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展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0年以来,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逐步减缓。面对低增长、高失业率与高财政赤字的两难处境,两国政府选择了前者作为当前政策主要着力点,而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暂时搁置。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美、日一方面陆续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另一方面继续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零或接近零利率的历史低位,并开始重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推出新经济刺激计划
2010年2月1日,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总额超过3.8万亿美元的2011财年预算报告。其中包含了1000亿美元的新刺激经济计划,涉及个人及中小企业减税,基础设施开支及清洁能源计划等领域。3月份,为扩大本国产品的市场,提升就业率,美国政府公布了首个以推动出口为目标的专门战略――国家出口战略,计划将出口在未来5年内翻一番。随着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和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奥巴马在9月6日和8日接连提出了总额达350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
2010年1月29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鸠山内阁提出的2009财年第二次补充预算方案,授权政府实施总额7.2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改善就业、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和促销环保类商品。9月10日,菅直人内阁推出了其上台后的首份经济刺激计划,总额达到9150亿日元。10月8日,为应对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所带来经济下行风险,日本政府在间隔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再次出台刺激措施,规模也上升至5.05万亿日元。
美、日两国政府相继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既包含了刺激消费,增加就业等短期目标,也涉及到了更新基础设施,扶持新兴产业等远期发展战略。但从资金分配看,其政策重心仍是力图在短期内通过减少个人和企业税收,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达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目的。由于制造业和建筑业是美国在本轮衰退中失业最为严重的两个行业,就业人口分别减少了15%和25%,其刺激政策也相应的集中在这两个行业以及零售业。而日本则由于出口对其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较大,政策重心较为偏向出口部门。
(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在陆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两国央行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以维持国内宽松的信贷环境。美联储自2008年12月以来,一直将联邦基准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0―0.25%不变,并一再重申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利率在“异常低位”。随着美国经济的大幅放缓,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规模达6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以进一步刺激支出和信贷。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为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和经济下滑,将隔夜拆借利率从0.1%降至零至0.1%,时隔4年再次实行零利率政策。降息的同时,日本央行还推出了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率先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此外,汇率政策也成为两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联储自实施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实际上是实行了美元贬值政策。弱势美元有利于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以及奥巴马政府5年出口倍增计划的实现。随着美元持续贬值,日元出现被动升值。为应对日元走强对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要求日本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必要时采取包括干预汇市等在内的措施以阻止日元升值。在9月14日日元汇率刷新1美元兑83日元的15年低点后,日本央行开始在外汇市场上直接抛售日元以压低日元汇率,这也是日本央行6年多来首次直接干预汇市。
二、欧盟各国延续宽松货币政策,并陆续推出财政紧缩计划
进入2010年,欧盟各国为刺激经济继续保持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分别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和0.5%的水平上。而债务问题在2010年以后逐渐由希腊一国蔓延至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并在4月演变成为一场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债务和欧元信用危机。债务危机使得欧盟各国开始下决心整顿政府财政并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公共支出紧缩计划。在各国推出的紧缩计划中,主要包含了“节流”和“开源”两方面的内容,“节流”主要是改革退休制度、削减公务员岗位和薪酬以及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开源”则主要是增税或开征新税以增加政府收入。
债务危机发生后,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推出了公务员减薪和削减债务方案。6月,德、法、英三国也提出了各自的紧缩计划。6月7日,德国内阁通过了分4年削减816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方案,计划将德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由目前的5%降至3%以内。方案包括裁减至多1.5万个公共部门的工作岗位,针对银行、航空旅行和核电业征收新税等措施。6月12日,法国政府宣布采取紧缩措施,计划在未来3年中削减450亿欧元的公共开支,以便把法国国债占GDP比例由8%降到3%以下。6月,英国推出了近30年来最严厉的财政紧缩预算《紧急预算案》,并于10月20日公布了具体的紧缩措施。为降低财政赤字,英国政府计划未来5年削减830亿英镑的财政预算。
三、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及展望
(一)新兴经济体进一步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多数新兴经济体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和部分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从而为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提供保证。但与此同时,由于仍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受货币政策收紧、财政刺激政策陆续到期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疲弱造成的外需不振等因素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出现放缓迹象。
