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一、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个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2.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14.研究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研究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7.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8.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9.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串、并联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2.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4.“曹冲称象”;
5.通过导体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
6.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
7.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三、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四、类比与归纳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类比;
2.用水波类比声波;
3.类比磁极间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定理和规律的提出都应用了归纳法,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反复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后均得出F浮=G排,于是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而我们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五、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用细线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用直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
2.用小磁针研究磁场方向;
3.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磁性的强弱;
4.根据电灯的亮暗程度比较电流的功率;
5.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6.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
7.通过观察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浅来比较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8.通过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特点;
9.通过物体形变量的大小来说明物体受力的大小。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初中教育中,数学是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从传统教学转变为多元化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育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以便保证初中数学的教学成果得到提升。
一、激发潜能,鼓励创新
新课改一直注重素质教育,认为学习知识不能只依靠教师传授,还需要学生在有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同学、家人、教师的帮助,合理利用学习资源,自主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建立情境模式,激发学生热情,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在探索知识时大胆实践与创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每个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实践获得,不需要教师强加灌输。
例如:在(苏教版)《多边形内角和》的学习中,由于之前学生学过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复习,然后提问:“如何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回答。学生通过探索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回答道:“先把多边形变成多个三角形,然后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学生主动探索后,不仅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在分割多边形时学习对角线的知识,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转变理念,提倡民主
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现实水平为前提,在教学中不能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从近年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缺少动手实践与思考创新的机会,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并且不利于活跃气氛,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缺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习陷入被动,进而造成数学成绩低下。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角色,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努力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并在课堂上弘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学习自信心。所以,教师应摒弃以往的教学理念,建立学本主义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例如:在(苏教版)《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教师应转变“一言堂”的讲课模式,设计写能开启学生思维、体现自主学习精神的教案,并按照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题目:“周末,公司组织48名员工外出游玩,他们想去划船,船只租金价格为:大船30元,能装载5人,小船20元,能装载3人,问怎样租船价钱最低?”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①全租大船,②全租小船,③大船、小船合租,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自行解题。教师在设计这道例题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虽然对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多加重视,但是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所做的准备还不够,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从改革教学方法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基础,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涵盖着数学知识,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从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探究中自由地学习数学知识。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疑惑时,教师应适当引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事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苏教版)《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首先,教师问学生:“你们都见过盖房子么?”一些学生回答见过,一些学生回答没见过,为了展现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视频,然后对学生说:“在盖房子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木工师傅在没有安装好的窗框上,经常斜钉一根木条,这是为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通过这种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总而言之,新课改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我国初中数学教育提供指导作用。现阶段,初中数学还需完善改革体系,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吕艳德.面向对象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2(09):223-225.
[2]张丽丽.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学周刊,2012,15(04):117-120.
[3]许汝家.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08):172-175.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实效性
导入是一节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展开详细论述与说明。
一、巧妙设置疑问,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所以,我们可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课堂起始环节,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富有悬念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使学生带着非知不可的急切心理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节内容时,我首先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星期天的时候,李红跟几位好朋友在河面上滑冰,在滑的过程中,李红忽然发现冰面产生了裂痕,于是她赶紧告诉朋友,马上分散开来趴在冰面上,否则冰面裂开就会有掉下去的危险。于是,朋友按照她的要求,慢慢爬离了危险区。那么,你们知道李红为什么在冰面产生裂痕时让学生以分散的形式趴在冰面上吗?”因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他们明显都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小声讨论
着……见状,我趁机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给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答。”这样,我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探索动机,在接下来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增强本节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入数学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则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改变学生心目中对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这节内容时,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出门时总爱随身带一个装有酒的酒壶,每次到达一个卖酒的地方,就会要求店主将他壶中的酒增加一倍,在赏花时,会边喝酒边做诗,每次都要喝掉大概一斗酒。这样反复经过了三次,将壶中装有的酒全部喝光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心里可能会想:“老师干吗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啊?与我们这节课有什么关系吗?”然后,我继续说道:“这个故事的重点来了,即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这时学生都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如何回答,此时,我们就可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并告诉学生这一课题与此故事问题答案的关系。于是,学生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渲染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行做好了铺垫,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章内容时,我就采用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来进行课堂导入:上课后,学生刚坐到座位上,教室里的投影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继而,中国剪纸艺术、脸谱艺术、风筝、蜻蜓、枫叶等图片及录像资料都出现了屏幕上……于是,学生立刻被眼前直观动感、生动逼真的景象吸引了,我趁机说道:“同学们,这些事物对你们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这些事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可以称其为什么?”然后,屏幕显示几个大字“轴对称图形”,这样,我们不仅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还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几点研究和实践,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希望能为各位在初中数学问题上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兴趣
一、开门进山,直接导入新课
在一节课的开始,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点名课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在导入“两直线夹角公式”这一节内容时,不是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将主要教学时间放在公式存在的条件,适用范围,公式应用等方面,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将公式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此法较适用于内容比较直观机械,如公式,定理等的教学。不过,采用此法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在课堂练习上精心准备,可设计一些新颖有趣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内容安排上有起伏,适当安排一些让学生受挫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运用故事或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回忆学生已学知识导入新课
