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 育人 制度 骨干力量 全员参与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我们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业任务,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也不能不顾学生身心健康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至上。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利、互动的关系一一健康的身心和人格能推动、促进学业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又能从理论上完善身心和人格的建设。知识是学校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东西,也是学校最显而易见的任务,即传统教育观念中所说的“教书”;而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句话:“教学为基础,育人是目的”,“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应试教育的误区在于把对学生知识世界的灌输作为唯一任务。时至今日,我们的大部分学校仍然秉承着前人的做法,拼命地抓教学,而无形中忽视了育人环节,结果往往会造成教学上取得的一时辉煌难以长期维继,又或是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输送着高分数但可能是低素质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再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把他们送入社会,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笔者曾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过人事档案管理,遇到过这样一例:在三年内收到了两份属于同一个人的退学档案——有一个学生三年内两次考上大学,但都是就读不到一年又分别两次退学。其考上的大学和专业都不差,这就不禁让人怀疑该学生如果不是心理有问题,至少也是职业道德品质有问题——一个连学业都不能坚持完成的人,谁敢保证他以后能坚持完成工作任务?要真正做到依靠教学,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完善教学制度,确保育人环境
学生的素质构成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从内容上看,有课内外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种活动;从形式上看,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由此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光是语言文字的宣传、说教,它还必须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的引导、管理、纠正的过程。
由于社会、媒体中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厌学情绪,个别学生经常逃课,有的学生人在教室却不思学习,甚至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致使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教学工作做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有完善的制度来维护其顺利实施。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能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服务和育人环境,同时也体现出学校本身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素质的高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套健全、明细、实用的制度,教育者们有可能会陷入面对困惑却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之中;又或是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法则而穷于应付的混乱现象。
因此,在教学方面应将教师和学生课堂行为具体化、制度化,设立课堂情况登记表,对学生迟到、旷课、严重干扰课堂纪律等进行登记,并由任课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分。教务部门要抓好教学巡视,确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为育人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抓好行为规范,促进学习效能
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关注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所以,我们不但要抓好课堂教学,对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也必须密切关注。中学生尚属未成年人,还没形成完整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在模仿,有时会模仿一些娱乐偶像的衣着、举止、语言,觉得这样就会引人注目,就是很有个性,殊不知个性自由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这个“琢”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用专门的“具”。如果一味追求所谓个性而不经琢磨,这块玉很可能永远只是弃之路旁无人问津的石头。
学生们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个性和行为,但没有良好的日常行为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生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包括一些必要的强制规定。学校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出完整的、具体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实行量化评价,长期有效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政教部门要切实地抓好学生的校园思想和行为,如通过班会、墙报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经常巡查校园,遏制并及时处理学生逃课、吸烟、打架等不良事件,确保学生能留在课堂,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通过反复提醒、反复纠正、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学习氛围的感染,学习行为更加合理,学习效能更加显著。
3.重视班主任工作。突出骨干力量
班级是整个学校组成的基本单位,一个班级风气的好坏,与班主任的工作是否细致到位密不可分。
重视班主任工作,首先从宣传上要正面引导,突出班主任的教育成果。班主任是每个班的负责人,是陪伴学生最久的老师,他们不仅要抓好本职教学工作,而且要抓好全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他们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他们必须直接面对班上每一个素质存在差异,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必须从学业上、思想上、习惯上对每一个学生们进行教育、辅导。其体力与脑力的付出和承担的责任都远远大于普通任课教师。当所带班级和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班主任理所当然要受到重点褒奖。
其次,在选拔班主任时,坚持“负责任,有能力,肯奉献”的原则;任用班主任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并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工作、研究能力,对不负责任的班主任要敢于撤换。
另外,学校还应该做好一些必要的工作。如在管理学生、处理学生问题中,不违反教育教学原则的,要义不容辞地为班主任撑腰;评优评先、评聘职务、外出培训学习对班主任予以优先考虑;定期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突出先进,带动全体——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好老师一样能表扬出来。让班主任切实感受到其地位和工作价值受到肯定,并在这种肯定中更努力的付出。
4.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常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纪律越来越难管。
实际上,我们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只管课堂,不管课外(间)。经常有学生在打闹中可能出现安全隐患或者随手乱丢垃圾,但一些教师或是目不斜视地走过,或是自顾聊天,却没想到加以防范和纠正;上海某中学由于学生违纪翻墙捡球不慎摔伤致残而引发94万元索赔案的教训还仿如昨日,我们一些上室外课的教师又自以为是地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管理,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巡视,学生满校园游荡,有的还趁机溜出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教育者的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才造成了受教育者的不懂规矩,肆无忌惮。因为教育者的“熟视无睹”,才会使受教育者“目中无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党和国家对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很多,其中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受益。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所以,教师除了完成其日常教学任务外,还应该参与“管”学生。
