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

第1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生核心养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涌现,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体育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锻炼学生品质的载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1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在核心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科核心素养也日益显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使其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运动知识、技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并突出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当其具有健康行为,便会逐步学会健康管理,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良好生活模式,从而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单一的现象,再加上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体育纳入了“副科”的范畴,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却忽视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另外,由于片面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到来时,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较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仅将体育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学生便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学生的主体性不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发其兴趣,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高,通常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按照体育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从而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乐观地面对生活。

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3.1学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素养的内涵,强化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等落后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重视学生体育品德与运动习惯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自己,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迎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收获健康的体质,又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体操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比赛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其合作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更加丰富。

3.2关注训练要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更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运动技巧,便会在运动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体育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量训练活动,开展跨步跳、半蹲和下蹲等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并适当地开展快速摆臂、原地高抬腿等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腹部力量,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中长跑运动能力后,组织变速跑比赛、中长跑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将游戏与学生中长跑训练有效结合,增强中长跑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强化其基础运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投篮教学是重难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划分为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需要分解投篮的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投篮技能,而在进阶阶段,体育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保证投篮动作的正确性,在提升阶段着重提高其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

3.3组织体育比赛,形成健康行为

比赛一直是重要的体育形式,能在比赛的赛场上施展自身的力量与水平,并为班级争光,是每一位学生的梦想,且在比赛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对其健康运动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定期开展田径比赛活动,设计800m跑、5000m跑和10000m跑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项目,在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勇敢、顽强的品质,形成热爱中长跑运动的健康行为。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等活动,活动可以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代练,赛练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其制定运动目标,在运动目标的驱动下,促使训练任务变为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参与中长跑运动的信心就会增加,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一项运动中设置相应的目标,如在学校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中,每1000m设置1个目标,全程保证了“一阶段一环境、一阶段一目标、一阶段一心情”,从而振奋学生的精神,形成“我爱体育、我爱运动”的健康行为。

3.4成立体育社团,强化体育品德

实质上,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创造了平台,并在校园内营造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营造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同时这也是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学校则可以开辟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社团活动的组织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成立武术、街舞、羽毛球、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社团加入,且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自主制定活动方案、自主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扮演着指导性的角色,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且社团活动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体育社团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更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价值,在把握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质,让学生爱上体育,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刘红兵.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0):63-66.

第2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一、补偿性体能的基本概述

补偿性体能通常是一个人在体育锻炼中,能够保证自己准确掌握某项运动技术,或者完成某个体育动作所需的体能。教师在对学生展开体能训练时,一般可根据学生的这一体能需要,为其设计合适的训练计划,让学生相应的体能可以得到补充,促进学生体能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体能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开展补偿性体能训练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确保学生获得的补偿性体能与自己的运动技能相辅相成。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补偿性体能训练的占比并不大。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这一体能缺乏足够的重视,将更多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体育课程相关的体育训练项目上,对学生的补偿性体能缺乏关注。教师的忽视,会让补偿性体能训练得不到充足的发展空间,也让学生的体能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发现了学生的补偿性体能问题,但是重视度依旧不高,采取的训练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补偿性体能训练,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再加上体育教育改革的潮流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补偿性体能训练方面的指导方法却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在“核心素养”这个热词进入体育教师的视野后,教师必须关注补偿性体能训练,正确认识补偿性体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接受补偿性体能训练。

二、补偿性体能练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补偿性体能与学生的动作技能、体质健康等方面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体育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补偿性体能练习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能够发挥多个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可改进学生体能不足引起的动作错误

补偿性体能训练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补充学生的体能,让学生可以改进体能方面的缺陷,并锻炼学生因体能不足引起的技术动作错误。这是因为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补偿性体能训练时,一般是以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为基础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因自己的体能不足而出现技术动作不标准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补偿性体能训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二)可显著提升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水平

教师应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身上与补偿性体能相对应的专项身体素质较低,这影响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全面发展。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一直都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后的体育课堂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而补偿性体能训练能够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可以避免平时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让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可以在这一训练活动中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可促进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补偿性体能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都会因训练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教师的训练方法开始变得多样化,可以让教师改进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教师不断丰富补偿性体能训练内容及其训练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从不同方面补充自己缺乏的体能,教师可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多种新课改后涌现的新方法,推进补偿性体能训练的创新改革,让学生从补偿性体能训练中促进自身综合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补偿性体能练习的有效策略

