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

第1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 教师 作用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家庭结构与教育方式的改变,增加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多。因此,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每个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话题。

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还有可逆转性。因为这时出现的问题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并能及时的改正,将会事半功倍。因此,这时教师的作用很重要了,教师的工作做全面并且细致,便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下面就谈谈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一点体会:

1.教师自己要不断地加强文化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健康和向上的情绪来影响学生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发展和转轨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这无疑给教师的心理上带来了冲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心理健康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善自身的素质和心理健康,避免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作为教师应当以正确的教育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发展

教师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时刻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往往没有被许多教师注意到,而总认为学生小,不懂事。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采取斥责、惩罚、讥讽等等,去处理一些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学生对教师所采取的种种行为、态度都十分在意的。有些学生本来心理健康就有缺陷,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厌恶,竟而就会远离你。

3.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从学生进入教室那一刻起,就为他们创造一种温暖、关怀的气氛。这就让每一位教师做到:①用爱心关怀每一位学生;②充分的接纳、尊重每位学生。在与学生接触时,教师要以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等手势以及身体接触的方法,来给学生一种充分被重视、被接受的感觉,使学生们感到自己是被温馨、祥和、快乐的气氛所包围着的。

4.积极主动进行社会性培养,改善学生心理状况

第2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是不同的,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观的重要内涵,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完好的状态”,在这个定义中已经明确包含了心理健康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又于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良好状态的人,才能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其实,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中,又不同程度地包含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无疑,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是心理危机。学生正处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时期,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情感、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交错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骨干,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应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

2 学校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的功能,也就是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过去,学校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功能予以了充分的开发,但对于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健康功能当然也包含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闲娱乐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快乐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释放压力,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愉悦;其次,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中常常是近乎游戏的集体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学生有机会体验团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和合理处理胜利与失败。这对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3 学校体育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游戏性、挑战性、团体性等特征使得学生从中能够体验到满意、欢乐、紧张、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的团体性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等,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以及责任感。体育教学的竞争性,能激发学生进取心,鼓舞意志,使各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第3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中职 教育信息化 学生管理 信息平台

一、中职教育信息化概况

(一)学校信息化的水平参差不齐

国内不乏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比较好的中职院校,但是使用程度和分享程度不足,没有将信息化的经验或者成果及时分享,原因并非优秀院校不主动、有保留,而是其他院校没有接受设备,比如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或者电脑数量有限,那么再好的资源兄弟院校的师生也无从享用。而且更多的中职院校还处在只有行政人员有电脑,班主任、专职教师和部分管理人员连电脑都用不上的状态。在当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狂潮,网络营销也已火爆的年代,我们的学生管理根本离不开网络,离开网络的管理是不完美的管理,或者是不能与时俱进的管理。

(二)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

我们不可否认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老龄化或者学校办学年代久远,老教师反对网络教学,不习惯OA等无纸化办公以及电子教案等。但是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的组织和活力无限的学校,接受新事物永远都要处于领先地位。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监管”下,在一些学校有限的办学水平下,“乖乖地、偷偷地”利用手机网络丰富着自己的第二课堂,拓展自己的交流空间。因此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少、人员老、家长反对等现象,部分学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一个学校信息平台的搭建,肯定需要一个合理的团队才能完成,信息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完善。

(三)信息化平台缺少系统规划

目前,一些中职院校都在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平台服务于教学、人事、财务、学生、后勤等不同的学校管理部门,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平台大部分都是出自不同的公司,或者不同学校使用不同公司的平台,这样就不能保证数据之间的实时畅通,信息平台的搭建不能与上级部门或者兄弟院校建立很好的数据联系。据调查,有不少学校因为不能数据互通而频繁更换信息平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信息平台的使用者对高科技也失去了信心。因此,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启动,了解国家和知名信息平台企业,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尽量让整个平台的框架科学合理、持久长远,各个部门之间的平台数据互通互用,进而实现平台使用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中职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一)从中职生一天的生活谈信息化建设

目前一个中职生一天的生活轨迹是:晨练――吃饭――上课――课间操――吃饭――上课――课外活动――晚自习――夜宵――宿舍。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现象:晨练期间班级人数不足的监控,个别学生赖床或者夜不归宿;每一个阶段的吃饭都离不开饭卡,学校没有完全推行一卡通之前,现金收费也是必须的,但是后勤在年终结算的时候面对一大堆数据处理难度大,差错率高,收费吃饭不仅管理不方便,而且健康卫生难以保障;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是脱离不了网络的,学生对于对媒体授课的接受程度普遍反映较好,但是多媒体教室若是处于断网状态,要想在上课期间展示网络内容,除非是在机房才能够实现。断网的原因是学校担心中职生在课余时间可能会破坏网络或者利用教室的电脑打游戏而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管理。中职生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一些有特色的点子和方案是利用网络搜索比对之后产生的智慧火花,而目前学生查阅资料的通用工具是智能手机。学生们还特别喜欢将校内见闻第一时间在网络传播,这对于学校的正面形象宣传是好事情。然而智能手机上网流量成本高,学校的wifi目前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都没有对学生完全开放。

