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义词语用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近义词;对外汉语;辨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14-02
一、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而言,要做到正确使用近义词,首先需要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近义词使用中偏误的出现,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中,应该找准“切入点”,从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析语义,通过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来区分近义词
“科学的甄别、准确的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诸方面的异同,是学生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敖桂华,2008)
1.语义侧重点不同
“发挥”和“发扬”都是动词,都含有“表现出来并扩大”的意思,但意义的侧重点却不相同。“发挥”着重把蕴含在内的东西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作用”“发挥力量”“发挥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发扬”则着重把对过去存在的东西,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发扬作风”“发扬传统”“发扬民主”等。请看下列的偏误用例:
a.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
b.我想谈谈父亲和母亲怎么发扬作为老师的作用。
前一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是原本就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东西,用“发扬”更为合适一些;而后一句中,父母作为老师的作用是潜在拥有的,需要表现出来,则用“发挥”更为贴切。
再如,“接受”和“接收”,都是动词,都表示把事物接过来收下,但“接受”着重从思想上承受,领受而不拒绝,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经验,观念等,比如“接受礼物”、“接受思想”等;而“接收”则是着重从行为上接纳,一般只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接收新学生”等。
a.老人和年轻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不愿意接收对方的想法。
b.这里的广播很不容易接受到。
第一个例句中,方法属于抽象的东西,只能用“接受”,而不能用“接收”;第二个句子中,广播的信号是物质的需要从客观上接纳得到,应该使用“接收”。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失望”和“绝望”都含有“愿望或希望没有达成”的意思,但“绝望”的意义比“失望”要更为强烈。比如说,“对比赛结果很失望”,“对你的行为很失望”,如果这里用“绝望”,就不合适了。
a.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很失望。
b.如果我们饥饿,会失去所有的欲求、希望、生命力,只剩下绝望。
前一句中,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的希望没有达成,但是仍然有机会,所以用“失望”更为合适;而后一句中,对生命力的欲求的失去,是非常强烈的感情,应该是“绝望”。从这两个句子能明显看出词语意义轻重的不同。
再比如“渴望”和“希望”都含有“想要”的意思,但意义的轻重却不一样。“渴望“突出的是“如饥似渴”,进而非常迫切想得到,语义较重,比如“渴望幸福”,“渴望婚姻”,“渴望健康”等;而“希望”则表示一般的想要得到,语义比较轻,比如说“希望一切顺利”,“希望你幸福”等。但留学生有时候不能明确区分出二者的不同,经常出现以下的偏误:
a.我渴望明天下雨,这样就可以休息了。
b.离开故乡三十年,爸爸希望早日回去看看。
上面例句中的“渴望”和“希望”使用明显不正确,第一句中想要休息是想要的事情,但并没有到达如饥似渴的地步,用语义较轻的“希望”才是正确的表示;第二句中离开故乡三十年,回去看看应该是非常迫切想要做的事情,用“渴望”才是正确的。
3.适用范围不同
“召集”和“召开”都是表示把人们召唤到一起开会。但是“召集”强调聚集,它所带的宾语既可以是表示开会的词语,也可以是被召集的人群。如“召集全体村民开会”,“ 召集一次重要会议”,适用范围大。但是“召开”只指聚集大家开会,宾语只能是表示会议的词语,如“召开村民大会”,“召开班会”等,不能是“召开全体村民”,适用范围较小。
再如“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是适用范围却不相同:“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有时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历史、文物等等。
a.这次考试是为了考查你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b.长白山的项目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察地形地质。
这两个词语不止意思相近,发音也一样,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混用误用,一定要加以区分。
(二)深入语境,从用法差异上区分近义词
掌握近义词语义的不同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打开了门窗,而对用法不同的掌握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的重点。
1.语用色彩不同
留学生在近义词学习中的一些语用偏误,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用色彩而导致的。因此教会留学生审视语用色彩(感彩和语体色彩),对正确使用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结果”和“成果”都是表示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但是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情况,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比赛,考试,测试等都可以用结果来表达。而“成果”在表示发展的最终情况是,往往侧重于事情好的结局,比如“研究的成果”,“奋斗的成果”等。
再比如“高兴”和“欣喜”都是表示好的事情带给人的愉悦,但是语体色彩不同,“高兴”偏重于口语,日常说话和小说等文体中会比较常用到,如“他今天很高兴”,“很高兴见到你”等;而“欣喜”则多用于书面语,如“欣喜万分”等。有的学生在刚学习了“欣喜”后,会出现“今天很欣喜”等句子,就是没有掌握语体色彩的差异。
2.搭配对象不同
在近义词的教学过程,如果能对所教授的近义词提供一些较为常用的词语组合,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用近义词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说,“解除”和“废除”,在“除掉、消除”的意思上相同,但“解除”一般搭配的有合同,武装,装备等,而“废除”一般搭配的有法令,条例,制度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的常用组合时,像“解除条例”,“废除武装”之类的偏误便会迎刃而解。
3.区别词性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是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使文意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结合2006年的高考题,我们提醒考生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准确理解词义
辨析近义词虽有方法可循,但关键还是对词义的准确理解。理解词义,必须考虑词的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即要考虑到词的本义及在运用中产生的意义。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遇到不懂的词要多查词典,勤于积累,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二、关注易混词语
汉语中同义词或近义词数量可观,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看出同中之异,即把它们意思相重合的部分筛选出来,不予考虑,然后对其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进而做出判断。对于那些平时容易混淆的词,要重点梳理,强化记忆。
三、掌握辨析思路
备考过程中,考生如能熟练地掌握辨析近义词的思路或方法,就可以加快答题的速度,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1.从搭配角度辨别。有的近义词基本意义相同,但是由于人们的使用习惯,有的经常与某类词语配合使用,有的则不能与某类词语配合使用,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离开这一“类”搭配,其用法即为错误。
例1 (2006年北京卷)______(淡忘/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
解析 这里备选的是“淡忘”与“淡去”两词,显然,“淡忘”的搭配对象常为人,而“淡去”的对象才可以是背景,这里应选“淡去”。
2.从语意轻重的不同来辨析。有的近义词表示的概念虽相同,但在表现的程度上有着语意轻重的不同。
例2 (2006年山东卷)在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______(称道/称奇)的事。
