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的涵义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无意的、隐喻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正规体育课课程是高校校为正式的教学活动,是必须完成的课程。隐蔽课程虽然不象正规课程那样有统一的教材、内容、要求及目标,但它所隐含的精神、文化、伦理等教育要素,一直在体育课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如体育教师的良好精神姿态、为人师表、敬业精神化层面、价值取向和规范化操作的行为,就能说明是隐蔽课程教育的具体体现。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历史证明,“教育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人性、形成更高级的人格水平”。提倡隐蔽课程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受到正规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如队列队形教学,“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指军人作风)。尽管“步调一致”练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是久远的。所以隐蔽课程教育,对时代风貌、伦理道德、行为举止、审美情趣等正面的东西起到了融化、传承的作用,尤其是对陶冶人性、塑造人格、培养人生能力意义深远。
因此,隐蔽课程教育对高校体育课改革意义是重大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他们进行体育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和体育观念、意识的形成,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正规课程的有关知识上,而是使他们全面体理地摄取体育文化(包括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价值,消化于人格生命中,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全验,充实生命内容,陶冶情感与灵魂,达到灵与肉的“全面唤醒”,成为全面发展的多维的人。
2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隐蔽课程的涵义解析,结合隐蔽课程的教育性,笔者认为,隐蔽课程教育活动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2.1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特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意味着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他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2.2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条件。
隐蔽课程特别强调行为的潜在教育要素,以及追求自然渐进的影响效果。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他是以操作行为、身体、心动与课堂指望相适应的身心互动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又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运用隐蔽课程进行教学时,其行为的外在表达应具有积极的理性层面及内涵,主要反映在如下四个方面。
(1)美好的品德。体育课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平易近人,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等,是形成体育教师威信、敬佩的基本力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谐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这里的身体美就包含着体育教师身体动作的姿势美和姿态美,同时也是体育教师心灵美的直接反映。体育教师的行为里隐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因素,因此只有内心和外表表达的统一和一致时,才能构成美好的品德形象。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诸多行为上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在教学互动中体现出其品德行为上美的一面,以致给学生以感染和影响。
(2)高深的知识修养。体育教师丰富的知识修养是力量的源泉。具备必要的体育专业知识、文化意识以及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体育教师,能和学生达成共识,增进心理相通,能令学生信服。可以说,体育教师在身体力行中,如果能以理来概括其自身的身体行为,以及体现自身的知识价值及其能力,不仅能对学生起到教化、陶冶等的作用,而且还能更深一层地激发学生认知、探究、创新的心理。
(3)多才多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组织管理教学能力、动作操作和示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预见性能力等。也就是说,“琴棋书画歌词诗赋”,应略知一二,从中体现出其一定的才华、才干和才智,从而给学生一种博大精深、触类旁通的感觉。所以说,体育教师多才多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激发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并能使学生产生无比信赖感。
(4)良好的感情投入。这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师生间的交流,应本着感情对感情的交流,人格对人格的交流,这是建立良好感情基础的基本条件。在行为上坦诚自然,对学生和蔼可亲、热情爱护、保持尊重、理解、信任的态度,在课中形成和谐的感情、良好的沟通、协调的行动、个性的相融等气氛,由此才可能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切、友谊、信赖和支持。所以体育教师良好的感情投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
上述四种理性层面的行为反映,对学生诸多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作为体育教师,在隐蔽课程教育中更应立足于重的表达,把属于美好的、优秀的、善意的、坦诚的、和悦的等精神内涵通过其身体行为体现出来,同时也要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与影响,进而使体育教师的理影响力得以体现出来。
3建议
(1)要重视高校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的潜在文化性,尤其是体育文化影响、作用,应认真搞好隐蔽课程的教育研究。
摘 要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公共体育课堂情况及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民俗体育项目的极少,但领导、教师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较好,也非常愿意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民俗体育 开展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我国民族众多,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受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民俗体育一直沿袭着无意识、自然延续的方式,并得以代代相传。但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我国民俗体育以往无意识传承发展方式不仅难以使民俗体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更难以抵挡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强烈冲击,民俗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民俗体育迫切需要实现由无意识传承向有意识自觉传承的发展转型。
当前,实现民俗体育“转型”的方式不只是一种,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却是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现状怎样?引进哪些民俗体育项目? 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的论文,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
(二)访谈法
对相关专家、体育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民俗体育高校发展情况。
(三)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对象是各校体育教师和学生,问题涵盖了各高校的民俗体育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的基本现状
自教育部颁发了《纲要》以来,湖北省高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也经过多轮改革,现课程模式一般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采用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的“二段型”教学模式;第二,采用一二年级都开设专项选修课“分层次型”的教学模式;第三,采用 “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素质下降而导制很多学校还是进行二段型的教育模式,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较为满意,而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由于受学校场地设施限制而无法开设。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大部分高等学校一二年级都已开设体育课程,极少数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场地限制等原因只有大一学生开设体育课程。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民俗体育的基本现状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俗体育项目的采用情况
