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第1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及改变评价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2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我们要培养符合信息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培养其信息素质的同时,提高其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情感以及社会责任。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全面掌握和透彻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做好课堂设计,并善于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计算机病毒”的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地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应搜集一些图像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病毒发作时的主要表现及危害,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备课,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电脑媒体由展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

三、以学科整合为渗透点,启迪学生信息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及相互渗透,使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学中信息化思想的合理渗透,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进行高效率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思维受到启迪。这将为学生自主提高信息素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玩游戏、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然后教师接着问:“那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这个问题较难回答。这时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主要应用,如向学生指出天气预报是用计算机算出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这些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合教学,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第3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五分钟热身 信息技术 双素养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关于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很多。笔者认为,二者应该是交集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信息素养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实施,即架构在相应的技术素养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因此,它们产生一个交集和融合态,即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实质上更加工具化。

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技术素养”的重视相对来说较弱。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更多的“技术”,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技术,是其“技术素养”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其“信息素养”。

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重视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中稳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之外,还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开展了“五分钟热身活动”,试图以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更丰富的途径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开展课堂热身活动的意义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让他们干一点他们要干的事情。”

课前热身活动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之轻松愉悦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肯定和深化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而感到满意,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消除学习障碍。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产生更浓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我被迫学习”到“我想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热情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记忆力和理解力,因为情绪是保持记忆和理解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通过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在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课前热身活动”的实例。例如:语文学科常以“展示积累知识(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课前演讲、赏析精彩片段、赏析古代诗词”等方式开展;数学学科常以“数学游戏、口算比赛、数学家的故事、趣味解题”等方式进行;体育学科常以“体育游戏、肢体伸展练习”等方式实施;英语学科的课前热身称为“warming up”,采取的方式有“歌曲、游戏、对话、交际”等。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前热身活动

在以上学科课前热身活动的启发下,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引入了热身活动。

1.教学模式:N+2+3(如图1)

图1 流程示意图

(1)N――问题生成和问题求解,主讲人试讲,课前完成。

①问题的生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A.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会碰到一些操作难题,如在文字编辑软件中如何插入带圈的文字(、)。

B.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自行进行各种实践操作时碰到的一些软硬件问题,例如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U盘的命名方法,如何设置计算机进行自动关机等。

C.教师指定的探究问题,如怎样设置显示属性。

D.某些学生掌握的其他同学尚未掌握的操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就将不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就能隐藏桌面上的文件/文件夹的小窍门介绍给了同学;再如一名同学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快捷键向同学进行介绍。

②问题的求解暨确定主讲人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相应的,这位解决了问题的学生即成为主讲人。

A.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B.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问题,如软件帮助、网络课堂、网上搜索、独立摸索、高手相助等。

C.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或是阅读相关书刊、杂志。

③主讲人试讲

主讲人提交方案,并提前试讲,教师把关。

(2)2+3――分享、交流、实践,课上5分钟完成。

①“主讲人”在课上利用2分钟时间,针对一项或几项计算机操作/技巧进行讲解、示范。

②“主讲人”示范完毕后,全体学生实践该方法/技巧,从而学会这项操作,用时3分钟。教师做辅导员,和主讲人一起解决同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后学生填写相关的检测表。

2.检测与反馈

这样的热身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这些技巧,能否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每次活动是否满意,还需要反馈和检测。在学生每次完成热身活动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填写一份“检测表”,如表1、表2所示,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

表1检测表(示例1)

项目1:在WinXP下“隐藏”你的文件夹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重命名文件夹 更改文件夹图标 更改桌面属性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表2检测表(示例2)

项目2:在WinXP下实现自动关机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调出“运行”框 正确输入命令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课后,对主讲人和部分学生进行口头调查,以获取学生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活动的内容、难度、主讲人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学期结束时,还会将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见表3:

表3汇总表举例

2006-2007第2学期课前热身活动阶段情况汇总表

组号 姓名 完成任务的数目

(总数:6次) 未完成任务的序号 担任主讲人的情况

担任主讲人的

次数 获得优秀评价的

比率

A1 吴其右 6

A2 徐慧齐 6

A3 孙凌艳 6

A4 屈硕 6

A5 蒋嘉文 4 2,3

A6 袁彦佩 4 2,6

A7 苗心逸 6

B1 李思辉 5 2,

B2 王小蒙 6

B3 赖莹云 6

B4 陈浞 6

B5 冯一雄 5 3,

B6 王佳希 6

B7 王子 6

B8 张一祯 6

B9 姜帆 6

B10 赵茜迪 2 2,3,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1 赵伯萱 6

C2 李宗霏 6 2 88%

C3 高雨霏 5 3,

C4 赵丝羽 5 2,

C5 单羽浓 4 5,6

C6 倪鑫 5 5,

C7 李云汉 6

C8 柯笑岩 6

C9 马天骥 6

C10 张文嘉 6

D1 唐潮 5 2,

D2 胡致雄 6

D3 孔庆卿 6

D4 程明杰 6

D6 李鸿基 6

D7 梁语凡 6 1 91%

D8 李梦琦 6

D9 金子超 6 2 85%

D10 韩伟年 6 1 94%

(1)学生兴趣取向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以下技术问题更感兴趣:

①在一些儿童电脑杂志上学到的软件操作技巧。

②一些非常简单,但功能有趣的小软件。

③简单的硬件操控技巧。

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教师调控热身活动的内容大有裨益。

(2)教师的有效控制和引导

在这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教师无疑应该承担更多的控制和引导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选题在生成时,要和学生有所交流。

去除一些价值不大的或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大多数学生用处不大;有的问题,缺乏研究的价值,这样,就要把他们屏蔽掉,对这些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把它当作热身活动的选题。

发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有的问题本身可能价值不大,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延伸开来,可能就是个好题目,教师要有慧眼,还要能点石成金。

②要对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给与学生资源上或方法上的帮助,如果学生独立研究确有困难,可以让其成立小组,或是根据情况亲身参与。

③要听主讲人的试讲,帮助主讲人理清“授课”思路,帮助他们完成讲授任务。毕竟是利用寸土寸金的课堂时间,如果主讲人讲不清楚或是效率不高,都会影响效果,耽误时间,一定要对学生讲解的内容、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④主动帮助主讲人对学生进行辅导。

⑤设计检测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⑥进行阶段总结,对主讲人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反省学习过程。

⑦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热身活动的教学。

(3)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热身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技术素养角度看,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教学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他们尝试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很多软件菜单工具使用的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迁移。另外,学生要解决的大多是自己在实际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其与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并实践后,不论是主讲人,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个环节,掌握很多课堂教学中无法涉及的内容。这些问题,有些带有共性,有些则比较个性化。但即便是个性化的问题,当他们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知识技能结构的相似度较大,所以大多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很多使用的本领。这些本领,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技巧、操作方法,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具有实际价值,是学生最需要的“那一个”。一个学期有8节课,8节课就是至少8项操作技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从信息素养角度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尝试、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运用多种途径(网络搜索,BBS论坛,相关书籍杂志等)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这恰恰是课标中谈到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这种培养是自然而然渗透的,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给与帮助,如应该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到专业的BBS中进行求助、怎样更准确地搜索到所需信息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当然,由于主讲人有限,所以真正能够全盘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有的时候,会让这些主讲人给“听众”讲讲自己获取“答案”的过程,让他们将自己不断形成并提高的“信息素养”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享。