解析 备选的是“称道”与“称奇”,“称道”是称赞,称述;“称奇”是称赞奇妙,比“称道”语义重。这里应选后者。
同样的词语还有“违反”与“违犯”、“妨碍”与“防害”等。
3.从适用范围的不同来辨析。这一类又有以下几种不同范围。
一是大小不同。有的近义词虽然意思差别不大,但适用范围却有大小之别。如2006年江苏卷第3题的B项:“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凶猛”适用范围大,对人对物都可以,而“凶悍”适用范围小,只适合于人。故此项用法错误。
二是用法不同。有的词着重于从时间角度而言,有的则侧重于空间角度而言。如2006年浙江卷第2题的第三空:“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______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越发/更加)。”备选的两个词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如“这一月来,他越发瘦了”,而“更加”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这里应用“更加”。
三是时态不同。如2006年江西卷第3题的第二空:“‘保卫’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_____仍在修复当中(目前/日前)。”“目前”为进行时态,“日前”为过去时态,显然,这里“在”字表明动作未完成,应选“目前”。其它的如“抛弃”与“摒弃”,前者丢掉的是已经占有的东西,后者抛弃的是还未占有的东西。而“审订”与“审定”的区分之一也即是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
四是谦敬不同。如“让贤”是敬词,“让位”则无此意。
五是抽象与形象的不同。先来看2006年辽宁卷第3题的A项:“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显然,割断的对象是形象的事物,而阻隔才可用于抽象,所以这里的“割断”应改为“阻隔”。
六是动作发出不同。如“受益”与“收益”等词,前者表被动,后者表主动。
七是意愿不同。如“误解”与“曲解”两者都有理解错误之意,但前者往往是无意,后者则是有意。
4.从学科的角度辨别。站在其它学科的角度,以其它学科的眼光反观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也举几例来说明一下。
例3 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______(概括/抽象)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解析 可用政治学科的知识来观照这两个词。“概括”是个哲学概念,意为甲物具有某个特点,乙物也具有某个特点,把这两者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这过程就是“概括”。“抽象”则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系到商品交换,因为最初商品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后来有人发现了物与物之间得以交换的基础是价值大致相等,于是,价值的概念就诞生了。很明显,这里价值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本质的、共同的东西。故此题的答案是“抽象”。
例4 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______(推敲/推求),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
解析 对“推求”的理解可联系数学学科。数学上“推求”指的是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推敲”则出自文学史上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后用来斟酌字句,反复琢磨。这里以“从概念上去”修饰,答案只能是“推求”。
例5 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能够/可以)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解析 可联系英语学科来比较这两个词。在英语中,“can”和“may”大致相当于中文的“能够”和“可以”,其中,“can”表示具备能力或条件,强调客观性;“may”则侧重于主观性。这里用“动议”做语言标志,表示不具备能力或条件,应填“可以”,表示“应允”。
例6 修复二环路时,选定前门大街为防裂______(实验/试验)区,以为北京市市区道路的维修提供参考数据。
解析 这两个词可联系物理学科来理解。在物理学上,“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则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这里“提供参考数据”就和“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有关,故选“实验”。
例7 据说这温泉的温度能自然______(调节/调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
解析 这两个词语可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在化学上,“调剂”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合物的融合;“调节”的对象则是一种化合物。这里很明显应选“调节”。
例8 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在______(蜕化/退化)。
解析 此题可用生物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在生物学上,“退化”指动物由高级向低级演变,引申为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则指虫类脱皮,由一种形态成为另一种形态,常用来比喻腐化堕落。“羊绒”无所谓“脱皮”或“堕落”,故答案应为“退化”。
例9 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它对于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
A.繁衍 形成 统一
B.繁衍 统一 形成
C.统一 形成 繁衍
D.形成 繁衍 统一
解析 此题可联系历史学科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根据历史知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先形成,再繁荣繁衍,并逐渐趋向统一。故应选D
例10 前不久,这里曾山洪_____(暴发/爆发),致使公路堵塞,桥梁冲垮,交通瘫痪。
解析 可结合地理知识解答,在地理学上,爆发对象多指火山、地震;暴发的对象则多指山洪、泥石流等。前者强调爆炸性,后者强调突然性。很明显,这里应选“暴发”。
5. 从语法功能的不同来辨析。有的近义词如“公然”和“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副词兼形容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如“这事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态”;可以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关键词】尊敬;尊重;辨析
同义词也存在差别,即“小异”,小异虽小但很值得重视,对其恰当的使用,可以准确的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种种感情、态度,适应各种风格语体的需要,若使用不当,便会词不达意,出现种种错误。所以,学习研究同义词的重点应该放在辨析同义词上。
然而,同义词的差别又表现在理性意义方面、色彩方面和词性方面的三个方面。接下来,就“尊敬”和“尊重”两个词从语料中分析两词的差别:
*“尊敬”:
1.“他不愿意别人多提他的名字,可是全世界的人民都尊敬他为一个伟大的和平战士”(巴金:《我们会见了司令员》)。本句中的尊敬若替换成尊重则缺少了“恭敬、尊崇”的意思
2.“从此之后,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鲁迅:《阿Q正传》) 。本句中的尊敬若替换成尊重则改变了小说讽刺的意味,改变了作者设句的原意。
3.“王永志是值得我尊敬的,由于他的智慧和才能,使得今天这日子变得闪闪发光”( 《报》,2000.1.6)本句中的尊敬若替换成尊重则降低了原句的表达高度,减少了敬意。
4.“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赢得了全扣人民的爱戴和尊敬”(杨寄洲 贾永芬:《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本句中的尊敬若替换成尊重则减轻了人民对的爱戴情感。
5.“他殚精竭虑,为国尽忠,清正廉洁,心系百姓,因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敬”(杨寄洲 贾永芬:《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本句中的尊敬若替换成尊重则不仅减轻了原句的表达程度而且使句子的逻辑因果关系减弱。
6.“尊敬的来宾朋友们,你们好”(惯用行政公文、演讲词开头语)本句的尊敬一般下不能替换成尊重,否者在色彩上有较大改动。
由此可见,“尊敬”更能表示出“重视而且恭敬的对待”。
*“尊重”:
1.“咱们都要好好地安慰她,劝解她,随时随地体贴她,尊重她,好叫她忘了过去,看得起自己”(老舍:《老舍剧作选》)本句中的尊重若替换成尊敬则会忽略之前的句意,很显然本句的尊重是同“鄙视”相对的,强调对人的不轻慢,尊敬不切合原句表达意思。
2.“老蔫叔愿意这样办,咱们还是要尊重他的意思”(老舍:《老舍剧作选》)本句的尊重不可以被尊敬替换,因为尊敬指的对象是人,而尊重可指事物,若替换会出现词性错误。