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民俗体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其个别的学校在体育活动中开展的项目有跳绳、毽子、拔河、围棋象棋、花样跳绳等民俗体育项目。从总体上来看,湖北省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还是非常薄弱的,得天独厚的民俗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希望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2.民俗体育项目进入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
(1)学校领导对本校开展民俗体育教学的态度情况。据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领导还是愿意公共体育课开设民俗体育项目,但也有少数领导觉得无所谓或者不需要。说明大多数领导认为学校开展民俗体育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还可以打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但也有少数领导对大学体育纳入民俗体育项目的观点上还存在认识不足。
(2)体育教师对开展民俗体育的需求情况。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大学体育课中有需要加入民俗体育项目。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是认同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但也有其个别的老师对民俗体育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可有可无或无所谓,其原因对新的事物的认识不足或对民俗体育的内涵了解不深造成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采用二段型和分层次型的教学模式,在内容设置方面主要以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只有少数学校开设民俗体育项目。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较好,都愿意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高校大学体育课堂,高校开发民俗体育项目有利于全民健身,弘扬民俗体育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民俗体育项目在高校可以开发。
(二)建议
首先,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二,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坚实的学术保障;第三,加强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第四探索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生动丰富的样本;最后,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效果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基金项目:2014年校级课题,课题编号A2014015。
参考文献:
想得到同学们的喜欢, 首先要让同学们产生兴趣, 能够影响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应用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同学们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在问卷中,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趣味选体育游戏的分类, 结果见表1, 占调查总数最多的是选择追逐游戏的同学们, 所占比重高达22, 73%, 选择攻防争夺游戏的学生是其次, 所占比重是19.36%, 接力游戏占17.40%, 角斗游戏占15.80%, 传递抛接游戏占13, 。32%,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们对各种体育游戏很感兴趣。表6中有学生们感兴趣的详细原因。
喜欢体育游戏有很多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各种体育游戏都很喜欢, 其中因为锻炼身体占22.55%, 有趣味性占33.21%, 有一定规则占10.83%, 有竞技性占27.79%, 其他占6.2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趣味性的体育游戏的数量较多, 因为趣味性的比较有趣, 好玩, 更能合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特点;学生喜欢竞技性的人数也较多, 因为竞技性更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其次就是喜欢锻炼身体的学生, 和喜欢有一定规则的;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喜欢其他类游戏。
【关键词】扩招 高校体育课程 开设思路
从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正式进入扩招时期。统计显示,扩招前的1998年,我国高校录取学生数量为108万,而从1999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招生规模的快速膨胀期。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已达680万。高校的扩招也使得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学生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许多课程的开设,在延续原有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扩招后学生群体的需求。因此,不断调整课程授课思路,转变教学模式,完善培养理念,已经成为扩招政策实施后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体育课程一直都是高校里最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之一,肩负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而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在数量,学生个人体育背景,爱好兴趣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而且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充分理解高校扩招后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开设思路和模式,推进体育课程更好的服务于高等教育。
一、打造新型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扩招以后,学生的数量在增多,学生的性格也是日趋复杂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比例的扩大,其性格中很多自私自利、享乐、自由散漫等思想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都是对学生一味的批评,结果师生关系很紧张。显然,这非常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都不信任老师,那么还谈何高效课堂呢?因此,在新时期的扩招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老师。最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和老师沟通,也愿意听从老师的安排,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这样以来,就会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尤其是对体育课堂来说,其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的,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的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与学生课上是师生,课下是“好朋友”,对学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周国平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尤其是在扩招背景下,学生展现自我,获得尊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实际上,所谓的高效课堂,也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越俎代庖”的将多少知识教授给学生。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一生受益。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比如,我们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以后,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阅视频、到书本里面找基本理论,相互之间切磋学习。最终小组间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最成功。让这个小组作为典型,将其探究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经过教师总结,与大家分享。
三、尊重学生发展诉求,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协调
