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小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总称。德育的目的是使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善恶美丑具有正确的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都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大相径庭,如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班主任工作,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保障,而良好道德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心理活动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1.教学方法的融合
长期以来,大部分小学德育教学收效甚微,仍沿袭“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小学生在“满堂灌”“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下,参与性不容乐观。往往教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听不进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德育只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过于强调社会规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范畴,甚至某些德育教学所讲授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种“上下一般粗”“缺乏层次”的德育教学,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厌倦等情绪。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如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目标,致力学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实现,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平衡,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1]。
2.教育内容的融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情感体验的空缺,“生硬说教”下的道德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道德情感的内涵,容易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就需要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为主的德育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知识,向学生讲解人与人如何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知识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融入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普及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卫生知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可以渗透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又如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道德为切入点,让其端正自我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关键词:Moodle;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33-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期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进入“瓶颈期”和“高原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更多呈现出一种技术中介的课程内容陈述与传递。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要素。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早已证明,大多数教师是按照他们入职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要想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将整合的实践引向深入,必须首先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有效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宗旨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本文将探索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教师教育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设计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识记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而是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知识。开展高效深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基础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教师首先要具备职业转换的能力与素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以培养和提升教师适应这种变革过程的能力为指归。也即教师本身就绝不能仅仅是作为一个学科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而存在,而是要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因此,必须要探索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教育模式。一般而言,教师教育模式系指在教师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与教师培养直接相关的制度策略以及具体实践措施,该模式应具有明确的思想指引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实践者开展教师教育与培训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参照。
(一)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教师。作为未来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整合的能力,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职业发展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个体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谈到主动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时,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游戏和工作可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知识的获得是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应付学校功课的结果。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日后绝大多数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也必将是其工作中面临的首要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应首先以小学学科课程实际教学中需要整合的项目为核心,项目应能提供给学习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情境体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项目应来源于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突出情境化学习,从而满足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那种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只能是非情境化的、纯计算机技能的习得。最终结果只能是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更多呈现出一种技术中介的课程内容陈述与传递,而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杜威还十分强调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的习惯,并从思维过程出发提出了作为问题解决法的“教学五步法”。“教学五步法”在西方教育界被看作问题解决法的标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在学习中主要关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深入思考,将来在工作一线,难免不会出现严重的局限。事实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市属小学的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入整合有着迫切愿望,诸多实际问题期望实习生们能够为其解决。在杜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各学科的实际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就各学科的实际问题形成多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从实际问题出发,共同确定在线解决模式,而不是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各小组在探究中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的结构与实施方法,并根据计划对此进行设计、开发与评价。
(二)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重在探究基于Moodle的有效培养和提升职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教育模式。吸收上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且鉴于Moo—dle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本模式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活动定位于课堂教学情景,问题解决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方法注重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主的混合学习。小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教学对象、学习理论、相关技术以及如何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对话和反思。各小组要确实开发出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整合技术的课程单元。要注重开展对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以及系统地反思。Moodle的模块化特征,决定了系统模型采用模块化架构,如图1。
