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将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探亲假工资和探亲路费计算基数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11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探亲假工资和探亲路费计算基数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事(劳动人事)厅(局),财政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司(局),新疆建设兵团:
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职工探亲假期工资和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如何计发问题,通知如下: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职工在探亲假和路程假期内,其工资按下列各项之和计发:
1.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的人员,为本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与工龄工资;
2.机关技术工人,为本人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奖金;
3.机关普通工人,为本人岗位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奖金;
4.事业单位职工,为本人职务(技术等级)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津贴(其中,体育运动员,为本人体育基础津贴与成绩津贴)。
关键词:IT人才 大学生 企事业 需求 就业 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因工作性质的差异、单位规模大小的不同,以及各单位领导的用人理念的不同,对大学毕业生有不同的需求及要求。在2011年的暑假里,我走访了重庆部分企事业单位,了解企事业单位对IT人员的配备及需求情况,及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的要求。为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一、企事业单位对IT人员的配备及要求
1、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企业人数5000人以上,企业岗位分类设置10个以上,这样的企业都会设置一个信息中心,主管整个单位计算机方面的维护、维修,一般没有IT研发部门,企业对IT人员的需求量不大,对IT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例如:重庆某煤电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的生产,企业人数17326人,有40个部门分类,公司总部设有一个信息中心,有IT人员16人,各二级单位各有2―3人IT技术人员,整个公司IT人员占企业人数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二。重庆某银行,中法合资,中方控股,中国上市公司,拥有员工3000多人,91个分支机构,设置有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从事计算机的员工人数50多人。具有研发能力,对计算机人员的需求多层次,有维修、维护人员,也有软、硬件开发人员。
2、中小型企事业单位
有的设有电脑部,主要负责本单位电脑的管理使用、维修维护工作,人员一般由3―5人组成;有的没有专门的电脑部,由1―2人负责本单位电脑管理使用、维修维护工作;有的小型企事业单位没有专业从事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单位使用的电脑出了问题由兼职工作人员处理,兼职工作人员不能解决就找专业从事IT技术服务的公司解决,这些企业不具备IT方面的研发能力,使用软件主要从软件供应商处购买,对IT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太高。例如:重庆某中韩合资企业,主要从事假发生产,公司员工600多人,公司有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公司计算机方面的维护维修。重庆某副食品超市拥有员工近200人,有专业从事计算机人员4人,主要负责公司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维修、维护工作。该超市所使用的收银软件产品是向软件开发公司购买。
3、IT开发服务企业
IT行业企业人员一般不超过1000人,但是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确是最高的,特别是从事软硬件研发的IT企业,大量需要高端技术人才。北京某软件开发分司在全国有十多家分支机构,员工人数800多名,90%以上都是计算机专业人员。
IT从业人员按照岗位特征、职责和要求划分为四类岗位:管理类、销售类、技术支持类和研发类。以四类岗位的划分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统计分析等技术构建IT行业非技能的胜任素质模型,包括IT行业职业核心素质和岗位核心素质两大部分。这12项职业核心素质根据重要性和提及率平均数指标依次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
虽然这12种素质是四类岗位人员都应该具备的,但并不是表示它们在四类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中所占的比重也完全相同。例如,对管理类人员而言,沟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四个维度的重要性就超过了对其他维度的要求,而销售类人员则在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性和诚信等四个维度上,技术支持类人员在学习能力、责任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四个维度上,研发类人员在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四个维度上会有着其他维度所不可比的更高要求。
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21世纪,现代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
1、够硬的思想、道德品质
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人生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学做人,第二是学做事,我认为做人是更重要的。如果你不会做人,即使你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现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是都随着学历的增高而提高,社会上曾经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这说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在德育上强调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基本文明的教育和基本品德的教育重视是不够的。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喜欢加入一些道德品质的测试题,致使很多拥有优良成绩的大学生折倒在就业的门槛。21世纪既需要高智商,也需要高情商、高灵商(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
2、专业能力
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3、沟通与合作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合作者”,而不再是孤僻、自傲的“天才”。因为在“平坦”的21世纪,几乎没有哪份工作不需要很好的人际合作,而且,这些合作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要做一个21世纪的人,就必须能够与人沟通合作。印度著名企业Wipro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国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
4、创新与实践能力
按照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613]号)的精神,研究型高校是创新的平台和基地,是创新团队和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场所。虽然对应用型人才没有硬性的创新要求,但是强调了通过科技服务示范知识在社会分工中的应用,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但创新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是最不可取的,应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
5、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偏重于“教”和“教改”,对“学”和“学改”重视不够。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好,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能力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预言家阿尔涅・托夫勤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要具备的头等本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就业。
总之,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革,与时俱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 。课题编号: Hjsk2011-24 。
参考文献:
[1]利用暑假走访、电话访问重庆多家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获得第一手资料.