在很多教师眼里,体育就是要让学生强身健体的一门课程,跟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没有关系。实际上,体育课程的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强健学生体魄,而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理念、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其它科目所不能代替的。比如大家经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其中就包含很多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比如射箭、抖空竹、武术等,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又是非常深厚的。而每个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想达到的目标也不同,而且自身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内在的价值,推进学生全方面的提升,发展其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多的挖掘课程本身的价值,利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其积极性。然后再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开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达到学生体育技能、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协同提高的局面。
总之,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学生数量越来越大,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体育课程要更好的发挥其内在价值,辅助学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是体育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要求稳定招生规模 2013年大学扩招将停止[EM/OL].
[2]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N]. 中国教育报.2010.11.25.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杨乃彤,尹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探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5]王亚飞,金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摘 要 街舞运动于20世纪70年代始于美国,并在90年代传入我国,迅速波及我国各体育领域的时尚运动。本文通过街舞的锻炼价值以及学生对街舞的喜爱程度调查研究,提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街舞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对街舞运动自身的发展和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完善以及全民健身的推广都极为有利。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街舞 可行性
现阶段,中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受旧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利。不能与时俱进的适应现代化教学。我们要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积极引入更多新兴的教学项目。然而在当今大学生中以崇尚自由、自主和自我体现为潮流。高校的体育课堂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而是要更多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
一、街舞的起源和发展
街舞是由健美操延伸而来的更具有活力的健身项目,是爵士舞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参与性和竞争性,舞者即兴表演,动作优美随意,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参加者多以黑人为主,这些人终日在街上跳舞,加上节奏鲜明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风行一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健身街舞课,强健学生身体,丰富学生生活,必将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
二、街舞功能
(一)街舞具有有氧运动的功效:多以绕环和小关节的运动为主,使身体不经常运动到的小关节和小肌肉群得以充分锻炼。加之具备有氧运动的效果,强度适中,除了能提高练习者的心肺功能的外,还能达到减脂控重塑形的目的,特别是对小关节周围的肌肉群的减脂具有特效。
(二)街舞对于协调能力具有挑战性:街舞的风格多样,动作变化丰富,规律性不强,多数动作都是由各个部位协调配合来完成的小关节和小肌肉群的运动,这些都需要练习者的协调性很好,街舞练习过程中对改善人的协调性是卓有成效的。
(三)街舞对健身心理的调节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生活的同时,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与日俱增,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街舞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伴奏下,练习者可以尽情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宣泄负面情绪、排解压力,尽情地享受街舞运动所带来的欢乐,所以有人称之为街舞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街舞课程的必要性
街舞及其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基本上体现了如下特征:
(一)街舞虽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街舞在我国迅速普及全国。成为一项健康、文明而规范的社会活动。因而,其不仅具备了现代教育的运动机制。同时也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让更多的人参与这项时尚的健身项目,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二)在实现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兴趣、个人的努力和社会需要的特殊结果的前提下,达成教育机会的民主化。对于爱好者及其本身的教学形式和过程,无一不体现出现代社会对教育民主化的要求。
(三)现代教育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设置新课程,突出教育特色。
四、高校公共课开设街舞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随着2002年8月6日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给出高校的指导思想,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把“健康第一”作为出发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体育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权利。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高校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是时下青少年推陈出新、敢于创新的精神特质的反映。将街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街舞在这几方面都具有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具有较好的场馆条件和师资条件。有利于街舞的开展、调配。由此可见街舞课程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很有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二)据实践及收集到的资料表明:街舞课上学生积极踊跃,气氛较。浓厚的学习兴致及街舞对基础水平的要求不高,反响良好。虽然总体的初始水平参差不齐,但毫不阻滞进度。而另一方面,街舞项目对场地、器材、环境的要求不大。因此对于街舞,我们应有一种创业精神与“拿来主义”之魄力,使之在高校开课、普及成为现实,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人才。
五、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应顺应大学体育改革趋势,将街舞纳入大学体育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校园健身文化。
(二)可以从社会上请专业的街舞教练进驻学校教学,也可以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学习社会上街舞的流向趋势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从而适应大学生的街舞需求。
(三)街舞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针对学校体育教材的缺失,是值得推广的体育项目,各高校应积极编写一套适合学生的街舞教材,创建我国高校街舞文化,推动街舞运动的发展。
(四)积极发展学生社团,营造校园街舞气氛,提供大学生街舞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璐,邱新宇.街舞与健美操项目特征之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2] 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于世界的原因分析及趋势预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6):44–45.
