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在农村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机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浦江;郑宅镇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即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转化、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先进手段和工具,其装备水平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在新时期内,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
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级部门的重视与扶持,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高涨,郑宅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机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县级农机推广站和镇农机站也加大了农机推广的力度,增加了农机管理、培训、监理和修理等工作的培训。但目前郑宅镇农机化的总体水平仍处于低级发展状态,众多因素仍然制约了现阶段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一是农村自然条件的束缚。该镇土地分布差异比较大,而且山地多属于林区分布,平原地区由于每户田地较少,加上工业的发展,荒废较多。全镇经营农产品规模在6.67 hm2以上的有9户,仅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75%,绝大部分农户仍是小规模经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二是农民的农机科技观念不强。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县、镇、村脱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是一种新事物,农民对其用途不了解,必须经过引进、试验、改进、示范、培训等过程,才能被农民所认识和接受。三是推广技术力量薄弱。农机人员被挪作他用或调任其他站、所、室工作,农机推广工作职能基本丧失。此外,具有高水平专业农机知识的农机人员严重缺乏。
2对策
2.1强化农机推广基础
随着浦江县农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调整,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的趋势。围绕郑宅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结合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特点,要在积极推进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作物、实现设施农业机械化。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提高农民农田种植热情,重点解决好农田集约化经营的瓶颈问题,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可实施的自然环境,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2.2切实加强项目建设推广
农机科技项目是农机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保持农机化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应结合当地实际,谋划一批促农增收的农机化项目,以项目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争取项目。二是围绕科技技术推广项目。把技术推广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加强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特色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机械的研制推广。同时,通过发展后续产业如加工保鲜贮运、节水灌溉储蓄等发展效益生态农业。三是围绕强化农机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培训,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体系自身建设项目,推进农机科教推广工作规范化[3]。
2.3完善购机补贴实施机制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加快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让购机农民收到投资效益,激发农民的购机激情。目前郑宅镇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向着全面实现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各业机械化的更高目标迈进。在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范围的政策下,应抓住机遇,充分运用补贴资金解决农机推广中遇到的困难、瓶颈等问题。特别是在林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上,着重扶持三雅村、金泥村示范畈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加强农机化的推广,让农户切实地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4发挥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在原先已有的三雅示范村的基础上,郑宅镇又新增了广明村示范园区,应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作用,在吸取长处的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进一步转变农机化增长方式。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规范园区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农机化创新示范,拉长农机化服务的链条,发展一套完整的农机化推广机制。二是充分发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并加强各点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均衡各类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等机械化发展,推进全镇农机化进步。三是加快示范点的创新示范。把农机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部门整合起来,针对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科技攻关,采取引进、吸收、革新等措施,以突破该镇机械化的瓶颈。
2.5增强科技推广力量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高水平专业农机服务人员缺乏、推广机构不健全、推广技术力量薄弱等是乡镇农机化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科技培训、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健全推广制度是解决的必经途径[4]。一是科技部门应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培训,以提高服务队伍素质。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田边地头,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三是狠抓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在农村基本实现户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四是健全农机推广制度。每个乡镇配备专职农机推广员,每个村配备专业的农机指导员,确保农机推广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2.6注重宣传和推广
利用广电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农民信箱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抓好农机化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掘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推广、技术培训、农机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典型,特别是基层典型事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带动人。增强农民科技意识,营造农机推广的好氛围。
3参考文献
[1] 魏根超.我国农机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5):69-70.
[2] 刘光宇,李长河,毕晓伟.民族地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3):320-321.