做与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好与否是能力问题。没有想做的态度,就根本谈不上做不做得好。有的教职工总觉得难以开口去“管”,却不想这正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的根源。一个平时不爱管学生的老师想管好纪律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你凭什么来管我?”的念头,但如果是一个经常爱管学生的老师,学生就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他就没想到要“对抗”,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第一次开口可能很难,但只要坚持就肯定能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坚持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属于学校领导、中层和班主任,而是属于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
事实上,我们的育人工作主要还是在教学中完成。作为学校基础的教学不能放松,但育人环节更要抓好,只有从思想上、行为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过程。教职工们要做好按时上课,不缺课、不空堂,利用制度和本身的岗位特点维护好课堂纪律和课间行为,随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及时通报突发事件,加强家校配合,通过一系列扎实而又是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能提高教职工自身的素质,也让学生感受到其不良行为谁都能管、谁都会管,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惯性管理,而这种惯性必将会推动教学工作乃至素质教育收获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1.美术的价值
美术教师为学生们描绘出灿烂的人生美景,向学生们展示出人生的美好未来,把真善美经过艺术的加工,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对美好人生带来渴望,拨动着欣赏着的心弦,抚慰着理解者的情怀,让人们获得智慧,带来美的享受;美术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让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共鸣,一幅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倾诉,一幅美术作品就是一种沟通,它能够跨越国界、感染和振奋精神,对于人生不可或缺。美术学家给美术的价值这样定义:“在有组织、有步骤地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美术能力的过程中,谋求主体发展与客体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主体获得发展的潜能。客体所具有的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力”。做为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美术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激发对美术的兴趣,进行有质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完美的完成美术教育活动。
2.提升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如此的重要,可是很多人认为美术没有考试任务,教得好不好都无所谓,根本不考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有没有美术的天赋都不加重视不予挖掘,上美术课的时候,只是对其中的一些图画只做一般性的欣赏,从而忽略了美术的重要性,将学生们引入歧途。这样的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加培养,其结果是贻害无穷。
3.美术的社会功能
美术老师文君将美术的社会功概括为六个方面:审美教育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的功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的功能。这种区分方法是从多个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地考虑,而给予的一种评价。从这六个方面来分析,美术学科有非常广阔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具备极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
二、使用多媒体让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到极致
美术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观察的能力,通过想象达到创造美的过程。而观察是学习美术最重要的开始。美术教学受到的限制很多,课堂教学不具备各种有利的条件,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们观察到大千世界,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是不可能做到。美术教学,需要让学生们畅游名山大川,观察万事万物,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解说,必然空洞枯燥,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所有的学习中,兴趣是学习优良的一个条件,也可以说兴趣就是专业化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还能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个视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多媒体就是一个无限的认识源,课堂的容量无限扩大,信息得到无限的丰富,各种学习素材多种多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加视觉的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欢声笑语。
三、教学活动创新商榷
首先,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其次,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再次,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第四,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最后,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
四、学生预期培养目标
首先,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达到正确的看待人生,规划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对事物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对美术的理解、欣赏能力与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能够达到确立学习目标,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的能力。具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总结、反思的习惯。
再次,能够具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制订合作计划的合作能力。
第四,让学生能达到认真上好每节美术课,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同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意志坚定,不怕挫折,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自信心,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最后,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形成珍视自然、文学、艺术和科学之美,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色彩,具有辨别美与丑的感觉和直觉的审美素养。具有创造美的欲望和思维,具有应用艺术美化生活能力的审美表现。形成鲜明的美术教学风格,提升教学品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而奋斗。
五、“想学”“会学”“学会”三者的关系
“想学”+“会学”,那么“学会”必然水到渠成。强硬填塞知识的老师犹如在筑堤防洪,必然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引川归海,学生必然想学、爱学;课堂上,收放自如,明确责任,设定范围,让学生懂得,无志向愧青春壮色,少收成惭皓首荒年,在校学习,安然静坐,大好年华,辜负青春,学无所成,于心何安?之后只要能够学懂,只要能够吃透,怎么个过程可以自由支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洒脱自在,各得其乐。教师眼观六路,学案主导、确定难点重点,不牵制,不生硬,师生如友,放手而为,“无为无不为”,使之动力不竭,其乐融融,让他们“学会”“会学”更“想学”,还要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受教师、课堂、教材的限制,不循常习故;美术学习动中寓静,静中含动,即可保证美术学习进度、质量,熟能生巧,日久功深。