1.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1.1 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现状
通过对泰安市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5所院校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由来已久,且多年未曾更新加项。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锻炼学生的体质,但已然跟不上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符合时展的运动项目,例如:网球、游泳、高尔夫球、空手道、攀岩、爵士舞、拉丁舞等新兴体育项目远远没有落实或涉及的不到位,这反映了各高校师资力量、体育场馆设施配备、院校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相脱节的现实。
1.2 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
泰安高校的学制一般为四年,一般高校学生有三年或三年半的在校理论学习,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要参加校外实习。这导致泰安市大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只开设三年,个别学校甚至只开设两年。各高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计划并实施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项目的教学模式。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形式大多采用了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模式,5所院校都未开设学生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
1.3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调查
1.3.1 考核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在考核评价方面,对运动项目的考核因项目要求性不同而异。为公平起见,一个项目的评价不可仅凭一个指标定性,所以调查中的5所院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均采用了综合评价的方式,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结果评价。在具体考核评价情况中80%的学校以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上课积极性、技术评价和达标综合评分对学生进行考核。这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帮助。
1.3.2 体育课程满意度现状
学校在不断地对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作出努力。据调查,有75%的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感到满意,56%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有益处。可见,学生对体育功能还是比较赞成的。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传统中小学“放羊式”的教学在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引人堪忧。
1.4 泰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的资源条件现状调查
1.4 .1 师资队伍现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5所高校的师资队伍都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资历。据调查发现,泰安市5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年龄基本处于青中年阶段,小于39岁的老师占总人数66.5%。随着改革的推进,新一批的年轻体育教师陆续上岗,他们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添光加彩。
1.4.2 场馆设施现状
体育场馆设施是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实施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所以体育场馆的建设要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近几年,在校内外的号召下,各院校陆续重建和增设了一些体育场馆设施,但仍然远远不能达到国家的校园标准,大多新兴的体育项目无法开展,这严重阻碍了体育人才。
2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完善体育课程设置的开设项目和模式
本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的目标,高校应不断努力建构体育各方面职能。高校大学体育部门从领导到体育教师到学生,都应重视体育带给人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在高校大学体育中,采取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模式,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空间,让学生随自己的兴趣去挑选。高校体育部门还应调查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男女生比例、学生多数人的偏爱项目等方面,结合当下社会的就业趋势,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为学生设置必修课科目和选修课条目以及制定相关体育教材。另外,在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兴流行体育项目的开设和课程设置中,选择传统项目的经典科目开设和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进人际沟通和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的流行体育项目选择性建设开展,使高校大学体育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教育性、多样性。
2.2 完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只有高校大学体育的发展和大环境相和谐,高校体育才会可持续发展,才能给社会输送可以用的后备人才,减少社会成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高校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环。在考核评价中,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更多地采用两个或三个指标的评判来决定最后的成绩,随着学生的多向发展,这种评价考核方式依然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所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多向发展广度和深度以不同标准将学生划分,以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定位他们。即专项发展和全能发展等多个划分领域定位不同类群的学生。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泰安市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师的审核已由原来的从未变化到近些年的定期审核,而对新进教师的筛选要求越来越高,从学历、科研水平、科研论文级别和数量等方面选拔新型教师,更多去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其一,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即增强师德建设建设思想认识,形成教师的道德情。其二,抓好业务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即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练兵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其三,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即实行全员聘任制,做到人尽其才;健全教师考评制度,量化教师业绩;落实公开课制度,激励教师岗位成才。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改革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7-01
引言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为新世纪高校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重于实质
虽然各大高校都贯彻学习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和思想,但是,有很多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课程评价,象征性地开展了教育改革的一些活动,而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课程的组织设计等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高校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改革的经验和动力。“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改革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体育教育改革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各个方面一起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也容易手忙脚乱,因此,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突出改革的重点。有些学校在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将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全盘,重新建立,这样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学校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旧的教学模式做支撑,必然带来教学的混乱。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现象是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将内容全面铺开,不分主次。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而文件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思想,是一个大的方向。全面铺开不仅抓不到重点,也会让老师同学累的人仰马翻,学习的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
