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

第1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关键词:电信;重组;战略;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经贸委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然而,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未能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

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经常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检验,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

培育以核心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培育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解现有技术组合;(2)判别关键性技术;(3)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要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设计出自己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1.中国电信企业的S(Strength:优势)分析。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规模、网络规模、人才储备规模、品牌优势等方面。中国电信企业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中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品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一些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电信品牌认知度最高。

2.中国电信企业的W(Weakness:弱势)分析。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3.中国电信企业的O(Opportunity:机遇)分析。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不到1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这对未来中国电信进入移动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不断扩大。

4.中国电信企业的T(Threat:威胁)分析。(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约束转向无序。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中期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首先,竞争重点体现在互联网和长话业务领域竞争方面,大客户是竞争的焦点。其次,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其三,虚拟运营商将逐步增加,通信管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将会以自身优势,利用电信企业资源在本地市场开展服务和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复杂。(2)电信人才流动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使电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立比较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做好竞争战略选择。

五、中国电信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及其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电信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电信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动态环境下:(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电信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的规模经济,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使中国电信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电信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是所提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电信企业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中,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2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关键词:虚拟组织;高职教育;集约化

一、虚拟组织的内涵及其特征

虚拟组织指组织通过借用、整合外部资源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虚拟组织突破了有形的组织界限,借用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生产、设计、服务等功能,从而使组织除核心功能外其他功能虚拟化,在借助电子网络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

虚拟组织的基本特征为:1、虚拟组织可以共享各个成员的核心竞争力;2、虚拟组织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便捷性;3、组织边界模糊;4、虚拟组织以信息网络为依托;5、分布作业;6、是虚拟组织中的成员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

二、高职教育运行的集约化

高职教育集约型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型发展而言的,是指在新形势下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规模适度的发展战略和路径。其基本内涵是将某一特定区域内处于分散且运行效率低下的教育资源以集团的形式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教育经济实体,以资源重组和充分利用发挥高职教育的规模效应。

职业院校集约化运行是借鉴现代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包括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单位以及中介机构在内的办学联合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有企业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双赢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的类型可根据各成员单位的结合关系分为校校联合、校企一体、合并重组三种类型。其运行机制包括紧密型、松散型以及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各种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各有所长,同时又不同程度存在各种问题。如作为目前主要形式的松散型职教集团,由于组织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捆绑和约束,集团中的院校和企业对集团组织不承担长期的任务和责任,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集团将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它的生存和发展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难以进行整体性的长远规划,教育资源做不到集中调配,更谈不上有机整合。因此,既然这种松散型的集约组织发展潜力有限,就必须考虑一种更好的组织形式进行替代的可能性。

三、虚拟式职教集团组建与运行

虚拟式职业教育集约化运行是指在松散型职教集团中,搭建各种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利用共建、合作开发、外包等形式,在各成员单位的资产和组织结构不做根本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利用校外资源培育自身的核心优势,降低集团运行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集团的运行效率。

1、专业与课程开发虚拟化

专业是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具体体现。虚拟式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设置专业,逐步形成专业平台,在专业平台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整合成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专业群。虚拟组织内各院校专业设置不再重复,并各具特色。同时各院校通过品牌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形成在虚拟组织内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龙头、各专业相互支撑的专业体系结构。

在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根据多元整合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对原有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多元叠加、和谐融合与灵活组合相结合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虚拟式职教集团内各院校通过虚拟组织形式共建课程开发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并在组织内通过师资互换以及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2、招生与学生就业推荐工作虚拟化

当前,面对生源数量逐年递减的现实,招生工作将是诸多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是按计划招生,体现了政府的行政行为。考生对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很少能从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角度作出系统的判断,其结果是在学生既不清楚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不了解专业特点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情况下进行选择,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得大多数考生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虚拟式职业教育集团内,各院校可以不再设立独立的招生机构,而由集团统一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运作。尤其是大多数集团是以行业为背景建立的,可以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集团统一制定招生计划,统一录取,而各院校招生工作则呈现虚拟化。集团的招生机构可从招生数量、层次、专业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对每年的招生宣传作出判断。此外,还可以委托市场中介咨询机构到招生地进行深度招生,从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从就业工作看,虚拟式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其内部的全部专业与企业对接,全方位的进行合作育人。在订单培养和校企全程式合作日益深入和广泛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就业组织机构也将成为虚拟化组织。

3、实训教学组织虚拟化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一五”期间,国家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组织虚拟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企业运作和操作或仿照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思路和做法,将实训教学组织“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实训公司。例如天津市已经出现了企业中专对学生开放、供学生参观的生产车间,尤其已经出现可以在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的专业化“教学实训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是某家大公司的子公司,专门经营为高校组织实训教学的业务,其本身在人事、管理和专业等方面和其母公司实为一体。加之该公司人员大都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在专业圈子内“企业熟、业务熟、关系熟”,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将实训教学外包这类专业公司恰恰是利用了其优势,合理使用了社会教育资源。 转贴于

4、师资队伍建设虚拟化

虚拟式职教集团集约化运行可使组织成员的优质教师资源做到共享。通过虚拟组织,使组织内的教师成为动态的虚拟组织下的人力资源,各院校专职教师的人事关系以及工资档案不变,但院校之间的教师可以互派,尤其是充分发挥各院校名师、精品课、骨干教师等优质资源的引领作用。加之,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状况基本上形成了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的“二元整合”,通过建立虚拟式兼职教师资源库,集团各成员校可聘请自己所需的教师,做到兼职教师资源共享。

