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行业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安阳素有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之称,纺织服装业是其支柱性产业之一,安阳生产的内衣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5%到20%。截止2014年12月,全市纺织企业收入达150亿元,从业人员达15万人,但4000余家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仅有70余家,98%以上为中小企业。
近年来,纺织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产业经营形势日渐严峻,而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正处于瓶颈阶段,特别在营销策略上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低价格竞争模式使得它们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对其特征、现有营销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从市场细分和重新选择目标市场、4P组合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的特征
按照国家工信局2011年制定的标准,中小纺织企业是指工人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收入在3亿元人民币以下,或总资产在4亿元以下的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进行纺纱、织布、染色整理以及服装、家用及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化纤用浆粕、化学纤维等加工生产的企业①。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资金、科研和人才等劣势,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以下特征:个体工商户多、发展空间小、生产车间面积小、技术人员少、产品集中于低端品类,同质性高,质量无保证、家族式管理,后继无人、消防隐患严重等。
二、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市场营销的现有特征
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实力、产品结构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采用的营销方式也较为特殊。经过对安阳市五大纺织工业园样本企业的调研,笔者发现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市场营销的现有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本地纺织面料企业数量众多,产品集中于低端品类,同质化程度高,生存环境差,只能靠价格战。安阳市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生产方式仍旧是家庭小作坊式,规模小,条件差,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个别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因此,为了打开销路,它们之间只能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2、销售渠道比较传统、单一,运用电子商务少。安阳市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营销自己的产品,主要靠参加纺织品展销会、订货会、定期给客户寄送布料小样等方式,渠道相对单一。
3、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和长远规划。安阳市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理念和产品定位,完全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盲目跟风生产的冲动。另外,它们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许多企业只满足于为大型纺织企业代加工,不顾长远利益。
4、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尚未采用联合生产、集中销售的方式。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目前都是一些家族式企业,销售人员主要靠企业主及其亲属,基本上既要负责生产,又要负责销售,不仅缺乏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而且缺乏分工和专业性,销售行为也极为不规范。企业主也缺乏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
三、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市场营销的应有策略
通过分析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的特征和现有市场营销的特征,可以看出,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的营销策略应重在差异化产品,重在对市场进行细分,然后根据自身经济、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实力来确定缝隙市场。
1、市场细分和产异化目标市场
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实用,而是丰富多样,比如要求纺织品具有一定的装饰、保健、生态等功能,因此,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应该多多开展市场调研,对空白市场进行分析,把握消费者的动态需求,然后进行专业化经营,做到以专补缺、专精致胜,这样才能走出产品同质、靠价格战生存的困境。之后,综合考虑自身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实力,不盲目跟风,瞄准缝隙市场扎扎实实生产。
2、4P组合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Product)
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首先应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即制定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他们应注重产品的功能开发,生产出产品的卖点,或者说针对消费者的痛点设计产品来解决它,设计也应该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市场变化。它们也应该利用自身贴近市场的优势,多开展市场调研,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例如消费者对功能型纺织品的需求上升了,就多设计、生产功能型纺织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代加工或者基本设计上。
(2)价格策略(Price)
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的价格首先应该灵活,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应该进一步区分,针对不同运输距离、不同市场需求、不同下游客户采用不同价格,以期促进销售。其次,必要的时候注册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注册品牌,品牌打开销路后,也就可以提高定价。价格应该适中,太低或者太高都不利于产品销售,太低可能让顾客感觉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太高则会使价格敏感型客户流失。
(3)促销策略(Promotion)
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的资金相对贫乏,使用电视广告促销不太实际,但可以借用互联网进行产品宣传,例如中华纺织网、中国纺织网等。它们可以利用安阳市交通广播、街道小广告等方式,增加本土知名度。因为专业的销售人员少、家族式管理等,人员促销和公共关系可以大力发展,例如聘用专业的销售人员进行推销,采用联合生产、集中销售的方式,改善专业销售人员的待遇,加强对专业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和培训指导等。
(4)渠道策略(Place)
渠道策略的具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直接式和间接式、长渠道和短渠道等,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也应该尽量拓宽销售渠道,尤其是要尝试进军电子商务领域,要展开线上营销。因为线上营销模式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以使得下游客户及时看到产品图片、介绍,在产品图片或产品详细介绍上可以包括面料的价格、花型、颜色、规格、交易模式、用途等细节。
安阳的纺织产品历史悠久,纺织行业发展迅速,安阳市中小纺织企业倘若能将上述营销策略运用一二,一定可以赢得更大的利润。(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关键词:纺织业; 夕阳产业;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0202
1引言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解决社会就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方面,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原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纺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得到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很多纺织企业生存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更加突出,由于经济下行条件下终端市场对消费品提价的承受空间更小,预计行业出口和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将更为明显,纺织行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趋紧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纺织企业加快调整。
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所提供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上述三点特征是识别和判断某一产业是否衰退的主要尺度。
2文献回顾
