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腊八习俗范文

腊八习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腊八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腊八习俗

第1篇:腊八习俗范文

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乃至迎来送往亲朋客人,人们几乎都十分讲究美食。可以说,各种节日习俗都与食俗密切交织在一起,不同节日又往往有不同的食俗,甚至同一节日食俗在不同民族或地区,还流传有不同的说法。

我国大多数汉族地区,都是元宵节吃元宵,五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的除夕,必有的一道菜是鱼,取“鱼”与“余”的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在此之前是旧历腊月,腊月初八讲究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腊八粥的用料与做法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豆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至于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来源,各地民间传说不一。

一般的传说是,有一对不听老人劝戒、好吃懒做的夫妇,坐吃山空,没几年就吃光了老人生前留下的全部存粮。这年腊月初八,小两口饥寒难熬,好不容易才从旧粮仓底清理出一点五谷杂粮来,合煮了一锅粥充饥温身,挨过了冬季这最寒冷的一天,却最终未能逃脱冻饿而死的下场。于是,民间即以腊八吃杂粮粥的方式来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在河南,腊八粥又叫“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令食俗,相传当年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京。回师路上将士们又冷又饿,沿途老百姓便纷纷把各自送来的菜饭倒入锅里合烧后分给各位将士充饥御寒,这天恰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这一带居民即每逢腊八都吃“大家饭”,怀念这位民族英雄。而安徽的一些地区,则传说吃腊八粥习俗起自明太祖朱元璋。相传朱元璋小时家中贫寒,给财主放牛时常遭虐待。有次过独木桥时,老牛滑跌桥下绊折了腿。财主恼了,就把他关到一间屋子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朱元璋饿急了,想抓只老鼠充饥,却无意中发现了鼠洞里储存的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艿、红枣什么的。合在一起虽然为数不多,却煮了一锅香甜的粥吃。后来,他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吃厌了山珍海味时,腊八那天忽然想到了小时吃的那餐杂粮粥,即命太监依法烧了一锅杂粮糖粥来吃。文武百官见皇上吃得香甜,也学着来吃,后来传到民间,即成为吃腊八粥的习俗。

至于东北地区民间传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吃腊八粥会粘牢下巴,不过是玩笑之语。无论是佛家,还是各地民间的吃腊八粥这一节令食俗实质上都具有劝戒世人尚俭的社会意义。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需求。然而,以名肴、风味小吃为特点的年节喜庆食俗,并非都取精细食品。腊八粥之类只有在一定节令偶尔品尝,如果一日三餐都吃它,非但会令人倒胃口,亦必然失去其作为节令食俗的民俗性质。同是六月初六这一节令,淮安食俗是家家户户都吃炒面,相传是纪念一位名叫善姑的姑娘,以她一手香喷喷的炒面,赢得了玉皇大帝和四海龙王的欢心,免除了以往这天例行云雨大赛给人间造成的灾难。在河南南阳地区,六月六则是宴请闺女和女婿的日子。每到这天,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女婿,好饭好菜招待一番,再送回去,以消仇解怨、免灾去难。据说,这一习俗源于春秋时晋国宰相狐偃与女儿、女婿和解的故事,可见流传已久。凡此可见,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采的年节喜庆食俗,早已从单纯追求美食之俗升华为反映人们心态、情操与理想追求的文化形式。因而,如今我们每逢年节体验一种食俗之际,如果能回顾一下它形成的历史和传说,将别有一番情趣,可获寓教于食之功。

第2篇:腊八习俗范文

吃。在北方的民间吃饺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说法。因此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爱吃饺子。多以腊八节是可以吃饺子的,对于腊八这一天其实只有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祭祀、吃腊八蒜、喝腊八粥等;这些习俗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至于吃什么饭,能不能吃饺子是没有关系的,不是一定要只吃腊八粥、腊八蒜这些东西。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岁终之月称“腊月”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腊八习俗范文

农历十二月,习俗叫做腊月。相传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腊,本为岁终的祭名,古代农业社会,一切的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关系,农民只有在冬藏之际是比较空闲的。所以,人们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风雨田农的神灵以及天地诸神以求来年丰收,避灾迎祥。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

腊祭所拜之神共为八种,因此又称为“腊八”。传说,汉代以前,腊祭虽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后来,人们为了好记,把它定在腊月的第八天,以应上祭祀八神的“腊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了。

