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

第1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

第2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金融;机遇与挑战;对策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绿色金融的相关概述

1980年美国的《综合环境反应补偿与责任法》首次提出了“绿色金融”这一概念,世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在环评制度建设、定向信贷支持和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寻求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和方式。

1.环评制度建设

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最大、最主要的发展援助组织,早在1987年就通过环境总局及其他相关环境执行机构来行使相关权力,以确保环保目标和政策能够顺利实施。1989年之后,世界银行又重新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审查程序和工作指南,初步确立了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就是实施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至此环评制度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

2.金融工具创新

要想更好的发展绿色金融,就必须要找到科学的、合理的、适合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而金融工具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

3.国际绿色金融实践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改善了企业层面的微观经济,而且也已经在慢慢的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改革、调整结构都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能促成产业结构优化,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分析

绿色金融虽然在国外早已经开始推广实施,但我国的绿色金融实施较晚,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道德绿色金融领域也相对较少,只有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这三类业务领域,其中主要发展方式是银行实施的绿色信贷和保险公司实施的绿色保险。

自2006年以来,国际金融公司为了能让我国更好的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为我国提供了24亿人民币的贷款,此后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不断下发相关文件,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中国平安、天平保险等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退出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新型环保型车险产品,为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绿色金融政策规则尚未成熟,信贷相关的标准还有待完善,使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缺乏法律体系的保障。其次,金融机构缺乏国家层面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被相关的措施和实施细则监管,不利于金融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最后,环境成本和效益上为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减排治污的动力,绿色金融的发展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激励等原因导致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很难再继续向前推进发展。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1.着力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要根据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当调整、修订和完善,以便能更好的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完善绿色信贷监管、促进生态风险监管、加强证券信息披露监管和强化环境保险责任等方方面面的法律体系也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发展绿色金融就必须要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环评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南,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考核时考虑金融机构环保相关业务的绩效,对上市公司制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细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指南。

3.着力强化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在进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发展改革、环保、国土和金融部分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并健全相关的工作机构,制定出联席会议,组建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征信系统,以此来规范信息共享程序,以便能更好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4.着力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要想推动绿色金融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建设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另外还应抓住当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和资本市场总体估值处于低位的有利时机推进价格改革,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推进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惠.当前我国关于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视界,2014,34:391+389.

[2]洪立梅.当前时期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究[J].新经济,2015,29:39.

[3]杨帆,邵超峰,鞠美庭.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5,11:85-87+113.

第3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 我国通信服务行业诚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服务行业的服务补救分析 SAP 新业务分析软件服务行业客户 汽车服务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中国自助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在移动通信语音服务行业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 浅谈金融服务行业创新 留学服务行业优秀品牌 浅谈服务行业如何选址 服务行业品牌创立研究 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实际性运用 集群化发展: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成长路径探析 论我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转向服务行业还是高科技行业 加强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HSE管理的分析 博弈论维度的服务行业消费者维权分析 我国服务行业投入产出分析 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知识管理的分析 福州物业服务行业安防人员流失问题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现状及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9.

[3]张厚明.我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14,( 08) .

[4]尤靖.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信息界,2014,( 06) .

[5]史炜.节能减排应变被动为主动[J].世界电信,2015,( 04) .

[6]刘炜.通信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0) .

[7]马秋卓,宋海清,陈功玉.碳配额交易体系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 2014.

[8]赵道致,史功明.节能服务公司参与的低碳供应链减排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

第4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低碳;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各国的竞争将转向低碳竞争,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开发量极大,建筑能耗也非常高,可以说房地产低碳化是我国低碳发展的关键一环。由于中国房地产融资模式过于简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步伐缓慢,所以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内部。一旦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就可能会导致银行资产损失,形成不良资产。因此,在全球倡导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低碳因素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如何及其进一步对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银行业房地产信贷管理适应低碳发展潮流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现状

房地产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房地产为业务服务对象,围绕房产、地产和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及居民购房、建房行为,通过信用渠道及货币流通方式发放贷款的一种借贷行为。1银行信贷资金贯穿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商业银行和房地产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商业银行为房地产行业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也吸引银行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

