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与健康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针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建立和促进学生对预防疾病和保持自身健康的责任感,促进学生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有效地促使学校关心疾病预防和健康问题。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理、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2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义
2.1高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教学的积极探索,是使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补充的一种必要形式,为生物教学更贴近生活,接近现实提供了相应的空间,也是适应素质教育与当前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健康教育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重大责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意识,解决学生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
2.2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阐明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并结合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学实践。通过对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分析,证明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当学生遇到健康问题时,可以利用所学的健康知识做出明确的决策,这样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自身的健康起着很大的帮助。
2.3健康教育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
通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学,对生物教学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使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着手,由学生辐射到家庭,再从家庭辐射到整个社会,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作为生物教师就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加强健康教育。这样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健康问题,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途径。
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做法
3.1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健康教育
生物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因此,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个思想,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涉及的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中进行渗透。
如在关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教材结合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列举“低血糖早期症状”“低血糖晚期症状”“肥胖”“脂肪肝”及婴幼儿、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对蛋白质需求量的重要性等实例,详细阐述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联系。此外,教材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后强调指出:人体健康的维持除三大营养物质外,还与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密切相关,旨在教育学生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有直观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和启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同学们了解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知道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相
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讲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时,由于这一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最接近,也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现在高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多同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健康问题,所以在讲解这个内容时,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日常生活的情况,列举一些与三大营养代谢有关的疾病,并分析这些疾病的产生原因。这样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很好的获得知识,关注他们自己的健康。实际上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有好的身体作为保障,关注学生就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3.2 利用研究性学习渗透健康教育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适合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好指导、管理、参与工作,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教师可以开设有关专题,组织参观、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在《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一节教学之前,有关细胞癌变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身边有患癌症的病人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癌症病人的基本状况,其次让他们发表自己对癌症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自然会提到患癌症跟生活习惯、跟环境有关的问题,这样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了问题,然后根据学生讨论并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调查。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采取自愿组合。在每个小组内具体分工的方法:最感兴趣的学生作为组长,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做访谈记录,表达和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做公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对当地的癌症患者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由老师作相应的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完成调查,得出对癌症的认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调查,同学们撰写报告,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分组对该调查研究进行报告,再结合《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节内容完成教学。
4 结语
通过开展对健康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健康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即打破了传统的固有模式,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现在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一、初中生物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自身引伸到他人,涉及到生死、人生、哲学、情绪等多种问题。而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生观念的教育,教会人类如何认识生命、尊重且热爱珍惜生命。初中阶段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生存环境进而尊重珍惜现有生活,回报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良好的储备,利于学生与其他人的和谐相处。
(二)初中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自尊心和好奇感比成年人要强,他们不再轻易相信教材和教师,产生了怀疑的心理,许多的事物只有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以后才会得到肯定的答案,朋友关系和社会关系在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产生途径就变得复杂,生物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初中生物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把自己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明白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部分。现在的初中生的叛逆意识比较强烈,学习生物教学课程,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有利于教师掌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为以后的其他方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开展生命教育的特点
(一)客观方面
1.教材中渗透生命教育意识