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人们就准备过年了。每到腊月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味的腊八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

喝腊八粥原来是和吃赤豆粥避瘟疫有关。据说,上古颛顼帝的三个儿子死了变成疫鬼,专门惊吓人家的孩子,小儿惊风就是疫鬼作祟的结果。古人认为鬼怕赤豆,所以十二月初八这一天用赤豆粥驱鬼。

第4篇:腊八习俗范文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

腊八节的寓意:

1、祭祀祖先。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祷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2、赠送亲友。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也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在互相品尝腊八粥的过程中,一起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3、行善积德。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这对于施舍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功德的积累。

4、强盛健体。腊八粥的食材五行俱全,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第5篇:腊八习俗范文

1、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2、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3、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4、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由此在我国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腊八习俗范文

记忆里春节非常喜庆,进了腊月就能听到鞭炮声,腊月里成亲的人比较多,隔不了几天在街上就能碰到送新人的喜车,还有便是春节前要进行写春联、送贺卡等活动。

不能回家过年,家人持怎样的态度?

家里人非常理解自己,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少,只要在外面过得女了,他们没什么舍小得。

新的一年。会献上怎样的祝福?

真心希望人家可以过得开心,过女了每一天。

腊八指每年历十二月的第八天,腊月初八即使腊八节,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这―天敞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最讲究的习俗。同时,腊八的到来,也给人们提了个醒儿:春节就要到了。

从“小年”算起,在围绕“春节”主题的前后十几种节日中,离春节最远的“腊八节”成为郑超的首选。郑超表示,这个选择是由于“腊八敲年门”的前瞻性与自己喜欢凡事“打前站”的先锋性格存在某些相似的原因。

由于长期从事电视主持人职业,郑超说起话来显出惯有的理性与干练,不过谈起春节时,山东爷们儿特有的憨厚感全然显露。

“记得小时候,腊八节一到家里就熬七八种佐料在内的腊八粥,此后‘。忙年’也算正式开始了。”很显然,腊八粥的记忆是郑超对春节的美好印象之一。

除此之外,谈起在老家过春节的情景,郑超满脸兴奋地说:“枣饽饽、蒸花糕、手剪窗花、糊元宝是不可缺的准备项目”。可以看出,这些不起眼的“忙年琐事”在现今已经事业有成的郑超眼中依旧非常重要:“过年就是吗,忙年,假如这些传统习俗消失了,年也无从谈起。”

第7篇:腊八习俗范文

“腊八”,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也就是说,农户们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到年底举行一种祭祀,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人们喝了腊八粥以后暖和和地很自然地意识到“过年”就在眼前了。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元宵则是它的尾声。虽然这个所谓的节日在中国民间的节日中,不及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那样热闹隆重,但由于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还是颇有影响的。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打记事儿起,我就知道,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熬腊八粥,男女老少要吃腊八粥。说到腊八粥,就让我想起过去那让人眷恋的悠悠岁月。小时候父亲总会在腊八的前一天,准备好熬腊八粥的米、糖、大枣之类的物品,腊八的早晨父亲早早就起来熬粥了。父亲熬出来的粥又甜又香,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味道还在流口水。我在父亲身边跟父亲学熬腊八粥的时候,父亲经常说:“熬粥啊,必须得时候到了,才有味儿,就如同人这辈子一样,人生也就是一个熬字。熬到时候了,人生才多姿多彩了……”还有泡腊八醋,腊八醋还有一个名字叫“翡翠碧玉腊八蒜”。将蒜去皮后泡在米醋内,月余后蒜呈浅绿色,如同翡翠碧玉,味道鲜美,尤其是吃饺子的时候,这种自制的“翡翠碧玉腊八蒜”,确实有一种不同的味道。自己长大成家后,这一切便由我来做了。父亲吃我熬的腊八粥时还笑着说:“不愧是我女儿,熬的腊八粥有爸爸当年熬的腊八粥的味道。”现在看着今天自己备好的腊八粥的材料,父亲已离开我420天了,这便是物是人非!