(一)分析学生的技术动作问题,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影响下,以往教师并不注重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实情,使其体育锻炼活动缺乏针对性,也影响了整个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转变这种教学观念,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其个体发展。因此,对体育教师而言,他们在开展补偿性体能训练活动前,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分析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动作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蹲踞式跳远”一课为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时,发现学生把握不好自己的起跳角度,起跳的时候摸不到处于一定高度的标志物;有的学生则是在落地的时候出现问题,脚在落地时触碰到沙坑里事先放置好的标志物,这是学生的收腹举腿这方面的技术动作不够标准。教师在找到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后,可了解到学生的下肢力量、腿部爆发力、腰腹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补偿性体能训练。也就是教师要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起跳技术动作、落地技术动作,直到学生在起跳时能够触碰到标志物、在落地时没有触碰到标志物为止。若学生存在两个以上的问题,教师需让学生开展组合型的补偿性体能训练。比如,学生同时存在下肢力量不足、腿部爆发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各种能够锻炼自身下肢力量和腿部爆发力的体育训练活动中;当学生同时存在下肢力量不足、腰腹力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在锻炼下肢部位的体能时,训练自己的收腹动作,从而增强其腰腹力量。

(二)根据学生的技术动作问题,开展阶梯式的体能训练

体育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的补偿性体能水平,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味地以相同的训练内容、相同的训练强度对学生展开训练。在这方面,教师可引入阶梯式训练原则,根据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具体存在的技术动作问题,对其展开循序渐进的补偿性体能训练,使其在逐层递进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快速跑”一课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跑步技术动作存在哪些问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起跑姿势不准确,不能通过起跑,将自己的跑步状态调整到最佳;第二,学生在跑步时抬腿的幅度不大,限制了腿部力量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提升跑步速度;第三,学生在跑步时的后蹬腿力度不大,这一动作也会给其跑步的速度带来影响;第四,摆臂时不够自然、有力,有的学生在摆臂时,手臂动作与腿部动作不相协调,也有的学生在摆臂时,臂部力量不足,有软绵绵之态;第五,学生的起跑与加速跑衔接不够自然,有的学生在快到终点的时候才能尽力加速。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可对其进行补偿性体能训练。训练项目一:开展蹲踞式起跑训练,让学生掌握起跑的动作要领,掌握快速启动的动作诀窍。学生在具体训练中,可集体听口令练习起跑动作,然后展开分组练习,要求起跑时,要跑出15米。训练项目二:开展起跑后加速训练。学生需在6秒内完成30米的加速跑训练,使其在起跑后,抓住合适的时间,果断加快速度,向前跑去,可锻炼学生的速度、灵敏性等不同的身体素质。训练项目三:开展途中跑训练,设置专门性训练内容,如高抬腿训练、后蹬腿训练、车轮跑训练、原地摆臂训练。在这部分训练活动结束后,学生可完成7秒内跑40米的任务,突破自己的极限。训练项目四:开展终点冲刺跑训练。学生可听口令,快速做出迅速前倾、撞线的动作,然后参与到不同的撞线训练中,如慢跑中连续撞线训练、30米加速跑撞线训练、50米中速跑冲过终点训练、40米折返接力训练等。

(三)让补偿性体能练习游戏化,有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在游戏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观察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不够熟练。教师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没能使其在兴趣驱动下展开深入的体育锻炼,学生的愉快学习体验也不足。而且学生也没能树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也不高,在训练中比较松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兴趣。尤其是在补偿性体能训练中,教师要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能力,则可探索游戏与补偿性体能训练的有效方法。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投掷”一课为例,投掷是初中生重点学习的田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的上肢、下肢、腰背等部位的力量会对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小学时期,学生使用的投掷物是沙包,而在初中时期,学生使用的投掷物一般是实心球或者其他轻器械。若是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不过关,就难以将投掷物投向目标位置。为了保证补偿性体能练习效果,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个投掷游戏——纸牌游戏。在这一纸牌游戏中,学生需要用力挥动自己的手臂,用手臂来击打有一定距离的纸牌,然后根据纸牌被击打的程度计分,打到纸牌的学生记一分,打翻纸牌的记两分,分数最多的为胜者。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可以在补偿性体能训练中有效解决投掷技术动作中的挥臂发力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投掷技术动作能力。

