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健康讲座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24-05
为全面反映上海市社区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了解存在问题,给中医药健康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2009年9月,在原上海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在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的协助下,上海杏灵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上海市社区中医药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并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正式批准立项,承担调查研究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样本由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提供,共涉及上海市194家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和达标建设单位,包括33家示范点,32家第一批达标点,31家第二批达标点,64家第三批达标点,34家第四批达标点。课题组总结示范及创建材料中相关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分别提炼了如下5个部分的内容:中医药健康教育现阶段的政府支持工作、健教团队人员梯队配备情况、各区县中医药健康教育开展现状、现有健康教育宣教形式及宣教内容,依据调研数据,客观反映本市中医药健康教育的现状。
2 结果
2.1 中医药健康教育得到了政府层面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其中第二部第十五条,明确指出须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知识。
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中医健康教育被列为指南六大内容之一,指南强调要向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05年开始,在原上海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情况被纳入示范区创建的考核范畴,评分细则第20、28条就开展有中医特色的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予以考核。
2010年5月卫生部下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努力开拓各地区、各单位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督促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以医改精神为指引,以“规范建设、夯实基础、确保重点、全面提高”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落实健康促进工作。次年7月,中国率先启动“国际自我保健日”活动,设立每年7月24日为“国际自我保健日”,组建专家顾问团,长期通过官网、微博解答公众自我保健、自我医疗方面的问题,充分表明了政府部门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2.2 中医药医师队伍扩大为中医药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中医药执业医师队伍的充实是保证中医药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抽样调查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及达标建设第二批31家单位的材料显示:2007年第二批达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执业医师总人数共199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中医执业医师人数为6人;经过两年的达标创建工作,截止到2009年,第二批创建单位的中医执业医师人数上升至302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执业医师为10人,增长率达到66.7%。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达标创建工作推动了职业中医师的队伍建设,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基础的达标创建,更好地保障了各项中医药社区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开展,也为中医药健康教育团队人才队伍的扩充提供了保障。
从调查数据可见,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量虽有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本身基数过小,人数仍存在不足,且多没有从事中医药健康教育的经历与经验,缺乏对中医药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中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其观念仍停留在院内医护服务的模式中。因此各中心应及时组建健康教育班子,并下设中医药健康教育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团队成员的业务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中的作用。
2.3 中医药健康教育呈现城乡差异
中医药健康教育在各地开展过程中,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反映出各自的差异化。抽样调查2007-2009年申报及达标的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单位材料,统计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开展数量: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均开展4.5次;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均开展3.5次。比较而言,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郊区平均每年多举办1次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市区每个区域间的场次差别不大,郊区呈现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宝山相比于其他郊区表现突出,年均超过7场。另外,在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中心城区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为丰富。
对于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开展,城区、城乡结合部、郊区呈现出了三级分化的趋势。郊区仅22.0%的单位每年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数量超过两次,相较于每个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辐射地域与人口而言,现阶段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开展数量远不能满足周边居民对中医药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另外,就总体而言,无论中心城区或郊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平均不超过5次,在数量上较西医类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情况相比,中医类讲座存在严重不足。卫生行政监管部门应依据中医药健康教育存在的地区差异性,对开展情况欠佳的地区予以重点扶持,全面推进中医药在居民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2.4 宣教形式
纵观2007 -2009年申报及达标的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创建单位材料(第二批至第四批总计161家材料),将本市中医药健康教育形式分为两个大类:①以宣教者与被宣教者共同参与的多形式互动型健康教育形式;②以纸媒传媒为载体,被宣教者共同参与的多形式非互动型健康教育形式。
2.4.1 互动型宣教形式
互动性宣教形式是健康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是宣传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的主要途径。资料显示:本市互动型宣教形式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分别为讲座、个体指导、传统体育保健项目、义诊、组建病友会、电话咨询。其中以讲座开展、个体指导使用率最高,分别达到99.4%和98.1%,基本实现样本使用率的全覆盖。传统体育保健项目47.2%,位居第三。义诊、组建病友会及电话咨询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7.5%、1.2%和0.6%,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社区居民的健康程度、文化程度的不同,社区中健康教育形式也应该满足不同百姓的需求。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形式可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居民融入到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氛围中。在上述的多种健教形式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中开展的中医药防病和治病的健教形式通常以专题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派发健康保健宣传手册、制作卫生宣传栏、组织义诊居多,其中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展直面老百姓的科普讲座活动最易让百姓接受,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此外,中医义诊活动带给居民的个体化健康指导为居民提供了个性化的防病养生建议,是百姓需求度较高的教教形式。
2.4.2 非互动型宣教形式
非互动性宣教形式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具有广覆盖、多样性的特点。资料显示,本市2007-2009年,以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各社区街道居委共同参与的非互动型中医药宣教形式共计14种。分别为宣传版面、健康处方、黑板报、电子屏幕、电化教育、横幅、报刊/媒体、手册、广播稿、墙报、图片展示、挂图、网站和实物展示。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开展3种以上,以静态文字宣传为主的非互动型中医药宣教。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健康处方,仍是中医药健康教育中主要的宣传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使用率均达到98.3%,基本做到样本单位的全覆盖。黑板报达45.0%,其他方面的比重非常小,社区目前的中医宣教形式不够多样化。