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育建设 小学体育 教育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71-01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课的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因此,体育教育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了解,目前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在在以下方面:
(1)缺乏资金,使得学校不能够购买足够的健身器材,场地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锻炼身体,这些都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个比方,在城市学校体育课堂中,不同年级的许多班级可以同时上体育课,不仅如此,学生们还有足够的篮球,可以任意打篮球。而在小城市,这种现象几乎不存在,学生们只能以班为单位,碍于场地的限制,学生们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没有足够的体育设备。
(2)校方没有给与体育课程足够的重视。学校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注重语数外的教育教学,体育课程相对少之又少,一些学校更是随意更改体育的教学课时或者更改为语数外课程,学生们也就没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3)学校体育教师青黄不接。在小城市由于生活水平较低,教师们经济不富裕也多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很多教师思想道德并不高,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做好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对待学生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体育课呈现一种“放羊”状态。此外,农村体育教师一般是一带多,教师有很多时候处于疲惫状态,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如何开展体育素质教育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指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但是全面的,也是和谐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谓的共性就是指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教育方针的要求。而个性则是指各具特色的个体性。在体育课的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开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教育好学生们对其有根本的理解。德、智、体、美、劳组合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个性化的。正是由于“五育”的存在,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人才。 “五育”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以及各育的发展层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学校在体育的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找到不同学生的独特之处,并一起为基本点,找出不同学生的发展渠道,促进学生们更好更快的发展。
针对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教育部分或者社会大众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1)全面贯彻体育教育教学方针,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改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校方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体育课时间,既要有室内课堂,又应该注意让学生们有充足的室外体育锻炼时间。学校要开满体育课,不能够只是单纯注重升学率忽视体育课程,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
(2)加大相关的教育经济投入,学校应该努力筹集资金来购买健身器材,加大体育投入,让学校里的学生也能够充分的、从不同方面来进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体育锻炼,相反,一个道德思想情操不高的教师只会使学生们不知从何学起。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理论讲座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在业务上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体育老师来做演讲报告,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4)改善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很多体育教师由于比较低工资而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要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根据老师们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划分出等级,评划出职称,对于教学成绩好的老师给予更高的工资和奖金待遇,以此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体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结束语
目前,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中,学校教育的发展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才能够实现农村体育教育教学的合理化、规范化发展是长期以来人们应当关注的。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的落实体育新课标,全面贯彻体育教育教学方针,还应该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症下药,以此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一、课型的设计理念
(一)课型
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可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通过对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根据文体类型,语文课型可分为:记叙文课型、小说课型、议论文课型、文言文课型、古典诗词课型等。
(二)古典诗词课型
古典诗词课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文字精炼、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能促进艺校学生的艺术专业水平。
(三)创建有针对性的课型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古典诗词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艺术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苦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模式陈旧低效。而艺术学校学生有着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擅长艺术表演的特点。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会找到古典诗词课程探索的入口。我国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我们可以尝试把古典诗词课与艺术专业结合起来,使诗、乐、舞融为一体,创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二、课型实施的策略与手段