对于未来的政策取向,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限制国际资本流入仍是这些国家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期来看,新兴经济体需要及时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改变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IMF在其秋季《世界经济展望》中就指出,“新兴经济体要实现危机前那种增长率,将需要进一步重新平衡其增长,使其转向依靠国内增长来源,这也有助于实现必需的外部重新平衡”。
(二)美国、日本经济刺激措施效果有限
美国和日本推出的新经济刺激计划短期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两国的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则可能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两国出台的刺激政策中所涉及的个人及企业减税、商品销售、出口补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助于提振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其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将十分有限。
首先,此次两国推出的刺激计划总体规模要小于前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其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可能要打一定折扣,难以使经济重现今年一季度的复苏势头。
其次,计划中包含的更新基础设施,扶持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等措施虽然在长期中可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但目前来看,受制于创新周期以及新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时间限制,短期内很难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起到实质性作用。
第三,单靠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日两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对美国来说,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就需要扭转制造业持续下滑和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从目前来看,美国在低端制造业并不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高端制造业又面临日、德等发达国家竞争,其工业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依靠传统制造业难以实现奥巴马提出的“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的目标。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则在于过度倚重出口,在外需不振和日元持续升值打击下,日本出口短期难以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大的贡献。此外,奥巴马9月提出新一轮刺激计划的用意更多是为即将到来的国会中期选举造势,近期难以付诸实施。
长期来看,高额的政府债务可能将迫使两国政府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措施。随着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两国政府债务将进一步高企。2010年美国预算赤字将达1.3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为9.1%。日本债务总额更是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多。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和缓解财政压力,两国央行只能重启购买国债的量化宽松政策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和替政府债务融资。截止目前为止,美国和日本已经分别推出了6000亿美元和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国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向国外转嫁刺激经济的成本和削减外债水平,而其他国家货币被动升值将使各国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措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将加剧国际纷争、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欧盟被迫放弃短期增长目标,着力经济结构调整
欧盟各国推出的财政紧缩措施短期内将对欧洲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可以降低成员国政府债务负担,使债务占GDP比重达到或接近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3%的标准,增强政府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有助于重建市场对欧元乃至欧洲经济增长的信心;另一方面,各国推出的财政整顿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劳动市场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缓解欧盟内部的经济结构失衡,从而为欧洲经济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
长久以来,欧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度发展使这些国家超过半数的公共开支都被用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里,而政府在研究和创新等领域的投资相对不足。债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为欧洲各国解决这些长久困扰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国内工会组织和反对党的抗议示威,各国政府形成了空前默契与共识,纷纷表明整顿财政的决心。而且,各国暂时将增长目标让位于财政整顿是为了未来更为持久的经济增长。2010年6月17日,欧盟举行夏季首脑会议并公布了“欧盟2020战略”。各国首脑在战略中提出,在未来10年中将使欧盟经济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应、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的“包容性增长”。
(四)全球经济复苏有赖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
金融危机期间,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国际协商以及政策合作在恢复信心和避免危机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协作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成功遏制了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趋势。然而,危机后世界经济不均衡的复苏态势使得各国进行政策协商和协调的难度不断加大,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变得更为脆弱。
在6月份举行的G20多伦多峰会上,各国首脑尽管在巩固财政基础,加强金融监管以及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制定同步的经济刺激退出策略上的矛盾和分歧难以协调。会后声明不得不在强调加强复苏的同时,表示各国可以根据各自国情量身定制自身的政策行动。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举措将导致全球经济中的摩擦加剧,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国际冲突或者贸易保护主义。
