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加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技术创新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加强这两者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国际贸易还是技术创新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 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国际贸易的开展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具体而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际贸易加快技术创新。当前在国际贸易中交易的物品有成品,同时也有中间产品。积极利用中间产品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中间产品虽然在中国很难生产,但是经过详细研究也能形成本土化技术。此外中间产品还可以用来生产终端产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实现技术创新一个重要步骤。国际贸易的集聚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可忽视,国际贸易企业的大量集聚有助于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当前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显著上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 国际贸易能够为技术创新积累知识。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利用。技术创新的实现最终是基于知识和信息实现的。国际贸易的开展有助于技术信息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对于了解国际通行技术指标,奠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 国际贸易有助于技术创新进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厂商与客户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渠道。用户关于产品的使用信息和意见可以迅速及时地反馈到厂商手中。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厂商能够及时了解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改进。厂商与用户之间凉席关系的形成对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能够带动技术创新,同样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国际产品竞争力。随着国际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产品在价格方面将会有所下降。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往往具有较大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国际产品的竞争力。
(二) 技术创新有助于改变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技术创新发展最终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将会不断调整,国际分工也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将会导致生产工序的专业化。以零部件生产为例,过去许多国家都从事零部件生产,而今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成了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家。在国际贸易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加强技术创新对于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国际贸易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社会分和国际分工也随之不断深化,创新性集群和运营型集群的国际分工格局日益形成。
(三) 技术创新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在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交往方式,国际贸易的效率也随之提升。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已经遍布于各种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交易活动中。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是技术创新的典型表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巨大促进作用,有力地证明了的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已经从“知识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称之为“创新力经济”。有效利用人力与资本并鼓励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全因素生产力”。在历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发明的前提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经营与管理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着交融互促的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应运而生,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技术与理念的前提。
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工业工程将人、信息、物料、设备、过程和能源集成到产品、服务或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把获利性、效率、适应性、响应能力、质量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贯穿整个寿命期做为目标。
工业工程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围绕提高作业效率为重要内容的传统工业工程阶段;与运筹学相结合进行更系统和精确设计的独立活动阶段;以系统工程为新的支柱,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科学体系阶段;目前可以认为是工业工程应用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在其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职能。
一、工业工程的内涵
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
工业工程不仅用于生产事业,还可用于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由其广阔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它的内涵相当广泛。工业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方法多样,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学中的分析、规划、设计等理论,另外与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工业工程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改进,追求创新的过程。坚信“改善无止境”――“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way!”。工业工程强调人的因素,它将影响人的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追求人――机――环境关系的最佳、最和谐状态。工业工程是集成系统的整体优化,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孤立考虑和仅仅将各要素简单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它追求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的整体效益,要产生1+1>2的效果。
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评价、完善改造以达到促进系统不断创新的目标,是工业工程的功能之一。这里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进、设施改进、系统组织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作开发等。
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它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做每件事,总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其内涵可看出,改善是实现工业工程任务和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工业工程的永恒目标,是工业工程的灵魂,而改善的结果是创新。
工业工程是一门对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技术,其工作过程是一个集体努力和综合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它理解为管理,它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管理系统与工作程序以提高效率。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除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外,就是创造性技术。随着发明学、创造工程、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先后提出了一百多种创造技术和方法,其中1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4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5个方面(操作、运输、贮存、检验、等待)、6大提问技术(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这些都是改进与创新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由此可见,工业工程需要高度的改善改造性,改善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功能。
三、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可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它的研究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集群性。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全方位的改善效益。
(2)虚拟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创新技术的虚拟化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
(3)融合性。创新技术应当是多元、合作与共享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享,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改善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忽布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形成双赢或多赢的管理运作。
