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上市公司 市值管理 管理水平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已经进入股权分置阶段,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均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非流通股而言,不论股票交易市场价格如何变化,均不会造成影响,但非流通股不利于上市公司进行市值评估,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经过了十年时间,非流通股进入证券市场进行交易流通,在此环境下,上市公司实行市值管理势在必行。
一、市值管理与影响因素
(一)市值和市值管理
市值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的指标,用于衡量上市公司价值、股东财富价值和综合实力,一般以股票价格形式反映。该指标并非短期不可持续概念,通过市值能大致了解和判断公司未来收益和风险,投资者会根据市值对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进行判断。自从非流通股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后,市值管理逐渐出现,市值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行为。上市公司为了使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会采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进行战略管理,这种行为多以公司市值为前提条件。
(二)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为了更快的成L,对市值管理的有效性非常看重。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和分析市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帮助上市公司尽早实现市值管理目标。市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分为非财务性价值驱动和财务性价值驱动。在非财务性价值驱动下,涉及公司战略、核心竞争力、行业地位、发展规划、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公司治理和信用评级等多项因素;在财务性价值驱动下,涉及业务收入、边际利润、资本回报、资本效益、资本支出、收益率和股权风险等多项因素。不可控影响因素包括股市环境、市场热点、市场偏好、所在行业成长性、估值习惯、估值方式、投资者结构等。
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作用
(一)辅助监管,规范市场环境
市值管理制度建设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市值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迁,制定不同的市值管理制度。监管部门现已将定期报告电子编制系统、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投资者关系管理平台等作为有效工作工具进行应用。通过互联网管理工具的引入,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的监控水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二)改善企业融资成本和效率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上市公司融资逐渐偏向于股票市场的融资,通过股权融资,既可节约融资成本,又可快速进行股权审核,缩短发行周期。市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业绩发展的好坏,投资者通过市值对公司发展给予预估,使用较低的价格认购较多的股份。在进行股权融资时,市值表现良好的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股本达到数量层级扩张的实质性转化,获取较多增量资本金。提升市值管理水平可间接提升上市公司融资能力,降低公司融资成本,拥有更多融资渠道。
(三)维护投资者利益
提升市值管理水平能够辅助上市公司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公司的股价能够反映公司治理成果,股价高低与公司市值息息相关。如公司市值发生变化,会影响公司股票投资者的资本利得和股利支付能力,市值的影响均与投资者直接经济利益有关,因此,提升市值管理水平是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保护并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方式。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提升措施研究
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在市值管理需求方面目标均一致,但就利益取向而言,多方对市值管理的出发点存在明显差异。就监管部门而言,希望通过实施市值管理,激励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符合监管部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目标要求,因此,实施市值管理是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就上市公司而言,实施市值管理,不仅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还可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从市值管理的基本框架结构出发,则存在价值创造环节、价值经营环节和价值实现环节。
(一)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
在国资委下发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明确要求,即在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可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将管理层薪酬和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进行挂钩,投资价值通常会得到提升。建立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从短期来看能够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能够实现公司稳定发展。
(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减少上市公司市值的影响,上市公司需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为了稳定上市公司的股价,提升市值,提高资产质量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缺一不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较低,风险管理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提升市值。将我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资产负债率与世界标准(世界上通行较好的市盈率15―20 倍,市净率2―3倍,资产负债率指标60%)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三项指标均比较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需提高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重组资产,从本质上提升资产质量。
(三)市值考核机制
EVA是利润与资本成本之差,可用于衡量公司价值创造能力;MVA是市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可用于反映股东收益,即市场增加值。通过这些指标直观了解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只有将经济利润指标引入市值考核机制,才能完善现有市值考核机制,从总体上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成果做出分析。上市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经市值考核,可实现有机结合,同时引入市值考核机制,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引入经济利润指标的基础上,建立每股收益的预期增长率目标也应该作为上市公司市值考核机制中的重点内容。建立每股收益的预期增长率目标是为了让公司实现不断的发展,保证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不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公司会使投资者失去信心。例如,为了实现市值最大化,招商银行的经营理念是:打造百年招银,力创股市蓝筹。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部分。
(四)股东利益与盈利回报
上市公司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永恒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上市公司须将股东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股东之所以会选择投资某家公司,是看重其为自身带来的效益。如上市公司缺少盈利能力保障,则难以让投资者享受到实际的回报,这对股东不负责任,难以后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股东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会以实际到手的分红作为判断标准是上市公司对股权投资者的主要回报,股息红利是股东选择投资的主要依据。从红利分配角度,股权投资者能大致了解公司的经营能力,能够判断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利益的能力。为了不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失去投资信心,上市公司需注重红利分配,确保派发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同时,通过红利分配还能有效挖掘潜在投资者,通过对潜在投资者的开发,便于在下一次融资时有更多的投资者进行参与。
(五)品牌形象
上市公司树立品牌成为知名企业是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又一措施。就国内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而言,市场化程度还未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在这种竞争不充分的环境下经营会严重阻碍上市公司发展,上市公司应从创立公司品牌入手,增加自身的知名度,使自身拥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从而提升自身价值。上市公司的自身价值越高,在资本市场上吸引的投资者也就越多,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后续发展。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标准之一就是评估该公司是否具备规模优势,是否值得投资,一旦上市公司成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就能充分说明该公司所占据的行业资源和行业规模优势。如“麦当劳”“宝洁”等知名品牌都已经是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因而,选择投资上述品牌的投资者就会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品牌越响亮,其投资的吸引力更大。例如,以银行业来说,花旗银行本着高服务质量的理念为客户提供服务,这种围绕客户的品牌发展战略为花旗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品牌影响力。从当前花旗银行的市场覆盖情况来看,花旗银行的品牌标准和品牌效益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学习对象。因此,在市值管理工作中,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需通过树立品牌形象,将其打造成知名企业,才能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
四、Y论
综上所述,在现有市场环境下,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可以从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创新运用环节,鼓励激励机制,加强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对丰富信息披露方式,改善投资者关系管理,注重公共关系维护等方面多加重视。提高市值管理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增强价值实现能力,提升价值经营能力,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和股指,符合上市公司盈利周期规律,顺应行业景气周期和市场牛熊周期。
参考文献:
[1]李旎,郑国坚.市值管理动机下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与利益侵占[J].会计研究,2015,(5).
[2]李焕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模式优化探索[J].商业会计,2016,(12).
[3]朱永永.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角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4]郑志刚.市值管理的“误区”与公司治理的回归[J].证券市场导报,2016,(3).
[5]陈雁龙,胡玉涵.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动机探究[J].财会研究,2016,(6).