(一)确立古典诗词课型教学目标,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实现多维互动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作品的意思,欣赏其文采,品味其内涵,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为将来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提供养份。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策略是关键。“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论,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索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笔者围绕着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科学有序地设计为:“再现情境――走进古代――融情入境――二度创作”,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穿越时空,融情入境、诗意盎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找出学生与课型的契合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学校的学生思维敏锐,富于联想,表现力丰富。笔者力求把静态的古典诗词知识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把课堂知识和艺术能力结合起来,互为促进。比如:在学习《诗经・蒹葭》时,先用歌曲《在水一方》引入,优美、熟悉的旋律让学生甚感兴趣,很快学生就能背出诗文。通过老师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解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老师选取在《诗经》的精粹篇章,把风雅颂、赋比兴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深化知识的结构层次。最后让学生上台以朗诵、歌唱等形式进行表演,从而展示教学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三)结合教改的新趋势,独辟蹊径,进行创新性探索,实现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的有机结合。
人教社《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中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适应培养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形成以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涯需要、职业持续发展需要为主,兼及社会生活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中职语文的教学特征之一就是为专业服务。按照这一理念,在课型的实施中,则应侧重于找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相通之处,两者有机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和手段理解、深化主题,使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并学以致用,增强走向社会的竞争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的思路、新的姿态走在教改的前沿。
(四)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建立古典诗词课型实施的基本操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精心设计课件,把作者的生平、趣事用形象生动的PPT展示出来;通过播放有关诗词的歌曲或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调动歌库及声乐老师的有关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把教学场地移到有音响设备的音乐室或小舞台,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歌、舞、诵、小品、演奏等),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古典诗词表演大赛”,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掘其艺术潜能,达到文化为专业服务的目的。课程教学寓教于乐,灵活运用多种创新教学法,最后通过创新竞赛展示教学成果。以下是笔者创建的基本操作流程,仅供同行参考。
古典诗词课型实施的基本操作流程
课例 再现情境 走进古代 融情入境 二度创作
《诗经・蒹葭》 播放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的视频,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题。 让学生寻找有关《诗经》的资料,还原古代的文化氛围。 化身为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体会他们的爱情生活与婚姻追求。 让学生进行歌舞表演,再现古代浪漫,唯美的爱情意境。
《明月几时有》 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引入此文,播放王菲演唱此词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苏轼生平及其创作风格的简介,组织学生对诗词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最喜爱的苏轼的诗词,变身为宋朝的坡朗诵其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演,并融入个体的创作。
《琵琶行》 播放名家朗诵此作品的录音带,使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让学生联系历史,体现朝代兴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变身为白居易和琵琶女,对自身的命运进行独白,体会他们此时的情感。 集体表演,用旁白、舞蹈、服饰、背景音乐、器乐表演等衬托朗诵,再现诗词的神韵。
《虞美人》、《相见欢》 播放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独上西楼》,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 收集有关史料,介绍李煜跌宕的人生,引入本文。 化身为亡国之君南唐李后主,体会其失去国家的痛苦。 让学生用演唱歌曲的形式,表现作品主题。
三、课型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一)建立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及时检验教学成效。
老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的表演形式、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理解、学生表现作品主题的程度、学生创作的积极性。由此,老师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有效教学评价一览表
题目・作者 学生的表演形式 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理解 学生表现作品主题的程度 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诗经・蒹葭》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明月几时有》・苏轼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琵琶行》・白居易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虞美人》、 《相见欢》・李煜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
课件的丰富多彩,手段的创新运用,较好地带动学生融情入境,打破了以往课堂的沉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动起来,让古人活起来。实践大大激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个体二度创作,使文化和专业两个层面互为促进,不断进步。
(三)有助于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提升和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有利于推进语文教改的实施。
以学生对主体的表演活动从策划、创作到表演、化妆、道具的制作,均由学生一手操办,老师只是从旁指导,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提供的这个展示平台,展现了学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潜能,诗词与朗诵、小品、器乐、声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真正体现了歌、乐、舞圆融相通的特征。学生通过表演展现自我,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达到文化课与专业互为促进的作用。
(四)由于笔者专业水平及设备的限制,古典诗词探索仍有诸多方面有待完善。
探索中的古典诗词课型,没有现成的教案、教辅资料和参考模式,教师在短时间内引领学生对作品理解透彻,难度的确较大。因此,更要求老师多才多艺,一专多能。我们需不断阅读作品,查找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设置生动的教案,制作丰富有趣的课件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文化课老师也应多向专业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养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课堂搬到舞台、音乐室等地方,但有时由于场地的限制,活动内容无法按计划完全展开;学校歌库、音乐库资料还不十分齐备,也制约了我们的选材;有些服饰、道具没有现成的,只能学生动手制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演的发挥;乐器种类单一,对表演的效果也有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头,各种课型的研究,还有待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互相交流。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就能通过语文教学点亮学生的职业前途!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必尊.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调查报告[J].广州师训,2007,(05).
