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

第1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60-1

急性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约6O-8O%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我科自2008年以来,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CT确诊为脑梗塞伴偏瘫、失语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2-78岁;瘫痪肌力O-I级的39例,Ⅱ-Ⅲ级的36例,Ⅲ-Ⅳ级的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肌力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病人在接受常规中西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入院后14d即疾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入院2-5d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分别在2个月、4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如下:

①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肢体功能位摆放,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每日按摩2次。

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h后,给予患者床上被动运动训练和主动运动训练。如屈曲肘关节,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还包括更衣、漱口、梳头、接物等。

③半月后,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训练过程中如出现头昏、头痛应立即停止。

④语言训练:开始第l周锻炼患者舌头的伸缩,鼓励发音,进行单音节字的训练;第2周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而后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简单的问题,之后应选择有点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对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1.3疗效评定标准[2]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一89%,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归于无效。

2结果

2.1康复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见表1

2.2康复训练4个月康复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见表2

3小结

脑梗塞所致的偏瘫为中枢性瘫痪,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3]。急性脑梗塞患者康复潜力很大,主要表现为运动、认知、语言、心理及记忆障碍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脑梗塞的康复应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大脑梗塞灶产生良性刺激以唤醒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康复。另一方面,对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有效降低致残率。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制定切实可行,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的训练计划,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康复知识教育,注重心理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经过各种康复治疗及护理2个月、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四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2.5%,生命质量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早期采用康复训练及护理有利于急性脑梗塞病人全面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7,2O(6):

4-6.

第2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第3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 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2 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 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 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 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 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1.2 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 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 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 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 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4 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 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 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 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 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4 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 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 (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 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 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 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22]朱述凤,张 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81.

第4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AbstractCerebral infarction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Dysphagi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Dysphagia can be caused by inadequate intake of nutrients, readily aspiration pneumonia, suffocation, and even life-threatening, at the same time easy to despair caused by mental patients,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elf-confidence in the impact of the disease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process.In this paper, in recent years related to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unctional dysphagia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timing of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ical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of swallowing function to be summed up training methods。

Key wordserebral infarction;dysphagia;rehabilitation; care

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病,约占75%[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其急性期发生率为51%[2]。吞咽困难可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易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3]。因此,对患者早期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现将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早期康复的意义

脑梗塞急性期随着坏死组织出血吸收、脑循环代谢改善和脑水肿减轻,脑可塑性方面恢复逐渐占优势,脑功能恢复可由功能重组获得,也可由次要通路开放获得[4]。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神经系统的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5]。对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开展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经过积极康复治疗,85%以上的患者其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恢复或减轻症状,如不能及时治疗,丧失最佳康复时机,将有可能导致终身鼻饲进食[6] 。

2吞咽障碍功能评价标准

目前较多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7] ,其方法是把吞咽障碍的症状与康复治疗措施结合起来,这使得评价方法更趋向简单,对动态观察吞咽功能恢复的指导价值大。7级(为正常) :摄食吞咽没有困难;6 级(摄食咽下有轻度困难):摄食时有必要改变食物的形态,口腔残留少,不误咽;5级(口腔问题):吞咽时口腔有中度或重度障碍,需改变咀嚼形态,吃饭时间延长,口腔内残留食物增多,摄食吞咽时需要他人提示,没有误咽,这种程度是吞咽训练的适应症;4 级(机会误咽):用一般的方法摄食吞咽有误咽,但经过调整姿势或每口的量,调整和咽下代偿后可以充分防止误咽;3 级(水的误咽):有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不能控制,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效果,吃饭只能咽下食物,但摄食的能量不充分;2级(食物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水和营养基本由静脉供给,这种情况尽管间接训练,不管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直接训练需要专门设施进行;1 级(唾液误咽):唾液产生误咽,有必要进行持续静脉营养,不宜行直接训练。

3康复训练的时机

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患脑梗塞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既进行的康复[8]。也有患者认为,康复训练时间越早越好,从发病至24 小时内是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9]。马自萍[10] 报道,经过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早期康复训练,并采用才藤氏分级评价和才藤氏吞咽障碍疗效判定,康复治疗组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组总有效率88% ,明显地减少了临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了患者吞咽能力和生活能力。

