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既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又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使他们由被动地答变成主动地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可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2、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3、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教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师生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智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关键词: 中职英语;英语课;德育教育;中职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6-0216-02
0 引言
英语课是中职学校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但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英语课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中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德育当先的教育理念。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英语这门基础公共课,是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多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英语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适应社会的发展,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有道德修养、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最重要。
1 认真分析中职学生思想特点,把握德育教学的主动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中职学校生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只有优秀学生才能进入的中职学校而今是良莠混杂。很多学生缺乏自信,缺乏劳动意识,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缺乏对师长的尊重理解,概括其特点如下:
1.1 学习习惯差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基础薄弱,导致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差。
1.2 行为习惯差 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撒谎成习、偷学吸烟、上网成瘾这些行为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表现。十五六岁本该花季的年龄,蓬勃的朝气、灿烂的笑脸却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踪影。
1.3 自卑心理严重 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已、对未来缺乏信心,有的同学根本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前途,得过且过混日子。
1.4 不重视公共基础学科 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在以就业为主导的思想下,对英语这样的基础课主观上就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今后既不去外资企业打工,也不出国,英语可有可无。因此给教学上带来的影响就是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气氛差等。
2 英语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师应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把思想教育与生动有趣的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教育有效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学习(Is life fair?)时课文讲述一个美籍华人幼时因车祸致伤而一直坐在轮椅上,他凭者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生活中的艰难挑战,顽强学习,完成了博士学位的课程,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古今中外这样的故事很多,如贝多芬,海伦.凯勒,桑兰等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如单纯讲解课文,内容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许会让部分学生产生一种心理,那是命运的安排,谁让他们是伟人哪?伟人就该那样。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客观叙述,老调重弹,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点及句子结构,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让学生反省自己有否伟人的基本素质,主动思考伟人面对逆境不被打倒的真正原因所在,即:非同寻常的毅力,愈败愈勇的斗志,宽广包容的胸襟,滴水穿石的耐心。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以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学生。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至此,明确点题——要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学生必须有思想准备接受挫折、磨难。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典型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教育对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典型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典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告知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
1典型教育法的类型
根据典型性质的不同,典型有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两种。正面典型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相一致的典型,反面典型则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法按照典型的不同性质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两种类型。
1.1正面典型示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典型教育法的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所谓的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是指教育者选用正面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此让受教育者认识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内容,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典型示范教育也可以称为榜样教育,因为通常榜样也就是正面的典型,是通过宣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来达到教育人的教育目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榜样的树立,开展学习榜样的教育活动,往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增强。
1.2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存在正面的先进典型,也存在反面的典型,所以典型教育法的另一种类型就是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反面典型通过对社会和集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坏人坏事进行批评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警醒,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和不足。反面典型教育通过反面典型的事例让受教育者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反面典型应用得当,能够从反面促使人们从正向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收到正面典型宣传收不到的教育效果。
2典型教育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中典型教育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以引起人们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进行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所以,典型教育法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生活性。第一,典型教育法通过典型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生动的先进人物的鲜活事迹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抽象的说理灌输教育变为生动形象的典型教育。第二,典型教育法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迹进行教育,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3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典型教育法有效性的措施
典型教育法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典型教育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的典型有时过于完美和单一,只注重正面典型的教育而忽视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等都使得典型教育的效果受到了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避免这些问题,以提高典型教育法的有效性。
3.1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
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不同群体、不同的层次、不同范围的要求出发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切忌搞成一个模式、单一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合适的典型进行的典型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2选用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