背景:
2005年11月,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研究制定关于将股票市值纳入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规定。
2006年5月,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要积极研究把上市公司市值纳入考核办法。
2006年8月,G鹏博士在其董事会公告中推出其首期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市值考核作为行权条件被首次引入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市值管理作为“资本市场一个全新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市值管理的简单定义
所谓市值管理是指: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割裂,大股东利益不受股票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值管理一直不是上市公司关注的重点。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对市值的关注仅限于吸引投资者、扩大融资的需要。大股东自身经济利益与股票市值没有直接联系,也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值管理。全流通使得非流通股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也为实行市值管理提供了契机。
市值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
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在成熟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追求市值最大化的过渡性指标。这种经营目标的转型,将引发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当非流通股价格无法以流通价衡量时,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净资产最大化而非市值最大化为目标。国有上市公司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更是普遍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核心因素。
股改完成后,国有股获得流通并体现出市场价格。股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企业价值的考核方式也在适时进行调整。现在将市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关心公司市值变化,致力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继股权激励后,国资委提出市值考核并不是偶然的,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双轮驱动管理层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市值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全流通使所有股票都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为上市公司市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其所偏好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上市公司市值的表现来决定是买入还是卖出,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开始恢复。
近几年来,我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在2005年底已提高到25%,这改善了我国股市上的投资者构成,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
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有时收购者目的是通过敌意收购扩大自己业务范围,提高自身影响力。但更常见的是,在上市公司市值低估时低价购买公司,然后在市值恢复正常时卖出,从中赚取超额收益。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而且,敌意收购忽略了管理层的意见,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上市公司有动力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其市值被低估。
市值管理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因为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扭曲。近年来,虽然我国GDP一直高速增长,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相悖的怪现象。全流通后,伴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恢复,股票市场中的市值表现将真正成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市值管理同时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投资者对股市信心的恢复,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量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成本降低。
其次,股市资本配置功能逐渐完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在不同行业间投资,这就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完成资本配置。微观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它能够确保资本在不同行业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市值管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将促进公司间的发展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全流通是我国股市建立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股市基本功能开始健全,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但由于我国股市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值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问题是,我国股市是一个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变化难以迅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
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需要有雄厚资金参与,需要有大型上市公司作为标的,需要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大量理性投资者。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股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流通带来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扩充了市场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在逐渐恢复。同时,由于股市上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全流通给市场带来了很大变化,使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股市基本功能开始恢复,但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段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以净资产为考核标准的弊端
资本市场中的估价从来不是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而是主要依其未来潜在的盈利能力和未来收
益的现金流来预期。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都是账面的,是反映企业以往经营业绩的静态指标,并不能反映那些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以净资产为衡量标准,迫使企业盲目地做大做强,只注重自身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资金盲目地向高净资产值的企业集中。
经济学家谈市值管理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面临的重大管理命题。在全新环境下,必然有诸多难点需要上市企业去面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以求揭开迷局面纱。
《新财经》: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哪些显著变化?
金岩石:没有市值管理就根本没有证券市场。国有上市公司以市值为参考标准激励管理者是国资体制的一个变革,这个变革会进一步驱动国资中非上市公司的上市步伐。
由于股改后,市场本身有了控制权交易的概念,这些因素使得上市公司本身变成商品。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制度本质的差别就是公司是不是商品,对于商品化的企业而言就是市值。企业从经营企业变成了经营商品,这是企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商品化,从而导致市场估值标准的改变。
商品的价格不单纯由企业卖方决定,因此不单纯地由企业本身决定,而更主要由买方决定。特别是股改后,控制权交易进入了市场,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这大大强化了买方的话语权,于是企业就被动地从原来服从于上级领导,变成了服从于市场,也就是服从于投资人的价值取向。
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普通商品在一次交易完成就退出市场,上市公司是一个连续性的交易,不会因为一次交易而退出市场,反而是一次交易后,永久地在市场上存在,直到其退出市场。当商品在市场上时,上市公司就要不断地维护商品信誉和内在价值,进而管理市值的波动与内在价值间的差别。
朱武祥:市值对企业而言是个长期、可持续的概念。企业上市仅完成了一个预期,企业的发展必然是长期的,评价上市公司,重点要考察其可持续能力。
市值本身是个中性、基于相互信任的概念,有投机市值和投资市值。关键在于能否选择一些适合自己企业风格的投资者。一些已在国外上市的企业为何不能在国内上市?重要原因不在于国内的发行审核问题,关键是国内投资者的评价水平不行,在中国是要提高投资者自己的评价能力。
《新财经》:如何利用股价和市值来展开收购兼并、对抗恶意股东扰乱和敌意收购袭击?
金岩石:上市公司市值的高低是博弈形成的。当上市公司不愿意把自己卖给一个特定对象,特别是由于这种交易会带来不利于企业发展,或者不利于管理能力实现的时候,上市公司可以采取措施拒绝这种交易。这种抗拒有很多方式,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白衣骑士等。用得比较多的就是毒丸,但却是最不管用的方式,任何毒丸方式都可能在交易完成后以新的方式来解除毒丸。
朱武祥:市值高了,不但别人不敢轻易收购,反而可以收购别人。如果市值偏低,可以回购,以此防止被人并购,同时证明这是家有价值的企业。上市公司还可以选择完全退市。今后,这些都是正常的市场操作策略和经营方式。
名词解释
毒丸计划:是指敌意收购的目标公司通过发行证券以降低公司在收购方眼中的价值的措施。
一、价值管理相关概念
价值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理念,最先在西方管理学界提出。1994年,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创造股东价值的企业战略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绩效标准。而在这一年,《价值命令》作为价值管理理论的分水岭之作问世,书中对价值管理观念进行了提出和阐述,股东价值管理这样一个全新架构得以构建。尤其Alfred Seaport贴现现金流模型的提出,不仅将价值最大化转变为一种管理理念,同时促使其转变为一种能够操作的管理技术,此后价值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声音。