②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及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主讲人无疑是这项活动最大的收益者,他们不仅能够在操作技能、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由于要作为全体同学的小老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解答同学提问,比教师还要耐心得多。另外,因为“教师”是学生,所以其他同学与他的交流也更加自然。由于时间较短,主讲人和教师无法周到地照顾所有同学,经常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之中再产生几名小老师,负责对他们周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其实也是受益人。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也不一定知道,在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或是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当笔者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看着讲台上的主讲人时,笔者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下面的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体会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应该怎样减小这种困难,即通过主讲人的“教学”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这样的活动,受益人是多方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来说,应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初始接触时大多怀有朴素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加上一些学生条件的限制,学生差异越来越大,有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碰到的困难较大,无法跟上同学的步伐,就慢慢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兴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因为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无法适应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慢慢损失自己的兴趣,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热身活动集教学、应用、趣味于一身,内容新颖、多样,由于时间的限制,选择的内容也不会特别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由成功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5)问题与反思

这项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在下一步的实践中继续研究:

①如何根据年龄特点形成训练梯度,形成系列

本次的热身活动研究主要在六年级和三年级进行。前文介绍的主要是笔者教授的六年级学生的情况,我校另一位教师在三年级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在一高一低2个年级段中进行的活动虽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成为系列。笔者计划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尝试在各个不同学年段开展这一活动,预期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三年级:鼠标游戏、指法训练、学生作品展播;

四年级:配合课堂教学,重点学习Office软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巧;

五年级:网络知识、技能、学生课件作品展播;

六年级:软硬件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新发展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长期成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

②学困生问题

在热身活动中,仍然存在学困生问题。尽管有种种措施尽可能地控制难度、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等,但仍有一些学生有困难,无法完成任务,在表3中可以看到,在6次活动中,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未能完成全部任务,一名学生甚至有4次未能完成的记录。对这些学生应如何帮助,使他们能有所进步,是下一步应好好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效的“五分钟热身”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有一定益处,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助与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加主动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当然,教师的引导与监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在这一活动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姚梅林.论问题解决与学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3]潘春明,石世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Warming Up”教学环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第4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6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老师急功近利,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电脑常用操作技能,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意义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也就是对信息的关注与敏感程度。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四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并贯穿信息能力全过程;而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构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信息社会责任为信息行为提供规范的保障,促进信息社会和谐发展。这四方面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让学生较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并应用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更从容的姿态投入社会、适应社会。二是能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法宝”,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自主高效地获得更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三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r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把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1. 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弱上。因此,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意识。

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的问题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会逐步提升。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本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给出学生不同风格的一些电子文档,让学生利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对文档进行指定格式的编辑排版,最后达到指定的任务要求。通过引导对文档进行版面设计、文档布局、修饰等要求,让学生掌握文档编辑排版的知识和技能,就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创造力。

2. 运用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是探究知识,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具体实践;第三个环节是感悟知识,领悟提高。其中,实践探究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加强这一环节的运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从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能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上,从而提升学生信息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探究,可以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信息技术运用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进行解决,来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例如,用校园素材制作电子相册和动漫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Photoshop和Flash结合起来处理实际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和对技术知识的领悟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内在的方法与逻辑,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再如,在讲解程序设计中算法部分的循环语句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学科进行探究数组求和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把上课所学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探究是学习的起点,实践是学习的过程,领悟运用才是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综合运用三个环节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一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二是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用Photoshop制作精彩的各种海报,用VB程序语言制作“打地鼠”小游戏。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信息知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延伸、真正用到实处,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5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城镇高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由“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等六个教学模块组成。其中,规定第一个教学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其余五个教学模块为高中学生的选修内容,同时规定每位高中学生至少应该完成五个选修模块中的一个模块的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了它的实践性,而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从新招高中的生源来看,除了极少数的学生来源于就近的小城镇以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来源于偏僻的山区农村,家庭贫困,再加上偏远农村初中及小学的信息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因而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可想而知。多数学生并没有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也没有感觉到计算机快速普及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信息传播的层面上。所以,有些学生对隶属于非高考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足够重视。

二、城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不属于高考学科,受当今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某些领导眼中便无足轻重,导致信息技术课时编排不足,甚至被随便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也就无从谈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是无法保证。