(四)将合作学习方式引进来,优化补偿性体能训练方式

合作学习方式在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体育教师可将这一学习方式引进来,让体育训练方式得到更新。合作学习方式显然是适用于体育教学的,这是因为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明显的团体性,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一些重要的技术动作。教师在对这些技术动作进行补偿性体能训练时,可以将合作学习方式引进体育课堂,让学生接受补偿性体能训练。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篮球”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技术动作是胸前双手传接球技术。进攻队员在篮球场上与其他队员进行战术配合时,往往需要通过篮球传接球这一技术动作来实现。因此,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动作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进攻队员的进攻战术水平。在具体的补偿性体能训练中,教师可让学生先各自根据自身的情况展开个性化的训练,包括全身绕环传球训练、持球手法训练、传球蹬地动作训练等。这几个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技术动作衔接性和连贯性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完成这些技术动作的训练后,则可进入以小组为形式的四角传球训练阶段。教师让学生在传球的过程中集中精神,将自己持有的球传给和自己站在一排的同伴,并确保传球蹬地的动作正确。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补偿性体能练习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在篮球运动中的技术动作水平。

(五)用多媒体呈现动作要领,增强补偿性体能训练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教学时间有限,若是在学生尚未把握好技术动作要领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教学到了尾声,则会导致学生对许多技术动作的知识要点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技术动作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一些技术动作的关键要领,让学生在反复观看多媒体视频的过程中,模仿其中的技术动作,使其在灵活模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补偿性体能训练效果。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远撑前滚翻”一课为例,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来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补偿性体能训练内容。比如,女生主要学习远撑前翻滚的技术动作要点,而男生则需要学习“鱼跃前翻滚”这一技术动作的要点。教师可将这些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开展系统的补偿性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好远撑前翻滚技术能力与鱼跃前翻滚等技术,有利于学生协调、连贯地完成一系列的翻滚动作。

四、结语

第3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院;体育;理论课

一、体育课的定位与目标

(一)体育课的重要性及其定位

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背景下。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框架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业余爱好、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1、体育课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体育职业教育的方向努力。2、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3、作为培养生产工作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体育课的教育更应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而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项目,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坚持下来进行体育运动。“最好的运动就是能坚持下来的运动!”

总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要根据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把学生身体锻炼好,保证在校期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还要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而且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便学生走出学校,踏入工作岗位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在学校时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成为一个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体育课的目标

(一)健康达成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态度。

(二)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利用体育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体育课的目标不光包含身体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目标,还有社会适应目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达到身体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授课,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其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

三、体育理论课的目标

我国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而对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却显得单调、粗糙而肤浅.而体育理论知识恰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现象加以揭示,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一)体育理论课能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为学生的日常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体育理论课能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运动损伤与防治的常识。

(三)体育理论课能通过讲述体育锻炼中的种种困难和生理现象,让学生对运动锻炼由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我们对体育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树立健康第一的原则,摆脱竞技体育的框架,紧紧围绕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核心,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安全、营养、保健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四、体育理论课开展的重要性

我国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而对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却显得单调、粗糙而肤浅.,而体育理论恰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运动现象来透露是体育活动的理论。体育相关的每一个领域,包括理论知识:解剖,生理,健康,心理学,统计学,计量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体育相关的项目,揭示了人体的运动,身体结构的生理现象,心理特性,运动和科学的检测评价的原则,医疗监督,运动特点,方法,角色,规则,场地等现象为目的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卫生类职业院校,很多医学相关知识学生都会有学习,教师只需要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就好了。这样学生进行运动时能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更有针对性!

五、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开展途径及考核方式

(一)内容

我们学院是男女分班上课,我们会依据男女的生理特点、运动项目的不同,分别对他们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授课。男生内容为:跳远、体操、排球、跳高、足球、短跑、羽毛球、武术、乒乓球、跳绳、跳箱、竞走、中长跑、拓展项目的比赛规则及各项练习方法;女生内容为:排球、跳高、篮球、踢毽、短跑、长跑、医疗保健操、预防损伤、团队合作等理论专题 。男女都有的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法及练习手段。

(二)开展途径

开展途径主要有四种,1、理论授课,闭卷考试。2、理论授课,布置给学生讲解的内容,让他在课上讲解,作为考核内容。3、理论授课,并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给的主题完成理论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必须一目了然,层次分明,重难点明确,同时要求色彩搭配等合理。