(4)模糊性。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没有明确的边界。
四、小结
工业工程是解决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创造性方法。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凡是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方法,都被及时纳入了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范畴,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为一种社会主题。而工业工程从一诞生起就强调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业工程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实践中,永无止境地改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工艺;创新
1岩土工程学简介
1.1岩土工程的基本介绍
岩土工程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是欧美国家在土木工程发展实践中创建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其研究的目标主要有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自建立以来岩土工程已有65年左右的历史了。
1.2岩土工程与土木工程的区分
岩土工程来源于对于土木工程的实践但是两者的基本概念有所不同,土木工程是地上,地下水中各类工程的统称;岩土工程是对于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工程的称呼。可以认为岩土工程是对于土木工程中某些部分的细化称呼。
1.3岩土工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束缚逐渐被解开,现在的岩土工程行业的竞争非常的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展现实力的最重要环节,企业的技术优势才是其实力的最重要的体现。所以可以看出技术是核心环节。在提高技术的过程中把握不同的施工环境,熟练施工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大部分企业单位都可以做到的,于是技术的创新就成为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关键点。
2岩土工程技术的特点
2.1技术复杂性
岩土工程是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由此得知其综合性较强。较强的综合性也体现于岩土工程技术上,决定了在实际施工操作方面的复杂性。岩体和土体作为岩土工程中的研究对象在其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受到了多变的地质变化,其本生就具有复杂性。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特殊的天气,气候甚至施工设备、工艺都是不确定因素。此外施工人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恰当选择。
2.2施工的不确定性和隐藏性
岩土工程在施工时得到的岩土数据范围比较为狭小和表面,而在岩土工程施工实际施工时我们常常会对于施工地点的环境造成改变。这导致岩土的结构性质被改变,这就给出了实际操作不确定的因素,也要求我们根据客观条件来进行主观的施工。岩土工程的主要施工点是岩土,岩土主要位于地下,这就造成了施工地点的隐蔽性较强。由此也可判断出施工过程和结果大多在地面上无法直接看见,这也体现出岩土工程施工的隐蔽性较强。
2.3对于整体的严格性
岩土工程技术需要整体的严格把关,对于其的格要求来源于其施工技术的难度较大,也来源于岩土施工整体变化复杂,施工的难度本身就较高。
3岩土工程的技术创新与实践的运用
3.1工程物探技术
工程物探技术是通过仪器测试出不同的变化来得出数据结论,由此让我们对于地下结构有所了解,这一技术立足于电磁理论和电学理论,可以有效提高勘探的效率,保障数据的准确。这一技术的门类很多,其中不同的类别来源不同的原理,仪器设备也各不相同。这一技术的创新对于岩土工程意义重大,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技术的更新新的方法仪器的出现变得可以解决了,以前比较难的问题也会相对容易解决。这一技术的不断更新让检测到的数据更加全面准确,这些材料数据对于施工人员的判断乃至整个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认为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是与岩土工程技术发展齐头并进的。现阶段运用弹性波进行勘探依然是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普通的方式。这一技术在运用中的核心就是运用不同的介质通过传递弹性波的方式来反应出地下情况。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不会只使用单一的方式进行勘探,多种方式的物探才能给出更为详细的数据。
3.2PCC桩
PCC桩技术是由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研究的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一技术适合运用于软弱土地,并且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好,造价低等优点。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且减少地基的下沉。这一技术吸收了预应力管桩、振动沉管桩和振动沉模薄壁防渗墙等技术的优点。在运用等量的混泥土这一技术可以得到承载力提高50%的效果。在同等承载力的条件下由于挤土效应小,施工耗能也可以减少50%。其加固费用低加固成果好。这一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于我国建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创新推动岩土工程技术发展,创新促进节约能源,节约资源。
3.3GPS技术
GPS即全球定位,这一技术很多人认为其仅用于交通,军事方面。其实其在岩土工程方面也有着广泛的运用。这一技术主要运用测量方面,虽然我国运用此项技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现在也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就目前而言借助地面接受系统与卫星进行直接的信息传达得到数据不完全的精确,于是采用GPS的相关技术来进行测量的方法就孕育而生。这一方法准确率高,并且适用于多种地形特别是复杂地形的测量,并且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细节和测量方法,且设施昂贵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在测量后也需要做好记录和存档。这一技术原本用于对军方提供准确的定位但是现在也广泛的运用于岩土工程的测量。我们在对于现在技术的创新研究中需要重视不同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创新多方位使用。
4结语
沿土工程中技术工艺的创新方法有很多,有的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有的需要思维的扩展,有的需要技术的综合运用。现在不同的创新技术积极涌现,其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从特定的角度思考问题,离不开对于实际问题的积极探索研究。为了跟随时代的发展促进岩土工程的发展我建议研究人员从经济、环保和安全的领域来思考问题。让创新技术推动岩土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小红.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4):235.
关键词:技术创新;煤矿采掘;工艺方法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增长以工业的生产发展为支撑,这就使得我国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加快,长此以往便有可能面临资源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等问题。因此,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消耗利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消耗占比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煤矿采掘行业,更要努力提升采掘工艺方法水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1露天煤矿采掘工艺基本原则
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煤矿采掘工艺方法的首要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进行露天煤矿采掘工作时,无论以什么工艺方法进行采掘作业,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都必须始终摆在第一位,这也是任何工作开展进行的必要前提。如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那么煤矿采掘生产作业便不能开展,否则可能会出现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危及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2合理性原则
煤矿采掘还必须要遵守科学合理性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煤矿的采掘工作,合理采掘长久利用,积极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在进行煤矿采掘作业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煤矿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采掘工作水平和地质环境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采掘方案计划,尽可能降低煤矿采掘的难度、减少煤矿采掘过程中的问题,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1]。
1.3环保性原则
现阶段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发展模式还要求煤矿采掘工作要始终秉持环保性原则,尽可能减少采掘工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煤矿采掘工作会产生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废料污染等,除了要对相关采掘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还需要积极寻求更为环保的施工材料技术、更为科学新颖的施工工艺方法,最大限度地遵循环保性原则,为国家环境友好型模式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2]。
2现阶段我国露天煤矿采掘工艺特点