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支撑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优势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业已经进入互联网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多,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信息技术革新、普惠金融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1、交易成本低
传统的金融机构,一般都包含较多的经营网点,拥有专职的人员进行信贷业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节省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等,使其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互联网金融弱化了金融的中介作用,在金融监管严格的中国,金融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取代传统的融资手段,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和收入的重要来源,降低融资成本。
2、利用大数据控制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大数据,大数据金融就是将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收集,通过分析这些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将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提供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搜集与处理分析能力,针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易记录等材料,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由于数据充分,事前风险量化较为准确,可以大幅降低风险。同时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克服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信息公开化。
3、效率高、覆盖广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大大提高信贷效率。而且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直接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便捷,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策略分析
1、不断优化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良性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让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应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管,不断优化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环境。首先,建设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其次,在我国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模式和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在政策环境方面应鼓励推动金融结构转换与实体经济相协调。最后,制定科学互联网金融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优化金融市场结构,使其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与创新发展。
2、引导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其主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却很少。比如我国小微企业占到经济总量六成以上,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我国就业总人数的八成,上交利润占我国上交利润总额的四成,然而其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却只占总量的两成,融资难问题非常严重。要使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就要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优先考虑实体经济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覆盖传统金融业的服务盲区,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的更加充分、合理。
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
我国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技术、平台等还不够成熟,使得互联网金融不仅具有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风险,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外溢性等特有的一些风险。在服务实体经济时,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不仅影响金融机构自身,也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市场主体。所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在保持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力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同时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标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有序发展
4、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对现有的金融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建设金融市场体系要牢牢把握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一根本,首先要保证资金供给,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供给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市场创新,适当弱化传统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的支配地位,更多地依靠市场来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源,使金融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的不同层次,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高效对接,弥补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短板。
三、小结
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而金融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服务实体经济。基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现状,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仅对提高经济效率,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实现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建立完善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我们要时刻关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财经网络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首先是为企业用户提供网络营销服务从而获得广告收入,这部分收入也是财经类网络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平均占到70%~80%左右;另外,还包括有行情分析、理财工具等在内的客户端软件产品的收入以及财经数据、深度分析等内容收入。