3.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连接性差,缺乏延续性
教育的直接主体与参与者是学生,只有从学生着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受中小学体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偏见,枯燥单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印象与兴趣。因此,学生也很难改变对于大学体育的看法。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都集中在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就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学生对于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又丢弃了。虽然学校在体育必修课上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缺乏延续性,很难培养起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二、强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1.树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理念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急功就能求成的,因此,学校必须树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分析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有哪些地方已经有所改进,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抓住改革的重点。要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明确社会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素养的需求,将二者相结合,形成改革的内驱动力。树立广义的体育教学观念,在基本的教学之余,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训练,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以精品课程带动全校体育改革的进行
每个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改革资源的有限,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师资力量。因此,各高校应该避免耗费资源太多做无用功,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挥资源的优势,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全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体育精品要远远落后于其他课程,没有好的课程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加大资金、师资力量的投入,积极建设体育场地,强化体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体育教学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以精品课程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其他体育课程。
3.构建“大体育”的教学概念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学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与更多的课外活动,体育不再局限于一个小课堂,而可以与学生的日常活动一起构建一个大课堂的概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强调的就是体育锻炼的思想与习惯,单靠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因此,老师要将课程教学与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交给学生的是一些基础性的体育技能,课余的锻炼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水平,养成锻炼的习惯,运动竞技能够促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校都已经将运动竞赛等归入学校的体育教程,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网球赛等,将体育教学改革真正铺展开来。
综上所述,体育教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扣《纲要》的精神,把握改革的实质,从实际推行“三自主”的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师资力量,加大教学投入,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在宁高校 表演性体育课程 师资现状
1.引言
目前从表演专业中衍生出来的表演(体育)专业是我国各大体育及师范院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紧随时展同时响应教育政策法规应运而生的专业。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均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多元化社会的实践与历练则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利举措,通过实践来总结前期培养的经验,并通过市场的反馈信息来制定下一步培养方案。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表演性体育课程的师资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学术期刊查找涉及的相关资料,提供充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从事表演性体育课程的师资现状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目前从业教师的专业出处、专业对口情况、体育部门负责人及学生分别对从业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调查对象:宁20所高校的体育教育部门20位负责人及在校400名大学生。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在宁高校从事表演性体育课程的师资情况
据调查,在宁20所高校从事表演性课程的师资总计86人,其中有37.2%的从业教师的专业选项与所授课程一致,从教经历均表现出专业对口、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另有62.8%的从业教师的专业选项与所授课程不一致,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填补学校体育表演性课程及活动缺乏从业教师的缺口,教师通过主动学习,拓展业务能力,更广泛地胜任各类课程的教学需要。
从调查中可得知:目前在宁高校从事表演性课程的从业教师中,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占36%,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师占31.4%,这两个专业的教师是目前高校从事表演性课程及活动的主要师资力量。与其相比较而言,运动人体占总数的22.1%,其他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运动心理专业及体育新闻专业)则10.5%。而整个调查过程中,真正表演(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至今没有,其原因有:表演(体育)专业全国至今为止未设立研究生教育,而现如今想进入高校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于是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被挡在大门之外。
3.2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满意度调查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然而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因此作为主抓教学质量关的领导应该随时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工作的方式、方法、态度等多方面表现,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力求教学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从而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3.2.1学校体育负责人对表演性课程指导教师满意度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对该校从事体育表演专项课教师的总体评价很高,不满意的概率为0,这说明无论教师的专业是否对口,但他们均能表现出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专业理论及技术方面的学习,工作态度认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力争出色完成各项本职工作,赢得领导及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不难看出,还有少部分学校对目前教学现状的评价表示为一般的态度,重点突出的是专业对口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还有待提高。虽然对于部分项目及教学内容,教师在遇到瓶颈时,可以通过再学习的方式进行充电,但还是与专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时,引进专业人才则是势在必行之举。