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发展与煤层赋存条件及设备制造能力有直接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工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以下5个特点:(1)剥离工作通常以单斗汽车工艺为主要采掘工艺,包括安太堡、元宝山、伊敏河、霍林河及黑岱沟在内的五大露天煤矿均以此工艺进行剥离作业,而后续建成的露天煤矿也纷纷效仿,运用单斗汽车工艺进行剥离作业[3]。(2)在各方面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针对表土剥离作业会采用连续工艺系统,这一工艺的应用以元宝山、布沼坝、黑岱沟及哈尔乌素较为著名,在该工艺的应用上较其他露天煤矿有更丰富的应用经验及更完善的处理方法。(3)半连续开采工艺系统的应用具有普遍性,以当前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应用现状来看,即使是开采深度深入地下超过100m、生产能力达百万吨级以上的露天煤矿,同样广泛应用了半连续开采工艺。(4)大型矿山在开采工艺上的选择具有综合性特点,即应用了综合开采工艺系统。综合开采工艺系统是指单个矿山应用的开采工艺数量达两个及以上且拥有不通开采工艺同时运行的特点。(5)一些生产规模更大、生产条件更好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矿山在开采运输设备的应用上逐渐显露出大型化的趋势,安太堡与黑岱沟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引入了斗容达50m3以上的单斗挖掘机,这与之前应用的斗容只有3~4m3的单斗挖掘机不可同日而语,运输汽车载重也从20~32t提升到最高可达近200t的水平,在拉斗铲倒堆工艺方面也体现了大型化的发展趋势。综合而言,即使开采设备及开采工艺系统有所发展,我国露天煤矿年采煤量在全国煤矿年采煤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我国煤层赋存条件相对复杂,可以露天开采的煤矿在全国煤矿赋存情况中占比相对较少。其次,我国在生产制造能力方面也受到了一定限制,这主要体现在开采生产设备的制造能力方面,当前我国露天煤矿应用的大型开采设备中,国家自主研发生产的开采设备并不多,多数还是从国外引入的设备。最后则是开采相关决策方面受到的限制。受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我国在煤矿开采政策上对露天煤矿开采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决策缺少相应的科学化及民主化。关于决策这方面的缺陷也有过实际案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部某煤田各方面条件均满足露天开采需求,但由于露天开采不受重视,该煤田被划归为地下开采,最后导致煤田资源被大量浪费。由此可见,开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我国煤矿赋存实际情况的调查来看,已探明适用于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已达400亿吨以上。为使这部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我国煤矿资源的利用率,露天煤矿开采的重视程度及建设速度理应得到加强,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基数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情下,露天煤矿的建设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
3基于技术创新的露天煤矿采掘工艺
露天煤矿尤其是大型露天煤矿,年煤矿开采量需要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准,然而煤矿开采的同时也会开挖出数千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对土石方的开挖势必会占用煤矿生产的时间,从而导致煤矿开采效率下降。因此,露天煤矿采掘工艺必然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要合理安排采矿作业、衔接好工程之间的关系,并确保采矿计划及方案的合理性,以切实提升露天煤矿的开采效率。近年来随着露天煤矿企业的发展,在采掘工艺上的技术革新也获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运用组合台阶开采工艺
组合台阶开采工艺的创新与运用,是在连续工艺系统的基础上被开发出来的。该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有效增加了轮斗挖掘机的采掘量,在开挖露天煤矿上部覆盖的黄土时就用到了轮斗挖掘机,并辅以胶带运输机形成挖掘—输送的连续工艺。这种工艺在运用到剥离作业中之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原本煤矿上方土层采用的是单斗—卡车的剥离工艺,而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具有间断性,且近年来煤矿上方土层受煤炭销售情况、采场推进速度的影响,整体数量并不多,如果以电铲采掘上方土层,不仅需要重新架设运输道路,其作业成本也更高,在经济方面会为采场造成严重负担[5]。因此,矿场提出以轮斗直接剥离上方土层的构想,并配备了两台皮带车,从而实现了组合台阶开采,由轮斗挖掘机采掘上方土层的组合台阶开采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轮斗的开采量,还减小了单斗剥离的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胶带移设步距,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3.2进一步优化采排关系
采排关系的优化是露天煤矿采掘工艺技术创新的又一个方向。要优化采排关系,通常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采掘剥离量的综合调整,以及排土运距的长短。排土运距越长,露天矿的剥离成本就越高;不同阶段剥离量的差异越大,则施工难度及工作量就越大。采排关系优化的关键是不能拘泥于原有的设计原则,应根据采掘深度的增加重新调整排土机的下排高度,使之能够符合生产及作业需求,但需要建立在技术及安全性能够得到可靠保障的前提下[6]。运距是指采场到排土场的运输距离,作为优化采排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运距的合理调整能够有效节省剥离运输成本,还能缩短运输时间,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原则上运距的数值越短,生产成本的控制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就越明显,但随着露天矿场开采量的增加,剥离量也会逐渐上升,因此采场与排土场的运距应有一个尽量详细的设置及控制,保证排土场不会影响采场的开采,而运距的控制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3.3以抛掷爆破技术结合吊斗铲倒堆工艺改扩建露天矿
抛掷爆破技术是指形成抛掷漏斗的爆破,也有扬弃爆破的说法。在进行爆破时,被破碎的岩石因爆破造成位移从而爆破漏斗,该技术是由国外引进的,在与吊斗铲倒堆工艺进行结合后能将大量的剥离物填入采空区,这就可以大幅削减剥离量,从而实现剥离成本的大幅下降。此外,抛掷爆破技术具有大幅缩短工期的优势,因而能够加快工程进度。在对露天矿进行改扩建时有效应用该技术,能使露天矿改扩建的成本大幅降低,如1956年甘肃白银场露天矿利用1.5万吨炸药进行的大爆破,就属于抛掷爆破技术的应用典范。在应用抛掷爆破技术时需要控制炮制方向、爆堆形状、大小、密集程度及抛掷块度组成等因素,对施工技术有很高要求。而且抛掷爆破技术属于爆破技术的一种,具有较高程度的危险性,因此需要进行详细设计,并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一旦抛掷爆破技术应用得当,再加上与吊斗铲倒堆技术的配合,就能够大幅提升露天矿的采掘量。
4露天煤矿采掘工艺技术创新的方向
结合上述内容及国内露天煤矿实际生产情况来看,露天煤矿采掘技术的创新应明确创新的方向,而方向的确定具体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4.1圈定开采程度
开采程度的圈定是技术创新的理念基础。对于煤矿而言,其赋存条件、开采深度应作为圈定开采程度的主要参考依据,有的煤田很可能存在部分储量适合露天开采,另一部分储量适合井下开采的情况(不满足露天开采条件的一般都适用井下开采),因而需要对煤矿赋存成分进行划分。当前普遍认为露天开采在技术要求、开采成本及安全系数上均优于井下开采,因此在圈定开采程度时,应优先进行露天开采程度的确定。然而开采程度的圈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开采的深入及市场的变化使得露天煤矿部分开采成本下降,那么就可以按照比例扩大露天开采的程度,为给后期开采程度的提升创造基础条件,对地面设施及排土场的布置应将露天采掘程度扩大的可能性作为考虑条件之一[7]。
4.2深入研究采掘工艺
露天矿的采掘工艺主要包含剥离、采煤两方面,因此采掘工艺的研究也需针对这两方面进行。露天矿采掘工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采掘工艺的研究与优化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通常对采掘工艺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工艺与煤层赋存条件是否匹配;工艺技术难度;主要开采设备的动力支持;运输系统能否充分优化;开采、运输、排土设备的选型;主要设备与气候之间的适应性及新工艺所带来的性价比等。这些特点最终将体现在矿场的运营费用及总成本方面。采掘工艺应当具有灵活性,能够随露天煤矿的开采而加以调整,以适应不同开采阶段的不同要求。
4.3运输系统的调整
运输系统的调整及优化需要在确定采掘工艺之后进行,不同运输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应性,如单斗—汽车的间断式运输系统就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可塑性,但在效率上并不是最突出的;而运用运输胶带机系统效率更高,但是否选用又取决于运输距离、移设的方便程度(随着采掘深入,采场剥离作业运输地点也会发生变化)。总之,需要根据露天矿场实际需求及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量运输系统的选用,使之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矿场整体运营成本。
5提高露天煤矿采掘工艺方法的建议
5.1加强煤矿开采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发展力,在以后的煤矿采掘工作中,相关技术研发人员要积极努力进行新工艺方法的创新,有针对性地解决煤矿采掘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提高我国煤矿采掘行业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在开采过程中由工艺技术原因造成的损耗和浪费,促进我国煤矿能源行业稳定长久的发展。
5.2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相关煤矿采掘工作人员作为主要采掘工作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煤矿采掘效率的快慢。因此,必须加强煤矿采掘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使采掘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法,快速高效地进行煤矿挖掘工作。同时,提升煤矿采掘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使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规范作业、安全生产,减少问题的出现,杜绝事故的发生。
5.3进行合理有效的施工监管
此外,在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煤矿采掘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机械重复,很容易会使煤矿采掘相关工作人员滋生反感厌工情绪,也会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工作人员偷懒懈怠,不进行安全规范的生产作业。这时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施工监管,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煤矿采掘生产工作原则,坚决不能松懈偷懒,严格规范作业,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需要站在煤矿采掘工作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时常和工作内容,使相关采掘工作人员能够劳逸结合,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状态投入工作生产中。
一、技术创新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创新及产业竞争力的要义