价值管理顾名思义指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在有效管理价值基础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经营的实现。立足价值管理本质来说,创造股东价值,促进价值增长的实现是其管理目标。在价值管理中,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逐是其内生要求,其评估基础就是价值。另外,价值管理在手段上主要采用价值目标和管理策略设计,通过该种手段整合各种价值要求与管理方法,这也是其管理体系和管理思路的新型体现。在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中,企业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股东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是其包含的主要部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导向理念是价值管理的硬性要求,其对企业价值运营模式与管理技术的探索,主要建立在对价值增长各种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考核中,价值管理的考核基础标准为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并通过对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广泛运用,从而达到本身所预期的价值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与价值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价值管理介入意义
在企业管理中,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便有财务管理,可见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其中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普遍性目标,而产值最大化的意义只有站在卖方市场角度上才能完全实现。对所有企业来说,利润都是其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企业竞争能力与企业获得利润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以,将利润最大化拉进财务管理重点目标中对企业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不过无可置疑的是,处在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中的利润最大化实现局限性比较明显。对于利润的所有者来说,利润不仅是其投资回报,也是其承担投资风险的回报。而对比其他相关者,利润最大化却可能会让这部分人承担更大风险,将其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却不会相应地增加其所获得的收益。与此同时,如果财务管理将一段时间的利润作为目标很容易致使企业决策向短期行为靠拢。同样,在对股东财务最大化进行考虑的过程中,其主要范围是股东的利益,从这点也能看出其局限性较大,有时甚至会导致其他相关利益者效益被严重忽略,而股东财务最大化又会被该部分利益者效益所影响。
价值管理对企业总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财务合理规划和财务政策优化基础上的,其实现过程更加稳定且能够使企业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价值管理除了十分重视短期利益,在长期的利益方面也同时给予高度重视,它所追求的发展涵盖股东、用户、员工等各个会对企业价值总体产生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这种管理方式的精髓是看重企业价值最大化,将其纳入核心发展目标范畴,在全面考虑利润最大因素过程中,还会在考虑范畴中纳入与企业风险相关的因素,目光所及之处为企业长远利益线条。即价值管理所体现的,是包含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些正是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在追逐和梦寐以求的目标。概括来说,企业价值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企业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价值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战略是其关注的集中焦点,对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一定正确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理念的增强和财务管理决策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传统财务往往将“会计利润之上”作为目标,而价值管理则对此进行了改写,从而将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主要职能目标全部统一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够引导企业内部人、财、物等各项经济资源配置更为有效,同时可从根本上协调好经营者利润与股东利益之间的偏颇,不仅合理地维护了股东权益,且有利于企业健康运行,使企业中常见的财务决策与执行冲突于有序中得到尽量避免。现代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建立,离不开对企业资金成本与价值创造理念的强化,同时与价值管理的介入息息相关,对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提高企业市场经济适应力具有极大作用。此外,企业价值管理对企业法人治理机制具有有效的改善作用。财务管理中价值管理的引入,会使企业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给予更多关注,实现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有效规避因忽视真正价值创造而导致资本回报率不高的情况发生。
三、价值管理视角下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观企业财务管理,其所有工作都以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为基础。财务管理中其实很多方面都体现着价值管理理念,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就是其提升企业价值的主要体现,除此之外还体现在管理企业价值的活动以及保护企业价值的活动。而价值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介入除了体现在价值驱动因素、流程分析方面,还体现在价值报告与绩效评价、预警与风险控制等方面。站在价值管理视角,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第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对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强化,对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加以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中,预算管理属于重要部分,但在价值管理视角下的财务预算管理,其核心应围绕现金流来展开。强调现金流预算管理,所体现的不仅仅包括公司价值,还能较大程度地对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缺失情况有所避免。在公司运转中,现金流量是“血液”般重要的存在,对公司活动是否创造了价值能够更好地衡量和判断。与此同时,通过对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绩效评估系统的建立这一措施,能够更快地达到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为企业价值目标提供更直接有效的服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代财务管理职能。在价值管理理念视角下,价值的增值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传统财务管理中对绩效的衡量应转变为对增值的衡量。企业各项作业都会产生特定的价值,对各种成本进行扣除后所累积的各项成果之和就是企业价值的增值。价值管理下的财务管理应在绩效考核体系对占用资本和回报率的考核更加注重。
第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对资本分配加强管理,对资本结构管理进行优化。资本分配主要指投资,正现金流的盈利,是公司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合理的资本分配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有效途径。股利分配或扩大再生产都是运营资金结余的可用武之地,而增加投入正是对扩大再生产的集中体现。在企业价值管理中,资本支出技术需要与企业长期价值管理方向具有一致性,在企业长期价值增值活动基础上促进企业整体价值增值的实现。在进行资本投资时,对价值回报的强调是必然的,财务有效管理必须以公司价值提高为目标。在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资本结构主要是一种比例关系,是公司长期的资金来源和构成之间的比重。对企业价值创造来说,投资资本回报率和资本成本对其具有决定作用,加权平均资本与创造的价值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成反比。资本结构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企业价值,通过对资本结果及成本的调整,即可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财务管理必须强化对资本结构管理的优化。基于以上情况,企业可利用对股本、债务比例的优化调整促进资本结构的完善,促进企业资本成本最优化的实现及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财务管理职能行使过程中,现代企业应将现金流动性管理积极做好,严格风险管理。对于企业价值管理来说,现金流动性管理功能非常重要,现金转换周期越短,企业在运营方面的绩效就会越好,在上市公司的价值提高上积极的流动性管理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将现金流动性管理做好的过程中,企业应对现金结余量合理规划,不仅要合理控制运营现金需求、安全资金量,还需要合理控制危机资金量。在此之外,财务管理还必须严格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不确定性的损失发生,紧密地关系着企业价值。与我们预定的目标相比,实际行为结果可能存在差距,这也是风险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表现之一。该种差距除了不仅会体现在最终结果差距方面,实现路径的差距也是表现之一,即如何达成预定目标这一过程也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显性问题,企业应注意在财务管理中加强每一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避免实际行为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差距过大,尽可能地缩小这种差距从而最大化地减少与消除风险可能。
关键词: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
本研究为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033)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9日
一、河南省上市公司发展基本概况
经过20年的发展,河南上市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河南资本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通,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103家,发行股票104只。境内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有60家企业,创业板有8家企业,三板市场有3家企业,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发行66只,境外发行股票38只。河南省上市公司有以下特点:
第一,上市公司数量较少。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在中部六省居第四位,数量排在湖北(86家)、安徽(81家)、湖南(72家)之后,居中部六省第4位,山西和江西分别有上市公司34家。(图1)
第二,上市公司地域分布不平衡。河南省上市公司数量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许昌、南阳、安阳这几个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60%以上,鹤壁没有一家境内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图2)
第三,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不合理。从上市公司分布的行业来看,与河南省的资源优势不符合。由表1可以看出,九成多的公司都分布在第二产业。河南上市公司分布在28个大类行业,仅有三家真正意义上农业类上市公司(雏鹰农牧、华英农业、牧原股份),这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河南省同样属于旅游资源大省,但至今没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作为资源大省的独特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形成上市公司与优势产业的重合,从根本上影响了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样,地产、物流等上市热门行业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未能发挥河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的优势。(表1)