教材使学生直接接触材料,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通过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更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触摸不到的知识和内容,获得崭新的情感体验,丰富了知识含量。初中教材介绍了大量关于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构造、物种起源、生命的发育消逝和演变过程。教材介绍了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特点,认识人体遗传和变异的过程,还包括一些卫生健康知识,了解病毒及其危害。通过“食物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和自然是统一促进的整体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进而很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认识自然。初中生物教材的构建过程就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教学的特点的组合过程,让学生从小处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建立起合理的生物保护意识,进而自觉地去热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2.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生物课程的生命教育意识
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意识。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生命教育课程是一门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在一堂具体的课程中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它是在大量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处于内容深处的知识内容。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健康的教育观念意识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整合作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教师不要从简单的生物课程开始,更应该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去发现与生物课程相关的内容,把它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
3.教学形式影响生物课程的生命教育意识
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接收效果不同。生物教学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促使学生均衡和基础性的发展。教师还应当保证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专注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生命实践体验,做好理论同实践的联系,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及生命主题辩论等学习研究方式,达到对生命虚拟场景的模拟再现,必要时可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促使生命教育的具象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自我发展和情感体验。生物教学的环境是多样的,不比简单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依靠简单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与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把课堂教学的环境带到户外生活中去,采取情境感受的方式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生物中的奥秘,理解生物的本质和自然环境的美好。
4.教师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对事物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是能够把热爱事业和关心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前提下。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对事物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从更深一层次的内容入手,教学内容力求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接受学习的知识方法,提高认识态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热爱学生的前提下讲授新知识,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完成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引导开发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很大影响。
(二)客观方面
1.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面临太多的诱惑,学生在接触书本、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不良知识内容的影响,因而,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正确的辨别意识,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树立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努力去思考人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接触生活中和教科书中有关生命意识的内容,更多知识含量还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才能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间来。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后可以把学生习得的知识内容与价值观融于一体,演化出对生命的探讨意识,学生只有树立争取的价值观才能领悟到生命的重要性,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去。
2.学生自觉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初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每一次课程讲解的过程都是自己的感受的体验,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一堂课的时间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感悟和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点都完全地讲解给学生们去感悟,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能够把课堂的内容与感悟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生物教学中的进化论现象阐述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使每一个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准备。作为学生应该有危机意识,把适者生存的道理推广到自然的社会生活中去,明白世界万物的生命平等的道理,更好地去爱护生命。
3.学生的尊重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生命的发展过程,可以深切地领悟到自然万物生命的平等性,不会把自己放置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例如,在生物课堂上,学生可以理解到人的发育和动物一样都是经由受精卵产生的个体,生物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展示把受精卵的发育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了印象深刻的作用。如在教学《植物的开花结果》时,让学生不但懂得被子植物通常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最后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将不会产生种子,学生就会更加地珍惜生命。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人不仅在影响着生物的发展变化,自然万物的一切也在默默地影响着人类,人是自然万物的产物。
4.学生的和谐相处的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提出和谐相处的口号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初中生物课程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大自然,在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深切地认识到拥有和谐的自然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主动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意识。初中生物中的生物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自然的奥妙之处,发现人不仅仅生活在自然之中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的母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变化大都是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之间开始的,同时,人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自然的某些特点方式。
5.安全保健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生命对自然万物来说只有一次,每一个物种的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唯一品,在万物的一生中只有生命是最宝贵的部分,没有了生命一切的东西都是虚的,人的生命经由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的发育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健康的身体是实施各项事业的基石,生物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是必然的部分。生物课程中提到了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可以明确意识到青春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白青春期是一个特别又重要的时期,为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做准备,解开青春期的困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特征,预防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产生。生物教学中含有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远离危害物,保障自我的人身安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珍爱环境,保护环境,把人与自然当成和谐的统一体,在保护自我的同时保护环境,为美化爱护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6.创新探究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要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力求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再发展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变成独立而又有思想的个体。新时代要求人的发展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新知识和巩固已有知识;二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时间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时间的真理。例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观察青蛙的变化过程,自觉地去试探豆芽的生产条件等实践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课程中讲解到的问题,学生的生命创造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变化。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感悟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美妙之处,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好的接触自然、接触生命的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也更容易产生印象深刻的记忆。
