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证券市场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证券市场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证券市场特征

第1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场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无法解决。比如,由于个别行为主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具有普遍性,不仅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监管,成熟的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样,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其市场缺陷更加明显,市场的效率水平较低,克服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除了必须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标以外,还应兼顾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所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1998年9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其制定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指出,证券监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投资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投资者比较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的合法权益较不易受到伤害和侵犯。近年来,买者自行小心,投资者应对自己的买卖决策负责的观点在西方较为流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情况则大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投资观念的不成熟,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正是这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股独大、大股东放肆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机构坐庄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证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才能够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完善。

推动市场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市场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不成熟,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规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市场风险很大,市场功能不能够正常地发挥。所以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必然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不断地推动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监管和发展是相行并重的两大任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将两者对立起来。故此,推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而且还要考虑按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规则,注意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证券市场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规模的扩张,也包括市场体制的健全,既包括数量的增长,更包括质量的改进。故此,我们在实施监管、促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场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下力气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没有诚信的、参与者缺乏自律的市场,就肯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和自律,是监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诚信和自律能力,必将大大地提高监管的边际成本,降低监管的边际收益,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压力,监管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父爱主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信息传播,将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竞争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市场本身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投资者弄虚作假、欺骗中小投资者不能够受到及时和有效的惩罚,中小投资者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将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作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市场主体的自律能力,加强对失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

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

由于特殊的历史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实际上也是将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情况,使得大多数投资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许多人甚至认为,政府应该对他们的投资后果负责。这种情况,已经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优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隐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实施证券市场的监管过程中,也必须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资者对证券产品、投资风险的认识,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市场各个层次参与者的功能和责任,以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后果负责。

参考资料:

第2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非理;个人投资者

一、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发发展迅速,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12月,沪深交易所股票市价总值从1991年12月底109.19亿元增长到现在总市值265422.59亿元,总流通市值193110.41亿元,总股本33184.35亿股,中国上市公司为2063家,证券公司106家,股票有效账户数为13391.04万户。由此说明,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但与欧美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在诸多方面尚未成熟。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过度的投机行为、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股民盲目相信虚假信息、股价异常波动、换手率高等现象,这些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若处理和治理不及时,将会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非常大的破坏性影响,大大弱化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

二、投资者非理的宏观表象

(一)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是衡量一个股票市场整体是否存在泡沫或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投资者为获取一定的预期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倍数。市盈率的高低直接反应了证券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体现了证券市场的风险,市盈率越高,风险越大。一般而言,过高的市盈率往往隐含着较强的投机性。1994年至2010年证券市场市盈率,如图1所示。

自沪深两市建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可以看出我国沪深两市绝大部分时间的市盈率都在30-40之间,和其他国家相比是较高的。如韩国为15-19,香港为10-20,纽约证券市场为15-20。特别是2000年和2007年平均市盈率超过了50,这几乎是同期世界最高的,但市盈率高的公司并不是具备增长潜力的公司。相反一些盈利较差的公司,市盈率却是高的惊人。我国证券市场有着如此高的市盈率和市盈率的不正常分布的现象,说明我国投资者存在着非理。

(二)换手率分析

换手率是衡量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可以作为衡量市场噪声交易程度的首要指标。只要有交易,就存在换手率,它也是保证股市流动性的必要条件。

在成熟发达的股票市场中,根据经验数据,换手率保持在30%-60%是正常的。纽约股票市场年换手率在60%左右,日本在30%左右,伦敦60%左右,香港在65%左右,新加坡在60%左右。在若换手率过高,则意味着交易热衷于短线操作,投机行为严重。

1994年到2010年我国主要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如图2所示。

从我国主要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大多在400%-600%之间,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转手4次-6次以上,即停留在每位持股人手中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也就是说每年600%的换手率意味着,40个交易日左右全体流通股股东就要进行一次“大换班”。整个市场的交易情况极为活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说明我国投资者存在着明显的非理。

(三)波动率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历来波动异常,股价超出预期值的情况经常出现。一般的股价涨跌是正常行为,但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波动异常体现在振幅的剧烈、涨跌幅度过大。我国股票市场年振幅程度,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沪深指数振幅剧烈,最高振幅与最低振幅相差超过150%。市场上充斥着过度投机的行为,投资者不在关注公司的好坏,而是非理性的投机最高价格。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关性十分大,每一次的宏观政策的出台,股价的波动明显。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虚假信息,虚报利润和业绩,从而导致股价异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存在着非理。

三、投资者非理的微观表象

(一)投资者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偏差即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均很正常的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离。

我国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有的在国外的研究中已有发现,有的则具有“中国特色”,它们对投资者的行为交互作用,导致其投资行为常常呈现过度反应的倾向,进而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证券市场的震荡。众多的投资者均预期公司的未来高成长性,认为公司的股价在未来必定大涨而入市,就会形成一种强买的操作模式,股票的价值真地就能上涨。投资者可以择时利用价差来实现自己投资收益的目的,他们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并不感兴趣。这就导致了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烈,投资者有着严重“赌博心理”,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股市就是一场“赌博”。

(二)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通常指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因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又被称为羊群效应。

(三)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卖出亏损的股票。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它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投资者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必然是赢少亏多。

(四)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是指市场中的投资者习惯于不断地进行买卖交易,主观认为通过买卖交易的次数的增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市场种类相对单一,投资者选择性较少的情况下出现。但如今我国的证券市场已发展到了流通市值193110.41亿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中,投资者的交易次数仍然居高不下。说明我国的投资者存在着交易偏好。

四、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非理的特性

(一)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

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是日本的20倍,是美国的10倍,流动性居全球股票市场之首,并且这种高换手率的现象并没有减缓的趋势。我国证券市场高换手率的特点,使得投资者持股时间降低,直接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

(二)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程度较低

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有2.09家不同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起来,美国个人投资者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平均而言我国投资者分散化程度不及美国投资者的一半。

(三)个人投资者理念不成熟

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的波动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投资者过分自信。这就表现出浮躁的心态,行为与效益最大化不一致,令市场中充斥着投机理念。追逐热点、短线炒作的投机方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流。

(四)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

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场”特征,股市的波动大多与政府的行为有关。利好政策的出台加剧了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利空政策的颁布却导致个人投资者的过度恐惧心理。这种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是我国股票市场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异化,其投资策略表现为“政策性套利”。

五、总结

传统的证券市场中对于投资者的分析,多为建立在理基础之上的,但从具体的日常交易中可以发现证券市场存在着很多的非理,投资者交易行为并非有效性的投资。找出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原因,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004年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处理好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与防范市场风险的关系”,因此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分析非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对于指导我国投资者正确投资,保护我国投资者合法权益和防范市场风险都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海峰.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及治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7).

2、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张华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2003(4).

第3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一)股市总体走势

2007年初以来,股票市场交易持续活跃,股指总体呈现震荡上扬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2715.72点,3月末收于3183.98点,上涨468.26点,涨幅为17.2%。3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扬。2月27日股指大幅下跌后,3月份上证指数稳步回调,3月19日再次收于3000点以上,此后上证指数不断上行,月底收于3183.98点。本月上证指数上升386.79点,升幅为13.8%,股市交易量随股指上升放量增加。(见图表1、2、3)

(二)股票发行情况

截至2007年3月末,境内上市公司(A、B 股)为1461家,流通市值为38972.49亿元,1~3月累计完成筹资金额864.64亿元,成交额达75032.38亿元。3月底,投资者开户数8724.76 万户,1~3月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49.94 亿元。(见图表4、5)

2007年1~3月,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864.64亿元,同比增加1105.24%。其中首发A股25家,累计筹资636.28亿元;A股增发融资202.40亿元,H股再融资2.17亿美元。(见图表6、7)

(三)交易情况分析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和投资者信心的逐渐恢复,沪深两市股票交易成交额和成交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2006年,股票市场成交量放量增加。2007年一季度,累计成交75032.4亿元,同比增长570.27%。(见图表8、9)

