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化工技术范文

煤化工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化工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化工技术

第1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如今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为煤转化技术生产取代石油燃料和化工品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天然气和石油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煤化工能源将会发展成为化工原料的主流。褐煤发展煤化工的优势:第一,我国褐煤资源丰富,而且褐煤成本低下。在我国的很多褐煤地煤田,煤层都较浅,开采起来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地方还可以进行露天开采。因此褐煤的产出效率高,安全性高,成本较低。第二,有成熟的煤化工技术做后盾。相对来讲,褐煤还属于一种比较年轻的资源,不存在明显的粘结性,而且化学性质活波,非常有利于实现综合加工和能源转换。当前应用较广泛的煤化工技术有以下几种:1.热解提质技术;2.煤的气化技术;3.煤的液化技术。第三,产区环境容量和水资源的有利条件。水是实现煤化工技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出产褐煤的地方往往都是水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环境地广人稀,是进行大规模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最佳位置。因此,开发以褐煤为原料的煤化工工艺技术成为现代煤化工的一种新的趋势。

2褐煤在煤化工技术中的应用

煤化工就是利用多种化学加工技术把各种原料煤转化为液态燃料、气态燃料、固态燃料或者是化学品的工艺技术。我国褐煤资源丰富,再加上褐煤自身的多种资源优势,将会在煤化工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褐煤煤化工技术包括褐煤的热解提质技术、气化技术以及褐煤液化技术。

2.1褐煤的热解提质工艺技术

褐煤的热解提质又称干馏提质,是指对褐煤在非氧化环境下或者隔绝空间的情况下进行加热,最后得到煤气、焦油和半焦(又称蓝炭)。褐煤经过热解后得到的煤气可以作为燃料用气,半焦具有固定碳高、低硫以及低灰的特点,在各种化工产业中的应用广泛,如可作为进行活性炭生产的原料、化肥、铁合金以及电石等行业的燃料等等。经热解后的褐煤失去了大部分水分,但仍百分之十的挥发分,其热值得到很大提高,不再容易发生挥发和自燃,有利于进行长途运输,此时可作为电煤使用。因为褐煤不存在粘结性,没有胶质层,经热解后得到的低温煤焦油和重油的性质及组成十分相近,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果经过深加工可以获取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酚类化学品。煤的热解提质工艺有很多种,在加热方法、加热速度、热载体类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都不相同,当前的热解提质工艺技术主要有褐煤固体热载体法快速热解技术和褐煤低温干馏改质技术。其中延长石油集团正在开发的CCSI技术就是低温干馏改质技术的典型代表。

2.2褐煤的液化工艺技术

褐煤的液化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直接液化工艺技术以及间接液化工艺技术。直接液化:在催化剂以及氢气的作用下,把煤经过加氢裂变反应后转换成为液态燃料称为直接液化。煤的直接液化工艺技术涉及到很多环节和流程,包括原料煤干燥过程、原料煤破碎过程、煤浆制备过程,到最后的态产物分馏以及精制加工过程。利用煤的直接液化技术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液态石油气、汽油、柴油以及氨和硫磺,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萃取出炭素、二甲苯等化工原料。褐煤的液化活性较高,因为其相对来讲碳含量较低,氢和碳的比例较高,结构中的羧基、氧桥、羰基以及亚甲基比较多,所以褐煤非常适合进行直接液化的。直接液化技术的典型代表有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VCC),该技术最早起源于1913年德国Bergius-Pier煤液化技术,是通过煤化工与炼化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球首套VCC装置已于2015年初开车成功。VCC技术可以适用于塑料、低阶褐煤、劣质重油以及减压渣油等多种原料或者混合物。间接液化:先把煤气化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然后在一定压力和温度环境下利用煤基合成气原料将其催化转化为烃类燃料油的技术过程叫做间接液化。该技术方案主要基于煤气化工艺的产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将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石脑油,柴油等油品。目前F-T合成技术是间接液化的主流工艺技术。