5、教学管理虚拟化

高职教育集约化组织内校际之间没有围墙,在基础设施、校区空间、图文信息、体育设施、师资、高职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充分实现内外开放、资源共享。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构建。教育群内各院校共享图书,形成容量庞大的图文信息系统,并对教师和进驻园区的科研机构人员发放图书馆一卡通。公共建设平台不仅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提供了载体,同时利用其中的先进装备,实现产学研结合,为教师、学生和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6、项目开发虚拟化

集团通过建设产学研公共教育平台,整合和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面向社会的培训中心等高职服务体系,建设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研发、推广应用为重点的科技研究中心,引进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各种国内外高科技资源,实现教育、科技、社会的共用共享,提高装备设施的利用率,努力实现从教育资源共享向科教资源共享的转化。

7、后勤服务虚拟化

近来,各职业院校都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在虚拟式高职教育集约化运行中,更能够体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优势。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各院校可以通过统一外包、托管、租赁等形式,降低组织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四、虚拟式职教集团运行方式的改善

虚拟式职教集团运行的关键在于组织结构的变革,集团内的职业院校必须突破原有的实体组织界限,由竞争走向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价值。职业教育实施虚拟化运行应进行以下战略改善:

1、形成并强化核心竞争力

虚拟组织实质上是一组相关的核心竞争力的组合,所以集团内的职业院校应尽可能将非主导业务进行剥离,不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能力,这是职教集团运行实现强强组合的基础。

2、对非关键业务实行外包,突出并强化主业

对非主导业务逐渐实现外包,使组织虚拟化成为最大限度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资源运行效率的有效形式。事实上职业院校不会所有的专业都是品牌专业,所有的运行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通过外包的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达到降低组织运行成本和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组建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的概念源于企业的联合。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项流动的网络组织。当前职教集团内可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联盟的院校以此相互交换资源,在虚拟组织搭建的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与成本共担,并带动集团内处于较弱地位的职业院校共同发展。

4、技术与信息交换

集团内的职业院校拥有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建设等各种信息和应用技术。集团内的职业院校在信息与技术交流方面不能是封闭的,应通过虚拟组织的形式构建各种平台,如教师互换、课程共建、项目合作开发、定期举办研讨会等形式,使院校之间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彼此借鉴成功的经验。

5、职能部门虚拟化

虚拟式职教集团运行势必要通过各成员院校共同搭建虚拟式平台或某些业务实行外包,这必然弱化某些职能部门的功能。因此,这些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将影响虚拟组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第3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涵义;现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力量,医院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医院人力资源编设要合情合理,配备比例适当,整体结构优化,从而保证医院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一切可运用的现代科学方法,对特定条件下的人力进行组织、调配,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组织运作高效率。它是人事管理的一种全新方式,强调人才的开发,培养员工的高度责任感。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阶段,还没有独立的人事科,人事管理职能为院办的职能之一。具体事务实际上由院长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总务科等职能部门分别完成。没有专门的部门,参与管理的部门又多,导致了人事决策的执行、协调、反馈的效率较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得不到发挥,不能为医院总体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为员工提供优质的人力服务,影响了医疗队伍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做好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适才适所。医院由于历史原因常常是一种粗放型的配置,大多数人员是一个岗位定终身。医院是由各种素质不同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人才之间才能实现结构方面的互补,人才的集体效用将难以发挥。医院编制一般是由拥有的病床数量决定的。增加的人力资源成本就要转嫁到患者身上,使患者的就医费用增加,医院在市 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2.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

在许多绩效管理实践中,绩效考核结果一般划分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等若干等级。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考核等级,以及不同考核结果人员的比例分布,对绩效管理的成功推进是很关键的。绩效考核不合格员工往往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欠缺,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很关键,选出优秀员工的确存在困难,会给部门领导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会形成大家轮排的现象。阶段绩效考核不一定要选出优秀的,只要把不合格、待改进的评价出来,那么绩效管理的意义就很大了。绩效考核等级划分一定要符合企业文化特征,这是绩效考核取得成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管理理念体现不充分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扮演被动的人事行政角色,并没有很清楚地与医院整体运作绩效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医院人事部门工作范围只是招聘人员、核发工资、档案保管等琐碎而又具体工作,同时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医院人力资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乏应有的基本管理制度。

三、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医院管理中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使“人”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医院和员工“双赢”,达到利益最大化。

为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

选人用人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关,只有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实施,选拔和使用到了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才能为诸如薪酬待遇,培训发展等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必须做好工作分析,岗位评价,制定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基础工作,同时在选拔人才时要严格按照招聘程序运作和完成规定的考试考核考查内容,这样才能够确保招聘到高素质的优质人才。

2.建立职责明确、有效放权的岗位责任制

医院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运作机制,必须要相应地建立一套适合本医院特点的组织体系和岗位设置,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任职条件清楚,权限使用清晰。要真正做到这些,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员工的能力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二是有效地放权。

3.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医院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医院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医疗服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医院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在实施考核中就必须要有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本人(或科室)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同时在实施考核中做到公正操作,对事不对人,并能将考核结果面向所有的被考核者公开,并及时做好反馈沟通工作。

4.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外在刺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可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进而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和效益增长。制约机制也称约束机制,就是要求医院员工在医疗服务工作中的行为要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和医院规章制度,使其行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性。

