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第1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靠学校或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家校合作不仅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优化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问题

1. 家校合作观念意识不强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及学校的教育观产生了固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家校合作中,这种“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其他成长需要的学习持漠视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受中国传统成才观的思想禁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看,“读书成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教育观,而且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过于看重“成才”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灵夙愿。他们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学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谋求未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教育观念的偏执,对社会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与制度,也只是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72%的家长与43%的老师都对是否建立过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应该与其他教学管理共同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据资料显示,8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权利有其名无其实,参与权微弱,还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绩,缺乏与学校的合作精神,沟通交流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作为规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3. 家校合作内容不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片面,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品质道德与能力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的,一般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或者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频繁。如果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就会减少,没有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家校合作内容过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小学班级管理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实践不足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实践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数不足,沟通交流的时间短暂,通常一个学期,大部分家长只在学期末与教师沟通一次,交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使是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多的家长,一般也不超过3次。此外,教师由于忙于教学、班级管理,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否则也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或沟通。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校交流会上,大部分家长也只是形式上参加,并没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甚至一部分家长不愿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放弃了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实践明显不足,时间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也不会明显。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双方意识,提升合作效率

(1)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师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备开展合作活动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②对家长持尊重态度。尊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态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师应作为家长的倾诉对象,家长能将对教师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对学生严厉管教,无限放大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

(2)从家长入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①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长校园”,研究家庭教育理论,促使家长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与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进校园,教师也应定期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③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家长座谈会,会议内容不是传授家长理论性的教学观念,而是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问题。

2.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召开家校合作大会。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既要代表家长的意见,又要代表学校的意见。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3. 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丰富合作内容,采用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家长会、交流会、学校开放日、微信、QQ、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增加沟通机会。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质道德、行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出现波动的方面,双方要共同给出意见与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的实践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数,延长沟通时间。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与学校成为合作伙伴,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进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改进。笔者相信,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潇怡.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第2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对教育的逐步深入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还很滞后,认识还很不到位,发展速度和质量亟待提升。如何破解制约西部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学家校合作的水平,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现以西部某欠发达县为例,对其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西部某县的教育现状

西部某欠发达县属国家扶贫重点县。总人口42.0614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7所,其中普通中学63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独立初级中学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4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0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1所,另有68个教学点。学生总数77645人,现有教职工5407人。

二、某县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特点

通过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察看校容校貌和设施设备、观看大课间活动、随堂听课、组织师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开展教职工个别访谈及查阅台帐资料等工作程序,对各学校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地督查和了解。期间,我们还对全县家校合作教育展开了调研,共获得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学生问卷1300份,家长问卷1000份,教师问卷300份。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家校合作欠深度和广度

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这对家校之间的合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无法让家校合作寻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家长与学校之间正常的联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在缺乏制度化的家校合作中,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的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由教师与学生家长随机交流。虽然家长会已形成制度,但由于时间紧,议题多,教师和家长之间深入的交流很难进行,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互不信任、相互推诿的状况

教师和家长互不信任,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家长素质低,家长抱怨教师水平差、学校质量不高,教师和家长之间呈现紧张的尴尬状态。这类情况虽少,但危害甚大。家长与学校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扭力”。许多家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味热衷于赚钱,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子女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进学校大门便万事大吉了,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一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儿会打洞”,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指望孩子成大器。因此,抱着管不管无所谓的态度,而且对教师心存戒备,教师管理学生一严格,便认为教师故意跟孩子过不去。这样的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又怎么能够充分发挥家校两者的合力呢?

三、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

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定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二)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相对而言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不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不足,加之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业务之余,能够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没有什么兴致和热情。

(三)制度建设滞后

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还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学校也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四、改善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知识普及

现行的家校合作往往停留在被动等待的状态,这种状态,一般持续到问题突发时才被打破。此时,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以解决问题为主。因而加重了学生对“家校合作”的抵触情绪,调查结果也反映出85%以上的学生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普及家校合作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家长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学校要定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家长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加强家校合作的认识,培育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础,使家校之间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第3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吸取传统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与现代模式进行整合,试图探索一种通过制度及组织保障,专家协助,教师与家长联手,技术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我国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家校合作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随着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新课改的开展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家校沟通实效低。现状是形式多,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互动少,反馈少,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全班学生来说,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使校访流于形式,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活动的次数不多,制度未得以贯彻,实际影响不大,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开办时间也不固定,没有很好地坚持,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连贯性差。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连贯性差。纵向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未达到深层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保留传统方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虑。

1.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以线带面,在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中。加强和保障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权,保障他们的权利。在学校一级,有必要成立吸收包括家长代表在内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以此作为学校最高权利机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家长代表委员在学校委员会占有相当比例。

