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行业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贷投放;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贷款定价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货币政策前瞻
2010年初,人民银行确定了7.5万亿元的信贷投放目标,较2009年投放力度有所减弱,2010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增速逐月下降,投放力度较同期明显减弱。另外,2010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持续偏低及入夏以来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蔬菜价格上涨明显,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的提高、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及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对推动我国通胀水平走高有较大影响。CPI增速处于较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可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比如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款利率。这样的信贷调控背景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将产生新的影响。
二、当前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的新特点
(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2009年底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重视贷款用途管理;强化贷款风险要点控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强化贷后管理,有助于提升信贷管理质量,促进商业银行发生积极变化。
(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向结构调整力度
2010年各商业银行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加大贷款投向结构的调整力度。各银行高度关注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等敏感领域,力争在科学把握好支持当地实体经济的同时,协调好刚性投放与信贷规模控制之间的关系,确保银行资产质量不出问题。此外,对新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暂不介入;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不介入;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中优质龙头以外的企业不介入。特别是部分银行实施的贷款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提高贷款定价能力的分行增加一定的贷款额度,这将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投放。
(三)信贷投放规模及节奏控制力度的加强推动了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
从今年的月度和季度投放看,虽然存在期初集中投放的特点,但整体上全年信贷投放将呈现“三、三、二、二”的发展态势,这较以往年度的“早投放、早收益”传统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目前银行仍主要依靠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经营模式下,信贷投放既要控制和收缩总量,还要控制节奏,按月均衡投放。这种改变对银行保持利润水平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商业银行在经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生息资产的结构调整,将主要精力及资金都用于纯贷款的投放。
(四)贷存比指标偏高促使商业银行加大揽存力度
2010年金融机构的存款压力较往年明显加大,一是贷款增幅不会像去年那么大,通过贷款产生的结算流和派生存款不多:二是2010年以来,实际负利率导致储蓄存款增量和增速下降明显。二季度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增长速度放缓,存款增长乏力直接影响了贷款投放。尤其是中小型银行的新增贷款受存款增速回落影响明显。此外,外币存款萎靡也限制了外币贷款的增长,下半年部分银行出现“以存定贷”现象,贷款投放放缓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2010年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了回收货币的力度。为了缓解资金紧张局面,部分银行开始将扩大存款提到今年发展第一要务的高度,甚至不惜以高息吸纳存款。
(五)商业银行加大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调整力度
2010年年初以来,商业银行面临存款活期化与贷款投向过于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的双重压力。房价较快上涨带动房地产业贷款迅猛增加,并成为存款搬家、存款活期化的动力之一。存款增速的放缓凸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特别是对贷存比较高的一些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出现储户临时调拨,会给其流动性管理造成压力。对此,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加大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调整力度,主要表现在二季度以来全国中长期贷款回落势头明显,短期贷款投放力度不断加强。
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建议
在当前的这种信贷调控背景下,我认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各金融机构应做好流动性安排,避免外汇短存长贷等期限错配、贷存比过高、同期限的资产和负债缺口较大及存款客户集中度过高等因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适度考虑发展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断优化资产结构。