2.3褐煤的气化工艺技术

煤炭液化以及其他煤化工应用的基础技术就是煤的气化技术,煤气化技术是进行煤化工生产和能源转换的主要途径之一。煤气化工艺技术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环境下,通过对水蒸气、氧气、空气等气化剂的作用下加热煤炭,煤炭经过受热发生分解,煤中含有的炽热的碳转化为游离碳,此时这些分解出来的游离碳和气化剂中的游离的氧、氢和碳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成为氢气、一氧化碳以及甲烷等可燃性气体。采用的气化剂不同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不同热值的煤气。另外,煤的挥发分的差异也会给反应速度和产量造成直接影响。相比之下,褐煤的挥发分要低于具有较深变质程度的烟煤以及无烟煤,所以褐煤在进行气化的过程中反应活性特别强,反应速度快、无粘结性、气体产量高,是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的气化用煤。当前,褐煤气化在我国的化工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煤的气化不同于热解,煤的热解过程只是把煤自身不到百分之十转化为可燃气体混合物,而气化过程则是把煤所包含的所有碳气化成为气态。相比直接燃烧褐煤进行气化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因为气态燃料的燃烧相对比较稳定,没有环境污染,而且燃料的净化和运输都非常的方便,原料的配料控制简单,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另外,气态燃料能够适用于非均相催化的化工合成过程,而且气化过程中得到的灰渣也有多种用途,如可以用来制造肥料、水泥、砖瓦、土壤改良剂以及绝热材料等等。西门子的GSP气化技术:西门子的GSP气化技术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气化技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间已有三十多年的研发经验,应用于煤化工也有二十多年的实际生产经验。西门子的GSP气化技术属于一项气流床气化技术,该技术过程包括的主要工艺流程有干粉进料、纯氧气化、液态排渣、粗合成气激冷工艺流程等。西门子的GSP气化技术的适应范围特别广,如褐煤、无烟煤、石油焦等等。该技术的气化温度通常在1350-1750摄氏度,而且碳转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利用西门子的GSP气化技术可以把一些直接燃烧会造成较大污染以及一些比较廉价的煤、垃圾或者是石油焦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清洁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是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原料,可以用于合成油、合成氨以及甲醇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另外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城市煤气或者用于发电。

3结语

第2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1(略)

2(略)

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既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有关技术研发方面的信息,也可为能源决策部门提供必要决策依据,是进行煤化工项目前期的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决策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数据库还能为广泛采用的系统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投入产出模型、动态分析等提供充分的条件,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分散和重复的劳动,转化为数据库的一次性信息收集,达到信息共享[2]。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交流和利用[2]。

3构建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的内容

为了便于检索、使用、管理、维护以及后期的开发扩展,参照当前国家煤炭化学领域与行业分类标准,数据库将煤化工技术分成10个专项技术数据集合,基础框架见图1。算公式和方法;也注意对煤化工项目的工程概算、工艺流程以及运营期间的各反应设备的运行与操作参数等相关技术经济数据进行整理与储存;还及时跟踪国内外煤化工技术研究进展、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入库资料均需经过符合性、可靠性检验,注明出处、链接和参考文献,使得入库资料准确、科学、有依据;当使用者希望对有关问题深入了解时,可方便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库内容来源广泛(见图2)。入库数据来源国内外有关煤化工技术的专业网站专业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内外标准文献库协作企业提供的技术、经济资料专业化工报刊、杂志数据库建设单位自有资源年鉴、行业统计年报国家统计机构的信息、年报

4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的功能及实现平台

4.1基本功能为满足用户与管理者对数据库系统使用、管理的要求,煤化工数据库需具备以下基本功能。a)实现煤化工项目工程概况、工艺流程、物料消耗、污染物治理、技术经济指标、国家标准等多方面数据的输入、修改、增删等操作功能;b)实现以煤化工建设项目名称、性质、生产规模、建设地点、工艺流程、建设时间等为查询条件,进行工程信息单条件或多条件的组合查询;c)实现以煤化工技术名称、工艺条件、原料、产品方案等为查询条件,进行工艺信息单条件或多条件的组合查询;d)在完成数据输入或查询出所需的记录后,实现打印与下载功能;对查询出的数据作一定的统计处理,绘制统计结果图;通过查询结果直接链接显示工程物料、能量的平衡图、工艺流程图、污染物治理工艺流程图等相关图件;e)拥有完备的安全防护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降低恶意攻击、恶意修改或盗取资料的可能性;f)拥有强大有效的备份恢复功能,在系统受到恶意攻击、感染病毒或发生重大、不可逆转的错误时,通过及时导入备份文件,重新构建系统,有效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与正常调用。4.2软件平台的选择和功能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系统可用多种数据库语言编制,要有多种访问方法,如,ODBC,RDO,DAO,ADO等[3]。数据库建设单位目前的资金、人员、时间不充裕,数据资源量不丰富,且仅限于单位内部共享的条件下,可使用CrossdayDiscuzBoard论坛软件系统(以下简称Discuz)来搭建系统。Discuz是一套通用的社区论坛软件系统,用户不需要任何编程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设置和安装,在单位内部局域网上搭建具备完善功能、强负载能力和高度定制的信息与交互服务系统[4]。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使用Discuz软件系统构建,不仅可以降低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还可充分利用Discuz本身强大的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工研究所信息战略与工程咨询中心利用Discuz软件系统构建了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见图3)。实践证明,该系统充分满足数据库系统对软件平台的要求,可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和备份。图3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工研究所开发的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首页4.3数据库功能的实现4.3.1数据的访问数据库管理者通过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控制功能,实现对数据资源使用的控制,利用注册用户名、IP地址、权限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资源的安全访问[5-6]。4.3.2数据的录入修改与删除数据资源使用发表新话题的方法录入。当资源中有PDF或其他格式文件时,可利用系统的附件功能,将其上传至数据库链接显示。使用者有多种选择,可自行设定文件格式和大小。系统设有数据编辑选项,不同等级的管理者根据其权限,可对相应等级的数据资源进行修改与删除操作。4.3.3数据的查询与下载数据库系统提供了2种查询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选用标题、关键字与全文查询。使用者利用系统的搜索引擎,输入检索条件或组合,即可完成数据的查询操作。不同等级的使用者可下载相应等级的数据资源,同时,系统自动对其操作进行实时统计。4.3.4数据备份数据库中数据安全性由系统的备份与恢复功能保障。数据库系统备份文件还可及时导出,利于系统的进一步维护和转换。

