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教育学生增强读书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赖于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以培养兴趣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即启发阅读。启发阅读由启发探索入手,要让学生头脑里产生问题,发现矛盾。在“心求通,口欲言”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书,产生阅读的愿望。
一、探究问题时看书
作为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学习的需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展现矛盾,创设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索,从书本中寻求问题答案,这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
初三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虽然对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一杯水里能否无止境地溶解食盐?(二)要判断食盐在水里溶解有没有限度是否需要条件?(三)如何判断食盐在水里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三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了要讨论的问题中来。学生面对这些似懂非懂、充满困惑的问题,开始出现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索冲动,驱动了学生自觉主动地看书学习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一边指导学生阅读,一边教师演示实验,在层层深入,步步逼近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建立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接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景里,提出了“浓溶液”和“稀溶液”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继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讨论中点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种以设问题诱思维,重阅读为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争论问题时看书
学习过程中的争论,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也是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它有利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研究知识的能力。
在教完了原子、分子和元素等化学用语后,我在单元复习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学生们对后半题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氧元素,有的说氮元素,结论到底如何?带着迷惑请学生阅读“空气成分示意图”,“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图,“生物细胞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图”同时点拨“自然界”的概念。指出“自然界”应该包括大气层、水、生物圈、地壳等,由此让学生推算出自然界里最多的元素也是氧元素。争论激发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知识遗忘时看书
心理学家认为,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干扰。就是记忆中旧内容与新内容想混淆。遗忘是学习的大敌。而和遗忘作斗争的基本手段是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是增强记忆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差生经过一段时间,元素符号在使用时大脑中常常提不出来。如何提高他们的记忆力?罚抄几十遍是解决不了的。相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感,同时也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正常的情感联系。于是我做了一套元素符号卡片,不定期地带进教室,随时抽查这部分学生,让他们阅读辨认,反复向他们的头脑里输送符号信息,并且迫使他们课外 必须去阅读背诵。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全班学生很快地记住了元素符号,为书写化学式打好了基础。平时还经常性地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采用教师查组长,组长查组员的措施,培养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四、实验现象无法解释时看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兴趣、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同时不断思考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我在教《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演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得出了“质量守恒”的结论。再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对质量守恒定律实质分析的那部分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接着又补充演示了P111上教版第四章本章作业第9小题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在敞口容器中反应在平衡的天平上很快使天平失去平衡的实验,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索。用意是帮助学生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对一些具体问题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学生从思考――观察――阅读――释疑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五、归纳整理知识时看书
学完一章教材,听完一节课,能否把知识作系统的整理,使书本知识由厚变薄,这是自学能力高低的标志。善于读书,会自学的人,绝不会把全书只字不差地装进脑子里,而是能理清脉络,善于从纷繁的知识中抓住核心,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化学,知识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以辅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中考复习中,让学生归纳整理哪些知识属化学用语,哪些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里哪些是基本技能;化学计算又有哪些基本类型等等,学生在阅读看书后自己编成图表或网络,再由小组推选代表板演供大家讨论,给予评估。学生通过全面阅读教材和笔记的过程,培养了自己综合知识的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复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 ;训练语感 ;研读释疑
苏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能否顺利学习,首先决于他是否理解的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决定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我们的现状是好多学生不会读书,读起书来不得要领,甚至无法断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其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为基础,共同参与经历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尝试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语文教师,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据本人执教多年的实践,谈谈我的浅见。
1 创境导读,激活思维
创设情景是触感,激活思维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用创设语言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或悲或喜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你在哪里》可作这样的描述:1976年1月8日,那是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日子,那一天,高山肃立,江河垂泪,亿万中国人民悲痛欲绝,人们涌向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十里长街,齐声高呼,四处寻找我们的好总理,诗人柯岩正是饱含这种深情才写下《,你在哪里》这感人肺腑的诗篇。设置音乐情景,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枣核》一文,用一首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学习氛围中,学生心中溢满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在树海中,仿佛自己就是一棵树。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创设配音画面情景更能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全身心品味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思想美,思想为之荡漾。
2 质疑问难,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热爱这门学科,才能产生求知欲,阅读教学时,激发学习兴趣,我从以下入手:
2.1 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开始,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山市》时,我用文中鬼市的传说导入新课,随之提问“为什么会出现鬼市呢?”立刻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点拨关键之处,引导在火候上,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诱发学习的兴趣,导出最佳的效果。《背影》一文歌颂深沉的父爱,在教学中如果开篇提问“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学生定然茫然一片,此时要引导学生阅读四次描写背影的内容。尤其是分析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的境况下,在车站送别时,父亲艰难的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桔子的背影,细细品味,我们会被深深的父爱所打动,这时,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子情深,有着父亲的饱经忧患与奔波劳碌。此情此景,教师追问:“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难点突破自然水到渠成。
3 训练语感 培养悟性
当代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视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感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是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叶圣陶就指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面对教材,我们要凭借语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调动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情感等心理机制作用于文章,移情于文,在读者头脑中产生共鸣,填补作品的空白,创造出新的生动画面。
如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走”原来就是写脚的动作,而文中却写“手”,通过朗读语段,揣摩这个动作,孔乙己不幸的遭遇,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作者不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深沉的思想情感吗。
再如《桃花源记》,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获得整体感知,然后凭借最初的直觉形象,再造想象,将桃花源画出来。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感知的形象逐渐组合为一幅层次色彩斑斓,真实可感,优美幸福,自由安乐的生活图景。
