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有一个好的选择,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尽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最先行、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一环。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按照萨珀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而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试验承诺期内,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取决于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明确的,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1.自我评估。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能力。
2.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短期的规划比较注重组织环境的分析,长期的规划要更多地注重社会环境的分析。
3.生涯机会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包括对长期机会和短期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
4.生涯目标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5.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
6.评估与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11-02
浙江是一个劳务输入大省,温州也是一个劳务输入比较集中的城市。2005年起温州市政府把到温州务工的农民工称为“新温州人”,充分体现了政府号召人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认可和尊重,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切实让农民工享有平等待遇。据温州市公安局统计,2008年12月,温州市公安局对外公布全市登记在册的外地暂住人口为3 396 053,主要以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四川等省,暂住人口中务工的为3 135 307人,从事服务业的58 805人,务农的24 250人,温州已经成为创业的第二故乡。温州对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温州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农民工。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进入到城市里展开个人的城市生涯,每个人都要借助于谋求职业而实现自我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就是对个人的职业历程乃至整个一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规划性的设计的过程。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职业生涯规划又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其中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足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地追求实现职业的理想,能主动根据个人的特点、企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广大员工希望得到成长、发展的强烈要求推动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事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了解员工个人的特点,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宣传、教育和咨询等活动,帮助员工制订有关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以及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与企业组织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体现员工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协调与相融。
二、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对所有工作年龄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在人一生的历程中,需要靠职业来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去把握它、迎合它、顺应它才是生存之道。有些农民工朋友会说,职业生涯规划,那是大学生的事,我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生活如无根的浮萍,天天生活在变化中,甚至工作有没有着落也不清楚,还需要做职业生涯规划吗?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并不在少数,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观点,很多农民工朋友的城市生活才没有更多的长进。离开家乡进城工作,可不能像当年游击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合理的、长远的、多方面的规划,就无法进一步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那么怎样看待农民工做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呢?
1.从社会的角度看。每年一度的春节,大量的农民工返乡,春节过后又有大批农民工进城,在上亿的劳动力大军流动过程中,许多人完成了一年的职业劳作,来年又重归游离的状态,不能也无法重新回归从前的单位,也不能从事原先的职业。于是乎,大量的人力资源耗费在等待、煎熬、徘徊和痛苦之中。这中间有很多原因是由于农民工朋友在自己进入城市之后,没有对自己能做什么,个人想要什么,有什么基础,个人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等问题,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而造成的。农民工朋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失业、被辞职的情况,从社会角度来看对降低就业压力是有较大帮助的。因此,农民工朋友做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整个劳动力市场呈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态。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上到国家、下到企业都逐渐产生了员工流动和使用的依赖,中外企业招聘员工一般不用发愁。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待农民工劳动力,都是重在使用而轻视培养,重视招聘新员工而轻视已有劳动力的再提高,更不用说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提升。实际上,企业员工缺乏职业安全感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满足感,员工的安心工作就会出现波动,企业发展就会有隐患。如果农民工劳动力资源没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规划、开发与储蓄,大部分农民工很可能将永久性地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了农民工的“再出发”与产业的“再发展”,就必须做好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进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开发。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农民工朋友绝大多数原来是在土地上从业的农民,由于寻求个人的发展等动力促进,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全新的城市环境里,谋求有所发展,但是如果个人在进入城市职场之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规划和目标,那么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障碍的。特别对刚刚成长起来的步入城市的年轻打工者(新生代农民工),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将对其一生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农民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个人可以准确评价自身的职业能力、性格特点、价值追求、优势与劣势等,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原有生活的局限,塑造全新、充实的自我。即使自己已经进城打工多年,还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前进的动力。(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通过自我评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还有助于全面了解自己,增强职业竞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4)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的人生规划上,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生活、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充实而有条理。
三、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农民工朋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价自我。即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评估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因此,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重要步骤之一。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也许农民工朋友会说,我没有什么特长,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平时没有去挖掘发现而己,仔细分析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我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
2.评估职业机会。主要分析内外因素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职业规划具有实际意义。农民工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职业人来了解周围的环境、你所在的地区、你将要就业的行业等,只有清晰掌握周围的环境,才能权衡利弊。
3.选择职业。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作出选择。也就是在职业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即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特别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往往是限制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合适岗位的因素。分析自我、了解自己、分析环境、了解职业世界,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相吻合。通过对自己以往的经历及经验的分析,找出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点。选择职业重要的是能正确地分析自己,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专业,然后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职业的选择决定以后的成长道路,所以每一位农民工朋友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找一份工份就是自己以后的职业,随意从这个工作跳到那个工作,这里不行就到那里。对待自己的工作选择要慎重。