4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受多方面的影响,除药物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外,心理状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脑梗塞患者在疾病的各个时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其中以抑郁、焦虑、自卑为多[11]。根据国内外资料显示,脑卒中后患者因担忧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等预后情况而23~75 %有抑郁情绪,抑郁会加重诱发躯体疾病,消弱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延长病程[12]。抑郁状态使患者情绪低落,活动减少,严重影响睡眠,不利于患者功能训练和康复,卒中后抑郁状态中枢神经系统与额叶皮质和基底节区病变有关,使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释放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受抑制,主动干预抑郁状态,有利于解除抑郁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3]。因此护士要及时调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将心理护理贯彻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健康宣教,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根据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正面引导患者,鼓励患者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环境以启发乐观期待,淡化抑郁,消除焦虑、恐惧心理[14]。使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早日回归社会。

5康复训练方法

5.1基础训练(摄食前训练) [10、15、16、17 ]

对摄食、吞咽有关的各个部位肌群进行功能训练,可明显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 次,每次20 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舌。

5.1.1口腔操

尽量张口,然后放松,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快速度。唇运动: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台。舌运动:舌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面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在面颊稍加阻力。

5.1.2发音运动

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

5.1.3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

使用棉棒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因为前口腔咽部存在着机械和温度感受体,具有促进吞咽的作用。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

5.1.4加强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 次,然后做空咀嚼和吞咽,休息2 分钟后在进行吹气动作训练,每一次训练都要指导患者保持唇的位置几秒钟,反复做10 次。加强鼓腮、磕牙训练对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对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5.1.5咳嗽训练

让患者深吸一口气,治疗师一手按压患者“天突”穴,一手按压腹部,让患者快速用力咳嗽。误咽时用力按压“天突”穴,患者腹压增加后迅速放开,能有效帮助患者咳出误咽物。

5.2摄食训练[15~20]

患者经过进行摄食前训练后,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5.2.1进食环境

进食环境应安静,患者要放松,鼻式呼吸,进食时患者精力要集中,以免分散精力引起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

5.2.2

视病情而定。能坐起者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颈轻度向前屈曲位,这种可以达到最大的气道保护。不能坐起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保持30 分钟,防止食物返流。能坐起者,取坐直或稍向健侧倾斜,把颈部向患侧旋转,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并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

5.2.3食具选择

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

5.2.4入口量及速度

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先以3~4ml 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20~30ml 。进食速度不易过快,进食时间持续30分钟为宜。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一则增加其成就感,促进整体功能的康复;二则有利于患者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或对他人的依赖。

5.2.5食物的形态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湿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易松散、不易变形、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

6小结

脑梗塞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是综合性的。舌肌及吞咽肌群运动能力的训练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并能防止吞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21]。由于语言与吞咽的解剖神经肌肉系统是相关的[22] ,因此任何能改善说话能力的活动均有助于患者进食模式的改变,同样正确的进食运动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还包括肌力训练、上肢训练、辅助器具的选择与使用等整体康复效果。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缩短病程,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 神经病学. 脑梗塞[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7) :114.

[2] 杨亚娟、张群.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 (7) :15~ 16.

[3] 贾海燕、肖爱军.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 (1) :12~151.

[4] 陈颖.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 ,9 (5) :156.

[5] 梅雪艳.脑卒中早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6 ,22 (8) :111.

[6] 段容.脑梗塞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时的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 ,27 (12) :1535.哈尔滨医药2007 年第27 卷第6 期.57.

[7] 高怀民.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7 级功能分级评价[J] .现代康复,2001 ,5 (10) :78.

[8] 马志平. 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6 ,1 (14) :61.

[9] 胡荣东、肖爱军.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2002 ,18(4) :5~6.

[10] 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 等.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 ,21(1) :48~49.

[11] 周玉珍. 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抑郁焦虑病人心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 (11) :931

[12] 牟利风、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20(3A) :14.

[13] 梅志忠、徐亚林、胡良建.卒中后抑郁状态对卒中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2 ,19 (9) :377~378.

[14] 宋 宇、徐菲、扬威 等. 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1 (8 下) :9~10.

[15] 胡学军、比娜、潘淑敏. 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 ] . 中国临床康复,2004 ,8(10) :1941.

[16] 倪淑云、于淑玲、张金.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2 (12B) :15.

[17] 周惠娥、张盘德.吞咽训练对真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 (10).

[18] 张臻年.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1 (19) :869 - 871.