网络广告收入实际上是网络媒体在服务于广大网民资讯以及内容方面的需求基础之上,获得广告主对其商业价值的认可从而产生的收入。也就是说,对于财经类网络媒体而言,一方面要看网民是否能够对自身网站的浏览形成用户习惯和黏性;另一方面要看广告主的网络营销投入情况以及对本媒体网站商业价值的认可。
在网民这一端,首先,伴随着网络媒体在内容整合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以同一主题进行内容聚合和提炼的垂直网络媒体在网民当中的吸引力也日渐增强。关心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大体趋势、主流公司的策略走向等相关内容的网民逐渐聚集到财经类网络媒体之下,形成了较高的用户黏性,而这部分用户对于财经网络媒体的浏览并不会因为股市所出现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阅读习惯及其与网友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网民所关注的内容重点在于“财经”,而非“金融”,这取决于财经网络媒体自身的定位及其用户群体的细分。
其次,包括网民在内的中国人最近几年的理财意识日渐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理财水平。其中,以和讯、金融界等为代表的财经网络媒体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网民可以浏览相关资讯及其分析与解读,快速补足自身在理财操作过程中的短板;另一方面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社区进行互动讨论,从而与他人分享理财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无论是在此前的牛市行情还是牛市转熊市的震荡情况之下,中国人理财意识的提升决定了财经类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民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网民来说,股市震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越强,他们越需要相关内容资讯的补充,帮助自身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保持冷静,并更为科学地筹划自己未来的理财思路和做法。换句话说,这对于财经网络媒体来说反而是吸引用户进行浏览和关注的契机。
在广告主这一端,从财经网络媒体的广告主构成来看,超过50%的广告主为金融及其服务行业,其他还包括网络服务、汽车以及IT等行业。就金融行业来说,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的互联网化进程决定了他们将更为重视网络营销环节;另一方面,伴随着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也会相应地增加;另外,为了抓住消费者本身已经培养起来的理财意识,金融机构也必须持续加大投入。因此,金融行业从总体上来说,在网络营销方面的投入会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并不会受到股市震荡过多的影响。具体到其中不同的细分类型,增长幅度有所不同。相对来说,银行方面的投入增长较为稳定,基本上会保持80%左右的增长速度,而基金则波动性比较强,保险行业在网络广告投放方面仍然较其他机构来说较少。
就网络服务行业来说,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络招聘、网络旅游、网络游戏等类型的广告主,其依赖于互联网运营的性质决定了对于网络营销的投入并不会由于股市的变化而进行大的调整。
就IT、汽车、房地产行业广告主来说,由于股市震荡,部分网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投入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应地,他们在网络营销方面的投入可能会由此而有所放缓,但是由于这三个行业本身就是互联网广告投放的重点行业,基数大,即使其增长幅度有所降低,但仍然能够支撑这一部分的网络广告投放持续稳定上升。
因此,占到财经网络媒体70%以上比例的网络广告收入在股市的震荡中并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另外,20%~30%的行情分析等客户端软件产品的收费,伴随着网民科学理财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相关工具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而以深度分析和评论内容作为收费服务的收入在国内财经网络媒体中并不占据主流。因此,从财经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来看,此次的股市震荡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回到本文开篇所言,宏观经济反过来对于网络媒体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造,那么,此次股市震荡对于国内的财经网络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目前国内的财经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并没有将自身受众予以明确细分。尽管已经有财经网站将自身定位于为某一阶层服务,但实际上,无论是财经网站还是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普遍将受众假设为全部的网民,而且这些网民对于股票、基金等投资行为的关注超越了对于宏观经济层面的把握和重要经济事件的解读。
其次,由于对网民尤其是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把握不足,导致部分财经网络媒体过于关注相关内容的整合以及信息量的丰富程度和及时性,而忽略了原创内容和深度分析内容的建设,从而导致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再次,正是由于财经网络媒体在用户细分以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其从表面上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偏高,从而偏“金融化”而丧失了“财经”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网红;时尚达人;淘宝;C2C模式
近几年开始,淘宝双十一双十二销售榜上名列前茅的店铺,慢慢开始不是知名的企业。在以往,类似韩都衣舍或者优衣库等国内外大型服装企业以B2B的销售模式在电商中活跃,这类企业一般都有完整的流水线,有足够的设计师、工艺师以及助理、销售、市场等部门和人才,庞大的体系和完美的经销手段都使同企业线上店铺同样备受欢迎。而同是在淘宝进行销售的个体,因为款式重复率太高,服装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逐渐被大型服装企业的电商店铺给“打败”。然而,在2010年左右,微博出现网络红人,他们通过手机软件营造自己的平台,展现出一种日常,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相继开了自己的店铺,比如:张子萱、呛口小辣椒等。这批网红的存在给淘宝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服装销售模式正在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网红经济体逐渐走向了高峰时代。
在2015的双十一后,有一条总结双十一销售情况的微博瞬间上了热搜:美美的夏夏一件近五百块的棉衣卖了两万多件,30%以上的净赚率,然而这件衣服还不是现货,还是三十八天以后发货。相同的情况,张大奕备货六十万件,几分钟不到一扫而光,她们一件衣服赚得的利润超过了同行一年的利润!这条微博也受到了电商圈其他企业大鳄的关注,瞬间引爆电商圈对网红店铺的集体讨论。
相信你听说过@呛口小辣椒、@雪梨Cherie、@张大奕eve、@美美的夏夏、@Onlyanna等微博红人,这些微博博主,以晒自身的日常生活为主,穿搭美美的去一些高级的餐厅商场摆拍,大多数也会选择去香港、国外,照片的氛围大致属于高端、大器、上档次的,好多微博粉丝长期关注她们迷上了她们的穿搭,于是,这些微博红人便以做自己的私服为主要服装定位,进行大牌服装的仿制,主打性价比高,几百块可以穿国外一线品牌同款或者改编的更适合自己的顾客学生群,这样的服装定位着实吸引了不少学生党和刚上班的上班族,这些网红制作的私服,变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救星”。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淘宝C类店铺几乎成为网红的天下,排在前几名的有张大奕、onlyanna、毛菇小象等,在2014年的时候女装前十店铺,网红占7家,到了2015年,月过百万的网红店铺就超过了1000家,网红经济体正是登上了淘宝的舞台。据数据显示,整个双十一下来,数十家知名的网红店铺,都实现了2000-5000万的销售额,成为双十一赢家,不过即便在不是双十一的情况下,每次上新销售在500-1000万都是正常的事情。