郭先登认为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标准战略”,纺织服装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把握住标准化进程,坚定地实施标准战略。姜延书与张倩倩利用灰色理论研究了纺织业与信息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邹小芳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机制和措施。徐文娜、郭衍明研究了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梁日杰认为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商机,并非所谓“夕阳产业”。
3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些年这种比较优势的强度正逐年下降。
然而,纺织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出口。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发展为集纺织生产与消费一体的大国,国内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为纺织业创造了机遇。从绝对量来说,纺织业的产量和资产总额在不断增长;从相对意义上说,除2008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占GDP比重和纺织业的增长率下降外,自2000年来两者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所以纺织业并不符合夕阳产业的定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
在纺织工业被赋予高科技、新材料的概念后,纺织工业不仅一举摘下了夕阳工业的帽子,还一跃成为朝阳工业,且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成长及想象空间。新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服务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规模化协同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制造更能体现出品牌、色彩、文化的艺术性,是科技与品质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差异化发展是提高企业附加值的具体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的方向。
虽然纺织产业一直在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中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1)在行业经济规模效益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核心生产技术缺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多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改变以成本导向和价格竞争为主的模式,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边延伸,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靠服务、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该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指系统性的领先竞争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组合形成的比较优势。(2)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3)以技术研发为依托,构建技术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竞争更加体现在生产技术创新、面料品种创新等一些科技因素方面的竞争。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进而获取高额差异利润,是纺织业进步的重要保证。(4)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纺织业科技和管理后备人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我国纺织业现在陷入困境,并不意味着纺织业是夕阳产业,而是促进纺织业进行行业重组的重要机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纺织业要保证棉花等原料的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供应链各环节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这些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企业,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快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纺织产业链,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关于纺织业实施标准战略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01).
[2] 姜延书,张倩倩.基于灰色理论的纺织业与信息业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
[3] 邹小芳.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4] 徐文娜,郭衍明.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2011,(22).
As a livelihood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extile industry enjoys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ccelerating the relocation and upgrading of textile industry will lay a solid basis for turning China from a big textile producer to a textile power.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reloc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 industr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patterns of industry reloca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individual enterprises to the entire textile chain, which includes from the bottom to top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industry chain. Therefore, the study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极大地冲击了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纺织贸易量骤降,中国纺织行业深受其害;2012年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纺织企业愈发艰难。
从国内来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等纺织业较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因此,研究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创新模式,或者中国纺织产业转移中的模式创新对于我国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际纺织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特征
当今的产业转移并不是产业简单地在空间上的位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使得产业转移或重组成为可能。
(2)以产业链的整体协调为基本特征
东部地区的纺织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企业)为先导,通过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和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当地发展配套或关联产业,实现生产、加工和供应的本地化,使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够迅速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能够实现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种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同步转移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推动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
(3)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优势
在历经金融危机之后,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承接地的综合优势,而不只是关注降低成本。因此,中西部省份中产业配套条件比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具有承接优势;土地资源单位价格比较低和物流成本低的更容易被优势产业看好;能源资源充足、服务优质和发展前景广阔的地区更容易被相中;思想比较解放、观念比较新的地区更容易承接转移的产业。
(4)由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被动转移向谋求发展的主动转移转变
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在发展初期忽视了环境保护,使资源消耗过度,地表水体、空气等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这些地区对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等的大幅上升,这些地区不再是一味的被动转移,而是主动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进行结合,将一部分产业转移至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的动因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1. 资本的内在趋利性
资本与要素在空间上重组的目的是寻求效益最优,资本的趋利性是最基本的转移动机。若Ⅱj>Ⅱk,则向j转移。
纺织本质上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追求更便宜的劳力、原料资源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动机,然而现代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范畴与早期有很大区别,资本不仅仅是实物资本,包括智力资本、要素资源如人才不仅仅是一般劳动力,还包括设计、研发等知识人才,以及信息资源。对于加工制造业,西部地区的一线劳动力更便宜,然而对于时尚品牌企业,资本更愿意向沿海大城市集聚,即资本不同的流向。