1~3月,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额为49932.51亿元,同比增长612.09%。日均成交金额876.01亿元,同比增长599.58%;股票成交数量为6227.11亿股,同比上升338.11%;日均成交109.25万笔,同比增长330.46%。(见图表10)

1~3月,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额为25099.89亿元,同比上升500.15%。日均成交金额440.35亿元,同比增长489.65%;股票成交数量为3115.73亿股,同比上升242.74%;日均成交54.66万笔,同比上升236.78%。(见图表11)

二、债券市场

(一)债券发行情况

1月份,债券一级市场共发行35 次,比上月减少18次,但发行规模比上月的4549.10亿元增加3137.30亿元(增幅69.76%),当月发行总量为7722.40 亿元。其中,本月共发行9次央票,发行量比上月增加4569.50亿元(增幅184.22%),达7050亿元,为各券种之首,央票发行量占当月发行总量的91%。其次分别为政策性金融债(500亿元)和短期融资券(172.4亿元)。本月发行次数最多的仍为短期融资券,共发行22 次,比上月减少2次,发行量减少35.8 亿元。

2月份,债券一级市场共发行17 次,比上月减少18次,发行规模比上月的7722.40亿元减少5785.90亿元(降幅74.92%),当月发行总量为1936.50亿元。其中,本月共发行9次央票,发行量比上月减少5530亿元(降幅78.44%),为1520亿元,仍为各券种之首,央票发行量占当月发行总量的78.49%。其次分别为记账式国债(300亿元)、短期融资券(76.5亿元)、企业债(40亿元)。此外,本月发行短期融资券8次,比上月减少14次,发行量减少95.9亿元,降幅55.63%。

3月份,一级市场债券供给充裕,当月发行量破万亿元。本月共发行债券59次,发行总量共计11705.40亿元,是上月的1936.50亿元的近10倍。其中,央票仍然是当月发行的主力券种,本月共发行9660亿元/15只,发行量占本月发行总量的82.53%;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发行670.70亿元/5只,占发行总量的5.73%; 记账式国债发行560亿元/2只;商业银行债发行440亿元/5只;短期融资券恢复放量发行,共发行371.9亿元/31只;企业债的发行速度则略有减缓,本月共发行2.8亿元/1只。从发行期限来看,本月发行量主要集中在短期(1年以下、1~3 年)和长期(10年以上)品种上,5~7年期品种发行量较小。

1~3月,共发行债券111次,发行总量21364.30亿元。(见图表12、13、14、15)

1~3月,发行债券中1年以下期限的债券占发行总量的69.6%,1~3年占22.9%,3~5 年占1.5%,5~7年占2.3%,7~10年占1.9%,10年以上占1.8%。从期限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债券发行以中短期债券为主。(见图表16)

(二)债券兑付情况

1月,债券到期兑付量比上月减少371.2亿元,共到期兑付3053亿元(面额)。其中,央票到期兑付2340亿元,其次是政策性银行债200亿元,短期融资券203亿元。本月债券支付利息106.97 亿元,比上月减少551.17亿元。

2月,债券到期兑付量比上月减少1708亿元,共到期兑付1345亿元(面额)。

其中,央票到期兑付1230亿元,其次是政策性银行债100亿元,短期融资券15亿元。本月债券支付利息117.72 亿元,比上月增加10.75亿元。

3月,债券到期兑付量也较上月有较大增幅,共计兑付3143.5亿元(面额),其中央票到期兑付2440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到期兑付230亿元,短期融资券到期兑付213.5亿元。

(三)债券存量和持有结构

截至2007年3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已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23万亿元,较上月托管量增长了8.83%,托管只数也达到了794只,比上月增加45只。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本月继续增长,月末达9.27万亿元,占债券总托管量比重90.62%;交易所可流通量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托管量和托管占比分别为0.35万亿元(3.42%)和0.05万亿元(0.49%);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57万亿元,占5.57%。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来看,本月,央票托管量出现猛增,月末托管量达4.12万亿元,占40.24%,国债托管量也有所增加,月末为2.91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28.48%;政策性银行债有所减少,托管量2.33万亿元,占22.76%;商业银行债券0.28万亿元,占2.69%;企业债0.29万亿元,占2.80%;短期融资券0.27万亿元,占2.60%。

从托管期限来看,除3~5年期和7~10年期品种有所减少外,其余品种都有所增加。1年期以下品种月末托管量4.20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41%;1~10年期品种月末托管量4.83万亿元,占比47%;10年期以上品种1.20万亿元,占比12%。(见图表17)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本月除农村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以外,其余各类机构投资人均表现为持有量的净增加。全国性商业银行、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当前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其持有量分别为6.49、0.73、0.67和0.63万亿元,分别占市场总份额的63.47%、7.15%、6.53%和6.15%。(见图表18)

(四)债券交易结算情况

1.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7年1月(20个交易日)交易结算量比上月有所下降。按现券、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割四种业务类别计算,本月共结算13105笔,结算量35446.14亿元,分别比上月减少1467笔、2454.8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下降10%和6.5%。其中,结算量下降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月减少714 笔、1884.84亿元。本月单笔结算量比上月(2.60亿元)略高,为2.7亿元。本月共20个交易日,日均结算655 笔、1772.31亿元。

2007年2月(17个交易日)交易结算量持续下降,本月交易结算量波动较大,春节前两日迅速下滑,节后快速升温。按现券、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割四种业务类别计算,本月共结算10118笔,结算量29750.47亿元,分别比上月减少2987 笔、5695.67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下降23%和16.07%。其中,结算量下降最多的是现券交易,比上月减少2271笔、3935.65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缩减33%和40.51%。本月单笔结算量比上月(2.7 亿元)略有上升,为2.94亿元。本月共17个交易日,日均结算595笔、1750.03亿元。

2007年3月交易结算量大幅放量。本月22个交易日共发生结算15701笔,结算量42619.22亿元,分别较上月增加5583笔(增幅55.18%)和12868.75亿元(增幅43.26%)。本月单笔平均结算量与上月基本持平,为2.71亿元,日平均结算量1937.23亿元。

(1)现券交易

1月,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结算6975笔,比上月减少732笔,下降9%,结算量减少427.77亿元,减少4.22%。日均结算349笔、485.72亿元。从券种结构看,央票现券交易结算5301.14亿元,超过当月现券交易结算量一半以上(54.57%)。

其次是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结算量分别为1758.53亿元和1127.94亿元,占18.10%和11.61%。短期融资券在托管量中比重不足3%,而其现券交易结算量所占比重达到9.21%,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从剩余期限看,一年以下债券的交易结算量占现券交易结算量的66.38%,本月共交易4129笔、6448.45亿元。其次是1~5年期债券,共交易1452笔、1884.4亿元,占19.4%。

2月,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结算4704 笔、5778.78亿元,分别比上月下降33%和40.51%。日均结算277笔、339.93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23亿元。从券种结构看,央票现券交易结算3088.44 亿元,占本月现券交易结算量53.44%,其次是政策性银行债和记账式国债,结算量分别为1029.41亿元和854.6亿元,分别占17.81%和14.79%。短期融资券现券交易结算量所占比重比上月降低1.88 个百分点,为7.33%。

3月,银行间现券交易市场由于新券发行较多,交易结算量也随着继续放大,当月共结算8234笔,较上月增加3530笔,结算量12408.45亿元,比上月增加6629.67亿元(增幅115%),日平均结算374笔、564.02亿元。从参与交易的券种来看, 本月央票交易量巨幅猛增,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短融的现券交易量也有所增加, 企业债的现券交易量明显缩小。央票以月结算量8097.62亿元的庞大规模排在现券交易榜首位,占总现券结算量的65.26%;其次为国债,其月结算量1405.05亿元, 占总结算量比重为11.32%;政策性金融债和短融的月结算量(及占总结算量的比例)分别为1363.43亿元(10.99%)、910.36亿元(7.34%)。

从流动性看,3月份银行间现券市场交投踊跃,整体换手率为12.12%,比上月高6个百分点。短期融资券仍然是流动性最好的品种,月度换手率为34.24%;其次为央票和国际机构债,月度换手率分别为19.67%和14%;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流动性水平仍然不高,但政策性银行债流动性要优于国债,二者换手率分别为5.85%和4.89%。(见图表19)