第3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煤化工;技术;路线;研究

一、我国现代煤化工的技术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验看,煤化工的兴衰与石油和天然气化工紧密相关。受能源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世界大多数国家煤化工处于战略技术储备或前期研究阶段,但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工作从未间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示范和工业化最好的场地之一。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发展煤化工的良好基础,但由于煤化工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技术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我国煤化工在多数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基础研究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在我国已进入快速扩张期,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1)现代煤化工产品以补充石油和石化产品为主。以煤为原料替代补充多种清洁能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足的压力,也是未来一段时期促进我国煤化工发展的主要动力。

(2) 甲醇制烯烃 技术已走向成熟,促进了煤化工与传统石油化工的结合。该技术在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石化领域技术及软资源优势得以向煤化工领域转移。

(3)煤制天然气得益于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政策扶植,具有较好的产业前景。

伴随着兰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焦油制备清洁燃料和化学品、兰炭末用于高炉喷吹等下游产业具备较好的经济前景和循环经济优势。

(4)合成氨、甲醇、焦炭产业技术快速升级,装置建设以大型为主,高耗能和小型装置逐渐被淘汰,甲醇下游产品发展空间较大。建设煤、电、油、化一体化大型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保障资源供应,集中控制生产成本,将是未来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形式。

(5)现代煤化工发展的多项关键技术已基本得突破,技术障碍较小,经济、环境效益有待检验。

二、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SWOT分析

我国油、气资源稀少而煤炭资源丰富,随着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具备了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的市场动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建设涉及到工艺设计、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技术等多方面,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整体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不少现代煤化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的成套技术装备出口到国外,达到我国建国以来工业技术水平的新高度。但一拥而上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风险,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威胁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1. 煤炭资源储备量大

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233亿t,剩余可采储量21亿t,预测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6亿t,而产量仅为2亿t,4亿t的石油缺口将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同时我国煤炭资源保有储量13 442亿t,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现代煤化工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特点,发展煤制油是保障能源安全最为现实的途径。

2. 能源转换效率较高

目前各类现代煤化工的能源转换效率分别为煤直接液化约59%、煤间接液化约42%、煤制甲醇约45%、煤制天然气约60%,高于目前我国燃煤发电平均35%左右的能源转换效率。尽管美欧国家以天然气发电可使循环热效率达到50%,但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现代煤化工具有一定的能源转换效率优势。

3.单位成本较低

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力度增加,规模化使得煤化工产品单位成本降低,同时由于上级企业多为煤炭生产企业,能够保证煤炭来源的稳定,煤化工企业赢利空间和抗风险能力增加。

4. 企业经济实力强

伴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的攀升,我国煤炭价格同期大幅上涨,国内大型煤炭、石油和电力等行业龙头企业较早获得利润回报,较早占领国内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并发展现代煤化工。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管理经验和物流平台,下大力气合作研发、网罗人才,现代煤化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出现了波澜壮阔的产业建设局面,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三、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对策

作为石油和石化产业的有效补充和替代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具备长期发展潜力,但现代煤化工项目普遍投资在百亿元以上,工艺技术相对石油化工复杂,对设备的磨损、水耗普遍高于传统石油化工,国外技术和设备也需经过工程化考验,应有控制地发展。同时需要构建成熟的信息通道和技术经济平台,新上项目尤其须做好市场分析,避免盲目上项目带来的产能过剩。在技术研发和示范运营方面,经过近10年来的大规模建设,不少项目暴露出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重视局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关系到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技术的升级,提高大型煤化工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

在发展步骤上,应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适度推广,并经过一定经济周期的检验。重点发展煤制化工原料的技术创新工作,通过技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热能梯级利用、各类资源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物尽其用。积累各种现代煤化工项目的物料平衡、热量平衡和消耗定额数据,重视煤质变化对整套系统的影响。争取到2015年现代煤化工部分产业进入成熟期,水耗大幅降低,产品与石化产品具备成本优势,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到2020年成为石油化工的替代补充产业。

参考文献:

[1]薛晓楠.煤化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考试周刊》.2011,57.