因此,与早期的纺织产业转移不同,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常常是双向的,中西部一些区域一方面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将产业资本和设计营销贸易中心向东部沿海转移,以获取市场信息、销售渠道、订单并吸引高级研发与设计人才。而原来在东南沿海的企业,如山东如意集团等,一方面向新疆和重庆等地转移原料加工等传统制造业部分,扩大投资和产能,另一方面又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意大利、日本等地的高端面料和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商。
2. 外部产业生存环境变化
就影响我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的外在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不足、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等,这些因素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我国纺织产业进行转移创新。
(1)成本上升
近几年,纺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11年8月,我国棉花价格328指数维持在1.9万元/t的高点,国际棉价Cotlook A指数为116美分/磅。同时,随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全国各主要省市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东部的纺织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又先后有35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表 1)。从整体上讲,2011年全国范围的最低工资标准在调整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这种趋势还将长期持续。
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分为 3 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纺织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产业链集成创新。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其内容通常包括产品、工艺、流程、功能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从而达到转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目的。例如,2011年,华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蜂窝状微孔结构功能性涤纶产品;还首次将日本涡流纺纺纱技术应用于色纺纱生产领域,采用粘胶、棉纤维染色-混棉-清花-梳棉-并条-涡流纺生产的工艺流程,开发出系列涡流纺粘胶、粘棉混纺色纺纱线,填补了圈内涡流纺领域色纺纱空白。同样,恒力集团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了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吸湿排汗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产品,并迅速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当然,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形成;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足,且投资分散;将创新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较差等。
(2)制度创新
针对一个或多个工业/产业园区,需要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创新机制,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有制可依”。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说,当前纺织工业正值产业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行业企业应积极开展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有效促进纺织行业的整体提升和全面振兴。
面对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的现状,需要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园区协作机制,如: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纺织工业领域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及环境友好型纺织化学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偿共享、保护和交易机制等。这种模式是以有效的政府支持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纺织产业基地、纺织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如新疆的阿克苏纺织基地、江西奉新纺织工业园、四川彭州纺织服装工业园、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园等。
当然,体制或制度创新离不开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参与。只有在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下,我国纺织产业转移体制或制度创新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3)产业链集成创新
产业链创新可以是从某一位置或节点注入新的元素,从而带来部分或整个产业链的变革。目前,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纺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关键。
现代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创意产业,既存在于依托技术创新的供给型的创新活动,又普遍存在于消费导向型的创新实践中。文化创意具有跨行业跨地区、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特殊性,所以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入文化创意的因素,每个结点的创意都牵涉到相关的横向产业的价值链。实践也证明,纺织产品注入的文化创意含量越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市场竞争力也越强。
产业链创新也可以是集成创新,即整合和优化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实现产业链集成创新。例如2011年,华孚通过引进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引导色纺时尚向纵深进行,不断创新整合产业链。
四、结语
产业转移的表象是资源等要素的梯度流动,其结果则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的升级,转移方通过转移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转而寻找新的产业角色,从事新产品开发,或跨入新产业、新领域和新价值链;承接方则通过接受这些资源和生产要素,增长经济发展动力,创建新的产业,开拓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全球产业网络(GPN)重构的背景下,只有通过转移创新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优配置,也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廷,杨峻,顾庆良. 全球产业网络重构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萧琛,胡翠,石艾. “民工荒”的原因、应对与劳工市场制度变革前景[J]. 社会科学战线,2010(11):52-58.
[3] 卢根鑫. 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4):33-42.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构成和特点
产业链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环节的产品为后一产业环节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纺织产业链属于顺向关联,所谓纺织产业链,是指从石化工业、天然纤维原料生产到化学纤维生产、纺织加工、服装制造直至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纺织产业链中的各产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归纳为:石化工业为化纤工业提供原料(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聚丙稀等);天然纤维生产业为化纤工业提供绵短绒和木浆等原料;化纤工业为纺织服装业提供各种纤维;纺织服装工业为消费市场提供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可分别归入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呈现以下特征:构成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是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相互间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从战略供货到核心业务领域内的合作);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于技术背景的变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各产业环节在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发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变动。
我国纺织产业链中化纤工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是连接上、下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业务是负责吸收国内外石化工业和天然纤维生产业提供的原料,为下游纺织服装提供纤维。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目前化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1%,居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国化纤工业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纺织产业链的角度看石油涨价的影响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其价格上涨必然引起各行各业的变动。原油涨价由于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波及到化纤纺织产业。这种影响不妨称之为“多米诺效应”。