(三)考核方式

大纲要求:评价成绩每学期应包括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理论教学约占10%(每学期约4学时),拓展学生体育知识面。考核方式依据开展途径不同,主要有闭卷、手抄报形式及课堂讲解形式。并将考核的成绩按理论成绩的比例纳入体育总评成绩中。

第4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以实际行动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

1.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2.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2.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2.1.1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3.实施策略

3.1 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平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增强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地满足。现在的体育课,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乐趣的一种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轻松的学习氛围所引起的学生乐学情感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中介和桥梁。

3.2 通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中学体育教学应当以选项课形式为主,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以开拓其体育视野,激发其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参与的自主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即在保证学生喜好的基础上,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优先选择益于其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的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一种提供娱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因此,必须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由单一的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并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

3.3 创新人文教育的方法。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内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简化运动规则,降低难度要求,淡化体育的竞技性,增强群众性和娱乐性,使体育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按照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安排合适难度和标准的项目,让他们加强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进步和提高,享受成功的乐趣。重要的是坚决杜绝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特别要保护身体残疾和有人格障碍的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更多尊重和帮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无痕"。

第5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初中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因环境、兴趣、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已不再适合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规则,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全面激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不仅无法挖掘体育的乐趣,更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分层教学方式下,体育教师则会充分凸显学生在运动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运动掌握能力、意识掌握状况进行分级,并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引导,由此改变学生对传统运动课程乏味、沉闷的观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学生并不会在意。就算有学生认真听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体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学会,而部分学生无法学会。此时通过体育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基本特点和标准,然后再给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传授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会指导学生使用运动设施锻炼身体,这在学生没能了解运动常识的情况下就极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分层体育课程中,由教师先把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告诉给学生,进而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通过规范有序的知识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学习、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中,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会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同时过大的压力也导致学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使用体育分层模式制定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身体获得充分放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课程重视度低

大多数初中学校与教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对其的思想束缚,认为体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主科教师占据体育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素质,无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也无法更有效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同样的课程中将会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四)体育重要性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识

由于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参加体育课时并不积极,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其遭遇到多种问题,如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下降、精神面貌与预期不匹配等等。

(五)体育教学内容无法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使用各种理由以达到逃避体育课的目的,对其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六)为体育课程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充分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教学资源的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运动方式用以达到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跑步、快走等。此类教学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导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保持极为不利。学生对体育内容的深度理解困难,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七)热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主流学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减少了热身时间,直接让学生跑步或者做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充分的热身就进入到剧烈运动中,容易让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致命影响。

(八)体育器材老化

体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问题的一种,如篮球架、单双杠等都是学校固定的体育设备,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使用,这就导致设备容易损坏和老化。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对器材进行检修,就会增加学生安全隐患,比如,篮球架松动、篮板破碎等常见问题。

(九)学生不易管理

在体育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做活动时,学生更愿意自己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远离集体,一旦发生事故,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很大影响。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体能分层,提高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通过体育测试获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测试后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可根据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对于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要安排其进行强度较高的技能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对于一般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强度中等的技能练习,以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后期的运动技术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较差的学生,要考虑到其身体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有氧、拉伸运动,以此来提高其体育认知能力。这样的分层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水平进行随时调整,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育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爱好分层,提高体育技能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爱好兴趣,若强制性地将其安排到不感兴趣的项目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竞赛,并且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之后,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层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再一次分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使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后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做好铺垫。

(三)理念分层,培养运动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课程中,要创新课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分层,激发学习信心

针对各个阶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分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体育技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表扬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技能基础中等的学生,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并为其指导在技术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对运动技能表现较好的学生要采取竞争评价方式,以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评价原则,使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谦虚、严谨、努力,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激发出学好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信心,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下任务布置的分层,提高完成度

体育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的课下任务布置,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空闲时间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依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升自身体魄。比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就属于运动量大的课下任务,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类似于跳皮筋或者丢沙包等小型课下任务,因此,在分层体育教学中对课下任务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

(六)内容分层,提高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体育课时,很多内容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课堂质量。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运动让学生达到运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对学生身体进行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内容。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在积极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力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9-120.