[19] 杨锦媚、潘惠珍、李桂平 等.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 (6) :464~465.

[20] 王丽芬、王桂荣、焦林英 等. 30 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3) :257~258.

第5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红旗农场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831702

【摘 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收治的脑梗塞患者56 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28 例,行常规康复护理)和观察组(28 例,行三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层医院脑梗塞患者中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塞;康复护理;基层

脑梗塞作为临床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典型性疾病,多数存活患者都伴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在当前积极提升脑梗塞患者临床生存质量与预后的情况下,通过针对性护理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损伤,是临床目前诊疗重点。我院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实施三级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 例,男性32 例,女性24 例,均为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年龄49-76 岁,平均年龄(62.4±3.5)岁,GCS 评分均≥ 8 分,意识清醒,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生命体征平稳。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28 例)和观察组(28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三级康复护理,措施如下:一级康复护理内容主要包括转换、关节被动运动、患侧翻身练习、桥式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训练、踝关节与腕关节背伸牵张练习、站位坐位平衡训练,具体要根据患者肢体障碍严重程度酌情循序渐进的进行;二级康复护理主要以恢复患者行走功能与神经肌肉功能为主,行走功能锻炼内容包括转换、步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上下楼行走训练等,神经肌肉锻炼以患者日常生活技巧训练配合肌肉促通技术开展。三级康复训练主要针对患者出院后日常训练为主,给予患者全面出院康复训练指导,每周复诊至少一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价应用FMA 评分标准,分别对上肢与下肢进行评定,包括15 个维度、45 个小项,每项分值0-2分,以分值相加为最终得分,以得分越高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越好;神经功能评分应用NDF(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所得数据均应用PEMS3.1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t 检验,P<0.05 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与神进功能改善情况对比见表1。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DF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塞作为临床好发于中国老年人的典型疾病,临床致死率、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1],尤其是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脑梗塞带来的危害与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为改善脑梗塞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率与生存质量,临床实施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成为必然选择,因此备受推崇。康复护理干预之所以可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基于患者早期神经中枢损伤后可塑性、恢复性较强特质,通过功能锻炼促使脑内神经细胞可塑性增强,利用细胞、分子、基因等调控作用改善患者肢体、神经功能障碍[2]。临床脑梗塞患者早期护理康复计划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提升其个人生活能力,以便及早返回社会[3]。

三级康复护理中一级与二级康复计划主要集中在患者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循序渐进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肢体、神经症状表现。本次临床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三级康复护理计划,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做一级康复锻炼等,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有效防止了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二级康复训练中以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协同护理能力为目标展开计划,进一步提升了患者认知功能,三级院外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患者个人能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个人自我护理与保健能力。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该护理康复模式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覃爱芳. 脑梗塞的康复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63-65.

第6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现代康复疗法中药制剂具有多靶点和多向调节的药理学作用,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还有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疗效已进行过大量临床研究[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对比单独使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其中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59.6±6.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2次以上的脑CT检查。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疗法:①中药调理:中药治疗首先要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组方用药,多选用钩藤12 g,建菖蒲15 g,麦冬15 g,天麻12 g,牛膝12 g,甘草6 g,白芍15 g,赤芍10 g,川芎10 g,三七15 g,丹参15 g,红花(后下)12 g等水煎服,1剂/d,其中根据患者的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进行加减。②中医针灸:头部穴位采用斜刺方式,肢体穴位采用直刺方式,进针后每隔10 min将刺针捻转1次,留针30 min。1次/d,其中根据患者证型的虚实而选取补法或泻法,连续针灸10 d为1疗程。

现代康复护理疗法:在使用药物进行传统方式治疗的基础上,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①上下肢的功能锻炼:四肢保持处于良好的摆放位置,并视情况反复性对上下肢进行适度的锻炼,上肢主要进行适度伸展,下肢进行屈曲动作,要注意动作力度的适当。②转换:在床上循序渐进变换,从卧位缓慢变为坐位,并逐步转为站位姿势,以防止长期卧位身体出现僵直。③行走训练:锻炼患者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先在平地慢慢行走,逐步过渡到爬楼梯等的练习,锻炼患者肢体的屈伸功能和关节的灵活度[2]。