由此说明宣教形式虽然多样,但仅部分形式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议积极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领域个体化的指导特色,丰富中医药宣教形式,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参与率与健教内容的使用率,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
2.5 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
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未病”及保健、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在参见我国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应结合本地区的社区诊断、居民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现状,加以完善。
综合2007至2009年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提供的本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示范及达标验收材料,本市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主要由四大板块构成,分别为食疗、疾病、养生、适宜技术推广。其中食疗所占比例最大,为42.0%,其次为疾病25.0%、养生23.0%。食疗包括冬令进补,中医食疗,饮食营养等;养生包括秋季养生,冬季养生,春夏养生;治疗的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
目前,大部分的老年慢性病都是食源性疾病,这类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一般都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长期不合理所造成的。因此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让百姓去学习和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通过中医食疗养生等方法,调理身体,健康无疾。
3 讨论
近年来,社区中医药健康教育得到了政府及居民的重视,在越来越多的社区得到了开展和推广,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在赢得呼声的同时,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寻求更为完善和适宜本地区居民健教的新模式。目前中医药健康教育主要在以下五个环节存在完善之处。
3.1 居民健康意识存在地域差异
在上海市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日,部分居民仍然缺乏应有的健康观念,特别是城郊较为严重。他们认为能吃、能睡、能工作就是健康,对疾病预防意识浅薄,“小病抗,大病医”的观念还存在于他们身上[1]。亦有极少部分居民对中医药在防病治病领域的认可度偏低,简单的将中医药在大众健康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位于养生保健领域,缺乏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科学认识。
基于上述情况,应弥补由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盲点,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中医药健康宣教,成为当下健康教育全面惠及大众的基础工作。同时,缩小各文化层次社区居民对中医药在基础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知水平,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开展。
3.2 社区工作者健教水平参差不齐
2009年1月,徐庆民等[2]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的思考》调查表明:在课程的安排方面:11.0%的社区工作者没有了解过居民的需求,按照自己的想象制定授课方案;53.0%的社区工作者不清楚居民的需求,讲课没有详细的目标;32.0%的社区工作者知道居民的需求,但因自身专业知识缺欠,讲不清楚;4.0%的社区工作者知道居民的需求,可以按照居民的需求安排讲课。从社区工作者讲课的心态表明:27.0%的社区工作者感到自己知识欠缺,不能授课;48.0%的社区工作者觉得自己的授课还没有打开知名度,不吸引人;13.0%的社区工作者觉得自己不会表达,不生动;12.0%的社区工作者认为自己能吸引居民,调动课堂气氛。
根据上述的调查反映,社区工作者本身的能力并没有达到可以良好授课的程度,并且没有积极地去了解居民的需求,是直接导致居民对健康教育课程参与度不够,并且无法进行互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还显示,社区卫生人员观念还未从以院内的医护服务向社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的转变,对社区健康教育的价值认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对健教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情感上的重视。
依据上述情况,通过教育培训,专人专管完善社区健教人员梯队,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健康教育在基础医疗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依靠统一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评估标准可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活动积极性和规范性。标准的统一为科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提供了依据。目前可参考的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包括: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资源保障及各项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健康教育覆盖率、群众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情况等[3]。社区宣教人才梯队建设是保证宣教质量的基础。
3.3 教育方法单调、内容不系统
目前的社区健康教育在相当多的地区仍停留在卫生宣传的水平,无法起到提高居民健康素质,降低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的作用[4]。调查显示,现在社区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和健康书刊。教育内容不系统,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社区健康教育尚未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因此,如何形成全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模式,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是每一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探索阶段,社区工作者应当学习、综合国内外的先进做法与经验。紧密联系全市中医院,以院内医生、护士为健康教育带动者,以中医院校学生为参与者,以社区为单位,运用媒体宣传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教育方法,建立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体系。让居民能运用中医药基础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3.4 缺乏社区健康教育的支持措施
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共同协调。在2005年1月,卫生部下发的《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保证常规经费,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5%,并保证健康教育经费在优先领域的投入,并随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5]。然而,这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不一,社区健康教育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宣传不够有力。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系统尚未形成,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经费来源并不稳定,同时还缺乏专门的物力支持,直接影响了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
在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的完善过程中,提议将中医药健康教育积极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制定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规范;依靠政策的支持、建立起政府负责,领导有力、部门配合、群众全面参与的良性运行体制,构建群众性的社会健康教育网络,最终将政策落到实处。
另外,健康教育经费原则上以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作为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必需合理争取财政预算,统筹规划财政支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采用多渠道,多部门合作的形式,在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同时,建立合理的经费补偿机制。包括利用商业赞助开展大型健康教育讲座和公益宣传活动等不断拓展健康教育服务市场。
3.5 其他
包括缺乏社区健康教育的卫生人员、缺乏工作规范、技术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各地社区居民原有的文化层次和对中医药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不同;广泛动员社会不够,缺乏对社区资源的广泛发掘和充分利用;在政策倡导、多部门参与、社区开发等方面尚存在问题。
在中医药健康教育初步走入社区的当下,存在问题是必然的。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从政策、经费、培养等方面加快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6]。中医药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通过克服与融合,使中医药健康教育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把健康带进社区,带给居民。
参考文献
[1] 唐芝碧.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9): 1080-1081.