基于Moodle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将其他教学方法完全排除在外,实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混合学习模式。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再辅之以Moodle在线学习,可使学习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Moodle提供的各种在线学习体验活动可以为面对面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1.问题模块提供的问题是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关注的来自于真实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Trentin(2001)认为,通常学习通过诸如失败和错误,问题分享和解决,以及非正式的同辈交流等机制,作为内生增长过程的一部分而发生。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成为一种责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问题解决和概念技能的发展与应用,促进自我导向的学习进入课程相关的学习领域当中。
2.资源模块是由教师事先选定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将相关的重要文章与报告放置在数字图书馆中。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小组成员会挖掘出一些值得同伴分享的资源,资源数量也变得更加丰富。De Boer和Collis认为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成员分享的资源成为其他学习者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参与学习更直接的一种途径。
3.讨论模块是为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机制。特定的通信渠道,如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可以为小组的活动过程提供重要支撑。异步的电子布告牌与同步的聊天室有助于项目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真实的问题。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满意度,降低孤独感,为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信息模块提供课程相关的教学进度、教师、学生、交互评价等信息。小组成员的个人信息向整个群体开放。学生之家为每一成员在线介绍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每一成员提交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品以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最终的作品及评价标准做出评判。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培育,不可能仅仅指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门课程的开设而完成。至少应该在一个学年内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式在线教育与培训,以辅助课堂教学。之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参与过市属小学的教学实习至少一个月以上。当他们开展基于Moolde的实践时,能将自身实习中形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观点和看法,通过实践与反思发展成为实践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纳斯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习,获得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困惑,然后以问题为牵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不断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最终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必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深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下:
1.基于课堂问题的项目开发。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特别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技术整合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并开展行动研究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与关键。由于是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开发的项目,所以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在基于问题的项目开发实践中,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教育理念整合在内,教师并不更多地干预应该怎么做或不做。当然,小组成员和教师可以就某一整合项目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开发中提倡和重视个体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通过专题讨论会,在线讨论,以及其他“教学实践”,可以营造一种协作、团队精神的氛围。责任、同伴与教师的反馈是成员完成项目的重要动因。
2.基于项目实践活动的系统反思。在项目实践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及其后开展的系统反思可以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实践的反思活动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工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项目开发者可以收集他人对课程整合项目的评价和反馈意见。通过反思,学生也在进行自我评价。这些最终可以作为正式项目年度实习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于项目的汇报总结。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项目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开展关于对专业发展反思活动的正式汇报总结。小组每一成员要在组内汇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与成功经验,以供成员共享。报告为自己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吸收和借鉴的机会。在报告会或讨论会上,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对共性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和讨论,总结成功的要素,以及超越或重复的有效途径。头脑风暴对于作为未来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取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就以及开展同行协作极具价值。这种体验对于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自信十分重要,可以促使小学教育学生与未来教师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对接。
4.基于项目的协作与交流。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在线的与面对面的协作都十分重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大纲的指导下,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业发展展开群组协作,开发和分享课程与技术整合的计划与案例,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未来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不仅要能在面对面的课堂教育环境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而且要能在网络环境(比如Moodle)中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协作与创新。通过在线交流,可以使具有相似经验与兴趣的学生开展交互与支持活动。网上交流的项目报告帖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建构非预期的社会和情感支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整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乃至新课改顺利推进的动力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整合作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才能顺利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日后在教学一线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模式,作为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持,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为在线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作为职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国家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是接下来课程改革深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改革基础教育的指导,地位极其重要。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中,综合探究存在于每个单元,为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知识延伸拓展的平台,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积极引导。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我们要重新解读教学实践研究。
一、核心素养概述
20世纪70年代,“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的理念”,由罗马俱乐部提出。以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被提倡。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素质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实践。这些改革的思想和方式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21世纪以后,人们才更多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特级教师傅禄建老师的理解是:奠定良好公民和终身健康的基础,是学生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阅读素养都需要提高。这样他们才能会劳动、会表达、会沟通、学会应对危机。教学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可以受益终生的智慧、方法和能力。窦桂梅老师指出,课程改革的进行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因为学生的素养受课程质量的影响。学生的素养结构受课程的结构影响,但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是那么乐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去学习的孩子只有百分之十,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或同学讨论学习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的人数还不足百分之十。通过现实的经验可知,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动机不加以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不进行更新,那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会难上加难。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1.学习方式体验在先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可能没有使用过火柴,没有拔过电线,不经常使用刀具,甚至连玻璃器皿都没有清洗过,对大部分的生活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学生没有经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也无法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先把一些没有危险的实验交给学生去体验、去尝试,其次,再去讨论和改正,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相符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电”的学习中,学生面对眼前的导线,灯泡和电池会茫然,这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学生体验过后,再对新的任务进行布置,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合作小组这一话题看似十分陈旧,但对这些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过于优秀的组长可能掩盖了很多学生的光芒,讨论变成形式,只能看组长进行实验操作,这与生为本的理念相违背。建立切实有效的学习小组,首先学习单位的组建应该以自愿为原则,小组内也不应该有职权和分工。其次,讨论时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切的操作活动都由全体组员合作进行完成,不对每个人进行分工。小组中的分工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用心引导和精心呵护,是由于这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热情切实相关。在“电”这一单元的第三或第四课时中,我们可以让小组对研究方向进行自由选择。其中串联电路被大部分小组选择,并联电路被小部分小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发展学生多素养结构