实践出真知的科学课
北欧的科技创造力处于全球顶尖水平,那么,他们的学校教育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丹麦约松中学观摩了一节化学实验课。这是一节研究铜元素及其化合物反应的实验课,任课老师一上课就给学生发了实验指导手册,手册上只给出与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系列转化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而填写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的地方都是空白的,任课教师随后向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国内科学实验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教师先讲实验原理,再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才让学生操作、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但是在约松中学的这节实验课上,我们没有听到任课老师先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是不是前面的课程已经学习过了呢?从学生那里我们了解到,关于实验原理部分任课老师之前并没有讲授过。我们非常好奇,接下来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作为科学课程的老师,我很担忧这节课不但知识是新的而且实验步骤没有交待,仅靠实验报告的指导,学生就能自主完成实验并且掌握相关知识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学生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很快以小组的形式投入实验,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在交流与配合中完成实验后,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写出各实验步骤的反应式。这与国内实验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堂要求学生做的实验不是验证性的,而是真正富有探索性的,教师不是课堂讲授的主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主体。整个课堂,教师讲授不到30%,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形式的讨论与实验探究,即使在教师讲授时,学生也可以随时插入或解答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者。约松中学的学生通过一连串的实验探究去“发现”新知,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
约松中学的课堂如此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在这节实验课上,任课教师在给学生发的实验指导手册和多媒体投影仪上呈现了铜及化合物的一系列反应的循环式展示图(图1),这张图充分体现了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相关性,为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并找出相关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构建知识体系。这让我联想到生物课中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一个包括多步反应的循环反应过程(图2),对于高中生来说,直接理解生命科学中的循环反应并不直观且难以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完全可以将铜的循环反应类比到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开放和实用的技能培养
丹麦约松中学的教学环境是开放的,教室是开放的,活动空间也是开放的。在健康课程中,我们更是看到了约松中学对学生技能操作培训的开放性。
在一节高一学生的健康课上,任课教师安排了一个测量身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用卷尺、软尺和硬的折尺三种尺子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如身高、臂长、上身高度等。教师布置完任务,组织学生分好组后,学生们很快从教室来到了走廊的活动空间。安排任务之前,教师并没有指导学生具体用什么尺来量什么数据,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该用什么尺子和什么方法量,这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学生纷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测量任务:有的小组借助书水平放置后获取准确的身高,有的小组将尺子的刻度画在墙上,有的小组分别站在高处和低处完成测量。学生测量后通过iPad及时上传数据到电子表格中,师生共同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用三种尺子来测量身体的相关数据并不是有难度的教学过程,但从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北欧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合作的空间。而依照我们的教学习惯,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什么尺子用于测量什么数据,这样就减少了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长此以往,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们在走访芬兰图尔库国际学校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堂课:十几名学生各踏着一台缝纫机,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学习制作衣服。在这间缝纫教室里,中间摆放着几张大的平板桌子,桌上摆满了剪刀、尺子、画笔以及各种布料半成品,周围则放着十多台缝纫机,学生们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在专注地干着手上的活。图尔库国际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学校为此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生活课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木工教室、厨艺教室、洗烫衣物的教室等,里面摆放着各类课程所需的设施、设备和工具,与我们在国内看到职业学校很相似。图尔库国际学校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每到生活课,学生们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做木工、烹饪、自己设计和制作衣服、洗涤和整理熨烫衣物。课上,没有家长的操心、干预和代劳,学生们专心致志,无论男生和女生都很认真地学习家务劳动技能,可谓“真枪实弹”的生活教育。
厨艺教室与洗烫衣物的教室
缝纫教室与木工教室
反思国内的教育,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中的薄弱之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包揽了一切家务,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动手操作能力也直接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做科学实验时,不会划火柴、不会清洗和整理用具。因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延伸到家庭,反过来也可以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堂。基于这样的理念,从北欧访学回来后,我在生物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制作发酵食品(这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知识相关)。作业反馈的结果让我非常欣慰,班上的男女生都全员参与,热情高涨。用半个馒头的面就能做出四个馒头,这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酵母菌的作用,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发酵的力量与劳动的乐趣。更有学生一下提出了十几个相关问题,可见,培养生活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综合化的课程设计
在和丹麦约松中学教师们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北欧教师与课程的对应关系上,存在着一师承担多门课程和多师参与一门课程的特点。在约松中学,很多教师都是跨学科教学。例如,一名科学课程教师可以同时承担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教师在设计上要有全局观念,从备课环节就需打通各学科间的联系,对课程有整体、综合的设计与把握,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不同学科中关注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约松中学还有多名教师共同参与一门课程的教学,同一课程的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式备课。如,健康课程由生物老师和体育老师协作完成,生物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上获得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各项生理指标,体育教师则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如,对于体重超标的学生,教师要为他做出具体的训练计划,预期一学期要减重多少,并跟踪他有没有达成目标。在教学中,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教学并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约松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北欧的教学工作同样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与分享,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做到效率最大化。要开设一门课程,教师们暑假就要开始准备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并且做好分工和具体安排。面向哪一年级的学生授课?需准备哪些学习材料?利用什么学习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布置怎样的家庭作业?运用什么考核方式?每节课授课教室选在哪里?教室要如何布局?这些问题都要事先一一想好写在教案上,这让我们体会到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严肃性以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1.学无止境,交流可以更新观念。