石化产业是纺织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其产品提供给化纤企业作为原料,其中主要是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目前,国内聚酯原料PTA/EG的供应严重短缺,大部分依靠进口,这两种产品是石油的后道产品,价格走势直接受石油走势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势必导致进口石化原料的价格上调,而国内的供应量会因成本增加而缩小。
原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石化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扬,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化纤行业深受影响。我国的化纤产品以合成纤维为主,占总产量的92.24 % ,粘胶纤维仅占7.76 %。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平均高达60 % ,其中聚酯原料EG高达77.7 % ,锦纶原料CPL也在65 %以上。根据化纤行业协会对2005年上半年化纤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上半年我国化纤行业共进口各种主要合成纤维原料555.7万吨,同比增长6.88%,主要合成纤维原料进口金额5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9.51%,进口均价也增长了30.53%。由于价格上涨因素,上半年进口合成纤维主要原料多支出14.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换句话说,上半年化纤行业生产成本增加了124亿元。由此可见,8月份石油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将使化纤原料国际价格升高,国内石化产业供应减少,我国化纤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纺织品服装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绵纺织、丝绸、服装等亚行业中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现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正在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要想稳定发展纺织品服装工业,就必须解决纺织原料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国内天然纤维生产处于停滞阶段,化学纤维成为天然纤维的主要替代品,1990年,中国化纤仅占纺织纤维的22.9%,这一数值1995年提高到34.7%,2000年接近60%。化纤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纺织纤维原料。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化纤原料价格上升,我国化纤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生产成本升高,影响下游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地弱化了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削减了化纤企业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型化纤材料的能力,阻碍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
进一步细化纺织产业链,石油――PX――PTA/MEG――聚酯切片――涤纶长丝/短纤――纺织面料――服装。从这一流程就可以看出,原油是整个链条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油价格的波动将极大地影响产业链下游产品。
纺织企业应对石油波动的策略
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纺织产业影响巨大,鉴于纺织产业链的特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战略联盟关系。因此,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行业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支持。
产业方面的策略
纺织产业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承担着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从长远看,原油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府要想打破石油能源的瓶颈制约,可行的方法有:1、调整合成纤维出口关税政策。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系,自2003年起,我国绝大部分合成纤维原料与其对应纤维的进口关税出现了明显倒挂。关税倒挂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可以采取公开暂定税率形式,降低合成纤维主要原料进口关税,税率应与对应纤维进口关税持平;2、建立适当的金融体制,支持启动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 的期货贸易市场。近几年,由于国内PTA、EG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聚酯涤纶发展,造成当前国内供应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解决。短缺也引起PTA、EG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PTA、EG期货市场,以求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和规避企业和行业的经营风险;3、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纺织产业链发展中的能源结构;4、开展国际合作,增加获取世界石油供给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渠道。
行业方面的努力
纺织产业链中的各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策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对本行业的影响。由于化纤行业是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受影响者,同时该行业具有发展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料进口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低,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很难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特点,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原油价格上涨,化纤企业应该审慎的对待问题,不是采取简单的价格转移等方法,建议采取的策略如下:
加强成本管理,厉行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通过加强企业改组、改革、改造和管理,大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以削减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
调整产业结构,向上游产业延伸。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控制引导化纤行业中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企业跟风的运营行为,正确进行战略决策,鼓励有资本和能力的企业向上游产业延伸,一方面可以提高聚酯原料自给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结构合理,解决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战略联盟关系。
化纤行业处于纺织产业链中间位置,起到桥梁作用。石油价格飙升风波中,受到威胁的并不仅仅是某个具体行业,而是整个纺织产业链。因此,化纤行业应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与石化产业及纺织品服装产业联系,共同应对原料价格上涨,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加大技术投入比例,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技术开发是指企业把新思想、新构思转变为新产品原型或样品的过程。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投入比例一般为2%―3%,仅保持在维持阶段,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议价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比例,以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国际客户的认同。