想起父亲教我熬腊八粥时的情景,我长大后才明白,父亲教我的不只是熬粥,更让我在学习熬粥的过程中,明白了人生太多的道理。实际细想人生就象一碗粥,需要慢火慢熬。看陆幼青《死亡之书》时,我记下了这样一句话:“意念春光,静享人生。”作者在用自己的体会告诉我:春光固可意念,人生还须静熬。然而人生的这个“熬”字,真的很难。熬,表面上是一种考验,实际上是一种升华。社会的不断变迁和进步,经历了不同的朝代。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都经历了有着不同故事的人生。这些都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经历,慢慢去品。人生恰似一种熬,急火烧开慢火熬,武火煮开文火炖。无论人生如何艰难,只要自己能像熬药、熬粥、熬汤那样慢慢地熬,熬出的五彩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真可谓:尽下心中五谷,熬出人生百味!

由腊八粥引出这些题外话,腊八节,还得说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关于腊八节,有太多的传说。传说不过是传说,真实的起源和背景已无从可考,各地的腊八节民俗和腊八粥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无论怎样的传说和习俗,总离不开一个“情”字。读过几遍《红楼梦》,虽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但第十九回里那个关于腊八粥的典故,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印象却非常深。作者巧妙地用老耗子与小耗子的对话,将一碗用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煮成的腊八粥跃然纸上,隔着纸张,仿佛就闻到了腊八粥的香。仿佛又看到了书中描写的“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的热闹画面。北齐魏收的《腊节》诗中写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几千年来,腊八节和腊八粥,寄托的也是一个“情”字。所以说,古往今来,社会也好,人生也罢,怎一个“情”字了得?

第8篇:腊八习俗范文

节候表征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的解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腊”字得名于“猎”。除此以外,“腊”还具有新旧交接的意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又据唐人徐坚《初学记》所载,腊月又有诸多别称,如“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中国传统历法采用的是阴阳合历,也即月用太阴月(朔望月)、年用阳历年(回归年),以闰月调整节气。这样,二十四节气配在十二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其中,农历十二月月初为小寒,月半为大寒。因此,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寒有“三候”:“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g。”意思是说小寒这天,大雁开始向北飞;5天之后,喜鹊开始筑巢;再过5天,野鸡开始鸣叫。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会有一些异象发生:大雁不北飞,百姓不会心向君主;喜鹊不筑巢,国家不得安宁;野鸡不鸣叫,国家会发大水。

据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记载:“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g雉隐q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大吕配在夏历十二月,因此,诗人称“小寒连大吕”。这首诗的大意是:小寒节气到了,喜鹊开始筑巢,霜鹰开始北飞,野鸡开始鸣叫。莫怪严寒迫近,春天就要来了。

腊八节

小寒节气里有传统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腊祭与蜡祭。腊祭祭祀祖先及家居之神,祭祀的地点是宗庙,所用祭品是田猎所获猎物;蜡祭祭祀农业之神,祭祀的地点是郊外,所用祭品则是田里收获的谷粟杂粮。东汉蔡邕早就注意到了这两种祭祀的差异:“腊祭先祖,蜡百神,二祭有别。”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也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

秦时以岁末之月为腊月,后世沿袭了这一称呼。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腊祭、蜡祭合二而一,时间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祭之日则被称为“腊日”。佛教于两汉之交传入中国,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得道成佛的日子,佛教徒于这一天要用香谷杂粮煮粥供佛斋众。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在融合了中国传统腊祭、蜡祭的基础上,至迟在南北朝时,腊月初八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节日了。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月’之言,是谓此也。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一种帽子名称),及作金刚力士(佛教术语,指持金刚杵的力士)以驱疫。沐浴,转除罪障。”此时腊八节的主要节俗是驱疫,并没有食粥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驱疫之俗承自东汉:“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逐除”即逐疫,东汉时于腊前一日举行大傩以驱疫,谓之逐疫,也称逐除。

腊八粥也称佛粥、七宝五味粥,早见于唐代。清人顾禄《清嘉录》曾引唐人李福的《腊八粥》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到了宋代,不只寺庙里熬制,民众自己也熬制腊八粥。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举出了当时腊八粥的原料:“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即小蘑菇)、柿、栗之类为粥,谓之‘腊八粥’。”延至后世,食粥成为腊八节的主要节俗,腊八粥的制作也更为讲究。在清代的北京:“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官府在腊八这天也要赐百官腊八粥。元代就有皇帝赐官员腊八粥的记载。到了清代,每年于腊八前二三日,在雍和宫熬制腊八粥。熬粥用宫中两个大号粥锅,每个可容米二三十石,并有专门熬粥的僧人。到腊八这天,由监视将粥进奉内廷,皇帝照例谕令供祀太庙、寿皇殿及西苑各庙,然后分赏内廷各宫,再分赏外廷王公大臣。