[关键词] 克什克腾旗 农畜产品 质量安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51-01
农畜产品是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基础性产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据统计,克什克腾旗牲畜总头数101.7万头(只)。其中,猪出栏4万头,牛出栏5.9万头,羊出栏36.1万只。禽蛋产量1120吨,禽肉产量257吨,牛奶产量9366吨。农作物和蔬菜的播种面积也比较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该地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以推进农畜产品发展。
1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1.1 农畜产品检测工作现状
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定期对克什克腾旗的蔬菜和肉类进行抽检,产品合格率比较高,均在98.5%以上;委托检测机构对农畜产品、水样和土样等,进行定量、定性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对该旗进行指导和督查,使其对畜产品和蔬菜产品等进行快速检测,有助于消除农畜产品发展中的各类质量问题及安全问题。
1.2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采用承包方式,执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工作人员共同督查生产企业,并予以指导。创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记录表和工作单比较完善。多次对克什克腾旗农畜产品进行检查和监管。市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与生产企业签订《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主体[1]。
2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问题
2.1 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管能力低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不足,执法设备缺失,监管机构和设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用,o法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旗、乡两级监管机构人员多来自于部门内部,专职人员较少。加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业务能力不足,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落实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2 检验检测体系缺失
克什克腾旗尚未依据农畜产品发展状况,构建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没有结合农畜产品发展要求及区域性状况,建立完整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速测仪器配备不充足,导致各类检测任务下放,甚至存在委托检验状况,无法对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进行真实性把控,检测工作也难以正常开展。定量分析和定性检测工作无法实现,使农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问题严重。
2.3 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内容,难以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克什克腾旗没有建立农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农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科学性和组织性不足,很难适应区域性农畜产品发展及质量安全工作要求,对克什克腾旗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产生了制约[2]。
2.4 农业投入品管理缺陷
农药和兽药种类多,且复杂。农畜产品生产中,存在违禁使用农药、药液超标等状况。该种状况使农畜产品发展中,很难对农业投入品进行合理选择。而农药和兽药市场不规范,没有依据区域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求,对农畜产品进行整合,使农畜产品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难以保证。
3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对策
3.1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
依据克什克腾旗区域背景,着力于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并将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登记工作落实到位。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普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供生产服务指导,注重品牌推广,扩大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质量,使销售渠道更加畅通,并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度。与此同时,也要落实证后监管工作,使监督抽查制度更加完善,确保外部监督管理和内部审核职能兼备,对“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
3.2 扩大监督抽检范围
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制定年度例行抽查检验计划,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内容和目标更加具体,将区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作为日常工作重心,并进行专项抽检,扩大抽检比例、范围、频率等,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障其安全。将检测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达到良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效果,为人们供应优质的农畜产品。
3.3 构建旗、乡两级监管机构
结合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求,构建旗、乡两级监管机构,将具体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在财政预算中,兼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要保证人员、设备、场所、资金等充足,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落实专项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质量,使监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正确开展农残速测工作,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提高该地区农畜产品质量。
3.4 推行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
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优选最佳农畜产品生产企业,依据国家和提防农牧业标准和具体技术操作过程等,使农畜产品生产更具科学性和标准化,为区域性经济及农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农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使生产记录和各项档案制度等更加完善。创建示范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及安全。
4 结语
农畜产品是克什克腾旗的基础性产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要结合区域性背景,认识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及内容,加大对该项工作的管控力度,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畜产品供应,明确农畜产品生产工作标准,推进该地区农畜产品的快速发展,提高农畜产品发展及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网络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呈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网络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正显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那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利用。
一、使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网络平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充分赋予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语文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打破了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而且学生可以现学现用,教师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生动形象的网络空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们兴致盎然,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在教学《三峡》,我带领学生一起去浏览“三峡旅游”网站,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三峡一幅一幅秀丽风光图画,就像置身于景色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文章中描写景物,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描写景物技巧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自主学习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行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环境,我们学校校园网站链接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的语文学习网站、开辟了语文天地,包括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学校生活、节日集锦等板块,每一板块又包括概述、点评、看图说话、故事、练习等。将语文课的材料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可以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构建知识。