创新,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后来人们将其归为五个创新,即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技术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和将已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此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发展成为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的“轨道”和“范式”等问题,包括线性范式和网络范式和区域创新与集群创新理论。不过,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又分为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竞争,是互相争胜的意思。竞争力,泛指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社会实体或个体以竞争制胜的能力。竞争力具有比较性、利益性、动态性和过程性四个特征。广义上的产业竞争包括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不同区域同一产业的竞争,而狭义的产业竞争仅仅是指同一产业的竞争。波特(1997)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的产业在国际市场或区域市场所具有的竞争能力,而且产业聚集规模、政府产业政策、需求状况、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会影响产业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常伟、赵维双(2002)在对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认为,企业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在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实现差异化,又可以通过节约成本的形式扩大市场份额,以规模经济的形式提高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能相应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抵御能力。而钟祖昌、陈功玉(2002)主张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很难在短期内一次性完成,只有通过连续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累积创新成果,才能最终形成核心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Rajiv Kumm和Doren Chadee(2002)认为,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以“快速跟进者”的身份加入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并因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使自己更加专业化,并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于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活动,将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竞争力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而对于未充分进行市场调研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由于新产品投放后不符合市场需求,无法收回技术创新成本,会造成技术创新失败,最终降低企业原有的竞争力。
二、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与竞争力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比较快
动漫游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和游戏等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游戏新品种等动漫游戏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游戏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福建省动漫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是以作坊式企业为主,主要加工对外动画片及其相应所的衍生产品。随着2006年以来福州、厦门软件园内两个动漫产业基地的建立,福建省动漫游戏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始进入前期筹备阶段。2008年,总投资3.5亿元的武夷山市创意动漫产业园区通过专家认证,总投资10亿元的长乐“海西动漫创意园”也开工建设。同年12月,厦门软件园影视动画产业区被确定为第四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福建省动漫产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福建省动漫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从规模上看,2006年动漫产业产值才4亿元,而到2011年动漫产业产值已经增长至56亿元,而且从2006-2011年福建省动漫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也明显上升,2010年最高时达到0.328%;从发展速度上看,动漫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为95.8个百分点,仅2007年的产值就比上年翻了三倍(具体产值与增速见下表1)。这段时期以来福建省动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成为也是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福建省GDP增长的新兴力量。
(二)企业主要集中于福州和厦门两地,规模以上型企业较少
目前,福建省动漫游戏企业主要集中于福州和厦门两地,占全省动漫企业数量的90%以上。随着福州和厦门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的建设,将有更多的动漫游戏企业入住其中,福建动漫产业“双城记”的地域分布趋势明显。虽然福建省动漫企业成长迅速,2011年动漫企业数已超过20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有7家企业收入超过亿元,较2010年新增3家;23家企业收入超千万元,较2010年新增15家,但是真正的规模级别企业还是较少。福州网龙公司是动漫游戏企业中的佼佼者,2008年的5.96亿元的收益占全省动漫游戏产业总收益的26%。2011年,网龙总收益达到7.61亿元,比前一年增长43.1%,而且其收益占福建省动漫产业产值比重最高时也达到37%(见图1)。此后,随着网龙比重的下降,福建省动漫企业呈现“几家独大,数目众多”的市场竞争格局。此外,福建省时代华奥动漫有限公司、福建天狼星动漫有限公司和厦门吉比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是动漫企业中的领军人物。
(三)福建省动漫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现状
动漫产业的知识性决定了其技术研发的重要性。现阶段福建省动漫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原因是中小型动漫企业居多,自有资金和获得的银行信贷都比较有限,而政府的资金支持分摊到企业时也只是杯水车薪,研发投入不足;再加上高端技术人才往往偏好大型企业和企业创新氛围的欠缺,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直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高。少数规模级别的动漫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一方面在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方面比中小企业更有优势,另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高技术人才和进行创新团队的有效管理,因此竞争力也比较强。比如,网龙公司现今投入总收入的2/3的费用同时研发五款3D游戏《地下城守护者世界》、《变形金刚在线》、《神秘武侠游戏》、《FPS新游戏》、《网络创世纪》,显示出网龙进军3D游戏领域的雄心。
总体而言,福建省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偏弱,除了技术创新水平的限制外,完整产业链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完整的产业链使企业不仅可以尽快收回前期动画制作的成本,还能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在福建省动漫游戏企业中,有衍生产品的企业只占了65.7%左右,其中47.8%的企业生产电子游戏,34.8%企业生产玩具,26.1%的企业生产服装,13%的企业生产食品。因此,完整产业链的缺失也阻碍了福建省动漫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福建省动漫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模式
(一)产学官研互动的技术研发模式
产学官研结合的技术研发模式,是指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以合作创新为目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共同克服研发中的高投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技术研发形式。其中,福州和厦门动漫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及福建省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打造,也主要是利用这种模式。
产学官研的模式有两种,即在政府的支持下,一种是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通过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如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与福州华冠动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二是由企业直接设立大学或具体专业学院,对内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外可以招收学员,如网龙公司于2007年设立网龙大学,旨在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动漫游戏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官研的技术研发模式,不仅能为动漫企业掌握现有技术提供良好的机遇,还为将来的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承接动漫产业为契机的技术转让模式
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不少动漫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闽台两地素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土也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因此与台湾的动漫产业对接是海西动漫发展的主牌,其中福州、厦门是最理想的承接地。而且2011年9月初,日本动漫协会会长、“天才动画大师”月冈贞夫,日本著名动漫软件EEL-SYS创办人川上阳介等日本动漫大师在赴闽考察动漫游戏产业时,也表达了与闽日动漫游戏产业合作的兴趣。
因此,在承接台湾和日本的产业转移时,福建动漫企业可以加强对移出方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目前,福建省动漫企业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有约0.07元用于消化吸收,而工业成长时期的日本和韩国都是花5元至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对于代工企业,要积极进行战略转型,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争取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培育自主品牌,增强自我研发能力。
(三)企业联合技术研发模式
企业通过参与联合研发,既可以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技术,又可以分散研发活动的风险。比如在通讯领域,中国电信联合微软开发即时通信软件“天翼Live”,中国移动与沃达丰、软银合作构建跨手机终端平台,以及中国联通宣布加入谷歌组建的开放手机联盟等,都是合作的典范。而在动漫游戏领域也不乏联合研发的经典案例,比如《梦幻诛仙2》是一款汇聚了众多领域一流研发团队,在中国、北美、韩国均设立研发中心,多企业跨国界联合开发的游戏产品。