化纤行业必须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强化化纤新产品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化研究,重视差别化纤维、功能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一体化和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展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纤维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替代产品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功能优势具有广阔的空间,必须开发生产出优于天然纤维的功能,适应高油价带来高成本的纤维新产品,开创化纤工业的新局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纺织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纺织业无论是在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微观方面,还是在增加政府财政,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宏观方面都具有也不可或缺的作用。1.我国纺织业的特点。首先,我国的纺织业所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复合型产品,且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纺织产品品牌,这样导致了中国的纺织品只是单单的以加工为主。其次,我国的纺织业没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纺织业还是采取了一最简单,最原始的人力资源投入为主,没有做到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即纺织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最后,纺织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纺织行业的低碳化程度不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综上所述,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的行业。2.我国纺织业的现状。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金,其增长幅度超过了70%,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翻了一番,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得看到目前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纺织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纺织业的发展的形势,利用本土优势以及飞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已达到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纺织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便将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科技紧密联系,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二、纺织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概述。现代企业与原先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在企业运用了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不单单只是一味的生产,而是更加的追求企业的综合效益,譬如企业出现了聚集效应,也就是运用类似的原料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便来节省生产环节的支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原料,实现废气废渣再利用,从而扩大生产利润,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纺织生产。2.我国的精益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业的精益模式有以下的特征:2.1将产品作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纺织行业中,通常将产品作为生产的中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生产,通常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道程序相互协调进行,也就是说成品的形成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是多道工序综合而成,这就需要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精益的模式下,经过严密的计算,充分的利用各方的技术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使得一个最终产品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化的。2.2生产调度是控制生产方式的中心。围绕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就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生产调度,在整个纺织生产当中,将生产的任务进行下放,落实到每台生产的机器上面,每个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进行生产。对于总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知道每个生产部门的具体的生产的计划以及时间,这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衔接,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工序的滞留将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精益模式下,生产调度就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而不再是各个部门关起门了计划自己的工作,而是统一规划,这样就节省了各个部门生产的衔接时间以及衔接所耗费的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3生产控制有序化。就纺织行业而言,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节节相扣的,也就是说,前一道工序的成品就是后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弥补计划环节以及控制本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全公司生产的有效的控制,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各分厂在总厂的带领下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安摊生产,由此整个生产是一个并联的生产方式,是齐头并进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严格控制的计划控制和整体均衡,使得整体的生产时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4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相对于旧模式,精益的模式管理下,企业更加具有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在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更方都是有序而行,各方的配合也是更加的紧密,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标准来依次进行,各个环节也是有序的进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各方均衡的有序的发展,企业的认识管理也是具有规范化,不再是过去的家族式的管理,讲人情攀亲戚的局面,而是有着严格的人事制度。2.5管理目标明确。纺织业的工序化流程,以及工序之间的诸多的因素,使得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以及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的管理规模越来越脱离市场的发展,这一传统的生产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应势而生,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揉合后以取代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6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精益模式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了纺织行业,这无疑是纺织行业的一大创新。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传统的纺织行业,是一次科技与手工的伟大的结合,这一结合大大的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了纺织行业的陈旧的管理观念。从原始的多层次的人工管理到标准化、程序化的计算机管理是纺织行业的一大进步。只有把握这种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
三、纺织行业再发展的意义
纺织行业的精益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观念,譬如管理内涵更加的深化,效率一效益一效果的兼容观念,以及管理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机制,纺织行业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的机制,而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柔和了现代的科技以及管理手段,是纺织业的再发展。在科技信息的时代,我们在追逐信息化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的经济产业赋予新时代特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最终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之中,我们应该将时代性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传统的纺织行业再次发挥其经济的职能,重回其经济的巅峰时代。
四、结语
整篇文章,通过了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在精益模式下的新发展研究,来表达传统的行业并不是意味着淘汰,利用现代的生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能够发挥其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纺织行业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巩固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军华.纺织企业现代生产管理模式探讨与实践[D].
[2]张国华.纺织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主要领域[J].产业研究,2011(04).
[3]伍国钢.改制纺织企业管理重建模式研究[D].
纺织运行优于全国工业总体水平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出口、效益指标增速较上年平稳回升,投资增长基本正常。纺织工业行业经济运行整体运行状况优于全国工业总体水平。具体表现为:
生产增速有所放缓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总体减缓,主要大类产品产量增速普遍下降,服装产量同比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化纤、纱、布、服装产量分别达到1990.0万吨、1670.7万吨、319.9亿米、124.5亿件,同比分别增长5.8%、8.8%、8.9%、0.6%,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8.8、4.4、2.8、7.2个百分点。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以及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是造成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出口增速同比回升