在介绍朦胧诗时,学生对这并不熟悉,我向他们提出问:“朦胧诗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用搜索引擎很快从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电子报互相传阅,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锻炼了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平时我也经常上网寻找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应用于我的日常教学,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寻找学习资源的方法和给他们提供一些好的语文学习网站,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获得的广度。
三、发挥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能使教学空间无限扩展,虚拟技术能有效模拟现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包括语言交际情境在内的信息素材。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农村气象服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04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它能够实现信息的获取以及传递、加工和利用,这些功能的实现在于它运用了现代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于农村气象服务的升级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以及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通信媒介的移动终端开始在农村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这使得在农村气象减灾以及防灾方面的气象信息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及时呈现在农民眼前。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防灾以及减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交互环境以及拓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能够为农村的减灾防灾工作提供指导,能够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等一些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减少灾害给农村人们带来的损失。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策略
1.1 转变认识,贴近三农,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现阶段气象部门很多人对农村气象服务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认识上,认为天气预报就是农村气象服务,但是事实上天气预报是一种气象业务,错误的认为天气预报就是农村气象服务会导致气象部门出现放弃研究农村气象服务的念头。对于农村气象服务而言在满足了农民基本需求时,还要对农民的深层次需求进行挖掘,及时发现农民的潜在气象服务需求。
1.2 坚持气象信息品牌,坚持服务的主动权不动摇
气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信息品牌,气象服务面向的是全社会,并且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信息服务。以综合信息平台作为支撑,不断向社会公众开设最直接以及最实时的服务窗口,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农村气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展现气象文化的魅力。
1.3 从发展“文化”的高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的品牌建设
要将对气象信息服务的认识提高到文化层次,目前来说气象信息服务还是以文化的形式植根于社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作为导向,气象服务在帮助人们减灾以及防灾方面又注入了一些新的并且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这为气象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推进气象文化的品牌建设要以公益服务作为出发点,以技术发展以及社会续期作为导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模式,更好地促进气象文化发展。
2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方案
2.1 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对于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而言,要能够做到将现代通信网络以及技术服务手段同现有的农村气象的防灾以及减灾特点相结合,这也是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必经之路。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语音、短信、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大屏幕等媒体,建立起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省为单位,基本服务平台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单位。以完善的平台建设作为基础,重点建立气象服务评价体系,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气象情报信息,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
2.2 前瞻性地跟进通信运营商的服务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对于气象服务而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前瞻性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技术,不断满足人们对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对于信息的表述方式而言,多媒体形式是现代信息服务发展的1个方向,3G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宽带以及终端环境,手机能够获得的宽带在成倍增长。现阶段可以借助网络在3G平台上视频、音频以及文字信息,能够为构建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创造条件。
2.3 不断丰富气象服务的主题、模式和手段
利用气象短信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利用音信互动技术能够为气象信息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语音互动场景能够为气象语音信息服务拓展发展空间;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可以为气象服务中的各项专业服务以及特色服务提供技术基础。未来在气象服务中不能够仅仅应用单一的模式,要不断丰富气象信息的服务主题,拓展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2.4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资源,为基本业务提供支持
综合气象信息能够在提高基本业务水平方面提供服务,现代通信媒介具有移动性,气象信息平台的客户具有广泛性,现代通信媒介以及气象信息平台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们能够成为为气象工作提供实时信息的潜在资源。综合气象信息平台提供的实时服务主要有天气状况、灾情报告以及用户信息报告等。
3 总 结
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了很多便利,3G技术的诞生更是为农村用户接收实时信息提供了便利。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在农村减灾以及防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一、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金融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金融专家的实践总结中主要阐明了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这些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展开的,对我国的金融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一,金融抑制问题的核心是利率的管制,简单的讲就是将存款储蓄在银行所得的实际收益很低,且银行不会根据实际风险程度对利率进行调整,一些高风险的金融项目将无法获得信贷配给,导致社会市场中出现较多的非正式信贷现象。第二,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主要是理论方法是放松对银行利率的掌控,降低金融审批难度,促进金融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现资金的良性流动。第三,金融约束理论主张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政策,促使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实际利率,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机制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金融抑制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会造成严重的金融缺口,所以很多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只能通过信贷配给获取资金,导致农业发展所需的融资主体不能列入正规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深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农村金融商业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利润导向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活动的风险。另外,信用社贷款支农的动力不足,信用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农村金融活动的数量有限,甚至农村信用社经常表现出“非农化”的经营特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不良影响。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虽然我国在政策上高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四大国有银行也针对农村地区开设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和金融项目,但是下设的机构网点往往只具备吸收存款权,没有贷款权,导致农业发展中资金筹集的难度增大。另外,农村金融发展的下设资金一直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导致这部分资金根本没有投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面,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3.金融服务机构缺乏金融技术和产品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要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只有强大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不具备抵御自然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现在农村信贷受到行政干预的行为较为严重,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形成具有抵抗风险的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难以真正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4.农业保险缺位
