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1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一、经济运行调度组织机构

建立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管成密同志任组长,区发改局局长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建管局、区商务局、区统计局、区招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交通商务办、区现代商贸办、区生态商住办、工商分局、区国税局、地税分局等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具有较强经济分析能力的业务骨干为经济运行调度联络员。

二、经济运行调度工作职责

(一)区发改局负责对我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对全区经济运行总体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通过《经济》刊发,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区科技局负责对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三)区财政局负责对我区各类财政收入规模、结构,财政政策变化及支出投向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四)区建管局负责对我区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五)区商务局负责对我区外资企业及内外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六)区统计局负责及时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并对有关数据作出说明,对数据的异常变动情况和产生的重要影响作出分析。

(七)区招商局负责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八)区服务业发展局负责对我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九)区交通商务办、区现代商贸办、区生态商住办负责对本区域内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推进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十)工商分局负责对我区民营经济等各类经济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十一)区国税局、地税分局负责对我区税收规模、结构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三、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机制

(一)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

分析例会每季度举行一次,由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于每季度次月召开,并适时邀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主要内容:

一是各成员单位分别对本领域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二是对本系统国家、省、市已出台实施和即将出台的重要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政策对我区的影响及拟采取的具体对策。

三是剖析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四是视情况邀请市发改委领导作经济形势分析。

(二)经济形势监测报告制度

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各成员单位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根据领导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为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四、经济运行调度工作要求

(一)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准备经济运行调度会分析材料,全面、及时、准确地对本领域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判断和分析,按要求准时参加会议。

第2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回暖 新旧动能转换明显促工业“稳”运行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在已经数据的26个省份里,重庆市以10.7%的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广东省则以5.706117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第一。据了解,这两个地区经济运行的共同点是,工业方面获得了高端产业快速增长的有利支撑。

据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富民介绍,今年前三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其中,汽车、电子依然是全市工业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汽车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简称“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2%,电子行业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4.9%。新动能方面,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继续发力,增加值同比增长22.6%,拉动全市增长2.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6.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26.0%。

与重庆市新旧动能均衡提速不同,广东省前三季度工业行业则出现了明显分化。该省支柱产业、高端产业发展较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0.5%和14.5%,有力带动全省工业增长;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6%,增速均较高。与此同时,纺织、家具、造纸等传统产业持续低速增长,分别增长0.7%、4.8%和2.9%。

据了解,重庆、广东的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与全国情况一致。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赵云城表示,当前工业经济积极因素增多,活力渐增,向好趋势有所加强,尤其是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从全国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1%和10.6%,较上半年分别加快1个和0.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2.6%和12.2%。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梁婧表示,目前工业“稳”运行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均保持在6%,各月增长在6%至6.3%之间小幅波动。需要注意的是,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带动企业效益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回补了去产能对经济的下拉作用。这背后有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升温的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稳增长等一系列供给侧改革组合拳在发挥作用。下一步,要处理好去产能与价格回升、去库存与去泡沫的关系,以及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平稳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经济新旧模式的转换。

提升 服务业转型升级释放巨大生产力

多位专家表示,服务业的运行表现是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的另一大亮点,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说明我国经济整体转型正在逐步推进;二是服务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在同步加速,由“互联网+”推动的新兴服务业正在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从全国层面上看,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多位专家分析称,服务业延续了上半年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稳步提升。

服务业在创新发展中继续“领跑”经济增长,撑起GDP“半壁江山”,也成为多个地方三季报中的一大共同点。以江苏省为例,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50.3%,高于第二产业比重4.5个百分点。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兴远表示,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工业经济增长换挡带来的压力,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并成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表示,“互联网+”蓬勃兴起,推动了服务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他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了服务业产业创新。如“货车帮”平台利用大数据搭建国内货运车辆公共运力池,减少了货运车辆空驶乱跑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武汉卷皮网等新创企业,将线上销售和线下制造融合,直接打通供应链,在细分市场走出与传统电商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地方上看,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的重庆市在新兴服务业发展上就颇受市场关注。张富民表示,随着互联网经济热潮升级,腾讯信息、中交兴路车联网、百润信息、车杰盟、完美世界等一大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快速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前三季度,该市规上科技服务业相关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8.94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规上互联网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6.0%;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1.2%;规上信息传输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8.3%。

加码 创新驱动将再迎政策红利

记者了解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近期还将有多个重磅政策出台。

其中,近期即将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备受市场关注。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端装备和材料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突破十万亿规模的多个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三五”期间仍将获得支持。到2020年,要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国计划实施的100项重大工程及项目,超过一半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

第3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好于一季度。1—6月,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2.5%,降幅比一季度下降6.2%缩小3.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0.8%,增幅比一季度回升1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降幅收窄,投资、消费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表明我县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向好的势头。