2.教学设施简陋,设备及器材缺乏升级改造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更新要求也日新月异。但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简陋,再加上公用机房使用频率过高,其耗损折旧的过程也相对过快,因资金匮乏,无法及时进行设备更换和软件升级。因此,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纸上谈兵”,根本无法上机操作,只能敷衍了事。这导致新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无法达成,凸显实践性和操行性要求更是无从谈起。

3.某些专业教师的技术储备不足,亟待“充电”和更新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备受冷落,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屡屡受挫。再加上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的更新升级日新月异,一些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严重不足,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力不从心。

三、加强城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的对策

如何根据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机衔接,有效地提高城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现阶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全面把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准确定位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来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六个教学模块的内容构建和内在联系,明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法步骤。其中,必修模块必须着眼于信息素养的基础打造,而选修模块则着重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这里,“信息技术基础”既要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衔接,又要为学生后续的个性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以信息活动过程为教材组织的主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身边的问题,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例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师事先制作的电子贺卡、电子报刊等。

3.改变教学模式,倡导合作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提升,倡导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传统单人上机操作的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事先设计一个长城风光介绍的网页模版,然后改单人操作为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制作个性化的网页。从网页的整体布局,到色彩搭配,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进行个性创新,并将学生制作的网页在下次课上进行大屏幕展示汇报。这样,就会一改以往学生单兵作战而进行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创新能力。

总之,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城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要遵循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的新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6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实践

G633.67

一、微课及自主学习概述

微课是当前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一个热点,作为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微课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谈起微课,我们自然会想到国内“微课第一人”胡铁生老师。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我们常说:微课形式“微”,内容“精”,整体效果追求“妙”。它有四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中如何应用微课

课题研究过程,本人恰好处于紧锣密鼓的培训研修中。2015福建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就是其中一个。这次培训很深入,省教院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后是网络研修社区中的远程研修。网络研修课程很丰富,有通识类的、技术素养类的、组织与管理类的、学习与发展类的以及评估与诊断类的。我们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结合《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关于微课方面的课程来学习。学习后,收获很大。

(一) 正确认识微课,慎选知识点,精心教学设计

英特尔前总裁贝瑞特曾说过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核心。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学得好。教学设计要生动、新颖、核心、精炼。微课简短精悍,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讲授线索要鲜明。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比不可少的。好的微课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微课小结不在于而在于精。微课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也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

微课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不是45分钟课堂的浓缩,不是课堂授课的电子化;而是清晰简约的知识讲解,是另辟奚径的难点剖析。微课知识点的确定要慎重,可以是某重点或难点知识,或是需要重复练习的技能,或者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内容,比如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图像加工――写意生活CD封面” 为案例,进行基于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

这节课使用矩形选框工具、魔棒工具、磁性套索工具抠图,以及使用文字工具、渐变工具、画笔工具初步润色作品都是操作型的知识点,很适合制作成微课。教材中是以制作“写意生活CD封面”为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篮球”、“校园小景”、“街舞”三张图片的特点完成抠图、初步合成图像,对合成图像进行润色、美化完成作品,任务还是挺重的。通过微课视频的帮助,任务全部布置给学生,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完成得较好。《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内容很有的扩展。如果按照传统套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堂任务,要好几课时才能完成作品。

(二) 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要基于教师“精心”的“先学”设计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微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有效的。当然我们要正确看待微课的课堂作用。微课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益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一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把微课扔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微课视频就可以了。微课无法了解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解读不同学生遇到的疑难杂症。微课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把微课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辅助自己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让自己分身有术对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答疑和指导,而不是让微课完全替代自己。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要基于教师“精心”的“先学”设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针对性为宗旨、以浓缩性为原则、以多样性为特征、以引导性为方式、以分享性为精神,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微课潜在价值,以深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 微课应用实践之“他山之石”

上海特级教师周飞老师在《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中,从what,why,how三个层面,引领我们系统地认识微课程。他结合普陀J课堂实践案例,思考微课程的应用,很接地气,引发了我们对微课程应用的思考。周老师《微课程应用实践与思考》是在“普陀J课堂”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之谈。采用一校名师,全区共享的策略,构建学科达人团队。按“五步骤、三循环”的流程制作微课程。他在如何使用微视频开展教学,总结到,微视频教学能否有效关键点一是“先学”如何学,主要是学习资源的使用;关键点二是“后教”怎么教,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索。先学之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