福建省有大量中小型的动漫企业,而动漫产业技术研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由于他们各自的资金、抗风险能力不足,因此通过签订技术共享协议,进行联合研发将成为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随着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动漫企业的联合技术研发模式的趋势将越发明显。
四、提升福建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福建省动漫产业只有技术创新的障碍,只有不断累积技术成果,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为此,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展动漫产业的先进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开发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完整动漫产业链
加强技术创新并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是企业打造品牌战略的重要路径。品牌建设与完整产业链的打造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品牌建设不仅能大大提升前期动画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还能拉动后期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动漫产业完整产业链的构造;而完整产业链的形成,特别是后期动漫衍生产品的销售,不仅能尽快回收前期的动画制作成本,为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市场的保障,完成企业从输血(政府支持)到造血(自我成长)的转变,还能进一步促进品牌的建设。比如。2004年广州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研发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2005年该动画片在杭州少儿频道首播后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2006年,原创动力通过与多家公司的合作,使《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品牌产品迅速从动画播映拓展至图书、玩具、服装、文具、日化(洗漱用品)等等。到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漫画书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000万元人民币,毛绒玩具的销售额也达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随着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品牌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因此,完整的产业链对动漫企业的生存与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调整高校动漫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动漫制作中的广泛运用,高校开始由培养单一的绘画人才或者软件技术人才向两者的融合转变。受到原有专业体系的限制,很多学校还未明确动漫专业是属于艺术类的影视设计专业,还是计算机类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因此,毕业生要么具有原画能力等艺术修养而缺乏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要么偏重在动漫技能设计或游戏的相关软件的应用而欠缺艺术修养,造成动漫企业缺乏人才和动漫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人才错配”局面。为了加强复合型动漫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校需要对动漫专业重新定位,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一对一培养”的模式实现,比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运作的动漫产业“项目实战课程”;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在职员工的在再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补足其相应的能力短板,培养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人才。
(三)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的完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动漫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否健全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自主研发的技术如果被人盗用,会给研发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企业继续创新的意愿和动力打击很大。而且如果能够轻易地获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企业最初也不愿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如此一来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都将停滞不前,最终动漫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将会下降。当前,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加上一些企业出于实力原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以及消费者对盗版产品的默许,使得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更好地推进动漫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现投入多样化
目前,福建省动漫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一是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出口补贴和优秀作品奖励等,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分到每个企业的资金很有限;二是企业从利润留存中划出一部分,以“专项基金”的方式投入技术研发,这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因此,福建省动漫企业大多存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所以除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外,还需实现多样化资金投入。比如,加强银行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动漫产业的金融产品(如专利、技术质押贷款),提高动漫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其次要拓宽动漫产业的投资渠道,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动漫产业领域。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动漫产业技术研发投入问题,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实践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范畴也随之日益广泛和多样化,艺术设计的产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在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实践作为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最终体现途径,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里已经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1919年,在德国建立起来的包豪斯教学机构提出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体系,并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典范。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三种,首先是预备教育阶段,这个阶段里学员们主要学习作坊里的材料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教学内容,为期为6个月。第二阶段是作坊教育阶段,作为包豪斯教育的重要特征性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学员们在实习作坊需要通过三年的实践方式接受作坊工艺和形态美学方面的教育。第三阶段是工地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员们在建筑现场通过手工方式共同进行建筑训练。可见包豪斯的教育体系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性作坊工艺和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工艺家。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对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艺术设计而言,从艺术设计本身的概念来讲它是一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交叉性学科,我们可以把人类生存的环境搭建成人、社会、自然这三种元素组成的三角形构架,那么艺术设计则贯穿于整个三角形构架之中,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属性。人与社会之间作为符号的属性形成了商业设计,人与自然之间作为工具的属性形成了工业设计,社会与自然之间作为环境构建的属性形成了建筑设计。由于艺术设计的这种自然属性,它的体现也自然离不开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践教学理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设计艺术教学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主旋律
创新能力不是天赋,它和其它能力一样通过学习和训练是可以培养的,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都可以通过培养而释放出来。创新能力主要侧重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的高校实践教学过分地强调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接受科学实践的初步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因而引起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要求贯彻的过死,把训练看得过重,在每项实践过程中都要定要求、定内容、定步骤,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做实践,思维定势严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这种常规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种种弊端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一方面不断充实和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新时期中国的设计教育强调“创新”,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要求