采用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上制定的有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评分标准(CSS)①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②参照 Barthel 指数对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情况(ADL)进行评定。③采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STREAM)。主要测量患者的患侧,由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和基本活动3大部分组成。总分70分(上、下肢各20分;基本活动为30分)[3]。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患者的肢体的运动功能变化、日常生活动动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

3讨论

本研究治疗组患者,在采用现代康复治疗的同时还配合中医针灸、推拿、以及根据辨证分型后施以汤剂治疗,临床验证后,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中医理论认为临床脑梗死一般是由于气虚络瘀导致的,常规治疗原则是化瘀养血、通络活血。而针灸和推拿都具有活络舒筋、行气活血的功效,同时对脑梗塞患者的肌肉萎缩以及关节、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现代康复训练,或是中医综合康复治疗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的运动功能变化、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较现代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了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治疗脑梗塞中大力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王立军,张霁,刘金五,等.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9,2(06):45-46.

第7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脑梗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有着高的致残率,诸多研究表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本文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治疗;护理进展

脑梗塞是脑血管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的前三种疾病之一。其是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软化进一步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1]。虽然近几年来,医学水平的发展,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主要包括神经、心理、言语等功能障碍、丧失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时病情基本稳定,其体力、活动能力及智力方面均有一定的恢复,但是脑梗塞急性期过程的影响,患者一般均有相当的语言工作障碍及偏瘫等后遗症状,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如何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一直是专业人士所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关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较多,提示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理论依据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能力。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但是神经细胞的轴突可以通过侧支芽生,从而重新支配丧失神经支配的组织,恢复一定的神经功能。此外,康复治疗外界的不断有规律的刺激机体,重新建立了新的大脑皮层兴奋抑制通路,进行神经反射,同时不断的刺激,主动被动地增加了肌肉运动,有效防止肌肉挛缩。在此理论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适宜的康复治疗,使因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表现在精神、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达到最佳状态[3]。

2 脑梗塞患者康复的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对脑梗塞患者预后良好,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国外发达的国家,已经公认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几年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诸如梁光霞等报道在脑梗塞患者康复介入越早,则其各方面功能恢复较佳,且整体疗效好。因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早期康复治疗,肢体的长期运动刺激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减少伤残程度,恢复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康复治疗主张在起病后48小时内,病情稳定,无明显进展的情况下行康复治疗较佳。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利用医疗手段恢复一定残留的、生理解剖上的功能,使患者在身心、回归社会方面达到最佳的功能。

3 康复治疗时机评定

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非常关键。传统的观念指脑梗塞患者早期卧床制动,不适宜行康复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稳定,发病数日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如此1-3个月即能达到疾病最大程度的恢复。而错过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超过3个月后会出现一些费用综合症、误用综合征等并发症影响恢复。大量研究表明脑患者梗塞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不同。因此在病情许可情况下,结合临床治疗,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康复护理措施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包含三个阶段的护理,具体为急性发作期护理、住院急救期护理及出院康复防治护理。各阶段的护理重点不一,护理措施各异,护理人员应该掌握不同时期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脑梗塞患者高效的康复护理。脑梗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在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能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1 认知功能障碍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具体分期训练指:早期通过听音乐、听谈话,来刺激患者躯体感觉,改善患者的觉醒能力和辨认能力;中期通过补缺填空、排列顺序、分类等训练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后期锻炼患者不同情景下独立适应能力,并生活中运用。

4.2 言语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训练、语言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舌尖运动锻炼发音器官,其次从简单的字词短语学习,简单对答,重复多次训练,逐渐锻炼其言语功能。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病人说话,从简到繁,如“鹅”、“啊”、“我”等,耐心纠正发音,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进和恢复。

4.3 吞咽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吞咽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的协调训练、吞咽器官的训练以及直接训练。呼吸训练,练习患者鼻吸气口呼气,深度呼气,并练习屏气,训练强度一天3次,一次持续5秒;发音器官训练,练习张口、闭唇、鼓腮、伸缩功能,锻炼口面部肌肉功能,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训练器敏感度,诱发吞咽,刺激面颊和下颌,促进下颌关节闭合,锻炼咀嚼肌的收缩力;直接训练,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改变食物形态、进食,直接训练吞咽,每日多次进食。

4.4 肢体功能障碍

4.4.1 急性期 急性期患者症状明显,病情较不稳定,需卧床休息,应保持良肢位,预防患肢挛缩、变形,进行简单短时的关节被动运动,经常变换,做好一般护理,避免褥疮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