网红店铺现如今如此火爆,那么网红店铺是怎么操作运行的就领大家十分好奇了。据调查,许多“网红的店铺”,并不是网红自己的店铺,有专业的模特经纪公司,签约多为平面模特,每年在新浪微博投资数千万做推广,这类经纪公司已经在网红圈颇具规模。签约的“网红”和经纪公司的分工也很明确,网红负责在微博上晒出各种日常美美的状态,有能力的网红也会参与服装的选款,当然,人气颇高的网红也会有自己的助理;但是供应链和店铺运营以及网红的策划和推广都是经济公司一手打理。
那么相对于网红经济体,普通的淘宝店铺又有什么优势以及弊端呢?其实,网红店铺一般具有四个非常显著的特点:(1)每个网红都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粉丝,为店铺带来庞大的免费流量,省去了不少推广费用;(2)拥有相当数量的死忠粉,不缺回头客;(3)网红店在微博引领潮流,引导了“穿衣时尚”;(4)网红店铺的供应链非常柔性,一般的,网红会先在微博晒出美照,从评论中看反馈,然后生产少量产品,再买则全部都是预售,这样减少了货砸在手中的风险。从供应链上看,常规模式一般为:选款――上新――平销――商业流量――折扣,而网红模式则为:出样衣美照――粉丝评论反馈――挑选受欢迎的款式打版、投产――正式上架/预售。然而普通店铺是不可能和网红进行合作的,一般的网红要么是已经是专属的签约模特,要么就是自己也是某品牌的股东,这样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是一般商家的星星点点可以打破的。
我相信许多人都有疑问,如何做一名网红呢?想当一名网红,要有五大特长:(1)懂得晒,要晒粉丝喜欢的,吃饭、逛街、旅游,都要抓住顾客的心理,让顾客喜欢上你的“日常”;(2)会摄影,网红一般有专业的摄影师或者自己很懂得拍照,呈现出画面感、场景感都很强的照片;(3)懂互动,作为一名合格的网红每天都要花至少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和粉丝互动,;(4)会打扮,网红们要在服装搭配和审美判断上有极强能力,娴熟的掌握美颜工具;(5)懂植入,在产品预售前一个月左右,会在不同场景里植入产品,提前预热,吊足粉丝胃口。网红以个人生动的形象和真诚的互动,形成信任,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实现淘宝销售,网红经济体里有几个核心的因素:良好的个人形象+真诚或有趣的互动+累积的信任和粘度+庞大的粉丝数,分别代表了内容、互动、产品、关系链四个方面,新人新店在这四个方面都能照顾到位的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关键词]:商事登记制度 个体工商户 创业
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对我国现有的商事登记制度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商事登记制度,这一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工商管理单位对于商事主体的资格进行审查登记的一项程序,只有经过商事登记,并由工商管理部分颁发营业执照后,商事主题方能在市场上开展营业经营和商贸等业务。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万众创业一词,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而言,创业的春天到来了,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也助推了草根创业。
一、传统商事登记制度与改革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商事制度分散立法,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十分零散混乱,存在许多漏洞。各种规则有相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其次,对于登记事项种类繁多,前置性的审批有大量的资源浪费,导致成本与成效不相符合。商事登记是一种主体准入与监管制度,经营资格同主体资格相分离,对于个体工商户而言,取得营业执照是较为困难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工商注册制度终于提出改革,由“先证后照”转变为“先照后证”,实缴制度变为认缴制度等,推进注册制度的便利化,而这一变革,也给小成本的个体工商户带来了许多利好,如何在这一制度影响下,把握契机,规范小商户经营,推动创新创业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先照后证”对于个体商户之利好
(一)降低个体商户创业之门槛
“先证后照”时代,营业执照是商事主体资格凭证,对于经营这个门槛是一种提高,许多个体工商户,资金较少,注册资本门槛较高,需要进行实缴登记,也就是拥有了注册资本之后才可以申请商事登记获取营业资格,多数个体小商户都被此制约了道路,而如今“县照后证”则将创业资金这一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简化个体商户创业之程序
过去的商事登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重要障碍。原因在于行政审批类目繁多,时间长,涉及的部门多,费用多。很多时候一个商事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关的审批法规或涉及到的文件有几百条。一些负责审批的窗口工作人员就算经验再充足也是很难不出纰漏的。这不但存在安全和隐患,对于审批效率也是大打折扣。改革后,各部门各司其职,实行统一登记,三证合一。个体工商户需要提交的材料更少了,提高办事效率,也简化了登记手续。
(三)激活个体经济创业之市场
商事制度改革增强了个体工商户的创业信心,激活了创业市场。各县市的新注册的创业资本量有着明显提升。各个小微企业在资金流动上有了进一步自由,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无论是“先照后证”还是对于经营场所条件的放宽,也是一个福音。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了许多了优惠和扶持政策,大学生作为个体工商户中的一个创业新主体,不但视野宽广,从事行业超前,并具有独到的经营理念,商事制度改革删繁就简,只要写好认缴数额,以后慢慢缴纳就可以实行经营活动,对于资金紧张的大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创业的春天。
三、“先照后证”与“零首付”的潜在问题
商事制度改革后,虽然存在许多对于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利好,对于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实行了统一登记制,对于监管责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各个部门的职责需要其各司其位,因此十分考验各个行政部门的协同能力。但是从改革的试水情况而言,许多部门对于文件中对于监管责任的区分的熟悉度不够,例如对于“无证经营”的监管,很多行政部门认为是工商部门的职责,但实际上并不是。许多部门虽然配合工作,相互扯皮推诿的情况也仍然存在。
此外,放宽了商户地址的限制,对于许多违法商户而言,反而可以“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部分不够诚信的商户可以以此漏洞逃脱执法人员的掌控;注册资本的“零首付”对于企业的信用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成果是十分显著的,对于激活市场活力,加强个体工商户的创业信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上具有很好的初衷。但政策落地,如何使其落到实处,发挥政府便民、利民,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宗旨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各行政工商部门在职责上要有所明确,改变仅仅依靠行政手段“一刀切”的监管方式,综合采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发挥商事主体的自律能力,实现从“审批”到“监管”的职能转变,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更完善的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许登龙,刘里梅.新形势下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反思与建构[J].黑河学刊,2015(05).
[2]艾琳,王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行政审批视角解析――兼评广东省及深圳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4(01).
[3]“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课题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11).