从1998年金融业开始支持房地产业以后,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屋价格在波动中维持上涨趋势,而这种趋势被认为我国房产业已经产生泡沫经济,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增加。我国政府为了控制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调控房地产业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的出口严重下滑,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然而,这种宽松的政策在2009年引起了房价“报复性上涨”,我国政府开始收紧货币政策。2011年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整体缓慢发展,对房地产信贷发放审查更加严格,许多房地产公司转而投资三四线城市,但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某些地区仍然过热。2011年出台的“国八条”,规定第一套房贷款首付比例调整至30%及以上,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60%,暂停对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发放贷款,银行信贷被逐步收紧。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定金及预付款等,依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2010年房地产开发单位资金来源情况可知,2010年国内贷款资金占当年房地产资金为14.23%,利用外资占比为0.9%;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筹资金比例为30.17%,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仅为16.1%;另外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例37.32%,然而,还是有很多其他来源的资金间接来自银行,银行贷款实际上支撑了房产开发商经营周转的主要资金链。增加自筹资金的比例是基于提高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的要求,增加房地产资金中自筹资金的比例,可以降低风险。国际上对银行贷款的通行标准是最多不超过房地产总投资的40%,对比而言我国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明显过高。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房地产业的经营风险增加,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将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由此可见,我国要有效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就应该避免房地产业出现泡沫经济,引导房地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瓶颈”,低碳化发展理念呼之欲出。低碳化给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在不明显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平衡房产业价格波动,引导房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规范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

三、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其作用机理

房地产信贷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为房地产业提供信贷支持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管理经营不完善、信贷决策错误或一些不可预知的原因,导致实际回报和预期回报发生偏离,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除了小部分利用自有资金外,其余大部分资金需要从外界获得。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完善的,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还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当房地产资金遭遇行业特有风险时,因为大部分资金来自商业银行,使房地产行业很大一部分的资金风险转移到商业银行。郭自灿(2006)指出信贷条件的放松会导致银行处境更加脆弱,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必然会引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出现大量呆账、坏账;由于抵押、担保物价值丧失,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损失,脆弱的银行系统也将受到冲击,运转失灵,最后可能导致汇率体系的失衡,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2因此,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对于我国银行稳步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低碳约束引起我国的房地产业发生波动时,会进一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低碳背景下更应关注银行房产信贷风险问题。本节就低碳约束对银行房产信贷风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具体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3。

(一)低碳因素作用于房地产业经济引起的信贷风险

从短期考虑,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对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低碳技术并不成熟,低碳约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投入成本。中国房地产行业要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低碳技术的发展,因此必然会提高房地产业资金需求。并且,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仍然依靠能源消耗支撑,短时期内低碳约束必然会制约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在行业成本提高和能源支持受限导致房地产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大量房屋卖不出去等现象,房地产价格必然严重下滑,房地产经济萎靡,不良资产增多,银行房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影响。房市萎靡造成银行的抵押物的价值下跌,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担保风险迅速增加。并且,房地产市场发展受限,房地产开发商等资金来源被切断,房产商还贷能力下降,这时会大大增加出现道德风险的概率。

相反,从长期来看的话,低碳约束却能最终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众所周知,导致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炒房现象,炒房现象容易引起房地产经济泡沫,这时房价不断被推高,市场失去承接力,容易发生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炒房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门槛过低,行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市场热炒的性质让消费者只怕买不到合适位置、合适价钱的房子,而对房子的舒适性和内在品质并不看好。低碳约束下,将改变房地产业的这种局面,引导消费者注重房屋品质,同时随着政策的调节和技术的成熟,使房子的成本回归正常水平,最终优化房地产业内部结构,阻止炒房现象的蔓延。且房地产业低碳化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投资方向,所以,这些投资特点就避免了炒房等行为的发生,而使开发商更加注重建筑品质的提升。长期看来,低碳约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虽然低碳约束短期内会抑制房地产行业发展,可能导致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增加,但是长期考虑的话,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能够优化其内部结构,避免出现炒房现象,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而避免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道德风险和担保风险。

(二)低碳因素作用于银行内部管理引起的信贷风险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缺少具体的房产绿色信贷管理目录以及房产绿色信贷评级标准,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房地产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还欠缺很多房产绿色信贷相关人员,部门设置,增加了房地产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难度。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开发需要银行的房产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然而,中国尚缺乏支持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金融产品,银行房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不足。低碳约束下,为了避免银行房地产信贷操作风险,需要提高银行的内部控制效率和管理质量。