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公司主要是实现了商业化的经营,立志于追求经济效益,并且现在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农业金融的意愿,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紧张,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深化理论下的金融改革措施分析
现在我国在农业金融发展中首要解决就是金融抑制的问题,激发农村金融潜力,发挥农村金融的核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基础上,将金融深化理论深入农村金融发展中,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1.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我国政府要正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例如,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对农民服务不够深入,国家应该深入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重新改组农村信用社,让信用社以具有独立性的金融组织角色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尽量减少行政化的干预。其次,制定必要的金融法律框架,鼓励农村信用社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宽发展空间,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动力。
2.建立农业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深化
农村金融的发展推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城镇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在政府主导支持的基础上,构建农业金融服务中心,作为科技发展贷款和科技成长贷款的专营机构,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农村专属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提供,最大程度的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主导农村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深化商业银行的改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主要针对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可以实施股份制的改造,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风险收益,为农村信贷市场提供有力的信贷业务支持,增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政府组织要积极组织改制,为正规的金融机构设立微信贷业务,将这种信贷业务模式,有力的贯彻到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扩大微信贷业务规模,积极吸引外部资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4.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解决资金流失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资金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导致这部分资金没有投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收缩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资金投放,推进农村资源向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集中。同时,政府没有完全限制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投入,所以可以开放部分资金到农业领域,结合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防止用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资金外流。
5.建立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国家政策要向农村个体户,以及农村中小型企业倾斜,建立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鼓励金融业务在农村展开,配套支农惠农政策,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同时可以建立农村保险,实现潜在金融机构风险额转移,提高农村信贷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可以放宽信贷规模控制,对小额农户贷款实行奖励政策,调动村居民进行货币积累的积极性,扩大资金供应;最后,可以建立灵活多样的监管机制,结合当地农村的金融特点,推进吸引非农资金流入,最大程度的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据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荣县对4个乡镇的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在11 480人中,有适龄劳动力(男16~55岁,女16~50岁)6 117人,其中外出务工3 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从全市统计数据看;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33.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67.68万人,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50.9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5%。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的调查更令人担忧,一般只经过5~6年的学习,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者高达97.17%。无论从其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职业素质、专业技能,都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过大,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偏少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67.68万人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适龄劳动力6 117人,外出务工3 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7.68%;大山铺镇3个村有适龄劳动力1 089人,外出务工618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6.7%,且男劳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1%。
4.新生劳动力大量外出,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从12个村37个社调查统计的情况看:2007年新增劳动力159人,外出务工就达107人,占新增劳动力的67.3%。如今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都向往城市,不愿留在农村种田。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随父母或单独到城里打工,这就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严重匮乏。
5.超龄劳动者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到了城市,新生劳力又不愿在家种田,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都是超龄劳动者或老弱病残人员,他们成了目前农村种粮的主要劳力。从37个社调查来看:超龄劳力达1097人,占现留农村总劳力24.4%。据大山铺镇的调查:3个村有超龄劳动力317人,外出务工87人,占超龄劳动力的27%,而超龄劳动力务农的占现留农村总劳力的32.5%。
二、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粮食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
1.劳动力不足,已引起部分土地荒芜由于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偏少,从而使得一些农户缺少或无劳力耕种。据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统计,共有耕地11167.95亩,人均0.97亩,荒芜39.6亩,占当地总耕地的1.25%。作者在农村走访了解到,当地应种而未种的土地约在20%左右,若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因劳力不足荒芜的耕地加以统计,那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不容忽视。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由于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和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起来不到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竟高达2/3以上,且仅受过短期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也流向城市打工。因而留在农村种地的劳力,要么超龄,要么没有接受过学习或培训,素质不高,从事农村生产的效率必然较低。据对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4614 617kg,耕地亩产537kg,农村人均粮食仅401.9kg,若按全市总人口计算人均仅达300kg。可见,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其粮食产量低,致使全市人均粮食水平远远低于400kg的安全线。
3.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目前,在我市农村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少。原有的一些技能型人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都到了城里另谋高就,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乡镇一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现象,加之农技人员待遇低,收入无保障,许多农技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农用物资的经营上,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后续的农技人员很难接上,现在的学生大都不愿学习农业技术,报考农业中专、农广校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此下去,农村科技人员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4.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力越来越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明显不足据测算,我市在耕牛减少,机耕率不足20%的情况下,从事粮食、蔬菜、水果、蚕桑等约需劳动力63.52万人,而实际除去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从业的34.68万人外,适龄劳动力只有30.94万人,再加上18.62万超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已开始凸显,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已造成一定影响。