【摘要】互联网时代,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乃至大众传播等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传播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从这个概念中不难发现,群体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以及传播过程。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的群体传播为研究重点,以宿松暴走团这一特别的群体为例,试图阐述互联网时代群体传播的发展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跨区域交往、匿名性传播以及大众化公益是互联网时代群体传播出奇制胜的三大法宝。
关键词 群体传播 跨区域 匿名性 大众化公益
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物理空间”。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群体传播转化成了以互联网的物理空间为基础的群体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其提供的物理空间从一个地区跨越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群体转入另一个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传播过程的单向性和传播角色的单一化局面。
一、跨区域交往缔造了群体传播的凝聚核心:不同个体,主体多元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传播交流活动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时空的阻隔源于传播技术的“时空偏向”。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宿松暴走团成员的区域、职业、收入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个体构建了跨区域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1、不同区域的主体延伸了暴走团的传播空间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 多份,回收有效问卷125 份。样本量之所以不大,是因为目前宿松暴走团正处于成立初期,成员数量不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宿松暴走团的成员主体主要分布在宿松县城,占总数的52.4%,其余成员依次分布在宿松县城的不同乡镇。由此也可以看出,宿松暴走团在延伸其传播空间上采用的是一种“先中间,后周围”的“圆心式”发展策略。毋庸置疑,县城的情况与周围的乡镇相比肯定有很大的不同。暴走团在发展成员方面如果仅仅着眼于宿松县城,将会导致传播区域空间的狭窄化。现在以宿松县城为中心向外扩散、辐射,不仅确保了暴走团成员的多样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其传播空间,从而保证了这一空间范围内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不同职业的主体拓展了暴走团的传播内容
不同身份的传播主体既有不同的传播内容,又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身份认同。认同,指的是“个体存在于社会必然的情感纽带,表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对外部社会的认同。”暴走团这个群体无疑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成员们的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群体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经统计发现,宿松暴走团的成员主要为三大类:工人占总数的38.1%、企事业单位人员占23.8%、学生占14.3%。工人作为“士农工商”中的一种,他们为群体传播带来的是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工资涨幅、工资拖欠等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人员而言,企业裁员、企事业单位招考、企事业未来的就业情况是他们传播的内容;学生身在学校这样一个“社会中的社会”之中,他们为群体传播带来的是学校的优劣度、教育局关于中高考的改革方案以及未来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上所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3、不同收入的主体丰富了暴走团的传播方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可以说是社会,包括社会关系制度,其中有政府、家庭、教育和宗教等制度。”当然,这里的社会关系制度也包括传播方式方法。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成员,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采取适宜的传播方式,为的是保证传播渠道的畅通以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调查发现,宿松暴走团成员的收入大致分布在1000—3000 和3000—5000这两个区间。这样的一个经济基础,使得暴走团的成员愿意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尝试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包括QQ 群聊、微信私聊、微博互粉以及论坛交流。
二、匿名性传播系牢了群体传播的交流纽带:多样传播,方式各异
跨区域的交往带来的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群体成员交流的匿名性。所谓群体传播指的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传播的自发性、平等性、交互性,尤其是信源不确定性及由此引发的集合行为等是群体传播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宿松暴走团的成员均是以网名互称。当问及成员们以网名互称的利弊时,成员们一致认为以网名互称的好处多于坏处。
通过分析发现,成员们认为,在暴走团这个群体之中以网名互称,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证自己的相关隐私情况,从而更好的建立“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群体成员关系;另一方面,大家彼此本来就不认识,都是为了各自的动机加入进来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就有弊,只不过是孰轻孰重罢了。当然,以网名互称这种匿名性的交流方式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其中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呈现给彼此的是一种“拟态环境”,给人一种虚拟飘渺的感觉;这样的一种情绪势必会在群体内引发“信任危机”,使群体成员间的诚信难以树立。
总体而言,匿名性的交流传播对于宿松暴走团来说是利大于弊,并且群体内大部分成员还是愿意彼此信任的,其间的“信任危机”并不严重。所以说,匿名性牢系了群体传播的交流纽带。群体成员在匿名的状态下,并没有将自己的身份淹没在人群中,也没有不顾后果的传播谣言;而是谨守群规,凭借自己的身份尝试各种传播交流方式。