一、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应用
(一)强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体制
现代企事业单位对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资金投入较少,这是因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多数单位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操作者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并不纯熟,只能应付一般的信息处理工作,无法就难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单位内部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对计算机技术重视程度不足。从计算机软件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中可以看出,所产生的隐性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为此,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充分地认清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中所起到的隐性作用,同时在计算机软件的选择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一款合适的应用软件才对推动办公自动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各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从实际工作效果上看,还有待提高。因单位类型不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也会不尽相同,所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从基础上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靠后天的努力去弥补。就目前各单位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素养来看,普遍存在着应用理论和方法掌握不足的现象,这必然会对办公自动化的推进形成极大的阻碍。作为办公室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了确保计算机运行安全,可通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修补漏洞等手段确保计算机运行处于良好的状态。从专业层面上看,各单位计算机专业人员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从而维护办公自动化成果,并借助原有条件创造出对企事业单位发展更为有利的办公自动化环境。
(三)文档自动化管理
办公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发和整理,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这项办公活动变得更为简便和快速。就单位办公档案管理而言,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网络浏览文件的可能。档案管理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需求设置工作流程,对于档案的使用情况以及在使用后出现的变动进行及时地保存,可为以后使用提供便捷服务。档案管理人员在收到档案以后,要在电脑里做好档案信息登记,并将其发送给承办人,最后保存归档文档。归档后的文件可以根据保密级别,由管理人员设置查询权限,查询文档工作可不定期执行,以确保文档信息没有被盗用。在整个文档管理过程中,因计算机的参与,使文档的收发和整理实现了自动化,这也预示着计算机技术会电子文档取代纸质文档,进而实现企事业单位文档自动化管理。
(四)工作流程自动化
现今,很多单位对计算机构建的网络系统并不陌生,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崇,这是现代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企事业单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单位内部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了内部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单位内部的信息平台,可以让员工及时地了解单位动态,同时还能开展培训工作,为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以及建立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形象提供条件。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得以良好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整个办公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及时地协调各部门资源,从而使整体的运转处于稳定、健康的环境。
二、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的方法就是变革。从实际发展上看,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将向着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速度将影响办公自动化的进程。就目前计算机技术而言,网络技术发展快速,由此可推断出办公自动化将具备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提供的服务功能的增多,人际互动会话将成为一种新的办公自动化形式,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视频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研发,计算机视频技术会在办公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今后的办公模式发展中必将引领自动化的办公潮流。通过视频会议的开展,可以实现远距离随时随地交流商讨,也可以满足上级部门与本单位工作上的问题交流互动,办公自动化视频技术应用也可以降低本单位的交通等用费,把节约的时间用在工作中,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未来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的举办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的会议模式。
(二)无线办公环境
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网络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网络办公也将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办公方式。职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办公,不受办公环境的束缚。为了保证办公信息的安全,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使用权限设置应用等级,这种借助现代网络开展的办公形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优化办公环境创造了条件。
“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职技高师院校所特有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合格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又具备较扎实的行业知识及过硬的行业实践能力,并使之在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过程中达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融合。
近几年, 为提升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对计算机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了许多计算机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及国际化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结合我国计算机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法,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具备从师任教的能力,能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毕业后可在进行软件规划、设计与开发及应用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规划、咨询、监理、生产、软件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应用系统维护等方面技术工作。
通过上述培养目标的确立,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强化师范性特色,突出师范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三、构建适用于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职技高师教育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为此,我院制订了详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及特色如下:
(一)科学分解计算机专业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指标,组建取向明确、科学分布的模块化课程群
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素质指标可分解为思想品德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师范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并以此组建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课程群、基本能力素质课程群、师范素质课程群和专业技能素质课程群。具体素质课程群、包含主干课程及总学时、总学分(如表一所示)。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为此2006年我院创办了“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确定了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包含软件需求 、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领域;网络工程方向主要包含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程序开发4个知识领域,因此,所制定的课程计划要体现并突出与这些核心能力相关的知识领域。
我们围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考虑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性,将主干课程分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其中方向必修课主要是反映各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课程,方向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设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进行选修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详见表二)。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