从交易方向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净卖出为主,其余各类投资机构均以净买入债券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邮储)净买入力度最大,本月净买入债券897.02亿元;其次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其净买入债券量868.14亿元;信用社、外资银行和基金本月买入力度也较大,买入量分别为382.68亿元、205亿元和278.48 亿元。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本月净卖出规模较大,本月净卖出量分别为1832.04亿元和701.14亿元。

(2)质押式回购

1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共结算5961笔、25473.15亿元,比上月减少714笔,结算量下降188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下降11%和6.89%。从期限品种看, R01D保持结算面额最高的位置,共结算2584笔、13494.45亿元。R07D的结算笔数超过R01D,达到2965笔,交易结算量仅次于前者,达到9171.98亿元。二者分别占当月质押式回购结算总量的42.11%和36.01%。

2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共结算5276笔、23778.86亿元,比上月减少685笔、1694.29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下降11%和6.65%。从期限品种看,R01D结算面额占本月质押式回购结算量的46.39%,共结算1801 笔、11030.05亿元。R07D仅次于前者,结算1421笔、4309.05亿元,占18.12%。本月14天回购品种结算量较高,共结算914笔、3958.56%,占16.65%。

3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平稳增长,本月共结算7245笔,结算量29784.71亿元,结算笔数和结算量分别比上月增加37.32%、25.26%。从期限品种看,7天以下品种最为活跃,其中R01D结算量继续遥遥领先,R07D和R03D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三类品种结算量分别为13168亿元、9333.67亿元和4339.90亿元,分别占本月质押式回购交割总量44.21%、31.34%和14.57%。从质押券种的选择来看,政策性银行债和央票取代国债成为应用于质押业务的主要品种。当月使用政策性银行债完成质押业务10560.73亿元,占质押式回购业务总量的35.46%;使用央票完成质押业务9334.34亿元,占31.34%;使用国债完成的质押业务结算量8103.92亿元,占27.21%。从资金流向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仍是资金的主要融出方,其余机构均为资金的净融入方。全国性商业银行当月净融出资金量高达21811.4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信用社则是主要的资金融入方,净融入量分别为9235.02亿元、3874.5亿元、2714.21亿元和2242.46亿元。

(3)买断式回购

1月,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量共结算92笔、225.43亿元,结算笔数比上月减少29笔,而结算面额比上月增加8.63亿元。从交易品种看,主要集中在7天和3个月品种,结算量为102.8亿元和91亿元,分别占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量的45.60%和40.37%。从资金流向看,商业银行是资金的主要融出方,资金融出量为137.47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证券公司是主要融入方,分别融入资金70亿元、36.4亿元和25.47亿元。

2月,买断式回购共结算88笔、162.03亿元,比上月减少4笔、0.634亿元,日均结算5笔、9.53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84亿元。从交易品种看,7天回购约占30%,结算47.2亿元,其次是14天品种、R01D和3天品种,结算量分别为30.2亿元(占18.64%)、26.63亿元(16.44%)和25.6亿元(15.8%)。从资金流向看, 资金主要融出方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资金融出量分别为50.43亿元和10.6亿元。信用社、证券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主要融入方,分别融入资金33.3亿元、21.8亿元和5亿元。

3月,买断式回购交易呈增长趋势,共发生结算139笔,结算量253.11亿元, 结算笔数和结算量分别比上月增加51笔和91.08 亿元。从交易方向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逆回购方,证券公司和信用社则为主要的正回购方。

(4)远期交易

1月,远期交易有所减少。从成交情况看,本月共成交64笔,成交量共计25.95亿元,比上月增加两笔,结算量减少11.65亿元。从期限品种看,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种,成交量为13.5亿元和12.45亿元,分别占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量的52%和48%。从结算情况看,本月共结算69笔,结算量共计183.95亿元,比上月增加8笔(增幅12%),结算量减少150.82亿元(降幅81.99%)。

从成交情况看,2月共成交46笔,成交量共计50.7亿元,比上月减少18笔,结算量增加24.75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品种交易量最高,达到35.1亿元,占本月远期结算量的69.23%,其次是14天品种,成交量为10亿元,占19.72%。此外,21天和3个月品种也有少量成交。从结算情况看,本月共结算50笔,结算量共计30.8亿元,比上月减少19笔、153.15亿元。

3月,远期交易异常活跃,从成交情况来,本月共成交138笔,成交量270.04亿元,较2月份的50.7亿元增加了4倍多。从期限品种来看,本月成交量主要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种,其成交量分别为217.45亿元和36.99亿元。从成交的债券品种来看,采用的交易券种主要为流动性较好的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其成交量分别占到总成交量的58.70%和25.48%。从参与方来看,主要参与者类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资银行。

2.柜台市场

1月,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2,156,035个,比上月增加11.64%。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交易量下降,以卖出为主。本月共结算6487笔、41792.27亿元,减少571笔、3.39亿元,分别下降8.09%和44.76%。柜台市场日均交易量为0.21亿元,单笔结算量为6.44万元。具体买入471笔、0.18亿元,卖出6016 笔、4亿元,净卖出额为3.82亿元。

2月,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2,237,442个,比上月增加3.78%。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仍以卖出为主。本月共结算2129笔、1.42亿元,比上月减少4358笔、2.75亿元,分别下降67%和66%。柜台市场日均交易量为835万元,单笔结算量为6.67万元。具体买入497笔、2107.41万元,卖出1632笔、1.2亿元,净卖出额为9983万元。

3月,商业银行柜台国债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了2,337,919个,比上月增加了100,477个。柜台交易结算量也受到股市走牛的影响继续下滑,且仍以卖出为主。本月共结算4496笔,结算量2.40亿元,具体买入0.23亿元,卖出2.17亿元,净卖出额为1.94亿元。从个券来看,柜台品种得到了丰富,新增的两只国债,分别为1年和10年期品种,目前共计已有20只债券在柜台发售。从本年累计结算量来看,工行是承办业务量最大的机构,其次为建行和农行。从券种来看,061701(储蓄国债)是买卖最为活跃的券种。

3.交易所市场

1月,交易所国债市场国债指数缓步上扬,月初开盘114.3126点,月末收于115.0504点,月末较月初上涨0.7378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现券和回购成交量比上月有明显下降,当月成交1400.7亿元(金额),较上月减少452.78亿元,下降24.42%。其中现券成交123.93 亿元,比上月减少27.33%,回购成交1276.77亿元,下降24.14%。

2月,交易所国债市场国债指数波动下行,月初开盘114.9795点,月末收于114.3299点,月末较月初下跌0.6496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现券和回购成交量继续萎缩,当月成交1269.12亿元(金额),较上月减少131.58亿元,下降9.4%。其中现券成交109.71亿元,比上月减少11.5%,回购成交1159.41亿元,下降9.2%。

3月,交易所国债指数高位盘整,月初开盘指数114.26点,月末收于114.51点,月末较月初微涨0.25点。交易所国债市场交易量总计达1217.84亿元,较上月缩减45.51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量81.78亿元(金额),较上月减少27.93亿元,减幅25.88%;国债回购成交量1136.06 亿元(金额),较上月增加367.11亿元,增幅47.74%。深圳证券交易所现券成交量32.71亿元。

三、期货市场

随着锌期货的上市,中国的商品期货品种已经达到了15个,期货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成交活跃。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今年3月份全国期货市场共成交期货合约35,093,176手,成交金额为2134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47%和25.5%,环比分别增长了44.94%和60.29%。1~3月份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00,058,308手,累计成交额为54632.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0.16%和30.54%。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当月成交量12652904手,成交额15,493.93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6.06%和72.59%,同比分别增长了31.86%和62.58%,环比分别增长了63.18%和70.08%。月末持仓总量492030手,较上月末增长了20.6%。上海期交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32932026手,累计成交额38257.1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3.58%和73.99%。