科学教师在“电”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以电的发展历程制作一个视频短片,在短片中加入语言故事,加入技术分析,使得课堂生动性得以提升。单元最后两堂实践课要融入设计美术,技术表演等内容。材料测量和制作的问题是学生要完成一件与电有关的作品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让学生将完成后的作品进行美化,把这些作品都放进一个表演或者相关的故事里。还可以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科学大讨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将设计辩论提纲、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和撰写辩词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学生们就要走出课堂,通过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辩论赛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合理掌控和精彩点评,对于辩论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确保其不偏题,当与主题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校正。依据双方辩手的发言,教师要肯定双方的正确之处,同时指出学生在认识上的缺点并就此加以完善,使得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辩论赛对学生组织语言和舞台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对孩子们来说,电子世界是一种发光的现象,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梦。这样的课程方式,对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培养和提升。
4.以课标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来说,科学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将教学内容重组。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电”这一单元,由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模块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可以将“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模块调整为“我是小电工”,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同时可以更好地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电”这一单元进行调整后,通过这条线索进行思维发展。在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将各自想要研究的概念和问题用大部分时间来提出,教师将单元教学中加入学前准备和学后拓展。总的来说,笔者通过这篇论文解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了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些问题。科学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这一科目的热情来达到目标。完善体验在先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多素养的结构和进行教学内容重组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要将科学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发挥,就一定要坚持开放、实践、合作的原则。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课堂导入,探究内容要对课标要求进行体现,设计那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活动。上述要求的有效落实,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必然要求。教师必须要正视教学过程之中的问题,并以此寻求解决方法,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摸索。
参考文献:
[1]王玉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7):13-14.
[2]苏明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视界,2016(12):22-23.
[3]王恒发.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综合探究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6):8-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省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达到新高度,切实发挥德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刚才,我们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并为他们的代表颁奖,为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授牌。昨天还到大连沙河口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大连二十四中学、金州区红星海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创新。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简要回顾
(一)切实加强了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如锦州市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探究德育”行动研究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丹东凤城六中创新德育管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每个学生快乐幸福地成长。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德育课程,并严格执行课时标准,同时,积极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大连金湾中学坚持“育人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课程、生活”两大载体和“德育学科课程施教、德育渗透课程施教、德育活动课程施教”三种模式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了为期三年的规范行为、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优质施教、爱生奉献、幸福从教、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了中小学师德建设论坛和师德建设工作评估活动,万名校长承诺“规范办学,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签名活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抚顺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全方位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从2007年起,省教育厅每年评选十佳中小学校长、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十佳农村教师。今年我厅在全省评选了10名优秀校长、优秀农村教师,树立了教师、校长的形象,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四是开展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等系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多项专题教育活动。全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沈阳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大连市的社会实验教育、本溪市的家庭教育、营口市的心理健康教育、铁岭和盘锦市的养成教育、鞍山钢都小学的“创建幸福小队”活动等,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创设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推动了全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各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快乐地进步,健康地成长。如丹东市的校园文化现场会、阜新市“书香校园”评比活动、辽阳市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都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入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全省已改造960所薄弱学校,建设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940所,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是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开展校园艺术化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广大中小学生身处其中并受到启发和感染,对他们自觉陶冶心灵、修养品格、主动去完善自我、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一是在我省“双高普九”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要求。省教育厅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小学教育辅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意见。各地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开创性地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我省已有98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管理,落实了教师编制,全区统一安排使用,使分散在各校的校本课程变成区县本课程。在素质教育基地的活动中,以课改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大家昨天看到的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省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一张名片。2011年,我省有三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今年我省评出了六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