三、应用问题与展望

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微课的开发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设计过程越来越精细化,微课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但微课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上,都要有意识的转变和提升。尽管信息技术教师有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这条路径上学无止境,信息技术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成为习惯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钢 . 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20)

第7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却并不注重这一点。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和电脑的实践操作上过于层次低化、简单化、分散化。这样既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无法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在高中,有一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制作网站的能力,但由于不会在网上建立站点,不懂如何去管理自己建立的网站,导致网站站点中的文件、电子资料、模块等存放过于凌乱,也不方便查找。种种现象表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人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做了一些实践。

一、信息素养

一般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建立、发展的“温床”,信息意识逐渐加深形成信息能力,这也是信息素养中的重点,而信息道德规范我们的信息行为,确保信息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第一,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察觉力和判断力,建立对已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吸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形成关注时下最新信息技术的习惯,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吸收,以便日后在遇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解燃眉之急。第二,信息能力,指的是发生信息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解决能力。培养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培养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含三种,即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扩展能力。所以,教学中应侧重对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第三,信息道德,含义是个人或个体在进行信息活动时应遵守道德规范。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比如网络诈骗、知识产权问题、网络黑客、个人信息的窃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网民们建立信息道德准则,对违法的信息行为坚决抵制。

二、有效提高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1.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习任务实质上即“任务驱动”,其含义是学生从教师授业之外的途径获取知识,或以其他的教学方式中通过学习资料或互相借鉴等方式来获取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中阶段的教师应懂得以教学目标来设置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真正地融入自身。“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主动进入学习的模式当中。

2.培养学生特长,分区域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差异性,势必导致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性。教学应对这些“差异性”一视同仁,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划分不同的教学方向,保证每位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类划分不同教学方向的分区域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展示出的不同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区域教学。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发展其程序设计方面,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如果遇到对美学感兴趣且信息技术操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在软件编程、运作能力、CAD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动漫设计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普通的学生按一般的教学模式教学即可。

3.课堂反馈,修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其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学习知识反馈是教师尤其需要重视的。一般课堂练习便可以达到反馈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需具有针对性,根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布置课堂练习。假如有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需对其引起重视,询问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如果学生是因为作业的难度而未能及时完成,教师就应立即加以辅导。教师在对作业进行批阅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作业的错对结果,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进行修改分析,使学生懂得错误的原因及正确答案得来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课堂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改正。

三、结语

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正确引导学生构建信息素养,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

第8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美国应教育变革的要求,在新旧学习环境更替的背景下出台的。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组建项目组,集合教学一线的教师、信息技术专家、教学管理者等,通过几年的努力,于1998年6月制定了第一个面对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再于2000年6月制定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又于2001年11月制定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是美国43个州开发教育技术课程及教材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导标准。[1]GAC正是依照这些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开发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一、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标准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公布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1998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ISTE)公布的第一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成为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2007年出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三个大块,即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同样以此为依据,相应地确定了三大部分的具体标准,且每一个部分都从六个不同的基本维度进行指导,各部分评价标准详细指明绩效标准。

(一)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标准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标准从六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指导,这六大方面为:基本操作与概念;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1]学生标准具体到可操作规范和考核点评分细则,以便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

(二)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标准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标准也从六个主要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约束,并且在教师的教学与考核中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其特点是等级标准详细、操作流程规范。这六个方面包括:技术的操作和概念;策划、设计学习环境和体验;教学、学习与课程;评价与评估;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和社会;伦理、法律、人性方面。[2]

(三)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人员标准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人员标准,以领导能力与远见卓识、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运作、评价与评估、社会法制与道德问题六个基本要素为基础,对管理人员进行约束。[3]