第二,在信贷规模有限的背景下提高贷款定价水平。在信贷规模资源有限、本外币资金逐渐趋紧的环境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用好贷款规模资源,及时调整定价策略,利用规模调控时机抓紧改善客户结构,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形成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和个人贷款合理布局的结构,并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
第三,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既不占用银行资金资源,也不占用信贷规模,同时可以为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目前中间业务已是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优化中间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和贡献度,从而弥补贷款规模调控对净利息收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津峰,薛莉.存差扩大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西部论坛,2006,(7).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尽管处于经济大萧条的谷底,但因为传奇性的电影童星秀兰•邓波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驱散了人们身边的阴霾,连罗斯福总统也感谢她,“只要我们的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将一切都好。”而“邓波儿”系列产品的销售热潮在那个灰暗的时期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今天的国内电影业尽管大片纷纷出炉并票房一路飘红,但在风投眼中却远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行业。除了电影审查、分级等众所周知的外部条件制约外,还有诸多因素掣肘大多数国内电影公司的规模化发展。
VC冷眼的背后
“尽管极个别影视公司有风投进入,但从本质上讲这个行业并不适合风投,这在全球来说都如此。”易凯资本CEO王冉解释,尽管电影是高增长的行业。但它首先不比网络游戏等IT行业,后者一旦规模化增长往往是爆炸性的。它也不比许多消费品等行业本身的规模庞大。2007年中国票房超过33亿元,2008年超45亿元,然而几乎任何消费品行业的规模都远超这个数字。
风险投资者普遍表示,如果公司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缺乏产业运作的平台,就不具有机构投资的价值。机构投资不注重某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他们需要看总体上多个项目加在一起是否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我们觉得要四五百集电视剧,十五部电影的公司,才具有一定吸引风险投资的价值。”王冉坦言。而现在中国电影处于一个项目驱动的阶段,可以被其他闲散资金接受的是单片投资。
KPCB执行合伙人汝林琪同样表示:“我们看过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但最终没有投资。电影依托艺术家的创意,没有足够稳定的收入,很难保证可预测性的商业模式。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很适合VC投资。” “而且艺术家不是商人,是很难管理的。”清科集团CEO倪正东补充道。
王冉同样表示,在中国,行业发展的阶段和产业链不完整更是制约了各企业的规模,例如电影院很有限。电影行业的发展需要水涨船高。“在如今的背景下,如华谊兄弟这类能够规模化的企业必然很少。现在光线在往里面挤,那就看它愿意投入多少年,砸多少钱。如果它不介意用五年的时间,砸几个亿下去,是有可能做起来,但它现在不具备这个能力。”
产业链的支持与制衡
相比之下,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链十分完备。核心的参与者,包括电影品牌(如007、变形金刚)的持有公司、经纪公司、艺人、工会、电影投资基金、电影贷款公司、制作公司、后期制作公司、发行公司、担保公司、收款公司、院线、竞奖顾问公司、影评人等等。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支持,也相互制衡。谈到支持作用时,CID总经理罗文倩表示,如果某家公司希望将业务覆盖整个产业链就过于艰难了。但如果在产业链不完整的背景下,只做一个环节成功的机会又比较小,因为前后都缺少成熟企业的支持。她坦言,如今需要等待在产业链各个关键价值活动中,都有一些优秀企业将自身的价值活动执行完成,相互配合之后,行业爆发点就会出现,各公司快速成长的机会才会出现。单个公司和产业链的发展相互配合,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投资、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放映等各个环节显现出各种新特点和新变化。
在电影投资领域,电影与资本实现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交融,电影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从个人投资、版权预售、政府出资到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电影基金,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积极开拓金融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长期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得到逐步改观与缓解。
在电影制作领域,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产业化发展和改革之后,中国的电影制片企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制片企业开始活跃在电影界,为制片业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企业的精心运作下,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电影类型片脱颖而出。2013年,《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几部国产电影先后获得了口碑以及票房佳绩。这些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巨资,却十分贴近目标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在市场屡获成功,更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市场正日趋成熟。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领域,伴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的发行和放映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截至2012年底,全国电影银幕数突破一万块,达到13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约占91.5%。2012年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全国新增银幕10.5块,且全部为数字影厅。在影院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影院经营管理也更加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同时,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给观影体验带来极大提升。