(二)、三大产业——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农业生产稳定,服务业较快增长。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1—6月,55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98.54亿元,增长-2.5%;工业销售产值92.34亿元,增长-5.1%;工业出货值40.50亿元,增长-9.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同比增幅较一季度分别回升3.7、3.8、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1.工业生产逐月增加。从单月工业生产情况看,我县3月份工业生产达到低点,4、5、6月份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6.94亿元、19.26亿元、20.03亿元,环比增长分别为8.8%、13.7%、4.0%。2.部分行业生产比较稳定。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下,我县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文教体育用品等支柱产业保持增长,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9%、2.9%、15.7%。饮料、木材加工、医药、工艺品等行业生产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1.5%、245.8%、12.9%、20.5%。这些行业积极、稳定、快速发展对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发挥较大作用。3.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可喜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和发动企业进行技改,工业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购置技术成果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加,新产品开发生产步伐加快。1—6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81亿元,占限上工业投资额的60%,增长25.8%。1—5月,购置技术成果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290万元,增长48.1%。1—6月,新产品产值9.13亿元,增长10.7%,快于工业生产13.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9.3%,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4.工业经济效益出现回升。规上工业经济效益逐月提高,1—5月,工业企业十一项评价考核得分155.4分,比年初得分提高20.9分。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企业由年初的224家减少到5月份的174家,亏损额增长105.2%,比年初下降了16.9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我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345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6%,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31771万元、2046万元、16859万元、1523万元、1255万元,增长分别为0.2%、6.0%、18.9%、1.8%和14.1%。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良好。我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3万亩,增长5.8%,其中:早稻5.62万亩,小麦0.22万亩,与去年持平;薯类2.22万亩,增长11.0%;豆类2.18万亩,增长5.1%。经济作物中油菜3.78万亩,创近8年来新高,增长14.6%;蔬菜、果用瓜播种面积分别为5.4万亩、1.42万亩,增长12.7%和6.0%。二是牧业生产保持较好形势,但效益下跌。上半年我县出栏肥猪11.14万头,增长13.1%;出栏家禽187.2万只,增长16.9%。季末存栏肥猪13.36万头,增长15.0%;存栏家禽139.05万只,增长14.5%。但畜禽价格波动下跌,牧业总体效益有所下降。

服务业较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传统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8%。金融、旅游、房地产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1.2%和36.8%,增速在各县市中居第3位。我县以“旅游创强年”为抓手,在上海、宁波举办温泉旅游推荐会,并在等地发放旅游消费券,加大了旅游整体宣传力度,旅游经济在逆势中仍较快发展。1—6月,旅游总收入7.25亿元,增长24.2%;旅游接待人数96.7万人次,增长23.3%;门票收入2808万元,增长43.9%。

(三)、三大需求——投资稳步增长,消费较快增长,外贸出口继续下降。

投资稳步增长。在经济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县抢抓机遇,在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方面积极有为,确保了固定资产稳定增长。1—6月,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8亿元,增长7.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其特点有:1.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1.48亿元,增长30.3%,延续了去年5月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2.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1.59亿元,增长12.5%,增幅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等行业投资分别为9961万元、3903万元,增长分别为34.8%、67.4%。3.工业投资下降趋缓。1—6月,工业投资9.69亿元,下降0.9%,降幅比年初、一季度分别缩小10.4、5.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电力投资3903万元,增长67.4%。在制造业投资中,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主要行业投资额较大,分别投资32626万元和20552万元,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为54.9%。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压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工艺品等行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84.4%、40%、411.9%、68.1%、16.7%、38.1%、30.3%。4、住宿餐饮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旅游富县”战略的深入实施,住宿餐饮在去年较大投入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投资额7537万元,增长22.1%。其中:开禧廊桥酒店、武川温泉大酒店已分别投资4300万元和2400万元。

消费较快增长。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2亿元,增长14.0%,其中,农村、城市销售额同步增长。家电下乡补贴、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等政策出台,有效刺激了居民消费,如汽车类销售额增长20%。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生活必需品类消费增长较快,粮油、食品类,服装、纺织品类,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60.6%、47.3%、135.2%、3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09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48元,下降5.0%。

外贸出口继续下降。1—5月,我县出口34892万美元,下降11.6%,降幅大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这与2008年出口增幅在全市名列前茅形成较大反差。从出口企业看,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64家,44.5%的企业出现负增长,其中近八成企业下降幅度在20%以上,近四成企业下降幅度在50%以上。企业出口下降幅度大、面广,说明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外需萎缩是我县外贸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

(四)、三大收入——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1—6月,财政总收入7.86亿元,扭转今年以来的下降局面,增长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万元,下降1.9%,降幅比一季度缩小12.2个百分点。从税收项目看,增值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实现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7%、0.7%、118.1%、25.1%。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5元,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4794元,增长10.3%,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125元,增长4.3%。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9.03亿元,下降11.8%;实现利税3.49亿元,下降20.6%;实现利润0.82亿元,下降49.7%。企业亏损面仍然较大。全县548家规模以上企业有174家出现亏损,亏损面为31.8%,比去年同期上升7.8个百分点,亏损额达到0.80亿元,增幅高达105.2%。