二、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结构

(一)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4]技术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与方法,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其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倡导以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有效的学习,体现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美国理念。自克林顿到奥巴马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当今各州政府仍然使用本州所制定的相关教育法规,虽然各州选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不相同,但均以《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提出的基本目标为依据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以及目标的制定,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这一课程旨在促使学生以技术推动自身学习与生活,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中成为一名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才能及社会道德的参与者。

1.知识、技术操作与创新相结合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其模块一强调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学术术语的使用,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信息存储、二进制、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等),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进行技术操作训练的前提,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基本的技术操作,旨在让学生能够使用技术系统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应用软件并能够对软件进行相应的维护,其核心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更新的技术。它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创新或者改进技术,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术操作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改进或者创造新的产品以及了解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2.交流、合作与开展研究

交流与合作是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所强调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工具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目标、有计划地依靠现有数字媒体环境开展简单的研究性活动,设计策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信息分析、评价,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数据,并在得出结论后给出研究报告或者创作新的作品。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团队的集体项目,发表观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策略,并完成团体协作的一部分工作。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环境日渐复杂,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合作,在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交流与协作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3.批判性思维,独立决策与解决问题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能判断问题解决的价值性,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或者在离开学校后不断完善自我。它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者管理一个有价值的项目的实施过程,且在设计策略的过程中能够寻找信息资源和分析数据,对有价值的数据作出合理的筛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多种媒体工具或者软件,为同一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训练学生的特别之处。

4.数字公民意识与社会基本道德

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新的一代就是数字公民,社会的道德与规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倡学生合理、有效、安全、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遵守数字化时代的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共分3个级别水平的模块。

模块一(即水平一)为计算机概述与学术术语,主要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学术术语的学习,其中包括文字处理、因特网、演示文稿、电子邮件等内容的学习。其中术语学习分配一定课时量,实践操作及作品完成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均有体现。其主要由11个单元和5次主要的考核组成,教学时间在12周次。模块一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主要部分: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的基本使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互联网及电子邮件的使用。

模块二(即水平二)的主题是数据管理,分成11个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的学习与使用。其中前5个单元为电子表格基本内容的学习,后6个单元为数据库内容的学习,并包含4次大的实践考核。整个模块二围绕着电子表格与数据库展开,其重点在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实践部分主要以学习与使用为主线,考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目大多灵活、主观性较强。数据库教学部分包括从数据库的建立到数据库的使用等内容,以实际的应用为主线,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考核的具体化与结果的生活化。

模块三(即水平三)是数据通讯,由10个单元构成,共5次大的考核。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网页制作与图像处理,其中图像处理作为网页制作的辅学习内容。主线以数字通讯为主,以网页制作为主要载体。从学习网站的历史演进到制作网站的整个过程中,模块三特别强调计划性,强调如何有效及高效地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

三、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受美国当代主流教学评价思想的影响,美国众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对GAC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复杂而深远。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并参照了GAC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给定的教学评价标准。本文从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教学评价的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评价的内容是以三大模块的学习情况来确定的,包括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术语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资源利用能力。模块一的要求主要是完成基础知识与术语的学习,为应用软件的学习打下基础。模块二和模块三是能够熟练地使用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操作能力是GAC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

在评价方法上,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5]过程性评价,即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阶段性结果进行评价,以检测学生学业水平。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单元测评、学生阶段测评。总结性评价处于辅地位,实施的时间是学期末,其基本数据来自于过程性评价,其中包括学生单元测评、学生阶段测评、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等评价。总结性评价以试卷或者作品的形式出现。

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可操作性强。其主要原因是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设有过程性评价的时间;从教学要求上加以规定。

教学评价的结果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总结性评价为辅,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主要依靠过程性评价得出。