5.推行“人性管理”培育良好的医院文化

第4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港口由单一的运输节点发展为联结全球生产、贸易及相关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演化成港口所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纵观世界港口的发展历史可见,现代港口的发展从第一代纯粹的“运输中心”经由第二代“配送中心”发展为第三代“综合物流中心”。进入21世纪,向以供应链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港口转变。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大港,如何适应形势、升级发展、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其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四代港口在兼容前三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从一个静态的、节点型的角色转变到动态的、网络型的角色,通过港口之间以及港口与相关物流活动之间的互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港口服务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以满足市场对港口差异化、精细化和敏捷化服务的需求,形成柔性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荩厦门港口现状

厦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港位于福建省东南的金门湾内,九龙江入海口,岸线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型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经过多年的发展,厦门港现拥有5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集装箱、石油、煤炭等专用码头一应俱全,最大靠泊能力达到15万吨级,航道水深达-14米,10万吨级以上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具备停靠第六代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能力。至2010年厦门港已连续5年名列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第7强、连续3年跻身世界集装箱港口前20强,名列第19位。厦门港已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航运枢纽中心,正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转变。但长期以来,狭小的经济腹地、南(珠江三角洲)北(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夹击、省内各港的竞争、以及相对落后的港口管理和服务水平一直制约着厦门港口的发展。

厦门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发展的瓶颈

自“十五”以来,厦门港在港口硬件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全力推进深水泊位、深水航道工程建设,提高接纳超大型船舶能力;改善腹地交通条件,提高厦门港的辐射能力等等,但在港口管理和服务等“软件”方面建设投入较少,形成厦门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发展的瓶颈是:

1、从业企业众多,但功能单一,服务质量水平低下

厦门港主要有三个港区,注册经营的船舶公司共有82家;货代300余家;专业报关行近100家;集装箱场站有近20家;运输企业200多家。其中除了码头以外,其它行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服务项目单一,港口服务功能仍围绕着传统的货物运输、储存、装卸等业务,尚未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转变。此外港口中介服务中的金融、保险、咨询、法律、航运市场交易等,也还未充分发展起来,影响供应链的构建与运行效率。

2、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不完善

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够实现合作过程中需求与供给信息的共享,快速响应市场,共担风险,共获利益,也可以有效地实现以港口为中心的供应链协同,提升港口的整体竞争力,降低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但目前,我国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仍然受制于计划经济模式,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缺少科学的协商决策和合作对策研究;在利用Internet/Intranet进行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法律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

3、缺乏有效的协调运行机制,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尚未整合优化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动态、复杂的网络结构,需要作为供应链核心的港口企业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进行协调运作,将静态的管理机制与动态的计划实施相结合,使各企业在共同利益驱使和优势互补的情况下,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辐射全球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联盟。但目前厦门港口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还不够紧密,尚未建立稳定的联盟关系。地域范围内的港口群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与合作,甚至进行低效率的恶性竞争。

4、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不利于供应链的快速反应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港口与相关企业、部门之间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这些数据分布在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中,要做到快速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就必须加强协调联系并采用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起来。厦门港在港口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EDI系统经多年建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口岸各部门的电子平台仍各自为政,没有联网,做不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影响通关效率的提高。

构建厦门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建议

1、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节点企业的优势互补

供应链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的战略管理思想。由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一系统里任何一个物流服务供应商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物流服务项目,综合型物流企业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超出自身能力的服务,应该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节点企业应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负责优势责任,使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管理和信息优势得以集成,并通过核心企业有机的协调来共同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

2、加强管理,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

合作伙伴选择是供应链构建的核心。在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作为整条供应链核心平台的港口企业,其合作伙伴包括上游的货主、中游的陆上运输公司、下游的船公司、以及海运配套服务供应商等等,规模形态和性质各异,各成员间利益相互冲突。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促使整个供应链协调一致,提高供应链中所有节点的利润。建立科学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企业信用、规模、绩效、文化兼容性和合作态度这5个方面入手,应用AHP和DEA相结合的方法对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选择。通过本方法可将定性的问题进行定量处理,能够很好地反映合作伙伴的客观情况,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成功运作。

同时开展港口间合作,与兄弟港口联合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揽货机制、营销渠道、集疏运网络、生产活动、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进行优势互补,避免同行业间恶性竞争。

3、整合港口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

港口的竞争源于客户。而客户(货主和船公司)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全程运输费用、全程运输时间、清关和相关手续的效率和可靠性以及基于供应链的“一站式”港口物流服务。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和掣肘,港口必须取得综合协调才能实现港口服务的最优,港口企业作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成员,应担当起物流服务整合商的角色。首先通过构筑平台,引入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报关行、装卸企业、配送企业、加工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以及与货物流通相关的金融、保险、贸易、信息等服务企业,加上政府监管机构(口岸机关)与港口企业和客户共同构建起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平行结构和垂直结构的上下游关系。其次,促使各企业之间乃至整个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形成共同目标:以供应链的系统成本最小原则来统筹规划。最后,树立港口作为核心企业的地位。逐步实现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化控制,以市场预测、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等手段强化供应链一体化,形成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减少全程物流时间和物流费用。

