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

第1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信息技术;环境教育;模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它崭新的面孔走进课堂,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强大作用,它以先进的技术,崭新的模式,图文并茂的特点,创造出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信息教学空间,提高了化学教学的质量。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正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我想谈谈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方面一些实践探索。

一、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数字时代、信息社会几乎成为其代名词的今日,中学课堂教学也逐渐步入现代化,化学教学需要引入新的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各种图形、界面、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艰涩难懂的概念、难以想象的微观状态或过程等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

(一)利用多媒体CAI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推动力。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有着很大的优势。(二)利用多媒体CAI模拟各种微观结构,变抽象为形象。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其中,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宏观和微观之间联系。然而,学生对于抽象的微观世界却好似无法想象,更难把它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二、面对“整合”,化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高层次”的整合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能够做到:①选定适宜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内容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探究工具,其中包括利用信息技术。②保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性既反映在采用的方法和步骤上,反映在从事探究的科学态度方面,还反映在探究的最后成果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指导。③及时向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既然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其掌握的水平就是决定研究性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要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者。

三、环境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问题不仅事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当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甚至影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保护环境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这就需要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学做出努力,这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保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作为新物质的研究和发现的最首要的手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了。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能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有利于实现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推动中华民族环境保护事业兴发达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翟远杰;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6

第2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第3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教师只是关注于自己怎么教,并不重视学生是怎么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启发与协助。失去话语权的课堂往往让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新课标便应运而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打造的是一个自主性的、合作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并在共同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启蒙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填充,因而小学教育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其今后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政府对政策的推动以及人们思想的不断改变,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小孩,也就是所谓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虽然能够享受更多的爱护和家庭资源的培育,备受宠爱,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小孩以自我为中心,与同龄人缺乏交流与分享,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助中成长,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主动学习等方面不断进步,从而形成完善人格。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仅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句子等语文知识,而且在培养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想象以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更为有效。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1.更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方,要求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就不重要了,更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少说为妙。新课程标准所要倡导的是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一观念,小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自觉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都是学生之间的互促学习,但是这个合作的学习是需要教师从中“穿针引线”,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是每个教师需要明确的。

2.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即把学生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然后进行一些教学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组是每个教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关系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到学生在性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每个小组的男女生的比例应该尽量各半,小组是一半是男的,一半是女的;或者是每个小组男女比例相当,第一个小组女生3个,那么另外的小组也是尽量安排3个女生,又如每个小组里面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也有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有活泼好动的,也有安静的,总之,要让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基本相当,这样才便于开展教学任务。

除此之外,在各个合作小组中还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实实在在参与合作学习当中,不能为了分组而分组,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之间闲谈或者是互相推诿。

3.多种方式结合

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问题式、表演式以及讨论式等三种合作学习方式。

问题式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合作学习,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师生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可以是疑难解答,也可以是抢答竞赛,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讲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演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改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内容开展讨论,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4.运用多方面

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主要任务是预习,为新一门的教学做好“热身”。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文的默读,默读完后讨论新一课中要学习的生字有哪些,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萌发学习兴趣。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应用于生活的交流工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轮流朗读,这样既能够起到互相敦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多开口,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

在课后,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批改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生词的记忆。

第4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让教育者的目光看到蓝天,让教室多几扇窗子,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阳光和自然的空气。让教学资源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活水源头”,让“教学生活”充满生机、活力、乐趣与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让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与交融,放射出光亮的色彩,让师生在教学中拥有成就感,共同体会教学生活的丰富和富足,在学习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研究的动机。

一、利用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开课时我由已学过的课文——《倔强的小》、《飞夺泸定桥》等图片引入,并播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调动了已有的情感基础,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断,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还有那配合着诗的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各科目有机融合点燃激情

重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语文学科除了与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思品与社会、自然、地理、音乐、美术等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路线图,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数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经历了哪些省、走了多少路程。课文的背景越来越大,当然烘托出的课文情感也就越丰满。就能自然而然的抒发激情,点燃激情,唤醒激情。