第四,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分布。从图3可以看到,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集中分布于小于50亿元的区域。其中,上市公司市值小于25亿元的公司有22家,占比33.33%,在25~50亿元之间的有27家,占40.9%,而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仅7家。这表明河南省的上市公司规模集中偏低,表明上市公司的营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司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还有待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手段还有待创新,公司规模还需要做大做强,并且能把公司的良好业绩有效地传递给市场。(图3)
第五,上市公司整体利润下滑25.1%,业绩分布极端化。2012年,河南6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411.16亿元,同比增长0.749%;实现净利润134.94亿元,同比下降25.1%。具体来看,业绩增长的企业有28家,占比42.42%;业绩下滑的企业有38家,其中7家出现亏损。从营业收入来看,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豫企有12家,比2011年多了1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6家,比2011年增加1家,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6家,比2011年增加了2家;利润明显下降的上市公司有31家,比2011年增加10家,而2011年,河南上市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出现亏损。从行业来看,业绩增幅较大的上市企业大多集中在电力、生物医药和交通运输业,而业绩下滑严重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化纤、钢铁、煤炭行业,机械和食品行业业绩分化明显。(表2)
二、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河南省上市公司在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对河南省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形成了制约,具体如下:
第一,在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方面。尽管河南省上市公司近年来经营规模扩张迅速,但各上市公司整体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而且经营规模分布差距较大。截至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最大的为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达到415.96亿元,但是在66家上市公司中资产在超过400亿元的仅此一家,资产规模在20亿元~30亿元的企业最多达到11家,资产小于40亿元的上市公司比例累计到达57.57%。资产大于100亿元的公司数量仅仅占了18.18%。资产规模最大的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415.96亿元)和资产规模最小的河南东方银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相比(2.30亿元)相比,相差180多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由于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不大,使得部分公司在生产能力和高新技术投资及产品研发等方面投资绝对数额相对较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甚至有个别公司无力进行投资,这将影响到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使其竞争力受到制约,同时也限制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
第二,股权过度集中。截至2013年6月30日,66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算术平均值为35.51%,其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公司有11家,占比17.46%;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35家,占比55.56%。同时,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我们也可以看出有53.03%的企业前十大股东持有的股权超过了上市公司一半的股权,而且在2012年年报中我们也发现国有和法人股最高的达到了89.34%。这一系列数字表明在河南省上市公司中健康的投资文化尚未形成、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不高的条件下,过高的股权集中度极易引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经营政策、财务决策等方面的控制,造成股东利益失衡。
第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良好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和投资者保护问题。但河南省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及时。有两家上市公司在接受财政部驻河南财政监察专员办会计质量信息检查后,虽按照财专办处理决定进行了整改,但未就该检查事项按照重要事项的披露要求及时披露。个别公司存在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公告行为;二是信息披露带有一定倾向性,对信息披露整体性的考虑不足。在2012年,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披露重组事项时,被媒体戏称“重组公告挤牙膏”,受到广泛质疑;三是定期报告披露质量尚需提升。个别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出现低级错误,受到媒体关注和投资者质疑。有一家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由于每股收益计算错误,导致股民多次投诉,对投资者关系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对待信息披露问题存在侥幸、敷衍心理。总体来看,与交给广大投资者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目标对比,河南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个别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在信息披露的细致性方面还需不断努力。
第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时有发生。河南省上市公司同业竞争严重、关联交易较多,且互为占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在2011年年报监管中,有一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经过现场核查,确认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以暂借款和投资款名义占用上市公司子公司资金1.4亿元;其次,个别上市公司独立性缺失,大股东越位、内部人控制和董事长一言堂问题突出,权力未得到有效制衡,科学决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内控制度作用发挥不够,而且董监高人员勤勉尽责不够,独立董事独立性不强,“花瓶董事”依然存在,导致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维护不够,社会责任缺失。
三、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竞争能力的对策
第一,培育基本财务能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各项基本财务能力长期协调、整合的结果,因此具备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是凝聚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前提。省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本企业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创造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并有意识将其升华为财务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促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第二,建立学习型财务组织,提高财务执行能力。财务人员的内生学习能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内生学习能力能否形成的关键在于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需求要求省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组织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也就要求企业应重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由适应型向学习型、创新型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构会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财务人员面向市场的创造性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性作用。只有财务人员掌握了财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才能提高财务执行能力。
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业务内容导向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上市公司要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更好贯彻企业经营战略方针,就要按照模糊或跨越组织界限的方法进行财务流程再造,整合优化财务职能,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强化投资决策,减少资金的闲置和低效使用,有效管理应收款,不断提高效益,以良好顺畅的资金运转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昌银.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研究[J].经济师,2006.
国企改革在诸多改革中的确定性最大。2013年12月,上海国企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春风再起,当前各地各级政府、国有国资企业正密集讨论改革方案,预计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将明显加速,或有模式创新和制度突破的方案出台。
国企改革投资年
新一届政府着力于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手段将有助于形成有效率的政企关系,而进一步扩大开放也倒逼国有企业重新进行布局,以适应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也需要国有企业担当重任,通过国有企业的布局和调整激活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动力。
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赋予了新的战略目标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任务,也将通过自身的改革带动全社会的改革。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后期的经济转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将是经济继续发展深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国企改革也将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整体社会改革也将使得本轮以经营权下放、产权明晰向实现国有出资,市场化运营的高效率模式取得成功。
我们认为,本轮国企改革将带来一种全新的市场化模式的创新,政府职能改革权力下放和事后监管的转变也使得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更加清晰,国企在这一背景下,长期困扰的一些矛盾将得到解决。
2014年初爆发的中诚信托刚性兑付的考验和增长预期下调都在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风险偏好和市场无风险利率维持高位的背景下,主题投资主导市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其中国企改革主题的确定性最强,将贯穿全年。
一些地方政府进行国企改革的动力强烈。我们认为,相比上海市提出的国企改革方案,不排除有部分省市的国企改革将会以更快更深更强的方式展开,在未来的国企改革进程中跑得更快。