晚自习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最难熬的事情,离开了老师和父母,又没有升学的压力,自己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定制一些优秀课程,在每周晚自习期间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组织一些兴趣班,老师可以给兴趣班的学生安排网络课程和远程教学。不少学校的选修课(面授)安排在下午的课堂中进行,每周只有一次课,总课时很少,学生在选修课选择方面习得的知识很有限,不足以满足兴趣需求。如果晚自习被充分利用,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室内保持安静就算好,我们可以把一些学习平台上的优秀课程和视频教学在晚自习期间让学生选择。这样信息化教学就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宿舍管理是一天中的最后一道关卡,如果没有完善的宿舍监控机制,中职生很难做到早睡早起。如果每个宿舍的门口设置个指纹机,比如可以让学生在每晚9点到9点10分打卡,9点10分后关闭寝室大门。对于晚上9点10分后没有进入宿舍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后台实时把控,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这样对于夜不归宿的同学就有了更加实时管理的保障。

(二)从一个学期的学生工作内容谈信息化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包含:缴费管理、学籍管理、资助管理、社团管理、宿舍管理、党团支部管理、后勤管理、一卡通管理、就业管理、实习管理、安全管理。这些系统的建立最好能够在一个平台内完成,从而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并且能够和教务管理系统等相衔接,甚至与上级乃至国家级的数据平台相衔接。目前,随着中职生免学费的普及,中职院校的资助系统实现了与国家资助系统的对接,但其他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教务系统等由于采购的来源不同,使得数据的统一及衔接出现了问题,很多学校也意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但由于资金紧张,再加之忙于硬件设置建设,分工作模块的信息化建设也就被搁置了。所以学生管理中,更多地还是靠人工或office软件来完成。

(三)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谈信息化建设

如果中职院校的管理系统得以完善,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师资信息化素养了,涉及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习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要直接面谈的会议可以缩短在信息平台上,少开会或者不开会。班主任也可以借助信息平台与学生、家长及时联系。如果中职院校有自己的局域网,也有属于自己管理良好的论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论坛安家落户,或者以班级为单位,或者以社团为单位,经过在校三年的经营,这里肯定会是一个不错的社区,对于中职院校的宣传无疑大有益处。但是这样的论坛坛主靠我们的中职生一般是做不了的,需要其他的更加安全便捷的专属学校的信息平台,论坛主可以通过优化论坛来为中职生提供服务。

(四)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需求谈信息化建设

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定型,大部分家长都希望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但是家长又忙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因此类似校讯通之类的平台能够让家长和老师保持实时沟通。

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每年的新生接待工作中,还会出现部分家长不同意孩子拿手机的现象,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也怕孩子拿着手机乱花钱。从教师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角度讲,最发愁的也是有些学生在上课期间或者课余活动期间,始终与手机形影不离,唯一离开手机的时刻是睡着了或者手机没电了。如果手机被没收,学生可能与教师成为仇人,或者是心神不宁。他们从手机中得到了无限的交流幸福,或者从游戏中得到了快乐。但是手机还能做什么,或者手机的其他作用并没有被得到充分的使用与开发。

我们知道,强行禁止使用手机的方法来维持纪律已经不可能,应该从更大范围内教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网络,一味地制止可以肯定地说效果甚微。现在微信营销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们在校期间只知道手机可以聊天、打游戏,这就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了,更应该追究学校在管理方面的责任。处于逆反期、叛逆期的孩子们,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像家长一样一味制止,而要科学引导。

(五)从招生就业谈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中职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也在逐年递增。

如果我们的招生就业平台搭建成功,学生在毕业之前可以在学校的招生就业网站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测评,同时还可以及时了解各地的就业政策,在网上进行就业咨询,实现就业前线上和线下结合。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站以及地方知名度比较高的信息网相连接,就会吸引更多人浏览学校的网站,这样也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三、结语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构建学习型人生对于学生一生受益无穷。教师的教育是阶段性的。我们希望教育信息化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阶段性内享受信息化,让信息化促进学生成长。在就业后的人生中,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在人生技能需要提升的时候,能够使用网络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特别是借助母校的学习网络。毕业生甚至可以获得终生学习账号,从而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忠诚度。我们学生毕业的时候,一定能够科学利用网络,而不是对网络的使用一无所知。

国外的一个教育学家说:“我们这一代还是数字的移民,新一代人则是数字的原住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学生管理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公平才能够得到体现,学习型的人生是世界的呼声,古语道“活到老,学到老”,教育信息化从更高更大范围内诠释和践行了这句古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网,2012-10-28.