(五)民生保障得到改善。1—6月,地方财政科技、医疗、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77.3%、126.5%和50.9%;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1.8%和44.7%。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企业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5993、42175、31338、61345和11620人,企业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增加4301、2166、400人,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是比去年末增加7293、63人。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但在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工业经济运行十分艰难,工业用电增长与工业生产不同步,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一)、工业经济运行仍然十分艰难。虽然工业生产在一季度到达最低点后二季度呈回升态势,但这只是在低位回升且回升力度较弱。工业经济运行仍然困难,主要表现在:1.部分行业生产下降的局面还没有得到遏制。五成行业生产下降,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纺织服装、造纸、塑料制品、交通运输、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下降幅度在10%以上。2.工业经济效益比较低下。1—5月,产成品存货12.65亿元,增长14.1%;应收帐款22.62亿元,增长17.2%;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分别增长5.7%和3.7%。在工业生产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物流、资金流运行见缓,企业相关费用支出增长,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外部需求环境仍然恶劣。我县工业生产具有出口导向型,外部市场疲软,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大。上半年,全县工业出货值40.69亿元,下降9.8%,增幅同比回落28.8个百分点。

(二)工业用电增长与工业生产增长不同步,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工业用电量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工业用电量增长快,工业生产增长快。但是,我县工业用电增长与工业生产增长不同步,1—5月,工业用电量增长5.1%,增幅居全市第1位;而工业总产值下降5.9%,增幅居全市第6位。这给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带来极大压力。

(三)投资增长乏力。上半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呈稳步增长态势,但与年度目标有较大差距,后续增长乏力。从计划总投资看,剔除往年已完成的投资额,今年计划总投资33.79亿元,即使全面完成计划投资额,也只有上年度限上投资额的93.6%,况且有些投资项目需跨年度才能完成。从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在2002—2008年期间,工业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工业投资25.6亿元,累计工业投资达101.83亿元。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基本完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2008年底,企业竣工率已达93%。工业投资继续外延扩张,受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内涵改造提升,则投资力度还较弱。可见,工业投资在2008年基础上再增长,难度较大。

三、对当前我县经济运行的建议

根据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对比年度目标,要全面完成任务难度较大。为此,我们还需十分努力,才能确保经济运行健康发展。

1、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经济的保稳促调。一要重视各项工业经济政策落实。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重视政策的尽早到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抓好工业转型升级保障措施的落实,扶持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主业突出,在区域内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的典型培育。二要创新机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我县有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开工不足,效益低下、开发新产品受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制约,处在半死不活状态。如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尽快恢复生产,唯有走创新之路。首先要创新思想。拚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搞企业合作,形成规模经营。其次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倡运用股份制的管理方式,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奖励和转让股份,凝聚人心、留住人才,为企业加快发展集聚力量。三要加强管理。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对企业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有针对性地管。对工业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企业进行摸底,出台相应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门类、旅游休闲类、扑克类、电动工具类等较大规模的行业,采取政府管理与行业协会自制管理相结合的模式,防止企业之间无序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4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第5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2

一、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的GDP增长速度虽然有了明显放缓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对中国GDP贡献率却一直稳升不降。

服务型行业渐渐压过了其他行业,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旅游行业,2015年全年国内游客达40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10.5%。在信息服务产业,全国网络覆盖程度和网络传输速度也取得了重要性的突破;在电商行业,2015年全年的网上零售额达到38773亿元,比2014年增长33.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为32424亿元,增长31.6%。

来源:国家统计局

现代服务型行业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消费,引导中国经济更快发展,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随着服务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201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更是达到了50.5%,超过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自此,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二、网络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分析

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会带来全新的网络经济运行模式。在过去的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在互联网经济这波新时代的最大浪潮下,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认为互联网零售商随着网络经济与实体产业深入融合将会全面取缔电商,成为新的发展主流。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已经是公众承认的加速经济产业升级和进步的事实,而如何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与创新发展则是我们未来几十年所需要不断努力实现和思考的问题。

新时期网络经济有着更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产业链同样向更高端延伸。而网络经济最大的优势则是它能够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来实现经济,并加快资金流动和经济运行速度。此外,在网络经济的冲击下,新时期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联网和内部网,通过网络来实现财务、经营、客户管理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提供比传统经济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企业运营。作为一种服务型经济,它独到的信息技术的优越获得了各个行业的青睐,这是传统标准化生产经济所无法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经济对各产业的渗透逐渐成为时下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认清局势,抓住机遇,将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产业最有效结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收益则成为眼下亟需做的事。而第三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网络经济下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和缺陷分析