第6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一、体卫艺工作目标与学校发展理念的契合

“和谐教育”是学校的核心思想。“和谐教育”思想是教育家、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卓立先生提出并在润丰贵阳分校创造性实践的先进教育理念。所谓“和谐教育”就是让师生懂得如何和谐地融入社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与知识形成和谐的统一,如何达到自身的和谐。“和谐教育”就是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在文明礼仪、学习能力、体育锻炼、文艺修养、劳动技能、科学素养、助人为乐这七个方面达到相应的目标。

基于此,学校通过对体卫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将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外化为形式多样的课程与活动,创意新型校园文化,创新并丰富体育、艺术教育形式,最终形成创造性地开展体卫艺工作,全面实施和谐教育的局面。

二、创意建设新型校园文化环境,

形成体育艺术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非课堂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延展和深化,有利于学生充分施展个性、发挥特长,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应是融合了教育和艺术的一种会说话的空间,突出开放、互动、育人的特点。

漫步校园,可以看到和谐楼、和谐阁、五环互动空间以及体质健康墙等主题鲜明的文化建筑。主题展展厅,特别是民族厅、科技厅、音乐美术厅,既是进行主题教育的第二课堂,又是学生休闲、嬉戏的活动空间。民族展厅通过互动触摸屏对少数民族的各类建筑艺术、歌舞艺术等进行介绍,展台则展出了大方漆器、牙舟陶器、马尾绣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艺术之美。科技厅通过数字展示与艺术展现的完美结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为展示手段,再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科技之美。音乐美术厅则是学生放飞梦想、展示个性特长的大舞台。

体质健康墙将各类人物运动的姿态用剪影的形式镂空在铁艺的墙体上,人物旁边标有身高、体重等具体数据,让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能有一个科学的参考标准,以促进其科学锻炼。

“奥运五环”创意活动空间是由操场上五个精心装饰的水泥管构成,水泥管的边沿绘制成奥运五环的颜色,象征奥运精神,用丰富的元素营造出整个体育场的文化氛围。

整个校园优美、清新、精致,呈现出健康积极的运动场景,传送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师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加深对体育、艺术的理解,内省于心,外显于行。

三、以七彩阳光德育为载体,

培养艺术之星和体育之星

学校借用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和谐的寓意,构建七彩阳光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七彩阳光德育体系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教育像七彩阳光一样照耀着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阳光般的性格和七彩的人生;二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文明礼仪、学习能力、体育锻炼、文艺修养、劳动技能、科学素养、助人为乐这七个方面达到相应的目标,就像阳光是七彩之光组成的一样。在这七个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的学生就是学校的“七星少年”。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之星和艺术之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本着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搭建全面发展平台的思想,开设了乒乓球、合唱、绘画等多个体育艺术社团。随着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体育艺术社团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第二课堂,成为锻炼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使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艺术节或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

四、以七彩阳光课程为平台,

创新体卫艺教育形式

为了让课程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拓展类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类活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品德修养、文化知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等,通过多维立体的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学校结合贵州特色,大力构建了体育艺术课程。如把篮球定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项目,开发了校本课程“特色篮球”,每班每周都有一节篮球课,普及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开设足球、篮球选修课。

学校邀请了书法教育家钟克佩担任书法老师,开展汉字拟人书写教学和拟人书法操教学。引导师生去发现汉字的结构――头、身、鼻、腿;汉字笔画――筋、骨、血、肉;汉字形态――卧、立、跑、跳……充分运用现代形式美学和人体美学原理来诠释和解读汉字书法艺术,把机械地抄写变成生动有趣的“汉字健身操”,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书写汉字的乐趣。

以此为基础,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拟人书法”,将拟人书法操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书法艺术、强身健体和传统文化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既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铸造了学校的特色艺术文化。

第7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2016年2月,美国航天总署公布了本年度Hubble Fellowship学术奖。这个奖主要面向全世界的中青年天文学家,筛选严格,竞争激烈,被称为天文学界的“诺贝尔奖”。本届获奖者蔡峥博士是北京五中2004届高中毕业生。

他在给五中老师的邮件中说:“很感谢五中每一位老师耐心地培养我这个笨人。我也计划回国任教,也希望能努力早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好老师。我也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努力方向,身体最重要,其次是性格、态度,后面是学知识。我相信五中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对祖国、社会、家庭有贡献的人!”