4 研读探究、促其释疑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解疑的过程,课堂中采取讨论、探究的方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做法,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种讨论,有时是个人发言,有时是小组代表发言。根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另外解疑的过程又是个调控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本节课主要教授的内容,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可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总之,用灵活自然、巧妙、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启发。教师主导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指导学生自学,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尝试去了解,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中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合,就会产生独创成功的喜悦,反之,就会比较思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既体现教师的主旨作用,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相处融洽。实践证明,先学后教启迪学生的智力、激发潜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就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需要实践工作中逐渐改良,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先生都谈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评议教学的规律,评议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尤其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评议教学中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寻找说的机会,加强说的训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1.通过多种手段创设说的情景,寻找学的机会。感知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学生认识事物、问题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亲身的参与,从中去体验。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多媒体等手段练习创设的情景动口、动手、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物体,充分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如:在上课时,结合课文描写的情境讲一讲,化静为动,既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画面讲一讲,化抽象为具体、入情入境,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断讲一讲,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既能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又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2.在语文教学中,要多读。因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训练,只有多读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要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学生在阅读时有这几种方法可供借鉴:①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通过接读,悟出作者的真情;③通过引读,领会文章的意境;④通过分层读,深入理解课文;⑤通过分角色读,活跃课堂气氛;⑥通过评点读,激起参与的欲望;⑦通过齐读,达到共同参与和提高的目的。
3.多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解课文时,听是吸收知识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只有不断的听取,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4.多写,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要写规范字,对于课本中的关键句子、字词要多写,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效率。
二、培养学生笔读的能力
所谓笔读,就是边读、边圈画、边欣赏、边制订的愉悦读书方法。如读《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发疯”的精彩片断,“鲁提辖打死郑屠的三拳”片断描写,均可采用趣读法。学生边读、边揣摩,演示他们的动作,老师及时点拨,及时发问,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习的重要诱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就是所谓的兴趣。只有“好”学习才能深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但不少是节选的。教师在上好课内教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如教《守财奴》后,就要指导学生看《欧也妮?葛朗台》。了解葛朗台这一个吝啬的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从而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抓住关键性问题阅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譬如讲《背影》一文,开头和结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关键要注重父亲下火车、爬月台,为“我”买桔子的行动描写,从课文对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艰难的动作的描写、刻画上,体会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围绕这一点设计出关于几个主要动词的比较练习,就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教学贵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提问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提问不但使学生知识日益丰富,而且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和训练。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不管深浅,不管是属于知识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要学生思考,这样提问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能力;培养;方法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学习课文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时候,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境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境?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一幅秋天落蕊的图画。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理解内涵
我们所选教材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还用身边的例子来阐释此种深情。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拓开思路,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位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是错的,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阅读教学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时,以提高升学率为目标,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面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词汇与句型,且要求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背诵大量的知识点,一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但是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全程掌控着整个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氛围沉闷压抑,既无法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长此以往,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提升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不能够挖掘出学生的阅读潜能。
二、加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
1.丰富阅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英语阅读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调动学生参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其中,课堂英语阅读材料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多种题材的文章,如英语报纸、英语杂志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丰富的英语材料,避免因材料的单一而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在学生不断阅读材料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强化限时阅读训练
通过开展英语阅读的限时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观察学生的英语阅读过程,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各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逐句阅读与频繁回视等,不仅耗费较多的阅读时间,而且无法保障阅读的效果,给学生的思维连贯性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浏览文章,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由此一来,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因此,教师应当规定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速度将得到逐步提升。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如略读、泛读、精读以及跳读等技巧。此外,教师应当注意设置不同的阅读材料与问题,促使学生了解不同阅读技巧的使用环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推理等,提高学生的词义猜测与上下文联系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材料中含有的核心词汇,从而突破阅读的重难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时,除了要讲解阅读策略,更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与练习,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4.巩固英语阅读效果
通过进行一定的练习检测,有助于学生吸收、内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外,更要重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比如,教师在检测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情况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文章概括、复述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通过采用多种读后检测方式,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出学生的阅读潜能,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不断地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英语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诗斌.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5:196-197.