[2] 徐庆民.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的思考[EB/OL]. (2009-2-30)[2013-7-19]. http:///Class/pyjc/index.asp.
[3] 顾海, 杨心婷. 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卫生软科学, 2009, 23(2): 194-196.
[4] 崔静.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市场经济学对策讨论[J]. 实用医技杂志, 2009, 9(17): 574-575.
[5]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通知[EB/OL]. (2005-04-04)[2013-07-19]. http:///mohbgt/pw10502/200804/27280.shtml.
关键词:中医药 教育 美学观念
中医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以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以维护人体健康为己任的中医药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谓中医药教育中的美学观念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审美情趣,使他们能真正地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ID,特别是让他们懂得中医药唯美的观念,这在当前不断有人叫嚣取消中医药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消除中医药专业学生目前的一些迷茫;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医药唯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和传播者。因此中医药美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医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并领会中医药的美,并在认识和领会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1中医药的美学观
1.1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语言文字:很多人陶醉于唐诗宋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中医药语言语句虽没有唐诗宋词那末富有韵味,但她的哲理是唐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让我们细细品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一段文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实这种既有韵味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在中医药古籍当中比比皆是,只不过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过分追求对字词的理解,而忽视她的美感和她的哲理,这似乎在传学生以学问以真理,但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的美感,其结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听过一场新东方英语讲座,一位讲师就“flood”一词讲授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时,在举例过程中那种对每个句子陶醉,深深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个人。
1.2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朴素: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作斗争极为丰富的经念总结,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这里所说朴素是指中医药朴素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思维方式,如她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些观念无不贴近和扎根于人民群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人民的、大众的都是美的。
1.3中医药的美美在于她自始至终的以医学人文精神
1.3.1医学人文精神内涵m: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力的肯定;对人的地位、存在状态、处境与幸福地关怀;对人类前途命运地关注以及对人类美好理想地追求等,体现为一种人为关怀和终极关怀地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最高境界是求真、臻美、博爱、至圣。
1.3.2中医药的人文精神:总的来说中医药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因此中医药从理论讲难以摆脱笼统性和模糊性,对大多数疾病而言,她的疗效可能比不上现代医学,但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中自始至终医学人文精神却是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所无法比拟的。古人“医乃仁术”、“医亦人学”,就是对“人性医学”内涵真谛的概括。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如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机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互用;疾患时,体内各部分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也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过程中无不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很多人可能有过在所谓现代医院的彻心之痛,一个普通感冒开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处方,普通的高血压病非得给你开个心脏彩超,如果是头痛先做个CT或核磁共振……。因此在中国现代医学唯经济价值论的今天,中医药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最好选择。
20**年,我院在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施方案》、《20**年定远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以及卫生局各类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严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我院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年在去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力度,重点加强了特殊人群健康档案的建档和动态管理工作。至目前共为农村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3106人份,完成总建档任务的100.63%.