大连商品交易所当月成交量13,353,068手,成交额3252.08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8.05%和15.24%,同比分别下降了38.86%和36.29%,环比分别增长了12.94%和11.56%。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2498330手,较上月末增长了0.48%。大商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46,475,808手,累计成交额10600.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29.88%和28.51%。

郑州商品交易所当月成交量9,087,204手,成交额为2597.74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5.89%和12.17%,同比分别增长了71.38%和9.51%,环比分别增长了96.03%和101.24%。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438498手,较上月末下降了2.59%。郑商所1~3月份累计成交量20650474手,累计成交额5774.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7.66%和14.66%。(见图表20)

(二)分品种情况

2007年1~3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3,949,18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68.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56%和101.18%%;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317,198手,累计成交金额为3247.7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7.80%和40.03%;锌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7116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04.50亿元;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1,445,816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2,506.82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58.38%和159.25%;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4148672手,累计成交金额1230.02亿元。(见图表21)

第4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 “长三角”旅游圈 宁波市旅游产业 竞争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为人所知,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市间的旅游产业竞争,尤其是处于同一空间或经济区域范围的城市,比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环勃海湾经济圈等。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地处“长三角”经济圈。2003年8月,宁波与上海、南京、苏州、绍兴、杭州等长三角16个城市就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达成了共识。自此,宁波开始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对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汪德根(2007)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对长三角16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横向对比评价和排名,初步描述了不同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差异。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围绕宁波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素展开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刻揭示宁波旅游业的竞争特征。

竞争力要素是进行竞争力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指标。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竞争力要素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及变化情况。按照汪德根(2007)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本文从城市旅游市场要素、旅游资源要素、旅游管理要素以及旅游支持力要素四个方面对宁波旅游业竞争力特征展开分析。

一、旅游市场表现

旅游市场要素包括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占城市GDP比重等市场指标,是城市旅游行业实力的最直观体现。自从199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宁波市旅游业市场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11.5%。2003年~2007年旅游总收入占宁波城市GDP比重一直保持在9.5%以上,国内外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如图所示。

数据来源:宁波旅游统计,nbtravel.省略/nbtravel/government/index.jsp,宁波旅游政务网

在入境旅游方面,港、我国澳、台以及日、韩一直是宁波的传统入境市场。在入境旅游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宁波的客源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可喜的是,在美洲、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市场的快速增长条件下,包括日、韩在内的外国人市场2007年实现了30%的最大增幅,说明宁波市的国际形象及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使宁波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上海、杭州、苏洲、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国内旅游方面,宁波一直表现出以浙江省内市场以及江苏、上海为主的客源市场特征。宁波与这些城市共处长江三角洲这样一个中国经济的最发达地区,消费水平的高端性带来了宁波国内旅游收入的持续新高。但江浙沪市场的成熟性也导致了这些城市之间互为目的地与互为市场的相互依赖性,会进一步加剧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发展竞争。而宁波旅游业的这种依赖性表现得更为突出。2003以来宁波接待的国内旅游者中来自浙、江、沪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江苏、上海市场还将有较大增长。因此在看到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宁波市在长三角区域国内客源竞争的激烈性,宁波旅游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开拓江、浙、沪以外的二级国内客源市场。

二、旅游资源潜力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主要通过旅游资源表现出来,通常以旅游资源的品位度、垄断度、丰富度、集聚度等指标来体现。宁波有着现代港口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双重特征,旅游资源涵盖了全部的8大主类,涉及114种基本类型,占全部类型的73.55%,丰富度较高。在这些资源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达到60.9%,形成了比较强的资源吸引力。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等1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的天童寺,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等,都具有国内罕见的资源垄断度;而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宁波港,以及位于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的杭洲湾跨海大桥,又以位居世界前列的排名为宁波旅游业赢得了垄断性的资源竞争优势。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宁波旅游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展会活动也广泛开展起来,资源优势进一步集聚。

三、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城市在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水平。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是否通过有效的旅游管理实现较高的旅游组织接待能力,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宁波市拥有星级饭店214家,房间数达到23980间,床位数达到38950张,累计客房出租率达到62.04%。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宁波的高星级酒店数量激增。宁波大市范围内,已建和在建的五星级由2004年的3家,上升到目前的21家,其中有大量的外资品牌进驻,如:万豪、豪生、香格里拉、柏悦、喜来登等,大大提升了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城市的旅游住宿接待档次和水平。

旅行社的接待能力也逐年上升。2007年,宁波旅行社数量达到188家,旅行社外联人数和接待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了7.18%和16.93%。但在接待国际游客方面实力明显不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从长三角地区看,2007年多数城市的国际旅行社外联人数都呈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如上海同比增长16.3%,杭州同比增长78.67%,苏州上涨46.02%,而宁波市国际旅行社外联却出现了波动,下降了10.1%,表现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在于接待人员,如优秀的外语导游,以及接待车辆的缺乏。这也暴露了宁波在旅游管理竞争中的短板――人才问题。

与快速的市场需求增长以及接待设施水平提高相比,宁波的旅游人才培养和输出相对滞后。当前,宁波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70万人,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学历层次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人员、小语种导游人员等)、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旅游职业经理人才(如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高级旅游职业经理人等)等方面普遍比较紧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宁波高星级饭店建设热潮的兴起,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国际酒店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尤为紧缺。宁波旅游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主力军作用,社会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功能,以及企业培训的有效手段,完善旅游人才的梯度培养模式。

四、旅游发展支持力

1.经济与社会支持力

2000年以来,宁波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持续强势的产业成长环境带来了宁波商务、港务环境的繁荣,成为支撑宁波旅游产业成长的重要经济动力。2002年,宁波人均GDP就首次超过3000美元,提前18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设定的2020年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宁波城市在集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城市发展向第三产业倾斜。从2003到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由36.8%上升至40.5%,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45%。政府的规划发展目标,以及现实的产业发展状况,都说明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将成为宁波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支大军将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支持力。

事实也说明,由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旅游发展支持力越来越显著。2007年度宁波市旅游建设项目共计106个,总投资达到246.02亿元。其中民营投资占42.88%,较2006年增加9.15%,体现了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投资带动。同时,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的相继发展,宁波城市交通的区域“末稍”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加之数字宁波等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宁波旅游业的市场与区位等竞争力要素随之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除此以外,文化大市的发展,博物馆、展览馆、国际会议中心等多项建设,又为宁波节事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构筑了平台。

2.环境支持力

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主要来自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一系列指标。从1994年开始,宁波市投入巨资,开展了“整治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十多年来,城市道路持续增长,污水处理快速发展,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用于城市排水(含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上的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上升。按城区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宁波人均道路面积达11.7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0平方米,污水处理率78.92%,比上年增加7.76%。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00%,无害化处理率为98.78%。这些指标在长三角区域城市中都居于前列。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桂冠下,城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宁波“美丽、洁净”的城市形象成为吸引外地旅游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环境支持力为宁波在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竞争中获取了加分。

五、结论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长三角旅游圈中,宁波旅游业的创汇能力、入境人数等国际化水平指标明显落后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本文立足于长三角旅游圈架构中各城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对宁波旅游业的市场表现、资源潜力、接待能力以及发展支持力等竞争力关键指标因素展开深入特征分析。大量的数据事实表明,宁波旅游业在长三角旅游圈中虽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但在市场表现、旅游接待能力与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也是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所在。而在发展支持力方面,宁波旅游业拥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将是推动宁波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客观评价,为下一步开展宁波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民:长三角共筑区域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2003

[2]汪德根: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414~418

第5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66-02

自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很多大学本科都开设了《证券市场》课程,而且在教学当中都面临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笔者结合自己8年对《证券市场》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如何讲好这门课程。

一、证券市场特征

经过多年教学与研究,笔者如下归纳对证券市场的特征。

1.虚拟性

证券属于虚拟资本。所谓虚拟资本是指那些既依赖于现实资本存在,又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的,而且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益的,如股票、债券、各类期货合约等有价证券。这些虚拟资本,之所以带有虚拟性,是因为他们独立于实体资本,各自有自己的市场和价格,其价格往往取决于预期价值,而这预期价值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经济、政治、军事、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投资心理等各种因素,因此,时刻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不好预测,而且让投资人时刻处于对未来证券价格的想象中,也因此具有浓厚的虚拟性。