当前已有的国企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略有不足,未来可能在两大方面得到改善:①我们认为未来国企改革试点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部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可能会被纳入试点范围;②我们预计政府会出台更多的配套落实政策。
目前配套落实的政策多集中在法人治理结构和任期管理相关的方向,未来不排除政府在培育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薪酬管理、工资总量调控和国有企业土地管理等方面出台进一步文件的可能。
国有企业高层人事任命制度也有进一步改革的可能,我们认为,伴随着国企改革铺开,核心高层以外的人事管理将逐渐市场化。在约束机制建立之后,长效激励机制可能会进一步放开。
国企改革投资大潮
国有国资企业将首先受益,主要投资方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竞争性行业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公司治理改善和股权治理机制理顺;②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③国资国企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重组。东方明珠、老凤祥、全聚德、上汽集团这样的国企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2.国企改革加快传统行业的国资国企向新兴行业战略转型:我们预计政府会在项目审批、融资和税收上给予政策优惠,加速国企向新兴行业转型。上海机电、太极实业属于这一类典范。
3.部分省市理念先进,改革准备充分,可能在本轮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独有模式或推行制度创新。物产中大、合肥三洋、广电运通、中华企业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标兵。
4.央企改革进程加速,年内可能出现实质突破。中国海诚、太极股份、航天长峰这一类可能成为改革的先锋。
伴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国资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也将再次加速,同时,一些被国企垄断的行业和领域也有可能会逐渐放开,也存在相应的投资价值。
当前市场风格在短期内最大的敌人是风险偏好变化+资金宽松预期。
创业板和不少主题板块的调整来源于资金宽松预期在节后的放大,但这种预期是“无源之水”:首先,资产价格通胀在强化(如房价);第二,风险偏好上升推升资金价格中枢。全社会风险偏好在年前中诚信托事件后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属性股票回调在短期内提供新的买入机会。其中国企改革又是最能体现高风险属性的主题机会。
国资委于1月28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小组工作细节和分工方案。
我们认为,国资委紧跟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说明国企国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国资委对全面深化改革准备充分,一旦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改革进程将快于市场预期。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求是》发文称国企改革将深化,重点在于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并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认为,核心刊物密集发文预示国企改革将再次加速,两会前后是重要时点,地方政府将用实际行动回应中央,地方性改革配套措施和试点企业短期内即将出台。
国企改革三部曲
我们理解的国企改革核心三部曲是:管资本—分类管理和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分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中长期激励机制。最终的目的是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
以管资本为主,首先是要管国有资本的流动和进退。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然后就是管资本的再投入方向,把企业做强做优。
国企分类监管的划分标准: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竞争类国企要搞活资产,但需真正承担风险;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同时经理人也不再归政府管。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要保障稳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退居其次,考核主要由政府和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进行。分类改革将以“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为导向。发挥国企的窗口作用,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目标,逐渐向新兴产业转型;同时政府从国企中退出是有步骤有限度的。目前来看,政府暂时还不会放出相对控股权,竞争类国企绝对控股权则可以逐渐放开。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深化国企改革其一就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吸收非公资本转换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其二是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培养职业经理人。实现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真正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或内部人控制的国企常见弊病;其三是改进和完善内部具有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处理好高管和员工的关系,实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配套。
无论从海外成功案例或者是中国国情出发,国企改革路径都会是先易后难。因此,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是我们最看好的领域之一。
竞争性行业国企改革主要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靠企业自身上报方案,政府审批。成熟一家搞一家,搞好了就推广。总的来说,法人治理机制比较优秀的竞争类国企将优先进行。
我们认为,竞争性行业国企效率提升驱动力主要来源于: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权利义务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中国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距离。
在“管资本”进程中受益于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的行业将有重大的投资机会。机会主要集中在国企ROE与同行业的民企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行业。毛利率市场化和严控跑冒滴漏降低三费占比是主要的改善举措。尤其是农林牧渔、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子行业中非国企ROE水平要显著高于国企,有较大改善空间,但这个过程较长。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表示,将积极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的比例,加大市场化管理力度。我们认为,薪酬市场化、股权激励和市值管理是竞争性国企提升经营效率的主要激励手段。
2013年12月17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突出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套。
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收入分配与市场水平接轨。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实施股权激励或激励基金计划。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受益于通过股权激励、高管薪酬市场化和市值管理来提升经营效率的行业有投资机会。机会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占比较大、历史经验表明股权激励意愿较强、国企高管薪酬与同行业的非国企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以及市值管理动机较强的行业。
近三年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企业中,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房地产和建筑装饰行业市值占比较大,皆超过了三成。而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建筑装饰、家用电器和电子行业个数占比较大,都在18%以上。实证这些行业股权激励意愿较为强烈。
在人力成本占比较高的行业中,人通常是最核心的资源,在这些行业中逐步放松股权激励限制将起到降低激励成本和提高激励效果的双重作用。数据表明,非银行金融、传媒、电子、国防、计算机和通信行业内的国企受益最大。
2012年上市公司前三高管报酬总额中,大部分行业国企高管的薪酬要高于非国企,这一现象与国企所管理的市值、资产、营收、盈利、人员等要大于非国企有关。数据表明,纺织服装、农林牧渔、房地产、采掘和化工行业国企高管薪酬与同行业的非国企相比有提升空间,该行业内的国企将会更显著受益于国企改革薪酬市场化所带来的激励。
市值管理的本意是上市公司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市值管理不单是用来评价国资国企的工具, 也应该是调整国资分布和提升绩效的管理手段,会逐步成为国资带动竞争性行业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统计了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钢铁、建筑材料、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和汽车行业回购金额占流通市值比重较大,其中的国企可能更显著受益于市值规模成为国资管理重要指标的过程。
结合股权激励意愿、人力成本占比、高管薪酬水平和市值管理行为的分析,我们判断,计算机、纺织服装、房地产和通信四个行业中的国企将最受益于竞争性行业效率提升。
“翻烧饼”的投资魄力
上海一大型国企领导提出“要大改要‘翻烧饼’”,我们认为这一改革思路值得在国企改革的主题投资中借鉴。
我们通过数次的国企改革主题调研,看到了过去一年多国企改革在各方面各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变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力度和速度来看,可以确定国企改革“改”是大方向,自上而下改革决心十分坚定。
改革决心决定了国企国资管理面临的各种困难必须被跨越。因此,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制度性的变革。从微观角度上来说,改革对国企带来的影响,往往不是现状的渐进改善,而是非线性的巨变。
既然方向和变革的幅度都是相对确定的,又何必在乎一尺一寸的得失?在投资国企改革主题时,要有“翻烧饼”的精神,解放思想,勇于贪婪。我们一直强调国企改革是跨年度的主题行情,投资机会丰富且空间巨大。把握这个大方向才是关键。我们认为,东方明珠、老凤祥、全聚德、宝信软件、上汽集团这一类竞争性行业将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先行领域。当然,传统向新兴行业战略转型、理念先进地域的模式创新、央企资产证券化等方向也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关键词:人民币有效汇率 A股股指 协整 非对称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17-03
一、引言
继2005年汇改人民币对美元连续跌破1∶8,1∶7两大关后,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依旧。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交易日创汇改以来新高——6.3 CNY/USD。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全部反映在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上。汇率波动会引发包括经济层面和政策层面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整体影响较为复杂。升值以后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格将上升,有利于吸引热钱流入。本币升值有利于资源进口型企业,而不利于出口型和外贸企业。且本币升值带来外汇占款的剧增容易引发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基本面。由此看出,股市微观公司的股票收益率、业绩、经济行为和价值等形象标志着汇市影响下经济的波动。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关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方经济学界对汇率与股市的关联关系的研究分为两类:(1)现金流导向模型。汇率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改变企业的进出口与收入,进而会影响企业股票的价格;而股票价格的变动进一步会通过财富效应影响一国货币需求,从而影响汇率。(2)资产组合导向模型。强调预期汇率变化会引起投资者调整其资产组合,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引起汇率变化,改变资产供求关系,影响资产价格。