(2)健康教育工作: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卫生局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设置宣传栏、健康教育知识咨询活动、音像播放等多种方式,针对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主要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各类宣传:健康教育讲座:中心卫生院13场次;村卫生室54场次。健康教育知识咨询活动10场次,宣传栏:中心卫生院7期;村卫生室54期,音像播放15场次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000余份,宣传手册3000余份,参与活动约6000人次。
(3)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有序开展,各项制度完善,扩大计划免疫工作规范运行,冷链运转正常规范,记录完整,各类疫苗接种及时,儿童建卡、建证280人,一类疫苗接种6332针次,二类疫苗接种2380针次,各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全镇0-3岁儿童847人,系统管理722人,系统管理率85.25%。体弱儿管理人数8人。
(5)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孕产妇保健服务,全镇共有孕产妇327人,系统管理282人,系统管理率86.24%,高危孕产妇管理57人;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
(6)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在总结往年老年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认识不够,来院体检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与村卫生室协作,动用各种宣传、动员,提高了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全镇65岁老年人已完成建档管理3012人,建档管理率107%;免费体检2591人次,免费体检率86.03%。
(7)
高血压健康管理服务:一是通过开展3
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一年4次面对面随坊,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空腹血糖测试)。我镇已完成建档管理高血压病患者3504人,建档管理率
101.48%;免费体检2548人次,免费体检率72.72%,随访12024人次。
(8)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以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二是对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4次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测量等检查,对用药、
饮食、运动、心理提供健康指导;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我镇已完成建档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693人,建档管理率107.78%;免费体检571人次,免费体检率82.4%,随访2469人次。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对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对在家居住的恢复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6人,全部规范管理。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服务:认真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疫情报告意识,完善疫情报告制度,落实传染病网络直报,至目前共报告各类传染病35例,各类传染病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率100%,辖区内无传染病暴发流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应急物资储备足量。积极做好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结核病25人。重点强化疫情检测报告,切实加强麻疹疫情应急和脊髓灰质炎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发热门诊,控制院内感染,完善发热门诊各项制度,同时
启动预检分诊制度,认真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和预检分诊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管理。
到目前为止,20**年度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1)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积极协助卫生监督部门开展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和医疗场所等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池河中心卫生卫生监督协管站的工作人员有序开展了对辖区内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对象监督巡查,监督巡查覆盖率100%,共巡查督导225次(家),其中:水厂3次(家);公共场所171次(家);学校18次(家);医疗32次(家)。
(12)
中医药服务:
通过加强中医科建设,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运用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的防治,向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同时在应用中医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制定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处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积极组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出刊健康教育橱窗、印发健康教育入户宣传资料、使中医药健教工作落到了实处。今年我中心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居民的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参加健康运动和健康教育积极性显著提高。
中医药服务受益人次:老年人2116人次,儿童583人次。
(13)
其他:0-3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共筛查158人,有疑似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4人。胃癌复检:对去年筛点怀疑对象进行复查
38人。妇女“两癌”筛查:今年妇女“两癌”筛查1513人,重点怀疑对象42人。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1、人才缺乏,公共卫生科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进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不高。
3、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识存在一定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力度。
2、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农村卫生服务中来。
3、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5、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全面贯彻落实省卫生厅、中医药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发的《关于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实现“提升工程”工作责任书中所列2014年度各项任务目标。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新农合和医保报销目录中,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和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高于西医药报销比例5%-10%。
2.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煎药房,配备必需的中医诊疗设备。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达到建设标准,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3.提高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将辖市中医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切实改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
4.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丹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建成省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扬中市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5.充实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力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90%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6.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扎实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培养工作,逐步使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
7.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形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8.加强基层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继续开展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和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丹阳市界牌镇卫生院、扬中经济开发区兴隆卫生院、丹徒区高资中心卫生院建成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京口区谏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润州区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城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开展县、乡、村整体化管理工作。丹阳市、句容市选择不少于2个乡镇;扬中市、丹徒区选择不少于1个乡镇开展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的试点工作。
10.健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都建有1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推广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省卫生厅下发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争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全面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现建设项目中2014年度各项任务目标。