第4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煤化工 技术 路线

中国的资源禀赋是油、气短缺,煤炭相对丰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煤炭产量25.23亿t;2008年,产量为27.16亿t,同比增加1.93亿t,同比增长7.65%。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18 665.7万t,2008年原油产量达1.89亿t,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净进口油品近2亿t,其中原油进口17 472万t,成品油进口2 182万t,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8.5%,逼近50%的警戒线水平。200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693亿m3,进口量39亿m3,表观消费量732亿m3;2008年,天然气产量达761亿m3。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将达30亿t以上;另据有关资料介绍,2009年至2011年的3年内,我国原油目标产量分别是1.92亿t、1.96亿t和1.98亿t;天然气目标产量分别为860亿m3、1 050亿m3和1 200亿m3。在我国这样一个煤炭资源大国,其主要化工产品完全由石油作原料生产是不现实的。尽管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目前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结构不合理,行业的中小企业较多而大型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布点太多,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产品附加值较低,有些后续应用技术没有跟上等,但发展煤化工符合我国国情,且国家政策总体上持支持态度。

一、我国煤化工现状及分类

(一)我国煤化工现状

我国煤化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煤焦油工业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设备加工能力小,工艺水平低,产品品种少,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煤焦油分散加工,形不成规模。目前上海正着手筹建国内一流的煤焦油蒸馏装置,必将大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代表煤化工技术水平的煤气化技术也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合成氨产量居世界第一,无烟煤或焦碳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合成氨生产能力的65%左右,但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我国甲醇的现有生产能力为300万t/a,其中规模最大的装置有上海太平洋集团公司以煤为原料的生产装置,年产20万t甲醇;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引进的10万t/a生产装置。其余的装置年生产能力为几千吨到几万吨不等,且技术落后、规模小、能耗高。另外,以煤为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等可望实现工业化。

(二)分类

1. 传统产品领域

要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煤化工的产品领域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并促使企业改制、改组,设法做强做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劣势的产品领域宜加速淘汰、关闭或转产;降低高能耗煤化工产品在行业的比重,收紧、缩减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限制和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

2. 能源替代品

这一部分是煤化工的潜在市场,市场前景广阔是发展的重点。以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甲醇的主要潜在市场是作燃料:燃料甲醇(掺烧或全烧);甲醇转化为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中型燃气轮机发电的燃料;燃料电池;甲醇制烯烃(MTO);甲醇制丙烯(MTP)。

二、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煤化工技术包括焦油化工、煤合成气化工及电石乙炔化工等等。煤的气化技术在煤化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进的催化合成技术、分离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与大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基础,新型煤化工技术就是以煤气化为龙头组合应用现代先进的化工生产技术,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各类化工产品为成品油、甲醇、二甲醚、乙烯、丙烯等,进而发展为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已经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世界上目前拥有的新型煤化工技术主要有——煤气化技术,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的技术,煤路线合成烃类的技术。最令人关注的是煤制油合成气生产烯烃的技术,IGCC技术在国外也是煤气化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进国外煤气化技术,但国产化的煤气化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以预见以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为主的现代煤——能源——化工一体化产业,即将在我国兴起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一体化。就是把大型煤化工装置和煤矿结合起来(当然亦可以采取煤—电—化一体化联产模式)。把煤气化装置建在矿上(或临近矿区),力求减少煤炭运耗及费用,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煤炭资源(按煤质资源优质优用,劣质劣用,各得其所)。只有形成煤化工与煤矿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才能减少日后的价格、运输和布局的风险。

坚持基地化。化学工业内在的固有特性适宜于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基地是企业群体的集称。基地内集中布置相关企业,可以充分、高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总之,煤化工发展实施基地化布局最重要的目的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高度资源优化配置,谋求集约化经营。

坚持大型化、现代化。只有采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建设大型规模效益的装置才能形成一流的煤化工基地,谋求跨越式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煤化工如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则无法忍受国际油价波动,和经济全球化带来高度的市场竞争的冲击。

由于煤本身的固有的特性(碳多氢少,矿物杂质多,固态且难以溶化、溶解等),要把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必然导致投资大。煤化工的投资高亦是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此,一方面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规模装置,谋求减少单位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依靠优质低价煤的稳定供应以及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谋求降低生产原料成本。经济效益是考核煤化工能否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三、新型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基本原料(燃料),C1化工技术为基础,以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急需的产品为方向,采用高技术,优化工艺路线,充分注重环境友好,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它包括了煤炭液化(直接和间接),煤炭气化、煤焦、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技术,以及集煤转化、发电、冶金、建材等工艺为一体的煤化联产和洁净煤技术。其中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经是我国主要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巨大需求,煤炭焦化、煤气化-甲醇、煤制油、烯烃及下游化工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煤化工实际上是建立在传统煤化工基础上的,与传统煤化工密不可分。其特点如下。

(一)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电力、热力等以及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香烃类产品。

(二)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它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三)高新技术及优化集成。新型煤化工根据煤种、煤质特点及目标产品不同,采用不同煤转化高新技术,并在能源梯级利用、产品结构方面对工艺优化集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如煤焦化-煤直接液化联产、煤焦化-煤气化合成联产、煤气化合成-电力联产、煤层气开发与化工利用、煤化工与矿物加工联产等。同时,新型煤化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技术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和产业化建设。

(四)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发展将以建设大型企业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应器和建设大型现代化单元工厂,如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工厂以及大型联产系统等。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每个产业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厂,相近的几个基地组成基地群,成为国内新的重要能源产业。