四、对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建议

低碳经济给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影响着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趋势以及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因此,需要针对低碳约束对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作用机理,加强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健康稳定经营,同时促进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以下就是针对低碳约束下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三点关于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在目前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央政府必须加强对房地产业调控力度。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房地产低碳发展优惠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向绿色建筑发展,支持我国房地产业的低碳化。逐渐提高的房地产行业准入标准,以环境污染作为考核标准,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业能源消耗,提高房地产业发展质量,避免炒房现象蔓延,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从而有效降低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担保风险。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及银行相关监督部门有义务及责任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制定完善房地产金融法律法规,约束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

(二)引导房地产企业及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价值观

以建立信用制度为保证,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保证。从我国发展低碳房地产业短期看,由于低碳约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产业经济发展,这时房地产商更容易出现欠款不还、恶意转卖抵押品、逃避债务等现象,导致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道德风险增加。因此,低碳约束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开发商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者诚信缺失的问题,更需要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来引导房地产企业及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价值观,降低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道德风险。

(三)完善银行基于绿色房产信贷相关职能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个基于环境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跟踪,监控开始,建立一套房地产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银行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借款人经济状况,一旦发现借款人经济状况恶化,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贷款发放后银行信贷员应密切监测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进展和房屋销售情况,确保开发企业能够及时偿还贷款,防止开发商回流资金用于其他目的。

低碳约束下,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且我国银行在房地产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从业人员业务素养参差不齐,需要加大引进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分层次、分步骤地培训银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这些方法获得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短时间内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大降低商业银行因员工素质低导致的操作风险,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房地产信贷的安全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

最关键的是商业银行需要改变他们的管理理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作为银行信贷的生命线,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效益和资产质量共同最优化。在低碳化发展的约束下,根据政策要求,加大房地产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和创新房地产绿色信贷模式。对于房地产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支持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低碳约束下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短期内,低碳约束会抑制了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其健康发展,防范我国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担保风险及道德风险;从长远来看,低碳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通过政府、企业、个人及银行共同作用,引导我国房地产业走绿色低碳化发展道路,减少房地产业泡沫,逐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廖昌开.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21-25

第5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将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机构在参与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的本质要求。目前,由于银行仍然是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关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探索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对其自身盈利能力影响,构建高效的绿色投融资体制将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绿色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绿色信贷在国外常被称为环境融资或可持续融资。Sonia Labatt,Rodney R.White(2002)认为环境融资是为了提高环境质量、转化环境风险而进行的融资行为或过程。环境问题主要以三种方式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分别是政府出台新的规章制度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从而影响银行收益、法庭判决银行信贷对象的损失所带来的直接风险和银行处理争议性项目所带来的环境信誉风险。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风险,银行必须在发放贷款和制定投资策略的过程中加入衡量环境问题的标准。Monaghan,S(2003)指出把赤道原则作为商业银行信贷投资活动的行为准则,是解决银行绿色信贷投资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保证银行收益性的有效手段。E.J.Cilliers、E.Diemont等(2012)将绿色信贷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可提高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Robert Richardson(2014)通过研究认为银行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且成本不一定是最高的,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手段下甚至还可以提高收益。

国内方面,马萍、姜海峰(2009)认为绿色信贷作为银行的一种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会使银行的边际成本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看,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革新,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会最终使得银行的收益增加。李爽爽(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与其经营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银行可以通过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以减少他们的信誉风险,从而间接对其经营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李程等(2016)根据我国16 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价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目前对商业银行绩效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负向的影响,可通过提高绿色信贷收益、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和加大不实施绿色信贷的惩处成本来提高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从以上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绿色信贷和银行盈利能力研究大多采用定性方式,且认为绿色信贷有利于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国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虽有定性、定量分析,但由于研究的角度、阶段不同,结论不尽一致。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就现阶段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7年之后,随着国内一系列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绿色信贷逐渐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银行机构一方面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绿色信贷政策,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将绿色信贷作为自身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投身于绿色信贷业务实践。

(一)绿色信贷平稳增长但增速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截至2015年底,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08万亿元,较去年增长6.46%,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13%。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01万亿元,较去年增长16.42%,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68%。2007-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年均增速达5.89%,但与同时期各项贷款年均增速17.42%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及项目数稳步增长