四、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特点

(一)以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

2010年美国教育部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报告,明确确立了以技术作为整个学习的支持基础。[6]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正是以技术学习作为基础的,它在课程的设计中强调软件使用技术的学习,在学生训练中以技术操作作为主要内容。可见,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把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以便学生更好地把它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二)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在面向学生的技术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即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或者制作新的作品。[7]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网页制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相融合,构成网页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在网页设计中运用多元化素材,形成一个独立视角下的网页信息表达作品。这使学生从模拟训练到独立操作,再到具体思想主题的创作表达,促使他们在复杂的思考过程中利用抽象的思维建模并阐明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搭建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环境。

(三)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强调教学评价,明确提出教师要通过设计、开发、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进行评价。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中占主体地位,直接影响学生最后的考核分数。而总结性评价在教学终结时与过程性评价的分数按比例整合,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合理合法使用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强调公民使用信息的基本权利,非常重视每个公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权利与责任,注重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社会实践,合法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数字时代引领学生正确处理信息时代的基本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加强信息时代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在GAC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张进宝,李松,邓文新,等.《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J].中国教师,2005(3):20-24.

[2] 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3):105-112.

[3] 魏丹丹.教育技术资源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Office of Technology,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R].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14-19.

[5] 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TM Operations Manual[M]. Australia: 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2010:35-36.

第9篇: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误区;改善策略

在高中教育,高中生的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是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内容日新月异、不仅注重理论的运用还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动手能力,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本更新速度慢,这是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理论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相互结合齐头并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可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着认识不够、学方法不当的问题,这就给本身已经误区多多的教学过程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一、高总信息技术教学误区

(一)信息技术的重视性低

由于高考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在高考中占的分数较多的传统文化课程,而信息技术课程的被忽略是因为其不在高考的考察范围内。尽管各地如火如荼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仅仅停留在了形式。

(二)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来自于城镇的高中生大多从小就已经信息技术耳濡目染,很早地接触了计算机。来自乡村的学生却很少接触最新的科技成果,有的甚至都没见过计算机。最重要的是城市中学无论所使用的教材还是设备及教学理念都比农村中学要先进很多,并且各个城镇各个乡村之间也是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的。而信息技术教材则是面向来自不同城镇和不同乡村的学生的,这对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认识程度和教学方法将产生严重的考验。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形式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动脑和动手进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从实质上掌握信息技术。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这种特殊性,不能采取和传统文化课程一样的授课方式,简单的PPT动画演示和通读解答课本严重违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的操作并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和实质。

(四)老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确

面对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并不能意识到信息技术新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存在的差异性,有的甚至把信息教材简单地理解为是一门向学生介绍各种应用软件及其操作方法的学科,严重偏离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的的总要求。这种“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使学生不仅无法掌握信息技术,更无法理解信息技术的精髓。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善策略

(一)加强师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首先,引导师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高考不考察的学科并不是不重要,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为。因此,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能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学校各种形式的宣传或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评分制度来提高来师生的重视程度,考察老师信息教学的质量,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引导师生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这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只有师生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利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老师课程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进行教学。面对来自不同地方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一样的的学生,只有清楚教学对象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从容不迫有的放矢。我们要做好教程开始前的调查和研究,从而制订科学有效的办法来加以应对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对同等程度的学生集中补课,对个别学生采用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分组教学可以在学生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班级被采用,也可以将同等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和学习。

(三)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们不仅要介绍新的技术、新的知识给同学们,也要更新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上做出创新。老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彼此先进的教学形式,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不断摸索改进教学形式。材内容是一层不变的,但教学的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我们在教学形式上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班级分组教学、小集体教学等一切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形式都可以被采用。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提问,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四)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增强对教材的理解

由于信息技术是新兴的学科,好多老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到信息技术上来的,所以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增强老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更新“以教材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观念。依托于新教材,从新教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合理地进行授课教学。教师对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程的实际效果。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比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更具有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活动要讲究策略,知识是基础,活动穿插其中,以一些小型活动来检验和加强学习到的知识原理,而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适时地交流学习方法和技能。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会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具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进行大量的运用。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的系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否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对高中生以后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课发展成果硕果累累,所以高中教育的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还不能短时间内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但我国高考制度对实际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致使大量的误区亟待解决。以上本文对这些误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