[2]教育部.教育部就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第4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在高校校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偏远农村或是父母下岗或是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情节严重的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自卑、孤僻、抑郁、嫉妒等多种心理障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深人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她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心理上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就会导致这一群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负面因素增加,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她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1自卑心理问题突出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谨小慎微,经常产生猜忌心理等。

1.2孤僻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背负着双重压力,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她们在物质生活上就很匮乏,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相对于家庭优越的同学,强烈的自尊心就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越发凸显的孤僻。她们想融入这个群体,但是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们的窘迫,不想让人怜悯和同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担心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不好,所以尘封自己,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更进一步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1.3抑郁与焦虑并存

抑郁和焦虑通常是由于自尊心遭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丧失,从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感受。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忧郁等不良反应。

2.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的途径也是多个方面的。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最大的诱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和支持,改善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2.1进一步改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各高校应该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贴、贷学金、勤工助学、学杂费减免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要发挥奖学金育人优势,高校就要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改革学校奖学金制度,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重点奖励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贫困生中形成导向,激励贫困生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次,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变无偿救助为有偿扶助。高校应该根据情况要求贫困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等,才可以获得资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使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立精神。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作为新的助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贫困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救、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

2.2依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问题。

2.3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要对贫困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上的脱贫,更新她们的观念,要让她们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首先,要使得她们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目前的贫困现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转换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选择一些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演讲,帮扶等方式帮助她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同时,既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让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资助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云,王雪净.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2]王炳南,姜华帅.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第5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

1引言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位于新疆和田市,1978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一所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师范类专科学校。学校是由民汉学生共同组成的和谐大家庭。近年来学校落实双语教育即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学习,给学生的就业注入了活力,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南疆中小学教师,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现阶段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工作状态,还将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指导人们能够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指明正确的方向,调动自己学习动力和认真工作的潜力,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最后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往往只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即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一是教会从事教师职业的老师知晓基本心理健康理论和进行简单心理疏导;二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师生一起解决和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更加自由幸福地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满足学生最直接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习效率不高、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恋爱方式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确定问题等。应该把解决学生心理出现的这些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进行系统、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调整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3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1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在和田师专工作的重点主要让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迫切需要通过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例如:在大多数学生中,对恋爱的内涵知道的不多,即使懂得一些也是从阅读相关杂志和收听广播以及上网查到的一些内容,知识面非常狭窄,有的同学做了错事还浑然不觉,性成熟引起的身体冲动及恋爱道德所禁止行为成使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们不了解青年时期生理的阶段性特征、青年心理特点,面对一些恋爱问题常使他们处于迷茫之中,在压力下对一些问题产生困惑。在校大学生物质生活水平比之前大学生提高不少,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身体饮食健康状况、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宿舍生活环境的好坏更为关注,由于他们离开了家乡和父母来到学校独自生活;要自己处理面对在学校期间产生的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到了毕业的时候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要自己处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应对各种压力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3.2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和田师专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未来的学校教师,他们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他们主要是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平时表现良好、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着急用钱,又没人借给他,于是偷拿了班级同学的钱,事后自己的内心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他主动找到班主任说明情况并承认了自己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但由于该教师处理方法不合理,他被大家看成是小偷,自己父母的责备、老师和同学的不理解,使他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该有的困惑,不但学习成绩退步了,而且变得害怕面对其他人,总是感觉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后来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而另一位学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在向老师说明缘由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埋怨而是理解和宽容,作为教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习好而且心理素质高。所以,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很重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黑暗面层出不穷,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显现出来,因为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心理产生的危害不是很快就能发现的,使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和方式的危害认识不足。和田师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当了教师以后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着以后所教育的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是长远的,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如果教师本人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将会对他的学生心理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一方面,目前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一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讲授相关的理论课程上,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上去,并且学会应用各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田师专的学生就业主要方向是南疆中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在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掌握充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健康的生活学习,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来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工作的组成部分。据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中的有心理障碍的占到36.5%,有心理缺陷的学生有16.5%,心理异常的学生占到28.6%。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了我国中小学学校中需要有一批教师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老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并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4.1多渠道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来达到目的,而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应该组织心理专业相关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最新动态,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各班班主任老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会干部共同参加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参与进去,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外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作用要发挥出来,因为作为班主任老师,通晓教育学相关理论,熟悉本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4.2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计划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一的学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乡,面对大学陌生的环境,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心理上需要有个适应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环境,在这个时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效率最高和最容易纠正问题的时期。大二的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他们都了解人际交往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尝试着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由于平时和老师、同学接触的时间不多,有的同学又处于被动,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空间变窄,这一时期应该以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大三的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压力主要来自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很在意自己以后的工作好坏,父母辛苦供养自己读书,毕业之际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合适或体面的工作,如果事与愿违,在心理就会失去平衡,积累多了,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症,此时学校应该及时进行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学生就业引起的压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看似没有多大联系,但却是相互影响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和培养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正是对大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努力培养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和建设者。