选择恰当的典型是开展典型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多种多样的先进典型中选择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进行典型教育。所谓的可比性、可学性强是指选择的典型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特点,典型的思想道德水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适中,这样受教育者一个方面会比较认同典型而有学习典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典型的水品。这样可以提高典型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开展典型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
开展典型教育时要切忌形式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地学习先进。要通过典型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典型所体现的精神,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品质。不能当时感慨万千,过后就全抛之脑后,这样就违背了典型教育的最初的教育目的。总之,开展典型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具体灵活的开展学习典型的活动,使典型教育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能走过场、走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英国;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
从20世纪80年代的技职教育方案和《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求》,到2002年6月《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颁布,英国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渐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三段融合”,即改革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转变为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二是“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社会化。很显然,第一个特点体现在结构上,第二个特点则体现在教师教育与培训的主体上。而且前者蕴含并强调后者的精神。因此,本文主要由“三段融合”入手,兼论“三方参与”。另外,从广义上讲,英国职业教育教师可分为在各级各类技术或职业学校任教的教师和在社会性培训机构施教的培训师两种类型。而文中主要研究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问题。
一、职教师资的职前教育
英国学校本位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前者主要通过在综合高中和城市技术学院中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来实施;后者的实施机构是继续教育学院。在不同教育阶段,任教教师的职前教育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入职要求与普通中学教师相同,即符合政府规定的教师职业标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完成本科教育。一般在大学修读本科课程,学习的科目中包括一门或多门有关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本科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
第二,完成研究生教育。大部分教师职位的申请者,在获得某一单独学科或综合学科的3年制大学学历的基础上,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大学继续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时获得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研究生证书课程的科目要求与全国课程保持一致,包括科学、数学、英语(核心科目)、历史、地理、音乐、艺术、体育、宗教以及技术等科目。该阶段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交替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专业科目的深度研究,以及对教学、心理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职教师资的职前教育过去主要是在大学内部进行的,由于这种教育模式被认为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而受到批判。新近的职教教师教育改革主要强调增加教学实践,尤其加强在职业学校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目前中职教育教师职前教育的模式是: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获得教学所需要的经验;到企业或商业部门一线岗位工作,获得该行业最新的技术与管理技能。三方参与培养的职教教师更能胜任职校教学工作,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模式。
(二)继续教育学院师资的职前教育
英国职业教育的重心在继续教育阶段。从业教师不要求接受任何正式的教学培训,但校方会积极鼓励教师们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例如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许多教师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如印染行业协会、船舶制造行业协会、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提供的培训课程,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证书。
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的特殊培养模式与教师的来源有苯。继续教育学院中,大部分年龄较长的教师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来自一线工作岗位,主要从事专业科目的教学,拥有该领域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大多数教师有在教育、军队、工业等领域的培训经验。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培训模块,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二、职教师资的入职辅导
入职辅导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有资格接受时长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经考察合格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否则需要重回教育部门学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过程允许间断,但必须在辅导开始后的5年内完成。入职辅导的内容包括:对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以及对新教师表现的考察。
(一)对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在职校中挑选最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日常教学进行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要制定出适应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和计划,作为新教师人职辅导和考察的标准。
对新教师进行辅导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根据新教师的个人任教简况表和入职辅导标准等,制定新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明确新教师的学习方向,这是考察的基本依据之一;听新教师上课,掌握新教师教学、专业进展情况,以及提供与同事交流学习的机会;每半学期进行一次专家会诊,在新教师和指导教师讨论的基础上,对培训进展进行专业性考察,回顾新教师的进步,规划新教师往后专业发展的目标。
(二)对新教师表现的考察
入职辅导期间,每个学期末学校都要对新教师进行一次正式的考察,以了解新教师教学和入职辅导计划的进展。
第一学期末,考察新教师是否达到基本要求、发展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要求。第二学期末,考察新教师接受入职辅导的进展情况。第三学期末,考察新教师是否达到所有入职辅导的要求。每次考察后,校长、指导导师和新教师都要填写评价表,对新教师是否取得进步,是否圆满完成入职培训计划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表在当地教育局备案,是学校决定聘用新教师成为正式教师的凭证。
入职辅导将职前培养与入职适岗联系起来,发挥技术和职业学校在新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教师资的职后培训
职教师资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职校在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例如,有的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以申请去指定学校,通过相关培训课程获得专家的指导;有的教师缺乏对一线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的了解,可以申请去企业接受职后培训。通过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校教师参与职后培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提升教学能力
由在职教师提出申请、任职学校推荐,到指定培训学校任教,在授课中得到有关教学方法和能力的指导和培训。这种培训类似于入职辅导,根据教师的个人任教简况表和职后培训标准来制定培训的基本需求、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考察办法与入职辅导也类似,只是评价表用作学校决定教师的继续聘用、晋升及提高薪资的依据。
(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1983年,英国教育部在引入技职教育方案中首次提出,为在职教师提供到企业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通过这种培训,可以极大提高职校师资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目前在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下,企业等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定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表也作为学校决定受训教师继续聘用、晋升和提高薪资水平的依据。
四、英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如前所述,英国职教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呈现出“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特征。这一新培养模式体现在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的方方面面,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推动职教师资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资源优化配置等原则在职教师资培养实践中的作用。英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而提高了职业教育水平。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教育部评估师生比1:18的要求下,职业学校还要补充大批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标准是今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途径”,建立一支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是时代的要求。英国的经验对我国开展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对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启示