2.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目前要使家校合作相关组织机构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是组织保障。为确保家校合作的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教导处、政教处或德育处、科研室及部分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家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靠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家校合作常规工作的组织实施。服务机构要创设各种条件促进家校合作,如在校内给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见面和合作的场所,备有介绍学校各部门动态的小册子、近期活动的公告、师生的优秀作品和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等。同时还应承担起家长培训教育工作,编写系列家长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授,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利用技术支持完善沟通平台的建设。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学校相继出现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家校通”等互动方式,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优势,使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收到了颇多良好的反映,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就需要扬长避短。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网络、手机、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确实让家校沟通变得及时快捷;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如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之间一般性的交流互动系统,这些是网络等无法代替的。因此,应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4.教师与家长联手。从教师方面而言,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培训好学习,不断提高水平。学校开展家校工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每个孩子的茁壮成长。教师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服务的,绝大多数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父母,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换个角度去思考,体谅作为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化解家长的抱怨与疑惑。台湾的学校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素质,一般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经验交流、参观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各方面的培训,很值得借鉴。从家长方面而言,家长应该改变对教师的不正确看法,不再视教师为权威,而要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敢于向权威挑战,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要积极与教师联系,交换意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志愿提供帮助与支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设计、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方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转变家访观念,创新家长会形式。南宁市中小学家访的“五个转变”,值得探讨。即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从“电话咨询单一形式”转向“网上点击双向交流”,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这样的家访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减少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排斥感,增加了理解和支持。亲访与网访相结合的形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善了师生关系,并且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家长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家长会后还有家长会单独找老师了解情况,但时间有限,老师可以规定一个接待家长的时间,让家长了解得更多,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举行小型家长会,如学生干部家长会、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会、进步趋势明显学生家长会、纪律较差的学生家长会等等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家校合作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更需要实践后的反思与改进,关键还是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校、家长共同投入,携手学生一起形成“校—生—家”的统一合作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美]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谭军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2004,(12):4.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19:26-32.

[5]全.苏州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2006.

第4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16—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双向活动。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学手段,家校合作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教育规律的需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如果两者能够巧妙结合,就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发展。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场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但家庭教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个人意志,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促使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专门场所,但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相比,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而且学校教育内容的稳定性、系统性一般不能因人而异、随意更换。

教育青少年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职责,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的来说,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对象也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两方面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庭的生产和经济功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其中也包含着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和控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逐渐变为经济共同体和消费单位。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促使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局限,这样才能促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相得益彰,携手并进。

再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遵照孩子的发展特点,顺乎孩子的兴趣特长,做到人人都成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今天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当前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正逐渐成为家长一代。而这些人中,有的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为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既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方法的缺失问题,又给孩子们以心灵上的安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二、家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政府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把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颁布行动纲领,强力推进。我国家校合作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实践,但合作的水平较低,在实践上还有许多未开辟的领域。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校双方立场的差异问题,如观念有差异、角色定位不明、相互缺乏了解等问题。具体来说,在目前家校合作关系中,偏重的是层次较低、时效性较短、单向的或者说比较简易的家校合作关系,形式比较单一,常以家长会为主,以集体活动为主等。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常以学习为主、以家长陪读为主;在合作效果上表现为频率较小、程度较低等特点。这就急需要双方在以后的合作中加强沟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强化各自责任。

第5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一)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内涵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指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以完整的、系统的体系作为保障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它包括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在此我们先明确各个机制的内涵,其中管理机制是指组织框架、规章制度、经费的来源和使用,建立董事会或者理事会,以及设立相关部门,安排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明确相关的议事和行为规则。评价机制是指从合作的基础、内容、形式和成效等方面设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对校企合作进行一系列的评价。自我发展机制是指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表现在资金保障、战略规划、开放合作等方面。

(二)二者的内在联系

现在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育的效率的探索途径,其保障机制的研究对于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而言都是有利的,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正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题中之义。现在我们将运用一个模型来说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与新制度经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入“制度”的概念、引入“交易费用”、产权界定问题。“制度”概念指导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的建立,其中刺激个人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指导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经济能否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制度安排和经济组织是否合理有效,指导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评价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都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来完成;交易费用是评价产权制度优劣的依据,指导管理机制中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校方来完成;产权界定问题指导管理机制中法律制度的建设,这需要当地政府和我们国家的相关权力机构来完成。

二、案例研究

(一)华好学院的成立2011年1月11日下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华好集团在合作协议上郑重签字,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华好集团的合作正式开始。至此,华好学院正式成立。