在中国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与海外市场的国际合作与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一个重要的话题。此前,小马奔腾成功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公司AMC;中方与美国梦工厂合资组建东方梦工厂……这些都被看作是中国电影加强与国际合作,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性事件。
中国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努力迈进的征途中,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在电影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和矛盾。具体来说,当前电影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了解电影特点,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职业会计师、职业审计师以及懂得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媒介推广、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二是紧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和国际知识,又精通电影传播业务的对外经营传播人才。这三类人才的短缺也成为了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构建灵活、务实、多元的教育格局。全面加强电影各项专业教育,如电影艺术创作、电影经营策划、电影院线管理、电影市场营销推广等课程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电影项目运作管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同时,与国内外著名影视机构合作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与影视公司合作微电影摄制、与电影院线公司合作影院假期实习等等,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成长,培养出既懂艺术创作又懂市场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创作自由指的是艺术创作自由。创作者根据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兴趣喜好,不受任何限制的进行艺术创作自由发挥。创作的自由应该包括创作中表达与构思的自由、创作中思想与态度的自由、创作中表达手法和风格的自由、从事或不从事何种创作的自由、自行选择创作题材的自由等。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创作自由已经被定义为公民的一种合法权益。在电影管理方面,创作自由主要体现在对电影审查制度的逐渐放宽,在电影剧本的审批、备案的改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对创作自由的尊重。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创作自由要给予广阔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创作没有任何限制。法律也规定所谓自由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人名誉及权力、保证国家安全和不搅乱社会秩序等基础上。虽然现在的制度可能对此还不够细化,不够完善,但至少说明了创作的自由也需要有适度的限制。
二、现代法制理念因素
法律本身蕴含的精神包括法律公开、法律至上、制约权力、司法独立等。法治即是追求民主的主观价值体现,又是以法律为最高与人治相反的治理观念。现代电影管理中法治观念至少是进行管理的依据必须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并不是宣传纪律或党内政策等,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依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不可逾越法律的界限,法律面前务必要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并且法律制定的本身也应该是合理和科学的。我们国家的有关电影管理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渐的形成,日益的规范,对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虽然专门的电影法还没有出台,但不断出台的规章制度及行政法规已经体现了现代法治管理在电影管理中的重要性。
三、市场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电影行业要发展,对电影的管理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转变管理的观念,更多的是以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而不是以单纯的用行政指令来进行管理。
四、相关影响因素与电影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随着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以及影院和荧幕数量的高速增长,我国电影行业近年来持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2015年开局良好的背景下,有分析人士预计全年票房有望突破380亿,增速保持在30%以上。在此背景下,华谊兄弟(300027)、光线传媒(300251)等影片制作发行公司有望通过优秀影片不断巩固其龙头地位;而院线将继续分享成长红利,或成为最大受益者,其中稳坐头把交椅的万达院线(002739)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春节档”电影票房稳健增长
“春节档”的概念始于2013年。在2013年之前,春节档被包括在贺岁档当中,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档期为市场所认可。而2013年华谊兄弟的《西游降魔篇》定档大年初一,并取得12.4亿票房(排名国产片第二)的优异成绩后。“春节档”这个概念开始受到重视。从2014年开始,主要的电影制发公司开始将春节七天小长假作为一个主要档期。
根据艺恩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2月23日24时,全国春节档电影票房达到15.02亿元,较2014年春节档前6日累计票房增长27.6%。