网络经济、互联网金融等网络型服务性经济是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近年所一直努力不懈发展和研究的方向。而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当下同样炙手可热的第三产业又将会怎样呢?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服务业从未停止发展和变革,而旅游、信息、金融、房地产、教育、通讯等新兴服务业同样呈现多元化发展。纵观我国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发现,第三产业的比重从逐渐逼近到现在的远超第二产业,意味着我国正逐渐向产业高级化的水平迈进。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服务型行业的快速崛起与新时期网络经济信息化的程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产业在近年来的快速进展为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贡献,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第三产业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一)供求关系出现矛盾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后起之秀,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有着绝对的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然而作为服务业中重要部分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等行业长期受到国家的行政干预,甚至有国有经济垄断经营的情况出现。而私营企业又难以与之抗衡,服务型经济难以自由发展,市场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举步维艰,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和变革的新时期,第三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仍然不高。服务型行业尽管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样可能是致命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近年不断渗透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让人措手不及,使得原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如今的经济结构则不再完全适用。这时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原有的市场机制,进而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

对于中国产业而言,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其他产业,仍然有许多需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借鉴的地方。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制造”,而很少有人听过“中国创造”,中国人在创新思维上的确不如一些国家,但中国的潜力却是无穷的。因为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之强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在服务业方面,中国缺乏新兴服务产业,其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力量薄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新兴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也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凸显出其重要作用。中国的金融保险行业、邮电通讯行业、信息技术以及教育科研等行业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没有这些新兴创新服务产业的进步,则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依旧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

四、应对策略

(一)产业结构转移和升级

1.居民消费结构转移

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对精神服务性和奢侈性物品等消费都有了更多的需求。消费服务所占生产性消费比重与日俱增,使社会生产市场化信息化程度提高。而消费同样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愈发明显,加快居民消费结构转移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

2.社会劳动力的转移

对于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仍然存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经济相对领先。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域则服务业相对领先于其他地区,对社会劳动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中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过多劳动力只能徒增其经济压力。所以在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变革的时期,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则应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西部落后地区则需要加大社会支持和政府投资,引领其经济先行发展。

3.要素结构调整和供求结构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增长转变为发展,就是要将要素和供求结构相结合,来替代原有的粗放式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的内容,并且将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协调性发展。

(二)产业的网络化和先进化

网络经济与第三产业的进一步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多年难得的机遇。网络经济通过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过去的2015年,北京市的信息、金融、科技等新兴行业在增加值达到了服务业的54%。其中,信息服务企业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跨境电子交易等新兴领域皆取得新的突破。

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生产服务效率

在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综合性增长。因为服务型经济是知识型经济,尤其是新型服务业,对知识型高素质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而人才培养对于提高生产服务效率和第三产业的长足的发展意义,这同样是传统服务业逐渐向新兴创新服务业转变的重要举措。

(四)政策支持和创造就业机会

在新时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期,最需要的就是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而近年来,我国也相继采取一系列针对服务产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现代物流、家政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方面,在金融土地等同样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本就有先天不足的弱势。而这正是我国应该投资和发展的方向,只有把这些弱势转化为优势,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竞争力,并促进其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

然而改变当下的技术和资本上的问题,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和知识性人才。

在就业方面,第三产业的市场潜力同样是无穷的,它能创造的就业机会也是远远超过其他产业部门。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经济所做的贡献不可小觑。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第三产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压力减轻都至关重要。

(五)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延续要依靠互联网技术改变固有思维模式,而互联网公司也需凭借自身优势尽可能与产业链结合。双向的互联网化最终将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我国第三产业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仍然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我们应拓宽眼界,和世界接轨,了解国际市场上优于我国服务型产业的地方。主动学习和引进技术,将服务产业与科技网络充分结合,加大医疗、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推动第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六)国有服务业改革和服务业全面发展

对于我国部分国有经济服务行业产生垄断趋势,造成我国服务行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并相对发展较为缓慢。我国应鼓励各种服务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涉足部分国有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弥补第三产业薄弱的地方,促进第三产业的多元全面性发展。

五、前景展望

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日渐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国家政策支持,社会技术的进步,社会消费需求对生产的推动,生产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重点发展服务业,全面发展其他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和前沿化。

随着网络经济与第三产业的深入融合,第三产业涉足的领域愈加广泛,涉及的种类更加多元化。中国的第三产业未来的发展虽然充满未知性,但我们坚信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在今后会绽放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邓于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2]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3]李江帆,蓝文妍,朱胜勇.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概念与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2014(1).

[4]肖智,张杰,郑征征.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内生性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2(3).

[5]陈林,徐媛媛.网络经济对第三产业贡献程度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3,17.

[6]李睿.中国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9(9).