二是在工作中注意与社会力量协同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与省质量监督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中小学质量、爱粮节粮、节水和水土保持、档案、科普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初评和申报工作,沈阳市档案馆、沈阳香雪面粉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被评为全国档案、爱粮节粮、质量教育示范基地;与省文明办、省财政厅协作,全省已建成3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并开展活动。
三是与团省委、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对全省可向中小学生开放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普查,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首批将推出100个社会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四是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育培训,提高校外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通过努力,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马鹏飞孝老爱亲,名列全国十大真情人物,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升学率现象,还有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有就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卑、不自立、盲从、攀比;文明礼仪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不强,不能友好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加大;缺少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
二、今后工作
(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2.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各级教研科研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总结,打造出科学的教学样例,为全省的一线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辽宁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形成特色,尤其要突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中小学要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在工作中注重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五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德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选用和吸引更多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训练,提供学习进修、工作经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专业化工作水平;要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
2.加强学校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团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密切配合,发挥青少年活动场所教师、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以及身边道德模范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加强家长队伍建设。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都先后进行了部署,许多学校在探索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尚未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中小学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先后启动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等,我省已相继开展了相关工作,我省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已逐步开始场所改造、能力提升和人员培训工作。今年以来,针对我省教育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以便让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用、知行统一。
1.要抓住机遇,做好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能力提升工作。2011年以来,财务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下发相关文件,对“十二五”期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各市也要以基础教育强县区创建契机,要保证每个县区教育部门至少拥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另外,各市至少还要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上,我省已有3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条件的地级市要积极申报。
2.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心的作用,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条件和保障。我们已经评选出6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为我省的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各市要切实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作用,保证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学生开放。
3.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
(四)加强领导,切实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1.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地区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认真研究解决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加德育工作投入,满足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实施德育创造条件。一是要在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中,注重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在硬件上达到省定标准,取消大校额学校,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实施小班化教育,中小学班额严格控制在45人以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控制在25人~30人,为教师、班主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三是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中要率先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总结,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善于联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与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团委等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审美精神的概念及培养
审美精神,是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对人类生活美的体验以及对其他美好事物的欣赏、喜爱等的美感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审美教育精神,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旋律,体验歌词的意境美,又通过表演的形态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活跃思维,增强上进心,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审美精神塑造的两个核心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塑造审美精神,在审美精神的影响和教育下培养出情感和道德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1.通过音乐教育塑造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音乐都有灵魂,每首歌曲都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学习唱歌、歌曲欣赏都是中小学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
以小学三四年级的音乐学习为例,主要围绕“可爱的音乐朋友”和“音乐与大自然”来学习。“音乐的朋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宽容。教材中还设置了“春天的歌、金孔雀轻轻跳、快乐校队、星星点灯”等内容,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跟自然,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渴望春天》一曲,老师通过播放一些欢快的以春天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如《春天在哪里》,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大自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略到春天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以此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音乐教育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
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都是通过后天培养和教育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典音乐,或高亢,或悲壮,或雅致,或淡泊,其多样的曲调和歌词,抒发了词曲人丰沛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们志气和品格的体现。屈原的《离骚》,学生在欣赏音乐当中,除了体会词曲之美,也了解屈原的生平志向以及为了坚持理想,为了国家人民而奋不顾身,勇于牺牲自己的高贵品德。音乐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荡涤充实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在词人的榜样激励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对我国古典音乐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发现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存在着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中小学生在诚信上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反复,即小学生情况最好,其次是高中生,最后是初中生。