三、结合媒体运用想象再现意境

在教学中我选择重点句子进行媒体设计。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以文字媒体的形式把诗句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同时,本句诗句中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文字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四、利用资源优化学习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把课本内容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视觉的、听觉的、辅助的教学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无声语言有声化,把枯燥的东西形象化,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的画面(影片剪揖),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看、说、议的活动中,领悟诗句的深刻内涵,体会的思想情怀。这不仅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程理念,优化了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让学生走上讲台,尽情畅谈,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改变了老师一讲到底、或是枯燥无味地解释诗句意思的弊病,体现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改精神。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5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当满怀热情走上教育岗位的那天起,我就下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历史老师。学史使人明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为学生开启一扇时空之门,打开一片历史的天空。那时的工作热情是非常足的,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我就发现了许多问题,让自己开始感到困惑!虽然自己也是认真钻研教学大纲,仔细的设计每一节课,但是,有很多方面进行的并不是很好!知道自己缺乏经验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总是无法做到真正的结合。就比如说,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家长包括学生越来越关注的是成绩,而初中的历史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很多想要进行的实践课,讨论课都不容易进行下去。即便在课堂上组织的小讨论,也是次数越来越少,久而久之,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几年的教学下来,老师的教学经验倒是有了一些,可是,当初的钻研的热情也渐渐渐减退,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研究每一课都会有那些考试易出题,如何让学生成绩更高,而忽略了历史本来的内涵!一轮轮的三年教学下来,眼看着学生由最初的爱提问,爱讲历史故事的小孩子,变成了整日里埋头书本题海的可怜的“大学生”,自己也仿佛在多年的教学中成了一位经验颇足的老师。分数几乎就成为了衡量老师教学成果优劣的一个唯一尺度了。这样的教学即便有了高分,又有什么成功而言呢?

当课改来临之时,才突然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么多年过去了,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路了。

我想,很多人可能也都和自己一样,在应试教育中,也曾努力的按着课改理念去纠正自己出现过的问题,进行过许多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坚持的也有半途而废的。这条路其实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它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它需要我们的坚持。课改不是三分钟热血的事,也不能光说不做。那么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颗真心,真正爱教育爱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用心的去思考,才能有恒心毅力去坚持。只有用心的去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一个热衷于教育的有心人,自然就会去悟去做。

其次,我认为要有个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通过对课改理念的不断学习,我有以下一些感悟。教师必须真正的完成自我观念上的转变,重新深入的学习钻研新课标。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学习,也不应是三分钟热血。这对于一些有了一定教龄的老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多年的教学,虽然有经验,但是也极易陷入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虚心学习,那么就会被时代摔在后面的,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叫出有朝气有进取心的学生。所以,要想学生学,首先老师要学习。在学习中,你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这是一个自我充电的过程。在学习中,我看到了新课标的几方面的大转变。

1 新课标的理念已有了许多的转变

1.1 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1.2 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如今,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家庭条件优越,而初中阶段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好的学科优势,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课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我始终认为,有才能的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品德才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反之,是很可怕的事情。

1.3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小孩子很聪明,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跟国外的小孩子比考试成绩,我们是很厉害的。但是,说到创新,说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恐怕落后的就是我们这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了,这难道跟我们的教育方法无关吗?如果我们都能真正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情况就会好转的。

1.4 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的孩子从小都是对许多事情有着浓厚兴趣的,但是,为什么长大后好多孩子都不爱学习了呢?这一点,我们要思考,要反思!