3.2.2大学生对表演性课程及活动指导教师满意度分析。
学校体育工作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但同时学生也为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监督和审查的义务,他们的只言片语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表演性课程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通过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便能最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事指导表演性课程及活动的教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总体上是不错的,五项内容的满意程度均达到了50%以上,其中被广大学生所津津乐道的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态度,满意度达到了83.5%,不难看出如今高校表演性课程及活动的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地提高,深受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部分学生表示,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完全符合专项指导要求,学习效率较差。甚至出现部分学校部分社团或俱乐部只有学生的加入,没有专业教师的介入指导,有名无实的现象较为普遍。无疑这些不仅不利于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而且造成相关的社团俱乐部缺乏指导教师管理,活动开展较为散漫,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参与的高涨情绪被严重削弱,实际情况与心理预期反差较大,最终造成部分学生对学校体育表演活动的开展持消极态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表演性体育课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
被调查的高校中从事表演性体育课的专业教师只有半成,其组成形式主要是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部分教师只能通过主动学习,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广泛地胜任各类课程的教学需要。
4.1.2教师工作态度的总体评价颇高,唯有专业对口和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教学现状而言,表演性课程及活动指导教师工作态度已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因此教师秉承良好的师德教育态度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但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缺失也将直接影响表演性体育课程及活动的参与热情。
4.2建议
4.2.1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形成指导教学专业对口。
表演(体育)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是导致高校表演性课程开展出现瓶颈的主要因素。于是,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形成指导教学专业对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2.2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监督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教学监督评价体系,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制定优质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亚东.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师资情况调查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02).
[2]汪美芳,梁占歌.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与现行教学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01).
[3]崔章.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探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4]邹师.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多元化结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5]赵一平.淮北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2).
[6]刘建兵,丁进国.我院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7]鞠波.山东省中学骨干体育教师的现状及培训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
[8]苏转平.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9]朱浩,贺峰,胡艺,殷国良,何爱红.高校体育教师考核现状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10]贺峰.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01).
[11]孙自祺,刘泳,柯蕙芬.更新知识面向21世纪――北京高校部分青年体育教师现状的调查[J].安徽体育科技,1999,(03).
1、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异
五星小学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多是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上,而我们则把掌握运动技术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上。城市教师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还比较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农村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理念。
2、体育教学内容的差异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不作具体规定,只是提出一些建议,给教师们留了很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适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摆在体育老师前的一道难题。城市小学老师对内容的选择较以往进步了很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选择教学内容,这比单纯清一色竞技运动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内容也符合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五星小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运动兴趣排在第一位,教学目标排在第二位,根据自身特点排在第三位,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排在第一位,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则很少考虑。
3、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异同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还是没用传统的侧重于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反复练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都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提倡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采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在这方面,“游戏法”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是广大教师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传统教学法的讲解与示范紧随其后。但是,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很少用,可能是因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小学生的学习往往还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的原因。五星小学的教师们以“游戏法”为主,辅以“示范法”和“讲解法”。对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是用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少。我们则以“讲解法”和“示范法”为主,辅以“游戏法”。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异同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城市小学教师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采用兴趣分组、性别分组。而农村小学教师在平时上课基本上只用一分组教学形式即随机分组,其它的分组教学形式只是在有人看课的时候自己会花些心思组织一下,有的教师上课甚至根本不分组。究其原因,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害怕出安全事故等是主要原因。五星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兴趣分组或性别分组,我们大多数时间则采取随机分组。有时根据内容采取性别分组,很少根据兴趣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