从单日数据来看,从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全国平均日均票房达2.96亿元,较2014年日均票房增长54.52%;日均观影人数751.8万人,较2014年增长42.92%。
从单一影片票房来看,市场整体较为均衡,虽然没有像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种破10亿的超高票房作品,但《天将雄师》、《澳门风云2》等多部影片也都实现了破4亿的票房收入。其中,华谊兄弟和ST松辽收购的耀莱文化等公司投资的《天将雄师》以4.5亿元票房的成绩为春节档冠军;博纳影业参投《澳门风云 2》以4.12亿元的票房排名第二;第三名是阿里影业参投《狼图腾》2.95亿;第四名是宋城演艺参股的大盛国际、光线传媒、万达院线的关联公司万达电影参投的《钟馗伏魔:雪妖魔灵》 2.61亿元。此外,从海外引进电影的票房来看,四部影片累计票房收入也达到14.76亿元。
相关标的有望迎来投资热潮
近年来,随着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以及影院和荧幕数量的高速增长,我国电影行业持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2014年全国票房收入为293.5亿元,同比增速达34.82%;全国观影人次为8.32亿人次,同比增长34.85%,票房增速高于传媒行业整体水平,市场保持高度景气。中信证券预计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或将突破380亿元,增速有望保持在30%以上。
另一方面,在这轮长周期的景气行情中,影院院线相对于波动较大的电影制作公司,或将充分分享行业高速增长盛宴,成为景气行情中的最大受益者。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银幕数量达到23592块,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4%;截止2014年12月,全国共有院线45条,票房收入在15亿元以上的院线有6家,票房收入总计152.6亿元,占全国票房收入的52.02%。其中,万达院线稳坐头把交椅,票房增长远远快于其他竞争对手,占领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数据显示,万达院线的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13.61%稳步上升到2014年的14.34%,领先优势日趋扩大。
春节后随着年报披露高峰期的到来,板块业绩将持续呈现分化,成长细分行业白马龙头有望保持业绩高速增长,而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于传媒领域改革的预期,相关标的有望迎来投资热潮。
孔铭:市场今年对传媒股的热情是很高的,我也仔细看了宋城股份的公告,实际上这次股权收购的具体情况是,宋城股份将以不超过现金10500万元对大盛国际增资扩股30%,另外宋城股份以不超过1750万元受让安晓芬所持有的大盛国际增资扩股后5%的股权,通过本次交易宋城股份合计获得大盛国际35%的股权。
宋城股份这次股权收购也是有一定的业绩保障的,我们可以看到,宋城股份合计以1.225亿元获得大盛国际35%的股权,而大盛国际2014年实现净利润预计不低于3500万元,那么交易对价对应2014年是10倍左右的市盈率。这个收购市盈率与今年影视剧行业二级市场并购市盈率基本接近,估值应该说还是相当的合理。
同时,安晓芬又承诺大盛国际2013年到2016年这四年累计净利润总额不低于15695万元,并且设定了相关补偿机制,这表明大盛国际管理层对于公司发展的信心,宋城股份的股东权益也有相当的保障。
至于你问到宋城股份股价后市会不会上扬,我认为首先市场对影视传媒的热情不会快速减退,资金还会在这个领域继续“折腾”,另外,宋城股份自上市以来,股价虽然有起有落,但整体而言还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上行,所以结合业绩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安全边际的。
《动态》:照这么看,大盛国际的经营预期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之前在影视业界并没有特别的听说过这个公司,您对大盛国际的了解如何?
孔铭:说公司可能投资者并不熟悉,实际上说一些影片,大家会比较熟悉。大盛国际自成立以来先后制作发行的影片有:《锦衣卫》、《叶问2》、《李献计历险记》、《飞越老人院》、《小时代》、《小时代:青木时代》等。
在经营大盛国际之前,安晓芬曾历任星美影业董事长、时代今典影院投资公司总裁等职务,可以说安晓芬的从业背景和广泛人脉是大盛国际能够参与诸多电影投资以及发行的关键所在。但投资者也应该注意,大盛国际也曾经投资、发行多部票房不达预期的影片,比如《飞越老人院》、《武侠》、《我们约会吧》等影片,所以其制作和发行能力尚待考察。
目前来看,我参考网络公开信息,大盛国际多部热门影片均属于小参投方,考虑院线分账以及多方股东分账等因素,还是难以简单根据票房估算大盛国际投资收益。但整体预期还是会很有想象空间,根据《中国电影报》、《综艺》等媒体2013 年报道,公司目前已经有七八个项目在筹备中。明后年会是公司发力的阶段:其中有一个中美合拍项目,包括年底开机的《钟馗伏魔》,三到四部女性情感题材电影,以及签约导演李阳的原创大电影等,都将逐步上马。此外,公司还有20多个协作发行的项目储备资源。因此,这些项目储备在一定程度上为大盛未来三年业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动态》:宋城股份之前的经营模式虽然也是文化产业,但还是和电影市场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在介入这个领域后,原有的模式和电影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协同效应?
孔铭:宋城股份之前的旅游演艺节目多位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客源充足、竞争者较少。一般同一区域内3-5 台类似演出,甚至更少,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和排他性。其次,宋城旅游演艺均为常年室内演出、演出时间长、风险较小。再次,目前团队客源仍然占主导的背景下,宋城与全国超过2000家旅行社的合作较为成熟,营销模式较为简单,用流行的话说,这更接近于B2B模式。
我们再看看电影市场特点。国内电影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除去国外大片、华谊、光线等龙头企业票房占有率高,呈现“强者愈强”的态势,留给中小影视公司的空间较小。其次,电影投资额较大、有效票房时间大约2到3 周,这明显区别于旅游演艺的常年演出。电影的商业模式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属性;再次,电影产业涉及前期的导演、演员、剧本以及后期的发行与推广,产业链较长,对于资源聚合的能力和要求远高于旅游演艺;最后,从营销模式分析,电影行业属于典型的B2C行业,“口碑效应”聚集观影人次,对于品质和传播的要求更高。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倒是认为宋城《千古情》系列演艺节目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内容编剧与制作等与电影行业相差较大,后续协同效应还是尚待观察的。
《动态》:宋城股份今年12月9日的大非解禁,这个时间段出来这样一个消息,会不会公司方面也有一定的股价诉求?