200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及所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呈逐年增长态势,贷款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个数也呈稳步上升趋势。

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以看到,除2012年由于统计口径及披露体制的原因,数据出现明显偏大外,其余年份商业银行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及支持的节能环保项目个数均呈稳步增长态势。

(三)绿色信贷创新力度加大但业务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碳交易预付账款融资、排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顾问等多款创新产品和服务,并于2015年10月22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等值1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这是上市中资金融机构首单绿色债券,也是亚洲发行体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中信银行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2015年分别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开展债券承销和节能量交易项目保理融资业务,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绿色能源行业、绿色信贷、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产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浦发银行依托“五大板块、十大创新产品”,致力于建立低碳产业链全覆盖的绿色信贷产品服务体系。但与国际上现存的绿色信贷产品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产品仍不够丰富和全面,且在机构间发展不均衡(如表1所示),绿色信贷产品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四)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性约束

尽管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信息披露,公开机构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及绿色信贷战略、政策等,对存在重大耗能和污染风险的项目和企业授信情况等及时进行披露,以接受利益相关者和市场的监督。但现实情况是,除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能够执行这一要求外,其余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没有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公开。排名前14位的上市商业银行虽然都通过一年一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绿色信贷的相关信息进行官方披露,但信息披露程度仍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存在强制性要求,信息披露标准缺乏统一性,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社会各方监督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

四、绿色信贷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内外部因素,选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被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比率(GLR)、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贷款拨备率(LPR)、总资产(TA)、存贷比(LDR)为解释变量作为影响银行盈利的内部因素,赫芬达尔指数(HHI)、银行业地位(CBGDP)为解释变量作为影响银行盈利的外部因素,具体指标含义如表3所示。

(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有关银行排名,考虑到数据披露因素,本文以排名前14位1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代表,收集整理2010-2015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家银行的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首先检验变量数据的平稳性。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主要分为相同根检验和不同根检验,本文在相同根检验方法中选取LLC检验,在不同根检验方法中选取PP-Fisher检验。

由结果可知,该面板数据中的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直接进行实证分析,不会导致伪回归出现。

2、模型的选取。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通常有三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为选择合适的模型,首先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F检验可以在混合估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做出判断,Hausman检验可以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做出判断。

(1)F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回归估计:

从回归结果可知,R2=0.464712,修正后的R2也仅为0.415409,表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一般,模型整体解释能力不强,残差平方和S1=1.519431。

由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可知,R2=0.811388,表明拟合优度良好,模型整体解释能力较强,残差平方和S2=0.535381。

将两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代入F检验的判定公式中,计算F统计量的大小。

由F检验判定结果可知,判定值大于F统计分布临界值,因此应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2)Hausman检验。建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知,概率P值为0.0042,在1%水平下显著,检验值W=20.089215大于相应的卡方分布的临界值,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又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三类,考虑到本文所构造的面板数据具有个体多而时间少的特性,因此最终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3、模型建立。综合上述指标选取及检验结果,建立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函数,方程如下:

5、实证结果。由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用来衡量绿色信贷能力指标的绿色信贷比率的系数为0.007237,这表明绿色信贷比率GLR每变化一个单位,将带来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同方向变化0.007237个单位,即绿色信贷比率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绿色信贷比率的增加将带来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且,绿色信贷比率GLR的t检验值为4.10733,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说明绿色信贷比率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的正向相关关系影响较强。但同时也应看到,绿色信贷比率的系数还比较小,说明绿色信贷规模的增加,能带来商业银行盈利增加的幅度较小,这可能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时间较短,而绿色信贷投放项目一般周期较长,其盈利效应短期内难以体现有关。

从个体固定效应系数来看,排名靠前的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农业银行(ABC)、中国银行(BOC)、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交通银行(BCM)的系数均为正,而其余银行均为负数,说明绿色信贷的规模与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是匹配的。由于大银行具有规模效应,绿色信贷规模的增加并不会过多挤占其正常项目贷款,其通过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能够较快实现经济效益。而相对较小的银行,在短期内绿色信贷业务是与其利益冲突的,增加了其经营成本,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收获绿色信贷带来的收益。

6、结论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现阶段绿色信贷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与银行贷款总规模相匹配,但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拉动度还需进一步挖掘。因此,商业银行应将绿色信贷作为银行一项长期发展经营战略,完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建设,推进绿色信贷业务调整,以有效实现银行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平衡。