1、作为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而且还要有产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都能教的能力,其中必须有一门课是自己的强项,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教学,教基础课的要懂专业,才能教好。而专业课老师手里要有项目,外面要有公司。现在高校设计类专业所教的内容正如前面所说偏传统,前瞻性、国际性、应用性较少。现在的教师关键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教师要成为学者型教师,要有海量的知识储备。教师是教学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学习引导者,是导师、导演、顾问。老师要完成本土化到国际化的转变,从“蜡烛”到“芯片”的转变,即教师要集“设计师、设计导师、设计学者”为一体。教师通过企业课题设计项目,培训学生的团队工作与学习能力,同时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要带给学生海量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能以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为载体,真正做到的“工学结合”。中国的设计教育重“学”轻“术”,偏向“学科理论型”。而西方的设计教育是从“术”到“学”,突出“设计创造型”。欧洲大学是工作室(Studio)、工作坊(Workshop)、实验车间(Design laboratory)的模式。中国的设计要朝着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这一目标努力。
2、学生方面如何“引导” 和“教”。在艺术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就是艺术类大学生要“四会”:会言谈――引起人的注意;会文字――引起人的重视;会交流――引起人的兴趣;会创意――得到人的肯定;
要达到以上四点,学校学习中要做到:
(1)从学生踏进学校开始,引导学生为“表格”而奋斗。哈佛大学是一流大学中最好的,哈佛的名师给一年级学生上课,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之初就明确学习的目标,并能制定为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企业需要的学生是不仅要看在校成绩、特别是外语成绩,还有就是要有社会体验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以表格的形式确立,逐一去完成。对学生进行人生的目标教育,逐步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表格从开学初就要制定:包括a.在校成绩 (包括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等) b.体验(去过的城市与国家、参与的项目与课题)c.得到的成果与奖励。
(2)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要优化作业形式。作业是学生与教师重要的交流手段,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作业传达给学生,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作业形式设计成快慢题结合的形式,比如,一次课设计40分钟快题,即很快可以完成的多个小题目,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目标,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外完成的较大型题目,也即所谓的慢题。实现学生的稳步提高。规范学生作业用纸(统一用A4纸),便于存档并成为他们学习轨迹的重要佐证。这样下来,课程结束时,学生的草图加上作业,可以积累十个本子、二十个本子。这些成长的记录,就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学生的课题设计集要做成PPT,不仅有图示,还要有文案,不仅会做还要会说,会讲。如有需要可要求学生作成中英文对照的形式。
(3)设计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完成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完整化。学生的毕业设计凝聚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成果,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展作成用人单位的招聘会,使毕业设计展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的桥梁。国内某职业技术学院家具专业的学生大一就开始参与做课题,毕业时把学生的毕业答辩、毕业展、及人才招聘会集于一体,邀请企业用人单位参加。毕业作品展之后,紧接着就是厂家招聘即人才交流会。用毕业设计来招聘,效果很好,学生供不应求。
关键词:艺术发展;继承;创新;表现形式;延续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63-01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人们的主观与情感需求而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的新兴之美,根据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内心各种不同的的欲望与情绪而创造,艺术在每个时期的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这对于我们研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研究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我国许多艺术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各种艺术见解,“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断创造”这是我对于一些艺术学者观点的一个简要性概括。而现代的生活中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上体现了这一点,不仅是现代,其实自古至今艺术就有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这特点,如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事实上,多元化地对外来艺术的继承,形成了敦煌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相互间的学习、模仿。也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因为“任何复制过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必定会发生差错。如果最初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差错,那就永无变化。进化就不可能发生了”。敦煌艺术亦是如此,虽然它们的大多数出于模仿,但其模仿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差错”,于是古代画工的想象力在这“差错”中尽可能地产生,创新的作品也由此而产生,于是继承与创新也产生了相关联系。
不仅在雕刻作品上艺术表现了它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的。我国书法大师张大千在绘制自己的作品时也是如此。在张大千先生比较注重对前人作品的临摹学习,从学习过程中从而创造出自己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叶浅予先生曾谈到:“大干临画的目的,在于学习古人的造型设色和用笔的方法,为自己的创作所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和借鉴。”即师古而不泥古。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重要的是,张大千先生以假乱真的客观临摹方法对于他来说早就驾轻就熟,“大千有一只奇妙的临画魔手,临什么像什么,几乎可以乱真,年轻时以石涛的仿本骗过好多鉴赏家”。值得注意的是,张大千的临摹方法中一直蕴含有创新的成分,例如他所临仿的石涛作品,并不局限于原封不动地临摹石涛的原作,“他仿造石涛画常采用横改直,改变题句,几幅真迹各取一部分构成新图等方法”。实际上,张大干仿造的许多石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他创作的新作品。进而这也从一定的程度上表明艺术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
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在现代的建筑作品中也有不少及继承与创新的艺术精品,如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在他的作品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贝聿铭祖籍为苏州,所以他对苏州的人文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封刀之作”,因为他已经90多岁了。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将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个人以为,这座建筑以直线为主,构图简洁黑白布置得体,疏密搭配得当。突出中国化但要新、突出苏州文化但要新,这座建筑不高大不突出,而且抽取了中国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
综合上述,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首先,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第二,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最后,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与世界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作为贸易出口国,往往必须具备领先于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因为只有技术创新,拥有了新产品与新工艺,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出口的潜质,因此,对于出口国而言,国际贸易的进行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作为贸易进口国,由于国际贸易所存在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势必会对进口国技术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贸易双方人才、设备等技术水平差距过大,更会激发进口国去适应外来的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在知识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世界网络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形式,从静态角度出发,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势必会提高自身的出口潜力,因而增强其国际贸易水平;同时,从动态角度出发,国际贸易的开始势必会给我国现存技术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给其技术创新带来动力。因此,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其技术创新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用外来技术大力开展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其经济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技术在其发展中的内生化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演进的过程,其中有两条主线尤为明显: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图的相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从传统贸易理论开始,就对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不仅依赖于具备各种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如何组合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这是最早的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提法之一,这种技术可以在固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与一定的规模下实现产出最大化以及产品多样化,而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以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绩效,即劳动生产率。