三、大众化公益创立了群体传播的发展机制:爱传万家,公益随行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网站、公益活动、公益项目工程、公益捐赠等等。”毫无疑问,公益活动是公益传播的一个小部分。它和公益传播一样,也具有社会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开明,公益传播已然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主题。在跨区域交往传播环境下,传播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至此已经建构了公益传播的四维架构,即媒体公益、政府公益、企业公益和民众公益。换句话说,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传播事业的改革,使得普通民众也成为了公益传播的参与者,公益活动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态势。在传播过程中,这些“草根民众”的话题号召力、舆论影响力和资金筹措力与其他三个维度的架构相比,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据调查,宿松暴走团成立至今共独立组织了八期活动,其中多次与公益活动有关。日前,徽商旅游杂志社编辑部,安徽报业旅游有限公司,安徽商报,合肥网联手明道公益组织全力打造“关注罕见病,了解罕见病大型公益活动——爱,不应罕见”。与此同时,在2014 年12 月7 日早上,宿松暴走团聚集宿松在合肥上大学和上班的走友们参加由合肥明道公益健行社组织的“爱,不应罕见”第二期公益翡翠湖活动,旨在为宿松组织“爱,不应罕见”公益活动学习借鉴经验。
如前所述,暴走不仅仅是锻炼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随着公益传播的大众化发展态势,普通民众可以在自己所属的群体之内,以群体为平台、在遵循群体规范的情况下参与到公益传播中去。暴走团的群体成员尽管来自各个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在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同属群体成员,同为公益活动参与者。
互联网时代为群体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无处不在的“物理空间”,这一空间的建构,使得群体传播在紧紧联结传统的地理位置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了突破了时空传播的偏向,致使人们能够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方式多、效果强的互联网时代迅速建立一个新兴的传播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跨区域交往,不仅突破了传播时空的局限,而且建构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不同区域、职业、收入的群体成员都能“兵合一处”;匿名性传播,一方面使得群体成员彼此有了安全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群体成员在各自的身份认同之后尝试了多样化的传播交流方式;大众化公益,既赋予了群体成员公益传播参与者的角色,又为群体成员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发展机制。故此,跨区域交往、匿名性传播以及大众化公益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群体传播制胜的三大法宝。
参考文献
①孙藜,《“飞线”苦驰“万里天”: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D].复旦大学,2006,4:3
②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中信出版社,2012
③ 疏宜菲,《怀旧·记忆·城市认同:——对合肥三孝口天桥拆迁引发的怀旧潮现象解读》,《人·社会·技术:新传播革命与当下中国》[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④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3
⑤邵培仁,《传播观念的断想》[J]《. 杭州大学学报》,1997(2):131-132
⑥隋岩、曹飞,《论群体时代的莅临》[J]《. 北京大学学报》,2012(5):142-145
⑦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 新闻传播研究》,2005(3):23-25
⑧王炎龙、李京丽、刘晶,《公益传播四维框架的构建和阐释》[J].《传播学研究》,2009(4):19-20
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0-81
金融危机
也是价值观念的危机
最初是金融危机,后来变成经济危机,最后成为了信任危机。这是经济危机,也是价值观念的危机。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很好地为普通老百姓服务,如果只是上层人能够从中获利,而普通老百姓看不到希望,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这种市场会有一些反思。――希望行动组织创始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布莱恩特在“预防下一轮逆流”分论坛上认为。
我认为我们学到的教训之一就是把实体经济和所谓的虚拟经济分开。回到基本面上来,充分利用金融的手段作为工具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当然,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监管。――弘毅投资首席执行官赵令欢在“闭幕全会――全球复苏的未来步骤”分论坛上。
美国、中国都应该对伦理和道德有所加强,比如说公司的责任等。华尔街的一些金融欺诈和他们所组建的金融工具,任何谨慎的经济学家都不能赞成这样的做法。所以,伦理和道德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重要部分,这和重建经济是相关的,我们要从下到上来进行经济重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全球影响”论坛上说。
目前政府不能
撤出经济刺激方案
说到经济复苏的性质。德意志银行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位于全新的一个环境当中,我们在未来可能还需要有更多的刺激计划,但是同时还要确保不带来通胀的危险。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在未来几年也会有很多的波动,还会有失业的问题,消费的减少,这可能进一步加剧波动。――德意志银行副董事长科赫・韦瑟在“重新调整全球需求”分论坛上认为。
在不同的欧洲国家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中国一揽子刺激计划投资只占到了中国GDP的3%左右,不过在各国中这个比例算高的。跟先前相比,我们已经顺利地、尽快地在摆脱衰退的影响。我觉得政府现在不能马上就撤出经济刺激的方案,否则会陷于更糟的局面。――比利时经济和改革部部长文森特・范・奎肯本在“重新调整全球需求”论坛上表示。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我们觉得价格和市场的复苏,可能是会比较疲软的。经历了泡沫以后,我们的震惊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过去短短的一年中,政府出台了这么多刺激政策,我想问一个问题:以后需要这样的刺激计划逐渐退出时,那时应该怎样退出才不会导致经济在危机以后更加脆弱?――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在“全球经济展望”分论坛上说。
在危机的前一个阶段,贸易的下降要比1929年的时候更快,因为如今的世界比那时更加相互关联。其实世界贸易已经开始复苏了。1929年用了3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复苏,但这次只用了12到14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复苏。现在已经到了转折点,我认为贸易将会以健康的速度增长。――哥伦比亚贸易、工业和旅游部长路易斯・吉列尔莫・普拉塔・派斯在“全球增长融资”分论坛说。
我觉得中国经济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我们也要承认有一些风险,短期来说,工业产出增长其实比较弱,只有7%左右,而且净利润还下跌了30%。同时在资产市场中,我们看到泡沫在逐步形成,所以现在是非常困难的情况。在实体经济中是通缩,而在资产市场上包括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还有房地产市场都是有通胀倾向的。这对于世界还是中国来说都是非常新的现象。――中国银行集团常务副行长朱民在“全球经济展望”论坛上认为。
