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教学理念;分组教学;英语课程标准
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语人才。因此,在新课改思念下就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助合作,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
首先,教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共同乘上探索之舟,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反之,如果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就会因惧怕教师的威严而不敢提问或讲出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
其次,教师要敬岗爱业,通过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诚挚的热爱,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选择、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随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二、营造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首先,应从课文入手,课文是英语教科书的核心内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用法规则等内容都集中在课文中。课文中积累了规范、可靠的英语语言材料,完整地保存了地道、优美的段落和语篇,可帮助学习者提高吸收与表达水平。因此学生要多朗读,多背诵。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可以把课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充当角色,在体验中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够调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英语学习就会事半而功倍。英国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对课文的朗读、背诵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又可以定型语式、语套模式和造句、行文模式,还可以综合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形成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终生不忘,所以,学习课文时,要在坚持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材料,在整体上把握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全课主题,综合地吸收、消化课文中提供的词汇、词组、惯用语、句型、语法等语言材料,通过问答、讨论、改写等各种练习,达到模仿使用,更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次,学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学习和利用,不论是理解还是表达,其深层基础都是文化,因此,要真正学好和使用英语,就必须结合文化,注重内容,把学习语言和了解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学习文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通过笑话引趣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活动多样化。努力掌握外语深层次的文化氛围。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从而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打下基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隐私,理解和宽容他们。当学生出错时,不要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感召下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2、相信学生的能力
普罗塔戈的一句名言是: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大胆地进行创新。
3、鼓励学生质疑并使其大胆发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会学生质疑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学生要质疑就要进行思维,从而诱发探索,增长新知识。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让他们大胆地讲出来。对于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首先要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迷信权威。有了质疑,就要释疑。
四、注重交际与运用,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达到真正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做到: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主要为学生设置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交际性的活动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
2、坚持听说为主的交际化课堂教学
课堂上要坚持以听说为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沉浸在英语使用当中去,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教师应创造条件,力争用各种直观手段教英语,借助挂图、实物、手势语、录音机及多媒体教单词。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坚持课前五分钟英语天地,从简单的自由会话,自编对话,讲故事,演短剧到能听一定的英语新闻报道,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
3、改变评价标准,多鼓励表扬
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认可的眼神,会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信心因此倍增,甚至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用无穷。”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方法比知识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正如埃德加福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现代教育目的所在。
总之,在贯彻以上几点时,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搞好中学英语的创新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有持于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人教版
[2] 初中英语课本2003年牛津版
【关键词】中学环境教育发展创新
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当中主要任务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当中,树立主体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造就学生们独立的人格,目前,这已成为了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变革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尤其是在中学的教学当中,表现在非常明显,同时教师们也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在,大家也都开始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习者本人。但是,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认真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所表达的理念,才能够更正确的确定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才能更清楚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1在新课改理念下中学环境教育的发展状况
从我国建国的时候开始,在第八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工作很快就在全国展开,快速迅猛,同时教育部也决定把环境教育也纳入到我国的中小学的课程之中,而且还出台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与《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等相关的条例,这样就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在制度上与组织上更进一步的保障。在新的教育改革当中,有很多的学校并没有设置环境教育这个课程,有些也只不过是穿插在各个学科当中,但是,新课改当中增加了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有专门的章节,有些也隐于各种的知识学科当中。
2新课改理念下开展中学环境教育的原则
2.1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是一个主导者,学生就是教育过程当中的中心。是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目的根本。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当中,就要求中学的环境教育要从理论与实际出发,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目标,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们对环境知识的认识,端正对环境的态度,以至养成好的环境做法。
2.2前瞻性的原则
如今,环境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要想更好的做好环境创新的教育,那么就注意环境的这种变化,从实际生活中的环境出发,然后根据不同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求实与创新的精神,并且要把握住动态,甚至要引领动态,这点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化——环境教育的前瞻性。
2.3趣味性的原则
根据在环境中教学,为了环境而教学,同时教学的成果交给环境去评价,这种教学并不是学生们一个个对号入做的去做在教育室里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开展的教学,依据新的课改要求,在环境的教育下,应选择不一样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去分析研究教学,同时使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去介绍不同国度的环境思想,并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教师的教学应充分使用学生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学习趣味性。
2.4校本性的原则
在环境教育的校本性原则要求下,环境教育的教学则是要根据学校,为了学校,而且还必须要在学校中进行,在这当中,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根据生活的实际问题,在环境中使用多种方法和资料对环境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总结.因此,校本性原则给新教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创新提供了基本保障,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3新课改理念下环境教育的创新途径
3.1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改变学法和与教法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一味的传授者,学生只不过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中,那样有些教师会时常出现滥用、错用了自己的职权的现象,对每个学生来说并不公平、公正。现在为适应新课改理念,那么首先就要转变教学教育的观念,与新理念中的环境教育转变成教学的观念,把新理念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变成教师们自觉的行动,这样可以把教师转变从专门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同时还需要建立民主平等来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如下图:
3.2丰富环境教育资源和方式
环境教育的创新和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适应新课政的要求,应开发和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应建立环境教育资源库,环境教育需要一定的资源利器材,学校可建立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档案、引进专门的环境教育教科书、挂图、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并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场所和教研部门,为环境教育提高必要的保障。
3.3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发展中,有一个很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师资的培训,有很多的环境教育的专家基本上认为,在环境教育的方法当中,受过好的教育的老师不仅可以在环境教育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共同来发展环境教育,在当前的师资情况下,环境教育方面的师资明显是很薄弱的。因此,为了创新环境的教育发,为了新理念要求,所以,必须抓紧中学环境教师的培训,从而培育出一大批的合格的教师人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实施之后,中学环境教育地位很快得到提升,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以往的环境教育的冲击性很大,依照新的理念,再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等,能够使中学的环境教育得以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明.杨成安.刘艳媚等.对中学环境教育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浅析[J].教育出版社,2010.02