3.“浪漫主义文学便是要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文学”(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0卷)本句的尊重不可以被尊敬替换,因为“尊敬自由、尊敬个性”搭配对象错误。 4.“世界舆论仍然希望双方采取明智和克制的态度,尊重国际关系准则”(康威・汉得森《国际关系》)本句强调了尊重的“重视”的意义且“尊敬”不搭配“准则”,所以不能替换。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既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又是文明进步的保证”(杨寄洲 贾永芬:《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本句的尊重不可以被尊敬替换,因为尊敬指的对象是人,“尊敬知识”错误搭配,所以不能替换。
6.“尊重历史,不忘历史的教训,这是发展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康威・汉得森《国际关系》)
本句的尊重不可以被尊敬替换,因为尊敬指的对象是人,“尊敬历史”是错误搭配,所以不能替换。
关键词:旅行;旅游;对比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词汇尤其是存在某些异同的近义词教学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实词的教学更加薄弱,甚至经常被忽略,国内外现有的专门讲解实词近义词辨析的资料少之又少,对于实词近义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凤毛麟角。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外国汉语学习者到学习的中高阶段时,词汇尤其是实词近义词经常困扰着学生。此时,教师所面临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其中“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常用词汇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对比分析这两个词的基础上为这两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对对外汉语汉语教学有所贡献。
一、“旅行”和“旅游”的异同
“旅行”和“旅游”两个词是汉语中常用的词汇,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相同之处可以替换使用,也有不同之处决不能替换。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与学习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异同,再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教授这两个词。而学习者必须切实掌握这两个词的异同,才能在做到准确学习、正确运用。
1、“旅行”和“旅游”的含x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汉语方面权威工具资料,对旅行的解释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如:旅行团;旅行结婚;春季旅行;到海南岛去旅行。对旅游的解释是旅行游览,如:旅游胜地;旅游旺季;放假后我们将到青岛旅游。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工具书,书中对二者的解释是:旅行[travel; journey; tour]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较远的地方);旅游[tour; tourism]外出旅行游览。
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给旅游的定义是: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2、 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是权威工具资料书,但对二者的解释仍存在模糊的地方,比如到海南岛旅行/旅游,放假后我们将到青岛旅游/旅行,春季旅行/旅游,旅行/旅游团,旅行/旅游结婚等例子中“旅行”和“旅游”两个词都适用。《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基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在用法上指出了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带宾语,在词语搭配上增加了“旅行社”这个例子。所以工具书给出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明二者的异同。
根据UNWTO给出的定义,旅游与旅行的根本区别在于,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这个所谓的“惯常环境”是指我们每天工作生活都很熟悉的地方。所以,我们每天的上下班和离家到电影院看电影看戏属于旅行而不是旅游。旅游与旅行另一个根本区别是其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其活动获取谋生性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主要目的而更多的关注于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上的享受。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旅行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又称做旅游。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艺术源于生活,知识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旅行”和“旅游”共同之处是离开家乡去远行,或做事或游览,同样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旅行的“行”,有行走、行进、修行、操行、言行举止的意思,“旅行”就是在旅途中要格守操行,旨在修行;那么,旅游的“游”,是游憩、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的意思,“旅游”就是在游玩中从容地闲逛,休闲而轻松,放开心情而无须顾忌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就是一种修行,而“旅游”则是游玩。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在时间上“旅游”是短期的,有时间计划,讲究速战速决,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旅行”则是长期的,甚至没有时间限制,在漫长的旅途中工作和学习,四海为家。 2、在路程上“旅游”的路程较短,一般情况下单赴一个景点或者一个景区,一条路线或复合线路而已;而“旅行”则路途遥远而漫长,甚至需要多年的漂泊生活才能完成。3、在费用上“旅游”可能要富裕些,因为景点或景区要收费,路上食宿要消费,还有导游向你推荐的各种纪念品、土特产也要消费。这样的旅游方式在中国的现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可“旅行”则显得捉襟见肘,既然注定远行,必定要有长远计划,资金不见得宽裕。他们往往自带户外装备,合理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不向家里伸手要钱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身和交通工具消耗品的周转。也可能沿途顺便做些以货易货的小型贸易,以满足资金上的需求。这种旅行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为流行。同时,他们认为这是考验自身能力的最佳方式,花费的多少和自身的能力值成反比。4、在收获上“旅游”最大的收获是心情。或许通过一次出游放松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抛开城市中的拥挤与喧嚣,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深山幽谷中释放出心中的郁结,从千山万水中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进而换一种全新的心态去投入自己的工作中;而“旅行”最大的收获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样会对未来工作与生活做出非凡的全新的定位。他们一般通过长途跋涉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自然。由此可见,“旅行”收获了影响终生的阅历和经验积累。众所周知,“旅游”这个词充斥在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词汇当中,特别是旅游的广告语中用的更多,甚至很烦,略感油腔滑调;可“旅行”一词却很少听到或看到。原因只有一个――“旅行”是应该放在心里的。所以两者看似差不多,其实不然,旅游是带上身体和脚,而旅行则还要带上理想和灵魂。
综合学术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必须用“旅行”的情况
(1) 带有一定目的的、较为正式的外出,如:商务旅行、旅行考察。
(2) 含有隐喻的修辞成分、书面语,如:人生的旅行、心灵的旅行、蒲公英的旅行。
(3) 随身携带的旅行用品,如:旅行支票、旅行箱包、旅行杯。
(4) 可以分为长短期的外出,如:蜜月旅行、长期旅行、短期旅行。
2、 必须用“旅游”的情况
(1) 有具体地理位置或资源,如:旅游城市、旅游中心、旅游景点、旅游设施。
(2) 指具体的产业,如:旅游行业、旅游专业、旅游收入。
(3) 指具体的季节、空间,如:境外旅游、境内旅游、旅游淡季、旅游旺季。
(4) 与旅游者有关,如:旅游观光、旅游疗养、旅游鞋。
3、 当只注重“游览”之义,不注重目的、时间、路途等具体差别时,二者可以互换使用,如:旅行结婚/旅游结婚、出国旅行/出国旅游、到青岛去旅游/到青岛去旅行。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旅行”和“旅游”的教学方法