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伴随其职业生涯的长期过程。英国把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三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教育与培训贯穿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形成了极富特色、高效的三段融合培养模式。通过职前教育,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入职辅导则是帮助教师快速进入专业角色的捷径;通过职后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
目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仍停留在注重学校本位的职前教育,以及强调学历达标的阶段,入职辅导、职后培训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规范。许多职业学校虽已意识到新教师的岗位适应问题,并通过“师带徒”、“帮教”等多种形式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职校的教学工作,但是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却缺乏制度化的规范和质量管理程序。如何建立新教师入职辅导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将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问题。
面向职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后培训体系设计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加强系统、专业的职教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教师培训质量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
(二)“三方参与”的培养模式对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启示
英国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调动大学、职业学校、企业三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参与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这一模式的效果表现为新教师的入职适应期明显缩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局限于学校内部。在职前教育阶段,理论学习占据主导地位,教学实践和专业技术实践的比例很小,职业学校和企业很少涉足师资的职前教育领域。如何根据职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职业学校和企业需要,培养出优秀的职教教师,是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严峻挑战和改革要求。再者,职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也是学校本位的,教师参与的大多数培训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有机会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提升培训。
如何充分整合职业学校、大学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全面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意义重大,是一个重要的、高难度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强调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对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启示
英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模式,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结合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现状,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仅仅提及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专业实践能力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教育培训中实践比重较小;培养模式以课堂讲授、纸笔考试为主,没有进行实践性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学习的机会。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念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对实践能力的强调势必成为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制;创新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政府对教育的重点一直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对职业教育始终关注不够。2001年“两会”期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教育体系。”现在职业教育正在迅速的发展,政策倾斜,大量资金投入,大力宣传,相关企业的自身需求和配合,使职业教育大规模多形式地发展开来。我认为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点。
一、义务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职业教育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从时间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长,经验还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社会还不太认可,尤其是学生及家长。职业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及与普高学生数量的比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教育体制要创新
1.转变教育观念
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市场观念,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职业教育一定要有市场意识,要努力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彰显自身的质量、品牌和特色,提高就业率,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2.创新办学体制
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办学体制是基础。(1)要加快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大力扶持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学校用地、税收、基本建设、师资队伍、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2)大力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教育、劳动等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公办学校进行股份制、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体制改革试点,允许各地引入民间资金改造薄弱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推动公办学校重组和整合。(3)大力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给职业学校松绑放权,在招生、学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扩大学校自,帮助学校构建面向市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3.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也应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的就业:(1)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2)要鼓励学生通过考学或考证,获取更多、更高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导游证、会计证、技工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各类资格证等,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3)是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市场。
4.加强领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发展职业教育,主要受益在地方,主要责任在县(市、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政策、经费、办学、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协调。
关键词:教育 体制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
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尙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3] 隋映辉 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新华文摘,2001,(2)
一、人的生命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建立的基点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吸收、表现和改造的灵智和欲求。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人的生命意识确实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只有构筑好这个基点,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发生碰撞。那么,怎样构筑生命意识这个基点呢?可主要借助作为语文学科生命意识外延的情、理、知、能。情即维护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喜怒哀乐爱憎,这是生命意识的启动;理即进步的科学的理念,这是生命意识的升华;知即读写听说的语文知识,这是生命意识的凝聚;能即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生命意识的实践。根据外延的这四个方面,从“情”入手,筛选出课文中能使学生动情的诱导物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学生对课文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情感转化为理念达到情理统一。