蔡峥同学的体会是对五中培养有“精气神”的学生这一理念的很好注解。

具有五中“精气神”的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学生培养的三个核心品质及五个判断标准、八个维度及所指向的九个素养的系列目标要求。

核心品质:自主、合作、创新

一个有“精气神”的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和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

自主意识是人自觉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关键,是自食其力的心理基础,是“做最好的自己”的精神支撑。

在学生时代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价值倾向,减少所谓“理性自杀”,保持积极人生态度至关重要。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走在发现与进步的路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是个体的生命活力与希望,是“精气神”饱满的最佳体现。

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这三种核心品质,我们提出了五个具体的判断标准――有兴趣、有理想(目标)、有规划、有毅力、有特色。五个标准互相关联,既并列又递进,体现学生成长规律。

本文开始所提到的蔡峥博士在美国给五中老师发邮件汇报自己学习体会时说:“做物理将来做得好的同学,也许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爱思考、有理想、最能坚持、爱讨论的可能还能走得更远。”这与学校提倡的五个标准完全吻合。

八个维度:学生的行动指南

1.锻炼强健体格

锻炼强健体格是涵养“精气神”的基础,保持精力充沛是涵养“精气神”的长期目标。五中始终把体育健康教育放在学生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学校的田径、篮球、兵乓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与学生的体育节、体育社团等普及性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课间操、课外锻炼等常规体育相结合。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拓展运动项目,与心理卫生教育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

2.养成劳动习惯

养成劳动习惯是当前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一环。我们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希望学生到社会中去,参与到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的劳作中,可以是家庭的,也可以是公益的、经济的。劳动不是单纯的精力付出,不是单纯的技能习得,而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培养与习惯养成,是对劳动的尊重。这种习惯与意识与“精气神”紧密相关,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即便遭遇风吹雨打依然满怀希望的生命状态。学校逐步建设了校园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协调一体的系统教育。

3.充实生活知能

充实生活知能是学校对教育本质的追溯,就是尽可能培养与生活相通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是劳动习惯培养的延伸。例如,现在很多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使用手机、电脑等相关产品,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使用技能几乎不是来自学校教育,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再需要接受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解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充实生活知能是强调学生所学与生活实际的相通,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

4.培养科学基础

培养科学基础一直以来都是五中的教育优势,是对培养生活知能的一种提升。有“精气神”的人要有理性,必然具有科学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需要借助科学研究来实现的。

学校根据生源特点,多年前就把部分学生的培养从传统的数理化竞赛引导到了实践性科学研究上,既有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有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知识,收获能力和素养。

学校初步建立起一套立足于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导向、面向四大学科领域、兼顾“一专”与“多能”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培养“独立自主、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五中学生为目标,建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忠平教授五中实验室”,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立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建筑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建筑文化体验中心,让五中的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

我们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的。多年实践证明,那些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科研艰苦探索的体验而积累的毅力品质,对导师辛勤指导的敬意而积累的人文情怀等会更加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5.陶融公民道德

陶融公民道德是培养学生转变成社会人的关键任务。

五中以“树立大德育观,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总原则,逐步细化德育目标,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靠耳提面命就能内化到学生心里的,教育在活动中。校德育处、学生会和团委会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河南林县红旗渠,各班在现场举行了“红旗渠之歌”的赛歌会,场面十分感人。比如,学校爱心社团成立了一家诚信商店。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可以自行挑选、购买商品,并自行找零。爱心社有专人详细记录收支情况,整理后定期公示。诚信商店的微薄利润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6.培养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涵养“精气神”的丰富宝藏。养气就要善于调控个人情绪,这是中学生成长的必修功夫,也是教育的难点。学校从初一年级起就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气、志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通过民族文化,让学生明辩是非,小节不失,大节不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气质。

弘扬“精气神”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唤醒。用民族的传统语言来阐述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彰显了学校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内涵,也让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大力提倡教师挖掘国学资源,打造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学校在前就成立了国乐团,1995年又恢复了民乐队,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中学生金帆民乐团,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品牌。学校有专门的武术特长专业课、国学教育课,汉服社、书法、国画社等学生社团也都在校园里蓬勃发展。

7.启发艺术兴趣

启发艺术兴趣是教育的高级需求,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学生和教师有自己的剧社及合唱团队并多次在北京市合唱节获一、二等奖。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学校对艺术教育的一贯重视。我们认为,人因为有了兴趣才有生活的乐趣,艺术爱好会成为生活的调剂,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对人生保有持续热爱,这是保持“精气神”的最深厚的动力。