[2]王光亮.乐洋洋.马瑞东.关于中学环境教育发展创新深入研究与指导[J].教育出版社.2011(3):45-47
[3]王丽丽.吴贻青.何俊.对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浅析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J].教育出版社.2010(7):67-69
关键词: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下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势在必行,以便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此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李振娥.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协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论文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部分,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然而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很多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复合体,因此本文就此梳理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概念一直以来具有高度争议,不同研究给予了不同阐释。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1]。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2]。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
二、创业教育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共识性的概念,创业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教育指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即指创业培训,以培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小老板为唯一目标,通过培训为受训者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和资源,使其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从守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伟大转变。与此相反的守业教育则是指以保守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注重传统和维护现有秩序为其宗旨的教育活动[4]。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相对就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5]。
三、创新创业教育
前文已经阐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关概念,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6],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7]。实际上,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辨析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需要创新教育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获得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
1.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面向世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8]。有学者认为,我国比较缺乏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目前流行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了相当普遍的学术浮躁心态;用人制度上的一系列限制也导致一些科技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受到压抑[9]。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创新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2.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实现形式。实施创业教育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创业可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减轻政府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用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10]。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在一系列的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相对主观概念,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加以衡量。相对于创新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更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创新教育的质量应通过创业教育的质量来具体评判。
3.创业教育比创新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直接来源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客观事实,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约1400万[11]。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业教育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质量低,观念滞后[12]。与美国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生学籍管理体制不同,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政府或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关怀、扶持方式也不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也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低[13]。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将创业教育置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一样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14]。
参考文献
[1]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2]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4]汪建华.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5]张平.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6][14]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7]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8]常顺英.21世纪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9]翟杰全等.大学的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11]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创新思维;飞跃;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飞跃,同时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
首先,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完成课标规定的知识系统。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即时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环节和过程承载着学生的认知和提升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课堂教学与检验。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心理上和行动上的飞跃。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磨合与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第二、教师应秉承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一言堂,不容置疑”的观点,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与时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参与欲望,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和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创立了光的波动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还应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
在创新教育和思维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很多人士认为创新教育仍旧是素质教育的翻版,没有任何新内容。非教育界人士也有的采取观望态度,因为几年素质教育实施得使孩子被教育成了四不象的“人才”,没有特长,没有专长,又样样通,样样不精通。一个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教育,再怎样大肆渲染也很难让人们完全的相信。于是口头大喊创新教育,却仍旧颁用着那种错误的素质教育实践,把不留作业,文化课删减,增加音体美课,课堂以游戏为主,考试以优良中差评价来充当新型的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人们接受新事物总是很困难,对新的、一时无法接受的就认为是错的、不可信的。创新有大创新,有小创新,有此创新,有彼创新,搞创新教育绝不是从根本上原有的传统教育,把教育变得面目全非。创新教育其实并不神秘,提出它是为了把它作为素质障碍因素教育的突破口,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只有从观念上接受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其开展才能畅通,并卓有成效的进行。所以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三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的是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二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他们都是人才,但都不是完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毅力、创新体力。
(二)认识问题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某些学校却将其曲解,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开辟所谓第二课堂,把课外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于是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流形式,导致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化和实施主渠道的非课堂教学化。其实,创新教育的非课堂教学化只是对整个创新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如果单单如上理解,便是将创新教育狭隘化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创新精神的培育,其次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才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应该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烈创新精神的人,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起坚定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出其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其学习和创新激情;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或缺乏创新思维的人,能够保证顺利解决对他而言的新的问题或能够深刻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一言以蔽之,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
(三)理论归结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末提出创新教育课题以来,至今已有15年,但创新教育的实施仍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今全国各类都大张旗鼓的口喊“创新教育”,但实际上往往都是各行其是、各走其路,并无统一要求、统一部署。其实施的理论指导也是空泛无条理,造成各个阶段都是试探着前行,操作上很盲目,无指导性,无明确性。创新教育有自己明确的内涵界定,但由于实施时间短,研究任务重,其理论尚不系统,有情可源。而且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践必须有理论指导,要想更好的实施它,需先形成一系列明确、系统、规范的理论,全部工作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
(四)评价效能问题