(五)有效利用煤炭资源。新型煤化工注重煤的洁净、高效利用,如高硫煤或高活性低变质煤作化工原料煤,在一个工厂用不同的技术加工不同煤种并使各种技术得到集成和互补,使各种煤炭达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煤种、煤质特点,实现不同质量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新型煤化工强化对副产煤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

(六)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建设大型工厂,应用高新技术,发挥资源与价格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优化集成,资源、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等措施,减少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四、对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的建议

(一)煤炭液化技术

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建设煤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工厂都需要国内有大量技术配套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另外,一次性投资较大也是其共有的特点。因此,现阶段国家部署在少数条件适合的企业和地区进行工程化和商业化示范项目,可以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推进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技术也是当前和未来几十年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国内拟建的煤液化项目多采取跨行业、多元化联合投资和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筹措问题,这是今后煤液化项目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甲醇和二甲醚合成技术

目前,国内已经建设或拟建设的甲醇生产项目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新上项目的总生产能力不低于1000万t/a。国外的研究认为,甲醇和二甲醚作为代用发动机燃料(不是少量掺烧),到达用户的全成本大于煤基合成油(煤间接液化),同时二甲醚代替柴油也有相关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今后新建甲醇、二甲醚工程项目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和供求变化。

(三)煤炭焦化

新建煤炭焦化工程项目应立足煤炭企业原料煤特点,采用大型焦炉和能够提高焦炭质量的先进技术以及必要的环保技术,以应对未来优质炼焦煤不足、焦炭市场变化和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

(四)煤化工多联产

煤液化、煤基甲醇、二甲醚、煤炭焦化等煤化工技术在单元工艺(如煤气化和气体净化)、中间产物(如合成气、氢气)、目标产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研究表明,将不同的工艺(包括产品再加工,如甲醇制取醋酸等)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多联产,并与尾气发电、废渣利用等形成综合联产,有利于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及目标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整体项目的经济性和抗风险能力。因此,多联产是煤炭企业今后发展大型煤化工和能源综合产业的技术方向。

总之,我国发展新型的煤化工产业要因地制宜,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形成多元化的产品链条,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在发展重点上,要适应市场需求,创造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确立煤化工在世界化工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跃民,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晋生、张德祥,煤液化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张玉卓,中国煤炭演化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展与展望。中国煤炭(中国煤炭高层论坛文集),2002(增刊).

[4]倪维斗、靳晖、李政等,二甲醚经济: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大关键。煤化工,2003,(4):6.

[5]刘志光、龚华俊、余黎明,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的探讨[J]。煤化工。2009,37(1):1-8.

[6]李好管,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J]。煤化工。2006,34(5):1-9.

第5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6)11-0155-02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而且我国煤炭资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煤资源的消费结构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还存在煤炭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现象。煤化工技术是指以原煤为原料,采用化学等方法等技术措施,使煤炭转化为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产品的过程[1]。煤化工所涉及的产品众多,提升了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推动煤炭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但是,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却带来了水污染的问题,煤化工企业用水量大,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而且毒性大,若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对周围环境将造成严重的损害,此外,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在一些缺水地区,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因此,研究和开发科学高效的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

1煤化工企业废水的特点

煤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水量大、成分复杂,按来源可分为焦化废水、气化废水和液化废水。焦化废水是在煤焦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产生于炼焦用水、煤气净化、产物提炼等过程中[2]。该类废水的特点是,水量大、COD和氨氮浓度高,而且废水中含有长链、杂环化合物,此外还有苯、酮、萘等一些多环化合物,该类物质难以生物降解,而且具有致畸、致癌特性。气化废水是煤气化过程中获得天然气或者煤气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含有洗涤污水、冷凝废水和蒸馏废水等。该类废水的主要特点是COD、氨氮、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浓度高,此外,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毒害和抑制作用。液化废水时在煤进行液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该类废水的特点是污染物含量高,无机盐含量低。