五、发展绿色信贷提高?y行盈利能力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污染责任,可效仿发达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如果出现环境问题不仅要追究污染企业的责任,还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的商业银行追究责任。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意识到对污染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可能会承担的高风险。

2、出台统一明确的相关标准。出台详细的行业分类目录,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污染型企业,进而更有效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制定规范的企业能耗测量及环境评估标准,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贷款企业进行后续环境监控。出台统一、明确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参照标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具体标准流程。

3、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力度。政府各级环保部门应密切关注企业遵守环保法律和规范的情况,加强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督,提高信息收集和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企业环保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机制,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实践提供参考。

4、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立绿色信贷贴息机制和担保机制,出台更多的绿色产业优惠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时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因素,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商业银行层面

1、提高责任意识。制定针对性的绿色信贷内部政策和细则,把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经营管理战略层面,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生态环保领域,进一步推动自身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建立内部绿色信贷考核奖惩机制,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建立专门负责环境风险排查和鉴定的职能部门,制定有效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程序和机制。

第6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第7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 改性塑料 模板 优越性 绿色环保

20世纪80年代起,改性塑料行业便已产生,其后更是迅速发展,充当促进整个塑料加工行业发展的先锋作用,“十一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行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功能化。改性塑料赋予塑料材料新功能,扩大了塑料材料应用领域,它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提高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性能的塑料制品。因此,改性塑料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以多品种、多规格,针对性极强地提供相应的产品给下游用户。

改性塑料模板,顾名思义,是指将改性塑料加工为建筑用模板,使其符合一系列建筑模板需要的性能,并以此替代建筑中常用的钢模板、木模板和方木等,从而实现我国建筑施工“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目标。

而将改性塑料模板生产线建立在欠发达地区有其很大的优越性。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一、从国家发展绿色环保建筑角度本项目的优越性

2012年住建部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并明确规定,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8亿平方米。可以肯定的是,“绿色住宅”、“生态社区”仍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首次将绿色建筑等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要求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执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水平。该《规划》同时对“十二五”节能建筑规划设定了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5月底,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再次公开表示,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而此举措的目的旨在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壮大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2013年5月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多位业界人士分析,国家力推绿色建筑,将催动建材、化工、新能源等下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业界也期待着绿色建材在技术和政策配套方面取得双突破。

改性塑料模板行业具有原料资源化、产品可塑化、环保可再生等优势,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凸显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二、从节能环保角度的优越性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建材产业要以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发挥建材行业消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优势,提高对工业废渣合理开发利用的规模能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废物的新型建材产品,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生产能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而改性塑料模板的主要原料为废旧聚丙烯PP、ABS、PVC、PE颗粒及粉煤灰等。目前我国塑料生产企业已达3万多家,年产量超过2000多万吨,每年产生的废旧塑料在240万吨~480万吨左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塑料垃圾必将成倍增长,通过本项目可以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解决当地“白色污染”。

与此同时,该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少量可控的三废排放,其产品塑料模板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钢模板、木模板、方木,能实现“以塑代木”,可节约木材。同时产品周转次数能达到30次以上,还能回收再造。所以改性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的产品,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

三、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越性

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塑料制品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对于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东南沿海与西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发达,沿海地区比内地发展快。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人均产量和消费量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塑料工业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塑料工业发展快慢与本地区的石化原辅材料工业和塑料加工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及周边经济环境、外贸进出口等都有关。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省是中国塑料工业发达的省份。这些地区塑料制品加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制品产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建设规模大增长高,在建设过程中对建材需求很大,模板是建设过程中使用面广、用量大的建材。但欠发达地区塑料模板生产企业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模板都从外地购置。因此,若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改性塑料模板生产线可以满足当地塑料模板的需求,并供应其周边地区。

四、政府资金扶持的优越性

因为塑料模板具有很多木模板和钢模板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已被公认为绿色环保型产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塑料模板从世界范围来讲也好,从我们中国来说也好,应该是一种趋势,是建筑的发展方向。因此,引起政府和投资方以及需求方的关注,从而为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塑料模板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中,项目计划引进浙江省较先进的设备,将对项目建设当地招商引资工作产生支持作用。

总而言之,改性塑料模板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建筑业和建材业的政策导向,能提升欠发达地区建材工业的产业发展水平,能满足当地建材行业对产品的需求,同时能吸引社会投资,因此有必要建设,并有必要获得地方政府的扶持。

(作者单位为兰州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英俊.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及“十二五”展望[J].