(二)华好学院的现状

1.组织框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专业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配备、专业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以及实训室场地的提供。华好集团负责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配备、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并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录用或推荐毕业生就业。

2.规章制度。我校校企合作实行契约制,按照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成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华好学院定位为我校的二级学院,并初步明确了运行机制、双方责任、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内容。

3.经费来源与使用。华好学院经费在学校独立列帐,由执行院长审批。学院经费主要包括:学校划拨学院全日制学生一定比例的学费、广东华好投资有限公司及其行业企业捐赠、成人教育及其短期培训收入等。

4.评价机制。基于我们校企合作三方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深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是衡量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学校在第一届毕业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后,由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且收集了来自学生的综合岗前培训表现、大区评价、省级经理评价、商评价和学生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成为了我校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培养合格的人才输送到企业提供了一手资料。

5.自我发展机制。我校在校企合作期间,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拨款、企业捐赠和培训收入。战略规划方面:校企合作的成果华好学院定位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前期依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筹建及管理,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形式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开发合作方面:双方约定,根据实际情况和双方意愿,可在人员互兼互聘、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密切合作。

三、案例分析———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如何建设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一)产权界定———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受初始产权界定的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国家制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能够从国家职能的角度上对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初始界定。因此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规范相关主体的经济行为并且产生合理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校企合作而言,国家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从宏观上规范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其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相应的交易成本。2013年1月2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见正式出台,从广州市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酝酿到出台,充分显示了我校校企合作受到了当地政府从法律上给与的保障。

(二)“制度”概念———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能否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制度安排和经济组织是否合理有效;真正促进经济增长的,是一种能够提供适当刺激个人的有效制度。目前我们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形式和成效等方面的一套明确的评价标准正在建立阶段,基于实习单位中各经销商和指导老师对我校校企合作的毕业生给与的书面评价,收集来自学生自身、家长、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的评价来形成第一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该报告正在收集、整理形成中,待完成后将向行业与教育专家、学生与家长、媒体与公众。

(三)“交易费用”———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交易费用的多寡,是分析和评判产权制度优劣以及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学中的成本一般用机会成本进行衡量,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以投资———利益最大化来指导各自的行为活动,使得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短期利益最大化”和“重复单一技能训练、轻视基础理论学习”等现象,校企合作形式松散、水平较低。表现在规章制度和经费来源上,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关于双方如何更好地使用各自的资源来建设校企合作学院进行了初步规定,校企合作的经费来源涉及到校企双方,其中企方以一个捐赠者的方式来支持华好学院的发展。

(四)“制度”概念———自我发展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能否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制度安排和经济组织是否合理有效。自我发展机制就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校企双方的资源从而达成深入的合作。自我发展机制中开发合作方面,校企合作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双方意愿,在人员互兼互聘、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密切合作。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派驻相关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来华好学院任教,校方也招聘了一批具有相关理论专业知识的教师去华好学院任教,双方初步实现了自我发展机制的一部分。

四、完善我校校企合作有效保障机制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我校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建设初具模型,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面将从保障机制的三个方面分别给出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我校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表现在规章制度上,还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方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目前我校的企业派驻进入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上,企业教师的参与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还能避免学生的论文产生空洞性;另外学院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基础上,定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完成企业应急任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后盾。这两项的进行可以帮助校企合作朝深入、稳健的方向进行。管理机制表现在经费来源和使用上,我校校企合作应该积极寻求资金投入保障,包括校方的投入、企业方的捐赠,不利于华好学院的深入、持续发展。基于机会成本的分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投入的经费没有得到预期成果,如收获合格的人才,很可能不继续这样的投资和捐赠,校企合作就难以维系,相关制度不健全也使得毁约的成本过低,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因此我校可以考虑进一步深入双方的合作,由契约制向股份制的合作方式迈进,加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建立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目前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来自学校的督导组和学生的教评两个方面,自然华好学院的教学效果评价也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是针对校企合作的合作基础、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效果等的评价标准还未正式出台。合作效果主要从毕业生体现出来,由于校企合作成果———华好学院的办学时间较短,合作效果还没显现,关于第一届的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也在制定中,需要后期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方式主要停留在以下三种:校办产业(企业)模式、行业(企业)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协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后是否能够采用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进一步促进双方进行校企合作,所以说合作的方式有待给出一个评价标准。合作的内容基于合作的基础,如果双方能够深入合作,除了校企联合办学开发相关理论和实训课程,共同培养人才外,还可以在科研服务和技术开发上进行深度的合作。

(三)深入开发自我发展机制

第6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关键词]产学合作 高等教育改革 制度分析

[作者简介]刘德勇(1961- ),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机械设备研究工作。(内蒙古 包头 01406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18-02