一、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
面对职校生精神空虚这一事实,应加强正面教育,正确疏通引导,逐步规范行为。活动中要坚持以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着力点,剖析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照比较检查,增强全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要通过组织专题班会、学习文明公约、开展规范讲座等活动,提高全体学生对荣与辱、美与丑的辨别力,把被动的规范变为自觉地遵守,充实活动的内容。
二、加强常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养成教育
要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常规管理,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校干部三位一体的检查评价网络,这是道德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我们制定了班主任查舍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建立完善了学生花名册,实行了任课教师登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随意迟到、旷课等违反纪律的问题。我们推行了“德育学分制”学生评价模式,每月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还包括思想道德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思想进步等予以认可和加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并通过与学生直接对话,召开专题班会,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专业科为单位开展了晨训活动,通过晨训总结前一天学生的纪律、卫生、学习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安排新一天的教育任务,使道德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和系列化。
三、开展“阳光教育”活动,有的放矢地推进成功教育
首先,深入开展关爱学生活动,关爱每一名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尊重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位任课教师分组承包学生,每天批阅学生的成长记录,帮助他们查找不足,制定短期奋斗目标。
其次,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依托专业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组建各科专业兴趣小组,如计算机小组、车钳电焊技能小组、书法小组、绘画小组、文艺社团等,引导学生自我选择,主动参与。学校为活动的时间、场地、器材提供保障,同时强化活动过程的评价机制,提高了活动效果。通过组织表演赛、技能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再次,开展多种优秀评选活动。职校生多是初中失利后来职校上学,其追求进步的上进心仍然是强烈的。职校生从小学到初中不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是在实现远大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意志、毅力和品质。通过评选学习能手、专业标兵、优秀班干部、优秀宿舍长、文明职专生、进步之星等,能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并定期召开交流会、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辟学校橱窗、教室德育板块,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能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行为。播放爱国主义宣传片、励志专题片感召学生,激发斗志。通过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行“今年我18岁”成人仪式,开展“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我学职业技术为家乡”等主题班会和讨论会,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技术精英。可“请进来”,组织优秀企业家、奉公守法的私营企业主和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作就业、创业报告,让他们以踏实就业、艰苦创业的亲身经历和光辉业绩来教育广大学生。也可“走出去”,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参加实习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四、加强对学生的敬业教育
首先,要教育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价值,热爱和钻研自己的专业,并通过出色地工作,使自己的专业赢得社会的尊重。教育作为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祖国教育的一部分,要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进行敬业教育的基础。
其次,进行敬业教育离不开对学生进行的人生理想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实际,对自己的能力、气质,以及自己发展的条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们懂得,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当专家学者,都可以当经理。要珍惜学习机会,在自己的专业里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冷点问题;思考
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问题
数学教育现代化是国际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要教现代数学知识,而是把小学数学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且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1978年我国经过十年后重新编写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时,首次提出了“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的设想和措施。199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编写的几套教材都或多或少的增加了渗透的内容。例如,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计算机程序的框图、排列组合、概率和简单的统筹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措施对于缩小与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育的差距,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可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只是渗透,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措施未得到应有的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上,必须切实保证学生学好;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未直接写在教材上,教学中又要予以渗透。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也可能不多,但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忽视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造成计算错误。如果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法则所致而反复强调计算法则,也可以杜绝错误的再发生,但学生只能形成机械性的操作;如果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用“恒等变换”的思想予以点拨,就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小数除法法则”。
再例如,“凑整法”、“分解法”、“拆分法”等速算方法,如果只是作为提高计算速度的技巧来教学,对于以后的学习就无多大意义。只有从“化归”、“变换”的基本数学思想出发去理解这些速算技巧,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认识得到深化。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修养,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
2 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数学应用问题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小学难以实现;二是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就是数学应用问题,只要搞好应用题教学,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提高。
数学应用问题又叫数学建模,就是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式。数学应用问题已引起中学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当然这与1993年以来高考试题中出现应用问题的导向有直接关系。小学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无疑是应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学化。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数学成绩挺好的小学生,购物时不会算账,几样活一块干时不会统筹,不会计算,也没有计算的习惯。我们常说人要精明能干,要精明就要有较强的数学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培养科技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关键词】学徒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当今推行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一、学徒制的理解