二、融和着人的生命意识的语文学科的重心和内核:语文教学方法操作的视点
1.对准语文学科的重心。语文学科的重心来源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体就是把语言组合成的文章编制成为系统,通过教师运用它来进行施教,使学生掌握语言组合知识和形成语言组合能力(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因此,从语文学科的本体来考察,其重心是什么呢?有人提出,无论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还是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其重心是语言。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必然误导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涉及的范畴,包含了语言现象、规律、理论以及应用等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以语言为重心,那就等于语文学科是一个大杂烩,而且中学生也没有必要这样来学语言,也负荷不起这样的负担。事实上,语文学科的重心应集中到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上。这就是为什么对许多同样的词语,有的人可以组合成精美绝伦的妙笔佳作,有的人却糟蹋成平庸乏味的大杂烩的原因所在。
2.对准语文学科重心的内核。内核,即内部质地。关于语文学科重心的内部质地生成,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社会学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作交际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物理学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壳;传播学认为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以文章为基本形态的语言组合的质地生成,但都带有片面性:着眼于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只停留在“语言”这一层面。而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子是约定俗成的,各自根据需要赋予不同信息于其中的,因而说它是工具,不能正确解释作为言语的以文章为形态的内部质地生成。
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
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运转的语文教学方法操作,一定得通过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进行,而且还要有一个支点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最有影响的有五种主张:主体主导说、双主客体说、教学相长说、双边活动说以及信息传输说。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建立师生关系的客观规律。第一种是从认识论的侧面,倡导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第二种是从辩证法的侧面,认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从教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第三种是从人际关系的侧面,它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此其之谓乎?”第四种是从行为学的侧面,它是说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第五种是从信息论的侧面,它认为知识就是一种信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出与接受、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事实上,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因为,语文学科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这些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教师要教学生学好这些课文,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把自身的生命意识能量释放出来,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释放,从而把课文的生命意识作轴心,并围绕它,使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学生生命意识发生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前一定要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可行的、具体的、较容易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我们的教学目标才更容易达到。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体育训练项目应该坚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先机械后灵活”的原则。体育活动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活动难度。对于某些较难完成的任务,可以降低学习难度,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每节课一小步,几节课一大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逐渐掌握运动技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竞技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变“教师要我去练”为“我要打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适的体育比赛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检查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便于他们对照自身的情况主动加强体育练习,形成“我要练习”“我想拿第一”的积极体验。
二、多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状态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具备健康健全心理的学生,才有可能面对现在和将来的挑战,才有可能顺利地走入社会,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有的学生天生身体素质较别的学生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多鼓励他们,为他们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在练习中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长。此外,体育训练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周围的环境也对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尽力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训练,完成练习。
三、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的情操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念,重视学生自我发展
要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从中尝试学习的快乐体验,引导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爱学,首先得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求学生学会确立自我发展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近期小小目标。同时计划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然后再培养学生自我监督的习惯,教师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能时时想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视学生为“学习型的老板”,为学生创设更多自我锻炼,自我表现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激发其潜能,最终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进行教学的宝贵时间。这短短的有限时间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同时,提出“达纲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去练去问,必然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最后教师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疑难知识点进行全面重点讲解,这就避免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成机器”的弊端,在-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导演”,而学生是真正的“演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得到了培养。月月日日如此训练,周而复始,学生的素质将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一技之长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应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人才且重视塑造人才。课堂四十五分钟固然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主要时间,然而.课余时间也是学生们进行素质锻炼的广阔天空。有的学生爱好吹、拉、弹、唱,就让他们到音乐室进行锻炼与提高,有的学生对运动感兴趣,就组织他们去踢球、投球……总之,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兴趣与爱好,就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有目的地进行锻炼与提高。也许有些人担心这样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其实未然。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教育应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专业人,使其在相应领域内大显身手。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条件,还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竞赛项目,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作用,培养其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如:在建立班委会时,就可根据其人的特点,给予相应的职责。这样既可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约束力,又可以使其在实事中培养处理,解决事情的能力。就科任教师而言,仍可以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设立“学科标兵”,分层管理,实行岗位负责与淘汰制。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