特约撰稿周世玲 易丹/北京 广东深圳报道
“闲暇时候,我会偶尔和同学来这里看电影放松一下,比起大影院环境的嘈杂,我觉得这里更安静。”大学生王致敏对《t望东方周刊》说。 “艾米1895电影街”海洋主题电影包厢
王致敏所说的“这里”,是北京一家点播影院,这类场所也被业内人称为微影院、影吧、私人影院等,为满足观众的个性化观影需求,播放内容一般采取点播形式。
点播影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过去的录像厅,不过,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近年来,更注重私密性和社交性的点播影院,已被业内人士视作一种悄然崛起的新兴影院业态。
电影的观赏与消费都来源于传统影院,然而传统影院的观影模式单一、公开化,以电视、录影带、VCD、DVD和流媒体为媒介的观影形式的兴起,都证明了多元化和私人化的观影场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点播影院,会成为传统影院的替代者吗?内容分发渠道不再单一的“电影后发行时代”,将会如何影响电影产业?
悄然爆发
在大众点评网上以“私人影院”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条目数为:北京164,上海274,深圳90。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类似的点播影院,在全国已有近万家之多。
而2013年,点播影院尚在萌芽状态。
别墅影音设备、家庭影音设备发展后,供应商嗅到了私人化观影的潜在需求。
这一年,影太极影音公司(以下简称“影太极”)注意到了点播影院的萌芽之势。
影太极的前身是华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项目,专注于影音设备和方案,其总经理周哲生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那年武汉有一家运营商会所将私人影视场地开放给了公众,该影院的受欢迎程度让他看到了商机。
中国点播影院联盟发起方爱沐电影集团创始人全珂回忆,最初做点播影院,也是因为接触了一位做3D观影设备的朋友,全珂在体验过小型3D观影厅后,认为市场有前景。
深圳市碧维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维视”)副总经理杨景慧对《t望东方周刊》介绍,碧维视自2013年开始涉猎点播影院领域,从当年在长沙卖出第一套设备,到如今卖出1000多套设备,见证了点播影院从无到有,再到野蛮生长的过程。
“早期萌芽的点播影院,大多是类似夫妻店的私人营业店。”杨景慧说。
这类业主,创业的初衷都比较简单,首先是出于对电影的喜爱,其次是当时开店经营和管理的成本不高,适合私人创业。
从地域上来看,点播影院最早起步于二三线城市,如爱沐电影集团的第一家门店,便在2013年创立于湖南株洲。据杨景慧透露,目前,长沙、成都等地的私人影院发展得最好,在小城市,私人影院更受欢迎。
一方面,小城市存在一定的市场缺口:传统影院供应片源有限,往往是档期内最热的电影,观影环境也更嘈杂;传统观影外的其他娱乐消费方式也较少。
另一方面,对起步期的点播影院来说,小城市运营更划算: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都较低,能快速实现盈利。
2014?2016年,国内私人影院数量快速增长。2014年,爱沐电影集团正式开始了连锁业务,Q定打造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点播电影社区,而更多的小型业主由于看到市场可观,也在这期间蜂拥而入。
行业内一度流传开私人影院“半年就能回本”的说法。在这个“火遍国内”的增长期,单是长沙,私人影院的数量就从2015年的几十家,一下增长到第二年的上千家。
2014年到2015年,影太极门店从30多家爆发增长到300多家,2016年也维持了20%左右的增速,目前,国内有800多家门店采用其设备和培训方案。
靠什么吸引消费者
基于全国大规模线下调研,影视行业数据研究机构新传智库于2017年4月了《中国电影受众调研报告》,显示当下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4岁,30岁以下观众占比88.9%,“90后”成为观影主力。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新观众对于电影消费这种重新恢复的文化娱乐方式已经失去新鲜感,其消费热情和消费愿望都出现了低谷。
于宏观角度而言,近年来点播影院的出现,刚好满足了青年消费主体的观影需求以及新鲜感,使得点播影院出现“异军突起”之势。
到点播影院观影的观众一般看重其两个特点:首先是播放内容更多元,可以实现个性化点播,其次是观影场景更私密。
王致敏说,在传统的影院发行机制下,“只能看看档期内有什么,但有时并没有想看的电影”,而点播影院的存在,拓宽了她观影内容的选择权,“可以通过房间内类似于KTV点歌系统的点播设备选择影片”。
不过,由于版权不明、片源放映资质存疑,野蛮生长的点播影院也成为盗版和未通过审查电影的播放空间。一位网友说:“点播影院除了有很多电影院没来得及观看就下架的电影之外,也有很多电影院没上映的电影。”
“这些(内容)对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传统影院来说,便形成了冲击。”壹娱传媒创始人、电影产业观察者陈昌业对《t望东方周刊》说。