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的制定,需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相一致,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对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或实训,突出课程的综合技能培养;同时增加了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则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
四、结束语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就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4
1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有增不减,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存在就业难,就业率呈现下滑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渠道不畅。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一些中职学校与用人单位间沟通联系不畅,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加之就业市场存在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导致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等现象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2)培养方向模糊,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一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能够独挡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要求。
1.2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和就业需求、岗位要求脱节。一些中职学校对当前就业形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市场需求、用人单位要求未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就业策略,从而导致培养方向模糊,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手段相对滞后等现象。当前,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除了要有较深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认同企业的文化等,希望招聘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不需再培训。但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不够深入,比如,想从事办公自动化的相关工作的学生,真正进入岗位时,却不能马上适应,无法从事这项工作的,他们在学校里虽然学过相关课程,但往往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其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比方说,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很“清楚”,但是对CPU等实物却不认识,或虽认识,但是对如何组装一台微机,却一窍不通。这说明,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够,能够独挡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实际应用人才的上岗要求,这自然也就制约了学生的就业率。
(2)一些教师知识更新不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适应计算机就业发展形势的需要。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少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与外界的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计算机就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计算机实际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只比社会上普通电脑培训班的学生略强或相当,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文字输入和处理的熟练程度甚至还不如他们。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是不可能的,而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招聘的人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工作适应性很强,能独当一面甚至多面,上岗就能用,不需要再培训。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操作能力,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促进者。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够强。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够不够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够合理,因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一些学校对计算机实践性重视不够,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往往出现学生“纸上谈兵”的现状。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因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上什么流行就开什么,门门课程都是浅尝则止,致使学生学习的深度不够,不扎实,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或完全跟随教学大纲,大纲要求什么就教什么,缺乏灵活性等,不能紧贴就业需求设置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像这样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一切办法和措施,抓住就业这根线,紧跟就业形势,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建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就业工作领导机制
(1)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就业工作领导机制。学校可内设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有人员经费保障,设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加强与企事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深入人才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就业趋势,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2)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一是将学校历年毕业学生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加强跟踪调研,有选择性的对一些学生就业工作情况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就业变动情况等进行跟踪摸底,形成动态信息加以收集整理;二是通过对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和对人才市场的就业需求以及当前国内就业形势,特别是本地就业趋势等进行了解,收集信息,加以归纳汇总,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资源,或者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学校相关人员适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动态分析,为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结构的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提供有效信息资源。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长效机制。
结合学校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人员深入生产工作一线,加强就业需求调研,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是计算机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最大需求者,加强校企合作是主攻方向,建立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聘请企业相关人员为兼职教师,可以把学校的需要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校更好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增强其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强化实践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与企业生产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以此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这样可以把学校的需要与用人单位结合起来,不仅满足学校教学需要,还为学生今后就业开拓了市场,也为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提供了渠道,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2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中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教学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获取社会、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研究,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目标,既以面向基层,面向企事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围绕市场需求,就业岗位应具备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课程设置贴近生产工作实际,要体现“素质化”、技能模块化、项目实践化,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体现时展的要求,要遵循灵活性的原则,按照用人单位对新型不同规格人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再学习、再就业、再发展需要,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日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计算机知识之博大精深,应用领域之广,技术发展之快具有不可预知性,特别是应用方面,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挑战,进行知识更新和补缺,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一是要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和学习的时间,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加强自我学习,树立求“新”精神,努力掌握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让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保证其先进性。