[2]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Z].

第8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碳金融业务 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所谓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在碳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金融活动,主要形式是出售CDM项目下的“核证减排量”(CERs)。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是CERs一级市场的最大卖方,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良好基础、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所以,从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就开始了碳金融业务的实践,2010年,银行业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和电石、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总贷款比重为3.57%,较上年下降了0.37个百分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清理、退出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加大了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0年的不完全统计,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上年大幅增长了18.07%,涉及项目金额同比增长1.71%,客户数量增长11.2%。商业银行还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碳交易各方提供金融服务,推出了一些与碳排放权交易相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并积极开发出了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从激励机制层面而言,碳金融业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有着固有的高风险的特征。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令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以商业银行正在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为例,由于缺乏正面的激励机制,使得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好的企业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政策扶植,严重抑制了我国企业发展环保项目的积极性,也相应降低了企业对银行绿色信贷的需求。而商业银行对企业竖起“绿色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可能丧失部分客户,降低其深入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二)对碳金融的认识有待加强

虽然碳金融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而且国内也有一些银行涉足碳金融活动,但因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银行从业人员对碳金融仍然缺乏了解,对CDM项目的审批、运作模式、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也不熟悉,意识不到碳金融的重要性和盈利前景,从而使得很多银行不敢贸然介入。

(三)银行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最大目标。但商业银行又是有特殊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很多银行往往在两者之间难以平衡。如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由于一些“双高”企业的利润产值高,获利能力强,还贷及时,还有地方政府作风险担保,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所以对这些企业很难大幅度地削减信贷规模,形成一种越彻底执行政策,客户资源、市场份额流失越快的恶性循环。而且由于我国银行实行总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在绩效考核上一般以经济指标为主,鲜有将环保绩效纳入,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绿色信贷政策的要求。

(四)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较大风险性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还面临着诸多风险。一是项目风险。项目风险首先表现在审批风险,再加上联合国对我国CDM审批收紧,这对为申报减排的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的风险。而且在项目通过审批后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是否产生预期的效益等问题也是极具不确定性,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二是市场风险。当前不仅在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存在着盲目扩张,在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生产业当中也出现了过多、重复引进和建设的倾向,这些产业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持续不断地维持巨大的投入,这种投入相比起有效的产出来讲,将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明显不足,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对碳金融的参与层次较浅。尽管我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由于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和CDM项目融资业务,以及少量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其规模和种类都很小,很难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对综合性人才的依赖和要求比传统业务要高得多,而目前商业银行这种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和积累还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银行社会责任意识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把社会责任当作银行发展的源动力,并提升自身绿色金融经营理念,在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扮演好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这两个角色。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谋求可持续发展,在综合平衡投资项目时,要以担当绿色环保使者为前提。赤道原则已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务发展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我国银行业要严格树立这种理念,上下一以贯之,尽可能地扶植相关企业,使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能融到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和惩罚关。

(二)加强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展起来的碳金融业务其规模和种类都很有限,很难满足客户需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创新出更多的产品与服务。

1.加强绿色信贷业务的创新力度。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往往风险较大,而担保抵押是防止贷款风险的一道有效防线,但是环保企业由于抵押担保品缺乏,往往很难获取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应加强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如针对中小企业可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出口企业可提供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这样可有效解决绿色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而且随着CDM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应被允许接受碳排放权质押,为环保企业提供CDM项目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进而推动碳经济的发展。

2.丰富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内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与碳金融有关的理财产品,通常存续期较短,结构单一,且主要为挂钩国外碳金融交易指数类的产品,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在市场规模、投资范围等方面的市场优势优先发展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除此之外应大力发展现阶段我国尚未开发而在国外发展得较好的各种碳金融衍生品。