2013年以来,纺织行业出口累计增速总体保持稳定,根据海关数据,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2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0.4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543.81亿美元,同比增长9.74%;服装出口额为765.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0%。行业出口同比较快回升主要与上年年初基数过低有关,恢复性增长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棉制产品出口反弹尤为突出,1~6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6.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19.3个百分点,较同期非棉制产品出口增速快7.7个百分点。预计随着基数效应减弱以及一些非需求因素逐步消除,纺织行业出口增速可能出现回落迹象。6月当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仅增长5.1%,增速较此前月份明显减缓。
内需零售增速环比有所提高
受国内宏观经济减速、消费信心不足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我国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有所减慢,纺织行业经济运行面临内需增长动力放缓压力,上半年,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9%,较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0.8个百分点。但受季节性因素影响,6月当月服装零售环比有所上升。6月份,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较1~5月份反弹3.9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2.3%,是上半年最快月度同比增速。
投资增长基本平稳
2013年以来,纺织企业投资信心较上年有所恢复,行业新开工投资项目稳定增加,投资总额增速虽同比有所放缓,但与上年末相比增速基本平稳。1~6月,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实际完成额为3915.9亿元,同比增长 15.0%,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为7279个,同比增加5.9%,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6个百分点。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增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6月中西部投资额占比达到40.1%,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增速18.1%,快于东部地区4.8个百分点。
运行质效稳定增长
2013年以来,随着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及市场适应能力增强,纺织行业总体经济效益状况较上年同期明显好转。1~5月,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0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02.9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89.5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上年同期20.5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6%,较上年同期略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周转率同比提高8.8%,总资产周转率同比提高3%,三费比例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3.6%。绝大部分子行业效益提高较一季度有所加快。
下半年纺织下行压力巨大
2013年下半年,纺织行业面临的运行环境总体仍较为复杂,支撑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但各种外部压力也不容忽视。初步预计,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生产、销售、效益、投资等主要运行指标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随着上年同期统计基数升高,下半年行业产销、效益增速将较上半年有所回调。下半年,影响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因素主要有:国际市场需求依然低迷
2013年以来,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情况并未显著恢复,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压力也并未彻底缓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5月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下降5.0%,1~5月日本进口额(以美元计)同比下降2.9%,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依然低迷;在棉价差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美国、欧盟、日本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0.4、5.1和1.6百分点。
下半年,国际市场整体仍缺乏回升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再度调低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1%,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且下行风险仍然存在。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需前景依然低迷,不确定性较高;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部分简单加工订单进一步向国外调整转移的趋势仍将继续。纺织行业出口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出口总额难以持续维持上半年的增长水平,增速有一定的回落空间。
内需保持平稳增长
受国内宏观经济减速、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我国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此前年份均有所放缓,纺织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也因此有所增加。但与波动较大的出口相比较,上半年我国衣着类消费增长总体平稳,4月以来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速呈现逐月回升走势,内需市场对纺织行业的平稳运行仍然发挥了首要支撑作用。
下半年,内需市场的基本面总体依然稳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以及消费渠道、模式日益丰富多样,我国衣着类内需规模仍将继续稳步扩大。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季度以来居民的消费意愿环比有所回升,表明随着市场信心逐步趋稳,衣着类内需增速也仍有提升空间,将继续为纺织行业平稳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内外棉价差影响依然突出
【关键词】:纺织印染;节能减排;技创新
1 浙江省印染行业发展现状
印染行业在我省行业地位突出。2012年,全省共有规上印染企业669家,印染布产量为344. 88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59.16%.是全国最大的印染产业基地。印染行业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其上游承接着化纤、棉纺、织造等行业,下游承接着服装、家纺等行业,是影响纺织服装整个产业链质量和档次的关键环节,2012年,与印染行业直接关联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值达10122.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7%.是全省工业规模最大的产业链。
印染行业集聚发展明显。印染企业主要分布在绍兴、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区,产能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0. 54%、13. 84%、10.02%,8.78%.占全省83. 18%。同时,印染产品发展各具特色,如柯桥区、萧山区、秀洲区的化纤面料印染、嵊州市的绸领带面料印染,余杭区的家用纺织品印染、桐乡市的羊毛衫印染、湖州市的棉布印染,长兴的里子绸印染等,印染业与上下游配套产业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纺织产业集群。
印染行业技进步加快。近年来,我省印染企业技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小浴比、短流程等节能、降耗、环保的装备和工艺比重加大,在线检测和监控系统得到开发和应用。印染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印染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得到很大改善。涌现了一批如绍兴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绍兴庆茂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杭州达利绸有限公司、湖州美欣达印染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新产品开发和节能减排的标杆企业。此外,省政府把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作为技创新综合试点的重点领域,确定了1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围绕纺织印染行业升级需要的高速数码印装备、智能化低浴比染色机、节能减排定型机、机器人印花生产线进行关键技攻关,以促进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步。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实推进。我省印染行业积极推进染防治从“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推广印染废水处理、集中供热、余热回用、废气处理、集中烧处理等环保、清洁印染加工技术。通过提高淘汰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共淘汰落后印染产能62.79亿米,淘汰落后企业114家。绍兴柯桥区于2010年启动了印染产业集聚工程,计划将占全区80%产能的印染企业集聚到滨海开发区,打造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2012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染高能耗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浙江省印染行业淘汰落后整治提升方案》,明确了整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整治任务及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大了推进行业节能减排的力度。