同时,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有针对性的派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为教师提供机会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事业单位,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新产品的开发,参加对方举行的技术培训。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科技研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使教师提高实际操作经验的机会,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教师成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储备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从相关企业中聘请思想素质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信息,给实践教学带来新课题,有利于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就业需要。以此,拉近学校与企业,教师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促进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
(3)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观念,把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来。一是加强上机实践。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学生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相关理论知识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训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有显著的不同: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加以演示。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二是开展技能兴趣小组活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才能学得主动学有积极性。学校可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可以菜单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未来从业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要求每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技能兴趣小组,并实行具有技能特长的专业教师负责制。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修时间或双休日有计划地开展辅导教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既能克服学校实验设备相对不足及上机实验拥挤带来不便的缺陷,又突出了职业岗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发展进步,选择符合自己的就业目标,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技能特长的培养发挥促进作用。三是加强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建设。学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地训练,强化技能实作,让学生在实训中受锻炼。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利用本校或校外资源,如与学校的文印室、微机室及校外的打字复印店、电脑公司、摄影楼、网络公司等进行挂钩,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些挂钩的实验点进行调查、实习或打短工,使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工作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观察,在对岗位职责和人际关系熟悉后,学生就可以参与具体实务的操作。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零距离”工作岗位锻炼,是课内学习的拓展与扩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认识,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与用人单位特别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定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开拓了市场,也为用人单位人才需要提供了渠道。
3 结论
中职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实用性,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入手,从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入手,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就业发展形势的要求,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策略,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更多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颖.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178-179.
[2]沈颖.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其教学必须适应学制的调整,即必须及时建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两年,学制缩短,但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
对于两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来说,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利用两年时间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与技能是当务之急。按照两年制修改教学计划之后,我们发现以“理论知识传授+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两年制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教学时数缩减为原来的2/3,教师普遍感到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之间存在矛盾。为此,我们探讨了“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2 “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
2.1培养目标
为了研究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IT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广告公司等,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够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工作,从事一般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网络系统的设计、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2教学模式的内涵
“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四种专业技能为重点,坚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2.1操作
“操作”是指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要熟练。为了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上机练习,并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增加了上机课时的比例。如图1所示,专业基础课上机课时数占总课时的20%~50%,专业技能课上机课时数则达到了30%~50%,如VB程序设计语言理论课时数与上机课时数的比例为54:36。
(2)加强上机讲解。要求指导教师每节上机课必须用10~20分钟的时间,讲解上机操作的内容和技术要点,起到配合和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这种方式既缓解了两年制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效率。
(3)定时开放计算机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2.2.2应用
“应用”是指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以下几种主要途径。
(1)理论教学必须以够用为度,强调以应用为主,讲授内容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到校园网络中心现场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教师给学生布置综合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我们布置了校园网方案设计、网络互联设备种类及特性分析、Internet协议设置与子网划分、网络安全技术分析等四个综合性的习题,通过学生讨论和典型例题讲解,将各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成立学生科技小组,开展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科技活动,如在学生中组织网页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网网页设计与维护工作,请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小组等。如图2所示,2005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局域网组网设计、网页设计、PowerPoint课件制作、电子模拟自动控制等4项科技活动,参加学生260多人次,占专业学生数的80%。
2.2.3实训