国内外学者针对汇率变化与股市之间的动态关联做了大量实证研究。Agawam,Rook发现美国股市与汇市之间有正相关关系;Soenen和Hennigar认为美国股指与汇率强反向关系。Ma和Ka研究对于出口导向的国家汇率上升股市收益下降,进口导向的国家正好相反。Bahmani-Oskooee发现S&P500指数与美元有效汇率指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ishra证明印度汇率与股市收益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Ajayi和Mougoue对8个发达国家股票价格的短期上涨会引起本币贬值,而其长期上涨则会引起本币升值,但本币贬值不论在短期内还是长期内都会引起股市反向变化。Kanas用协整和ENGARCH模型实证了欧美6国股市收益对汇率有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但反向不显著;张碧琼发现人民币兑港币汇率与沪深两市A股综指和香港恒生指数存在长期关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沪深两市A股综指没有显著关系。
虽然相关文献很多,但由于采用的不同的方法或模型学界目前仍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众学者模型变量选择偏少、没有控制影响股市收益的其他风险因素,拟合不充分并很少研究资本市场受限条件的新兴市场国家。
二、本文分析框架与研究思路
鉴于此,本文选取的样本期为2005年7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至2011年5月的月度数据。研究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加权市场指数(IS)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NE)的关系及我国物价水平(CPI)、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等其他次要因素的影响。
笔者构建多因素模型,运用协整分析框架,首先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保证同阶单整后建立的LS协整关系;之后利用EG两步法,对残差检查平稳度,运用ECM模型修正之前的协整关系;接着利用IRF方法和方差分解阐明汇市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最后利用EGARCH说明中国股市波动效应的非对称性。而后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和政策启示。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201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显著升值,而欧元、韩币却有抬头之态。到底人民币是升是抑或是贬,用与一篮子其他货币双边汇率加权平均的有效汇率表示更为准确。笔者采用能够更明确反映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该国货币对外价值的总体波动幅度的贸易加权有效汇率(以下简称有效汇率)。相对真实有效汇率,名义有效汇率更迅速地作用于经济层面影响股市。所以本文采用BIS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以各国的贸易额为权重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
2.时间区间。1994年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起,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正式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弹性化改革。如图1,人民币汇率变动在2005年之前严密拟合美元,而与其他货币变动率相差很大。自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相对欧元等其他货币汇率变动率稳定,自身波动性增加,与国内的股票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样本取自2005年7月至2011年5月的时间区间。
[关键词]权益类投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基金投资;股票投资
从允许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投资股市,到放开保险公司直接入市,权益类投资在保险公司整体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现在权益类投资占保险公司整体资产配置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却是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值得深入研究。
一、投资目标
通过股票或基金的组合投资,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投资净值的稳定增长和资产的长期增值,分享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成果。
二、投资理念
(一)积极管理
1.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非常有效的市场,价值被低估和高估的情况经常出现,市场充满投资机会
2.消极管理指导思想下的指数化分散投资还不能有效降低风险
投资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分散化投资,也就是谚语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说,“鸡蛋”可以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但前提是“篮子”必须结实,而在中国市场,结实的“篮子”太少,不结实的“篮子”太多。因此,过于分散化的投资还不能很有效地降低风险。
3.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与人才优势使积极管理成为可能
当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在不断壮大,境内的投资者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境外的机构投资者则以QFII为主。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人才、信息等多方面优势,通过全球视角下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能更有效地发掘超额收益,使积极管理成为可能。
(二)价值投资
1.价值规律同样在证券市场发挥作用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在商品市场上,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在证券市场上,价值规律同样发挥作用,即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也是围绕其内在价值进行波动的,当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应该大胆买入;当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应该果断卖出。
2.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机构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价值投资将逐步成为未来中国证券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
(1)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少数机构操纵市场与股价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1996年到2005年,股市流通市值增加了243%,而2005年下半年启动的“股改”,更是中国股市的重大制度性变革,“股改”之后,非流通股将逐步转为可流通股,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还多,这使得操纵市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见图1)。
(2)机构化。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比重迅速上升,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变为机构之间的博弈。
(3)国际化。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发达国家成熟的投资理念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深。从2003年QFII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以来,截至2005年底,共有34家机构获批QFII资格,累计批准额度56.5亿美元,此外,还有很多境外投资机构以合资等方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这些境外投资机构应用发达市场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在全球视角内进行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在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境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3.新兴市场下的相对价值投资
(1)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较为普遍,具有绝对投资价值的品种较少。
(2)“常青树”较少。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曾出现过一些令人艳羡的“百年老店”,使得长期价值投资成为可能。而在中国,大多数公司受体制机制的局限及经济周期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较深,业绩起伏较大,往往是“各领一两年”,常青树型的上市公司较少。
(3)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需要一个不断反复和确认的过程。需要人们在经历市场风风雨雨的磨练和“教育”之后逐步认识和确立。
4.价值分析为主,技术分析为辅
股票价格的中长期走势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但其中短期走势却时时受到市场偏好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技术分析具有短期指导作用。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的规律,同样告诉我们:股票投资的“波浪理论”及在其指导下的波段操作,与价值投资可以并行不悖。
(三)组合优化
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分散组合投资,可以降低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获取风险调整后的最优收益。
三、股票投资策略
(一)价值投资理念下的两类投资风格
价值低估与业绩成长是股价上涨的根本动力。在价值投资理念的大旗下,又可以分为两类主要的投资风格:价值投资型与价值增长型或者两者的完美结合。
1.价值投资型
价值投资型股票往往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较低的价格/收益(PE)比率,即低市盈率。
(2)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
(3)隐藏资产,“公司也许拥有曼哈顿,这是它从印第安人那里买来的,不过遵循良好的会计惯例,把这项购买以成本24美元人账。”
(4)长期稳定的现金分红比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能长期稳定地现金分红,这本身就意味着该公司有稳定的经营模式、稳定的现金流,这也构成长期投资价值的一部分。
2.价值增长型
价值投资的另一种风格是价值增长型,这里强调其内在价值随着业绩的增长而增长。如果说长期价值投资型风格是一种防御型风格的话,价值增长型就是一种进攻型风格。价值增长型股票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处于增长型行业。
(2)高收益率和高销售额增长率。
(3)合理的价格收益比。对于高成长的股票而言,其市盈率往往会随着股价的上升而上升,这是增长预期在价格中的体现,是合理的,但是市盈率不能比增长率高出太多,最好是(P/E)/G小于或等于1.
(4)强大的管理层。
(二)前瞻性是选出好股票的关键
1.对历史的理解是股票投资的基本功
要做好股票投资,首先要对历史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以史为鉴,有助于指导我们现实的投资。