2煤化工企业废水的处理技术

2.1预处理技术

煤化工产生的废水中酚和氨的含量较高,此外还有油类物质,经过预处理,这些物质可被回收利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后续处理工艺的污染负荷,使污水处理系统更为稳定。2.1.1脱酚煤化工废水中所含有的酚,可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吸附材料进行脱酚处理,当吸附材料吸附饱和后,在利用有机溶剂或蒸汽对吸附剂进行解脱再生[3]。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改性的膨润土、活性炭以及大孔的吸附树脂。天然的膨润土在其表面具有亲水性的硅氧结构,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性差。因此,在利用膨润土作为吸附剂时通常对其进行改性在加以利用。有研究者对天然的膨润土和经过改性的有机膨润土的脱酚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膨润土吸附活化能更大,达到平衡的时间较小,吸附酚的量更大。活性炭也是常用的吸附剂之一,活性炭的具有高比表面积、表面的孔结构发达,而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在煤化工废水脱酚处理中常用活性炭为吸附剂。有研究者利用活性炭吸附浓度为60mg/L的苯酚,在温度为30℃,pH值为6.0的条件下,苯酚去除率为86%。还有研究者采用活性炭纤维来作为煤化工废水脱酚的吸附材料,该材料具有吸附和解吸速度快,再生条件好的优点。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吸附材料展现出了更为优越的吸附性能,例如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大孔吸附树脂与吸附物质之间靠范德华力来吸附,其表面还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相比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它具有空分布窄,容易解脱等优点。2.1.2除油煤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中含有一定的油类,油类物质将会黏附在菌胶团的表面,进而阻碍了可溶性有机物进入到微生物的细胞壁,从而影响了生物处理工艺的效果,因此在进入生化处理单元前应对煤化工废水进行出油,以提高后续的处理效果。通常情况下,生化处理废水要求进水中含油量需小于50mg/L。在煤化工废水的油类物质通常采用隔油池和气浮法来进行控制[4]。2.1.3蒸氨煤化工废水氨氮的浓度很高,主要来源于煤制气反应中高温裂解和煤制气反应剩余的氨水。高浓度的氨氮,在进行生化处理过程中会抑制硝化细菌的活性,进而导致生活处理工艺处理效果不佳,不能保证出水氨氮达标。目前脱氨的过程主要采用水蒸气汽提法,将煤化工产生的废水中通入大量的高温蒸汽,使其充分的接触,以此将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吹脱,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废水中氨氮浓度。吹脱出的氨氮在经过分离、蒸馏等步骤进行回收再利用。

2.2深度处理技术

煤化工废水中污染物浓度极高,成分复杂,而且难以降解。煤化工废水经过预处理后COD、氨氮等污染物的浓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解,而难降解有机物在生化处理过程中几乎没有被降解,因此经过生化出后还需对其进行深度处理,进而满足出水的排放标准。目前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多的深度处理技术是高级氧化技术,主要有臭氧氧化技术、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等[5]。2.2.1臭氧氧化技术臭氧是一种强化剂,其氧化过程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通过分子臭氧氧化,另一种是间接的通过臭氧分解并生成羟基自由基来进行氧化[6]。臭氧氧化技术可以降低煤化工废水中的COD,同时还能够降低水中的色度和浊度,同时在该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有研究表明,在内循环的反应器中,利用臭氧对煤化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COD的去除率可到40%~50%,其中对酚类和杂环类有机物效果最好。随着对臭氧氧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臭氧在单独使用过程中,有机物和臭氧反应后通常会生成醛和羧酸,而这两种物质不能再和臭氧继续反应,进而限制了臭氧的矿化作用,降低了臭氧的处理效果。因此,研究者采取了其他的措施以提高臭氧的氧化作用,有研究者采用UV与臭氧联用来进行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臭氧的氧化能力比单独使用时提高了10倍以上,极大地改善了臭氧的氧化能力。2.2.2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是建立在臭氧氧化的基础之上的一类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是臭氧在特定的催化剂作用下产生高效的羟基自由基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主要使用的催化剂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改性的沸石、活性炭等[7]。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金属氧化物,例如Al2O3、TiO2等。此外,影响其氧化效果的因素还有pH值和温度。pH值主要是影响OH的产生,pH值升高有助于提高OH的产生,进而提高氧化能力。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催化剂不仅起到催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吸附作用,pH值的变化将影响金属氧化表面的电荷的转移,进而影响了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2.2.3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是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性质,进而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反应效率高,处理彻底。反应器结构简单等优势,但是由于超临界状态的水具有严重的腐蚀性,无机盐在反应过程中会结晶析出,进而导致设备和管道堵塞等问题,最终提高了超临界废水的处理成本,影响了工业化应用的进程。2.2.4光催化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将吸附于材料表面的氧化剂进行激发,进而产生具有强化性能的羟基自由基,然后利用羟基自由基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TiO2是应用最多的光催化剂,有研究者利用光催化技术处理模拟的苯酚废水,结果表明,TiO2的投加量为2g/L、pH值为3,光照2.5h的条件下,苯酚的去除效果最佳,可达到96%。TiO2光催化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果十分显著,但是现阶段还未能应用于煤化工废水的处理中,原因在于该催化剂不能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反应器设计难以符合实际的应用。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终将会被解决,给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带来新的突破。

3结语

煤化工技术给煤炭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但是煤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由于其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而且成分复杂,毒性大,单一的处理技术根本不能满足要求。建议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结合实际工程的前提下,加大对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努力及早实现处理效率高、环境友好的废水处理技术,以带动煤化工行业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香莲,湛含辉,刘浩.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化工,2014,34(3):1-4.

[2]孙贵军.煤化工废水的来源及处理方案[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8(6):119.

[3]章莉娟,冯建中,杨楚芬,等.煤气化废水萃取脱酚工艺研究[J].环境化学2006,25(4):488-490.

[4]王京.浅析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J].广西轻工业,2009,11(3):99-100.

[5]游建军,熊珊,贺前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65-370.