产学合作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惠与互补型协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深入,高职院校急需借助产学合作模式提升教学效能,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也促使实业界认识到与高校进行合作的必要性。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肩负着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任务,但多因缺乏经费而未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原创性科研能力较弱,未能有效研发新技术与新产品。高职院校实施的产学合作教育,正是利用高校与企业所掌控资源的差异,有效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并规避其劣势,使高校能借助企业平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能借助高校科研实力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自身的稳健、高效发展。研究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的内涵与特点,指出合作机制现存问题,探讨优化合作机制的相应对策,能够对提升产学合作运行机制的效能有所帮助。

一、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理念认知滞后

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理念认知滞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高校领导及员工对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理念认知落后。多数高校管理者对于面向社会、市场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认知能力不足,对传统教学和科研秩序的变更存在畏惧心理,从而阻碍了高校产学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还有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应当是领导考虑的事情,与基层教师的关系度低,基层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完成课堂教学而非思考如何有效开展紧密型产学合作。这种思维导致紧密型产学合作仅停留于校企领导层面,在具体教学环节缺乏教师认同,产学合作中的协议缺乏合作内容,实施困难。

2.企业领导者对紧密型产学合作的认识落后。从企业角度审视高职院校的紧密型产学合作,可以发现企业领导者多追求短期的高利润,忽视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将与高校的合作视为负担,未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企业日常运作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丰沛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多关注选拔优秀人才,忽视对有潜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养,从而导致企业缺乏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动力。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产学合作中的利益交集模糊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交集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学合作的深入开展。

1.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突出的科研优势,影响了产学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当前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但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普遍缺乏特色的科研实力,特别是缺乏有科研实力的教师和专业设备,难以满足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需求。因此,在产学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存在资源和能力的互补,但更多表现为学校急需借助企业平台培养人才,却无法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从而使产学合作存在利益的不对等,影响高校和企业间的稳定合作。

2.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的缺失,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行。当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实践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制度框架无法为实业界提供必要的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机制,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并在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指标的驱动下,选择规避与高校的非营利性或低收益率的产学合作。

3.产学合作激励措施缺乏,影响了产学合作的深度开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政策激励措施不到位,难以保证产学合作的利益。虽然我国各级政府积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但当前的产学合作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要推动力,企业对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更倾向于从市场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人才。产学合作缺乏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结合点,使得深度开展产学合作缺乏必要的动力机制。

(三)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制度建设缺位

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1.当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所依赖的法规制度环境缺少必要的立法支撑。由于产学合作是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之间的合作,我国尚未制定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专项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导致合作双方对合作过程中所出现的责权利纠纷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由于实施产学合作的组织之间未有类似股权比例的硬性标杆,加之产学合作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类似知识产权的明细归属权纠纷,政府对产学合作过程中的产品征缴税费、人事管理、信贷管理等缺乏相应的法规规范,打击了合作双方的合作积极性。

2.现有高校管理体制不适应产学合作的需要。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上没有产学合作的对口管理机构,导致出现如下管理问题:产学合作项目多在院系一级层面展开,没有构建以高职院校为主的校级产学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无专人负责产学合作项目的相关资产,多由院系领导或教师与企业指派的联系人进行非制度化的联络。制度建设的缺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未能步入制度化发展轨道。

(四)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功能,主要在于高校及企业在产学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投入的资源有限,双方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从而导致当前高职院校的紧密型产学合作多停留于形式层面,缺乏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1.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模式多停留于形式层面。一些高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但在合作过程中仍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双方缺乏合作动力,使得产学合作在较低层次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得以维系。

2.校企双方在产学合作的人力资源领域整合力度不足。当前的校企产学合作多停留于教师进驻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企业资深员工受聘学生实训导师、学生进驻企业实训等常规交流层面,在共同开展专业共办、课程开发、共享教师资源等方面缺乏深入合作。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学生资源利用不足,部分企业将学生视为低成本劳力,指派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及低技术含量工作,产学合作的内容脱离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优化策略

(一)革新高职院校与企业对紧密型产学合作的理念认识

高职教育需要与企业联合办学,其教学内容应基于企业现实需求,其教育产品即学生应满足企业对高素质现代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的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要从以下方面更新对产学合作的理念认识。