4.制订职业计划。在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时候,要考虑你所选择的工作,能否帮助你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你是否有办法可以让你现有的职业与你的人生基本目标一致起来?简单的说,就是你希望在多少年之内达到什么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我又该怎么做?通常在制订职业计划时,先制定一个长期目标,然后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和中期目标,这样对于每一个短期目标就会变得贴近生活、容易达到。
5.实施行动。开始行动,这是所有生涯设计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行动就意味着你要停止梦想而切实地开始行动。如果想法不转换成行动,就是一纸空文,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电工或家政人员,当你制定职业规划后就立即行动起来,你可以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针对大量需要培训的农民工,政府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农民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的,那农民兄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立即行动,无论你是处于刚刚踏上职业路途的年轻人,还是40岁左右并且正陷在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之中的中年人,现在都是你进行职业规划的好时机。只要你还没有到安享晚年的地步,任何时候开始你的职业规划都不为晚。
参考文献:
[1]邹树新.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陆汉洲.聚焦中国民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一、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产生的背景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转变。我国高等学校自扩招以来,每年大学生以20%以上速度增加,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413万,比上年增加22%,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净增82万人,按平均就业率70%计算,将有148.5万应届大学生当期不能实现就业。据发改委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达到1400万人,今后几年内,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生就业难度更大,社会对学历要求日趋提高,专业普通和低知名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研究生集中,使人才消费水平增高,人才资源没能得到有效配置。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从供方市场转向需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转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实现了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由市场这支无形的手来发挥基础配置作用。一方面为毕业生个人发展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毕业生如何正确、有效、满意地选择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快,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旧的职业不断消失,职业流动性加快,加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可变性更大了,在寻找职业锚的职业初期稳定性更差。每个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一个职业、一个岗位、一个地方坚守终生。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误读及产生的后果
1.高校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误区。高校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教育背景下,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缺乏目的性,缺乏自我分析,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缺乏对职业及岗位的认识,忽视了对职业的适应问题。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害怕不能就业,最后形成的是盲目的 “先就业,后择业”,饥不择食,随意就业,造成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后果。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高流动率,让用人单位感觉到招聘大学生是“为别人做嫁衣”,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缺乏相互信任。大学生高流动率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采取短期行为,学生不愿意做出长期努力,只把初次就业当成跳板;用人单位不愿意对新来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也不放手让新来的大学生工作,一心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跳槽率更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通过了解、分析自我,即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和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做一次认真、客观地分析评估,为自己描述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蓝图,并为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充实知识、训练技能、磨练自己的意志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以及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致长时间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
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时的竞争能力。由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所选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包括对目标组织、职业环境的了解,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培训,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应聘时备受招聘单位的亲睐,在职业选择时增强了竞争力。
2.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并且不同阶段都有它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一年级进行。首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活动,充分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其次是让大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是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具体地说就是,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融入大学生生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好基础课程,体验亲情、友情、爱情,加强情商修炼,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事。
第二阶段在二年级进行。首先是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了解这个专业到底以后会从事那些工作;其次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以便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是根据大学二年以来的实践,更进一步地了解自我、了解环境,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对实施措施进行调整。即继续拓展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认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通过网络、报刊等现代学习工具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宽加深,学会研究问题。参加社会调查、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成熟。到与专业有关的组织去参观学习、适度参与兼职工作,参加诸如创业、理财、人文方面的培训。
第三阶段在三年级进行。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选择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进行细化,看自己最适应于那种职业;其次要深入了解所选职业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为之做准备,利用假期到自己所想要选择的职业岗位或目标组织进行实习,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组织文化,找出自己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再次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实习和兼职了解社会、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提高自己沟通能力,为以后融入职业环境做好准备;最后就是要决定是考研或是参加工作,这必须在大三时做出决定。
第四阶段在四年级进行。首先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现实可行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向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老师和其他专家请教;其次是参加求职招聘培训,了解求职应聘技巧、相关的法律及当年的就业政策;再次是做好毕业论文,做好求职应聘书,到目标组织去实习;最后就是参加各种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结论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52-01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根据个人特点及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的过程,其于20世纪初叶起源于美国,至今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而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较低,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类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就业后发现无法胜任岗位能力需求条件、学生在就业时徘徊迷茫,举棋不定、学生签约后频繁毁约等一系列就业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按照自己的分数段或听从家长的建议进入了高职院校,其对所学专业与相关行业的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职业目标定位也十分模糊。如问他们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大部分学生会笼统的回答“赚钱”,少数学生说“先打工积累经验,然后做老板”,还有的表示要考公务员、创业开公司等。但当问为什么要去当老板,要去创业,自己有什么规划和优势时?学生们则往往感到很茫然。据调查,至少有 95%的高职学生需要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是如今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