1、先练后讲。“旅行”和“旅游”是两个近义词,在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要时时注意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分辨这两个词之间的异同之处,特别是掌握两者同中之异,要有区别、有联系,用辩证的视角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之间的异同点较多也比较分散,这对把汉语当做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学生认知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些练习,对于学习者已经掌握较好的、错误率不高的差异点,教师做相应的规则总结和概括,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较难、错误率较高的差异上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讲练结合。练习是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做到充分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讲解“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时,由于这两个词差异点较多较散,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也可以借助游戏与练习相互结合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3、注意词汇搭配特点及典型例句的运用。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组合法则中没有或极少词形变化的约束。一个词有什么样的组合搭配,就表现了其相应的意义。只有了解、掌握词的组合搭配,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词语。在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中应重视词语的搭配现象,引导留学生从词的搭配对比来领会理解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搜集一些适合、准确、形象、易懂的例句和具有总结、代表性的词汇搭配,辅助学生学习这两个词。
4、文化因素。Z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旅行”和“旅游”这两个词时,绝对不能忽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运用语境。比如“旅行”在使用中加入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可能表示的实际意义就跟字面意思有了天差地别;再比如心灵的旅行、游子的旅行等这些含有特定文化喻义的使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喻义及文化差异。
“旅行”和“旅游”是两个实词,也是两个不及物动词,更是两个近义词,同时这两个词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之处。虽然词典是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但是我们要有一双勇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不能拘泥于权威。本文通过对“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实词近义词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一些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提出了几点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希望可以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解惑。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树生.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2]刘红妮.词汇化与近义实词的辨析和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关键词:语境教学;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课改要求高中学生应该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学生掌握词语的表层意思后,还需要明确这些词语的用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时常出现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英语意思,他们不能深入解析其中的含义,更不能正确地运用。而且,高考对英语词汇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这给教学带来新挑战。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语境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脱离句子和篇章进行教学,孤立讲解知识,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英语用法,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明确语境教学的重要性,要结合词汇语境、上下文章以及语法进行教学,这才能获得成效。不能脱离语境学习,学生学习出发点和着重点应该停留在语境环境下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逐渐提升,从语境学习中获取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教学要求,也是新世纪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利用语境辨析近义词
高中英语词汇中有很多是近义词或者同义词,这些词汇因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列举出一组同义词词组,比较孤立地讲解其中的用法以及语义,学生进行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造成难以记忆或者偏差记忆。教师适当地创设语境教学,用生动的例子讲解词语词义,辨析词汇用法,学生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进行讲解listen和hear两大单词时,这两个单词都有“听”的意思,但是两个词语的语义不相同,listen主要强调的是动作上的听,而hear主要强调的是结果,两个词语有明显的语义区别。可以举例来进行讲解:we listened carefully, but we heard nothing strange .该句子的中文意思为:我们认真听,但是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在一定的语境中解析近义词,进行词义辨析会取得良好效果,学生会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而且学生也会根据不同的词义进行辨析,加强记忆。例如:Jack lay on the ground and lied to me that his cock had laid there eggs.这个句子比较幽默,学生一看到句子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该句子中就能够明确几个相近且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lie -lied-lied表示是说谎,而lay-laid-laid表示放置或者产卵之意。学生在该句子中就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掌握其中含义,在语境中学习,英语学习能力会逐渐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提升。再例如:The old man lived alone in a lonely village ,but didn't feel lonely .这个句子中,中文意思为一个孤单的老人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但是他没有感觉过孤单。从该词语语境中可以明确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alone和lonely,都具有单独的意思,但是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感彩程度不同。Lonely表示的情感更加浓烈,lonely侧重于寂寞感,而alone没有这个层次意思。在语境的基础上学习,学生就可以将lonely和alone词义进行辨析,从词义以及用法中,将不同点展现出来。
三、借助语境将多义词定义出来
英语中时常出现一词多义问题,这些词义丰富了英语词汇量,但是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度。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将拥有不同的词义,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时,面临诸多多义词词汇,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灵活使用语境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学习英语知识。在一个复杂句子内,应该使用哪一种词语,应该使用怎样的词义,这需要根据句子类型和句子在上下文句子中的意思进行判断,一旦离开特定的词语将很难定义出该句子含义,而且每种词性和意义也将很难确认。举个例子:run这个词语有诸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得到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句子:The little boy is running behind a dog.其中的running代表着跑之意。而The flood is coming. Run for your lives. 其中的Run是代表逃跑的意思。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清晰地展现出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语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中含义,对英语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提升。