1.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核心在于提升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间的协同能力。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并间接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增进合作企业的绩效。这要求高职院校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视为紧密型产学合作的原则,通过改革校企双方的运作制度、强化校企之间沟通联络密切度的方式,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2.强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产学合作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应当清醒认识到,产学合作的水平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并将人才培养明确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将产学结合的教育内容贯穿其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产学合作并非短期的权宜之计,合作项目的运作不可停留在细节化教学策略层面,而应将其提升到事关高职教育体系改革成败的战略层面。企业管理者亦应充分认识到,产学合作有助于企业在争抢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触碰科研前沿以推进企业创新事业的发展,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二)建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的利益博弈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产学合作实施水平,受制于双方在合作中的利益契合程度。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共赢机制可为校企产学合作注入基本动力。

1.高职院校应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寻求产学合作的利益聚焦点。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发订单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来确立校方的招生规模与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保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鉴于产业市场的风险性,合作企业通常依据其产品市场的需求总量来确定实际人才需求量;高职院校亦应当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总量来确定实际人才培养总量。合作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平台的主要诉求,是以较低成本获取那些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管理及工程技术难题的对口人才,从而打造符合企业特质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校企合作平台有助于企业通过向高职院校下订单的方式,获取对高职人才的预先遴选权,从而可以以较低交易成本获取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可积极与企业展开沟通交流,力邀企业资深人士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此举既有助于高职院校缩短毕业生的从业素质与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差异,也有助于企业增进其人力资源价值,并积极参与产学合作项目。

2.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收益内部化的方式,消弭产学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通过引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减轻学生实训成本,并通过弹性学制和恰当的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校声誉。但是,由于高素质的毕业生容易抛弃合作企业的招聘邀请而另谋高就,使得合作企业对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程缺乏信心,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型产学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合作企业专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人才以专门满足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杆。此举有助于化解合作企业培育的高素质人才外流的问题,激励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工程。但是,高职院校在采用此策略时应当审慎考虑,避免学生因其所学技能难以在合作企业之外找到用武之地而陷入失业的尴尬局面。

(三)优化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的制度化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通过利益博弈构建的利益兼容的制度体系,并通过有效的支撑制度建设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1.地方政府应完善支撑产学合作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紧密型产学合作项目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促使外部效应内部化,进而推动产学合作项目的良性发展。地方政府可组织商务、教育、科技等各职能部门联合设立产学合作管理协调机构,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互利合作,并针对校企在产学合作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给予调解,将合作双方矛盾解决在初始状态。地方政府可以设计面向产学合作的常态化财税支持机制,对参与产学合作项目的达标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敦促地方金融机构为合作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2.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就建立产学合作协调机制展开协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决策层应当密切双方的私人关系,并通过建立产学合作协调小组的方式来提升产学合作的效能,确保产学合作机制的长效运行。产学合作协调小组成员可由企业及高校的决策层、资深员工及骨干教师等成员构成,以负责校企间的密切联系,协调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制定产学合作诸项规章制度等。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产学合作协调小组为平台,促使产学合作项目运营常规化、制度化。

3.高职院校应当保证合作企业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中的核心地位。由企业主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效能,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职学生的从业方向主要是面向企业―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岗位。为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职满意率,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该类岗位对口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契合社会需求,为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供保障。

(四)强化高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资源整合力

应强化高职院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资源整合力,以促进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强化高校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的资源整合力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1.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资源领域的整合力度。可行的人力资源产学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通过邀请企业家或资深员工进入教学领域,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或聘请企业人才来校做专题报告、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学生的实习导师等。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引进企业实战型人才战略,有助于将大学生的实训操作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当前人才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横向课题、员工培训、专题报告等形式,为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2.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生产及教学的设施与设备资源领域的整合力度。高职院校可利用相对完善的教学设施与设备,为企业员工的在职教育提供帮助。而企业则可在不影响现有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生产设施与设备的闲置生产力,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训教学提供教学场所及教学工具支持。高职院校可将教学现场设在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实施现场化教学,创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邦曜.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9).

[2]胡海青,朱家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第7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家长会、老师家访、家长访校、家长参与课程、家校宣传栏、家校信箱等是目前常用的家校联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家校联系小报、校园宣传手册、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长热线、家校联系通、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通”网站等,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类型,但目前的分类类型多数是希望“家校舍一”,而且家庭多数没有真正的主动权,因此,本文从决策权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划分,即学校决策型、家庭决策型、双方决策型三种。

关键词 :家校沟通;学校决策型;家庭决策型;双方决策型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03-02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但由于两个场所在空间上的距离,以及教育方法、内容的差异有时不能很好地协调,导致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家校联系方式

传统的家校互联方式主要有家长会、老师家访、家长访校、家长参与课程、家校宣传栏、家校信箱等。除此之外,还有家校联系小报、校园宣传手册、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长热线、家校联系通等。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家庭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学校也有较好的软硬件设施,因此,基于网络的家校互联也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成功地开办了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通”网站。有的学校还将本校数据库与网络和手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方便高效的家校信息沟通系统。