1.1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1995年5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拉开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发展的序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概念,将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仍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只重视短期效应,关注就业率,倡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以实现高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潜在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的匹配度等等这些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方面严重缺乏。
1.2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指导老师不但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还要具有非常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测评手段,但当前高职院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基本上是由分管德育的领导、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或者就业办公室相关人员担任,一方面这些人员缺乏扎实的职业规划理论和过硬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这些兼职老师的学生工作及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较多,他们往往没有精力去学习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知识。
1.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不完善:许多学校对从事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尚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无法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校无法提供这种专业的职业指导,很多学生只能在网上完成自我测验或者完全听从于他人安排,这些手段往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甚至可能误导学生的择业观。
2 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建议
2.1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要将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社会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执行能力等;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要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
2.2 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构建专业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特点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考虑到高职学校师资力量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校内的现有师资资源,挑选既懂专业知识,实际经验又丰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培训,配套以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他们不断拓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渐由普通专业老师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老师;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兼职、聘用的方式,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学者或者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专业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课、作报告。
2.3 课程安排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分阶段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职业生涯教育要贯穿高职教育始终,分阶段进行。首先,是理论导入阶段,在高职教育第一年就要开设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出路;其次,是调整阶段,在学习第二年,要通过信息收集、走访企业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结合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来自父母长辈的职业期望等因素帮助学生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再次,是就业指导阶段,在学习的第三年,在此阶段要通过讲座、企业见习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培养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素质,在下学期,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一方面,要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咨询、求职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提供企业岗位需求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必要时,老师要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推荐,促进企业方与学生方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意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新理念
作者简介:赵定贵(1967-),男,四川文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90-02
近几年,由于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早在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2004―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将毕业生就业工程列为六大工程之一。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市场人才供求矛盾激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学生如何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岗位进行认识与规划,成为高校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而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也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与挑战。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毕业生每年成倍增长,这一方面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压力。据资料显示,2010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约700万,但是实际就业率却不到80%,而往届毕业生也有160万人找不到工作。为了使学生对未来岗位有着充分的认识,帮助在校学生调整心态迎接工作,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高职学生在就业前的重要课程,能够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
美国的著名学者安东尼.罗宾斯曾经对成功提出了一个万能公式:“成功=确定目标+制定详细计划+立即行动+检查修正完善+坚持到底的勇气”。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后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第一,能够让学生减少迷茫,提升自信。学生在学校中一直处于封闭式的学习与生活,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如何,很容易造成对未来的迷茫与悲观。当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引导时,让学生能够看到目标所在,并且有信心与动力去前进。因此高校需要对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抓住机遇,走向成功。由于一些学生并没有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没有具体的想要实现的目标,更谈不上怎样实现,因此在学习与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走一步看一步,并不积极地去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帮助学生抓住机遇。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当学生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走上优质的工作岗位,让学校能够有着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提升学校自身的影响力。
第三,对于社会来说:第一,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当学生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能够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岗位上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第二,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当优秀人才在自己岗位上研究出成果的同时,也为社会收获了收益。
因此学校应当在教学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质,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规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2]。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重要课题。虽然我国在近几年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学呈现出一些问题:
首先,职业规划引导队伍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在当前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高职院校要有毕业生的工作保障组织体系。因此高职院校也专门设置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部门,但是这是被动的机构,无法替代职业规划教学的职能。多数高校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老师都是其他课程的教师兼职,大多数有政治辅导员兼任,因此并不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的特点,难以展开针对性的职业引导工作[3]。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并不重视职业规划教学,安排的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储备量较差,难以达到教授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选择职业的时候无法给出可行性建议。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内容单一。由于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单一,在教学内容上也只停留在对于就业形势的介绍、政府的优惠政策与一些法律法规上面,对于学生的兴趣、特点等并没有针对性,因而难以培养学生对日后职业选择的能力。