学徒制的定义.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学徒制的内涵.“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其形成的基础以及意义与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了很大的不同,学徒制的主体,形式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现代学徒制制度,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时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学生毕业(学徒结束)时,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着力解决合作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
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通过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等,共同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办法、各项制度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当今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企业的用工需求
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开展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职业教育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好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真正改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逐步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则坚持“学中做”、“做中学”,采取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先做后学等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在应知环节方面,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应会环节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让学生弄清所学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更多地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企业用工需求.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但在推行中并不那么顺畅,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大多数校企合作是凭个人之间的情面维系着,缺乏制度上和机制上的保证。
因此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目的是来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真正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捆绑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更好的贡献。
企业用人需求量大。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在招聘人员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重应聘人员的能力,希望招聘到直接就能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而现代学徒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绝佳方法。并且就现状的很多企业来说,有很多企业发展已久,规模很大。而新兴的企业也发展迅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些企业都具备给学徒长期工作提供保障的能力。非常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
现状的各个企业可以从员工中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或兼任课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并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的校本课程,培养针对性较强的企业所需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岗位需求。
三、学徒制试点策略
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校企双方教育方式,建立三方之间的关系,做好校企联合教育等策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校企双方教育方式。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方教育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学,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建立三方之间的关系。建立校企合作招生制度,由职业学校及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职业学校、企业及学生签署三方培养就业协议。
关键词:理论与实验并重 有机化学实验改革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02-02
实验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必需环节[1],对于日益发展起来的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来说同样重要。自建校以来,我校始终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推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多种教学改革尝试,全面系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但目前改革的内容还很形式化和片面,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室建设块块分割,技能培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实验教学难以以人才培养要求统筹规划;重复和脱离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现象突出;实验教学过程组织粗燥,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学习各级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的需求,现有条件和教学实际过程,需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 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基础实验辅助专业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发展多年来,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处理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重理论轻实验的研究型。部分高校仍沿袭以往我国高校培养精英型研究人才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一直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并且实验教学内容仍有很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都与工业应用鲜有联系。而这样的实验教学对于一个以培养化工应用方向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无论在教学体系安排,还是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料容量、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水平上,都不能与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根本要求相适应。可喜的是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讨论最热烈并得到业内人士共识的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和基于岗位任务的实训教学。但第二种重实训轻基础的经济型是很多职教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往往走入严重压缩理论和基础技能培养,只重专业实验实训的思路。有的教学单位基础理论和基础实验的开设只分配了十几个课时,把大量的课时都分配到了与企业对口的某项专门操作上。这样的做法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学生不用再经过企业多加培养就可以很熟练的上岗操作,产生效益。学生也能很快承担起预先设计好的岗位任务。而过分强调贴合岗位任务的技能培养重专业实验,实训培训,更极大降低了教学体系中对基础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关注,在有限的学时内,基础实验自然要全面为专业实验和实训让路,学时被大大压缩。这样针对岗位被量身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在职业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是非常弱势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包括实际操作和熟练程度[1]两方面,而考量职业能力的强弱则需要考虑专业技能拓展和深入的能力,不管是职业能力的初步形成还是职业能力的发展一定是基于一定知识、技能、经验基础上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体现。要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技能人才,理论和实验应该并重,从认识规律的角度来看,基础实验对于技能培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因此,在充分认识高校实验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新模式。前期,我系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验学时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从形式、内容上还是考核方式上还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还没能更多的体现理论和实验课程并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效果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过程只是对实验手法亦步亦趋的模仿,也没有起到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用关联。