2.诱惑性

证券价格时刻处于动荡中,获得交易差价有时候能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人能获得比现实生活中从事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高得多的收益,尤其是能碰上暴利行情所能获得收益几乎是某些人工作几年才能获得的收益。而证券市场现实交易运行中能够获得暴利的机会还是少有的,但这种偶尔有的获得暴利的例子,成为典型例子,往往极强地诱惑着想投资于证券获得高收益的人们,甚至能诱惑投资失败的人为弥补损失或扭亏为盈的目的再次投资于证券。这种诱惑性,在市场体系中的其他各类子市场很难比拟。

3.风险性与收益性

由于证券价格受影响的因素太多,特别是股票和各种期货合约,而且证券定价上实行集合竞价形式,因此,证券价格时刻处于波动当中,也因此证券市场具有浓厚的风险性。由于投资者投资资金时刻有缩水、亏损的风险,因此,证券投资也叫风险投资。

由于证券可以分红、派息,如股票、债券、基金等,而且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市场,抓好机会还能获得交易差价,因此,证券市场上投资又有具有收益性的特点。

4.知识的综合性

不管是股票、债券、各类期货合约等证券,都是依赖于现实资本而存在的,因此,从事证券投资需要综合性知识。尤其是投资风险大的股票和各类期货合约,其投资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如证券的供给与需求、国内政治经济运行、财务、管理;经济全球化时代还得有国际政治经济知识,还得有稳定的心态等。能全部掌握这些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中,各方面知识再丰富、经验再丰富的人,也因漏过一两个因素,而投资失败的例子多得是。但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掌握好主要影响证券价格的大部分因素,投资成功的比例往往高于各类知识欠丰富的人。

5.实践性

许多参与过与现实证券市场同步的模拟交易后,参与实际投资行为的人们共同的感想是——模拟交易与现实交易几乎完全不一样。笔者认为这是投资心态作怪,好比是做拓展运动中走过的断铁条桥,平地上任何人都能轻松跨走过地上摆的窄铁条,但在高空中带着安全带摇摇晃晃着才能过断铁条桥。实际证券交易中证券价格体现的是预期收益,受影响是诸多方面的,集合竞价形式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决定了其价格的时刻波动,这往往导致投资者因切身利益的损益预期,心态也跟着漂浮不定,往往导致的是投资行为的不理性。这样,证券投资行为需要经过实践,培养稳定的心态、理性的判断。

二、证券市场教材及教学特征

自证券市场筹备、建立到现在,经过有关部门和不少学者的不断努力,证券市场教材及相关书籍正在不断丰富完善着,如证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学等等书籍。对当前证券市场类教材及相关书籍特点,简单归纳为如下。

1.简单概述性和各自的相对侧重点

《证券市场》这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类证券以及其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等。《证券市场》这门课程选教材不好选,因为各个教材都有概述性和各自的侧重点,相对不是那么全面,所以笔者采用了以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编的《证券市场概论》教材为基础,结合其他参考资料及实例,相对丰富了讲授内容。

2.实践性相对不够

证券市场概述类教材也好,其他证券投资类教材,如上所述,大部分教材都具有相对概述性和自己的相对侧重点特征,也因此具有了实践性相对不够的特点。所以,不少书籍显得实践性相对差一些,使得初次接触证券市场的人不好理解;有些证券投资类教材强调技术图形多,但几乎都没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图形,对那么多的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只简单大块儿地描述等。

3.教学具有综合专业知识性

由于证券具有虚拟性,而且依赖于现实经济生活而存在,影响其价格的波动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市场经济运行看,经济行为一般围绕政府、企业、居民之间进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还得包括国际政治经济。他们之间,还以市场机制调节着关系,况且,大的市场经济下,还有很多子市场,如行业市场、特殊市场,等等,因此,相互关系复杂多变。因此,证券市场教学具有综合学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一面,等于回顾所学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巩固知识,进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大学本科《证券市场》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经过8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后;经过研究,当前基本解决了这些存在问题。

第6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不能否认,证券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但是由于它也是市场,因此也应该符合相关的经济学价格理论。如果将证券市场买卖的有价证券看做普通商品,那么也可以运用供给和需求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先来分析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比较完美的完全竞争市场情况。假设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上市公司和许多证券购买者,由于他们数量众多,上市公司之间的证券没有差异,购买者购买哪支证券都是一样的。因此,证券市场上存在着证券供给曲线,可以与证券需求曲线共同决定证券价格。完全竞争证券市场功能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供给曲线S和证券市场需求曲线D共同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格Pe和数量Qe,达到了证券市场出清。此时,各种制度和行为主体都按照证券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有条不紊地运转,证券市场真正实现了传递信息、融资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没有任何无谓损失。这是最理想的证券市场状态。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特征,而是具有垄断市场特征。因此,应该用垄断市场相关理论来分析。假设上市公司为垄断卖方,根据利润最大原理,当MR=MC时,该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此时,证券市场垄断价格和垄断数量为Pm和Qm,存在着三角形abc面积的无谓损失,该无谓损失正是我国证券市场功能没有完全发挥的体现。其中,无谓损失的abd三角形部分是由于行为主体原因造成的,可以称为证券市场的“主体行为扭曲”,无谓损失的cbd三角形部分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原因造成的,也可以看成是由于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可以称为证券市场的“制度扭曲”,从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共同影响着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制度因素与行为主体因素似乎是“平行的”。但是,这也正是经济学供给与需求分析的不足。从本质上说,制度因素决定行为主体因素,即不同的制度会影响和决定行为主体的行为,它们有主次的不同。因此,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二、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模型

从上面的证券市场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功能与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也可以称为主体行为因素存在着复合函数关系,即证券市场功能是因变量F,行为主体是中间变量U,制度是自变量S,因此,可以将证券市场功能与制度因素和行为主体因素写成函数关系F=f[U(S)]。为方便分析,将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简写成F=f(S)。进一步假设,该函数为光滑曲线,存在二阶导数。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在自变量S为横轴和因变量F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内,如果证券市场功能函数越陡峭,那么制度因素S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敏感;如果证券市场功能函数越平坦,那么制度因素S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不敏感。因此,若分析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程度,只需要分析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陡峭程度就可以。那么,用哪个工具来描述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陡峭程度比较合适呢?“弹性”自然是最佳选择。根据经济学弹性定义,可以方便地写出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公式,如下:e=dFdS×SF此时,又涉及如何衡量制度因素S问题,可以将证券市场制度是否完善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如是否存在“一股独大”、产权、监管和“内部人控制”等。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可以借助曲率重新改写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公式。假设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弧h与制度因素S存在函数关系h=h(S),同时,因为证券市场功能函数F=f(S)具有二阶导数,又因为dFdS=tanα,其中α为证券市场功能函数F=f(S)为弧两端切线的夹角。所以下面公式成立。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增函数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一阶导数dF/dS取正值,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为正数。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减函数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一阶导数dF/dS取负值,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仍然为正数。从这个修改后的弹性公式可以看出,该弹性公式不适合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直线形式,要求证券市场功能函数为光滑的曲线。