5.种粮成本高,收益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收益降低,增产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一些农户不得不放弃种田,到城里打工赚钱,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度外流。据大安区农林局对大山铺镇农民耕地成本的调查分析:水田每亩成本高达566元,按每亩产粮450kg计算,每公斤1.70元,产值765元,收益199元/亩。农民种地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要亏损,谁还情愿留在农村种地。长此下去,种粮的劳力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加之耕地的逐年减少,粮食总产上不去,市场供给必然受到波及,进而影响到人民的基本生活。
三、稳定农村基本劳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构成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定农村的基本劳力,并提高其素质,以确保粮食的生产和安全。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合理分流农村劳动力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滞留在农村,对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都不利;但过度地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力、新增劳力都流向城市,农村基本劳力无保障,便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为此,全市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要树立全局思想,统筹兼顾,正确引导,在保证农村种养殖业基本劳力的前提下,合理转移和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到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又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2.突出教育,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农村培育一批技能型人才。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4.普及科技、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首先要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再次,要稳步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年来国家从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农村建制镇数量扩大到20年前的8倍之多,发展到了19060规范的乡镇。但是农村经济在告诉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这一些列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人多地广,农村分布地区广,农产品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分配不合理,导致农产品堆积,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地区,仍然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近年来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二)农业生产投入量低
科技时代的到来,物价上涨,而农业生产的市场价格普遍较低,很多农民所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的利润无法满足他们生活消费的需要,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下,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市高校就读,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工作。由于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这些人量流失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低。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区域性农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底下。农产品的生产缺乏特色,难以吸引顾客,导致农民经济收入不高。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与金融资源结构优化的矛盾
农村人口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基于这个原因,我国在农村设置大量不同类型的银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类银行的存贷比高,而金融服务却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在农村建立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服务品种与多层服务之间的矛盾
基于农村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而要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根据农村的特征,因地制宜可在农村建立起一站式金融服务体制、农村人口密集居住地区设置社区性金融服务体制和在农村集市街头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设置综合化金融服务体制。
(三)可持续性与高风险低收入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经营主体风险高,获利少,无法满足银行的需求,导致双方的发展都艰难的局面。
(五)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村金融机制体现出高度垄断集中的现状而标准金融运行机制需要多样化。两者之间的问题需要从市场竞争中的到解决。例如在农村开始更多类型的银行分解农村金融垄断情况。
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办法
(一)高科技武装农业生产
袁隆平依靠技术种植出来了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可见,科学和技术才能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进先进的农具和种植技术可以大大帮助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单位农产品的产量提高。
(二)革新农民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在农村里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依旧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跟不上。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题,要发展农业就需要给农民意识上、思想上引导,传授农民先进的科技知识,
(三)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转变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动态千变万化,因此,需要转变农村产业结构。针对人民的需求,发展多元化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结构,例如:开辟采摘园和农家乐等。
(四)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
发展农业生产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农村人流量的大量流失,需要国家的优惠政策来留住人员,发展生产。需要留住人就要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被留住农村所带来的利益而吸引,留在农村积极发展生产。
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的明显问题是金融问题,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制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农村信用社为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农村金融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以创新促进农业金融改革
(一)升级诚信体系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了解别人的渠道更多,因此可以借助网络平善诚信体系。诚信体系采取星级评定,对诚信度不同的人给与不同的级别,对诚信度高的人给与更多的优惠政策,带动群众进行诚信借贷,发展经济。
(二)合理运用农村土地资源开放土地金融市场
随着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导致田地的荒芜化,而有些企业家想要发展生产苦于寸土难求。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用标准化、单一化方式进行对土地的投资,来吸引企业家生产,同时带给农民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融资体系关系
基于商业银行融资和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交易主体的实际问题,开展一条龙式间接融资体系。银行想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借贷,再由这些企业对农户进行批发和零售,待到获利时,龙头企业再还贷加息。
(四)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建立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农村具体情况提供给农民便捷的商务交易通道。由于农民普遍知识水平不够高,因此在担保体系中要完善明确,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借贷存取的弊与利,让农民更信任银行参与银行的存贷。
五、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我国一次次的攻克这些难题,例如早在上世纪采取的圈地运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艰难的走到了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还是需要加大努力。而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上更是步步艰难,一直以来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仍然还需要完善金融体制,带领农民走向富足。
参考文献:
[1]王顺,梅国超,赵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金融,2014(22).