[7]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第6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关键词:珠中江经济圈;工业运行效率;曼奎斯特指数;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吴海民(1976-),男,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经济管理;

王劲屹(1972-),男,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何浏(1966-),男,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01-03

一、珠中江经济圈工业运行效率测算

1、指标及数据处理。本文对工业运行效率测算所用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法,对DEA规划模型所涉及的输入输出变量,本文分别选取“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总额”作为2个产出变量指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作为2个投入变量指标。全部指标数据来自三市历年统计年鉴。

2、DEA效率测算结果分析。经过处理的指标数据利用DEAP软件运算,得出2001-2008年三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各种效率测算值,并进行几何平均,结果如表1所示。

(1)工业运行效率比较。工业运行效率水平最高的是珠海,平均为0.930;其次是中山,平均为0.825;江门最低,平均为0.690。珠海扮演着珠中江经济圈的核心角色,这得益于珠海独有的政策和先发优势,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珠三角西岸中心城市,2003-2008年工业附加值复合年增长率达21%以上。江门尽管从2005年工业化进入迅猛发展时期,但受前期发展缓慢及低水平的拖累,总体工业效率水平靠后。

(2)工业规模效率比较。珠中江三市纯技术效率保持在0.970-0.980,差异极小,但规模效率差异明显。可知,导致珠中江三市工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原因是规模效率的影响。2001-2008年珠海工业规模效率的几何均值达到0.959,基本上接近其资源要素秉赋所决定的最适度规模,保障其总效率水平值也较高。中山、江门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工业增加值规模都超过了珠海,但由于相对其资源要素秉赋所决定的最适度规模而言,仍然有较大差距,两市没能充分利用潜在的生产能力,在规模效率上形成了“洼地”。

(3)规模收益比较。中山、江门两市绝大多数年份都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相对各自最适度规模,仍然处在工业规模偏小阶段,工业经济运行没有达到规模有效。另一方面,说明两市工业经济增长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应适当增加投入,做大总量。而珠海在2001-2008年依次经历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阶段,特别是2008年开始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减,说明其工业规模开始超越自身技术经济条件所要求的最适水平,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寻求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性投入,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内生增长。

二、珠中江经济圈工业运行效率的动态分解

(一)Malmquist效率指数基本原理

Malmquist(曼奎斯特)指数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Sten Malmquist在1953年研究消费的过程中首度提出,后来被命名为Malmquist指数。1982 年,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进一步发展了Malmquist指数法,形成了著名的CCD 模型。1994年,Fare等人采用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测算距离函数,将Malmquist指数的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变化的乘积:

上式可以简写为:MO=TFPch(・)= Ech(・) × Tch(・)= PEch(・) × SEch(・) × Tch(・)

其中,TFPch(・)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PEch(・)是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测度从时期t到t+1每一个决策单元对最佳生产前沿边界的追赶程度,体现在一定投入条件下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产出;SEch (・)是规模效率变化指数,测度经济规模在时期t到t+1之间向最佳规模的接近程度;Tch(・)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是创新的结果,可以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这种分解从量上区别了经济运行效率所产生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水平效应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增长效应可以持续稳定且不断提升。若M0>1,表示由t期到t+1期工业运行效率上升;若M0<1,表示工业运行效率下降;若M0=1,表示工业运行效率水平没有变化。

(二)珠中江三市Malmquist指数变动的对比分析

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效率变化的技术基础仍然是DEA规划模型,因此这部分涉及的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原则同前一部分基本上一致。由模型运算得到珠中江三市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最终结果和Malmquist效率指数的分解。Malmquist指数自身的变化则度量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变动情况。

表2数据显示,珠海市2001-2008年工业TFP平均增长达4.8%,技术效率下降5.3%,其中纯技术效率保持未变,规模效率下降5.3%,表明工业经济整体相对最佳生产前沿面发生了偏离,对TFP形成拖累。技术进步指数的提升达到10.6%,表明工业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了整个生产前沿面向外扩张。中山市2001-2008年工业经济TFP平均增长达11.6%,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总体维持未变,技术进步指数提升11.6%,表明工业经济效率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前沿面向外扩张得以实现的。江门TFP平均增长达13.8%,技术效率增长1.3%,其中纯技术效率保持未变,技术效率的改进得益于规模效率的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率。相对珠海、中山TFP更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拉动,江门TFP的增长不完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尚有一部分效率源泉来自于投资等物质要素产生的技术效率的作用。江门TFP增长达13.8%,技术进步平均达12.3%,在TFP增长和技术进步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增速要快于珠中两市,江门后发争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正快速释放。

三、珠中江经济圈提升工业运行效率的战略选择

1、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工业经济增长的现实表明,以科技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是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源泉。2001年至今,虽然现阶段珠中江经济圈资源配置效率的潜力依然存在,如产业梯度转移、城市化发展等仍将继续起作用,但其创造效率的潜力越来越小,相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越来越起核心作用。可以说,珠中江工业经济效率提升并在珠三角工业体系中保持先进地位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珠海、中山具备科技创新的高端智力资源。珠海目前拥有广东第二大大学城,8所大学在珠海设立校区或分校。中山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所,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江门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珠中江三市若有效整合圈内现有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官、产、学、研、资、介”加速融合,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型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将能极大地提升珠中江工业运行效率。