《论语》道“温故而知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头脑里要具备与之有关的准备知识,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所以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引入新知识。例如,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先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等分线段即两线段的比为1,如两线段的比不等于1,结果会怎样呢?即从复习已学知识出发,以旧引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
四、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五、提问、质疑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程度不但决定着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更好地组织并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将计算机知识与所学的专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要求计算机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针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谈谈经验与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原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并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从而快速地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
由于学生总体生源数逐年减少,加之大学入学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高中学习,相对的选择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许多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对生源的要求降得很低。就我们学校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中考总分在200分以下,由于进不了高中才选择来本校念书。有的学生已经不想念书了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由于年龄太小,而被父母亲逼着来念书的,更有甚者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无法适应,需要学习一项技术更好地适应社会才来中等职业中专学校读书,所以他们文化课基础普遍都比较差,对学习的兴趣原本就不高,特别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提不起兴趣。而在这些学生中,来混日子混一纸文凭、消磨时光的大有人在。
在高教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计算机从诞生以来的发展历史及其计算机软硬件的各项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的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和背诵。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使用各种通俗易懂,具有突出代表性和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讲解信息、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定义时,可以先让同学们看一些图片(例如QQ聊天记录,微信图标、银行账户号码等)和视频(新闻视频等),说出有用的信息、提取里面的数据,并在下载和编辑这些信息时所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说明,再对这些名词进行定义,便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差,在上这门课前基本没有碰过电脑,基本知识了解不多,操作水平偏低。但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经常接触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各类应用,特别是QQ,微信聊天,玩各式各样的游戏都非常熟练,因此对打字、上传下载、鼠标键盘的应用就比较好。这样学生中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老师若延伸开来,则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如果只讲课本的基础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耐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
例如在讲word文档这章时,基础差的学生上机课时可以多练习打字和基本的格式应用,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拓展训练,比如说快速输入平方的方法,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微调word表格线等。
三、采用模块化教学,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
模块理论最初从心理学基础得来,“模块”是由美国迈克尔·加扎尼加于1976年提出来的专有名词,主要用在脑神经系统的专业术语。美国J.福多的论著《心理的模块性》则将模块用于计算机术语,后来发展为模块理论。模块理论后来成功引入教育学领域,即把各种学科或者单一学科中呈现出相同特征的能力项和知识点组建成能力模块或者知识模块,让整体的功能大过部分功能总和。模块教学法有许多优点:它应用的范围很广,以学生为中心,并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这一章时,由于本校是财经类中职学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是主要专业,在专业课中经常要用到计算机。比如说在专业课中有一章是《Excel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分析中的应用》中就必须熟练使用Excel电子表格中的SYD和DDB函数。我们可以将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再将这个模块分为小模块,如把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又分为数据计算、公式的应用、数据排序,合并和筛选、数据透视表等几个小模块。并且以学生的专业方向、知识基础为参照标准,重点突出Excel 2003公式的应用这个模块,同时按照具体情况设计授课节数、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适应中职学生的整体情况。
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就业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补充,理论结合实际,并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就。
例如说2013年下半年的计算机等级中,国家要求全面改版。对于中专生所需要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MS office来说要求计算机的内存达到2G,系统全部由Windows xp更新为windows7系统,MS office2003版本全部升级,其中的文本文档使用Word2010版,Excel和Powerpoinr使用2007版。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及时更新内容,在上课时不仅要将书本上MS office2003版讲清楚,还要拓展延伸,将Word2010、Excel2007和Powerpoinr2007也进行一些讲解,以便学生不能够适应下一次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证书,并在将来找工作时能够增加砝码,促进学生的择业和就业。
五、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的整体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的各种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完善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些能力,将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可以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各种能力,更新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样便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计算机教师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使学生“学会”,更要“会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后练习和上机课时精心设计案例,以便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留出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利用信息获取处理问题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寻找答案,从而逐步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计算机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学好,才能在将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适应社会的发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姚辰松,张筱丹.谈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次分模块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何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3):25-26.
[3]李晓明.浅谈模块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9):181-182.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渗透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要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要通过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复习、课外活动中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反复渗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一、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作精心准备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念. 数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了许多运用数学思想的手段、门路或程序. 同一手段、门路或程序被重复运用了多次,并且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便成为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张奠宙教授认为二者实际上没什么区别,评价数学成就的地位、价值时,称数学思想;用数学成就解决某个问题时,称数学方法. 比如函数思想是一种考虑对应,考虑运动变化、相依关系,以一种状态确定并刻画另一种状态,由研究状态过渡到研究变化过程的思想,它的建立是数学从常量数学转入变量数学的枢纽,也是近代数学的主要基础(此时我们正在用“函数思想”一词). 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来研究其他问题,即将非函数问题,比如式、方程、不等式、数列、排列组合等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来研究,这时函数知识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力工具,应称为函数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若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讲解,就先要对初中数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清晰的理解感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受到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 综观中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化与变元表示思想和统计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 其理由是:(1)这几个思想几乎包含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从而为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展思维.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狭窄,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数学老师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法则、公式、概念、定理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良好的教学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导入. 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数学之中蕴含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讲正比例函数时,可以先复习单项式,单项式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得出式子,然后通过对式子y = 200x,l = 2πr,h = 0.5n,T = -2t的分析,总结出正比例函数的特点:正比例函数 = 常数 × 自变量,右边与单项式有类似的地方,学生既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又体会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同时容易接受. 这样经过原有知识的类比,引入概念,在学生脑海中渗透了知识类比思想. 又如,类比“分数”而引入“分式”,类比平面几何中的角、平行、距离等概念而引入立体几何中的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 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入,渗透数学类比思想,学生既容易理解概念,同时对数学思想方法也会有所认识.