2017年4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规范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点播影院归属到点播院线进行管理,要积极开拓和培育电影产业新业态,规范电影市场秩序。6月,相关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出台。
以上新规都明确要求点播影院播放片源合法化。陈昌业认为,在片源合法化后,点播影院和传统影院在播放内容上的差异化将不那么明显,但点播影院的强社交和私人场景属性,仍会是吸引观众走进去的原因。
与传统影院不同,点播影院更注重社交层次,消费者并不将观影本身作为唯一目的,主要是享受私密空间或社交过程。 暴风影音私人影院大厅
点播影院以包间这种私密空间为观影场所,围绕不同的社交需求,包间往往会设立不同的主题。一般而言,小厅可容纳2~4人,中厅可容纳4~6人,大厅可容纳6~10人。
长期关注点播影院发展的百度百家号“威影前沿”曾探访一家点播影院,一位经常去观影的全职主妇向其透露了钟爱点播影院的原因:孩子年龄较小,去传统影院容易打扰到他人,在点播影院便不必担心,且观影设备专业,观看效果比家中更好。
另外,传统大型影院的营业时间有限,而点播影院可以24小时营业。
电影市场“第二春”?
随着电影产品供给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影院的上映周期与排片数量有限,“狼多肉少”的情形,使得大部分影片都没能充分释放票房能量。
有从业者感叹:“你有排片不一定有票房,没排片一定没票房。”
大量电影面临着发行渠道之争,传统院线的排片和发行窗口期的长短,往往决定了一部电影在院线市场上的命运。
当前,电影产I的价值链相对单一,电影分发渠道狭窄,仍然较为依赖电影院线票房分账收入,即便票房增长,又因分账比例相对固定或保底票房承诺等因素,导致单片票房不能给供给方带来更多的创收。
另外,诸如万达电影这样的院线巨头,已经深度介入上游的制片与发行环节,能够坐拥放映渠道而定制、掌控内容,直接挑战传统的影视内容供给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统计,2016年,以影视发行制作以及院线业务为主营业务的1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为72.5亿元,同比增长33.66%,与上一年同期42.81%的净利润增速相比,上述公司的净利润增速下滑明显。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在微博回应投资者:“几乎所有的影视类公司,无论业绩好坏都受到波及。”
以上种种,都提醒电影从业者,有必要迎来一个“电影后发行时代”,寻找新的内容承载渠道。
陈昌业分析,从顶层设计上来说,如今新规出台也是出于刺激票房增长的考虑:“将点播这个二级院线市场规范起来后,首先是抑制住了不正规片源对一级院线市场的冲击,其次,未来二级院线的票房若纳入到整体票房统计当中,将会给整体票房带来很大的增量。”
暴风影音私影事业部总监范海龙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不受放映周期所限的点播影院放映模式,可以解决当前发行机制下的一些困局。
以小众电影为例,由于受众面狭窄,发行窗口期内这类电影的营收并不稳定,其营收曲线更加符合长尾理论,范海龙认为:“点播影院将是小众电影二次发行的一个通道。”
深圳市定军山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许波则对本刊记者表示,行业规范后,点播影院会给电影更广阔的空间,对内容供给方来说,落地放映的成本也比传统影院更低廉。
点播影院可以做到持续的片库更新,除了小众电影,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的旧电影和优秀的纪录电影,都可以在点播影院里看。综合社交属性,温馨日常的家庭片可以伴随亲人观看,爱好国产魔幻影片的观众可以相约在点播影院刷完IP系列。
可以预计的是,一旦点播影院的良性业态得以形成,国产电影的活力和潜能,都将得到激发,电影将获得更多渠道的宣传,电影内容的回报周期也随之延长,从而延伸出新的价值链,让片方和消费者同时受益。
会成为传统影院的替代者吗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写的《2017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提到,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多项指标继续增长,但票房增速放缓、市场增长乏力,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随着银幕增长红利期的结束,大量建成的传统影院终端,都面临着影院场均人次明显下降的困境,在2016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不可谓不突出。
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的娱乐行业发展方向,很可能围绕多元化、立体式、一站式的点播影院泛娱乐为中心。点播影院会成为传统影院的替代者吗?