三、证券市场功能弹性模型的图形分析

无须证明,当弹性越大时,表示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大;当弹性越小时,表示制度因素对证券市场功能影响越小。下面对影响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的各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曲率N越大时,根据弹性表达式可以知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e越小。当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二阶导数d2F/dS2越大时,即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切线转动的较显著时,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弹性e越大。一般说来,在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驻点处,曲率较大,并且切线转动的比较显著,所以证券市场功能函数的曲率N和二阶导数都较大,它们对弹性的大小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要将它们统一起来考虑。通常说来,二阶导数的力量超过了曲率的力量。所以,在驻点f点、、p点和w点处,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e较大。虽然在和w点弹性较大,但是证券市场功能却较小。和w点处表明,虽然制度改善了,但是证券市场功能却下降了,称为“弹性陷阱”。当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处于证券市场的“弹性陷阱”时,应该实行一些新的制度,如让证券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跳出证券市场功能的“弹性陷阱”。但是,当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处于“弹性陷阱”时,也不能说此时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例如,的制度完善程度要大于f点的制度完善程度,但是f点处的证券市场功能却发挥的很好,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个国家刚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因此,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可能是处于的“弹性陷阱”。该状态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只是证券市场的功能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可以预测,随着证券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来我国证券市场功能一定能够到达p点,也一定会再次陷入新的“弹性陷阱”,即w点处。但是,到那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会更好。运用这个弹性图形,也可以说明,即使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有的时候也会陷入“弹性陷阱”,即证券市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的时候,证券市场出现混乱状态。但是,美国的证券市场所陷入的“弹性陷阱”比我国陷入的“弹性陷阱”位置更高,制度更加合理。接着,再来思考证券市场功能弹性e的S/F部分,将∠xOSx记为,∠yOSy记为φ。因此直线Ox的斜率为tan=Fx/Sx,直线Oy的斜率为tanφ=Fy/Sy,所以对于中国来说,Sx/Fx=1/tan;对于美国来说,Sy/Fy=1/tanφ。该状态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只是证券市场的功能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可以预测,性小于美国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也就是说美国证券市场制度比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完善,证券市场功能运作的比较好。另外,也可以运用两条证券市场功能函数曲线来探讨中国和美国证券市场功能函数弹性大小。

四、结论

第7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且反映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伴随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中国证券市场也开始走向国际化。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要结合证券市场的国情特征与国际惯例逐步有效接轨。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转轨经济中的新兴市场。在诸多新兴市场中,印度与中国国情最为相似,印度证券市场的历史基础与成长性较好,国际化也比较成功。本文在介绍印度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和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对印度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征、国际化的背景与政策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一、印度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印度证券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孟买的非正式股票交易。1875年,22名股票经纪人成立孟买证券交易所(BSE),这是印度历史最悠久的股票交易所,也是亚洲资格最老的证券交易所。(注:Rakesh Vengayll, “India’s Securities Market-A Brief History”, Global Custody Review, p.38.)1887年,第一家证券经纪人组织即印度股票和债券经纪人协会正式成立。1908年加尔各答证券交易所成立。随后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印度证券市场进一步蓬勃发展,独立之前印度证券交易市场已发展到6家。独立后,印度证券市场逐渐步入正轨,政府于1956年颁布了首部《证券合同法》并成立了证券监管机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印度证券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坎普尔、浦那等八家地方区域性证券交易所。进入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相继推行了新的经济政策,证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印度证券市场资本总额已达到400亿美元,名列新兴市场国家第三位,上市股票约6500多家(注: 李蒲贤:《试析印度国际投资的有利环境》,载《南亚研究季刊》,1993年第3期。)。从90年代迈入国际化道路后,特别是1992年成立“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后,印度证券市场发展更快,其市场规模和结构已成为世界新兴证券市场的代表。目前,印度有23个股票市场(其中主板市场2家,即孟买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证券交易所,地方区域性市场21家),上市公司达1万多家,交易制度为全可流通,全国股票日平均交易量达到50亿美元,总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三或第四位,(注:舒眉:《中国资本市场还要向印度学习》,载《南方周末》,2006年3月2 日。)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高达80%以上。(注: 张卫星:《中国与印度证券市场对比分析的经济学思考》,载《中国经营报》2004年4月11日。)仅以印度最大的孟买证券交易所为例,截至2006年3月27日,其股票市值已达到6610亿美元,名列全球证券市场第16位。(注: 张保平:《外资的大量流入成就印度股票市场屡创新高》,中国金融网,2006年4月3日。)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高的投资回报率。据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4月5日报道, 2005-2006财政年度印度股票市场投资回报率名列世界第一,达74%,大大超过亚洲列第二位的韩国股票市场的41%;也超过世界上其他新兴股票市场,比如墨西哥(52%)、巴西(43%)、科威特(26%)等国的投资回报率。(注: “India: Sensex at New High at 11,720 on Funds Buying”, Indian Economic Times, April 5,2006.)

印度证券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拥有一套完善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金融制度。(注:“India: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ndian Case”, Reserve Bank of India , August 2003, pp.2―3.)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独立以来也曾长期奉行计划经济的原则,但是印度的金融体系还是延续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正如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G.N. Baipai所言,“事实上,在几乎所有领域,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制度、市场的风险管理系统、清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制度等,印度证券市场都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T+2清算制度和公司治理水平等。”(注: G.N. Bajpai, “Indian Securities Markets-New Bench Marks”,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SEBI―FICCI Convention on Capital Markets, Mumbai , August 6, 2003 at Oberoi Towers, p.2.)

二、 印度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征

悠久的历史以及英联邦成员国背景,使得印度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国际规则的学习与引进,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印度证券市场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合理。印度证券市场的合理投资者结构,得益于市场的良好发展及其合理的市场结构。印度证券市场分为金边市场和工业证券市场两大类,金边市场是政府或者半政府性质的债券市场;工业证券市场是公司的债券与股票市场,又细分为证券的发行市场和证券的流通市场。印度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分为个人、金融机构、联合股份公司和政府机构,其中包括国内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印度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人数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达到1200多万人,近年来投资者开户增长较快,仅2003年和2004年就达600万户,印度证券市场的外资机构到2005年末已达850家。目前印度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持股超过证券市场的30%,其次是金融机构约占30%,联合股份公司和政府机构各占约20%。(注:“India: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ndian Case”,p.18.)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保证了印度证券市场的稳健发展。

2、证券市场的走势基本平稳。由于投资者结构比较合理,加上政府的严格管制,印度证券市场在历史成长中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波动较小的市场之一。1973年的《外汇管制法》,严格限定外国投资者持股印度公司的股权比重,使印度证券市场避免了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保证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印度证券市场的发展史上,大幅度的波动十分罕见,即使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及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其波动幅度也不大。1997年,当东南亚和东亚的证券市场因为国际游资的冲击而一蹶不振之时,印度证券市场仍然保持活力,只受到轻微影响且恢复迅速。作为印度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下跌,在2001年“股市黑3月”期间,孟买证交所指数(SENSEX指数)跌幅最大也只有22%,但此后便进入了长达5年的上升期,证券市场累计涨幅达200%以上。孟买证交所SENSEX指数到2006年2月也突破了10000点大关,成为亚洲新兴证券市场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投资场所(注: Khozem Merchant, “The Bombay Stock Exchange’s Sensex Index Breaking Convincingly Through 10,000” , Financial Express,Feb. 8,2006.)。

3、证券市场国际化比较成功。1991年之前,印度处于资本市场的封闭状态,没有跨境的证券投资流动。1992年,印度开始开放证券市场,放松了对外国投资者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的严格限制,允许印度公司到国外上市,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到印度证券市场投资的持股比例达到20.1%(注: [印度] 鲁达尔・达特、K.P.M.桑达拉姆著,雷启淮、文富德、戴永红等译:《印度经济》,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87页。)。此后,大量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开始涌入印度,开启了印度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印度吸引外资的步伐加快。2005年,印度证券市场共吸引了107亿美元的外国投资,仅次于中国台湾列第二。仅2006年一季度(截至3月27日)流入资金总额已达35亿美元,(注: 张保平:《外资的大量流入成就印度股票市场屡创新高》,载中国金融网,2006年4月3日。)而且投资增速没有减弱迹象。很多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印度证券市场的发展潜力,外资的积极参与是印度证券市场国际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注:Rakesh Vengayll, “India’s Securities Market-A Brief History”, Global Custody Review, p.38.省略er.省略/cn/ReadNews.asp?NewsID=5766)。这表明印度必须对证券市场进行改革,而改革就要与国际规则接轨,就必须开放证券市场,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2、经济改革资金的需求压力。自独立到90年代初期,印度实行进口替代的混合经济政策,出于保护国内经济的需要,严格限制外资的进入。但是,受制于规模偏小的经济和低储蓄率,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著名的“印度增长速度”。1991年拉奥政府上台后,首先从外贸和汇率改制入手,出台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措施。但是,各种经济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借鉴东南亚、东亚各国的经验,印度决定放松对外汇的管制,适当开放了一些投资领域,并提高一些经济部门的外资持股比例以吸引外资。利用外国投资遂成为印度获得经济改革资金的重要途径。

3、资本追逐利润的市场驱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为刺激经济增长,发达国家普遍调低利率,导致理想回报水平的投资渠道匮乏。各种基金总额在90年代初超过10万亿美元,这些资本都在世界各地寻找可以获利的投资场所。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印度证券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资本收益率却很高。据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公司(MSCI)和国际金融公司(IFC)统计,1976年至1992年间,印度证券市场的年平均资本收益率超过20%,比主要由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构成的世界收益率指数平均高6%。印度证券市场1992年向外国投资者的开放,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涌入,带动了印度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如前所述,2005年印度股票市场投资回报率已经名列世界第一,达到74%,大大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新兴股票市场。(注: “India: Sensex at New High at 11,720 on Funds Buying”, Indian Economic Times, April 5, 2006.)