第三,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当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给学生授课的方式,一般理论知识较多,很少有着具体的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通过大会“灌输”,类似单位的报告会一样,做得好一点的也就是给学生开开选修可,这种教学形式难以针对学生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有效地指导,并且教师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做具体的调研与观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4]。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
在传统的观念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学生指导一条就业岗位,而在我看来,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学历、能力、特点、性格等对选择的职业方向进行参考与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生个人选择对其职业有着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高职院校中,一般毕业生面向的是基层与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性人才,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于人才需求是随时更新的,因此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职业引导观念,帮助学生在寻找到工作的同时,更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对口的职业[5]。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自己面临的职业岗位有着充分的了解,进而为日后准备职业与选择岗位留下充足的时间。然而在当前的市场中,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更是必要的。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职业问题,更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择业、创业等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确立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高职职业引导体系。高职院校面向的是应用型岗位,因此我们教职员工应当面对这一特点,对人才培养结构转变与调整,转变传统观念。第一,对学生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许多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还没有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因此我们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在学生中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一些学生由于心高气傲,希望自己一毕业就能够创业成功。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到生产一线和艰苦行业去”、“先服从家长的意愿”等职业新观念。第二,鼓励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在当前市场中,人才的流动性较大是主流形势,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主流特征,因此在校学生应当以适应当前市场就业形势与适应社会为主要目标,转变幻想岗位适合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好准备去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去。第三,对于课程的安排要增加内容。传统的课程中,教师只是对理论进行灌输,似乎有着喊口号的嫌疑。而在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并且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进行分析,制定出自己的目标,然后在随后的教育中不断完善。
其次,建设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校日后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要培养与建立一批高素质、规范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对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校的重点教学内容。学校对于稚嫩的或者或刚刚进入成熟期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排除,而是需要资深的专业教师或者专业人员进行教学。对于指导教师,需要根据有关部门的培训计划,可以对资深教师进行培训,掌握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以便在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岗位知识。
第三,多种渠道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高职院校是一个教育机构,需要对市场需求还培养人才,然而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需要能够在岗位上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学校应当转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形式,顺应整个社会的需求,通过多角度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比如在每学期的教学中,安排本校本专业中的成功人士进行教学讲座,并且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解开心中的谜团与疑惑,增加学生的信心与就业知识,让学生能够有所准备地走向工作岗位。另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随时帮助学生解开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适合的职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针对学生特点来对他们的职业进行规划。学校还可以创新形式,转变原有的所有专业都是一样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内容的课程,比如偏向理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听专业人士的讲座;而偏向应用型的学生可以去实际的实践场所去操作与参观。
第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专业分布较广,而一般职业规划教学都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几乎老师面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缺乏了教育的针对性。当前更需要提倡的是职业引导的个性化,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一套独特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逐步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
五、结语
高职院校要为人才市场进行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关注在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个人发展,更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是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衔接的桥梁。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实际相联系,避免学校在校期间与社会相脱节,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为市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学生走向未来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润玲.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大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课程,然而,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楚的认知甚至不清楚职业生涯规划为何物,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毕业去向问题,得过且过,在毕业后择业及就业是没有目的的盲目选择,使得学生所学不能有效发挥,用人单位不能满足需求。由此,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更好的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与特长的生涯路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创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及重视程度都比较低,现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创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缺少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学校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学生不能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使学生对自我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没有更多的了解,这种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使学生面对多种职业时比较迷茫,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对规划不重视,从而使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1]
2、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评估不准确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评估不准确,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必须要根据自身的个人情况和社会实践经验等进行自我评估,如果自我评估不准确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好高骛远,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影响到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他人对自我的评估,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自我分析不准确没有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自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己没有综合评估自己,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产生迷茫不自信的心理。
3、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急于求成,过于功利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考研热、出国热、考证热等,导致学生盲目的高攀追求,不仅影响到就业,还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选择,大学生规划不明确导致自己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做出职业规划,[2]很多授课教师不是专业的职业指导专家,不能为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给学生做出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引起重视并引导学生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3]
