出来,实施特殊阶段的办学方式,将学生置于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管理,可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学习的专业和课程、教学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让更具能力的学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
(二)填充以人为本的想法,充实思政教育
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可以融入方方面面,无论什么事情。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在关键的思政教育中也是如此。要想在思政教育中 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首先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特点,方式,应用等等,这样才能够恰到好处,游刃有余。现在这个社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思政教育在学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涉及,而且十分重视,但是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的道德素质、爱国情怀以及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下降,这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不禁深深的反思。追根结底就是没有考虑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没有向老师们贯彻以人文本的思想。思政教育,爱国教育,道德培养,必须让学生真切体会,才有效果。只图表面形式是没有意义的。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所想所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端正两个方面的态度
1.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是学生受教育道路上的引导者,对于老师而言,学生应是第一位的,老师应该以学生的思想,想法,观念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要让学生开放性思维,感想敢做,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老师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态度,把学生当成朋友。同时学生也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了解。
2.校长等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关系。领导和老师应该保持在同一个阶级上,没有实际的上下级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教师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家相互交流补充,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校领导应该充分为老师考虑,了解老师们做需要的东西,积极沟通,这样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中,学生也就更加优秀。
3.营造民主化的课堂环境。大学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吸收知识、培养素质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场地,也是学生实践知识和不断深造的地点,因此,营造出平等、和谐、轻松的民主化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一定要充分赋予学生讨论知识、发表言论的自由,让学生将课堂当作言论基地,当作思想解放和求知的理想园地。 教师可采取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另外,想要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仅仅是营造出较好的课堂氛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广袤的社会中学习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和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十分重要,这种思想不仅仅局限与老师教育学生上,还能够体现在领导和工作人员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正确的,能够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推进事情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