二、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分类

家校沟通方式分类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按照家长与学校合作的程度来分类,代表人物是刘力教授,他在1992年发表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中将家校合作的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形式上的参与、人际上的参与、管理上的参与。1.形式上的沟通。常见的沟通方式有我们常见的家长会、家校联系本、开放日等等。2.人际上的沟通。常见的沟通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访是经常性的,而并非学生出现过错时的家访。3.管理上的沟通。如家长委员会。(二)按照家校沟通的紧密程度来分类,代表人物是李吴瑕教授,他把家校沟通的类型划分为分开责任型、单向指导型、全景圆桌型三种。(三)按照家校沟通的主从关系来分类,代表人物是马忠虎教授,他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以校为本”的合作模式,在“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中,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学校。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到学校体验学生的日常生活,观摩课堂;组建并且参与校委会和家委会;召开家校研讨会等。第二种是“以家为本”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家庭。活动的内容主要涉及为家长选拔并培训家庭辅导人员;在生活区中组建亲子发展中心和为家长咨询提供建议的组织;开展家长和子女的互动活动、学习活动和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

针对家校沟通的方式,国外一些学者也进行了分类,他们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家长在沟通时所担任的角色,代表人物有兰根布伦纳和索恩伯格,他们把家长的角色分成三类: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参与的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约见等;2.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家长参与的方式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的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一家长联合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二是按照家长参与从低到高的方式分类,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摩根等,他们把家校沟通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对应不同的参与方式:1.低层次的参与。家长可以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家长联系簿、家长小报、家庭通讯;2.中层次的参与。家长的参与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3.高层次的参与。家长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对学校进行监督管理,等等。

三、新型家校沟通方式分类方法

从以上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分类往往是根据家长参与学校的事件类型划分的,这种划分可以弥补学校管理上的不足,但在学生的成长方面可能就没有什么优势了。因此,在划分家校沟通类型时,本文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尽量包括所有家长、老师(学校)交流方式的所有情况;第二,尽量解决家长和学校两者沟通上的矛盾;第三,更利于解释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根据以往的分类,我们来看这样一种情况:当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某个学科不好时,在家长会之后,往往很多家长联名要求学校换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会妥协。这种情况很难划分到任何一种类型中。因为以往的所有划分决定权都是在学校手中,即使马忠虎教授的“以家为本”的合作模式也是学校在决策为家长选拔并培训家庭辅导人员,在生活区中组建亲子发展中心和为家长咨询提供建议,开展家长和子女的互动活动、学习活动和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各种类型的家校沟通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效果,因此,按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决策权的特点一方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学校决策型、家长决策型、两者决策型。

学校决策型的特点是,在家校沟通中,学校显性或者隐性地掌握着决定的权利,掌握着家校沟通过程中的主动权,决定着家校沟通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家长则扮演着服从和依赖的角色。

家长决策型的特点是,家长把握家校沟通过程中的主动权,家长可以自主决定家校沟通的目的、方式、内容和时间。虽然目前我国这种家校沟通方式并不是主流,但也确有存在,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家长联名要求换老师就是典型的一种。还有,在许多私立学校,有些家长作为投资人,也可以决定学校的一些计划,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开始为人父母,“80后”、“90后”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因此,在家校沟通中,有可能会有家长决策型发展的趋势。

双方决策型的特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双方的沟通过程都是一种平等的过程。学校不以“专家”身份的优势而自行决定事件,家长和学校采取协商、探讨等态度来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平等沟通要建立正确的“家长观”。即使学生犯错误,家长也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态度与老师进行探讨,教师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育学生是教师必负的社会责任,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也是家长的责任,教师要和所教学生的家长建立合理的合作关系。在沟通过程中,不管学生家长的家庭背景如何,学校和教师都要以主动探讨的态度促进双方能更有效地合作。

四、结语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的任务繁重,家长对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期望又十分高,但道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的配合乃至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使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和学校双方必须建立一个平等、健康、及时、有效的沟通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再畏惧学校所谓的“找家长”,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

参考文献]

[1]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

[2]李吴瑕,浅析家校合作的三种基本类型[J]科教文汇,2011(30)

[3]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分析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企业借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可以满足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以充实自己员工队伍的需求,企业还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为企业谋求更大利益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直接与人或机构打交道,由于人或机构需求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同的营销手段对不同的人或机构产生的营销效果必然不同,所以对于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在考核营销人员的业绩时往往通过其完成交换的成绩来衡量。这就要求高校在为该层次营销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达到促进交换的实现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客观地了解同层次各兄弟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寻找适合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经验,发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职层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支持,本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包括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企业高管人员、参与过校企合作的学生等,调查方法以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为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已经硕果累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群广泛的肯定,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都与企业进行了合作,但目前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校企合作动因存在着偏差