发现三中小学生在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等方面做得很好,而在宽容尊重和理解包容等方面做得相对较差;城市学生在宽容、互助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
一、问题与方法
在中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家庭以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编制了《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以山西省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太原、长治、运城等市121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深度访谈,调查分析了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从而为相应的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和认同情况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道考察的是认知情况,第二道考察的是认同情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还是比较了解的,对国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认同的,说明相关教育机构和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还有近30%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说明本话题的教育尚需加强。(见表1)
表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情况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1.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很了解。 19.2% 54.4% 26.4%
2.我认为国家和学校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 57.6% 36.3% 6.1%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同度都较高,城市和乡镇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概念的了解要好于农村中小学生。(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认知情况和认同情况
1.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很了解 2.我认为国家和学校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城市 31.7% 41.7% 26.6% 66.2% 27.7% 6.1%
乡镇 20.4% 56.7% 22.9% 58.5% 35.9% 5.6%
农村 5.7% 64.4% 29.9% 48.2% 45.1% 6.7%
(二)中小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诸方面的具体表现
1.爱国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方面的具体表现。
从表3、表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较高。
表3 在“爱国”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87.5% 9.5% 3.0%
我们青少年应以祖国富强为己任。 56.0% 35.7% 8.3%
我总是尽量少用一次性塑料产品,以减少白色污染。 53.6% 35.0% 11.4%
当国家处于危难时(灾害、外敌入侵),我会挺身而出,报效国家。 46.4% 40.7% 12.9%
表4 在“爱国”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认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已经过时了。 4.3% 14.3% 81.4%
振兴中华民族是科学家和政治家的事情,与我无关。 4.5% 11.1% 84.3%
只要自己生活安定幸福,国家大事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 6.6% 20.8% 72.6%
我不关心人们的爱国事迹,也不会以他们为榜样。 5.0% 10.2% 84.8%
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在“爱国”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
对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在“爱国”方面的差异检验则显示,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存在着随年龄上升爱国主义情感反而有所下降的趋势。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国际上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中学生开始热衷上网,沉缅于网络虚拟世界,再加上进入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西方自由化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国家民族观念在他们心中日益淡薄。
此外,在如何践行“爱国”中,几乎100%的同学都选择以实际行动爱国: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爱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国先要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2.敬业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敬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表5、表6表明,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较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毅力薄弱等问题。
表5 在“敬业”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认为学习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85.7% 12.1% 2.2%
我对学习的目的(即为何在学校学习)很明确。 56.0% 35.1% 8.9%
老师上课提问题时,我总是能积极地站起来回答。 29.2% 46.2% 24.6%
我不关心人们的爱国事迹,也不会以他们为榜样。 5.0% 10.2% 84.8%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我能战胜和克服它。 54.0% 40.5% 5.5%
表6 在“敬业”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觉得学习太辛苦,没有什么意思。 3.4% 14.3% 82.3%
作业中有不会的题,我就不想做了。 7.0% 24.9% 68.1%
在家里,除非家长要求,我不会主动去学习。 5.9% 19.0% 75.1%
我对学习的结果和意义没有追求。 2.6% 11.2% 86.2%
此外,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在“敬业”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好于乡镇,乡镇好于农村。通过访谈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农村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有很大关系。他们所在学校多数位于城乡结合处或农村,学生多半是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子女教育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造成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太端正。
而对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中小学生在“敬业”方面的差异检验则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和大学以上的父母,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方面的影响显著好于文化程度为初中和小学以下的父母。
中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对其学习起着动力作用,是其“敬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为社会(国家)、为家庭和自己两大类。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其中为家庭和自己的成分更大些,而为社会、为国家、为理想的成分比较小,表明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日益突出。(见表7)
表7 对学习目的的看法
您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可多选)
观点排序
1 光宗耀祖,回报自己的家庭。
2 将来挣更多的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3 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找个好工作。
4 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5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6 纯属满足父母的愿望。
7 说不清楚。
3.诚信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诚信方面的具体表现。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诚信”的含义和“诚信”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尚未树立明确的诚信意识的孩子只占极少数。(见表8、表9)
表8 在“诚信”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通常我会信赖同学的诺言。 47.8% 44.8% 7.4%
讲信用是我做人的原则。 74.3% 23.9% 1.8%
遇到售货员多退给我钱这类事时,我会主动把多余的钱还回去。 69.2% 20.7% 10.0%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欺骗现象,我会主动谴责。 44.9% 43.8% 11.3%
表9 在“诚信”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如果有好处,我会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 2.8% 8.6% 88.6%
我不想自己写作业,经常抄袭同学的。 4.5% 18.5% 77.0%
我总是逃避班里的值日劳动。 3.0% 7.3% 89.8%
为了得到好成绩,有时候我会考试作弊。 2.7% 14.9% 82.3%
此外,对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在“诚信”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在诚信上的表现出现了反复,即小学生情况最好,其次是高中,最后是初中。原因可能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不同。初中学生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其价值观必然趋向多元化,还有,初中生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又有一些叛逆,回答问题可能喜欢标新立异。当然,也可能由于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初中学生的诚信道德不容乐观。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和交往对象的增多、范围的扩展,高中学生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诚信对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坚守诚信。