2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2.1 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现在我们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导学案的尝试,我觉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对于历史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在导学案过程中,学生会掌握基本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同时还会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究的环节中培养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如果我们能根据课表要求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学案,并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会有好的成效的。

2.2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2.3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第6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方式;扬弃;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4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几乎遭受灭顶之灾。但我认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仍然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我们不能一刀切,要扬弃,要与时具进,要和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目前的英语教学实际。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比较传统教学方式和新课程教学方式后的一些感受。

第一、新课堂教学不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进行教学,而是以交际为目的,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灵活掌握所学知识。话是这样说,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比较困难,因为,我们现行的教学方式主要参照或模仿英美国家的教学方式,而英语作为英美国家的本民族语言,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环境,这恰恰是我们英语教学重要而又缺乏的条件,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更是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还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比如,对于每一堂英语,我们在利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之后,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针对文中出现的语法知识进行较详细的讲解,这样就会固化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准确地,举一反三地运用英语语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反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强调学生口语的交际训练,对于语法、词法、句法等只字不提,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中有限的句子、词法等,很难去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如果我们把新课程理念和传统的语法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我想课堂教学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新课程主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沉闷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抛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这确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是我们课堂教学方式的一大变革。我在这里所要讲的是,在创新的同时,还要考虑传统的一些合理性,不能偏激,搞一刀切。因为,在我们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新课程的理念还需和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才符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目前我们的教学条件还存在如许多地方班额过大,学生英语观念欠缺,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备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比如,班额过大,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仅仅只有40来分钟,这就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过份的强调课堂的“活泼”和“启发”,就会造成整堂课热闹非凡,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容易使课堂教学秩序失控。况且英语是一门语言,有其独特的特点,不能一慨而论。如英语中的语法、一些固定词组、国外风情文化等知识,我认为来点“注入式”,学生更容易掌握,特别是语音和听力,学生只有多读多练才能掌握。因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虽然“万恶”,但并不是一无是处。

第三、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最感头痛的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和写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听、说、读的能力,强调口语的交际能力,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感受。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听说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讲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意义。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教学的“写”与新课程教学的“听、说、读”结合起来,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7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我国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和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景,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探索-交流”,而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笔者仅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飨同仁。

1.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

每个学期都有教学计划,每个课时都有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叙述、实物演示、多媒体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和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的特定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本课的教学录像带,把学生带入到小女孩当时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得以震撼,为课文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悲哀,为她的美好向往而感动。又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一边用挂图展示桂林山水如画般的风景,一边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 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圣地――桂林去游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进入了迷人的画卷,你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2.注重朗读和说话训练,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敢于展示自我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方式,无非就是积极参与读、说和演等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空间。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注重朗读,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来创设较为真实的课文情景,融入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和或思等情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该诗的教学挂图,了解诗人去友人园中观赏春色,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十分扫兴的事,可是当他抬头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想像满园春色,感到很快慰。接着组织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的心情由严肃变得轻松愉快,把诗人由扫兴转为高兴、欣慰的心情朗读了出来,既很好地理解了古诗,又充分地展现了自我。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乐而动情,继而情动,较好地展示自我。

3.拓展课堂,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延伸语文教学

第8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内的阅读也是有限的,在课内阅读中学生只是走过堂式的被动阅读,阅读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即为学阅读而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更多的是传授阅读方法。这种习得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在课外无限的阅读中加以运用、实践,方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除了阅读方法外,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巩固在课内学过的字词,也能获得更多的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遇到新词时,通过上下文或查阅资料获得新词意思,也能提高解词的能力。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见识,农村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见识少,从课外书上可见到自己不曾见识的事物,在写作时,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无话可说:比如《我家的小档案》,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很多学生是不知小档案为何物,更别说《我家的小档案》了。

第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还可以学得新的句型与写作章法,这句法与章法积累多了,在自己写作时就能加以变通与运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5-6年级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比重,而农村学生几乎很少阅读,原因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差,社会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缺乏兴趣等。总的概括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有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却因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2、阅读环境不完善。好多学习生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实际,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阅读教学环境的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1学校要完善。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

1.2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误导学生。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泛。除陪孩子购书外,家长还应多陪孩子一起读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伟人、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是如何读书的,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他一生学习了几种语言,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