4、拓展陆海腹地,延伸厦门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

一是继续拓展内陆腹地,保持己有的福建内陆地区、江西、湖南铁路“无水港”业务,努力向其它西部省份拓展,逐步完成内陆网点布局、推动公路、铁路“无水港”建设,实现厦门港与内陆地区的物流对接。二是拓展沿海腹地,凸显支线中转业务,新增运力增开内外贸支线、内贸线,吸引沿海更多货物到厦门中转,进一步强化厦门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航运枢纽中心地位。三是拓展海向腹地,重点是做大做强国际中转业务,充分利用厦门现有口岸资源优势,采取更优惠措施,吸引更多船公司来厦门开展国际中转业务。

5、加强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必须以统一的信息平台为基础。为使供应链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港口企业必须建立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链上企业要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再由核心企业进行信息总集成,保证节点企业在实时状态下获悉与己有关的信息,同时进行快速响应来满足客户需求,保证供应链管理准确、高效的要求。因此港口企业应该会同政府部门共同建设这个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以解决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各个节点的信息对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而与各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管理系统乃至业务运作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形成信息网,实现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信息集成,提升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效率和运作水平。

第5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企业 物流模式 探讨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物流配送体系已严重制约了企业有效地参与全球化电子商务竞争,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瓶颈。企业在配送决策上往往要在物流配送成本和配送服务上进行平衡博弈。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应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等特点。具体说来,企业应立足供应链的集成化、信息网络平台的协同化,采用网络化技术、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对整个物流和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来实现对于消费者的实物配送。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体系水平不一,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在对比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基础上,归纳起来,我认为,适合我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物流服务是否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功能是电子商务企业是否考虑运用这一物流模式的关键。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少药业企业、家电企业、大型制造企业以及连锁商家等随着在全国范围内多年的经营,不少企业都有庞大的商品营销渠道,自身拥有良好的物流网络与相当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网络经济发展,这些企业在经营电子商务时可通过不断整合自身资源,吸收外界资源,搞好自身物流网络建设,形成适合自我的物流配送体系。

企业从构建全国性的物流体系角度出发,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租用社会化或专业化的仓储和配送中心作为自己的节点来弥补这一环节的空缺;也可以考虑请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来担任企业电子商务下物流体系重构的咨询业务,从而在高屋建瓴的角度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把脉。另外,企业也可利用本身物流体系承担其他企业和商家的物流配送业务,从而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达成网络配送规模效应,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

二、与物流企业共同完成物流配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竞争的优势将不再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有多少,而在其能调动、协调和整合多少社会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灵活采用物流自理和模式是电子商务企业更有效发挥自身竞争力的法宝。经营理念、物流成本、服务质量、网点覆盖率、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接口能否对接整合等是企业寻求第三方物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企业应注重在在经济可行基础上与专业物流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库存控制、商品在途信息跟踪、商品销售信息及服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商流、物流信息的共享。

电子商务企业携手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配送的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虚拟物流联盟模式

由于国内网络覆盖广,物流成本低,信息化程度高,经营理念和服务化水平高的专业物流企业不多,企业往往难以在众多物流企业中选出一家各方面都符合本企业物流业务需求的合作方来实现物流配送。“虚拟物流联盟”的形式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组建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新的方向。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在不同地域内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居于各地的仓库、配送中心凭借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联盟”,通过各物流企业商流、物流信息之间的共享以及一系列的决策支持技术来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使得物流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变大,从而实现对消费者的配送。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畅通无阻的信息化高速平台是构建“虚拟物流联盟”的基础。同时,这一虚拟联盟对于企业间物流技术、企业组织结构等都要求较高。电子商务企业应建立联盟伙伴之间的评估与淘汰机制,不断优化联盟内的资源优化组合。这一方式对解决我国企业的物流配送的跨区域合作、整个物流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2.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共建模式

由于“最后一公理配送”覆盖面极广、运作繁琐,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将其转由物流公司来完成。而出于对库存成本、信息的掌控、防止突况带来的缺货损失、企业战略发展等的考虑,电子商务企业往往会考虑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仓库和配送中心。这就促使企业采用与第三方物流共建来共同实现物流配送。在这种模式下,电子商务企业一般沿用或是通过建模与实证分析在适宜的地方自建大型的存储仓库和配送中心,不断调整和优化仓库、配送中心的布局,通过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技术实现与物流公司的合作,将其后环节的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来完成,共同实现对消费者的物流配送。双方之间沟通、信任机制的构建,双向信息对接、整合等问题对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企业可通过灵活发挥自身和公司的双重优势来实现低成本、高效的物流配送。

三、物流全外包模式

物流全外包模式即企业将非核心优势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由物流公司来承担,而电子商务企业则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目前,由于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原有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都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同时对外包活动及相关的关键业务丧失控制风险等的顾虑,因而只有极少数电子商务企业采用这一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大经济环境的改善,专业物流企业对自身进行全新的变革,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构建,适应于物流全部外包的社会环境亦将逐步形成。这一模式对于双方之间战略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电子商务竞争不断加剧和提倡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物流全部外包模式将成为不少电子商务企业逐步过渡、最终实现的方向。

四、 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是物流领域内的新一轮革命。电子商务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用物流自理、模式来构建企业的物流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物流领域的最新成果,在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第6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1.1内涵定位

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指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较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先进的院所制度体系和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支撑引领有力,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特定生态类型区的科技创新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地市级农科院所与高校、企业等之间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从省内来看,区域创新中心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能够主导区域农业创新发展方向,引领区域农业创新发展进程。从全国来看,区域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在国内农业科技领域有一定话语权、在某个领域有主导权,能够体现河南省的农业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对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1.2基本特征