1、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及客观评价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清楚客观的了解自身能力水平及d趣爱好,同时,学校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职业生涯为何物更彻底的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自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和作用,将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必要的学分,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建立一个目标明确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从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使学生明确就业的方向,摆脱迷茫不自信的就业心理,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具体步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
2、贯彻落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理念
学校和教师要贯彻落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理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建设,让学生更好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独特鲜明的理念,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个体能力、个性、兴趣等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系统性,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侧重点进行规划。
3、大学生自我评估要客观,同时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
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估,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也就是对自己客观的评价,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于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自己要选择的职业,同时学校要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将职业生涯规划课设置为必修课,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职能和作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通过职业规划课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使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步骤。[4]
三、总结
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比较迷茫,因此学校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适应性、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
[2] 郑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3] 李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68-72.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0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对策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设计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应对客观形势之必然,又是实现个体和谐可持续发展之必需,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还是对大学生的职业成功和生涯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科学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属于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优势,克服不足,加强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对自我客观理性的现实性评价,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明确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并拟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自我了解不够,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对未来人生、职业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早日明确大学阶段乃至毕业后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托自身现有条件,以社会需求信号为导向,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健全人格、调适心理、拓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促进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并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逐步理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理想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生涯目标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大学生追求成就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就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增强勇气,培养实力,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地实现自我。
5.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客观认识自我,形成对自身个性特质的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分析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现状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信息,形成对职业环境和生涯机会的客观评估。这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树立与自身主客观条件最为匹配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避免盲目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由就业指导机构附带承担,而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工作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设计不够重视,对职业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程度不够,对职业目标选择感到茫然,这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现任教师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党政工作部门的教师或院系辅导员兼任,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再加之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滞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它会因个人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而目前有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以讲座和大课堂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对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需求和就业方向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地分类研究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分析和职业决策指导等科学系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一是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缺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相继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尝试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几乎都未能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体验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被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实行混合建制,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仅仅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职责偏重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收集、存储、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举办就业讲座,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毕业手续的办理等相关事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活动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影响到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推广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政府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速出台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此外,关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各界力量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标准,着力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水平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就业指导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社会专业团体合作办学,或以邀请、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3.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形成集全程化、实践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5]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首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足够重视的教学地位。其次要建立起全程教育、分级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有层次、分级式地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结构。