8.培养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能力是现代青年人才的必备素养,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校等方式进行学生国际交流。近年来,师生国际交往更加多样,更加频繁。

第8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体育不仅仅具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沿袭着高等教育的传统思路及模式,没有突显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高职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只为教学而教学,没有顾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导致高职毕业生体育理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技能掌握及操作能力差,学与用严重脱节。

1 高职体育教学的困境

高职教育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脱胎而来,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较深,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输。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没体现“以人为本,职业导向”高职理念和特色。导致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1 教育观念狭隘滞后

受本科院校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都是以传授运动技术作为主要任务的,通过提高竞技水平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忽略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职业意识等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传授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体育教学没有与职业岗位联系起来,学、用分离,致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甚至很多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

1.2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程式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甚至就按照一种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程式化。长期以来,老师上课时都遵照讲解、示范、练习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提高和巩固的模式进行,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按部就班,教师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及经验体会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所讲内容、所示范动作被动接受。学生主动性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课堂缺乏生机,致使教学呆板、机械。教师对技术动作很重视而忽略了思考技术动作与职业、专业岗位的关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后有什么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也未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受到健身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不利于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没有很大的帮助。

1.3 教学效果评价缺乏实效性

高职体育教学在评价学生锻炼效果上依旧采用非常传统的评价方式,即是通过测验学生的运动能力来评定学生体育成绩,此种方式只能检测学生技能水平和运动技术掌握的情况,很难对学生锻炼实际效果有真实客观的衡量。除此之外,采用达标形式来评价学生的锻炼效果,也不能对学生锻炼的时效有客观反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上课,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厌恶体育课,甚至将体育课看成是一种负担。因此,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和标准都显得单一和不够客观、准确。

2 高职体育教学的突围

2.1 转变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兼顾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及岗位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

教会学生各种职业性实用身体训练方法是高职体育教学前瞻性的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担负培养实用性、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任务,这就强调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围绕这个任务,高职体育教学更应突出职业性。因此,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不同的。在高职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学秉承了传统但又是不断改革的,应该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和能力,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该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健身、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体育教学服务职业岗位的功能,既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观,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意识,更要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2.2 工学结合,突出高职特色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设置仿真工作情境训练学生岗位能力,甚至让学生到工厂、企业这样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因此这种模式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类型,传授其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保健知识等核心专业知识,从而将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一起,体现“以人为本”、“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因此体育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体育学习达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这样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间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专业课的发展,一举两得。例如在给艺术类专业学生上体育课时,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在完成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任务外增加健美操、瑜伽、舞蹈等更具观赏性又与专业贴近的课程内容,增加的内容与专业相关而实用,学生更感兴趣。健美操,使学生肌肉更加结实发达,可以塑造学生优美的身段,能使学生体魄更加强健。通过学习瑜伽,可以增强韧带的柔韧性,防止剧烈运动时拉伤韧带。舞蹈可以起到舒缓学生紧张心理的作用,提升学生艺术感染力。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既要妥善处理专业与体育课之间存在的矛盾,又要找到相同点,互相促进,使体育教学与专业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再如,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收入的增加,汽车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汽车维修迅速成为热门专业。然而,汽车维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对体力和耐力也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找到体育教学与汽车维修专业的切合点,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有助于汽车维修。这就要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着重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同时也可以通过仰卧起坐、俯卧撑、托重物、举哑铃等形式练习,提高学生力量素质。经过训练学生力量素质得到提升后,可以更加熟练和轻松应对专业课中的教学任务,对毕业后从事汽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以育人为目标,工学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3 以体育科研为依托

高职体育教学最大的瓶颈就是理论匮乏,没先进、系统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建立了一套实用而先进的职教理论,如“知识够用,能力为主”、“校企合作”、“校中厂”等体现了高职特色。但是,由于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没有建立独立、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以科研为依托,重视高职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点,在政府、学校的重视下,组建研究机构,深入学校、企业,探讨企业员工素养,研究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政府、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探讨寻求体现高职特色,能切实为企业服务的高职体育教教学理论。

2.4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第9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锻炼习惯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9

体育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不能变成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反之,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基础知识、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个人的坚持、参与协助情况),而他们的表现为乐学、会学、学以至善用。