四、语境判断和分辨歧义
进行语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掌握词义歧义。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如果只是借助一些辅助资料进行辨析,将很难做到准确把握。举个例子:Her husband drove to the bank .这个句子中,如果不掌握歧义问题,将很难正确辨析这些词语,他们会错误地理解为“她丈夫开着车去了河岸”还是“她丈夫开着车去了银行”。这个时候应该根据整篇文章语境进行解析,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其中的含义。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提倡死记硬背,应该鼓励学生灵活学习,从特定的语境中解析每个句子成分。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准确理解词义,能否使用语境进行解析知识,这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背景语境能够将文化有关的词语清晰展现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传播载体,文化特征直接在语言词汇中得到展现。因此,对词汇进行深入理解,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理解,还需对该词语的语境进行把握。简单而言,学生需要领会每个词语的文化含义,基于文化环境背景下学习,才能提升语言学习兴趣。背景语境学习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举个例子:Number 13? Better let me have number 15. 13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属于忌讳数字。如果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就很难准确地辨析出其中的含义。还有相同社会背景的人,他们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问题说明进行语境学习时,语境对英语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每个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进行知识讲解时,教师应该着重解析语境背景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每个词语含义。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特征下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能够逐渐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高中英语教师使用语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让他们重视词汇使用。语境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生词,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逐渐被培养出来,也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杏华,周柳琴.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2]陈立乾.民族地区综合性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培养中小学师资教育教学特色[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3]王丰元.基于ESP教学的高职英语语料库建设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4]龚海平,夏新宇.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与分析――基于《小学英语教与学》转载教研论文的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3).
关键词: 上下文线索 推断词义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的建筑材料,词汇量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程度有直接的影响。而在词汇学习方面,学生常常孤立地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词义,这种做法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不好。即使记住了词义,也不能在英语学习中正确地应用。许多语言学家认为通过语境学习词汇是最佳的方法。“词语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要想记住意义,就必须在各种使用场合去接触它,就好比要记住一个人的面孔,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他一样”(杜诗春,1988)。语境学习策略就是让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上下文线索(context clues),通过其在文中的用法推断生词的词义。
二、利用上下文中的相同或相近语义线索来推断词义
在英语课文中,笔者经常通过上下文线索给出某些词汇或概念的对比性解释或说明,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寻找这些线索推断出生词的词义。
(一)找同义词或近义词
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之一是避免重复使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作者经常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synonym),这成为学生阅读时推断词义的一个重要线索。例如:
A lot of the food tastes of nothing:the meat is tasteless,the sandwiches are bland.
如果bland是生词,那么通过上文中的线索可以推断出bland与tastes of nothing或tasteless是同义词,即“淡而无味”的意思。
(二)找表达相同意义的标志性词语或短语
除同义词和近义词外,英语中有些词汇也表示“相同地”或“类似地”的意思,如similarly,likewise,in the same way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线索,以推断生词的词义。例如:
Cai contends that American food is awful;similarly,her husband maintains that Americans do not know how to cook properly.
通过“similarity(同样地)”这个线索,可以推断出contends和maintains有着相同的涵义,相当于“say(说)”的意思。
(三)找作者提供的其他可能有帮助的词语或标志性符号
在上下文中,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些词语或符号解释某个词语的概念或意义,如or/that is/ie,或夹在两个破折号(dashes)中间的词语等,也为学生推断词义提供了可能性。例如:
Brownies-small chocolate cakes made with nuts-are often given to American children as a snack,or something to satisfy them between meals.
此句中因为有标志性的夹在两个破折号之间的内容作为线索,所以很容易看出brownies的词义是一种“巧克力糕饼”,而snack的词义也可以通过or后面的意思解释为“零食”。
三、利用上下文中的相对或相反语义的线索来推断词义
有时,在英语课文中作者也使用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通过上下文中相反意义的线索,可以帮助学生推断生词的词义。
(一)找反义词(antonym)
英语中的反义词有很多,如good/bad,new/old,in theory/in practice等。这些反义词的涵义相对立,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就能推断出另一个的意义,也是推断词义的重要线索。例如:
Many people prefer static phones to mobiles.
如果知道mobiles是“移动(电话)”的意思,那么根据prefer...to...的用法可以推断static的词义应该是相对的“不动”的意思,即“座机(电话)”。
(二)找表达相对意义的标志性词语或短语
英语中的一些词语用于表达相对或相反的语气,如but,however,although,on the other hand,in contrast,despite等,通过上下文中语气连接词的线索可以推断出生词的词义。例如:
Roger Coghill thinks that mobiles are unhealthy,but the NRPB thinks they are innocuous.
因为unhealthy的涵义是“有害健康的”,通过but这个连接词的语气就可以推断出innocuous的词义是相反的或基本相反的,即“无害的”。
(三)找有否定意义的副词
英语中具有否定意义的副词,如merely,hardly,rarely,seldom,never,only等,对推断词义也有帮助。例如:
Theoretical ideas seldom bring practical results.