4.4要做好与学生相关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家庭和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生,他们心态比其他同学会更积极乐观;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和谐的社会环境,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86.

[2]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12:156.

[3]郑雪,王玲.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4,(4):283.

[4]吕菲宜.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6,8:137-138.

第6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异常和健康表现的主要形式,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得出了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健康,体育教学进行调适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健康心理 积极作用

现在,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业、就业、自身生理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导致时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更多的学生通宵玩乐、酗酒、嗜烟等。这一现象虽属少数,但为防止其扩展,应该加以重视。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开展尤为重要,尤其应该重视有心理异常的学生的特别教育。由此看来: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重大。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体现

学生虽进入大学,虽然自由时间很多,但也有紧张学习上的压力,有的同学受不了,就会出现上课不能集中精神的状况,影响学习效果,继而出现心理障碍。大学生年轻有朝气,身心正蓬勃发展,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求胜心和自尊心很强,情绪容易波动,进而出现认知偏差。可能体现为自傲。以自我为主,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认为别人满是缺点。第二,自卑。觉得别人都很优秀,而认为自己满是缺点。第三,虚荣。虚荣心强,喜欢别人有意无意的或许只是台面上的称赞。此外,最重要的是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大学生有自我独立的渴求,所以会强迫自己独立,去结交新朋友,然而心理不能承受,就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二、高校体育主要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意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主要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来教学。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加快新陈代谢,有助身体成长发育,有助大脑技能成熟,有助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老师进行的体育教学中,不管是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是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重大。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老师的一言一行也都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所以体育老师除了进行体育方面的教育,也需要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时展迅速,现在学校的体育教育范围更广,各方面都更完善,除了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还要指导课外的锻炼,还要通过各方面来提升学生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重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竞赛要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要有竞技精神,勇于拼搏、能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不惧怕失败,如此,才能更好实现体育精神与体育锻炼的融合,让体育锻炼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高校体育教育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很重要积极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加强智力活动,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关联,而智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心理活动的开展。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否有所成就,不只是依据进行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也要注意一些非智力方面的教育。譬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观念、学习态度、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一定要注重心理健康形成,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工作。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品格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体育技能也就是体育锻炼,它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强健体魄;增强学生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自我定位,对自身合理定位,做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对学生扩大交际圈,也有帮助;更有助于学生开阔胸襟和气魄,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举行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拥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日后对所遇的困难挫折的积极应对,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选择了就敢于坚持等等坚毅品格的养成。

(三)高校体育教育可促进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高校体育教学不只是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因此,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对美的欣赏能力是大学生应该有的素养,所以对体育教育的加强,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美感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中,对智力的教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要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和提升。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但每个人有所不同,所以教学也要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同学,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素质出发进行智力训练。其次,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尚处于情绪起伏较大的时期,而且多数时候难以自我控制。因此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健康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教育课程分理论课与实践课,两种课程都有各自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包括:师生问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引人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包括:分等级教学、课下补习和考试等。

参考文献:

第7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现阶段周围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出现了相应改变,而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获取途径。但互联网中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各种思想观念掺杂其中,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无法分辨其中混杂的错误价值导向。在这种缺乏一定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容易在互联网中吸收错误思维观点,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

2.社会生活环境影响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独自面对社会,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在没有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与社会中的不法分子产生接触。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接触人群的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其伤害;即使在双方暂时和平相处的情况下,社会不法分子也会有意或无意向大学生传导“负能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大量沿用西方国家教学理念,这一行为也着实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多是以历史知识、政治思想、经济理论为主导,而这些理论知识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甚微。我国对心理教育的理解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思想观念,从而端正行为及道德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二字,指的不是狭义理解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千百年来积累的精神文明财富。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的精髓,能够促进我国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取决于周围环境以及受到文化影响,文化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才能臻于完美。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也十分完善。在经过几千年的碰撞与变革后,如今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着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和对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向,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道德行为水平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我国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中的一部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能够起到端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实现心理健康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灵魂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着我国向前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发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现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为此,国家有必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在此,本文希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重视,进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第9篇: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