腊八粥不只食用,还有其他的一些用处。在河北张北县,“各家杂米、豆、栗、枣八样,熬成红粥,谓之‘腊八粥’,以祀诸神及祖先。并将粥涂于墙壁、树木、门环等外,以禳不祥”。在河北遵化县,“以粥抹果树上,则多实;或戏贴妇人背上,以祝生子”……这些应该是古代逐疫祈福习俗的后世遗存。

相关链接

腊八节除了食粥,还有其他一些习俗。

腌腊八蒜 腊八蒜是用醋腌制的蒜,成品色泽翠绿,口味微辣偏酸,因在腊月初八腌制,故称“腊八蒜”。

躲腊八 在安徽一些地区,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腊八,如果非要在娘家过,也要于腊月初七晚上到邻家借宿,而且要闭门不出;待到腊月初八晚上见了星辰才能回去。俗说腊八出嫁女不能见娘家烟火,否则会遭灾。

腊八人 在山西寿阳县一带,当地人于腊月初七从河里取冰凿成人形,放置在院中粪堆上,腊八再用腊八粥冰冻出人首、人帽等形状,俗称“腊八人”,俗谓此举可以禳除来年旱灾。

冻金马驹 在甘肃的一些地区,腊八日清晨,各家早早起床,从井中汲水回来,舀一碗置于院中,冻结成冰。待到日出以后,将冰块和腊八粥一起埋在院中,祈求五谷丰登,此举也称“抢金马驹”。

挂腊八穗 在陕西米脂等地,腊八这天,妇女要用谷秆编成谷穗子,内装红枣,挂在小孩肩上,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也有祈求庄稼丰收的意味,当地方言称此举为“挂腊八圪穗”。

其他习俗

在河南、陕西的一些地方,在腊月初五有吃五豆的习俗。据清末河南《宜阳县志》记载:“嘉平腊月初五日,以五种豆作粥,曰‘食五豆’。俗云‘今年食五豆,来年好时候’。”五豆一般指黄豆、绿豆、豌豆、红豆、豇豆。

小寒节气里,南京人要煮菜饭,即以矮脚黄青菜拌上咸肉片、香肠片或板鸭丁,再剁上一些姜末与糯米一起煮,味道香鲜可口。广州人小寒早上要吃糯米饭,把腊肉、腊肠切碎、炒熟,再加一些碎葱白,拌在糯米饭里面食用。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腊月里民众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据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占候》记载:腊月里宜雪,谚语说“腊雪是被,春雪是鬼”,主来年丰稔,又主杀蝗子;腊月里有雾,主来年有水;腊月里有风雨,主来年六月、七月内横水,等等。

在我国的蚕桑产区,腊月十二日为蚕生日(也称蚕花娘娘生日),届时蚕农要举行祭祀活动。清代文人钱枚有《蚕生日辞》,在其小序中说:“山家以十二月十二为蚕生日,炊南瓜和秫作餐,拜礼甚虔。”其诗描绘了祭祀蚕花娘娘的盛况:“炊新瓜,洁瓦缶,翁上香,儿进酒。阿婆拜前妇拜后,春为蚕忙冬祝寿。蚕神喜,蚕子肥;蚕神怒,桑叶稀……”

蚕生日这天,寺僧往往以五色纸花绑在长竿上,挨家挨户施送,谓之“送蚕花”。每至一家,寺僧口念祝词,家户取花以后还赠钱米。养蚕人家迎此花后,插在蚕室竹帘边,预祝蚕业丰收;不养蚕人家则插在门楣上,以作点缀。这天晚饭前,家家还要用一只蒸簟,内置一张蚕花娘娘纸马,并有鸡蛋、猪肉、米粉团以及酒盅、筷子等物,将蒸簟端至大门外,焚香点烛后,烧掉蚕花纸马。这时,孩子们会围上来把簟里的食物一抢而空,俗信抢吃得越快,则蚕花越旺,称为“请蚕花”。

第9篇:腊八习俗范文

年腊八也就是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节日,并没有年腊八洗邋遢的习俗。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年二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掸尘”或者“采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民俗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除去了一年的晦气后,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到来。

(来源:文章屋网 )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