创新是一个既具层次性,又具相对性的双重概念。有人指出:基础教育的创新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相对于自己的创新;其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的创新;其三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由于创新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所具有的特点,因而导致教师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缺少深度,故而在对创新教育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易越俎代庖,以自我为中心去概括和评价学生的创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这一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从而导致创新教育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创新主体的主体性失落。创新教育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非学生主体化误区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评价过程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非学生主体化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人格的养成和主体能力的增强,而且,过多的外部评价会弱化创新主体的内部评价或自我评价,最后形成对外部评价的期待心理。这样,常常会因缺乏对创新主体思想意识、情绪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而产生对创新主体的主观的消极评价。这些消极评价容易成为创新主体追求创新的拦路虎,使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减弱。而反过来它又强化着教师的消极评价,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便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关键字】新课改;高中;物理;创新教育;对策
G633.7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促使传统教学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力。作为新型教育手段,创新教育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内容,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高中物理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创新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尊重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的创新教育对策
1.重视课堂导入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热情,对整体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中物理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转变过去被动学习方式,提升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堂活跃度,通过更加新颖、更加巧妙导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热情,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一第六章“圆周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游戏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诸如,教师在一个小瓶子中装满了水,之后教师在小瓶子上面拴上了绳子,让小瓶子进行转动,到小瓶子转速达到最快时,学生们发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流出来,通过悬念实验来引出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讨论,实现理论与实现、课堂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关联,提升学生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运动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够运用向心力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在更加愉快的环境下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创新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契机,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诸如,过山车原理、火车弯道原理等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富足,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正确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与其他科目相比,物理知识抽象性、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物理概念上的理解,虽然教师也尝试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但是由于现实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抽象物理概念直观化、简单化,这样能够摆脱传统抽象公式方面的限制,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升学生高中无可学习兴趣。由于一些物理实验非常的危险,如果没有完备的设备以及安全措施等,实施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考虑到学校实际条件以及学生安全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直接进行实验,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实现现象。诸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选修1-2第三章“裂变和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直接演示裂变过程,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更加清晰的观看到原子弹爆炸中出现的裂变过程,同时也能够体味到能量方面的效应,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裂变意义。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同r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高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际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由于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等,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工具,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提升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一第三章“摩擦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直接演示的方式来进行演示,这样得出实验结论,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观众演示结果而忽略是实验过程,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创新教育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通,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加民主、更加和谐学习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升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最新教学理念,提升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有效性,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理论、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物理学习习惯,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联合.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物理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07):11-12.
1.正确认识美术课的定位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美术课程的设置量少,多数家长与教师总是强调数学课、语文课以及英语课的重要性,这就让学生在潜意识当中无形地将美术课当成了“副课”。这样的态度就是没有正确对待美术课的价值。需要正确认识每一门课的价值,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到延续。
2.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向和精神世界的表现
跳跃、灵活、创造是几个主要的美术特点,教师应该注意强调这些在艺术中的特点,关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的主观意向,重视学生在画纸上呈现出的精神世界,不以技术或“像”与“不像”来要求学生进行美术创造,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顺势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
二、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与意义
1.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几乎每时每刻都有物质的改进或创新。创造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创造性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前提。因此,创新教育地提出带有其必然性。创新教育重视的角度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更重视对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对良好品质的建设和对创新进取精神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创新作为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教育目的。
2.创新教育概念的意义
创新教育顺应了当下的教育要求与形势。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开发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为培养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教育僵局,拓宽学生的视野,力争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前途将不可限量,国家的发展也会越来越繁荣。
三、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案探索
1.美术教育与培养创新意识的联系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学会美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完成美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审美能力。虽然,美术作为一门义务学科,与其他学科必然有相同的共性,但是,美术教育依然保留着某些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例如,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均可以得到均衡地锻炼,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全面地了解,同时可以将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创新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目标得到统一实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案
(1)将创新意识融入美术教育中
传统的美术教育更重视的是绘画技术与色彩搭配,教室更多关注学生的绘画是否像参考物。在当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的是让学生在美术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要转换传统美术教育的观念,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创新意识,实现美术教育与培养创新意识共同发展,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2)创新教育下的美术教育
很多学生不敢将自己的想象力与内心真实的想法落实在纸张上,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下的美术教育,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不要害羞或恐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提升。
(3)注重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艺术得以发展的灵魂,同样也是美术的灵魂。教师在审阅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采用实际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教学示范时,要允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引领学生,尊重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感悟中对创作的灵感进行捕捉。在创作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对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不再是书面化的直接灌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于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如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其中,美术作为培养创新意识最有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尤其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