三、在课堂例题讲解中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四、在课堂练习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五、在课堂小结讨论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融于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因此,在课堂小结与复习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适时归纳、概括出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十分必要的,把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也使其对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搞清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常应在哪些场合下应用,如何使用,使用时注意些什么问题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如勾股定理的推导体系,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验证、猜想的方法,并同时形成系统定理的推导线索,才能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在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进程,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的作用是极有帮助的.
六、在数学课外活动课中践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还应努力使学生由被动式、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式、研究性学习,使数学课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舞台.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学数学教材新增的一个板块,它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活动,往往要求学生采取兴趣小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竞赛辅导等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加强合作,并在学生当中实行“数学互动”的措施:由老师布置主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互相讲解. 宽松的环境更适合学生学习,他们畅所欲言,愉快地交流,平等地学习,当初的难题被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说清了,平日里复杂枯燥的数学变得简单而又生动起来,快乐的元素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会被这样的氛围感染,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提升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数学教学和题海数学教学也会一改容颜,焕发生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多不胜举,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只要数学教师能切实地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注重渗透的过程,依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其成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就能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法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不管怎么说,中考都会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为在其间起着操纵作用的命题专家,必须高度正视这一极其敏感考试的导向作用,才能在用好中考既选拔可造之才的同时,又指引中学数学教学的走向的双重功用。近两年中考命题呈现的明显变化,顺应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明显体现出教育部有意将考试测查指向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除了做人和生存的能力之外,还包括了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发明的能力。中考试题的命制将不再拘泥教学大纲,会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水平的测查,题目让学生入题比较容易,而随着答题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所需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越高和多。
那么,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关系怎样呢?我们来做一些研究,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中考发展方向的轨迹?一方面,我们来看初中数学课程改的变化,明确教改新动向。
(1)重以知识来源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的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重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样在新的教材中,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注重以表达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弦的是直径。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由于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另一方面,我们来研究近年中考的命题的变化,理解考查新动向。
(4)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年的中考试题看出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开放、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例1:股票深发展周一的股价为10元,周三的股价为12.1元,问这两天股价的平均升幅为 。
例2:广东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和Y元。①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②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③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
例3: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人44年的梦想,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 倍,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
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股市,话费的缴费方式,世界杯等等,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全社会都在讨论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只参与会考不参与高考的课程来说,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似乎更能放开手脚,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思路定位
1.培养兴趣为主,应试为辅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像语文、数学那样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有时教师想要进行教学改革,却总是担心影响进度,减少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定位,最简单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了解与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当中,更应该以引导兴趣为主要目标。只有在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有了足够的兴趣,且有明确的认知,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甚至工作当中,能够有足够的兴趣去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办公。
2.课堂教学以任务为趋动,以小组为单位
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当中,是分了模块与单元的,教师应当明确的进行教学设计,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任务,在这一明确任务的驱动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领学生系统的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技术与知识。
同时要考虑到当前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很早就接触电脑与信息技术,而有的孩子可能一直没有机会应用计算机,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初中阶段,在接受信息技术课程时表现出参差不齐的学情。这时,合理的运用小组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这样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相互帮助,有基础的学生可以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对没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3.培养目标全面化、综合化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作为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以其不断更新变化的新技术吸引着众多应用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变化速度是很快的,可能我们当前在学校里为学生讲解的这办公软件,在学生应用的时候已经更新了版本了,或者被时代淘汰,换成了新版本了。那么如果将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某一软件的使用或某一具体操作的掌握,似乎就变得本末倒置了!
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其培养目标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讲的基本操作。试想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知识,那么他们的学习岂不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应该怎样定位初中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呢?我想应该定位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应用能力,同时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迁徙的能力、信息收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以及评价判断的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在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应该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要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学生,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此分析几种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供同行品鉴。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互赖、分工合作、人人尽责、同时互动”的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和小组协作技能。
具体到信息技术课堂中,适时适度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信息技术课堂的许多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小组中的每位学生能够共享图片和文字等许多学习素材、共同培养正确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动机、树立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组间异质、互补的特点不断弥补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达到共同进步:还能发挥小组间组员的互相监督管理、激励促进的特点优化课堂秩序,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有序性进行合理监控。
2.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型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