[2]杜晓颖.关于农村改革创新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4(5).
[3]毛杨花,陈红燕.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科技经济农场,2016(1).
在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的21世纪,会计实务的数字化、智能化,使用计算机进行复杂化的多元计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会计电算从单纯地使用计算机登记账簿,到运用数字会计计算进行财务计划,分析和预测财务走向,核算的盈亏,为财务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等。在具体实践中,会计电算主要进行三个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日常业务财务核算,二是管理会计信息,三是进行财务决策参考。
会计电算是一种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会计实际操作的一种手段,它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现代财务管理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本文由收集整理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财务领域的主要趋势。同时,这种先进的手段不仅在城市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推广到了农村。因此,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会计电算化的农村财务管理应用进行分析,主要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在现实农村背景下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及解决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提出一些会计电算在农村普及的建设性观点。
一、会计电算化对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
1.保证会计核算的时间性,提高工作效率。
在农村运用会计电算与城市一样,都是利用数字计算的准确性。在会计事务中,一个极小的数字差异都会影响整个统计数据。使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误差,减小会计计算出错的概率。通过在农村广泛推广电算,会计的工作量和计算量就能大大地减少,从而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财务工作。
2.使农村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
使用会计进行管理决策电算更加科学有效,因为通过大量的数据数据,能够从多角度分析财务报表。同时,它建立了一套新的档案储存形式。会计档案资料存放在软盘和硬盘等设备中,这些设备的存贮密度,是以往任何一种纸质会计档案所不能比拟的,查询速度快、检索能力强,可以快速传递会计信息。
3.增加了农村的财务公开的透明度,便于监管
电算化后,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记账后的凭证不再允许修改。
4.精简人员为政府节省了开支
在农村使用会计电算,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员工资开支。以往3—5人的工作,如今一个人也能游刃有余。会计电算软件的数据展现方式和展现类型多元,在汇报的时候也能简洁有力。以往农村会计抱着沉重的报表和总结的年报去进行工作汇报,不仅十分的不方便,在查看和管理这些数据的时候也容易出错。
二、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困境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的会计计算长期依靠纸质的、手算的系统,如果一下子硬性推广会计电算,不仅是会计自身对新科技的接受和适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查看和利用会计电算数据的其他人一时也不太适应。所以,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的普及和应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们对新科技、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2.操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农村会计的知识水平基础参差不齐,在农村推广使用计算机手段的会计电算就会面临技术障碍。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国家对农村的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实行得到可能。有时候在农村,不是没有足够的条件,而是没有人有能力胜任这一工作。
3.软件更新缓慢不能很好的适用当前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电算软件玲琅满目,而在财务工作中却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软件的精度、统计方案和财务规范步骤。还有一个问题是,各种软件之间数据接入和使用方法迥异,报表汇总不能兼容,数据不能有效地通用。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情况之下,农村的会计电算更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最好能够使用通用的软件。
4.基础工作薄弱,资金薄弱
中国的农村条件参差不齐,南北方和东西部差距十分显著。电算化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想要在广大的农村普遍推广一个新技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1.加大政府推行力度
政府对于农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设施欠发达、电算化观念尚未普及的农村,以行政手段推广这一新兴事务是行之有效的,在实际应用中看到这个技术的优越性,才有可能让他们自发地使用会计电算,加入会计电算化的行列之中。
2.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农村的计算机人才极其贫乏,在电子计算机电算领域对这样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不过,通过培训和更多接受正规教育人才的逐渐加入,农村应用型知识分子的缺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实现科学化的财务电算技术普及将成为可能。