1)技术原创性。区域创新中心是河南农科系统的技术创新高地,在应用研究、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高新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并持续推进,在区域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2)创新集成性。区域创新中心不能局限在农业技术创新领域,而要顺应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衔接配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3)示范综合性。区域创新中心是区域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术研究主阵地和科技进步主渠道,能够加快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了一套有活力、有效率、可复制和可推广的体制框架和制度创新成果,在河南农业创新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区域主导性。区域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在全省农业科技资源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河南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的重要主体,是河南省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先机的骨干力量,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占重要地位,引导着区域农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5)影响全国性。区域创新中心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是地方参加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在全国农业科技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主要功能

1)服务和示范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创新中心是地方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粮食安全的参谋助手,要适应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大省的战略需求,突出服务和示范的功能,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区域农业发展的格局,不断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2)支撑和引领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保障功能。支撑功能体现在:一是为区域农业科技决策、科技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供智力支撑;二是为发展技术密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健康、环境友好、产业集聚和经济高效的区域农业提供技术供给和创新成果;三是为周边区域和南北过渡带的农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提供智力资源、技术供给和科技成果。引领功能体现在:一是发挥区域主导作用,引领区域农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成为全省重要的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二是发挥创新体系优势,协同创新,形成“前沿科学—变革技术—产业示范”三者互动的科技创新价值链;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成为全省农业科研创新文化的重要引领者;四是参与科技竞争合作,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和发展先机,为提高全省农业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作出贡献。3)集聚和融合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基础功能。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的高度聚集,要求区域创新中心具有很强的融合功能,能够克服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和“孤岛”现象,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4)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衍生功能。体现在:一是科技基础设施为区域提供服务;二是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创新要素向周边地区和相似生态区辐射溢出,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四是创新文化对其他区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2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基础

2.1科研机构

信阳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中心,是农业大市、河南粮仓。涉农科研机构主要有信阳市农科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及部分企业。信阳市农科院是国家主要农作物重要的中间试验基地和生态育种基地,设有水稻、茶叶、小麦、油料、资环、植保和作物栽培7个研究所,建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小麦、油菜、茶叶和红麻试验站,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和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省籼稻、茶叶工程中心,水稻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和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小麦、食用菌试验站等省级科技平台;设有油菜遗传育种、稻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研究、水稻育种、茶树遗传育种与生态栽培省重点创新团队和省茶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在“十一五”全国地市级农业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第37位。信阳农林学院设有水稻、茶叶、水产养殖等6个研究所,建有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和豫南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院士工作站。信阳师范学院建有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院士工作站、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信阳农业领域共有院士工作站2个、省工程中心8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和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2.2科研成果

2006~2013年,信阳先后承担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5项,省级科技计划237项,争取经费6379万元,育成和推广农作物品种30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0项,其中,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专利申请量3120件,专利授权量1300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全省领先。

2.3产业带动

面向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县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田大户,创建了一批规模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粮田50.8万hm2,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636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9家,家庭农场2144家。流转土地3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54.5%。粮食总产从2005年的42.25亿kg提高到2013年的58.57亿kg。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2%,科技贡献率达到50%。形成了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3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特点

3.1节点优势

信阳市农科院是信阳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是河南省农科院第一个授权挂牌的区域分院,是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先后加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体系、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肥料技术创新联盟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任务。以信阳市农科院为主导,有助于把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和产业化转化连接在一个纽带,构建起枢纽型农业科研组织体系,提高区域农业创新水平和产品供给能力。

3.2学科优势

致力于应用技术学科研究,这既是地市级院所区别于国家和省级农科院所及高校的鲜明特点,也是体现地市级院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信阳市农科院长期聚焦南北过渡地带农业科技,聚焦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建立了覆盖信阳主要农作物的应用技术学科布局,是信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依托。与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既是信阳市农科院的学科传统,也是信阳农业科研的重要优势。

3.3阵地优势

尽管农业科研机构日益多元化,但农业科研的主体,尤其是地方农业科研的主阵地仍然是农科院所。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信阳市农科院是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粮食安全的参谋助手,长期发挥着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农业学术研究主阵地和农业科技进步主渠道的职能作用,以信阳市农科院为主导,有助于发挥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相对集中的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区域农业科技进步。

3.4体系优势

农科院所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优势。农科院所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农科院所的科研范围、对象和内容等有明确的层级分工,各层级之间存在着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一点与高校或者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系统与农技推广体系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农科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体系优势和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彰显,会进一步巩固其在区域农业科研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4建设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

豫南创新中心是河南省政府、河南省农科院赋予信阳及信阳市农科院的责任定位,应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信阳的要求上来,努力克服创新资源贫乏、科研产出不足、平台层次不高和高端人才匮乏等短板,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现代农业的引领力、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和区域创新的辐射力,建设学科、队伍、条件、管理和成果一流的区域创新中心。

4.1做好制度体系建设

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争取在编制范围内自主调整学科和内设机构。健全和完善以院所长负责制为主导,党委(支部)的政治核心为保障,院学术委员会、职代会为基础的现代院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2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区域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凝练重大科技任务与重大命题,制订一个科学合理、落地可行的区域创新中心规划。