2 浙江省印染行业未来展望
浙江省印染行业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仍需加快技术改造、注重节能环保、提高应对能力,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们需要以纺织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目标,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们做法和经验。首先,本文为将分析世界纺织产业链的格局,明确哪些是纺织工业发达国家以及产业链的特征,找出我们和这些国家的差距。美国、日本以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层次的最高端,这些国家出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掌控着市场渠和最尖端技,占据产业链的两端(技术、专利和品牌服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第二层次,这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掌握了服务机制,产业结构得以调整,而且注重原材料的研发,掌握了产业链的前端(技术和专利)。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则处于第三层次,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加工制造领域有较好优势,纺织印染行业基础较好,并且规模在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该层次国家的纺织印染产品以出口为主,近年来外需恢复缓慢,该层次国家印染纺织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则处于产业价值链层次的最低端,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低,有一定的纺织产业基或具有接收纺织产业转移的部分条件,目前致力于大力拓展纺织印染业的规模。
从上文对处于纺织印染行业各产业价值链层次国家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以我国为首的第三层次国家与第一、二层次国家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占据着产业链不同的位置。一、二层次国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两端,掌握着纺织印染的尖端技和品牌。微笑曲线理论认为,产业链的两端是获利的高位。而我国则主要负责产品的组装和制造,处于微笑曲线理论中的获利地点。浙江省作为中国的纺织印染显然存在着技术、产品和品牌所导致的利润里低下的问题。
我省印染行业利润率低下,一方面是由于印染技与产品与先进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印染技方面,我省相当多的企业仍处于简单技装备阶段,投入研发费用较低,绝大部分企业以仿制和来样加工为主。其次印染产品与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染色牢度、手感和功能性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产品的多样性和附加值方面仍非常欠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省印染行业需要以第一层次国家为模板加大技改造力度以及R&D投入,装备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大力发展技性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绿色保纺织品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开发新型纤维、差别化、功能性高附加值纤维的染整技以及纺织品特殊功能整理技,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全面提高面料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
基金资助:河南软科学计划项目(072400421150)
作者简介:段文平(1959-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纺织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030-04
收稿日期:2008-06-20
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越发紧张,土地、电力和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对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因此,福建、广东等沿海纺织服装强省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不少企业开始在河南投资设厂。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是,长期以来,河南纺织业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产业大而不强,如何实现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以某些细分产业为核心的企业和相关支持产业空间聚集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氛围,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模仿的可持续竞争力。因此,利用产集群重新构造河南纺织服装业的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王作成等,2007)。本文研究了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分布,各地纺织产业服装产业集群区特征与优劣势,并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推动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实现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
一、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
产业集群是纺织服装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劳动力、资金等按照产业特点、地域特点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纺织服装企业的地理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中小企业分散而弱小的缺陷。企业间相互临近、分工合作,追求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郑州、安阳、南阳、新乡以及许昌等市。郑州纺织产业园区,新密曲梁服装产业园初具规模。纺织服装业加速聚集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目前,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如图1所示。
二、河南各纺织产业服装产业集群区特征与优劣势分析
河南九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发展绩效、主要特征、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分析见表1所示。
三、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2004)对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如下。
1、生产要素
(1)自然资源充足。河南省是我国第二大产棉区,也是我国重要的“两纱两布”生产基地和出口大省。2006年全省棉花产量8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2.33%,居全国第3位。同时,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和出口大省,化纤原料发展也具有一定规模。为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原料基础。
(2)交通便利。河南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东部向西部进行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战略转移的重要枢纽。新开通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省会郑州正处于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河南省特殊的区域地理位置,对于纺织产业集群低成本覆盖中原市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3)基本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其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段文平,2005)。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选择性较强。2006年,河南纺织业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70%。这使产业的快速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4)教育与知识资源丰富。河南依托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院校合作,进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
(5)高层次人才短缺,研发能力弱。只有少数大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比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全省科技人员占职工的比例仅为3%,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约有90%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真正投入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还有很多企业没有研发投人(段文平,2005)。