3.加大软件的更新升级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等方式来解决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升级更新财务管理软件,以适应会计电算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 农村 广告媒介 传播形式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广告媒介的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热点。在大中城市,各种广告媒介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城市经济飞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告媒介研究和开发一直被忽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决不能忽视,对农村广告媒介的研究和开发更显紧迫。
一、农村广告媒介现状
笔者于2008至2009年先后对四川地区8县12个乡镇广告媒介现状进行问卷式调查,具体深入到22个村级单位(其中13个村位于丘陵地区,9个村位于山区),51个组级单位,总计7830户农村家庭,34625名村民中收集数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广告媒介的开发以及农民对广告媒介的信任度都有了很大改观,传统广告媒介已基本深入农村,新型媒介也开始得到普及,广告媒介的消费已逐渐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信息传播渠道呈多元化倾向,农村市场的媒介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村受所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广告媒介基础设施、传播形式依然非常有限,这点在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更为严重。
(一)电视成为主要的广告媒介
由于电视对受众的附加条件少,因而在农村是最普及最受欢迎的媒介。此次调查的四川省22个村7830户村民,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电视拥有量约为90%,也就是每10户约有9台电视。其中有12.72%的用户使用卫星电视接收节目,平均接收约48套节目; 80.21%的用户使用闭路电视接收节目,平均接收约42套节目;数字电视基本没有使用;由于条件限制,仍有部分村民还在使用原始的天线电视,平均接收约27套节目。村民最爱看的节目有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黄金剧场,中央7台的节目和四川台以及一些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另外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频道如湖南卫视比较受年轻人的欢迎,这些电视频道推出的广告信息到达率也最高,村民接受度最高。调查显示,目前电视已是农村最普及和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媒介形式,农民的很多商品信息都是通过电视获得。如何充分开发适合农村受众的电视广告,做好电视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有线广播在农村走向衰落,无线广播开发不足
有线广播由于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并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信度, 80年代中期以前在农村非常普及。但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电视以及紧跟而来的各种广告媒介形式的出现,有线广播开始走向衰落,无线广播以新的形式进入了竞争激烈的城市媒体大战,但对于地形复杂,人口分布零散的农村来却无暇顾及。在对四川省8县12镇的调查中,很多乡镇的广播站基本已没有开展或者很少开展广播工作,在21个村级单位中,有18个村级广播站已经不开展工作。而无线广播频率覆盖又很难达到,农村广播媒介的发展基本已处于停滞状态,广播广告也就无从谈起。
(三)纸质广告媒介在农村仍极为薄弱
在城市,纸质媒介对我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其对受众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纸质广告媒介在农村的普及一直非常薄弱。调查显示,34625名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3.77%,小学文化占26.41%,初高中文化占41.64%,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对“你是否有看报、看杂志的习惯”一栏,95%以上的村民选择了“否”。这一点在镇一级和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好一些,但调查表明,农村居民不看书、看报的比例基本也在9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农村居民由于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的限制,几乎无读书看报的习惯。其次,针对农村生产建设、生活状态的纸质广告媒介的缺乏,无法引起农村居民的兴趣。农民主要关注的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广告内容,而现在的纸质媒介刊登的广告针对农村居民的内容很少,导致纸质媒介这一重要的广告媒介在农村开发不足。
(四)户外广告媒介发展迅速,但形式较为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户外广告媒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虽比八九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形式依旧单一。农民接触最多的户外广告媒介除了墙体广告外,就是近年来兴起的车身广告。墙体广告媒介几乎深入到每村每组,在“常见的广告媒介”一栏中,有95%的人选择了“墙体广告”,可见墙体广告在农村受众中的影响。
在调查的21个村51个组中,乡村公路在村一级单位基本都已覆盖,在组一级单位覆盖率也达到80%以上。穿梭于乡间的汽车车身广告、站牌广告,已开始成为农村广告媒介的又一主要形式。
(五)新型广告媒介的开发力度不够
新媒介如电脑和手机等近年来来慢慢成为广告媒介中的新生力量,在农村也已有所增加,但由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尤其是宽带的普及等限制,所占比例非常低。由于此次调查的主要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农村,网络的覆盖率基本为零,电脑的使用也就可想而知。四川省于2002年成立“四川农业信息网”,开辟了22个栏目,但宽带难以普及,以及相对昂贵的上网费用,实际普及率并不理想,商家广告信息到达率也就可想而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渗透率仅为3%。在四川地区,即便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成都周边村镇,每百户农民计算机拥有量也不到3台。手机的使用和其网络覆盖的普及,使手机在农村普及率大大高于电脑,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家庭基本拥有一个手机,但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的限制,以及手机作为广告媒介在信息管理上的不到位,农村居民对手机广告基本持不信任态度。