4.4.2 病情稳定时,给以患肢以感觉、运动功能锻炼,可以按摩、推拿,协助其翻身、行桥式运动,促使患者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结合,逐渐增加主动运动训练,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坐位、步行等训练。

4.4.3 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使用患肢,通过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洗脸、刷牙、更衣等,锻炼融于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调动患者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4]。

4.5 心理障碍 脑梗塞患者常安静休息时发病,病情令人猝不及防,患者难以面对,心理压力较大。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出现异常,临床表现为言语认知障碍、瘫痪等,机体的病变带来心理的不良反应,给疾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脑梗塞存在急性期、恢复期,经过急性期后较长的恢复期,患者多无足够耐心,不能正确的看待疾病进展恢复过程。脑梗塞患者面临机体以及社会生活的重大改变,难以适应多数存在一些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抑郁和焦虑。对于病情的恐慌,对于预后的焦虑,因角色变化而抑郁。护理人员应宣传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增加其面对疾病的信心。此外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避免患者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时时刻刻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给予必要的安慰与帮助,培养患者锻炼的耐心,坚持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能力。

4.6 饮食护理

脑梗塞患者应注意饮食的质量,饮食的合理搭配,达到充分营养补给。食物应该多样化,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维生素、热量、微量元素等,主食谷类为主,多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如香蕉、橘子、香橙等,多食富含镁的食物如粗粮、坚果,多食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食奶类瘦肉等优质蛋白质,低盐低糖清淡易消化饮食,并进行适当的运动。

5 小结

脑梗塞病死率世界排名前三位,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致残,甚至丧失生活自理劳动能力,极大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一直以来,大量研究关注如何减少脑梗塞的病死率、致残率。随着“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的提出,实践的研究,主动性的全面康复观点防治脑梗塞逐渐被专业人士认可,主张病情稳定48小时内介入康复治疗。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持续刺激神经系统,改善脑神经细胞功能,最大程度恢复肢体的残留运动功能,充分发挥潜在的机体功能,促进患者在言语、肢体、吞咽等各方面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生产能力,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梗塞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针对各功能障碍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能够明显降低致残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促使患者身心恢复、早期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亚平. 脑梗塞护理体会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5):123.

[2] 张伟贞.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2012,(08):957.

[3] 杨美华. 脑梗塞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2,(31):97-98.

第8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 假性球麻痹; 康复护理

2003年2月至2005年8月我们对这类病人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和护理,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60例病人,均经脑CT或MRI确诊的脑梗塞或脑出血。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3~80岁,平均58.8岁。病程6d至3.5月,有2次以上脑卒中发作者40例,首次脑卒中者20例,曾有TIA发作史者26例。

1.2 诊断标准:①既往脑卒中病史;②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③软腭反射消失,咽反射减弱,舌肌运动困难,无舌肌萎缩;④病理性脑干反射及情感障碍;⑤脑CT或MRI证实有延髓运动神经核以上部位的梗塞或出血性病变。

1.3 吞咽能力分级标准:5级:吞咽功能正常,兼声音正常,咽反射正常。4级:偶有呛咳,咽反射正常,发音无改变,吞咽功能良好。3级:呛咳或兼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进食尚可。2级:因呛而进食困难,但能进食,尚有吞咽动作,兼有声音嘶哑。1级:吞咽运动丧失,兼有声音嘶哑,完全不能进食。

1.4 康复训练方法

1.4.1 要先做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可让患者张口发“a”音,然后嘴唇向两侧撇,发“yi”音,最后再发“wu”音。也可嘱患者缩唇发“f”音,像吹蜡烛、吹哨动作。发音练习可以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发音训练一般在晨间护理后及午睡起床后进行,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

1.4.2 练习舌部运动:方法是嘱患者开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作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上唇,用舌按压硬腭部(口腔上膛)。每隔5min作一次,三次一组,每天3组,分别于早、中、下午进行。若患者不能自动进行舌运动时,护理者可用压舌板或勺把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出时用纱布包舌,轻轻抓住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1.4.3 脸、下颌及喉部运动:嘱患者作微笑或皱眉动作;张口后闭上,然后鼓腮,使双颊部充满气体后轻轻吐气。如此反复进行,3次一组,一日三组。也可帮助患者洗净手后作吮手指动作,这样可以收缩颊部、口周肌肉运动。还可通过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者下颌,嘱患者作咀嚼动作,每天反复练习3次。喉部吞咽训练时,护理者可将拇指和食指轻置于患者喉部皮肤位置,嘱患者反复作吞咽动作练习。