2.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未来
股票价格说到底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可以说,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未来。这就要求投资者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够见别人所未见。
3.任何超额利润都来自于独到的眼光
从众心理是投资的大敌,从众最多让投资者获得平均利润,而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更多的时候从众心理会带来亏损;获取超额利润,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做到人弃我取,在市场低迷时敢于介入;也要能做到人取我弃,在市场过度乐观时果断卖出。
4.在前瞻性基础上优中选优
在前瞻性基础上,还要做到优中选优,保证投资的成功率。
四、基金投资策略
基金投资与股票投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相似之处是指对基金的投资同样要遵从价值投资理念,选择投资价值高的品种;不同之处在于基金的估值指标体系与股票有较大差异。在对基金进行投资价值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看过去
看过去是指考察基金公司和基金过去的业绩表现,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1.对既往业绩与风险进行评估
对既往业绩和风险进行评估等于绩效评估和归因分析。收益分析包括对净值增长率和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的分析(詹森比率、夏普比率、特雷诺比率等)。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基金经理对收益和风险的平衡能力。另外,还要对包括主动投资风险度、股票仓位调整、行业集中度、股票集中度、基金重仓股特征等指标进行分析。
其中对基金重仓股(前五大市值或者前十大市值)要进行重点研究,重仓股是基金经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投资分析的综合结果,对判断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因此要对基金重仓股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
2.基金经理的素质与能力
如果说买股票是买企业的未来,买企业的管理层,那么买基金就是买基金公司,具体而言就是买基金经理。基金业是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其投资业绩主要是依靠管理团队和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因此,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投资经验、市场感觉、择股择时能力,对基金的业绩都有巨大的影响,在选择基金时,必须对基金经理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
3.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是基金公司经营的核心,其对个体基金投资业绩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不突出明星基金经理,而更注重整体管理的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其意义更为重要。因此,管理团队也是选择基金的重要指标。
(二)看现在
看现在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当前股市的估值水平,即市场点位,其次是备选基金在当前市场估值水平下的应对措施,这主要体现在股票仓位上,最后是基金公司的人员有无变动。
1.市场点位
市场点位代表市场的估值水平,如果当前点位较低,进一步上升空间较大,则作为投资者可以加大对基金的投资力度,或者选择股票仓位较高的基金;如果当前点位已经比较高,估值水平已经较为充分,市场下跌的风险较大,则可以减少对墓金的投资力度,或者选择股票仓位较低的基金。
2.股票仓位
对股票仓位的选择需要结合投资者对市场点位和估值水平的判断进行。如果投资者认为当前市场点位较低,可以选择股票仓位较高的基金,反之则选择股票仓位较低的基金。但问题在于目前我国基金信息披露是按季度进行,投资者只能了解上季度末的仓位情况,信息有些滞后,要想实时了解基金仓位,只能通过基金净值变动进行估算,但这种估算的准确度不是很高。
3.人员变动
考察人员变动主要是看管理团队、投资团队、研究团队等投资核心人员有无大的变动,如果一些重要的人员如总经理、投资总监、明星基金经理等离职,则对于未来基金的业绩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看未来
“看未来”主要是对基金组合未来的收益和风险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包括四方面内容:
1.股票组合分析
对备选基金组合中个股尤其是重仓股的基本面进行分析,进行收益预测和估值分析。
2.规避风险
对股票组合的行业集中度、个股集中度、历史波动率等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对基金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对其组合中的个股进行认真研究,避免踩到“地雷”。
3.评估增长潜力
通过对组合中个股的收益和估值情况的预测,可以对基金净值的增长情况进行预测,来衡量备选基金的增长潜力。
4.基金的“期限结构”
在选择封闭式基金时,要考虑基金的剩余期限,根据市场走势和基金净值变动预测进行基金剩余期限的合理搭配。
(四)看价格
“看价格”主要是指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进行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折价率相对较高的基金。
五、投资流程与方法
好的投资结果是建立在好的投资流程和投资方法基础上的,将投资决策的各个步骤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整合,可以有效地将基本面与技术面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时机选择以及风险控制等结合起来,实现投资研究一体化、风险控制与投资交易并重。投资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先行—实地考察—价值评估—比较分析—技术分析—决策选择—买卖交易。
1.研究先行。进行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与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对行业以及股票的基本面进行了解。
2.实地考察。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了解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情况,一方面也是对企业公开的报告和报表中的信息进行核实。
3.价值评估。在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基本面角度进行数量化分析,对股票价值进行评估。
4.比较分析。将股票的估值指标与同类企业以及大盘进行比较,确认其估值高低。
5.技术分析。从技术面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投资时机进行选择。
中国国有企业正呈现出壮观的图景,涌出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公司: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前五名估计有三家是中国国企),市值最大的投资银行(考虑到高盛、摩根士丹利已不是纯粹的投资银行),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事实上全球最大的烟草企业(垄断全国烟草,因不是公众公司无法比较),市值排名在第一、第二间波动的石油公司,全球前三的铝、铜等有色金属公司,排名前列的煤炭企业(因收购、拼凑太快不好比较),钢铁企业单个估计还未进入前五,但以目前这种非市场化扩张势头(各地正在积极操办),想来进入前三乃至第一并非难事。
壮观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领域上。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28家中央企业,其涉及的主业剔除重复的也接近300个,囊括从原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采、电力供应与生产、航空运输、电信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粮油糖期货及物流、文化艺术经营、服装鞋帽生产销售,乃至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销售等众多领域。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还仅仅是中央企业的主业,如果考量主业外的其他业务,央企外的其他国企,图景无疑更加壮观。
这一图景在现实中显得如此突兀,就经济学理论而言也找不到多少依据。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的经济学家中,不要说极端保守的斯密、米塞斯,温和自由派的凯恩斯、萨缪尔森,相信就是激进的马克思、兰格,也未必想象得出这幅图景。这不禁令人想问: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要想廓清国有企业的边界,先得在认识上就国有企业相关概念进行一番厘定:
一是国有企业的赢利。中国国有企业近年来呈现出较强的赢利能力,2008年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696I亿元,可谓惊人。但是,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利润就达2290亿元,占三分之一左右,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利润1768亿元,超过四分之一,六家企业占央企利润总额近六成,也就是说央企利润主要来源于上游产业和垄断行业。除了国家给予的显性或隐性的优惠,这些利润还以挤压下游产业利润和消费者利益为代价,它们的成绩不值得夸耀。何况,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政府拥有国有企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赢利,税收才是根本收人来源,而总体资源的配置有效才能提供良好的税收基础。
二是国有企业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国企不等于政府调控。当今世界,完全没有政府调控的经济体恐怕不存在,差别仅是程度和手段。较普遍的看法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以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为主较妥,辅之以一些非经济手段(准入门槛、行业标准、引导政策等),这在一个完全以非国有经济主体为微观单元的社会也存在,和国有企业没有必然对应。
那么,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是否使这种调控更有效呢?似乎应该如此。但经验告诉我们,“是怎样”和“应该怎样”往往不符。以中国近年现实为例,在信贷投放、贷款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等方面,没有好好执行政府政策的主力,哪个不是国有企业?至于纠缠多年、每每以无奈收场的铁矿石谈判,反复越界、屡禁不止在网络和移动终端提供不良信息,均能见到国企巨头的影子。反复为人诟病的房地产开发就无需多言了,国有企业更是“抗旨不遵”的生力军。
细想也对,国有企业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了其直接管理及负责人选拔部门,其他部门对他们没有硬性约束力:一方面,国有企业负责人对国有企业被处罚的“利害弹性”不高;另一方面,基于所谓“政治正确”,政府有关部门也未必愿意或能够严格处罚违规国有企业,结果只好任其逍遥。因此,加强政府调控效果靠国有企业的存在怕是缘木求鱼。
三是国有企业和国家安全。这更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叙述,往往似是而非。现今世界已不是“小国寡民”或“放任自由”时代,国家直接掌握一些特定行业(国防工业、敏感资源等)的企业,对强化国家安全有利毋庸置疑。但其外延不是可以无条件扩大的,除去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没人会相信诸如房地产开发、服装鞋帽生产、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销售之类,必须由国有企业从事才能强化国家安全的逻辑。
其实,相比国有企业正在热衷的挖煤炼钢、圈地盖房,有一个产业倒是离国家安全更近点,那就是粮食生产。60年来,前30年除有少量国有农场,都不是国企从事粮食生产;后30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际基本是私人(家庭)经营,经营效果不错,好像没人质疑这种模式是否妨碍了国家安全,也没有国有企业对该产业跃跃欲试?想想也是,种地这营生虽然关系国计民生,但夙兴夜寐、手足胼胝的,又不太挣钱,只好拜托辛苦广大农民兄弟了。
回想上世纪的苏联,其经济国有化程度远高于改革前的中国。但结果苏联解体,遑论国家安全了。这从反面说明,国有企业大量存在未必能够保障国家安全。反观中国,正是由于留存着一些非国有因素,尤其是农村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突破土壤,从而引导、激励中国经济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极大强化了国家安全。这并不遥远的事实不应该遗忘吧?