4.3做好学科发展设计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引领科研任务和院所建设,系统设置研究所内部机构,加快学科团队和创新机制建设,建立“服务产业、科研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创新范式。实施“增强特点、加强交叉、扩大覆盖、助强扶弱”学科发展战略,以“研究方向”为单元,针对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明确“十三五”的研究选题、创新目标和考核指标,持续攻关。

4.4做好重大项目设计和成果培育

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和应用,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建设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加强品种、材料、技术、专利、标准和论文的产出,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4.5推进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加快推进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推广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构建农艺与农机相协调的生产技术体系,深化院县合作,推进农业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的升级版。

4.6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着力构建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坚持用平台夯实科研基础,用团队推进科研创新,用课题带动科研深化,用管理提升科研质量,用机制激发科研动力,用转化打造科研品牌,不断提升信阳农业科研事业的显示度、话语权和影响力。

4.7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以构建科技服务新格局为重要目标,依托重大项目攻关、优势学科建设和重大平台建设,建立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创建以团队为基础、持续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打造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骨干节点。

4.8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与中国农科院和相关高校的协同创新,提升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发挥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节点作用,强化与省农科系统的协同创新,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强化信阳农科系统的协同创新,集成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强化科研项目和科研过程的上下游贯通,使科技创新从研发到成果产业化形成一个流程顺畅的有机整体。

5建议

5.1实行省级统筹

区域创新中心隶属省农科院,事业费、科研经费由省农科院核拨管理,实现管理主体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要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资源融合发展,提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

5.2加大创新投入

以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定位为基础,实行公共财政向基层倾斜、公共设施向基层延伸、公共服务向基层覆盖的方针,把基层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农业科技经费短缺问题,省财政单独设立农业科研预算,使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环节都得到财政的稳定支持。

5.3设立平台专项

设立区域创新中心平台条件建设专项,从实验研究体系、共性技术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等层面推进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更新、改造和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加强平台与学科、人才、团队和项目的结合,拓宽区域创新中心及其科技人员的发展空间。

5.4整合创新力量按照成建制、成系统形成创新

第7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化 结算业务 系统建设

一、构建财务公司集中式电子结算业务系统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财务公司资金驾驭能力、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统一结算以资金集中管理为前提,通过电子结算服务的提供稳定了财务公司资金来源。同时企业的结算资金量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的晴雨表,动态反映了企业在财务公司的存量资金的变化,通过对结算现金流的变化趋势分析,科学预测资金走向,把握存量资金规律,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财务公司的资金驾驭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降低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

(二)为成员单位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服务集团发展

财务公司通过集中式电子结算业务系统向成员单位提供结算服务,将彻底改变原先传统的手工结算方式。财务公司集中式电子支付系统借助了银行现有发达成熟的结算平台和网络,将资金结算业务系统向内,延伸到集团各个成员单位,变财务公司的柜面结算业务为网上电子结算业务,减少了传统结算业务中的岗位设置与结算的流转环节,使得成员单位足不出户便能高效、安全、便利的办理结算业务,加速了集团内资金流转,提高了资金的周转效率。

(三)构建新型银财合作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集中式电子结算系统通过互联网或专线连接的方式,直接将财务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向外延伸至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完成了银财综合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有效的整合了集团内结算与核算过程,实现了“ 核算支付一体化”。而商业银行出于精细化管理要求,需与非银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商业银行通过满足财务公司个性化结算业务需求,不断推动核心业务系统的改进,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正是这种深度业务合作,促进财务公司与银行按照比较优势对内部资源重新整合、资源共享,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了双赢。

(四)构建网络时代下的新型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财务公司开发电子结算系统、实现集中统一结算是以网络环境下的资金高度集中模式的推广为基础的,新型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电子结算系统不可缺失的系统组成部分。电子结算系统充分地利用或者挖掘商业银行资金结算网络的“ 后台”,变被动吸收存款到自动归集资金,同时通过结算,财务公司将银行的职能完全接管过来,降低了财务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依赖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内部银行,保证了集团内资金的高度集中和绝对的统一支付。

二、财务公司集中式结算业务系统的应具备的核心功能

为实现集团内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结算,财务公司势必要更多地承担商业银行“ 前台”和“ ”的资金管理和支付职能,因此在设计财务公司集中式电子结算业务系统时,应更多着眼于内部业务流程的梳理,使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资金的实时查询与主动归集功能随着银企直联技术的日臻成熟,集中式电子结算业务系统的资金实时查询、归集功能已不难实现,系统可通过银企直联接口实时查询所有成员单位的银行账户,自动指令银行实时归集资金或自己主动发起归集资金,将资金头寸及时划拨到财务公司的账户上。

资金的实时汇划、支付功能该功能是指成员单位对集团外的企业拨付款项时,成员单位提交的电子支付指令在系统中不落地顺畅执行,实现汇划资金实时到账、资金结算零在途;签约银行从财务公司帐户扣划资金时,用真实付款人和收款人填制电汇凭证、进行业务处理;发生退票时系统能通过流水号等识别标志自动将资金退回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的账户中。

自动对账功能该功能是指在营业日终系统主动向签约银行发出对账指令,要求签约银行就财务公司账户的相关信息和交易汇总情况予以核对,实现对财务公司和签约银行的直联业务开展自动处理结果的自动检验。