现在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将原有的实验内容经过提炼整合,去重,在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门更侧重基础技能训练,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形成;跨多学科,服务于专业技能训练的公共技能平台的实验课课程。我们不但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独立开,还将系内不同专业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相关和有递进关系的基础内容整合为基础实验,再依照不同专业特点分别设立骨干专业实验,在知识体系和内容上作为基础实验的专业化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上与理论教学完全区别开,单独授课,单独建立考评体系。基础实验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让学生了解学科特点、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手段和检测手段,为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后续课程学习及专业实验做技能性和知识性铺垫。以有机化学实验为例,我们在以上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改善教学过程,改变实验的预习方式,并在实验过程中增加讨论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了合成、分离、检验内容,丰富了实验项目;在强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实验手段和仪器的应用,搭建更宽阔的实验技能的基础平台课。
2 调整观念,建立新型有效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一直沿袭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摘抄实验目的,试剂,步骤,数据处理这几项内容并机械地按原理―实验准备―装置―操作及注意事项的顺序对实验内容加以陈述和强调。这样的方式,不但用枯燥的文字难以反应出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方式、原理等特点,也难以在有限的黑板上完整而详细的描述操作步骤和操作要点,更没有时间完成专业技能方向的拓展。学生通过教师在实验原理、装置安装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处理及实验现象记录等方面的一大堆讲述后,对整个实验的实验内容要点已经没有什么有效记忆,更谈不上实现实验教学的效果了。
因此,为了达到有效的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在实验中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接收量的程度,因材施教,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更详细的引导和更能体现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法,让学生能在有目的的前提下,有思考的过程中操作,在实验完毕后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有所反思和提高认识,在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实验中起到知识铺垫作用。首先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实现实验课内容、实验课安排、实验要求等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仪器设备及使用说明、实验项目及实验大纲、实验课PPT、实验图片及操作录像、装置录像、实验室制度、实验要求等内容的共享,让学生可以自由安排预习实验、观摩实验和随时重温实验。不但教师授课时内容可以动态化,课堂讨论的内容信息更丰富,而且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由翻阅,避免学生实验过程的盲目性。
其次,完善实验项目,增强实验项目的连贯性,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实验兴趣,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思考意识。实验项目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一方面我们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2],先安排培养基本操作,认识基本理论的练习型实验,接着是综合基本操作的小综合实验,最后是综合了不同学科实验手段的大综合实验;另一方面,安排实验内容时,将实验项目通过产品联系起来,每次的产品也是下次实验的原料,让学生每次实验时有产品,产量和产率的任务目标。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首先我们安排基本装置安装,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接着安排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复习萃取操作和蒸馏原理。接着安排乙醇溶液的精馏实验,既复习了装置安装又在蒸馏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精馏操作和塔板理论。染料的多步合成实验是在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后,对粗乙酰苯胺进行纯化和表征(包括:红外表征、重结晶和熔点测定),用自制乙酰苯胺制备对硝基苯胺,最后制成对位红并用于染色。连贯性实验要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激发注意力、过程思考和操作的严谨;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知识,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较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化学基本操作、基础分析仪器的使用、综合性实验。
在教学设计上,删减了一些化工行业中不典型的性质实验[3],如醇、酚、醛、酮和糖类等的性质实验,把它们放到工业分析与检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骨干专业实验中;增加了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天然产物提取和化合物的制备实验,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和乙酸乙酯的制备等实验,并结合咖啡因和乙酸乙酯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危害,使学生即熟练了基本操作,又通过产品使学生明确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同时,采取科研在基础有机化学中的渗透,采用目前科研常用的熔点测定仪做熔点测试实验;并在实验讲解中结合科研前沿,如做天然产物提取中介绍超声波辅助提取和CO2超临界提取方法等,促使学生在课下努力了解目前的科研现状和拓宽知识面。
在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实验中精炼理论讲授内容,增加学生的能动性,有教学有操作更要有讨论,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一切材料,讲清楚实验步骤,有时还做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报告也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照抄一遍,学生做完实验没有什么收获,教师也很难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实验课程体系效果非常重要。我们改变过去实验准备阶段由教师完成、学生进行课上模仿操作的模式,由教师提供实验指导,药品、仪器的准备,预备实验包括实验条件的优化都由学生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采取自愿和分组两种方式准备实验所需材料,让学生都有机会完成一个完整实验过程[4]。在实验课堂中教师扼要讲述实验过程,并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入到每一实验小组去观察指导学生的每一个动手、操作方法、规范程度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保证每个学生实验基本功达标,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实验态度,避免一些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细节和过程,操作不规范、不熟练的现象。由于学生的实验速度不一,无法同时结束实验,也不可能让早结束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等全部同学结束后,听老师总结分析。在实验中教师就根据学生不同操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验过程。并且在做下一个实验前再分析讨论上一个实验的方法,这样既给学生一个再查询资料、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可以复习巩固上一个实验所应掌握的知识。学生经过自己思考主动地做实验,并且老师根据实验的操作给予操作分,势必在主观上引起重视,而且有种小竞赛的成份,不但明显提高了实验的效果,而且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了持久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独设课,细化实验教学评价,以实验过程的考核为主,统筹考核实验的准备、讨论与实验结果,统一考核办法。实验报告作为一种考核手段,目的是检验一个学生实验完成过程与效果,检验实验教学效果。但以往完全依赖课后完成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问题,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在有机实验中我们实行两人小组制,每个学生的平时实验操作评价单独计入成绩,占30%,实验报告包括预习报告和讨论各占20%,再加上评定实验报告的成绩(包括:装置图、操作流程图、记录和数据处理、分析)占30%[5],这样更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