如果对上述事实有基本的认可,就比较容易廓清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
首先,古典意义政府在经济上的作用不外乎: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提供的公共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维持经济活动的稳定,这里并没有国家以所有者介入经济活动的空间。虽然这种认识今天需修正,但国有企业过多存在会压抑其他经济体的活力、扭曲经济活动中的公平性、削弱政府的调控效应,从而降低整个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需要警醒的。其次,对一些具有天然垄断特征的行业,政府作为所有者参与,在现阶段中国是一个适当选择。再者,中国的国情要求一些重要、敏感行业,需以国有企业参与为宜。
这三种逻辑的叠加,基本廓清了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对敏感性/天然垄断性极强的行业,只许国有企业参与;对敏感性/天然垄断性极弱的行业,只许非国有企业参与;对敏感性/天然垄断性介乎上述之间的,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共同参与。
如图所示,绝大多数行业将分布在I区域,极少数行业会分布在Ⅲ区域,少量行业分布在Ⅱ区域。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绝不涉足I区域的行业,同样非国有企业绝不涉足Ⅲ区域的行业,Ⅱ区域是一些部分限制的行业。
上下限的确定和区域划分需要谨慎评估,评估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本点出发,既考虑国家对特定行业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划分要相对稳定,又要随时间调整。总的说来,需要划定在Ⅲ区域的行业是极少数,应该不会超过十个,需要划定Ⅱ区域的行业也不多,20个绝对是上限。需补充的是,上述提到的国有都是指国家所有者全面地参与其所持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至于类似社保基金、中司等国有投资机构少量参股的企业不在此列。
天然垄断性和国家安全敏感性,都只有国家这一层面才存在。以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并不需要地方政府参与,所以理论上地方政府没有拥有企业的必要。这丝毫不削弱地方政府重要性,反而可使地方政府从“GDP”依附中解脱出来,转向改善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社会公平和正义等本来职能。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向,又需要改变目前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失序的状态。
界定好国企的边界,不但可使国家核心利益得到明确保障,而且清晰划定国有企业的范围、减少国有企业数量,可使国企管理更有效,降低国企涉及腐败的机会,并可使国家在总体资源配置、调控效果上进一步改善。
界定好国有企业的边界,也使得非国有经济有更加宽广的发展机遇,将促使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有质量的发展阶段,既为经济提供了增长动力,又提供了调整结构的机制,可打破中国经济在发展上面临的“僵局”。
这件事应该是余世勇工作风格和做人态度的一个典型反映,对于那些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会非常坚持,甚至不惜采用铁腕方式,而与此同时,他也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尽量做到让大家都满意。他说这种风格的形成应该和他的出身有关。作为一个农村家庭中的长子,父亲去世得又早,他无可推卸地担当了大家庭中的家长角色,为了承担起这个责任,他只能强硬地要求自己,强硬地对待工作,而作为一个儿子、兄长、丈夫和父亲,他又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父兄的温情一面,对周围的人照顾有加。这么多年来,从宁夏到福建、到山东,现在在北京。不管余世勇的工作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他的工作风格却一直如此。
余世勇现在的身份是辽宁方大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与证券副总裁,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方大炭素(600516.SH)和方大特钢(600507.SH)。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488.SZ)首席财务总监和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000993.SZ)财务官,这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经历,余世勇说,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从离开宁夏开始的。
从别大头针开始的财务生涯
1982年,18岁的余世勇从宁夏财经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建材局下面的银川加气砌块厂,一个师傅带了他几天,从用大头针别凭证开始学起,之后他就开始独自负责整个工厂的财务工作,“成本核算、统计、审计,我都要负责,在工厂时,有半年时间都是日夜在办公室度过的,把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搞得非常熟悉,提出了很多增收节支的措施,根据工艺方面的配比,我能马上看出成本是否有问题,半年后就被评为了先进。”对于自己小小年纪就能理顺一家大型工厂的财务工作,余世勇至今仍很自豪。在此期间,他还半脱产学习了企业管理的大专课程,而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也从这时开始一直伴随着他,此后,他还获得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的本科学历、人民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斯特福德大学的MBA。
工作3年后,他被调到建材局旗下的黄河房地产有限公司,20出头就担任了财务科长。“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危房改造项目,经过反复调查,我告诉总经理,如果做了肯定亏损,可这是政府指令的项目,要进入房地产就必须要做。”余世勇说,为了能避免亏损,他就只能尽最大可能降低成本,“我们不断研究怎么可以使面积最大化,这是解决成本的最好方式。”余世勇说在房地产公司干了这么多年,他最大的经验就是,“房地产必须要算了再干,绝对不能干了再算”。
在黄河房地产公司工作了10年,从财务科长晋升到总会计师,2004年9月,他被推荐到了宁夏电视台。“我去的时候,电视台有几千人,20多个栏目,七、八个企业,账目却根本没有头绪,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有人一个月的电话费报销就是上万元,医药费的发票都是连号的,一看就有问题,也全部报销,车辆非常多,费用也是单位全部报销,最后栏目经费无法保障,更重要的是,广告部每年收入上千万,实际到账也就一两百万。”余世勇说,面对这种局面,他决定先从广告部的管理人手,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而结果是,新的广告部管理办法制定后第一年,广告收入就达到1400万元,第二年达到3000万元,“之后我在电视台的威信非常高,台务会我都要参加。”意气风发地在电视台工作了5年后,老台氐退休了,新台长和他的很多理念不一致,余世勇发觉自己在这里不再有用武之地了可他是一个有着好强性格的人,不甘心事业就此停滞。当他知道福建省委正在面向全国选拔高级管理人才时,便去应考,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被福建省委任命为闽东电力的财务总监。
就这样,他带着一家三口离开了
生活了30多年的宁夏,来到福建,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职业经理人路径
来到闽东电力后,他面临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公司上市。“来了之后,我才知道电力系统的管理非常复杂,供电和发电要分开上市,有大量工作需要协调组织,当时领导班子里只有我一个外地人,他们开会说当地方言,我根本听不懂,我提出来后,所有的管理层会议都规定必须讲普通话。”
为了能够如期上市,余世勇要求下面的分公司用车把所有的账目都拉到总部,“我看着他们做报表,我们是晚上培训,白天做账,第二年开始申报,2000年1月5日就出了年报,来审计的人都很吃惊我们的速度这么快,2月份审计完成后,报证监会审,我带着人到北京工作了3个月,6月份证监会就批了,7月份发行上市,募了十几个亿,能参与一个企业的上市过程,这种经历对我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年7月份我还要回去参加闽东电力上市10周年座谈。”
在闽东电力的任期结束后,一家猎头公司找到余世勇,希望他能到晨鸣纸业工作,当时给出的条件是年薪二三十万元,这比起他在闽东电力月薪5000元的工资,诱惑实在太大,为了家里人能生活得更好,他来到了山东。
晨鸣纸业是家整体上市的集团公司,全国各地有3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90多家,国外还10几家公司,总部在山东潍坊。余世勇来到这里后,首要任务是解决资金问题,当时集团已经贷不到款了,公司能担保的都担保了,能抵押的都抵押了。余世勇首先用自己的老关系找到兴业银行,贷到了第一笔1亿元的贷款,并且不用担保之后如法炮制,不到3个月的时间授信30多个亿,解决了资金问题。
之后,他发现集团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他很明白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信息管理出现问题是会有很大风险的,他向董事长提出要上ERP,获得批准后他亲自带人到北京、上海考察,为晨鸣纸业引进了最好的进口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