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着这种合作效果和深度。

动因是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动因决定了行动的目标。校企合作的动因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主要取决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对自身发展、社会贡献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程度,具体来说高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外部动因涉及到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彼此资源的扩充、发展空间和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内部动因直接影响着合作的目标及其实现。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目前具体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

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不完全是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学校的合作动因不是来源于市场,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于是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于上级检查时的指标要求,而合作的动因尤其是内部动因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不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应该是那些与学校或可能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因此合作的关键应该是寻找哪些企业能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哪方面开展合作,尤其是深层次的合作。深层次的合作并不在于技术、科研难度有多大,而是指这种合作能够锻炼和强化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否与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有较大的关联性,这种合作对于营销专业发展有多大的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界定,即有些学校并不清楚哪类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与之合作。

本课题组在与一位企业高管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一家非常有知名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熟人与一家高科技企业接洽,这家高科技企业是从事软件开发的。学院希望该企业能成为其校企合作中的一员,哪怕是挂块校企合作的牌子都可以,当时那家企业的老总明确地表示拒绝,用这位老总的话说“挂浙大的牌子可以,挂工大(浙江工业大学)的牌子我还要考虑考虑”。其言辞看似有些狂妄,但实际上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与高校合作,企业看中了高校什么资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与各类层次、各类专业的学校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与本科院校,尤其是与知名高校合作,企业能够享受到高校的学科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教育场地优势、科研场地优势等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企业自身品牌的建立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转贴于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在对人才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上。

从上面的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缺乏明确的目的市场界定,就不可能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去寻找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合作企业,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高科技企业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不太感兴趣;制造类企业由于营销人员岗位有限,且相关岗位的营销人员须具备对其产品和行业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兴趣不大;而商贸类企业和一些营销中介类企业却存在着这方面的需求。一些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处于“低层次”的合作,但这恰恰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点所决定的,且这种合作状况还会维持很长的时间。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初只能是在这些层次的岗位上就业,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应该好高鹜远,而应该脚踏实地。

3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深化缺乏制度保证

校企合作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证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制度保证应该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不但要明确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也需要明确承担者的权利与义务。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的院校往往都拥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而表现平平的高校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校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期望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所以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时就会得出一线教师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紧迫感、不愿意与企业接触等结论,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也难以寻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就营销专业学生调研技能的训练而言,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其合作方主要是调研服务公司和一般企业的市场部,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需要开发这类市场,需要与这些企业沟通(包括什么时候有调研项目、学生能参与的程度、需要的学生人数、如何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如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如何保证等),需要跟踪维护与这些企业的关系等,做这些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需要一线教师承担此责,但不算教师的工作量,仅仅是义务劳动,那么这种校企合作能走多远呢?有一位接受访问的营销专业的教师曾经形象地描述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尴尬状态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第二,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指导。

校企合作既然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那么要更有效地达到培养的目的,就应该对参与合作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的走访,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合作项目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合作项目达到了解市场、检验自己能力、发现自己不足的目的,在劳务报酬与锻炼机会之间,他们首选锻炼机会;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合作项目的目的是因为其学习时间不紧凑,不想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

“你认为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兼职有区别吗?”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项目有老师的指导,校企合作项目与自己的专业比较吻合,合作方违约给学生带来的风险较小等。

学生对“指导范围”的期望非常广,有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有沟通方面的,有观念认识方面的,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等等,这就对校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得到指导多的学生,重复参与合作项目的热情也越高。

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深化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就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才会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袁月秋,季黎.关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7,(1).

第9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建筑企业;职业院校

2019年1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进一步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制度安排,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中统筹推进[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类职业院校都在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以及所拥有资源进行各种探索。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建筑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还包括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各种创新服务。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创新模式,培育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一、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灵魂。在建筑业,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带来的红利正在减弱,建筑市场不再是蓝海,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站在行业发展的前列,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方兴未艾,对建筑企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创新力的重要途径。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双方资源互补与共享,又能将高校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优势通过企业充分的实践以及现实场景进行融合发挥,为企业提供创新策略及技术支撑,从而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更好更快地解决瓶颈问题,将高校的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当前,职业院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点,这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和经济双重性”特征[4]。在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或民办院校靠企业支撑模式下,职业院校多数只能实现自身运转,发展上则相对缓慢并缺乏活力。在建筑领域,校企间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让学校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其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以及资金、设备、场所等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而且,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职业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了省内一批建筑类企业和职业院校。