面对不诚信的行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的表现是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诚信或面对不诚信现象不敢抵制的问题。(见表10)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生涉世不深,诚信道德心理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理性思辨的能力,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尚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容易受到消极观念及言行的影响。
表10 对“诚信”的践行情况
当看到有同学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时,你的态度是:
立即报告给老师。 47.5%
不报告,但鄙视这种行为。 35.8%
假装没看见。 13.1%
别人作弊,我也跟着作弊。 3.6%
4.友善方面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正向题和反向题共8个题目,考察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友善方面的具体表现。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符合或比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友善”的要求。其中,在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等方面做得很好,而在宽容尊重和理解包容等方面做得相对较差。(见表11、表12)这与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过度的保护有一定的关系,父母家人常常以孩子为中心,无时无刻不在紧紧地呵护着,加上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中心”,与同学间常常缺乏相互合作和宽容精神。
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在“友善”方面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乡镇和农村学生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城市与乡镇和农村都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在宽容、互助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通过访谈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他们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一方面,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及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孩子所拥有、支配的硬件条件很有限;另一方面,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多半为生计忙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且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漏洞与偏颇。
表11 在“友善”方面的总体表现(正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能理解并包容同学的缺点。 39.1% 52.5% 8.3%
在公交车上我会给老、弱、病、残等乘客让座。 70.5% 23.6% 5.9%
当父母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时,我能理解他们。 65.7% 26.3% 8.0%
同学间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能平心静气地和他们交流。 49.3% 38.5% 12.2%
表12 在“友善”方面的总体表现(反向题项)
问 题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符合
我往往一个人独享成果,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2.2% 10.8% 87.0%
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我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16.3% 28.4% 55.3%
看到别人高兴得样子,我总是想方设法来打击一下他。 5.0% 9.6% 85.4%
我总是作弄别人让他成为笑料。 3.2% 8.8% 87.9%
三、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通过思想文化阵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和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乡镇、农村等薄弱地区,可以依托农村文化站、乡村学校、文化广场等宣传教育阵地,通过板报、文化墙、宣传栏等进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少年评选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增进认知与认同,让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强化新闻宣传。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乡镇,农村的各个角落,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创作出既健康有益、又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文化产品,同时要注重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中小学生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积极理解,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第三,要充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作用,强化网络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开发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绿色游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运用微信、微博等新技术、新手段,用先进文化和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空间,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教育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积极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将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牢固地插在中小学生的心灵之巅。
一是要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编儿歌,讲故事、改成网络语言等方式,构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要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班会、社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将学生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二是要在教师的培训研讨中融入。学校要通过专业培训、集体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是要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发各学科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让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如语文、历史与地理课程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要在家长学校建设中融入。可以通过开办“家长课堂”、家长成长沙龙等,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尤其要加强乡镇及农村地区广大家长教育力的提升,关注进城务工学生家长、下岗家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通过开办“流动学生家长学校”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负起监管责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价值观教育并影响子女。
(三)注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指导
为扭转中小学生“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局面,要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引导小学生以行为规范为标准,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是要加强初中生同伴榜样教育,促进其诚信、友善品质的形成。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同伴的作用,通过评选和表彰一些诚信、友善的先进典型,行为楷模,引导学生主动将优秀的同伴设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断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此外,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付出与奉献,体验对人友善的快乐,培养他们自觉守信、相互信任、乐于沟通的合作精神。
三是要加强高中生的实践指导,促进其爱国情感的提升。要有意地为高中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引导高中生走出教室,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如参加社会福利、救助儿童、社会调查、红色旅行等,在实践中引导高中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感,磨炼坚强意志,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并不是平等或者是通过分清主次关系来对待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的教学,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逐渐融为一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常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有以下整合误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缺陷就是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缺失。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从而容易造成对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忽视,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旁观作用,没有更好的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或者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对于教学改革的提升与发展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和误区主要表现为整合教学中,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实现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全面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改革的不彻底,使得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