“实训”是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接触实习实训环节,时间共18周。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环境,已建有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电子技术等校内实训室,还建立了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利用计算机开展专业技术分析、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按照计划安排了一周时间的专业技术人员讲习,使得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此外,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
2.3课程设置
“操作+应用+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以课程设置调整为前提的。我们从专业角度分析,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四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即专业基本技能、程序设计技能、多媒体制作技能和网络技术技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整合后两年制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2.4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2.4.1师资条件
该教学模式需要具备一支素质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地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带队指导学生实习,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2教学、实验条件
该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
2.4.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依据教学计划,建立与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实习场所,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技能的培养。
3 实施结果
通过“操作+应用+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普遍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够安装调试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他们的程序设计与多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网站设计和维护能力、使用和维护计算机及其常用外部设备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2005年学生实习实训信息反馈统计结果显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6%,对学生的优良评价率达到了83%,比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移动通信公司、市房地产管理处等多家实习单位都主动提出了进一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档案是事业单位的宝贵资源,它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单位员工的身份背景、工作流程的详细记录,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单位建设等重要信息,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的整个管理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时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给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并且对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严格、更细致的要求。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服务。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工作人员档案管理观念薄弱
档案资料对于事业单位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制定事业单位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然而,目前大多数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本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档案部门投入的资金、精力、人力、物力等都相对较少,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不能高效的完成规定的任务,也不能保证本单位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终导致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很好的实施,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二)专业人员缺乏
档案管理工作在各单位的干部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领导都没给予重视,导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不强,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缺乏,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职能的发挥。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代接轨,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引进档案管理中。但由于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思想意识落后,受传统规章制度的影响,很难将计算机与纸质档案进行有效结合,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实现信息化,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还不能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查询。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对材料进行装卷、整理,注重外在形式的管理,而对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却不是很在意,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在本单位中配备了计算机,但这些计算机也只是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打印工作,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数据库,更不能及时对人事资料进行查询,无法真正发挥计算机的职能。另外,我们单位虽然也建立了电子数据库,但是由于软件功能低下,不能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整理、筛选,分类、汇总,因而无法有效的将电子数据库与纸质档案进行有效结合,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一)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意识
为了提高我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真正地将档案管理工作加入到本单位日常工作中来,从而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操作手段。这就要求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人员选拔时一定要严格。另一方面,为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让他们时刻对知识进行更新,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只有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了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促使档案管理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增加硬件投入,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相结合,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电子档案是信息时代下纸质档案的新发展,数字档案是对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再现过程,但由于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数字档案建设很多还都不完善,影响了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的发展。如果硬件投资到位,将会把工作人员从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既解放了劳动资源,保护了纸质档案的完整性,又方便了档案查询、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四)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制度的制定不仅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更能够保障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划化、制度化。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根据单位特点来完善相关各项章程,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制度发挥最大的功能。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具体做法
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构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技术专业的老师,如何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反映新技术、新应用、新理念,培养出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相对落后