高等职业院校化工方向专业发展进程中如何对待基础化学实验的作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如何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到应有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如何树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并有发展潜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我们更加不懈地努力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付成喜.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训课程关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53-154.
[2] 许淼清,李国清.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走向[J].化学教育,2001(1):14-15.
[3] 秦钢年,魏远安,黄大明,等.搭建两个平台构建四个体系全面推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15-118.
关键词:职业教育;零距离就业;教学模式
目前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把“工厂”搬进学校,其目标指向是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学探索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把“工厂”搬进学校,作为一种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目前,这种模式已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和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工作模式,成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根本保证,实现职业院校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
造成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两难”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时才把学生送进工厂实践,学校难以把握学生的实习质量,从而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企业不愿接收。所以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必须建立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之上,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创造工厂化的实习条件。只有把“工厂”搬进学校,确保学生实习全部在校内完成,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个个都是理论知识丰富、技术工作娴熟的社会急需的有用之才,从而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目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及校内实训场地的小范畴转移到“工厂”的大环境。把“工厂”搬进学校,改变实习时才把学生送进校外工厂的传统做法,这样学校不仅把握了学生实习质量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使理论知识和技能实习集中融于动手能力的提高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要求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能力。在实施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抓好传统专业教育,还要注意研究如何抓好新兴产业的专业技能教育。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战略、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适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多,而且技能新。因此,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望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适用型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更加感到责任重大,需要进一步应用和改进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适用型技能人才作出贡献。
一、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模式,关键是抓好“工厂”体系的建设
把“工厂”搬进学校,组织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全部在校内完成,就是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的过程。进而将现代化工厂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生产环境引入教学课程之中,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掌握必需的技能,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符合,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就业目标。
二、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模式,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反复地调研、反馈、修整、制定后才能够更好地用于指导教学,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改正来加以完善。为保证工学结合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要坚持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考核,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如要制定《“校厂”双方联合共建实施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工学结合规章制度》《生产实践过程安全制度》等基础性文件,为“工厂”搬进学校工作保驾护航。
三、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障
由于学校工厂主要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经营生产为辅,生产效率低,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同类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应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明确学校和工厂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也可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需要政府在税收等政策方面加以扶持,可适当减免。另外,学校工厂设备更新换代滞后,需要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学校工厂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技术工人少,因此创新能力差,需要政府在技术方面予以支持;对校内没有条件办厂的专业,如卫生等专业可联系卫生部门在实习实训方面给予支持。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整合资源、深化创新,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严峻课题。目前国家实施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日趋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化竞争的现状,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通过“工厂”进学校的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出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庄泽.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2]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