2.谢晓华.关于中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3,11:33.
3.丁佐希.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17-118.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综合素质
一、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教材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是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遵循数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所精心编制的东西,其中凝结了大量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优秀教师的智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教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然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研读教材都不够重视,在他们看来,能够听懂课、做好题就可以了,数学教材仅仅被当作练习册来使用,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的阅读基本上只停留在对一些公式、定理和例题的阅读上,忽视了数学教材中很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个现状,强化学生对教材阅读的重视[1 ].为了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一些教材阅读作业,这样既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又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会进一步理解数学教材中的各类公式、定理、专业术语、图表以及文字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深挖数学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利用数学定义、定理、公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学科内容的基础.数学定义、定律、公式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其中包含准确的定义、严密的推理,可以说,一个简短的定义、定理、公式,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些特征使得大量的定义、定理、公式成为了学生很好的阅读材料,成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要注意利用定义、定理、公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定义、定理、公式中,往往包含文字语言、数学符合语言、几何语言这样几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而学生在阅读定义、定理、公式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三种语言进行相互的转化,这样才能达到读懂和掌握并加以应用的目的.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就属于几何定理,它的表述方式是文字语言,而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能够熟记定理的文字语言,还要能够用把文字语言用图形表达出来,转化成几何语言,如在图上画出平行线和斜线,然后指出哪几组角是度数相等的同位角关系.只有能够熟练地在文字语言、数学符合语言、几何语言实现相互转化,学生才能更加清楚地理解定义、定理、公式,从而更好的运用它.
三、利用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用题型是初中数学中一种常见的题型,也是学生非常容易犯错的题型.很多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出错并非不会做题,而是没有理解应用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或者没有看清楚应用题的内容[2 ].由此可见,在解应用题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应用题的内容,准确理解应用题想要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解应用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应用题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应用题,接下来,教师还要在应用题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应用题阅读的技巧:第一,略读.通过略读大致了解应用题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意思从头脑中调出需要用到的知识信息.例如,通过略读,了解到该题目讲的是“行程问题”,这时候,学生就要把行程有关的定理公式从头脑中调出来备用;第二,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的咬文嚼字.在数学应用题中,一字之差都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意义,如,“甲比乙多两倍”、“甲是乙的两倍”,这两种表达十分相似的语言其含义却完全不同;第三,剔除、提取信息.要去除应用题中无关的信息,提取需要的信息,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思路整理;第四,找出应用题中的关键词汇和数量关系.如题:防汛指挥部决定冒雨开水泵排水,假设每小时雨水增加量相同,每台水泵排水量也相同.若开一台水泵10小时可排完积水,开两台水泵3小时排完积水,问开三台水泵多少小时可排完积水?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和数量关系包括“增加量相同”、“排水量相同”、“10小时”、“3小时”,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汇以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为接下来的解题打好基础.经过这样几个阅读步骤,应用题中的信息会被一一提取出来,接下来再根据罗列出来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这样应用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利用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资源,然而,如果把视线局限于数学教材之中,不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因此,除了教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下多涉猎一些数学类的科普读物,像是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数学专题讲座等,这样不但可以打破数学教材的束缚,拓展阅读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目标,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3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努力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下不断地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地获得成长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国永.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及其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17).