二、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结合问卷的形式进行。所走访调研的包括中天建设集团、浙江开太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内的建筑类企业共17家,涵盖建筑施工、勘察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管理等业务。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有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以建筑闻名的职业院校。

(二)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在调研的17家建筑类企业中,有10家企业跟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业务,合作方式上从高到低依次是校园招聘(100%)、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70%)、企业教师进驻学校授课(40%)、校企合作制定教学大纲(30%)、校企合作进行课题申报或技术攻关(30%)、使用职业院校的科研专利(30%)、将部分企业任务外包给学校完成(10%)。不难看出校园招聘和组织实习仍旧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流方式,更深层次的共同组织教科研及使用科研成果则占比较低。在还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7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愿意跟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可见校企合作意识已在当前企业中占据了主流。在校企合作上企业的担忧主要包括:合作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施行(52.94%)、合作会给企业带来负担(23.53%)、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11.76%),其他(11.76%)。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包括招到心仪的毕业生在内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校企合作方式时,企业利益保障应是重点内容。在职业院校产生的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对企业的价值认识上,8家(47.06%)企业认为有价值,打算引进或已经引进;5家(29.41%)企业不了解;另有3家(17.65%)企业认为没有多少价值。这也显示了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正在产生积极影响,但校企间的科研合作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海天和中天在内的13家(76.47%)企业已经开展了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新业务,只有6家(35.29%)认为当前的人才储备能胜任新业务的需要,其余7家则需要通过从别的企业挖人(3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咨询(2家)、从高职院校招聘(2家)的方式来满足新业务对人才的需求。以上结果表明,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在悄然开展,但尚需大力推动,尤其是人才的共同培养及科研的有效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从多家职业院校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论。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专业与格力空调、品茗软件、耀信工程、五洲工程等企业开展了紧密的校企合作,邀请这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库,让企业技术资料走进课堂,拉近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距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建筑类专业除了早已开展的企业专家进课堂、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政校企业联盟学院等合作方式外,近两年学校还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成立产业学院引进企业业务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校企深度合作正在逐步展开。

三、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意愿基础上的,只有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才能将校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扩展到企业、延伸到社会[5]。然而,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建立起双方合作的基础。双方“”的程度,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一)建筑企业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们调研来看,所有建筑企业都有创新意识,也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但部分建筑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支付较高的校企合作成本,而且会担忧付出成本后不一定能获得回报。因此,它们更愿意“直接摘桃子”,通过高薪挖人、聘请行业专家、购买科研专利的方式来满足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而大型建筑企业由于实力雄厚,资源充分,它们更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入合作,为其提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科研专利上,它们也倾向于与职业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成本和收益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调研结果来看,各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但受限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以及一些体制、机制等因素,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部分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较低,不愿意与其深度合作;再如,职业院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实现转化的却不多,存在科研成果偏离市场需求、成果技术不够成熟的现象。此外,部分现行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如职业院校教师过度倾注精力在日常事务及管理上,对企业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企业沟通程度较低等。因此,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四、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近两年正全面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其管理工程学院下属的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就是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成果。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建立在2017年组成的工程造价联盟学院基础之上,合作企业均是浙江省前列的咨询企业(科佳第3,中汇第11,中诚15(2020年排名))和工程软件服务商品茗(上市公司)。学院瞄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全面推动“新工科”专业改革,培养新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设有理事会,在理事单位的主导和政府机构的指导下,建立了合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及校企双方的协同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校企协同管理模式

产业学院各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工程造价专业招生和就业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开发。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而成。基于各自优势,校企双方还互派教师为对方进行师资培训,确保产业学院的教学高质量进行,这也为校企人员互聘、人才双向流动奠定了基础。学院在各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此外,校企双方还共建了学业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做到了考核标准的可测可量,并寻求在今后的合作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二)打通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业务外包校园工厂

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将部分算量业务外包到产业学院,由产业学院的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一方面,通过企业外包业务,学生在校期间就零距离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业务,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经济收入用于专业建设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支教师队伍,形成专业建设良性发展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部分建设经费也由企业提供。这也打通了职业教育的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

(三)协调课题研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是产业学院的一大亮点。产业学院设有科学研究委员会,各企业在产业学院建有研究中心,针对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学院教师将积极参与研究,在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研究方面校企双方达成了全面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理念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现已在建筑类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实行。但是,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代表着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也已经悄然展开,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不断创新,迎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2-04-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EB/OL].(2019-04-04)[2022-04-30].html.

[3]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7-39.

[4]郑永进,徐建平.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7-1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