1.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平台建设。市中医院建成符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的“治未病”科及康复科,成为全市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配备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康复等诊疗设备,制定和实施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及康复科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开展服务效果总结、分析及评价工作。
2.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市中医院每月4次组织5名以上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知识咨询、举办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讲座、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手册等各种类型的中医健康教育。
3.市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康复病区建设,应用中西医技术,积极开展康复项目,逐步形成特色。鼓励以多种形式探索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推进中医药参与老年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4.强化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以市中医院为基地,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相结合,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以及针灸、推拿、拔罐、敷贴、熏蒸、耳针、刮痧、理疗、穴位注射、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
5.实施全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各辖市区卫生局、新区社发局要按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指导调养服务。确保到2014年底,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35%。
6.加强中医传统文化宣传和信息建设。开展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宣传和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三、努力提升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丰富“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治未病”工作内涵。
1.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积极作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深化中医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进一步研究、分析公立中医医院在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加大对公立中医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索。
2.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面启动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工作。丹徒区中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标准。句容市中医院、扬中市中医院要认真做好等级中医医院评审后的持续改进工作。深入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规范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建设,打造中医综合诊疗平台,强化中医综合服务。
3.开展新申报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和原有专科周期复核评估工作。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申报省、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工作,丹阳市中医院培育2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扬中市中医院、句容市中医院培育2个以上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5]。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7,8]。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3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9]。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eb/ol]:ki.net,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 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伊凡. 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摘要:传统国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本文从国学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大力开展国
>> 图书馆在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经典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高等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药古籍综合保护的几点思考 财经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初探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同行优势能力评价的研究 基于中医药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以开放式服务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 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途径 中专院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途径分析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如何在中医药院校开展德育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医学期刊的资源结构分析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对策与建议 对文化传承理念的筑建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之重 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图书馆为国学教育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作用及途径初探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作用及途径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徐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传统国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本文从国学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的有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并对图书馆如何开展国学教育进行了客观介绍,就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图书馆;中医;国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12The Effects and Ways of Emplo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braries to Implemen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Xu Hao(Library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122, China)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soul and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rom the aspects of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great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in libra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favorable factors brought by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en, this article reache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mplo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braries to implemen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gave an introduction of how to carry ou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libraries, and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practical ways of carrying ou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TC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Key words: library; TCM;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国学原意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如太学、国子监。世纪初,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渐指为“学问”一说。关于国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常常与“西学”相对而称,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广义而言,国学还应包括中国历史和现代通过原始性自主创新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切科学文化技术和文明[1];即中国特有之学术系统,乃相应环绕于人生之诸问题,以探讨其原理、原则,并寻求解决之方术,就此探求而得之原理、原则,以及解决之方术,它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2]。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学习、研究国学已经成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校管课题[X2009040]作者简介:徐好,图书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技术服务。