4、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作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国际化,都受到国际组织的影响。国际经济组织在对发展中国家援助过程中往往要求其实行经济自由化和证券市场的改革开放,对印度也不例外。1991年6月,印度出现整个外汇储备不足半个月进口需求的严重外汇危机,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70亿美元的贷款请求,作为交换条件印度被迫接受了这两个组织提出的改革汇率和贸易政策的要求。为应对这种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992年印度对证券市场实施了国际化战略。

5、全球证券投资的趋势影响。90年代,国际金融证券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证券需求急剧扩张。1993年末,证券化银行贷款已经占发展中国家国外银行贷款总额的65%,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贷款减少。从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性质看,1990年以前,直接投资是主要形式,此后至1996年,证券投资流入成为主要形式。从1990年到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存款凭证分别为10亿美元、2000亿美元、10560亿美元和9370亿美元,1993年、1995年和1996年流入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基金分别为620亿美元、15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注: 庄虔华:《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2005年9月14日。省略)。这些变化为当时印度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四、 印度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策略

为实施证券市场国际化战略,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使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最具吸引力的外资流向目的地。印度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策略值得研究与借鉴。

1、改革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环境。印度的经济改革首先从金融体制开始,从提高公营部门银行与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入手,然后扩展到货币和资本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金融部门的管理水平、降低银行和资本市场运作成本、为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注:Rakesh Moha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in India:Policie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March 19, 2005.)。实践证明了改革的成效:虽然印度的国民储蓄率只有27%,每年吸引外资的总额不足50亿美元,但是经济却能保持6%的增长速度,(注: 舒眉:《中国资本市场还要向印度学习》,载《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其原因就在于高效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为有发展前景的公司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资金,也为私营企业创造了发展条件,使经济增长获得了持久动力。目前印度正在开展新一轮金融改革,养老基金公司可以提高股票投资比例,允许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士来印度投资,这将进一步刺激印度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印度资本和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2、规范企业行为,促进国际接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意味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化,这是企业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也要求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向国际规范化方向发展,以使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作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企业的会计和财务制度与西方国家十分相似,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1991年之后,印度又进一步完善了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在交易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印度在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独立董事制度以及产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措施十分得力,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位置。亚洲里昂证券公司2000年对全球25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调查表明,印度规范化管理名列第六位。(注: [日本]度善野南:《印度与中国同舞》,载[美国]《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2月27日。)完善、规范的公司制度不仅减少了政府的监管成本,也为监管上市外资企业以及证券市场完全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3、调整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政府财政赤字过大,往往会导致过度的通货膨胀,并使本国实际利率降低,引起资本外流,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此,印度从1991年7月开始改革财政制度,主要围绕税制调整、财政支出调整、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降低政府支出和财政赤字、加强国债管理、增加财政收入等展开。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政府财政赤字明显减少。从1992年到1998年,印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6%下降到不足5%,部分邦如中央邦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2.4%,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注:赵建军:《论印度财政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稳定的财政政策不仅确保了印度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增强了境外投资者对印度投资环境的信心,加快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4、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效率。印度有相对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确保了政府对证券市场的依法监管。其中重要法律有1947年颁布的《资本发行(控制)法》、《外汇管理法》,1949年颁布的《银行公司法》,1956年颁布的《证券合同法》,1974年颁布的新的《外汇管制法》等(注:陈继东:《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载《南亚研究季刊》,1998年第3期。)。1992年,印度出台了境外投资机构指导原则,对外资进入印度证券市场进行规范。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1992年,印度的证券监管部门――印度证交会也开始运作。这个组织与以前的官僚组织相比,有着相当的工作效率。为了维持证券市场的秩序和效率,证交会对证券市场实行严格监管。比如2005年,印度证交会严厉处罚了涉嫌操纵股价的瑞士银行证券亚洲公司(UBS),1年内禁止其发行与印度证券相关的离岸衍生金融产品。(注:“ India: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ndian Case”,p.19.)

5、控制开放节奏,减轻外资冲击。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证券市场全面开放之时,法制环境并不完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监管的手段和经验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被国际资本实施投机操纵。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的开放战略虽然谨慎但是比较成功,印度的市场规模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相对较大,但对外资的限制却严格得多。如改革初期规定单一外资或分户不得持有超过任何公司实收资本的10%;以分户身份投资的外国公司及外国自然人不得持有超过任何公司已发行资本额的5%;所有外资及分户投资于任何印度公司的总额不得超过该公司实收资本的24%(但该限制可按公司股东会的决议提高到40%)等(注:庄虔华:《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2005年9月14日。省略)。随着印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完善和海外投资者对印度资本市场的兴趣日益浓厚,印度于2006年允许海外公司在印度上市,证券市场国际化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6、引导外资流向,推动经济发展。印度一直把证券市场国际化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十分注重对外资的引导,确保证券市场国际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鼓励措施,印度政府对包括软件开发在内的高科技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很低,并且予以税收优惠。在政策的带动下,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的软件出口大国,每年的出口额仅次于美国(注: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巴蜀书社,2003年,第205―210页。)。另外,外资在许多服务业部门的持股比例也可以达到50%以上,服务业也因此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2000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注: 印度驻华大使馆:《印度经济新闻》,载《今日印度》,2006年第1期。),产值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1%的服务业对印度经济的整体增长贡献较大。

五、 印度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启示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证券市场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证券市场国际化刚刚起步,然而市场相对不成熟却制约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同为发展中大国,印度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走在了中国前面,其国际化的一些措施值得借鉴。笔者试图总结印度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验,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征,就现阶段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提出如下建议。

1、严格循序渐进,实施稳步开放战略。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容量不大而制度性问题较多的不成熟的新兴市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难度相对较大。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借鉴印度通过控制证券市场开放节奏以减轻外资对国内资本市场冲击的成功经验,中国证券市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应该结合市场的发展阶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实施稳步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在开放次序上坚持证券服务优先于证券交易,放松交易管制优先于放松外汇管制,外国证券投资优先于对外证券投资,金融机构优先于其他机构及个人的四大原则,利用发展中国家入世的例外条款和保护过渡期,采取从间接到直接、从局部到全面、从限制到鼓励的顺序,按照间接开放、有限制对外开放和证券市场全面开放三个阶段逐步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2、立足开放目标,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准确定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目标,把证券市场开放与促进经济增长有机结合。借鉴印度吸引外资投向的成功经验,中国应当积极引导外资向优势和支柱产业流动,带动这些部门的增长,同时结合开放目标,配套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解决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改制和呆坏账处理(目前印度商业银行全国合计的坏账比率为10.8%,资本充足率要求比巴塞尔协议的9%还高一个百分点;而中国的银行呆坏账问题严重,目前还在努力达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注:王吉舟:《正视“资本和亲”的内在原因》,载《中国经营报》,2006年3月14日。)),并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以经济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合理管理。还要通过税收优惠、持股比例等措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引导外资进入经济增长潜力大的领域,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企业制度改革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印度十分重视上市公司的规范管理和培育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其目前拥有100多个股票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实力公司(注:《印度股票市值过10亿美元的企业突破100家》,载《经济时报》,2006年4月1日。)。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对转换经营机制考虑过少,这很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结合印度对上市公司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从市场发展角度创新上市公司的质量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质量标准,确保素质高、经营业绩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其次,要彻底改变上市公司重筹资、轻转制的现象,加强上市公司制度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中国企业制度早日与国际接轨。第三,完善与创新市场组织制度。在逐步改进新股发行上市机制的基础上,强化上市公司退出机制,通过市场运作效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第四,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积极扶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主动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和竞争力的实力公司。最后,积极推进企业的境外上市,学习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