另外,电影长期以来深受农村居民的喜爱,随着“电影下乡”活动的开展,以电影这种媒介推出广告信息在农村有较强的影响力。但由于地方政府和商家对电影这种广告媒介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电影这种广告媒介在各地的推行情况也就有很大差异。
调查表明,电视、户外媒体(墙体、车身广告)、纸质媒介等广告媒介是农村居民接触度较为频繁和信任度较高的。另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媒体(网络、手机)必将成为极具潜力的广告媒介,在农村中青年一代中占据较大比例。还有就是电影广告媒介,在农村比较受欢迎。但总体来说这些广告媒介在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中的开发仍很不足,未充分发挥其广告媒介的优势。
转贴于
二、农村广告媒介开发的建议
(一)电视广告媒介的进一步开发
目前,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和影响力,已成为我国政府建设新农村、公布政策消息、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有力工具;也成为了众多企业进军农村,开发农村市场的首选广告媒介。但目前真正具有地域针对性的电视频道仍十分有限,虽然中央台和各省级电视台,以及一些区域性电视联盟已有一些专门针对农村人口的电视节目和广告信息推出,但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单凭几个频道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建立针对性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性电视媒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采取政府牵头、企业经营的模式,加强农村电视接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性电视网络,开设专门的农村频道。这样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更快捷更集中地公布政策消息、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广告企业也可根据农村实际 情况有针对性投放广告。这一点可以借鉴CCTN(中国县、市级电视广告网)的经验。它将11个省600多家县(市)级电视台链接成网,购买是每晚19:30—21:00的黄金时段,以省为单位进行整体投放。这不仅提高了本地频道的关注度和忠诚度,更有效的到达目标受众,为广告主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同时也增加了县(市)级电视台的收益。
(二)农村纸质广告媒介的开发
纸质广告媒介在农村发展的薄弱,虽然和当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有关,但最主要的是针对农村的纸质媒介非常缺乏,农民很难接触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报刊杂志。正因为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书本知识十分信任,书报、杂志在农村有很强的信任度。尤其随着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比父辈要高得多,所以纸质广告媒介在农村的市场将会增大。各地方政府和报刊企业都应该重视和发展农村纸质广告媒介,办一些专门的农村报刊,在输入外来商品、知识、科技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将当地商品信息向外输出。另外企业可以将在城市兴旺发展的DM杂志等类似纸质广告媒介推广到农村,并将产品广告、逸闻趣事、科学常识、涉农公益性广告融为一体,这样既得到了效益,又为农村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农村新型广告媒介的开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电脑和手机等新型媒介,(紧转第146页)(紧接第128页)在农村的普及将会进一步提高,将会像电视一样成为农村广告媒介的主要形式。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这一领域的相关工作,做好网络覆盖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织并指导相关企业涉入此领域,做好监管工作,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信息环境。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法规、普及农技及文化知识,商家也可以运用巧妙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比如根据不同的播种季节、妨害阶段,农药、肥料商家可以在普及农技知识的同时,推广自己的商品广告信息等。此类广告由于其时效性、灵活性、区域针对性、费用低等特点,对大型商家和地方性中小型商家都很实用。
(四)交通工具和其他广告媒介的开发
据调查,我国绝大多数农村都基本达到了村村通公路,这给交通工具这一广告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前景,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广告媒介,将会给商品广告带来极高的传播效应。还有公路两旁的站牌、户外广告牌,也是很好的广告媒介形式。有条件的商家还可以自行组建彩车,深入乡镇进行宣传活动,这种形式在一些地区已有采用,效果十分理想。
另外,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都在号召送文化下乡活动,政府可以与商家联合,开展文艺演出、电影下乡等形式。虽然目前电视已基本普及,但农民对文艺演出、流动电影这种形式还是很欢迎的。在演出和放映期间播放相关广告信息,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达到了商品广告的的效果。
三、总结
近三年来,笔者对我国农村尤其是四川地区农村广告媒介做了深入的调研,深感近年来我国农村建设的成效,农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消费观念日趋提高,农村广告媒介形式也出现日新月异的改变,农民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这对于一个占总人口56%以上农业大国来说,还是很不成正比的。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广告媒介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政府、广告业界深入农村,依据农村的具体实际状况,开发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广告媒介,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