通过副词seldom的否定意义,可以推断出theoretical和practical的意义是相对或相反的,如果知道practical的词义为“实际的”,那么theoretical应该是“理论上的”意思。
(四)找否定意义前缀
un-,in-,im-,il-,ir-等前缀都表示否定的词义,也可以成为推断词义的有用线索。例如:
I thought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valid,but the teacher said they were invalid.
通过but的语气和in-这个线索可以推断出invalid的词义与valid相反,即“无效的”。
四、利用上下文中语义逻辑关系的线索来推断词义
在一定的语境中,词语之间、上下文之间的语义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生词的词义。例如:
She likes coffee,but I enjoy drinking Pepsi-cola.
学生也许不知道Pepsi-cola的准确词义,但通过上文的coffee(咖啡),可以推断出是一种饮料(百事可乐)。
I’m going to have a party to celebrate my 20th birthday.
也许对于某些学生来说celebrate是生词,但是通过上文中的party和下文中的birthday的线索可以推断出有逻辑关系的词义只能是“庆祝”、“纪念”等。
Let’s synchronize our watch so that we can start the game at the same time.
虽然synchronize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生词,但是从下文中熟悉的词组at the same time的线索不难推断出它的词义“对表(同步时间)”。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种,通过语境策略学习词汇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利用上下文线索推断词义的策略,即语境策略,就是学习者通过上下文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对出现在语境中的生词进行推断词义并习得词汇。运用语境线索猜测词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尽管语境线索策略具有很大优越性,但要真正学习和掌握词汇,除了语境线索推断外,必须结合各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如:查字典、归纳法、类比法、构词法、单词表法、联想记忆法、循环记忆法和发音记忆法等,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词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实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
[2]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关键词]预设 对外汉语教学 常用副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95-02
一、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一)选题意义
语用学预设理论是从话语生成的视角研究语言的。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从语义角度来研究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够的,而语用学则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研究话语的交流。
所谓“预设”,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是“前设”或“前提”。从背景的角度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加以研究,无疑是最科学、最有意义的。据上所述,可见,预设的理论及方法对语言教学是最具功效的,特别是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更有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思路
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
选择的学生群体:汉语达到中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群体。
选择的研究教材。上述学生群体学习中实际使用的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一年级教材)《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杨继洲主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选择的要研究的词语:上述教材中20篇课文中的常用副词:白、不料、便、反而、果然、好在、毕竟、竟然、其实、仍然,等等。
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选出常用副词后,在上述群体中进行使用调查,对调查结果做认真分析,归纳语误的类型及成因,探讨如何引入预设的理论及方法。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
1.预设的相关方法。运用预设的逻辑推导方法,明确具体词语的前提、背景,以便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结合这一背景很好的生成语句及理解语句。
2.实证研究的方法。本项研究首先对汉语达到中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群体进行选择出的常用副词使用情况调查,以明确语误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语误成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入预设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3.语料来源。本文语料来源有北大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杨继洲主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二、预设及本研究侧重运用的理论及方法
(一)预设
预设起源于逻辑学,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它是指说话者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做的假定,是交际双方已知的共有或背景知识。预设一般分为两大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1]
(二)预设的类型
1.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指的是依附于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句子意义得以形成的基础,其根本特征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中,句子本身及其预设应是恒定的。[2]
下面举例阐述语义预设的概念:
第一组:a:他的手机被摔坏了。
b:他有一个手机。
第二组:a:他的手机没有被摔坏。(a的假命题)
b:他有一个手机。
第三组:a:他的手机被摔坏了。
b:他没有手机。(b的假命题)
由此可以看出,命题b是命题a的预设,即“他有手机”是“手机被摔坏”的预设。[1]
2.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关于交际言语活动的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已知信息。[3]
下面可以举例阐述语用预设的概念:
甲:徐老师的女儿考上了研究生。
乙1:太好了!她这么厉害。
乙2:徐老师是谁?
乙3:徐老师还有女儿?
这个对话中有两个语用预设应该被谈话者所知,其一是徐老师,另一个是徐老师的女儿。如果两个预设都被谈话者知道,那么回答应该是乙1,如果不认识徐老师,不知道徐老师有女儿,谈话则不能很好地进行。
(三)本研究侧重使用的理论及方法
由于语义预设只涉及语义逻辑的真价值问题,不涉及语言交际过程,所以其用途受到限制。目前,语言学研究者均把研究重点放在语用预设方面。本项研究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当然主要是运用语用预设的理论及方法。
三、预设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预设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以往的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往往是静态地进行词汇及语法的教学,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就很难有效掌握所学词语及语句,也自然会常常出现各种语误。
预设分析有以下意义:首先,预设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入手,丰富了汉语词语和结构的理论研究,为词义及语法意义的研究提供了辅助和补充。其次,对教学中难点词语和结构的预设分析, 从话语生成的角度为语言点的教学及练习设计提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预设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此项研究的前期,我们在外国留学生中级班开展了一项系统调查。用词造句练习:80人参加。
下表仅列出三个词语造句情况
词语 造句正误情况
反而 正 31%
误 69%
毕竟 正 52%
误 48%
病句举例:
他不想去上课,反而留在了寝室。
毕竟昨天下雨了,我就不想去锻炼身体了。
下面将以这两个病句作为例子,具体阐述预设分析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反而。“反而”有时和“不但”“不仅”等词语配合使用,构成“不但不……反而”的格式。比如下面几个例句:
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他反而振作起来了。
吃了这个减肥药,她不但没瘦,反而胖了几斤。
“反而”的预设为想要达到一种预期,不但没有达到,还造成了不想得到的结果。
用以往的静态教学方法,简单讲授“反而”是个表转折的词语,多数学生学过之后仍然不会使用。在用反而造句时,产生病句的比例很大(见上表)。比如:
他不想去上课,反而留在了寝室。
这正是由于留学生对“反而”的预设认识不够,只注重了反而的转折含义,从而造成了语误。
2.毕竟。“毕竟”作为语气副词,通常解释为:“为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言的作用”等,但并未揭示出这类副词的全部含义。其实“毕竟”这个词具有特殊的背景含义,它的使用应在一个大的“让步转折”的框架中,如下面的例句:
病句“毕竟昨天下雨了,我就不想去锻炼身体了。”只存在“毕竟”肯定的部分,但很难明确体味出与肯定部分相悖的另一方面,也就是说,本应有的预设在此句中无从寻找。可见这类语病仍然反映出,预设意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要说明的是,对这个副词的教学,必须要结合话语背景,引导学生明确这个词语的预设义,并结合情境加以练习,才有可能使外国留学生真正掌握其用法。
四、结语
通过将预设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词语及一些结构理解更加准确,以便于区分近义词。也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词语及结构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汉语词汇的用法。
【参考文献】
[1]弗雷格.意义与所指 (On Sense and Reference)[M].1892.