[2] 卜以楼.让数学阅读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2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55-01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其中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已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刻苦钻研,自觉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1、做好预习指导
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这时,教师可逐步指导学生的预习,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最初应放在课内进行,然后渐渐过渡到半课内半课外,当学生形成了自学习惯后放手让学生在课外预习。
2、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教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首先,我们应当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具备使用字典的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查阅字典。在每讲授新的一课之前,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划出疑难字词,并通过查阅字典或词典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习惯,又使他们掌握了学习字典的具体方法。其次,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还应当交给学生会查资料。
3、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
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问题,归纳课文内容及读写结合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在提示学习要求与指导学习方法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讨论或指名回答。
4、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自学所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如对学习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所起得作用越来越被广大有识之士所重视。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对学习才会自觉,才会热情,才能坚持不懈,最终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扣紧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学生对所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学所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讲、学生答所能获得的,必须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文章读明白。因此,我们要紧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抓好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每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其中作者内心的情感往往可通过其中的某个字词体现出来。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坐在小艇里的感觉“怪有意思的”,这个“怪”字就表达了作者新奇的感受。该课第二自然段中三个句子都有比喻词,到底是否都是比喻句呢?我们可通过对句子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喻句,并形象地让学生知道小艇的特点,从而对下文理解小艇的行驶和作用做好了铺垫。
小学语文课本里段的结构形式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些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将段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上,转化为写作能力。比如通过学习《威尼斯的小艇》的第四自然段,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而且能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有了深刻的印象。
临近下课时,学生已了解了小艇的样子、行驶和作用,这时再齐读第一段,板书“交通工具”,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懂得了文章首尾需要呼应的道理。
其次,注重读的训练。文章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很密切,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语言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共鸣,而这些都必须在阅读中去领会,因此文章要多读,要熟读或诵读。
再次,落实重点训练和进行基本功训练。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每个组都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在教学课文时一定要落实重点训练。
三、不失时机地培养表达能力
在阅读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些课文层次丰富、头绪众多,不易快速把握,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如《拿来主义》一文,根据议论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明确:作者先破后立,批驳“送去主义”的弊端,即抱残守缺、落后挨打,一味“送去”实为求荣,必将亡国。这解决了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问题。接着解决“拿来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最后是怎么办,即如何拿来,方法是批判三种错误态度(不敢进、放火烧、欣欣然接受一切),提出要占有、选择、创新。学生因此对议论文说理逻辑严密、层次丰富、针对性强的特点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二、引入比较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时,单凭教师讲解,学生的体会只能停留在表层。为了强化学生体验,提高其阅读思考能力,可以引入比较,将课文重点、精彩点抽出来,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还可以课外找文句,与课文配合,求同比异。如《故都的秋》第一段,原文如下:“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初读文章第一段,大多数学生觉得平淡无奇,体会不出其中的语气、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抛出对第一段的改写,引导学生诵读比较,体会语气情感。改写如下:“秋天,总是好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我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通过诵读、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原文多处用了反复,如三个“来得”“,要从”“更要从”“,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使文章有了一种一唱三叹之感,舒缓了语气,同时也为全文笼上了淡淡的感伤基调。再如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在学习课文后,可指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古诗、古文中,找出用词精练准确的例子,把它设置成题目,由其他同学揣摩回答,然后由出题者评判,在评判中和答题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用字用词精练、准确、严密的体会。如:选择:1.半篙流水夜来雨,早梅何处春。A、几点B、一枝2.地湿厌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A、闻B、看分析:第1题应选A。句中点明是“早梅”,“几点”说明少而分散,符合“早”的特征;“一枝”表明枝上的花较繁密,和“早”不吻合。第2题应选B。如果选A“,闻”和“听”是同义重复,在对偶句中显得不和谐;选“看”,可以通过抬头看雨的动态,形象地把人厌恶连天阴雨的心情和盘托出,感情强烈而自然。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设题、解答、评判、交流,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应用有了较深的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还可以由学生评选出最佳题目设计,张贴并予以表扬。四、延展表达语文特级教师李元功说过:“有阅读就要有表达,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不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表达出来就不算真正完成阅读任务。”阅读是为了表达,阅读之后的表达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两种办法:
(一)联系课内进行延展表达
如学完史铁生《合欢树》一课,可要求学生写一段表现母爱的细节,学完《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可要求学生抓住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感受进行描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二)课外选文并要求学生批注
教师可在课外选一些和课文相联系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作批注、写感受,并在班级进行交流,最后把较好的批注及感悟文章印发给学生看。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五后,笔者选了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批注。所选文章有《庄子,会飞翔的人》《流泪的滕王阁》《遥想苏武在匈奴》《司马迁,关于生死的话题》《想起范仲淹》《天才徐志摩》《千载心香域外烧》《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等。
三、总结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乐于接触并力求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又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真诚地激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
一、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能
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关键是要去“读”。读了才能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中作者的心为什么如此跳动,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邃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者快速阅读全文,或者精读文章的几个片段,或者吟诵精彩的句子。总之,要投入进去,用心去领悟、感受文章的精华,实现读者作者心灵理智的转换,这样,就能使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便有了感悟和深思的能力。
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的良好品质、提高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理解性阅读首先要求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还要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比较性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理解性阅读主要是读者与作者在“对话”中求同,而比较性阅读不仅要求同,而且要辨异。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要指导学生不断的分析、咀嚼、鉴赏,在文章中“”,并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要真正进入语文的天地,进入胜境,需要鉴赏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这样,就要求读者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也会飘逸起来。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经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但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
2.让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后如过眼烟云,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即使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随感,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三、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1.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比赛阅读训练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要落实好比赛阅读训练,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低年级的中学生可以开展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速读比赛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2.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的方法
讨论,即在语文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这种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