E-mail: 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必然要求,国学教育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图书馆可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宣传阅读国学典籍的意义,采用多种多样的导读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对丰富图书馆自身的资源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国学博大精深,蕴含着大量积极的超越性的思想要素。依托图书馆等现代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国学的潜在的价值能够得以更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道德境界,同时增加精神力量[3],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的洪流。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地域性特征。我国的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传统国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主场所,其图书馆责无旁贷应当为莘莘学子搭建国学教育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国学教育,引领学生寻根溯源,为更好地学习传统医学知识打下坚实根基。2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作用2.1 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国学传承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一项社会职能,大量的国学典籍在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促进国学文化传播以及国学传承上的贡献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2.2 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播现代图书馆发展已经融合了多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的存储与传播形式不断丰富,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播成为图书馆主流的服务手段。促进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国学教育结合,能够改变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表现形态,丰富并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播。2.3 行使社会教育职能,促进国学文化的发展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使命。利用文献教育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通过宣传、引导和帮助读者多读国学典籍,让读者在阅读中接受国学文化熏陶,结合有针对性的国学讲座、国学沙龙等活动,帮助他们自主正确地学习和研究国学文化,促进国学文化发展。2.4 丰富图书馆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背景、以图书馆资源为平台、以馆员与师生的互动为基础、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以育人为核心所形成的一种由馆员与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循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3]。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在知识传播、大学生的性格养成以及在增加学校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弥足珍贵。图书馆文化具有导向性、引领性、认同性。因此在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可直接推进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立,丰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进而直接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2.5 开展国学教育,密切中医药学与国学的多维连接中医药学的根基是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根基,中医药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也一直有“儒理与医理相通”、“道家与医家相融”之说。由于一些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近代中医药学与国学的一些相融相通之处被有意无意地割裂,使得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近几年,国内外中医药学界的有识之士都积极呼吁做好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工作,因此重续中医药学与国学的血脉刻不容缓。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更应积极推进国学教育,进一步密切中医药学与国学的价值连接、思维连接和文化连接。 3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3.1 基于传统馆藏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3.1.1 开辟国学阅览器或建立国学文献区,整合国学图书资源 国学文献资源丰富,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如果按《中图法》分类,这些文献一般都会被分散到图书馆内各个不同类别的书库和书架上,读者索取和找寻不便[4],不仅导致许多国学文献资料利用率较低,也不利于激发读者对国学文献的阅读欲望。为克服这些不足,图书馆可对馆藏国学资源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国学阅览区,或在图书馆内醒目的位置设立国学专题书架,使读者对国学文化经典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也更方便读者获取国学书籍,有效地提高国学文献的利用率。3.1.2 加强国学经典推荐,充分发挥导读功能 国学文献门类数量繁多,可在充分研究分析各类国学文献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读者推荐代表性的作品,梳理、编撰、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摘编国学书评,介绍相关国学作品的内容特色价值及阅读指南。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导读功能,促进并保障国学文献资源的保障服务力度和深度服务。3.2 基于数字馆藏及网络技术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3.2.1 网络国学资源导航 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国学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组织专人有针对性地对网上的国学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筛选重组和分门别类,构建网络国学资源数据库,也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国学资源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网络国学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服务,使网络环境成为国学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平台,将资源丰富可信的一些国学网站,如国学网、中国国学教育网、国学数典论坛等直接呈现给有兴趣的用户。3.2.2 引进国学专题数据库,建立国学特色资源库 当前,大学生读者的信息来源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仅仅拥有传统国学馆藏数据和资源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在继续丰富和不断采集更多纸质国学文献的同时,还要努力优化馆藏结构,有针对性地增加电子文献的比例,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和境外比较成熟的国学专题数据库[5]。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应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特色以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开发本馆的国学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可以包括:有关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著作,今人研究的著作和文章等;书法及国画,有关名家论著作品、图片及相关鉴赏等;古今历代名医相关论著以及各代本草图谱书籍等等。3.2.3 开展国学相关参考咨询服务 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建立国学专家服务台,开设咨询专栏、网络论坛等,培训和配备专业咨询馆员,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国学、医学经典相关的咨询服务。还可以与校内外国学专家、中医药临床及文化专家合作,参与咨询与讨论。图书馆还可将读者提出的常见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建立国学常见问题与解答库。一段时间后即可在图书馆网站上专题展示,供读者检索查询,方便读者从中迅速获得类似问题的答案。3.2.4 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国学热点推送服务 随着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主动服务理念,积极开展主动推送等服务。图书馆可以开设手机短信服务,依托微博、微信等手机平台有征对性的向用户主动推送国学热点话题、最新国学动态、国学新书推荐、国学专题活动等信息,让用户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到相关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信息获取行为。3.3 基于图书馆建筑硬件开展的国学教育途径3.3.1 利用图书馆馆舍等硬件设施营造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包括图书馆建筑、景观、文化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在室内装修和装饰方面体现人文内涵,能让这些设施体现丰富的国学气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可有机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中医药的构成要素,凸显国学文化特色,彰显传统医药内涵,使用户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出良好的古典艺术氛围。3.3.2 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环境开展各种国学主题活动 在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图书馆的馆舍功能空间和实体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设国学专题,专题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深入浅出。专题活动包括:有组织地开展国学讲座、国学论坛、国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国学学习和研究;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学专家开展系列讲座[5];与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合作,成立国学书友会,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国学活动,也可以通过书友会成员的影响和宣传,促进国学文化在校内外传播;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和资源,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国学及医学经典名师导读、征文竞赛等;使大学生在图书馆中吸取国学精华,融汇医学传承。