[2]宋瑶,郭兰英.简议语义预设及其特征[J].科技信息,2008(36):245.
一、考点及命题特点
多项选择题是湖北高考英语试卷中第二部分“词汇知识运用”的第一节。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测试考生理解运用英语知识能力(2014湖北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即考查考生对考纲词汇的掌握和语用能力
分析近三年的湖北高考英语多项选择题(见下表),我们发现其命题有如下特点:
2012-2014年湖北高考英语多项选择题考点分析一览表
考点
题号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1
sponsor动词辨析
perspective 名词辨析
motivation名词辨析
22
polish动词辨析
barrier名词辨析
compliment 名词辨析
23
keep up 动词短语
simplify 动词辨析
slip 动词辨析
24
see to动词短语
register动词辨析
revise 动词辨析
25
out of place 介词短语
feed on动词短语
get through动词短语
26
tentatively副词辨析
set aside动词短语
come across动词短语
27
subtle 形容词辨析
arbitrary形容词辨析
impressive形容词辨析
28
controversial形容词辨析
generous形容词辨析
tolerant形容词辨析
29
symptom名词辨析
deliberately副词辨析
sharply 副词辨析
30
procedure名词辨析
by chance介词短语
in store介词短语
1 考点分布相对稳定,注重对实词的考查,即:
名词2题,其中有一题是考查动词与名词搭配的语义辨析
动词2题,其中一题是对及物动词的考查,另一题是对不及物动词的考查;
动词短语2题,其中一题是动词相同,但搭配介词或副词不相同,另一题是动词不相同,但搭配介词或副词相同
形容词2题,考查以-ly 结尾的副词的辨析;
介词短语1题,4个选项中的介词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2 题目题干较长,均在20词左右,个别题达到25词以上;有些题甚至是两个句子。题干具有丰富的语境,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均为考较熟悉事件或事情,这些均为考生准确选用最佳词汇提供了充足的语境气息。
3 选项词性一致,表现形式也一致,只考查词汇的语意功能,而不考查词汇功能,如:考查名词,那么4个选项均为名词;考查动词,其形式是现在分词,那么4个选项均为现在分词。
值得注意的是:
1) 多项选择题不是考查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而是考查4个选项所提供的可能是概念完全不相同的词语,旨在考查在特定的语境中,考生选用符合语境意义的表达的最佳词语。
2) 选项中的所有词语均为大纲词,不使用超纲词,但可使用考纲词加词缀的词,旨在考查考生的构词法知识,如(2012年)tentatively,thoughtlessly, rudely ,unchallengeed;2013 comparable ,profitable, accidentally,clumsily等
3) 多数试题选项中的词语是平常学习时复现率不高的多音切单词,且有些词语形相近,这种情况下多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从词的考题中;而在动词短评和介词短语的考题中,往往重在考查熟词新义,如(2012年)see to 和out place 。
二、解题步骤及方法
由于多项选择题词有如上特点,所以考生在解题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
1 认真读题,把握信息。做多项选择题词时首先要通读全句,理解语境,推敲语意,捕捉信息。
2 分析语境,比较选项词义。多项选择题的各项的设置主要体现了对其词义的辨析和理解,考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理解上下文,比较各选项的词义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 排除干扰,确定答案。考生须知,多项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往往都是针对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易犯的且常犯的错误而故意设下的陷阱,所以,做多项选择题 时、不仅要考生在了解语境,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做题,而且还需要理清复杂句式,化繁为简,克服思维定式和母语的干扰,选出正确答案。
下面以2014年湖北卷多项选择题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解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注意语境
试题设置的语境往往十分自然、巧妙。因此在做题时一定要全面地看题干,找出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准确把握语境内涵,有针对性地分析语境和词义。
例如:her ____forwriting was a desire for women to get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A motivationB qualification C talent Dtechnique
解析:根据句意可知,她写作的……是想为妇女争取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将选项逐一填入空白处,从整体语意上去理解,可知选择A项,是她写作的动机。在做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语境,同时结合对词义的辨析,逐一排除干扰项。B项“资格”,C项“天赋”,D项“技巧”,均不合题意。
(二)分析逻辑,寻找提示
多项选择题 均提供了充足的语境,并且有的题甚至是两句话。这种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关键的提示词。我们在做题时,就要抓住其逻辑关系词灌的提示词。
例如:Seeing thebig crowd coming towards him, he started to run down the hill , but ____andwent down on his hands and knees in the melting snow.