2、实施工业服务战略,获取外部性效率。对珠中江经济圈而言,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能产生外部性效率的公共性生产服务平台。特别是要以三市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加快建设珠中江经济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经济圈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产业链信息化、园区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制造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投资咨询、技术推广、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创业投资、信用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与工业的良性互动。

3、实施价值链重组战略,提高产业附加值率。从珠中江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价值链构成的角度分析,目前多数产业和企业还处于依靠比较优势而非竞争优势的低级阶段。珠中江地区工业要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就要打破停留在工业领域内思考工业经济运行的旧观念。跳出工业视野,从价值链重组、产业链融合的战略高度,为工业经济寻找新的效率源泉。用产业进化的观点,对现有产业进行解构,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实施价值链重组,推动产业进化,对珠中江经济圈提高工业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推进产业集群战略,提高组织效率。珠中江三市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关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的趋势,全面分析现有产业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加速现有产业链的延伸、补缺,做大规模,优化配套,形成对接。按照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差异化发展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利益共享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和服务为载体,以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重构跨行业跨区域的现代化大联合一体化产业链,催生经济圈层面的大产业集群。譬如:中山船舶――江门摩托车――珠海飞机现代交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江门五金卫浴――中山灯饰――珠海塑胶现代建材家居产业集群;珠海石化――江门化纤――中山纺织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珠海软件设计――中山电子制造――江门电声器材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5、实施一体化合作战略,激发制度效率。建立珠中江产业一体化合作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审定各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推进产业分工协作,避免圈内工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引导产业一体化发展。抓住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通过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珠中江同城化”,降低圈内市场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尽快形成互联式、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开展产业链联合组团会展,推行“大项目联合争取机制”,共享客商资源,开展联合招商。因地制宜发展“飞地工业”,使圈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形成互补,互通有无,加速圈内工业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J].科学通报,2000,(09).

[2]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4,(08).

第7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根据国家、省局队统一部署,加强跟踪研究,做好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在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方面,根据国家GDP核算方法改革进度安排,结合三经普资料,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按照省局反馈数据,严格核算2014年各季度和全年各县区GDP总量和增速,为2015年正式实施统一核算奠定基础。改革现行以累计为基础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以分月或分季为基础的专业调查制度,推进分季GDP核算。组织利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资料开展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办法研究。在工业统计方面,完善工业生产速度反映机制,加强对月度环比指标的跟踪,充分利用工业用电等部门数据评估工业经济走势。加快研究工业生产指数的计算,关注产品产量与产值等指标间的匹配度。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面,开展从项目以形象进度法统计转向按单位以财务支出资料采集数据的准备工作,为全国2015年双轨运行作好准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加强二手房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工作。在能耗统计方面,根据三经普资料,修订2013年及以前年度全市和各县区能源消费总量。严格审核2014年各季度以及全年各县区单位GDP能耗数据,确保2015年实现全市及分县区能源数据全部基本衔接。贯彻《省应对气候变化部门统计报表制度》,为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年度核算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在贸易统计方面,建立健全网上零售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其规模、结构和发展变化。加强电子商务、综合体、大市场等新型消费业态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完善贸易统计方法。三季度起,各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在服务业统计方面,健全服务业综合业务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现代服务业、生产业、健康服务业等新分类标准做好统计工作。在就业统计方面,继续完善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改进调查登记方法,探索采用PDA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报送调查数据,改进完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积极推进全社会工资统计。在城镇化统计方面,细化城镇和乡村地域认定办法,完善城镇化率测算方法,实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监测制度。在创新调查方面,组织实施企业创新调查,完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办法。改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方法和行业产能利用统计。组织开展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

二、围绕打造先进技术应用体系,推进数据开发应用

统筹推进全市统计信息化应用工作,实现统计工作流程再造,增强全系统信息化意识,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贴心的优质统计服务,为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整合优化联网直报平台。完成面向企业和部门的数据采集平台整合,拓展应用专业和运用领域,做好采购经理国家样本转入国家平台工作。做好工业生产者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调查、各项小微企业调查联网直报的准备,将乡镇基本情况、市县社会经济年报等纳网直报系统,全面推行农村统计网上直报,探索设施农业统计采用PDA、GPS空间定位采集数据,积极推进住户调查电子记帐工作,在直报平台增设“统计管理机构服务专区”,争取2015年实现“三个全部”: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统计调查均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数据;提升优化已有建设成果。推动全市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整理添加原始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做到“数进一库”和“数出一门”,年内力争形成“数据中心”基本框架;拓展完善数据查询系统、监测评价系统、普查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应用功能;乡镇街道在现有互联配置及应用基础上,达到新的“六统一”:统一开通4M以上光纤专线、统一配置乡镇专用工作站并安装视频会议软终端、统一配备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一建立乡镇统计网页、统一使用“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统一培训乡镇统计人员,初步实现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拓展深化应用领域。建立统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从获取数据、整理汇总、定制分析到监测评价、推送一体化,实现数据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乡镇各类数据的采集、交换、整理、查询、备份及安全的统一管理;建立经济运行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对经济运行预警指标的分析研究,提供全面、形象的经济运行态势,按季预警信息;建立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并利用三经普成果更新完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计统一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与网站、交互通讯平台有机结合;研究建立全市统计网站群。