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国学文化的资源精粹,能够更有效地带动师生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吸收,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李宏巧.公共图书馆开展国学研究与推广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5):81-84.[2]肖红霞.国学导读与当代大学生的国学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0(5):3-4.[3]钟志春.浅谈大学图书馆文化及其建设[J].黑河学刊,2011(7):127-129.[4]邱圣晖.关于高校图书馆国学推广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59-60,72.[5]林移刚,何天云.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途径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2(9):53-56.(收稿日期:2013-12-27,编辑:魏民)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开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扩大社会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广医学科学的新成果、新进步,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在专业理论教育中体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结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新思想。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课程,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③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规范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即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与当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主任不定期的前往各校外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指导外聘教师的教学,以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
(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①强化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对合作办学单位从新生资格复查、学籍注册、师资选聘、教务安排、考务安排、抽考管理、成绩管理、实习管理直至毕业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监控,严把教学计划实施关,保证教学质量。②严格日常管理工作。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采取周末上课、分阶段上课及集中授课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认真执行教学“三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各教学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师生座谈会、管理人员下班听课、学生及管理人员评教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做好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与督导。
(3)创新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取在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领导下,以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在发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引入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就是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由负责人作为工作任务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每位班主任带1~2个班级,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谐高效。
2.挖掘市场资源,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1)主动出击,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就一所高校而言,办学条件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高层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办学单位界限,在充分发挥和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走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之路,才能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把继续教育与更新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结合起来,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们适应工作的能力。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办学形式,调节培训项目,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如开展“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我省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社区、基层、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各项培训,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等。
(2)增强服务意识,延伸服务社会职能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经费少,无法大规模派人员外出培训。针对该现状,可尝试新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这样既可有效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学矛盾,又能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纵深拓展。
(3)发挥优势,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而中医药恰恰可以在医疗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可以顺其势,开发更具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聘请高校资深的教授、专家为讲师,以举办“中医养生科普”、“药膳养生”讲座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来自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历史悠久的特色专科
李国栋主任介绍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创建于1956年,建科初期由原卫生部调入全国著名中医肛肠病专家周济民、陈之寒、蒋厚朴等负责医疗工作。开设病区及门诊服务,因疗效显著而蜚声国内外。他们为广安门医院肛肠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员,其中就有李国栋教授。
该院肛肠科规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1975年成立了纤维内镜检查室,1978年建立了肛肠病研究室,2001年建立消化道动力学实验室,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199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肛肠重点学科,200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肛肠重点专科。其规模、设备、人员及科研课题和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和博士培养点。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专科,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有着很多特色技术或疗法。2002年8月24日,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近20名肛肠外科专家组成的5768Neldon肛肠外科代表团来到广安门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外籍专家对肛肠科研制的消痔灵注射液颇感兴趣,对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与直肠脱垂的疗效颇为惊奇。消痔灵注射液1980年获原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198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获得了南斯拉夫依诺瓦国际博览会金奖,比利时35届尤里卡国际创造发明博览会最高奖、骑士勋章,中华医药神龙杯奖,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为数百万痔患者免除了手术痛苦。直肠脱垂是肛肠科较为严重的疾病,而引起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病因虽尚未完全清楚,有滑动性疝学说、肠套叠学说等;但究其基本病理改变仍包括两大部分,即直肠粘膜脱垂与直肠肌层脱垂。周济民、史兆歧研究员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以明矾有效成分制成注射液,并根据直肠脱垂的病理改变过程,主要采取双层四步注射疗法,使注射部位产生较强的无菌性炎症,局部组织形成较强的异物纤维化,达到治愈直肠脱垂的目的,由此创立了非手术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成功经验,从而使我国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国栋主任进一步介绍说,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复杂,术后合并症、后遗症多,复发率高,是外科领域中难治性疾病之一。他们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疗效可靠、后遗症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此疗法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奖。此外,慢性溃疡及手术创面的愈合一直是外科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国内外研究结果进展甚微,传统医学治疗慢性溃疡及久治不愈的创面具有显著疗效。广安门医院肛肠科通过总结古人的临床经验,选择活血生肌及祛瘀生肌的方法研制成生肌玉红膏,提高了临床疗效,发展了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和创面久治不愈的理论。