A .slippedB . skiedC. signaled D. sank
解析: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to run down the hill ”和“went down on his hands and knees in the melting snow”,我们可知答案为A,句意为:看到那一大群人向他走过来,他开始往山下跑,在溶化的雪地里他滑倒了,他向下爬去。
(三)辨析词义,注意常识
有些选项从汉语翻译上看可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但是其英语含义却不同。因此做题 时,要仔细辨析英语词义,注意细微差别,同时要关注其后的搭配词,并运用常识来选择答案。
例如:Checkcarrots ,potatoes ,onions and any other vegetables ______and immediately use orthrow away anywhich show signs ofrotting.
A . in demandB.in storeC . onloan D.onsale
解析:根据句意:检查……胡萝卜、土豆、洋葱和其它的蔬菜,马上用完或把有烂的迹象的丢掉。ABCD
(四)多记单词,注意积累
近几年湖北高考大纲中对词汇量的要求起来越高,因此掌握足够的词汇,并且熟知它们的含义和用法非常重要。高考备考时,要加强对课本上的单词以及考纲词汇的记忆,加大词汇量,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和熟词生义。
例如:Hardly had Sabrinafinished her words when Albert said ______.“don’t be so mean ,”pointing a ringer of warning at her .
A.dreadfullyB.guiltilyC. indirectlyD. sharply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释义 语境 文化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词汇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目标。本文从词语释义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就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问题作探讨,以期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释义原则
1.优先使用目的语释义
究竟用母语释义还是用目的语释义要看教学对象的汉语程度和汉语接受能力如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较多使用学生母语效果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初级阶段就不能用目的语,恰恰相反,一切可以用目的语释义的机会都不应该轻易放过。而对于进入中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使用目的语来释义。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汉语词汇和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用汉语释义有利于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强汉语的语感和汉语表达能力。到了高级阶段,可以完全用汉语释义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解释词义,而且有利于学生汉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2.释义语言应通俗易懂
我们提倡用目的语进行释义,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但是有些教师在用目的语释词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增加新的生词,本来是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但又因此而造成了更多的障碍。比如给学生讲解“超过”一词,说“超过”就是“超越”,学生还是不懂,便继续说“超越”就是“逾越”,这样的解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是失败的。“超过”完全可以解释为“由某物或某人的后面赶到了前面”。因此,教师应尽量让释词用语简洁通俗,易学易懂。在解释词语时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限,不能照搬词典上的释义,而要注意变通和化简,力求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接受。
3.以语用指导语言释义
尽管意义的说明在词语教学中是首要的,但用法同样不可忽视。要使学习者不仅仅知其义,还知其用,否则便不是完整的而是残缺的词语教学。词语的用法说明和展示应包括词性、语体色彩、习惯搭配、语用条件、偏误预警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一个词语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把一个词语使用的关键方面教给学生。有位日本学生学了“泼妇”一词,一出教室门,就喊另外一位女老师:“泼妇,你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老师在解释这个词语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泼妇是指不讲理、很厉害的女人”,而忽视了这个词语含有贬义色彩这一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对比,不断总结、积累,知晓一个词语学生在使用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练就对词语高度的敏锐性。
三、词语释义离不开汉字教学
冯丽萍(2003)的研究表明,外国学生的“中文心理词典中存在着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接,词汇识别开始于对字形特征的提取,字形加工的结果被传递至意义层次,从而使整词得到识别”。汉字是有造字理据的,这个理据就是汉字的造字法,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造字法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作辅助的说明,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词义,又可以帮助他们记忆汉字的书写,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例如,在教学“富裕”一词时,教师可以这样解释这个词语:“宀”表示房子,“口”表示人,“田”表示土地,“衣”表示衣服,“谷”表示粮食,那么“富裕”就是有房子,有人,有土地,有衣服,有吃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什么都有,同义词可以是“富有”。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四、语境使词语的语义凸显
语境对词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典型例句释义法是语境法的一种。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例句,学生通过例句领悟词语的意义,然后做模仿造句,或者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不用这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逼迫”学生用这个词语说话,最后达到理解会用的目的。如讲“爱不释手”这个词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例句:他太喜欢这本书了,简直是爱不释手。从这个例句中学生有可能已经明白这个成语的大概意思了:喜欢而不愿意放下。再让学生造句,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你明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怎么还对他爱不释手呢?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爱不释手”一般指的是对可以拿在手里的东西喜爱,不能用来说明对人的喜欢和爱。通过这样的语境练习,学生对词义会把握得越来越准。
五、词语释义中关涉的文化问题
1.国俗词语中文化含义的破解
国俗词语(梅立崇,1993)是在一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现象,在其他词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这类词语的时候可以采用直接展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响播放,通过视觉、听觉等的刺激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如在讲解“相声”一词时,可以先讲一讲相声的基本知识,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相声片段,如2009年春节晚会上很有名的《五官新说》等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简明易懂,生动形象,同时也可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熟语、典故、惯用语等,教师应先给学生说明字面的意思,再讲清楚词语的引申义,然后讲词义的得来之由。惯用语“敲竹杠”是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理由索要钱财的意思。在学习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可能要问:“敲”和“竹杠”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就要给学生讲这个词语的来历(略),使学生在了解史实的过程中对语义进行了认知。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词语理解和使用的问题,而且使他们了解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得到了多方面的收获。
2.不同文化在词语教学中的贯通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有敏感的双文化意识,不仅对汉语本身的文化知识要熟悉要了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形成的语用习惯,而且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及时扫除“文化负迁移”的障碍。
六、结语
总之,词语的释义在词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释义的方法是多元化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每种方法都是交叉使用的,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词语和学习对象。词语的语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汉字教学、文化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的中文词汇识别规律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3.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3]李春梅.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分析与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
[4]柯玲.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