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设备、经费缺乏、实验室面积有限等),我们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相当数量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实训条件要求。双核计算机还未普遍使用,学校能够上网的机房并不多,即使能上,速度也慢如蜗牛。很多新软件不能安装运行,即使能安装运行,其速度也难跟上。因为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实训时,计算机损坏比较严重。后期维修资金得不到支持,计算机缺乏维护,机房里可利用的计算机一天比一天少,学生实训用计算机得碰运气,目前学生不会使用打印机成了通病。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中职学校中,虽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许多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不熟练实际操作程序,当学生去应聘或是工作时,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未能得到体现。当学生毕业后去参加企业招聘时会发现自己所学到知识和实际应用相脱离,自己所掌握的东西与社会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当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自己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其原因是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脱离学生自身就业的实际,实用性不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三)学生对计算机实训兴趣不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普遍较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计算机实训,就是玩计算机游戏,就是上网聊天。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学业水平与低年级的学生有差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在实训中,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积极性不强,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教了还不学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效果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就要有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环境。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经费逐步提高,应尽量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漫设计实验室、图形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等。要进行直观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实验室上课,边讲边实践。要求学生能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能正确诊断计算机软、硬件的一般故障,同时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的一般维护与维修的方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现在计算机实训课是连上两节,学生按学号排队上下课,上机课期间学生按学号就座对应的机器,这样大大减少了机器的破损率,效果相当好。一学期下来,机房的机器完好率达到96%,1个机房50台机器只有1~2台破损。10个机房,需要维修的电脑不到20台,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及维修成本。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各工矿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公司为实习基地是培养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议增加一项见习的内容,见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毕业后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见习要循序渐进,第一学年要求学生到计算机公司了解计算机的市场行情,计算机配件的性能及价格,如何合理配置一台计算机等,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初步的了解。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到计算机公司见习,跟随计算机公司的职员工作,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又能学到一些管理上、营销上的知识。我们应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与有关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能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分几个不同的实习方向。如软件使用较熟练的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硬件操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到从事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的单位实习,一部分学生到生产电子厂实习。如果是电子商务班的,可以乘“双11”到企业或网店帮忙,氛围相当的好,效果也很显著。
(二)课程设置要有利于计算机实训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设置应向应用技能型方向拓展,如网络专业、维修专业、软件专业、动漫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太深,理论够用就行。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Flas制作、静态网页制作、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Windows 2003系统管理。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训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训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VB、微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适当压缩,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等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另外,我们集合计算机教研组的力量编写了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校本实训教材,每年进行适当的修改,学生每次上机实训,必须完成实训报告,纸质的和电子稿。同时,把劳动局计算机上岗证技能资格认定的初级、中级考核的相关知识,渗透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实现中职毕业获得两本证书。本人长期辅导学生参加考工考级,学生平时按日课表上课,要考工考级的时候,停止理论课,专门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学生在二年级上半年参加劳动局初级工考试合格达100%,三年级上半年参加劳动局的中级工考试合格达95%,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也受到了家长的好评。
可与企业共同开发“订单式”课程,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与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办班,开设“订单式”课程,实施定向培养。如此一来,将会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培养和学无所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融入实际工作中,实现企业学校的双赢局面。如,我校的服装班与雅戈尔公司合作办班,雅戈尔公司在学校开设了实训工场,课程设置和企业的要求实现了无缝对接。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在校内开办学生创业园,学生积极性相当高,效果非常好。
(三)培养学习兴趣,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课堂上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关键因素。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师通过操作教师机,演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件的演示或作品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授Flash新课时,可以先通过演示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画作品,如游戏、小短片,作品中诙谐、无厘头似的提问思路与职高学生的思维习惯比较接近,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亲近,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训教学中以真实职业岗位工作场景开展教学,以企业职业规范作为考核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这才是实训教学的真实含义,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对接。
2.利用计算机技能竞赛,大力加强精英教育,以点带面
利用计算机技能竞赛,大力加强精英教育,调动其他学生积极参加,极大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有以下的竞赛:计算机文字录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影视后期制作;各级电子商务大赛等等。本人负责辅导学生参加绍兴市计算机文字录入比赛,刚进入学校,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五笔打字,连打字的指法都不正确,而竞赛中有很多的生僻字,根本不能用拼音录入,录入速度要求上也必须用五笔。所以从基础做起,在一年级学生中就选好苗子,制定详细的竞赛计划,分阶段突破,提高文字录入的速度。参加比赛时,学生对普通报纸上的文字录入速度每分钟可达:英文字符300多个,汉字达140字以上。连续两年参加地区级的竞赛,取得了优秀成绩。
3.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首先,分组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分组实践、讨论,然后共同完成作品,由于各组之间,组员内部存在竞争,从而刺激学生努力做到最好,使学生在小组作品完成的过程中,相互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会主动地查阅资料、书籍,向同学、老师请教,这正是在未来职场上的自主学习方式。其次,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价值――体验学习。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最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辅导的三个学生合作参加市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的技能大赛,2011、2012年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家都非常满意。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来建设特色专业,搞好计算机实训教学,增强和企业的合作,将会是今后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和发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赵玲.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134.
[2]尚倩,姚赵娟.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68.
[3]曹敏.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财世界,2009(2):79-80.