客户业务信息查询功能系统该能够向客户提供各银行账户的交易明细账户余额的实时查询,并且对这些数据集中管理。

数据挖掘分析功能系统还应该具有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即通过整合结算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资金流、信息流,出具现金流信息的日报、月报,对集团系统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及时掌握系统内资金的流入、流出、流向、存量、流量分布,将资金异常波动的预警信息通过系统及时传送给相关企业,保证集团公司及财务公司对未来风险事件的充分准备和对异常情况的最快反映,并为集团总部及财务公司的融资、资金配置、资金运用等方面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结论

企业集团采用财务公司集中式结算业务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对银行的要求。要求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资金集中、财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服务,还要求银行具有多项理财功能,实现对子公司账户的零余额或目标余额进行集中管理。集团公司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要做到一切安计划办事,资金按照预算进行,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设定各级岗位的资金管理权限,定期调整子公司的资金使用额度。

参考文献:

[1]刘洋,吴豪.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11,(9)

第8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

供应链的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供应链更强调链的作用,供应链的打包集成性和整合后的各个单元的协调性。各个节点要根据各个渠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通渠道对信息和其他交流信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协调,对供给和服务反馈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1.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供应链上的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模式,是将各个独立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的过程,打破了各个部门组织之间的信息局限,优化组织结构。管理的理念也发生革新,这是由于核心节点组织和企业在供应链上采用信息互相分享的策略,集成了整个链条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也在扩散和移植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使得企业的计划和规划得以在链条综合下实施。最后,联通这些手段的媒介和渠道就是整合了所有企业的信息,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优势。贯穿于供应链全过程的就是以流程为载体,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贯穿到整个配置过程,有机结合,交流顺畅,达到供求平衡的目的。2.强调全过程的战略管理链条上的各个企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交织的网络,宏观上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更大的组织。因此这个组织是否是一个有机整体会对整体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如果链条出现某个节点的信息局限,没有形成网络传输,就会造成整体性的错误发展,所以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建立高度统一的安排,整体协调信息和资源配置,达到链条管理的新发展。3.全新的库存观如果整个链条企业达到了优势互补和信息流畅,相关节点企业或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个节点的库存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库存形成了新的平衡,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4.注重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或链条上的节点组织如果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在链条上与其他节点企业或者组织形成网络,构成合力,抱团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优势互补的体现,是合理分工的又一次整合。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管理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的关系

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在供应链中贯穿着整个物流流通,物流流通将链条上的各个企业串联在一起,是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枢纽。从历史角度看,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是晚于物流管理产生的,物流管理显示出来的一体的趋势。在横向上,同一行业中链条上的企业在物流上合作共赢,整体发展能够获得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物流的效率。在纵向上,某个企业应将自己的上下游产业的服务都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中,并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功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生产环节和物流形成多纽带、多互通的协同作用,可实现在横向纵向上一体化。从某个角度看,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一体化的延伸,但是供应链涉及的面更加宽,因为它包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这种供应链可将各种链条通过协调组合成有机整体,有机整体包含了各种供求关系,如产品的供求、服务的供求、资金的供求或信息的供求,这样整体面对市场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物流,还包括原料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生产商的产品供需评测,产品设计与优化,销售商的产品销售平台建立,销售咨询的共享,企业间的资金流的管理,生产过程的控制调整,用户群体的管理咨询,与其他供应链的信息交叉融合等。供应链的管理主要是集中于各个企业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有效建立统一的协作关系共同应对风险,承担风险。而物流管理仅仅侧重于物品的流通,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与供需保障,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二手物品的回报等所有与物品发生的关联。这就是物流活动的高度统一,从而保障较快的协调物品的流通,增加物流运作效率。而在供应链上则包括企业的高度优化、业务的高度集成、从原材料到销售的整体快速协调机制,从而使得客户和供应链下游的协同发展,效率最高。总之,供应链管理内容更为宽泛复杂、范围更为广、层次更为深刻。

2.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1)由于信息流进入了网络化,物流管理信息增大和加快了很多,通过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组织和企业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供需运行情况,每个节点上的物流变化信息都能够很容易查到,不会造成信息滞后和转述失真的情况。(2)在供应链健全的情况下,库存相关节点企业或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个节点的库存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库存形成了新的平衡,库存减小就会减小企业风险,保证安全储量,有助于各个节点组织和企业进行集成化的管理。(3)物流管理在网络健全以后,各个节点的反应速度明显增加,各个企业通过网路获得有效信息之后,很积极做出相关措施,加速物流业务的流通,长期以往,成员企业就能够对这种产品需求加速反应,减小误判,保证安全交易。(4)供应链能够保证安全协同运作,这需要物流管理和物流运营都必须能够对接紧密,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出现懈怠,比如下游需要产品,在信息流上体现很急切,但是在运输上或者原材料供应上出现了问题,这都是节点内部问题,需要在内部就化解,保证整个物流体系能够顺利运转下去,否则无从谈起合作协作。(5)在供应链完备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对于下游的用户体验,用户需求等一系列用户的反馈及时追溯到生产环节,在生产和设计上下苦工,及时满足用户体验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把企业生产建立在互联互通的商品交易上来,物流运营效率高,会对用户需求满足的更加快,更加务实。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1)现代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利用。供应链中各种流的运行主要依靠网络,如果没有网络就无从谈起链的组成。供应链下需要大量的信息互通、数据互通、信息更新、数据更新。只有利用新型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效率,更好的为客户体验服务,及时满足用户体验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把企业生产建立在互联互通的商品交易上,加强企业运行情况的汇总和客户需求的汇总,提高物流运营效率。(2)供应链上的网络就是渠道,渠道必须建立二级节点,加大物流运输的运载能力,这样物流才会更加便捷。在重点需求地区加大仓库的建设力度,加大配送站的配送能力,在产品途径万水千山之后,尽快到达客户的手里,这就是高效的商务性。(3)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建设物流体系,就需要重新增加二级节点,这些二级节点就是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专业的理念和实力,加速企业的供应链架构的建设,把核心业务建设好,提高核心竞争力。

作者:鲁祥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功玉,阳明明.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6-82.