三、围绕健全统计监测服务体系,致力提供优质服务

以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为驱动,以预警监测为主要手段,确定30个以上创新创优项目,全面推进统计服务的拓展创新、提档升级。服务领导更高效。紧紧围绕全市重大工作部署,加强全面小康、八项工程等监测,确定调研课题,开展50项以上专项调查;深挖信息资源,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和地区比较分析,着力提高分析研究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整合优化统计分析载体,形成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报告。服务部门更便捷。拓展“监测分析系统”应用,贯彻省局“部门统计一套表制度”,全面融合四大类15项统计监测,同时把部门综合类报表纳入一套表,将“部门一套表”制度覆盖各相关部门,加快大统计体系建设。利用数据及服务共享系统,整理汇总部门数据,第一时间,真正形成部门间数据的即时共享。服务社会更贴心。丰富服务形式,进一步完善改版内外网站,开通网上“数据”,实行统计资料网上订阅、统计月度手册和统计年鉴的电子化定制;完善统计“政务微博”,构建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统计信息服务网络;强化对企服务,利用网络直报平台向企业提供更多宏观和行业经济信息,定制行政指导和咨询服务项目;创新民意调查手段,将网络调查向手机端延伸,形成“电话、互联网、直报平台、手机”四网融合的调查模式,建立定期民意调查制度。

四、围绕构建基层基础工作体系,夯实统计发展根基

深入开展县、乡镇(街道、园区)、联网直报企业、部门四个规范化建设,不断巩固拓展“双基”建设成果。年内各级开发区及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建设全面达标,联网直报企业建设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举办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现场示范交流活动。强化基层统计人员管理。建立乡镇街道统计人员、统计和“四上”企业统计人员备案制和责任制;探索开展县乡两级“以责设岗、以岗配人”组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完善统计信用档案,配合全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统计信用信息资源在全社会的共享和广泛应用。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尝试推广政府购买统计服务,各县(区)确定一家机构,按照金湖县德信统计事务所模式,实现县(区)域统计事务总,县(区)局加强直接指导扶持。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发挥部门统计优势,通过规范管理、共享资源等手段,不断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实现部门统计工作的发展共羸;各部门要依法设立调查项目,规范统计数据,有效避免重复交叉、数据打架现象;提高GDP核算相关部门基础数据质量,客观准确反映全市发展实际。

五、围绕创新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数据审核管理

贯彻实施省局《关于奋力推进统计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的工作意见》和《省统计数据全程质量管理体系(2014)》,制定完善并落实好《联网直报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实施意见》,做到“四个规范”,即规范管理培训指导、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审核步骤、数据质量抽查。全面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扎实做好月度年度调查单位审批入库工作,突出审核质量和通过率;依托联网直报平台,开展对网报数据的实时跟踪监控,推行“即录即审即验”的工作模式,及时查询处理奇异值、跳跃值,加强平台数据修改记录监控,严禁非正常修改、成批量同向修改等现象发生,将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进一步推广完善企业电子台帐。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版《省统计条例》,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按照“三必查”要求,集中开展统计执法检查。

六、围绕强化统计能力提升体系,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建立乡镇街道、联网直报企业新进人员培训制度,分别由市、县两级统一组织培训;结合“统计信息化应用推进年”活动,在全系统开展统计信息化应用知识技能培训;改革并继续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统计网上教育系统,内网实现统计干部在线学习、外网实现统计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制定在线学习考核办法,及时调整优化学习内容,实现教、学、考、管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开通市县乡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同步会议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各专业统计业务培训及横向交流学习。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中央和省市要求,坚决反对“”,坚持执行好“八项规定”,特别是在减轻基层负担、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干部培养选任、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完善工作制度,强化约束力;坚持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优环境。以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干部学习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和统计行风建设。完善“三项建设”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建立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着力形成统计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控体系;加强对重大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确保每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第8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大家一致认为:全市经济要率先,工业必须要先行。就业是民生之本,税收是发展之金。无论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农村建设,都需要以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为基础。只有把工业做大做强了,财政收入、就业、社会稳定等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也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只有抓好工业,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各项工作,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继续保持了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水平稳步提高,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效果明显,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提高。总体呈现出运行平稳、亮点较多,增速较快、效益较好的态势。

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1.93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工业总产值865.41亿元,同比增长27.1%。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35.48亿元,同比增长39%。

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金总额25.58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利润总额41.72亿元,同比增长52.8%,这两项指标都是近年来同期最高,历史水平最好的。成绩来之不易。

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实施《*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按照“扶持、监控、协调、指导”的工作思路,加强监测调控,强化协调服务,切实抓好工业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完成工业经济指标任务。