因此,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首先应解决乐学问题。乐学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兴趣去引导他们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过渡到主动的学习状态。注意是“过渡”而不是“变成”,这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我们都知道在小学体育课中,如果一提到上武术这一内容,大多数同学会兴奋异常,特别是低年级的男同学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立刻会手舞足蹈,恨不得把自己从电视、电影中学到的一点皮毛功夫立马展示给其他同学瞅一瞅,更希望能从老师那儿能学到一些飞檐走壁、高深莫测的功夫――这就是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就应围绕这条线选择教学内容或组织教学。

其次,要解决会学问题,会学就是具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体育基础知识、体育锻炼方法的能力。如果说乐学解决的是“我想学”问题,那么会学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学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的锻炼效果是短期目的,而掌握方法后自发锻炼才是长远目标。拿武术来说,小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仅限于从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经过艺术夸张的“神功”。如果仅仅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来说无可厚非,可一到具体的练习上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刚才还激情洋溢,可一个动作练习了两三次后,新鲜感一完,激情如潮水一般,就退了回去。 取而代之是他们用自创的各派武功互相进攻了。其实这一点不能怪我们的学生。没耐心、没意志、没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点是武术的特点所决定了的:武术强调的是修身养性,缺乏像篮球、足球那样的明显的竞争性和团队精神需求且练习起来非常枯燥,这一点是不能被大多数小学同学所了解并接受的,所以才经常有以上的一幕幕在武术课当中出现。

那么,怎样能让同学们既能延续兴趣而又能很快掌握动作呢?偶然,在一次与语文老师交流中,笔者听一位语文老师讲现在有的同学背首简单的古诗都要背大半天,更不用说背长篇的课文了,但有的同学就非常聪明,看过一两遍就自然记住了,一问原因才了解到:并不是这些同学记忆力惊人,而是这些同学方法得当,前面的同学是死记硬背,后面的同学是理解、联系记忆。同时,笔者想到了我们的武术课,我们的武术套路、组合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串联起来的,就象古诗一样一句一句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何不把两者结合起来练习?于是,笔者在一个班做了一次实验,先教他们几个简单动作,让他们练习。刚开始单个动作的练习还可以。可一连起来练习,大多数同学就记不清了。就更不用说笔者提的形神兼备要求了。下来后,笔者在了解得知同学们都会背诵杜甫《春望》这首诗时(早读经常读),笔者就把这首诗每句诗分别与学习的几个动作联系起来。通过在一旁提示练习一两遍后,大多数的同学能记住动作顺序,但同时,同学们出拳无力、眼神呆滞的毛病又暴露出来。笔者就把《春望》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杜甫那种看到国破家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用1分钟的时间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后,再要求他们练一个动作,诵一句诗并假设自己就是作者,然后把这一种悲愤的心情带到每一次练习中,悲作者之所悲,愤作者之所愤,并把宣泄的力量融入到拳头中去,结果动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兴趣也得到了延续,甚至有同学创造性地进行了诵诗创编动作或老动作配新诗的创举。在具体的运动技能学习中,我们除了老师讲解示范纠正以外,还可团队一起学习或分小组学习乃至同学间相互学习,而我们的同学要变被动为主动达到真正的“会学”,这样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前面两点解决“学”的问题,现在应注重“用”的问题。从小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就是学以致用――既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我们老师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督促他们,并为他们创造一切有利于锻炼习惯形成的条件。也可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两项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教师帮助其制成表格,让家长去督促,或去和他们一起完成。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注意循序渐进,并且定期检查反馈情况。经过一学期左右的坚持,笔者相信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我们的同学也可利用他们自己所学知识去帮助别人或组织一些大家认同的活动、比赛,一是锻炼自己能力;二是促进相互交流、理解。如果说,学生从了解自己身体特点,找到锻炼好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个体的一个成功。那么,从社会实用性来讲,学有所长、长能为我用,并能从中跨专业跨学科对周边人和事施加影响,而这个影响是正面的持续的,这就是学以善用。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我们目标是:一二年级广泛开展各项运动,培养学生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这阶段主要表现在能主动要求参与;三四年级要求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并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爱好,并能完整、独立完成一项运动;五六年级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并能独立组织开展至少一个运动项目,最终养成定期运动的好习惯,而如何培养学生这一锻炼习惯,是我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Z].

[2]中国学校体育[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