我国各类企事业组织几乎都在使用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系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信息系统等,但往往运用的效果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
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抽象、空洞、深奥、庞杂,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不知道有什么收获。
MIS课程授课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涉及面宽,备课难,找恰当的案理更难,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感性认识,在讨论课上难以与教师互动交流。有的教师讲授其他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MIS课程教学上却有失败感。
通过对授课教师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调查分析,教学管理或教学督导人员认为:一是部分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不明确,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成了计算机开发课程,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成了信息管理,还有的教师干脆以学生熟悉的几个常见的作业层信息系统的操作或者以介绍几个典型的软件系统为主要目标;二是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三是教学方式方法单调,以理论性讲授为主。
二、原因分析
1.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MIS课程以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是一门融管理实务与信息技术运用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跨多个学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很强,实验过程较复杂、较专业。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动态发展性、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前沿性以及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的应用性,导致缺乏社会生活与工作感受的学生理解困难,感觉抽象而空泛。
2.教师方面的原因。高校普遍缺乏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应用数学、决策科学等基础,又熟悉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开发经验的复合型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擅长讲授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管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管理专业背景的师资由于普遍缺乏计算机知识,讲述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此外,教师大都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历,对企业MIS规划、开发、运用和管理等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是授课教师一个人决定MIS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以致于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对授课内容未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与实践需要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讲授而缺乏案例,课堂教学要么不够生动,要么抽象空泛等现象屡见不鲜。任何一个讲授MIS课程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水平都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教师缺乏MIS项目规划、开发、管理的经验,由一个教师全程负责MIS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3.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数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有待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的能力较差;三是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原因多样,比如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太难,不好学,或缺乏实践环节,无法感受MIS及其运用的真实性,或学生不打算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等。
此外,MIS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缺乏课外实践基地等也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
三、引入协同教学方式,改革MIS课程教学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MIS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分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课程教学内容与MIS实际应用分离、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缺乏整合,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总之,缺乏具有协同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可行的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笔者认为,协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MIS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所谓协同教学,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或其他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课程、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框架一般是共同设定学生认可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学习评价和总结提高。协同的规模可大可小,协同的人员组成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校内教学、实验人员,也应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专业人员,以及外校同行,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改变班级授课制下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的状况,可以有效发挥教学团队各个教师的教学专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MIS课程中如何开展协同式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MIS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如下,与同行商讨。
1.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分工协作。MIS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包括经济和管理专业背景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教师、计算机公司的系统开发人员(外聘)、企业信息管理人员(外聘)、辅导员等,教学分工协作,课程中的MIS概述、规划、项目管理、应用操作、信息部门设置等教学内容主要由管理专业背景教师负责,MIS技术基础、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等教学内容主要由计算机专业背景教师负责,实践教学根据内容的不同,一部分由授课教师负责,一部分由外聘的系统开发人员和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现场讲解和指导,辅导员参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外实践教学的组织、学业评价等工作。对于典型案例分析讨论课,如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团队教师共同参与,从不同的视角,与学生充分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共同制定教学方案。涉及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各章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参考书目和阅读资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与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方案等内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制定。
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企事业信息管理人才,参与或领导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而非系统设计、开发人才;二是根据教学目标,对目前主流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对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素质要求、信息系统规划、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管理制度等,应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它内容选讲;三是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内容与组织,如上机实验、实地参观、实践体验、课程设计等;四是学业评价方式方法不能一个模式,因为在总体教学目标设定的前提下,每个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和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应有多套学业评价方法与标准。
3.协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应协同运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是必须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便于课程中的MIS结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功能结构图、系统流程图等的动态演示;二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避免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结合学生的专业,对MIS的作用、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有效性等,都可以设置讨论课;三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若能够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精选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问题的提出、系统的初步调查、战略规划、详细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在每个环节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学生交互讨论分析问题,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并掌握相关知识。
在课外,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了解常用MIS软件工具,阅读相关教学资料,参与网上论坛,加入专题讨论QQ群、在线讨论和解决问题等;二是要求学生收集案例并分析,教师事先拟好教学计划,让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分析;三是参观访问企业,让CIO或其他信息管理人员讲解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内容。
4.完善教学资源。一是教学师资建设,这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聘请来自于企业第一线的CIO、系统开发项目经理加入教学团队,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加强实践体验,支持教师跨专业进修培训;二是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可与企事业单位、管理咨询公司、计算机公司合作,开展MIS案例库建设,以弥补目前教学中缺乏恰当案例的尴尬局面;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以获取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