陈昌业认为,新规出台之后,点播影院的播放内容有了与传统影院趋同的准入制度,从供应内容对观众的吸引力这一角度而言,其对传统院线的替代性会减弱:“它会成为放映业的一个补充,但还不构成作为传统影院替代者的条件。”
传统影院是“上千个座位的生意”,每个时段上千张电影票,其量级本就比点播影院更大。
“从放映技术上来说,大银幕的观影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有IMAX、杜比音效厅这类高端放映技术标准。”陈昌业说,“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传统院线标准化经营已经多年,传统影院这些方面的优势,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保护。”
“对于整个电影产业的后发行时代,我给点播院线和传统院线关系的定位是‘补充而不替代,合作而不竞争,依附而不僭越’。”范海龙对本刊记者说。
其实,传统影院也有小型VIP影厅,但是电影票价较贵,也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而小型包场或类似于生日会观影这类服务业务,虽然已经存在,对传统影院来说却一直没有形成足够的发展规模。
传统院线也有真正的私人观影业务,而这些服务更倾向于“高端、豪华”的定位。在大众点评网上,一位体验过耀莱国际影城私人放映厅服务的消费者评价道:“在高端影厅随便吃随便笑的代价不菲,入会以万(元)记,每场以千(元)起。”
2016年11月,华谊兄弟旗下的影院品牌“电影汇”首家影院开业。“电影汇”采用会员制模式,“突出专属、私密的管家式定制服务,同时配置国际先进影音设备,提供顶级视听体验”。
关键词:动画电影 人物形象 审美探析
影视人物形象是剧本中的核心,通过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电影故事的主体及内涵,人物特征完全适应电影的场合环境。为提升我国动画品质,在动画电影中展示角色的性格魅力是最为关键的突破口,提高人物形象设计审美也是达到丰富影视语言的重要途径。
一、当下我国动画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的情况
目前,在影视创作中,以人物形象的设计为中心已经成为创作的主干,影视中的人物能够间接地展现动画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在人物设计上,设计师应多花心思,做好人物设定,并将人物性格的刻画做到完美,使人物造型性的设计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可以间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让观众通过人物的造型设计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进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当下,动画电影的制作生产规模较大,但因我国电影人物造型专业相关的设计人员较少,所以很难有较完善的电影人物形象。与欧美、日韩相比较,我国从事动画电影人物造型的专业机构较少,无法塑造出精品的人物形象。我国动画电影人物设计相关的书籍大多是指导设计师的技术,却无法帮助设计师了解人物造型中的内涵,进而导致我国创业产业无突破。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其技术能力也参差不齐,对人物塑造中传统文化的深入也有待提高。我国动画人物设计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设计师从长计议,一一突破,方能提高技术水平与审美能力。
二、增强动画电影人物形象设计师的审美
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站在作家的角度来反映作品的核心,并融合相应的人物,通过人物展现给观众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深刻挖掘人物的真实感,并了解时代背景、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形象及特有的时代特征,用独特的视觉来展现人物造型的艺术感。
从专业设计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最为简单的就是动画电影人物的外在,首先要根据作者文中的文字描述来粗设计人物形象:人物的服装、面妆、发型、礼仪、形态、体态语以及其他因素。从作者的作品角度分析,设计师在设计动画人物形象时,应对自身形象进行美化,并通过人体描绘的色彩、图案展现时代的背景,给观众以一种特殊的美感。然后,对人物的服饰、妆容、头发等根据历史进行细致划分。在这方面,O计师要对历史以及各时代的人物特征有着全面了解,将我国传统文化融进作品中,这样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加深入观众内心。
三、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形象设计
在动画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是根据文学剧本的描述进行设计的。结合人物的外貌与性格特点,进行素材的收集,这也是在考查设计师的文学能力,是通过文字描述的内容去推断当时人物的服饰、表情等意念物化的过程。在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不只是一个视觉符号,而是具有人格魅力与深刻内涵的,所以在设计时不能仅关注人物的外形,还应考虑形象的性格与身份。
下面将对我国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孙悟空为例。在大闹天宫中,最能够深入人心的人物应该就是孙悟空。在电影开端,孙悟空到龙宫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到龙宫门口时,孙悟空是骑着虾兵进的龙宫。当东海龙王说完把他轰走时,孙悟空走到龙王面前要拿走定海神针时所说的话,能够直接表现孙悟空的人物性格。就是这种无所畏惧的人物性格,让观众印象深刻。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灵活自由与顽皮的。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在第一次进入天庭大殿时,看见大殿两旁的天兵天将一动不动,便去拨弄。之后天将动了,并吼了孙悟空时,孙悟空反而哈哈大笑。从人物的反应能够看出,孙悟空是热爱自由无拘束的,所以无法理解天兵们一动不动。这部电影中所塑造的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的特征均与自己的角色相关。电影也能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结合时代背景,将人物的心理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能够深入观众内心,让观者对这些角色有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动画电影的制作应跟随发展的脚步。在人物设计上,应紧密结合本国文化,并借鉴先进国家的动画制作经验,才能有效发展我国动画制作。通过提高设计师的审美水平,进而增强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使我国动画电影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蔚.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设计审美探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4).