[6]张志伟.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第6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关键词 煤化工行业 好含盐废水 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煤化工行业的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煤化工相关附属活动中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知道,煤化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伴随着系统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一方面促使了煤化工产品的最终实现,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废水借此生成,如何对这些废水尤其是高含盐废水进行处理和优化,达到“零排放”或者节能减排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的煤化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来自于技术、经济、环境和规划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但是,就在当下,国际上和国家层面上的对环境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紧迫。在这种情况下,煤化工企业处于一个极为困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对社会的要求作出正确的积极的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进行全方面的创新。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煤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化工废水与煤化工废水的分类与处理技术

(一)化工废水的种类和处理技术概述。

对化工企业生成的废水而言,一般将其分为“工艺有机废水”和“含盐废水”两大类。前者主要以工艺废水和生活污水为主,污染物主要为COD,并且该类废水中的含盐量相对较低,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相对较易,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首先要对水质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经过预处理和生化处理等相关措施后,将其在回用到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后者,即含盐废水的来源较为广泛,在循环水系统排水中会出现含盐废水,在除盐水系统排水和锅炉排水中也会出现含盐废水,甚至在回用水的处理系统浓水中也会生成。因此,含盐废水的处理一般较为复杂,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通过“膜浓缩”技术,即通过超滤与反渗透相结合的技术,对该类废水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热浓缩技术使废水中的杂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浓缩,其中生成的清水可在此用于循环水系统之中,剩余的浓高盐废水(高含盐废水)将视情况对其进行再处理。

(二)煤化工废水的分类和处理技术概述。

在现代煤化工企业中,废水的分类同样是按照含盐量进行的,分类的结果同样是有机废水和含盐废水两大类。但是,与其他化工企业所产生的废水不同的是,煤化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水的成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与煤气化工艺有着明显的关系。截止到目前,国内、外有近二十种煤气化技术,这些技术的引进是利用主要与煤质的特点与投资成本有关。另一方面,在煤化工行业中,含盐废水中“盐”的来源是极为特殊的,它的生成机制与补充新鲜水和循环冷却水密切相关,同时,在除盐水生产过程也会产生新的高含盐废水,并在在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往往要添加相应的药剂,而这也会产生相应的高含盐废水。比如,在国内某大型煤炭企业中,煤制天然气项目要以新鲜水进行补充,而在这一过程中带入进去的盐量就已经超过了系统盐量的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生产过程与水系统添加化学药剂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近30%的盐量。虽然能够对循环冷却系统的循环倍数进行系统优化和选择,但是废水含盐量却难以实现真正的降低。一般而言,煤化工行业含盐废水的TDS往往保持在5000mg/L左右,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的排放、处理技术与障碍

(一)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的排放处理方法。

对煤化工行业而言,对高含盐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排放,一类是处理后排放。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排放方法,都应在最终(理论上)实现“零排放”的要求。一般而言,实现高含盐废水的零排放还存在两类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面向区域范围的零排放,另一种的排放范围更小,往往属于厂区内的排放。对于前者而言,要求在项目的周边区域内存在能够消纳高含盐废水的场所或者企业,这些场所或者企业在生产过程或者生产工艺上能够与煤化工企业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能够促进水资源的“梯级利用”。而这些场所或者企业对水质的要求一般较低,比如炼铁高炉、洗煤厂等,或者一些用于锅炉冲渣、煤场或者渣场喷洒的场所。当然,将高含盐废水进行区域性的排放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周围企业的用水量、灰渣场及煤场面积以及储存量和开放性等往往是有限的,使得它们对高含盐废水的吸收量处于特定的范围之内;对于后者,即厂区内高含盐废水的排放而言,处理的难度是更大一些的,这是因为,厂区内对高含盐废水综合利用的方式十分有限,不能像前者那样“直接”进行排放,因此需要特定的化学工艺对其进行处理,降低废水浓度。