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与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再者,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总有知识的死角,要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备课组应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课题沟通,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成果交流平台,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突破重难点,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中众人智慧,取长补短,择优弃劣,就是进步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才能实现超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会更上层楼。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
1.备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对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是基于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突出体现人的“发展性”,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怎样处理教材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们在讨论《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时,一种观点是教师给出图像特征,总结出定义及其判断方法,然后举例训练,这种方法学生听得懂,掌握得快,短期内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另一种观点是教师通过一组图像的比较,让学生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各组图象规律,逐步归纳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尽管后一种教法耗时多,表面上看效率低,但从长远来看,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因而是我们教学的必然选择。
2.备教学方式。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这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早已为教育界所唾弃,然而时至今日,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的仍不乏其人,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讨论如何设计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等。即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同时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不应成为学生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否则教学必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还应充分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讲解时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
3.备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期望,它应该表现为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的收获。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教师备课时对学生估计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通过集体备课,调整目标设计,使之更能接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二是教学内容数量的多少;三是教学内容难度的高低。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是由教学进度确定的,而进度是早就排好了的,不必在集体备课时多讨论,因此集体备课时要着重对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节课教师准备讲几个例题,讲什么样的例题。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二是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很好地突破难点,乃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点讨论的话题。教学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该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而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集体备课就是要避免,至少要减少此类问题发生;备课时,还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5.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作业不仅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而且是使学生巩固“学得”的重要手段,作业的设计包括两个层面问题。
首先,作业的量。作业太少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多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无谓的重复劳动,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要应严格控制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完成。备课时教师还应讨论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何设计作业层次更合理,使之既达到巩固所学之目的,又有利于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其次,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既要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又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题目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业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基础性,又应兼顾发散性,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集体备课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集体备课的探索实践,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1.初备。
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即为下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要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二是个由主备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交流。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学案,又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3.形成教、学案。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教、学案。所撰写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
4.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坚持的是的原则,考虑较多的是年级学生的共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备课组统一一个教案显然不符合教学原则,也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进行二次备课,即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修改,合理取舍,这种修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等等,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
三、集体备课的成果的展现
集体备课的最终的成果体现于教案和学案。而如何使用教、学案以实现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教、学案的预习。
教、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要追求“实效”。要学生预习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都必须明确。
2.注意教学案的载体功能。
教学案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集体备课成果的展示。因此,教学案必须精心选材,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逻辑性原则。选材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
(2)层次性原则。教学案的编写要兼顾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3)多样性原则。教学案的题型应多样性,不拘一格。
(4)“教”、“考”不分离原则。教什么就考什么,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便于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所教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采取相应措施。
3.教、学案的复习功能。
在使用教学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反复强化,充分发挥教学案的复习功能,做到“堂结”、“日清”、“月结”。
四.让集体备课“真”起来
1.要有良好的心态。
我认为在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心态决定一切”。不管什么样的教科研形式,良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个体参与活动的生命活力,纵然没有制度的约束,个体的智慧活动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之,缺乏主动、积极的心理准备,消极应付集体备课活动,即使有严厉的制度规定,也无法激发个体的心智。因此,良好的心态是集体备课赢得真实的前提。
2.合作意识。
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要根据各位教师的长处,备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3.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里的准备者不仅仅指主备人,而是指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成员。大家都应该有备而来,不能满足于只做听众。既然人人都是备课活动智囊团的成员,活动时就应该提出困惑、发表见解,这要求合作者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和理解。
4.要创造展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