再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由于对于网络资源以及技术手段的过于依赖,使得教学开展中对于其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忽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整合误区和缺陷。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学中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比较丰富,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忽视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作用地位,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出现了上述误区和缺陷。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结合上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误区和问题,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真正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切入。
首先,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势,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激发。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能够实现文字以及图像、音频、图形等多媒体为一体,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逼真教学情境创设等,对于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创新教学视野,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趣味性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在向学生展示庐山风景与秀美风光之后,以庐山瀑布为主,切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学习中,从而实现对于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实现课文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运用,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注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对于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引导后,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知识面比较宽泛,对于那些与生活实际以及时代距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在对于抽象或者是复杂的内容进行展示与理解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学习掌握,对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再次,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加强学生课外延伸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最后,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应注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本身的生活范围与知识接触面比较小,因此,语文写作的教学开展比较困难,而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并且范围宽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活动 创造能力 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 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 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来上,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其结果就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是不可能表现出兴趣来的。兴趣与好奇紧密相联,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孕育美的能力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变得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 (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 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有利于改变数学教材的原始状态,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教育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关键在于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成功解决。在遇到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点播和讲解以外,可以考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形式,把原本比较生硬的静态图像,用信息技术表达能够使其直观化、形象化,把原本想象起来很难的抽象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可以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再发生一遇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时候就停滞不前或不了了之的教学现象。
2.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和评价,便于教师做出教学调整
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评价,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做出教学调整的必要前提,只有教师从反馈和评价中找出自身的教学问题和不足,才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和调整,才能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改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小学生以及其他第三方及时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和反馈,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也易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及时改进,以便进行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多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把小学生的玩乐、游戏等特殊爱好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游戏和课件,寓教于乐,将小学数学教育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一起,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字较大、计算方法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起来,在计算机上设置玩法各不相同的、富有乐趣的游戏模式,激起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在课中课外都可以玩耍,是小学生在玩耍这些计算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克服了原本不能突破的心理障碍,把原本看似很困难的计算轻而易举地学到手。
2.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直观的动感画面,揭示潜在规律
直观形象的东西是人比较容易接受的,生硬抽象的东西人们接受起来很困难,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认知规律。对于能力和经验均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生硬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更加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尽办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有关数学知识的生硬状态和抽象性,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和创作各种极富动感的教学画面,把几何图形的分解过程直观展现在小学生眼前,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有关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教师调整教学
教师教学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要时刻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利用信息技术中现有的相关软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练习题,在课上理论知识讲述完成后,统一安排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软件的自动测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从而直观地观察到每位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两大原则
1.遵循适度原则
凡事都应该把握一个度,不能不为,也不能过度为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同样也应该严格遵循适度原则,不能一味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整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涉入量一定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标准上,不可以太多,以免失掉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内在价值,让数学课变相成为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技术含量越高,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价值才越高,教师还是应该在保持数学教育的本质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一些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数学。在二者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仅仅只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辅工具,只有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辅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是最为有效的,小学数学的教育手段才能算得上是创新成功。
2.讲求实效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走形式、走过场上,各地区的小学学校都应该把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真实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用实践检验真理。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追求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让二者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得到实际效果。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可以说是遵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客观规律,二者间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无论是单纯的数学教育还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教育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追求实效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高效完成小学数学教育的手段创新工作,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