2.2好书引读。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了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阅读,还可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读物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就会去读。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朗读比赛,摘抄本展评,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体验,教师要即使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3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这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适合的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所读之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切忌粗枝大叶,而且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合自己,开始可以少读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阅读量。其次是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书上的好词佳句,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边读边用笔圈一圈、划一划,有感触时,也可以写一写。最后是作笔记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3.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有人这样指出:不同之书,应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简。读书方法有多种:粗读、略读、精读、品读等。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可品读,对一些报纸,信息资料可略读。小学生读书一般的程序是:先领略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接着到各部分,理解词句,再到整体,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教师主要在课内阅读中加以培养。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时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给孩子同样多的乐趣,将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1]石忠仁《教育原理》

第9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

关键词:汉语培训教学;新课程理念;汉语教学法;汉语教学素养

【分类号】G622.4

在近几年的汉化培训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如何在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培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有了一点的认识,因此不揣简陋,浅谈而已。

一、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得表现出一定的教学行为,正确积极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的提升,绝非是学习一下新课标,看看书、听听报告就能很好得到提升的,也绝非领导在大会小会上批评教育一下就能改变的。汉语教学需要积极吸收理论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需要新理论、新方法的指导。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扬弃,新课程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完整的目标,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这在汉语强化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有较为深刻认识,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对理念表层的认识上,教师也不应成为这个理念的被教育、被训练的对象和被动的理念接受者。对于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理念的构建者。

二、教师在面向全体学员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

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三个矛盾:一是差异教学与完成整体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讲授与学员自学之间的矛盾;三是照顾汉语水平差的学员与提高汉语水平较好的学员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课堂教学就需要在实现面向全体学员的同时注重效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要兼顾全体,调动思维,提高效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注意照顾到各类汉语水平不同的学员。教师应确定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哪些是在“补充”,哪些是在普及,哪些是在“提高”;哪些是在“自达目标”,哪些是在“导达目标”,哪些是在“助达目标”。环节安排要照顾多数,兼顾少数,面向全体。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全体学员的思维。其次,组合学习,抓中促端,以精取胜。在汉语培训教学中,要调动好全体学员的思维,不妨利用组合优势进行教学,或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教学。汉语强化培训课堂活动的指导思想应是“抓中间,促两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注意合理和科学,在课堂结构和活动安排上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抓住主要内容,精心设计,做到讲解精到,练习精要,从而极大地提高汉语强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对汉语教学方法及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

教师要积极地研究教学方法,寻找到适合自己和学员的好的教法和好的学法。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语言知识点、注释解说、练习题等,从总体上对教材的编写理论、指导思想、教材结构、教学资源等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法灵活有效,策略运用得当,学法指导渗透,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员学习的效率。

四、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汉语教学素养

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教学素养,教师要想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教好,必须严谨治学,知识渊博。“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1]的。因此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胜任汉语教师的职业。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和汉语培训教学的特点来看,汉语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因为今天汉语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加大了,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知识,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了解,又要博采相关知识。

提高汉语教学的素养,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爱心素养的不断培育,应时刻不忘这样一句话:“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成功的基因,没有爱心便不能为人师。热爱学员的教师,也会得到学员的热爱,讨厌、怨恨学员的教师,也自然受到学员的厌弃。教师应该真正地认识到“尊师”必须以“爱学员”为先决条件。真诚对待每一位学员,在学员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要做到言出必行。在汉语培训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被尊重是学员内心的需要,是学员进步的内在动力。我们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汉语强化培训教学工作中,要以自己的行动、以真诚的爱心来鼓舞学员,使每个学员在汉语强化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五、教师要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觉的反思

在汉语强化培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觉的反思。因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2]。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自我反思。而这种反思应该不是“被”反思,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教学行为,它应该是对一种教学境界的自觉追求。然而令人遗憾是很多是时候这种反思被规定为一种模式,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反思”,而没有从心灵深处自觉反思。教师要想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时常反省自问。教师备课的立足点,应从传统的“我想怎么教”转变成站在学员的角度上的“我该怎么学”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法的指导,考虑学员的全员参与,改变教的方式和学员学习汉语的方式,才能从一点一滴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总之,有了反思,教师就能不断地探究和解决汉语强化培训中自身以及教学目的、教学难题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走出教学困境,使自己的汉语教学日教日新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