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在19世纪早期,Torrens(1844)就意识到在知识与国际交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区。Mill(1848)对基于技术发展的国际贸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Bloomfield(1978)系统分析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并认为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对技术差距理论中涉及的要素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将有关国际贸易中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的定义显然与现代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认为技术就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设备水平,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众多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贸易发展中存在技术的影响,但在理论发展中对于技术创新的见解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分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分工的改善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斯密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劳动的分工,会对国家的贸易模式及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把国家自身存在的比较优势归因于贸易所带来的外在技术创新。因此,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斯密一派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劳工分工的内生变量,而李嘉图一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贸易所带来的外生变量。虽然,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对于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分歧,没有明显的界定,所以在古典贸易理论中对技术本身缺乏系统的定义,导致技术在贸易理论中被纯粹的认定为外生变量,即便如此,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中有关技术的认知在日后其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后的很长时期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技术方面的演进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贸易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理论再将技术创新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中,由古典贸易理论中所提出的技术的重要性被忽视,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以生产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贸易中各国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其中以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H-O模型主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要素禀赋及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角度阐述其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之前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将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成两个独立的概念,忽略了技术在贸易模式中的重要性。实际上,H-O模型把经济增长排除在其模型之外,关注的只是贸易的静态层面,单考察了生产要素差异所带了的比较优势,而忽略技术之间的扩散对贸易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由于H-O模型对于贸易中技术因素的忽视,从而使技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处于迷失阶段。
直到20世纪中期,众多学者又逐渐开始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即技术因素重新被纳入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中。随着新禀赋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将R&D(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视为国家非常重要的禀赋之一,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技术同样视为国家重要的禀赋之一。国际市场存在的竞争越发激烈,新产品不断增加,外生的技术差异虽然在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内生技术创新对于经济进一步增长显得更为迫切,这就使众多学者从外生技术对贸易的影响转为更深一步的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其模式的变化。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中,由于各个国家在产品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差异,从技术创新以及传播的角度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贸易模式的变动,为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兴起,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转变为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开始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Krugman(1979)开始将技术引进到贸易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里所指的技术创新还局限在外生的,无法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融合,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之后贸易理论研究超越之前静态层次的研究,使得技术成为贸易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企业异质贸易理论成为当今贸易理论的代表,即新―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Melitz(2003)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基本假定下,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具有不同生产率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优胜劣汰的选择使得拥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步入出口市场,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淡出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也将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使高生产率企业利润及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从而使整体行业生产率及整体经济实现增长。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贸易理论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释,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生产率及利润必定会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该理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模型框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但该理论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三、基于中国国情下的国际贸易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地大物博的优势以及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优于发达国家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局面全部打开,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日渐频繁。对发达国家相比,作为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发达国家新产品进入市场,必定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造成很大的冲击,本土企业若想继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务必开展技术创新,赶超外来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此与外来竞争者相抗衡,因此,国际贸易间接地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其次,国际贸易开展的过程中先进的出口国在将新产品传输到我国的同时,也将其产品所具有的工艺与技术水平传递过来,由于技术溢出的发生,给我国同行企业带来了模仿的契机,在模仿先进技术的同时,使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如果先进出口国本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领先技术水平,我们在引进这些产品以后本身就具有了先进技术设备,这可以称为有形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产品的同时会要求具有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吸收了外来先进技术,这就相当于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隐形技术创新;第四,由于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际贸易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会影响我国积极改善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机制,对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为了更合理的使用先进技术往往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及转变,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创新意识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会起到积极的影响;第五,在起始的贸易谈判阶段,先进的出口国为了使进口国更加全面与详细的了解产品特性,促成贸易实现的目的,出口国会在合理的限制内演示产品性能,若交易失败,出口国的技术已经产生一定的技术扩散,而这种扩散也会一定程度的给进口国带来技术创新;最后,国际技术贸易是贸易双方技术传播与创新的最直接方式,进口国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中不仅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还会从人力资本、生产水平等其他方面认识到自身与出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进口国的再次适应性创新。