(6)资金瓶颈。河南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积累,外部融资、筹资困难。近年来,虽然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纺织服装民营企业得到政府支持相对较少。
2、市场需求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它涉及到需求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因素。河南省与东部纺织强省相邻,贴近中西部消费市场,发展棉纺织和终端纺织品产业既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又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升级,逐渐摆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但由于偏好和传统等因素,河南的消费者对纺织服装的需求程度还不够精致,需求品位也有待提高。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对纺织服装品牌、面料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尚未给河南的纺织服装企业造成压力(刘兴,2006)。这也就导致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缺乏持续投资和不断创新的动力,发展缓慢。培养大量挑剔、精致型的消费者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要求具有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集群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和支持产业较少,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尚未形成有机的网络,不能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来源与物质基础,不足以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
4、竞争与企业战略、结构
国家面对进口顺差过大的压力,对纺织行业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低等一系列措施,加之棉花、水电价格、用工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林美春,2007)。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到了“拐点”的时候,即从数量增长拐向质量效益型,纺织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自主创新,走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争的道路。而河南省纺织行业生产的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废水的排放量,不利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一、意大利纺织服装业概况
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因其完美的设计、精巧的制作和技术高超的后处理闻名世界。行业内知名品牌林立,顶级名牌产品如范思哲(VERSACE)、古奇(GUCCI)、泽尼亚(ZEGNA)、普拉达(PRADA)等引领全球时尚趋势,甚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意大利在纺织服装业进出口贸易产品分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出口和进口均以成衣、纺织面料、针织衣物和纱线为主;二是除家用纺织品和毛条外,其他大类产品均实现贸易顺差,且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成衣和纺织面料;三是从进口看,毛条的进口金额下降幅度最大。
在多年的经营中,意大利纺织服装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工业区是意大利纺织服装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内的生产企业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专业化。产品相似的企业多聚集在同一地区,形成类似模块化的地区分布模式,然后通过在工艺流程上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区间合作系统,即工业区。意大利主要的纺织服装工业区有17个,大多位于意大利的北部。
在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中,大、中、小型企业合作共存、协调发展,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体系:大型企业以创新能力、重视面料和加工质量闻名,品牌遍布全球;中型企业以灵活性为特色,小型企业致力于在一种或几种产品上“专、精、特、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其中,小企业是意大利纺织服装业的主力军,许多企业沿袭家族经营管理模式。据时尚协会数据显示,2004年,雇员在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为6.64万户,占纺织服装企业总数的98.4%;实现销售收入242.75亿欧元,占57%;就业人数达39.74万人,占73.2%。家族式管理是意大利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通行模式,许多企业已经历经3、4代的发展。
意大利纺织服装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是欧洲纺织服装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多年来,意大利一直在欧洲地区纺织服装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欧盟原15国中,其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业总量的25%,投资额占39.9%,就业人数占31.1%,企业数量占73.3%。不仅如此,欧盟市场也是意大利纺织服装业的传统市场,对欧盟的出口额占意大利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的54%。其销售收入的62%来自国外市场,纺织服装业的顺差弥补了能源等行业的巨额逆差,被称为“意大利的石油”。
意大利的知名服装和时尚用品企业总体运营状况良好,在纺织服装业的高端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意大利时尚行业著名的信息咨询公司PAMBIANCO的资料显示, 2004年意大利有25家时尚企业营业收入进入全球排名100强,销售收入达到238.64亿欧元。另据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的资料显示,从纺织行业看,意大利纺织面料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90亿欧元,其中60%来自于出口,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二。从服装行业看,意大利的精粗毛纺服装以做工精致、品牌著名而独具特色;丝绸领带则以情调活泼、质量上乘而引导世界潮流。
犹如一枚硬币存在两面,意大利的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尽管意大利服装的中小企业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但由于它们缺乏规模、管理和资金优势,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意大利全国时尚协会的数据来看,意大利规模越大的企业,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越高。在整个欧洲纺织服装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家族化经营的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此外,制造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也削弱了意大利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企业的竞争力。纺织服装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特征。就意大利而言,企业的运营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许多意大利设计师及企业主不得不将产品转移到远东、东欧或北非的一些国家生产。
当前,意大利国内消费需求不旺也是影响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意大利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物价居高不下,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纺织服装产品的购买能力也由此而减少。
与此同时,意大利的进口产品不断增长,也冲击了本国的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在国内消费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低档的进口产品不断增加。在同档次的产品中,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廉物美的进口产品,使得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口需求不断增长,进口占国内消费的比重也不断攀升。
二、中意纺织服装业双边贸易情况
近几年中意双边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十分活跃。从进出口的产品看,我国出口到意大利的产品主要有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山羊绒等。意大利进口我国的商品主要有高档服装、时装、纺织面料及辅料等。根据近年来的数字显示,虽然我国纺织服装业对意大利的出口不断增长,但自主品牌的产品很少,产品以贴牌生产为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企业积极开拓中国市场。许多意大利的知名服装品牌企业在中国建立了专卖店或营销合作伙伴一些意大利服装企业和优秀设计师也与中国的企业在品牌设计及加工等方面开展合作。如意大利杰尼亚(Zegna)公司自1991年进入中国以来,目前专卖店已超过50个,中国已成为“杰尼亚”公司继美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五大销售市场,2005年在华营业额增长了41%。乔治阿玛尼集团在中国目前已拥有33个独立专卖店和28个专柜销售网点,2005年对中国的销售比上年增长了24%。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在中国市场的海外成衣品牌中,意大利品牌占总数的36%以上,位居第一。各种迹象表明,意大利纺织服装业越来越看好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中国中高档服装市场。
三、对我国服装纺织业发展的启示
意大利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对我国服装纺织业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