第8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交易(Margin Tmding)又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者“垫头交易”,是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选择了推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熟证券市场发展和运作的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特征和法律环境,使融资融券交易的各项制度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规范开展。

一、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发展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在美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为了满足市场融资的需求,就出现了融资融券的交易,但欺诈与违约的现象频现。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将股市震荡崩盘的部分归因于过度融资融券交易,因此美联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案来规范融资融券交易。随着金融机构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融资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须对市场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另外,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协会等一些自律机构也从自身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条例来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作为对监管机构法律和法规的有益补充。可见,美国的融资融券活动是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是以微观经济个体为主体一种制度变迁过程。

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战以后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整个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础上,引入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导入临时供求,来确保证券市场的交易量与流动性,促进公允价格机制等目的实现。其融资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备了中央控制的强制性,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激进性质的发展过程。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还由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服务,以实现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活动进行机动的管理。这种典型的专业化模式的特点即:证券抵押和融券的转融通完全由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来完成,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南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通过控制资金量和证券量来实现对融资融券交易规模的控制,在整个融资融券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放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实行了独特的双轨制信用模式,即:证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对证券公司办理资金和证券转融通业务,还可以直接为一部分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处于一种半垄断半竞争的市场地位。随着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门槛的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断的增长,而相应的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加之证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对投资者进行征信,很难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其地位陷入比较尴尬的窘境,这也使得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推行融资融券业务恰合时宜

当前由美国次级房屋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围蔓延的形势不可遏止,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和监管机构将买空卖空的融资融券交易列为亟待限制或加强监管的业务之一,美日等国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融资融券交易。与此相对,我国则开放了融资融券业务,笔者认为,此举是适时可行的。

首先,融资融券制度的卖空机制并非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缺位或失灵的情况下,投资主体与证券经营机构过度的投机卖空以致财务杠杆和投资风险加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机发生并加剧的罪魁祸首。摒弃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实际是本末倒置。我国此时推行融资融券交易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现有交易格局的创新和调整,更是我国规范证券交易市场、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买空卖空交易机制的引入将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次,我国现阶段推行融资融券交易具备了较强的现实可行性。第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证券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容,为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了更为安全、合理的交易对象;日益壮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第二,《证券法》的修改放开了对信用交易的限制,为融资融券交易具体操作规定的制定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格局,这种投资者结构的变革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市场基础。还有,证券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经到了恰当的时机。

第9篇:证券市场特征范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行为;证券市场;平衡

所谓机构投资者,即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投资基金以及银行等,是中国证券市场中重要的投资类型之一,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中最主要的投资力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于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拉开了发展和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帷幕。国际清算银行在1998年的年报中也曾指出,机构投资者行为必将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需要重点予以考虑。由此可见,分析和研究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证券市场平衡的影响,对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降低证券市场的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规模也随之增大,机构投资者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其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性偏好

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并且机构投资者具有持股比例大,投资规模大等特点。然而机构投资者大多比较重视如股票、基金等的流动性,流通股本及总市值大的股票也极易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偏爱。在买入或卖出股票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若从市面上得知市值大的股票等,便会大量买入,以便增加基金份额,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或者企业破产等,机构投资者便会大量卖出股票,以便趋利避害。这种大规模的股票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增大,增加金融交易的风险性,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即群众心理,社会压力等。最早出现在股票投资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盲目从众,致使在某段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这也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在机构投资者中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若某一机构投资者对某种特定的金融资产采取交易策略,而其他机构投资者在对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竞相效仿,采取同样的交易策略,即形成“羊群效应”。总之“,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导致的集体的非理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3、短视行为

短视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当前,尽管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一直将长远的利益发展目标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式,但一旦出现短期的获利行为,部分机构投资者便会强调短期的经营成果而放弃长期的投资行为,并在原有投资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投资方式和投资工具等。更有甚者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控制某一市场,扰乱整个证券市场的秩序,这种行为即短视行为,它能够在短期内使机构投资者获取一定的利益,但这种投资行为具有非理性化,盲目以眼前的利益为目的而忽视长远利益必然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动荡,给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平衡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平衡,即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和稳定性,其具体分析如下。

1、波动性趋势分析

波动性是综合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也随之增加。如我国资本市场基金,目前我国部分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比例均高于其他市场基金,并且与上证指数基本趋于一致。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与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股票涨跌、股价指数、股价振幅指标或总体收益率等机构投资者行为均有可能反映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总之,证券市场波动性过大不仅会给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失,扰乱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稳定性趋势分析

稳定性即股票市场价格趋于理性化的波动状态,是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波动性而言的一个重要现象,也可称为正常波动行为。与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相似的是,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同样与机构投资者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股票价格正常波动是证券市场得以发展的基础,对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证券市场的生死存亡,股票价格正常波动不仅能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利益保障,使证券市场的秩序得以规范化,还能避免金融市场动荡的发生,更好的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平衡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影响

第一,有利于改善证券市场结构,推动证券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中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其投资行为受许多方面的监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行为不仅能够改善证券市场结构,保障证券交易安全,还有利于保证证券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推动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第二,有利于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扩大证券市场容量。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通过专家理财和规模效应,进一步吸引部分潜在投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证券市场资金的供给渠道,降低证券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还有利于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促进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市场容量的扩大,为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极易致使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加大。但伴随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深入发展,我国为顺应客观形势需要,相继推出适应市场并且相对成熟的基金品种,即允许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QFII和允许本地投资者向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机制QDII。这一投资行为不仅有利于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还能够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2、不利影响

首先,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压力不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由于机构投资者本身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无论是在金额方面还是数量方面都远远大于个人投资者,因而证券市场的价格极易受到交易变化的影响。如果近期股票市场形势大好,机构投资者势必会大量购入股票以增加基金份额,若遇到证券市场萧条或金融危机等状况,那么机构投资者便会大量抛售股票。这种大量购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大大降低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性。羊群行为是证券市场中的一种特殊的非理,是投资者在对信息环境不确定、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盲目效仿他人决策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到的投资主体较广泛,因而极易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当某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被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效仿时,则很可能会造成特定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变动。如市场出现重大利好消息,大多数机构投资追随者便会跟风购入大量股票,而一旦市场不景气,便又会大量抛售股票,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证券市场金融工具的价格非正常地骤涨骤跌,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加剧,证券市场的秩序陷入混乱局面,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最后,机构投资者的短视行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均以投资盈利为目的,机构投资者亦然。机构投资者虽然将长期的投资策略作为主要的投资经营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一旦市场上出现短期获利的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便会将以往长期的投资理念抛之脑后,向短期的经营成果迈进,不断改变投资方式和投资工具。这种短期性的投资方式或许会为机构投资者短期的投资带来盈利,但并不能为长期盈利提供保障。严重的操纵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甚至会扰乱证券市场的秩序,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机构投资者行为是证券市场的指向标,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者行为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非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者行为则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阻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充分重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导多元化、高实力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进入证券市场,以便更好地规范证券市场秩序,保障证券市场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晓洁、丹、王安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差异分析[J].调研世界,2015(9).

[2]许年行、于上尧、伊志宏: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与股价崩盘风险[J].管理世界,2013(7).

[3]冯菀蕙: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

[4]彭聪、彭丁: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概览[J].财会月刊,2012(33).

[5]王爱轻: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