总而言之,上述的各种方式都会增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掀动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逐渐减少对此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加之我国自身的二次创新,很有可能领先于国际市场上同产品的技术水平,成为产品垄断供给者。因此,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激发自身的技术创新,从静态层面上看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加自身的技术存储量;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从动态层面提高了我国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了创新制度环境的形成,为今后我国步入发达国家之列甚至赶超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呈高幅度的增长,而出口能力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贸易的出口国一般具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国际贸易对于作为贸易出口国的中国有关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从静态层面来说,我国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才更有可能拥有新技术与工艺,这才具备出口产品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国为了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就会充分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次,从动态层面来说,出口贸易必将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扩散,我国的技术优势会在对外贸易的进行中逐渐丧失,因此,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放任其流失而无作为,在技术丧失的同时会逐渐丧失其出口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出口地位,另一种是持续的开展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出口地位加大创新的力度,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制胜,当然,我国遵循了后者选择;第三,在贸易双方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出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国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寻找产品技术的不足改进技术,开展新的技术创新;第四,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得为之后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经济保障,同时,技术领先国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资金强有力的保证下,技术领先国为了保持这种优势,更加激发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最后,国际技术贸易作为技术传播与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虽然可以给进口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看似是出口国技术的流失,实际上是出口国传播的次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在本国经济中已经明显落后,因此,适时的转移次核心技术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对于出口国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后盾。总而言之,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保持自身的先发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适时的将逐渐淘汰的新技术转换成国际贸易中的利得,对于我国积累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创新;功能性;艺术性
随着我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已经由简化的一般思维转变为更为高级的抽象型的思维。并且随着生产逐渐步入科技化、电子化的轨道上,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思维方式。艺术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设计者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利用艺术设计来唤醒人类对世界所产生的新的看法。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设计创新方法起源于美国的创造学家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该方法通过对人类在逐渐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识别、分类、创造等方法的研究。最终提炼出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艺术设计的原理。现阶段艺术设计创新已经摒弃了以往的形式创新,逐渐步入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创新方向。所以,更加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将艺术设计创新升华,从而能够建立艺术设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思路进而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产品,为我国艺术设计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艺术设计创新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形式
现阶段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所追求的形式与美感日新月异,越来越重视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者不断通过对物体的模仿与探索,运用创新思维达到艺术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在此过程中一般运用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以及收敛性思维。
1.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于特定的艺术设计对象,将思路向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发散,最终能够创新出多种解决该对象所产生问题的方案的思考形式。吉尔富特认为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从所给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在同一来源当中产生各式各样的输出种类,并且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作用。发散性思维吸收一切与艺术设计创新有关的方法与思路,力求突破传统常识的禁锢,寻找一些创新性方案。所以,发散性思维要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向、高跨度的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最终也比较容易达到艺术设计产品新异化与功能化并存的目标。由此可见,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思维发散是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发散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也标志着创造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能够为艺术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创造思路。
2.收敛性思维指的是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维方式,筛选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以及设计者想表达的意境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比思路进行最终方案的完善的思维形式。所以,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在艺术设计创新的整体思路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合理地思考,最终寻求一个完整的、最佳的艺术设计创新方案。由此可见,收敛性思维具有集中性、条理性等特点。
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过程中要经历发散性思维以及收敛性思维这两个阶段,并且两个阶段可以不断地循环反复,直到艺术设计创新方案最终确定为止。所以,可以发现创新思维的两个分支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于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优秀的艺术设计创新往往是多个学科交融,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结合的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应用研究
在具体的艺术设计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性思维不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视角,更需要致力于实现艺术设计创新的科技与审美的统一。此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提出创新的视角,发现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缺点。对于同一个艺术设计课题,要提出不同的创新视角,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找出设计课题的关键点与创新点。与此同时,还要发现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实现创新设计产品定位。
2.将创造性思维着力应用在对艺术设计创新产品的功能挖掘与开发的方向上。艺术设计创新产品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为人类提供便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时代对艺术设计创新的要求,所以,设计人员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艺术设计创新产品的功能进行有效地挖掘与开发。这就需要创新性思维从各个领域获取灵感进而达到艺术设计的功能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