(二)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的处理技术。

在煤化工企业总,高含盐废水的处理技术和方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深井灌注法。这种方法首先应用于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但是推广起来有较高的难度,这是因为,该方法对自然、地质等条件的要求较高,难以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并且至今也未获得相关的技术标准;(2)自然蒸发池法。这是一种传统的降低废水盐度的方法,处理过程中需要建设面积较大的水池,在水池中贮存高含盐废水,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使其中的水分自然蒸发,盐分得到保留,在对其进行定期清理之后在注入相应的高含盐废水,如此反复。该方法可重复使用的频率较高,对工艺上不存在较大的难度,只需在池内增加相应的防渗措施即可。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煤化工企业随处的区域降雨量较大、蒸发量较小,或者处于地面拥挤、人口稠密的地区,将使其面临较大的束缚,可利用性也将大打折扣;(3)蒸发结晶法。该方法是通过特殊的手段使高含盐废水中的盐分以结晶的方式析出,从这一点看,与自然蒸发池法的工作原理类似。所不同的是,该方法中蒸发结晶主要通过“多效蒸发处理技术”和“机械蒸汽再压缩循环蒸发技术”为主。其中,经“多效蒸发”处理后回收的淡水会达到90%左右,而“机械压缩结晶技术的热效率相对更高,其淡水的回收率能够达到98%左右,基本实现了淡水的全部回收;(4)“NACE”法。该方法是将“反渗透技术”与“蒸馏技术”结合在一体的新工艺,该工艺的核心部分一种商业纳米结构的聚合物材料——“纳米结构高核电电解质”。这种材料的工作特点是对分子进行过滤,水分子可以从中通过,而其他离子(离子)将被隔离在外。 “NACE”工艺工艺中产生的高含盐废水再进入到“炭化焚烧炉”中进行处理,其中的有机物被碳化掉,以此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虽然在前文给出了几种常见的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处理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在煤化工行业中,煤化工艺装置中难以获得大量的低压蒸汽,这就限制了高含盐废水浓缩结晶的程度。此外,热浓缩设备腐蚀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水中的高盐分会对设备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这将降低热浓缩的处理率,也会威胁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并且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高含盐废水的处理成本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鉴于此,同时来自于技术与处理成本的限制,我国国内煤化工项目中难以找到长期正常运行的案例。此外,即便是对于对设施设备要求较低的“自然蒸发池”也存在较高的限制,比如,该方法要求占地面积较大,对该地区的气候等条件也要求“苛刻”等,使得该方法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得到应用;而NACE法的设备运行成本虽然较低,但是尚未发现建成后完整运行的案例,工业化的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层面;而焚烧法在处理高含盐废水时能耗较高、对防腐蚀性的要求也较高,要想获得稳定的运行也是相对困难的。

三、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处理的系统优化

(一)从更高的层面重视对煤化工高含盐废水回收与处理。

为了实现煤化工行业高含盐废水的处理高效率,需要从更高的层面重视对煤化工高含盐废水回收与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目标的分解和逐层实现。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完善煤化工企业制度,建立和企业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煤化工高含盐废水的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政策和决策层面向高含盐废水处理方面倾斜,相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不断提高煤化工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将现有的技术、设备、设施进行转化开发和再利用,积极的寻找条件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建立和健全煤化工企业和行业的高含盐废水处理综合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风险公担机制。

(二)改进和优化煤化工高含盐废水的处理工艺和处理技术。

在煤化工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想实现高含盐废水“零排放”这一理想状态是有较大困难的。这是因为,在煤制气的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并且成分复杂,其中除了含有氨、氰等无机污染成分,还含有一定的酚、萘、蒽等化合物,这就导致了很多煤化工高含盐废水的水质处于理论指标的上位,在这种情况下,高含盐废水的排放工作就变得更加艰巨。为此,需要改进和优化煤化工高含盐废水的处理工艺和处理技术,曾倩高含盐废水的前期预处理水平,有针对性的对煤化工的副产品进行分离,以此为后续的废水回收处理工作提供支持。比如,在副产品的分离方面,需要做到和做好除油、脱酸和脱氨等工作,提高预处理的效率降低,提高高含盐废水水质的处理水平。

四、结束语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煤化工行业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此产生的一些与环境和生态有关的问题也在逐渐地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煤化工过程中产生的高含盐废水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品类。为了实现对此类污染物的处理和再利用,有关企业和部门应加强合作,开发技术,引进管理理念,共同促进现代煤化工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洲. 浅谈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 企业技术开发,2011(5):86.

[2]韩洪军,李慧强,杜茂安,马文成,徐春艳,王伟. 厌氧/好氧/生物脱氨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 中国给水排水,2010(3):75-77.

[3]邰阳,杨耀. 内蒙古煤化工废水零排放中浓盐废水处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讨论. 北方环境,2012(2):87-89.

[4]王俊洁,刁伟明. 高效混凝沉淀技术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辽宁化工,2010(7):714-716.

[5]童莉,郭森,周学双. 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制约性问题. 化工环保,2010(5):371-375.

[6]周学双,赵秋月.对我国煤炭利用与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环保思索.中国煤炭,2009(11):106-109.

[7]程宗泽,张十川.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近况与思考.煤,2009(6):39-42.

[8]张玉芝.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煤炭技术,2010(2):209-211.

[9]尚红卫.臭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煤炭技术,2011(6):210-212.

第7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一、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和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且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备课和听课等活动,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比较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三、学期教学目标:

    1、认真完成美术教学工作,做到按表上课,不落一节课。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争取把每节课的导课设计新颖、独特。

    2、以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为基础,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3 、组织美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与全组美术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专业素质。

    4、通过各种美术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a、本学期,学校各项活动较多,美术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载体,搭建展示平台。如班级艺术园等。b、在本人任课班级展开人人争当小老师活动,期初鼓励学生选课选内容,提前报名,然后安排讲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5、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和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一批美术特长生,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学好美术,从而全面提高美术素养与美术技能。          

第8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苏少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十月份

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十一月份

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参加常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一月份

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

第9篇:煤化工技术范文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日程安排

第一月份

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苏少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第二月份

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第三月份

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第四月份

1、组织参加常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第五月份

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