新增长点或许
会发生在能源等领域
经历了这一场将近一年的经济危机以后,人们在能源方面有了更大的需求,对于人民的健康发展有了更多的需求,人们更多的想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世界,发展自身。我想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需求。因此,新的增长点或许会发生在能源、生物、信息等领域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培育新增长点”分论坛上表示。
高科技的领域是一个新的领域,如能源,如现代的通讯,如绿色产业,如消除一些垃圾和废品,这是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劳动力就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重新设计亚洲的增长模式”分论坛上认为。
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以一种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变得富有以后,不会说每家要有两到三辆SUV的汽车。我们将以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方式来进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稻葵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全球影响”论坛上说。
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过去两年中,发达国家经历危机和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出现快速增长的双速或脱钩现象可能面临逆转的新挑战,即相对于自身增长潜力而言,发达市场将通过某些超常规手段,维持一个较高水平,而新兴市场或将下滑。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一些人提出“脱钩论”来理解双速增长现象,认为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经济开始更多依赖内部需求,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持续下降,因此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会对亚洲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这种对双速现象作出机制性解释的理论很快被证明是一种“神话”。亚洲国家虽然增加了区内贸易,特别是增加了对中国的出口,但这些出口品经中国加工之后作为最终消费品是输往美国,即亚洲区内贸易主要还是区外市场的最终需求所驱动。
增长脱钩现象背后,包含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即发达市场的消费需求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国际收支或经常账户失衡的不断积累。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新近的第三季度《全球宏观经济季度报告》指出,近期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与全球失衡规模下降同步。这也说明新兴市场的增长仍旧比较明显地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
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依赖是否那么强烈?经历危机冲击之后,主要的发达市场出现周期性的或政策刺激下的复苏,危机治理过程中对全球失衡的结构性调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发达国家新的复苏未必能通过贸易流惠及新兴市场;其复苏中的挫折,以及应对进程的政策调整,可能还会给新兴市场带来风险——这正是“逆向脱钩”背后的逻辑。
需要看到,美国经济的好转很可能是周期性因素所致,而其风险的积累却是结构性的。近期尽管美国实体经济温和复苏,但其依靠负债消费的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不可持续的风险始终存在,出现大问题时,就会以各种方式打打强心针、搞搞“人工呼吸”,渡过难关再说。
眼下,债务上限谈判陷入僵局,美国政府停摆长期化及债务违约的风险凸显。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对美国自身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此通过出口等部门对新兴经济增长构成冲击,并且还可能通过资产渠道溢出,对新兴市场产生重创等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从历史来看,美国债务违约总体上是小概率事件。但有两个理由,让我们对美国债务违约保持严重的关切。一是对美国的违约缺乏可置信的外生惩罚机制。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不仅没受到任何惩罚,反倒一举解决了双赤字问题。二是,缺乏能够很好替代美债的安全资产。即使美国真的违约,美债市场相比之下还是全球最安全且流动性最高的市场。
即便美国债务违约问题找到暂时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政治上达成了上调上限的共识,未来仍然面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及长期利率上升可能带来的风险。
近来,在媒体上消失许久的陈智频频出现在各种商务活动中。但重出江湖陈智意欲何为,人们还没有看清楚。
2011年11月,铜锣湾集团董事长陈智“2012世界经济展望论坛”上表示,目前内地住宅市场的“去投资化”趋势并不代表商业地产领域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商业地产的投资理念与住宅地产完全不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需要注意由住宅市场调控而带来的投资误导。
陈智堪称零售业态的教父级人物,被誉为“中国摩尔之父”。
1996年,是中国零售业大变革的一年,当时超市已大行其道,连锁经营模式已被广泛认可,沃尔玛在这一年进入了中国。恰巧就在这一年,在与国外朋友的交流中陈智了解到Mall业态,凭着行业感觉,陈智坚信Mall将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消费环境却非常落后。随着都市节奏的加快,人们非常需要Mall这种集休闲、娱乐、一站式购物于一体的商业形态。同时,Mall这种业态,对资金、人才、品牌、管理等有着更高的要求,比较难以复制。”陈智说。1998年,陈智在深圳华发北租下三幢厂房,开始了“造Mall行动”。经过3年的筹备,铜锣湾广场华发北店于2000年底开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铜锣湾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扩张着。然而,购物中心是一项巨大的投入,并且其成本的回收周期也比较长,为了保证快速的扩张,陈智还采用了“贴牌”模式:自己输出品牌,与地产商合作开发。很多地产开发商,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使用铜锣湾的品牌。此举实际上也是让铜锣湾由最初的实体经营,转向了品牌经营的轻资产模式。
到了巅峰期的2006年,铜锣湾在全国的门店发展到了66家,从数量上来看,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场对行业的启蒙运动,同时也把陈智的MALL梦想推到了一个极端的高度。
2006年2月29日,一场危机从大连铜锣湾广场爆发。事情的起因是大连铜锣湾广场拖欠一个半月的电费。当天早上九点钟,当大连铜锣湾广场近千名营业员正要入场的时候,突然全场断电。本来是因突发事件引起的问题,却很快被解读成为资金链断裂,并且此信息被大量传播出去,致使大连铜锣湾广场供应商停止供货甚至强行撤回货品,导致该店从第二天起无法再正常营业。这一事件又被媒体在全国迅速放大,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波及整个铜锣湾集团,也让陈智遭遇了从商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