3.增加碳金融服务品种。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一是积极开办CDM项目金融服务,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在项目开始前,可为CERs卖方提供项目可行性评估;在项目前期,可利用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和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帮助身处国内的卖方联系国外买家,充当卖方的财务和交易顾问,通过这些服务可以培养客户的忠实度。商业银行可以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并且可依托资金结算优势,为CERs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从而确保交易资金的快速到账,为CDM项目业主实现更多的商业价值并降低风险。二是积极参与碳基金托管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普通投资基金的托管业务已有较长历史,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而我国的碳基金近几年已有所发展,2007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推出以来,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外的各种碳基金也开始进入我国,可以预见未来这一领域将会有较大发展。商业银行应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这些碳基金,在为低碳经济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可从中获取收益。

(三)积极控制碳金融业务的风险

由于碳金融业务属于新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会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对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在从事碳金融业务时,应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制度谈判的最新进展,指导企业合理调整CDM项目的开发策略,调控CDM项目供给总量,以免供给过多导致价格低廉,还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的方式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对于项目风险,针对目前我国CDM贷款整体上供不应求的态势,商业银行在选择项目进行融资时,应该经过仔细的调查分析,尽可能选择那些有较强的外部担保并且经济强度好的项目,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项目贷款的信用风险,应对贷款资金的投放尽可能通过分期投入、银团贷款等方式。对于项目的价格风险,鉴于CDM项目未来多采用外币来偿还本息,为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选择投资银行、敲定买卖合同、进行风险对冲、使用套期保值交易、办理碳交易保险等多个环节,对碳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以合理规避碳交易价格风险。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需要综合性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针对我目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的决策管理层首先要在战略上重视低碳经济相关业务,并在全行范围内推广低碳经济的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通过招聘的方式扩充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重组和培训,构建适合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团队,强化人才的教育与再教育,鼓励有资质的员工进行深造,定期召开低碳经济研修班,促使员工对低碳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深入学习,强化低碳经济意识。规模较小的银行可以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从而获得后者的技术援助,避免自身在专业方面的不足。

(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由于低碳产业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国家在大力限制银行对两高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必须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提供一个出口,给予商业银行环保项目信贷以政策支持。监管部门应出台统一的关于绿色信贷优惠政策的指引,对绿色信贷发展较好的银行给予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并在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利率)、经济资本消耗、呆坏账冲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CDM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也可以采取在CDM项目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或降低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为了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可以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商业银行相应的一些政策倾斜。此外,也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商业银行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

参考文献:

1.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低碳经济—银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R].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0(1)

2.何梦,王翔.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金融经济,2011(12)

第9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煤炭企业;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4-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资源突出,气候变暖、雾霾等极端天气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哥本哈根到德班,关注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煤炭是我国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煤炭企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一、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全球第一煤炭消费大国,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占到70%左右的比例,煤炭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据测算,中国煤炭生产利用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左右[1]。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十三五”期间在能源结构上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煤炭生产和消费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基本达到预期,煤炭开采的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绿色开采和绿色消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还面临着许多不足,尤其是环保和技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其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质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机构,继而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核心是高效率使用能源,清洁能源结构。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2]。

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过分的开采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为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开采后的洗选比例低,伴生和共生资源利用率低等,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综合利用率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优势

2015年12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以上政策的出台,为煤炭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当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备以下优势:一是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储量相当客观,煤炭产量高速增长,煤炭供应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二是我国煤炭工业体系逐渐健全,集团的多元化集约经营,大型煤炭企业快速发展,2013年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达到51家,亿吨企业8家,累计淘汰小煤矿1.7万处,规模化生产初见效应。三是“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消费观念的日语改善,IGCC、EMC、CDM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我国在煤炭洗选、伴生资源利用、洗后产品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在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为煤炭行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条件。

三、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

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下滑,面临大幅度亏损情况。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能源结构转型加快,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大,煤炭市场需求趋缓与煤炭产能释放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大量企业经营困难。自2012年起,中国煤炭企业利润出现连续下降,2014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仅为2012年的29.2%,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积近70%,部分省份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4]。

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煤炭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采取将煤炭和化工合并,延长煤炭产业链,拓宽煤炭产品等措施,但是煤炭行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大型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是众多中小企业机械化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甚至还存在手工采煤的行为。中国煤炭产业的配套体系还很不完善,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要加快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进程。

部分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煤炭资源利用率低。据统计,在煤炭企业中农民工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地方企业和乡镇企业中更为严重。由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必然阻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步伐。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仅为30%,“三废”利用率极低,对“三废”没有进行合理的综合运用,原煤入洗率也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