[2]侯依彤,陈薇羽.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设计审美探讨[J].青春岁月,2016(02).
业内人士认为,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之间的整合在有效促进三网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将有力推动文化强国和大传媒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传媒产业的整合阻力减弱,拥有资金和融资优势的传媒集团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媒体重组迅速做大,传统媒体将迎来整体投资机会。
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以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多种媒体综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央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组建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现实中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在职能上出现一些交叉,导致基层“一个人要对上头三个部门的现象”。此语境下,正如中央编办相关负责人所言,如今组建新版总局可以用四个“有利于”来概括:有利于减少职责交叉,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责任;有利于统筹推动报刊、出版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有利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做大做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整合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事实上,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合并还有着较好的现实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广电和新闻出版的相近,最起码是管理对象的相近,更是因为“文广新”的合并早前基本上都已经从县实行到市、省,大部制推行的现实阻力相对较小。
从宏观层面上讲,我们并不能奢望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一步到位或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国情复杂的背景下,任何制度的建设必有先后顺序,倘使我们总是对一些改革措施贬斥多于褒扬,否定多于肯定,那么这项制度建设就很可能永远原地踏步;换言之,一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总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程,倘使我们对一切有益尝试都持观望态度,或因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裹足不前贻误良机,恐怕大部制要永远搁浅。
合并有望带出大传媒集团
图书、报纸、杂志、音像等和新闻出版相关的事,都归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上的视听节目都归广电总局管理。整合后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
据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赴朝表示,这次改革意义重大。“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都同属于传媒领域,这两个部门整合了,就把管理职责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表示,组建新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可以减少两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进一步落实好管理责任,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这些行业的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的职能。
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性产业,新闻出版与广电的整合,将使文化传媒产业的整合阻力减弱,拥有资金和融资优势的传媒集团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媒体重组迅速做大,规模化经营的大传媒集团有望诞生。蒋建国说:“可以预见,这项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利于综合利用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协调推进这些行业、体制和机制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服务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打破行业壁垒 推进三网融合
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的整合被解读为中国大传媒时代将阔步到来。大传媒时代格局形成后,广电业的制播分离、电台电视台的转企改制要向出版集团的市场化程度看齐,这将直接推动国内发展缓慢的三网融合进程。就在两会期间,北京IPTV业务悄然推出,北京市普通光纤入户家庭可申请尝试名为“沃·家庭TV版”IPTV业务。北京是我国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也是最早建成本地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并与总平台实现对接的城市之一。去年7月,中国网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联通正式签署IPTV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部内容经北京IPTV集成播控平台接入北京联通IPTV传输网络送达千家万户。
在两会期间,北京IPTV重装推出颇耐人寻味,众所周知,之前的IPTV乃至整个三网融合进程主要受阻于广电体制。其实广电自身在三网融合方面一直也在加紧发展推动,但无论其全国的市场化整合还是业务拓展都难见亮点,而且在很多地方因强力限制IPTV业务发展引发媒体批评。在此背景下,此次机构整合后,明确了管理职责、消除了冗余环节,在内容集中统一管控下,播控权的问题将会更好地被解决,这将直接推动三网融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