同时,广安门中医院肛肠科还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如PPH治疗内痔;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疾病;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技术;中药结肠灌洗疗法治疗肠道疾病;结直肠癌手术全面展开,术后化疗配合中药防治复发及延长生存期,减轻并发症。以上各项技术均在临床中充分运用,其中一些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操作规范,并制作成教学光盘,在基层单位推广运用。
加强管理,注重学科建设
“我科在注重经济指标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各项管理指标,如中医治疗率已达到90%以上。这些指标不仅有利于提高科室日常业务水平,对重点学科检查验收的顺利通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国栋主任表示,作为医院重点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各级领导部门给予肛肠科极大的支持。肛肠科在过去持续投入的基础上,狠抓基础设施改造,诸多新设备的更新和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科室的医疗服务整体布局,提高了患者的就医环境,增加了科室诊断治疗项目,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和范围,也降低了科室药费比例,很好地完成了医保办公室及医院制定的改善医疗费用结构的总体布局要求。“同时,我们依据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增加科室硬件投入,在提高专科科学化、客观化水平的同时,还不忘从学术、理论等多角度对中医药在肛肠领域的应用进行继承和创新,如将祛毒汤、灌肠方院内协定处方进行制剂改革,改成颗粒剂,方便了患者的使用;我们还引进超声刀设备,极大地方便了腹部手术的开展。”李国栋主任说。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实施单位,科室每年都积极接受领导单位的审查,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中期检查,肛肠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审核等。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他们同心协力,不断根据项目建设书的要求,从管理、医疗、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础投入、科研教学等方面踏踏实实地改进工作,大大提高了科室的全面水平,使科室团队在各项审评过程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临床的总结和升华。肛肠科在临床水平国内领先的基础上,时刻不忘科研的投入。2014年作为关键年,肛肠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李国栋主任的带领下,群策群力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力求改善肛肠科近年来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通过努力,肛肠科中标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项。他们积极参与新药临床试验,根据GCP标准,严格按程序进行新药临床观察,使肛肠科成为国家肛肠用药临床药理基地。同时,肛肠科还积极参与并筹划中华医学会中医肛肠学会组织的“肛肠病发病率”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这是继1975年之后,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展开的有关肛肠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其统计结果对业内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肛肠科作为北京地区流调的主要参与单位,及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此外,肛肠科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医肛肠挂线疗法机理及操作方案的规范化研究”还获得了201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得了2014年度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国栋主任总结说,对于科研与临床的关系,我们的体会是:科研的深入,带动肛肠专科基础的发展,科研的运作过程又培养出一批科研人才;科研的结果可以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最终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而临床的积累和提高又带来了科研的升华和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近年来,肛肠科的护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李国栋主任分析说:“我科出入院病人多,手术病人多,周转快。随着高新业务的不断扩展,直肠癌手术以及其他肛肠疑难杂症手术也随之增加,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因此肛肠科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针对实际情况,以分组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整体性护理,实行责任制小组护理,按护理人员的等级职称分配床位,将工作具体化并责权到人。在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本科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护士进行社会、人文、心理知识的学习。组织科室有关护理人员编写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入院患者须知》、《出院流程卡》以及《出院健康联谊卡》等;重新编写了《患者出入院指导》。这些材料均为图文并茂的彩色印刷,并伴有卡通插图,深受患者喜爱。
重视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
广安门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定点教学医院,肛肠科也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接收全国各地进修学习的医生,因此各个高年资大夫都肩负着比较重的教学任务。为提高教学质量,他们购入一套专门用于教学的多媒体和投影设备,从硬件上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采取带教老师与学员一对一负责制,保证每一个轮转实习或进修学习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带教老师,并根据学员的反馈来评价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从而提高了带教老师的责任心;进一步完善了进修学习班的内部教材撰写;安排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内讲课;部分高年资人员还参加研究院举办的全国肛肠学习班的授课任务,应邀参加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专题讲座。这些举措不但有利于青年医生的培养和学习,而且对带教老师自身也是一个提高和学习的机会。2014年肛肠科共接受外来进修人员40余人,轮转实习以及规培学员近30人。这些年轻学员的成长,为肛肠科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有生力量,同时也无形地扩大了科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大兴中医院是广安门医院南区。肛肠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学科及重点科室,也肩负着提升南区肛肠科学术地位和业务水平的责任。为此,科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南区业务。“让南区医护人员到我科轮转学习,直接接受科室规范化培训,将科室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引进;每周派副主任医师以上高年资医生到南区肛肠科出诊,提升其知名度和总体诊疗水平;定期让高年资医生到南区肛肠科病房查房并指导手术,提高其整体处理疑难病的水平和能力;定期进行两科室间的学术及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沟通,教学相长,共同完善提高。通过这些举措,南区肛肠科在2014年度从业务收入、门诊量、病房收治率、住院平均时间等多项关键性指标较去年均有长足进步,获得南区院方的认可,并受到表彰。”李国栋主任介绍说。
李国栋主任还说,学术要通过交流才能提高。2014年,肛肠科举办了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临床教育委员会肛肠学术会议,参会人员500人,收集会议论文近150篇。2014年10月,李国栋主任受邀前往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的治疗进展》的学术讲座。科室科研骨干与国内优秀肛肠专科医院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互派进修人员;通过及时派人参加或带回论文汇编的形式,提高科内成员的学术水平。
科室在注重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十分注意提升中青年医师的学术地位,从而为扩大科室的学术影响力奠定基础。目前科室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在全国中医肛肠学会、中西医结合肛肠学会、西医肛肠学会及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学会等肛肠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会组织中均有任职,部分还任职其中的关键领导岗位。这不仅体现了肛肠科的学术地位,也有利于提升科室全体成员的学术热情。此外,科室还注意使用多种手段实现多平台资源共享,如与图书馆计算机室协作,依托广安门医院网站,成立肛肠科重点专科网。网页中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既很好地宣传了肛肠科,又通过网上医患交流对话的方式,为全国各地患者答疑解难。目前肛肠科网页平均每月要为数百名患者进行咨询解答服务。
着眼未来,保持科室可持续发展
李国栋主任表示,科室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如基础研究人员缺乏,设备落后,故急需增添人员和相关基础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目前科室中标的课题仍较少,特别是缺乏国家级课题,研究经费缺乏,难以开展新的研究项目。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申报重视还不够,缺乏重大科研成果奖。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尚缺乏,应尽快建立与国际著名专科医院或个人之间的联系渠道,加强科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针对上述问题,李国栋主任根据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科室情况,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并完成了肛肠科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中远期发展规划,具体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李国栋主任表示,科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选择和培养青年人才,每2年培养1到2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将本科室高学历的人员比率提高至70% 以上,使科室人才梯队更趋合理;每年送1名主治医去外单位有目的地学习先进诊疗技术,并建立中国中医研究院肛肠科博士后流动站。以病为基础,保持学术优势,同时以大肠病为目标,扩大诊治病种,确定15种常见病的治疗领先技术,确立5种难治性肛肠病的研究目标,真正成为全国专科研究中心。建立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与国际、国内的学术单位交流,资源共享;建立远程网上会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