一方面丰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特点,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在实战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取得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行规范建制,成立专门化、独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高校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区分开来,单独规范建制,成立专门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统筹管理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方案,形成理论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节,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建立信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要加强旨在为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的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借助各种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效性。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搭建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网上个性化的测试量表或调查问卷,提供网上个别咨询和生涯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服务。其次要引进或开发先进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测评所具有的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式和人才测评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兴趣、个性,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参考,消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协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最后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咨询和个别辅导,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蒋广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考试周刊,2009,(46):183-184.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81-83.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在激烈市场竞争和组织机构变革的情形下,面临生涯抉择的时候,不但要掌握个人的生涯竞争优势,更要配合周围环境变化,从而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预定目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问题。尤其是2011年以来,面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高校并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少大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除了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必须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只能随行入市。
2.职业准备不够,沟通存在问题。
职业准备,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职业准备不够造成的。准备不够造成信心不足,当就业机会来临不能及时把握或把握不住;一旦失去机会,就会垂头丧气。最明显的一点体现是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许多学生就业时存在沟通障碍,求职简历写得千人一面,没有特色,许多简历连词句都差不多。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挑谁来面试,好像都可以;面试时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问题也很突出。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和优点,介绍自己时,只会强调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3.看重经济因素,价值取向偏颇。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失偏颇,过于看重经济因素。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越来越务实化,存在着不同程度地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收入情况已经成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在择业时,理想价值或多或少受到忽视,经济价值更受到学生的重视。对于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相对于去外企和公司更愿意去更为稳定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相对于竞争较小的小城镇更愿意去繁华的大都市,相对于待遇较低的工作更愿意从事福利优厚的工作。
4.自我评估不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客观全面的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但是,目前不少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容片面,缺乏综合性。很多学生只分析个人的兴趣、特长及优缺点,没有涉及个人的情感、意志、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的适应性等,而这些因素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评估的主要方式,要么是单纯地通过各种测试来认识自己,要么是根据友人、同龄群体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这就很容易产生两种误区:第一,过于肯定,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忽略劣势,使自己陷入自负的境地。第二,过于否定,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陷入自卑的低谷。两种误区必然导致不同的规划结果:第一,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职业定位是“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职业生涯规划因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第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低,不知道工作的意义,失去信心,妄自菲薄。这说明学生未能从全面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职业定位不准,就业困难。
5.职业目标模糊,抱有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渴求走捷径,追求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寄希望于凭人情关系找到好工作,而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做事业。有的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这种盲目地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同样也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然,最严重的是许多同学目标缺失,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学习、工作缺乏动力。虽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但其目的只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习经历,没有把这些实践和学习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结合起来。
6.执行能力欠缺,实践能力缺乏。
我国目前的主要人才供给依赖学历教育,而现有的高等学历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与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较大距离。如IT业需要更多有外语交流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法律、财务咨询、流程外包服务与咨询等业务,但现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人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要。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训不够,许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仅仅做过家教和兼职,目的只是赚几个零花钱。而到了企业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培训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导致企业运行成本增加,造成企业不愿意接受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7.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学生而言,除了学生自身要进行探索和努力外,学校也必须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构建起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体系,实现企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良性互动的作用。但现状是,许多高校就业中心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甚至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满足“学习者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而非简单机械化地组织。课课程内容不能太单一,应该全面考虑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需要,而非单纯地偏重择业技巧而缺乏教育性的指导,忽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对策
1.大学生应自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必须自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地方,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实现个体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做到认清自己。自我认知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最后,要处理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时代需求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就业及人生的重要性,发挥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中心作用,尽早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选择,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自我评定法、系统测评法、互动交流法、案例启发引导等,对自己做出科学测评,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2.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