具体措施是:

(一)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针对能源、原材料、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状况,积极做好资金及水电煤气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协调,努力缓解资金、用电和运力的供需矛盾,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二是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工业主管部门为属地企业协调服务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继续坚持委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度,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重视和加强对中省企业及军工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为地方经济多做贡献;五是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产品展销活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六是加强与统计部门和区县经贸局的密切联系,认真做好工业经济属地化统计工作,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同时,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上、各中心城市、各区县和重点企业相连的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确保工业经济信息渠道的畅通。

(二)大力培育扶持过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一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力保障陕重汽、西电公司、西飞公司三户企业产值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二是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规模以下企业跃升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支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千户的目标;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航空航天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力机械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链的辐射带动能力,将企业优势变为行业优势,将行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全市工业整体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轻工和化工产业扶持培育工作。一是要重点抓好比亚迪轿车、陕汽二期改造、康明斯汽车发动机、法士特齿轮变速箱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围绕中钢西冶搬迁改造项目、陕鼓能量回收产业化项目等,加快我市专用通用装备业的发展,继续抓好新材料、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扶持工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要高度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对“银桥乳业”、“长安老窖”、“户县龙窝”、“*稠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做强做大,提升轻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加快启动我市精细化工产业,以承接陕北煤化工、石油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和陕南、关中及周边地区的矿产、农产品、中草药的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初级产品的高增值;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快高陵泾河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规划论证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

(四)克服困难,加快推进二环沿线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一是对今年计划启动的15户企业搬迁改造工作要加强督促,加快进度,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力争完成15户搬迁改造企业的启动工作。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协调,加大力度,力争今年再多启动几户企业的搬迁改造。二是要积极与市土地、规划、财政等部门协调,制定具体办法,使企业真正享受到“行动方案”中的有关优惠政策。三是对那些产品无市场、已停产或半停产的工业企业,要协调各方,采取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办法,整合剩余资源,实行“退二转三”。

第9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

州人民政府: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将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到相关部门、乡镇,并就全县贯彻落实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会议精神传达贯彻落实情况

一是将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印发各部门和乡镇。

二是召开经济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2月27日,召开县直部门负责人会议,进一步传达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统计工作,明确班子成员分管统计工作,同时要明确好各部门统计人员,部门统计要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事。要求各部门要主动与县统计局对接工作,接受统计局的业务指导,积极主动做好本单位和所管辖部门、企业的统计工作。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招商和商务局还要切实抓好所辖企业的“一套表”联网直报的指导和把关工作,要做到不漏报、不错报,以确保全县“企业一套表”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全县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全年经济快速发展。

二、贯彻落实全州统计调查工作会议的具体措施。

(一)抓住关键、强化措施,确保全县首季实现“开门红”,确保全县首季实现“开门红”2月27日,召开全县经济运行调度会,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狠抓项目建设、工业企业生产和财税征收等工作。同时各级各部门做好服务企业工作,使项目早开工、正常施工,使落地企业早投产、达产,在产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县督查组加强工作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以超常规的工作,全面实现首季“开门红”的目标。

(二)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企业一套表”工作顺利推进。一是继续抓好宣传工作,为“企业一套表”营造工作环境。继续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悬挂标语等多种方式等进行宣传。县工信、住建、招商和商务局等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继续做好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商业企业的宣传、沟通和跟踪服务工作,努力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县统计部门做好“企业一套表”的业务和技术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在网上直报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确保7月份全县“企业一套表”工作实现单轨运行。二是县统计部门认真做好调查单位库的更新维护。按照“先进库、再有数”的要求,统计、编委、民政、税务、工商和质监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健全完善资料来源、维护更新、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及时做好调查单位库的更新维护工作。三是成立县“企业一套表”应急工作办公室,在数据集中上报期间实行网上值班制度,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时统计和工信、住建、招商和商务部门相关人员实行直报企业定点跟踪服务制度,责任到人,及时了解掌握所负责企业的数据上报进展情况,及时对企业上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

(三)加强统计监测和统计分析,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优质服务。一是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做好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的跟踪分析工作,密切关注主要指标的速度升降及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把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分解到行业、到部门、到企业、到个人,做到部门有任务、企业有目标、个人有责任,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围绕“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活县”战略,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加大工业、城镇和旅游发展方面的调查研究,全力推动投资拉动经济和工业发展。

(四)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制度。一是健全服务业统计。配齐配强统计和商务部门服务业专职统计人员。积极开展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直接调查,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会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办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全县商业的发展情况。二是加强对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业务知识培训,初步预定3月下旬举办一期全县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知识业务培训班,确保各部门行业划分准、行业经济发展情况明。三是切实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统计,真实反映我县民生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实效。

(五)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一是完善县乡统计信息网络,为县乡统计网络配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切实保证统计工作的需要。二是县财政每年预算2万元作为统计信息网络的维护费,确保统计网络的正常运行。

(六)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