[2]朱昌磊.考虑风险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马根萍.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选择有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9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范文

关键词:仓储;配送;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64-02

一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仓储配送现状

(一)技术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

1.仓储配送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仓储普遍使用的是普通平房仓库,搬运工具大量使用低效率的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车辆。许多工作都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装卸单元化程度低。眼下临时用工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使得许多机械化设备并没有购置,许多作业依然采用手提肩扛的方式,不利于仓储配送向机械化作业方向的发展。

2.仓储配送设施和装备标准化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

3.物流功能不健全。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就不能完全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配送中心达不到经济配送规模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配送中心规模较小,配送效率较低

配送中心的优越性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公司的配送资源丰富,但各仓储单位之间配送资源相互独立而没有共享,仓储配送的运作能力参差不齐,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配送中心,难以发挥配送规模化、集成化的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仓储配送发展的需要

仓储配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和系统功能不强。

1.一是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不够协调,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紧密。

2.二是大型装备运输车辆明显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伴随着业务的拓展,广泛使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3.三是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尤为重要。

(四)仓储配送社会化程度低

到目前为止,甘肃通达物流公司依然是依托兰州石化公司企业内部的仓储配送单位,在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朝着社会化迈进的今天,走出兰州石化应该是公司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仓储配送专业人才匮乏

从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仓储配送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管理者必须熟悉物流各个环节,还应掌握相关的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物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现代配送中心的发展,这与现代化、规范化为特征的配送中心是不相称的。

二、仓储配送效率的概述

仓储和配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而言,如何提高仓储配送工作效率,降低仓储配送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物流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现代仓储和配送管理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企业经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仓储和仓储管理

仓储是利用仓库存放、储存不需要即时使用物品的行为。在现代意义上,仓储指的是商品在使用之前的保管,它是商品在到达客户之前,介于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仓储管理是指将物品存入仓库并对存放于仓库里的物品进行保管、控制等管理活动,也就是对物品的入库、保管和出库等业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工作。仓储管理主要包括仓库的选址与建筑作业、仓库设施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采购管理、库存控制和仓库的业务管理等内容。

(二)配送

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的特点表现为,配送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的商品组配与送货活动。配送不同于送货,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物流运动,是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配送强调实效性。

配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配送能够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配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配送能够有效促进流通的高效运行;配送促进了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善。

配送管理是用现代管理方法,对配送活动进行有效指挥、控制、协调、监控等工作的总称。它是实现配送合理化的保证,其目的是能够按客户要求,以最经济、快捷、安全的方法实现对物品的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配送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七个恰当(Right),即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恰当的条件下,将恰当的产品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提供给恰当的用户。

(三)仓储配送一体化

在概念和内涵上,仓储和配送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并不相同。在传统意义上,对仓储的理解主要与仓库相对应,并侧重于储存这一功能。配送则与送达相对应,侧重于末端运输这一功能。在仓储的基础上发展配送,是仓储功能的延伸和扩展,也是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配送的内在含义包括储存的功能,因而配送和仓储的结合是必然的。

三、提高仓储配送效率的策略

(一)做好仓储与配送的设施规划

在针对甘肃通达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应对选址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仓储配送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统筹原则、经济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前瞻性原则等。仓储配送设施的规划程序与一般工程设施规划的程序大体相同,一般分为筹划准备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方案评估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五个阶段。

仓储配送设施和设备是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硬件”,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仓储配送领域。对建筑费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面负荷强度、天棚高度、立柱间隔距离等,设施内部配置的保管、装卸设备的多少也对建筑费用有很大的影响。

配送中心通常由按功能划分的作业区域构成,配送中心作业区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收货区、储存区、理货区、发货区、加工区、退货区、设备存放及维护区、废物区、管理区和辅助服务区等。

为使仓储配送设施的选址决策更加科学、准确和普遍使用,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虑。影响仓储配送设施选址规划决策的定性因素有: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土地条件、基础设施、客户的分布、供应商的分布、竞争者状况、经济因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二)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甘肃通达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在与兰州石化公司进行沟通协商的情况下,通过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进一步扬长避短和明确市场定位,做专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仓储配送的技术标准化体系。执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技术标准化体系,使各类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2.使用先进适用的专业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配送专用设备,使用先进适用的仓储和配送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3.提高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应用智能化仓储配送系统,构筑区域性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四)组织物流专业教育培训

允许和鼓励公司职工报名学习各类高等院校设置的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引导管理人员、基层操作服务人员参与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选派具有一定物流基础知识的人员到相对成功的物流企业学习,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要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物流仓储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了提高公司仓储的竞争力,应当在仓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仓储配送效率的提高是在企业各个方面综合实力一起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提高,构建标准的库房,购置标准设施、设备、车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一步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彦平.仓储和配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2]齐二石.物流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坦,王玲.基于SFA方法的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分析[J].现代物流,2010,(12).

[4]刘福华,陶杰,黄秀娟.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物流科技,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