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清楚自身特点与社会需求之后,大学生应该结合实际,设定出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就是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及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是“如何去做”,也就是为自己完成理想、实现目标找到策略和办法,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自身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更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2)针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加强能力的培养;(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4)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3.调整不良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面对个性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毕业生及时调整协调关系,摆脱消极因素的影响,积极进取。不良的心理则有碍其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心态,其实质是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问题。就业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其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义利观、幸福观和价值观。鼓励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个人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中得到升华。
4.提高自我认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个性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对自我有良好的认知,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其次要树立自信心,在正确把握自己的情况下,要勇于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不自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面对现实,勤于思考,积极进取,百折不挠。
5.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规划和构想。目标的确立应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而大学生建立一种自我激励目标非常重要。只要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动摇。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一定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的构想和打算。所以,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而且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顺利与否,与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得当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设计,择世所需,看清未来发展趋势,关注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要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己所利,充分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通过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明确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势和困难,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积累求职择业经验。
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大学生一旦确立规划目标,就要抓紧时间积极行动,生涯规划各阶段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尤其是除了储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针对规划目标的求职锻炼和求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给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供支持,需要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增强大学生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对大学生而言,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学术科技活动,专业对口的就业见习,针对学生信心不足和以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团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应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见习平台,引导学生及早实践和检验自己的规划,不断进行修订,为顺利就业、实现规划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规划对个体求职择业的实践指导作用。
7.设置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保证教学的普及性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现有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从事职业研究或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专兼职的教师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使科学的、高质量的生涯辅导伴随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理应发挥德育课教师应有的引领作用,对中职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参谋,引导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的规划。在实践中,笔者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把指导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下面笔者浅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并显示出智能组合的差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为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为我们充分地挖掘和开发职校生的潜能,适时地“唤醒”和帮助心理上有缺失、情感上有跌落、智能上有差异的职校生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
1.游戏激趣,构建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自我认知
长期以来,传统的过分注重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一元化智能理论,对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心理学上认为一个对自己认识清楚、评价准确的人,才能够确定现实的目标,采取有效的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成功;反之则会狂妄自大或自惭形秽,影响自身的发展。可见,引导职校生构建正确自我认知对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职校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还不成熟,教师应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分析和评价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时,笔者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摈弃以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方式,采用游戏激趣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了解自我,构建起正确的自我认知。具体做法如下。
活动1: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要求每位同学从体貌特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点或缺点、口头禅等多方面描述自己,用10条“我是……”的句型来描述自己,写在纸条上,并把纸条投入空纸盒中,派代表从中抽取一张,念出纸条的内容,然后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这个同学是谁?
活动2:互画肖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为一组,在白纸上写下标题“我眼中的某某”;互画肖像,在肖像下写出对同桌优缺点的评价并提出建议;交换“作品”,仔细对照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平时的自我评价,看看二者是否相符并写下感受与思考。
通过“猜猜我是谁”和“互画肖像”这两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审视自我,调整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2.挖掘智能优势,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自我认知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单纯以语言、数理逻辑智能的强弱和学科成绩的优劣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聪明,以致于在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方面不占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具有特点的职校生常常被忽视,成了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显然,这种传统的智能理论对职校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现与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并显示出智能组合的差异性。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只存在“有差别的学生”。职业教育,作为多元化教育形式中的一种,应为那些在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方面较弱、而在其他方面较强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条件,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通过上述游戏活动,让学生对自我有了一个更为感性、具体以及更为科学、理性的认识和相对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白了自己的兴趣、才能、性格适合干什么,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因此,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化学家奥托?瓦拉赫的成才故事”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借助可用的职业测评工具,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倾向、性格倾向和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测试、评估,并指导学生制定“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计划”。具体做法如下。
(1)多媒体显示“化学家奥托?瓦拉赫的成才故事”。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才。”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比上一次更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的不可造就人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此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奥托?瓦拉赫的成功”给你什么样启示?
(2)多媒体显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置如下问题:
①我在_____________等方面存在智能优势(或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