1.4.4 进食训练:进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目的是促进摄取足够营养,使患者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

1.4.4.1 进食时的:进食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min,可以给患者讲讲以前高兴的事、讲讲笑话、说说老人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患者坐直(坐不稳时可用被子或靠垫靠稳),或剂将上半身垫高一点,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在进食时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也可以将头部轻转向瘫痪侧,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食道。

1.4.4.2 食物的选择: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易被患者接受的食物,再由营养食堂配以鲜牛奶、蔬菜汁和果汁等。将食物做成冻状或糊状以便进食。

1.4.4.3 协助患者进食:当患者开始进食时,护理者可协助患者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一般食团摄入每次以1汤匙大小为宜,放入食团后可用勺背轻压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吞咽。每进食一口,要让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可适当给患者喝一口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吸入气管,在进食时先让患者吸足气,吞咽前及吞咽时憋住气,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对口腔或咽部运动障碍,不能由口摄入足够饮水量与热量的患者,可用鼻饲的方法进行鼻饲,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后再行经口饮食训练。

1.5 疗效标准:以洼田氏饮水试验[2]作为吞咽困难的评测标准:1min能顺利地一次咽下;2min分成两次以上,能不呛地咽下;3min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4min分成两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5min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方法如下:令患者取端坐位,按习惯自己喝下温水30ml,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正常人能不呛地一次咽下,所需时间不超过5秒(从口含水至咽下结束的时间,以喉结运动为标准)。痊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1min;有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2min;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未达2min者。

2 结果

康复前后吞咽功能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康复前后吞咽功能变化比较(略)

由表1可见,康复训练前吞咽功能达3级以上者仅为10%,康复后上升为88.3%,说明对球麻痹病人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力于其功能的恢复。

3 讨论

吞咽是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正常人平均每天要进行600余次有效的吞咽。吞咽的控制是由脑干整合感觉反馈和咽、食管的局部反射机制与通过大脑皮质运动区启动和节制的吞咽中枢实现的。这一复杂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5对颅神经参与,其末梢感觉感受器分布在舌根、咽后壁、前腭弓、扁桃体、软腭,通过舌咽、迷走神经传入孤束核,汇总末梢感觉信息,启动延髓网状结构的吞咽中枢,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到达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这一过程需要上位中枢大脑皮质的参与和控制。脑卒中发生后,往往造成脑实质的出血或缺血、缺氧、充血和水肿,使双侧皮质延髓束受到损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吞咽、迷走、舌下神经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出现假性球麻痹。

以往解决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患者的进食问题均采用鼻饲方法,缺乏积极的吞咽康复训练,而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主要表现为肌肉运动与正常人大致相同,只是随意性舌运动开始动作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功能低下,针对上述原因,以能获得经口摄取为目的,早期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护理训练越早越好,此时尚未忘记自已的咽下习惯,而且咽下肌群也未发生废用性萎缩。训练前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专业护士要随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做好口腔护理,加强口腔黏膜、舌及咀嚼肌的按摩,反复发音运动,可提高吞咽肌群的活动能力,力争使患者成功的配合摄食,吞咽功能的美一个环节,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增强生活信心,早日康复。本研究通过康复训练与专业护理后,使病人的吞咽功能在短期内提升了78.3%,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进食状态,为病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恢复空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梗塞病脑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塞;临床分析;治疗

脑梗塞主要是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局部的脑组织阻塞及坏死,但是通常人们都是把脑梗塞理解为脑血管阻塞。目前大面积脑梗塞占大约8%-10%左右,发病期间总是很突然、速度很快,近两年我院接诊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共38例,现将临床分析和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年龄在35-75岁左右,其中29-39岁的有4例,39-49岁的有3例,49-59岁的有10例,59-69岁的有7例,69岁以上的有12例。

2 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全国病例的诊断结果来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发病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对于急性期患者来说,应采取快速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如下:溶血栓疗法、高压氧治疗法等。溶血栓疗法是在血栓形成的初期进行治疗,血栓形成初期含有较多的水分,较易溶解,运用溶栓法治疗有效果好、吸收好,疗程短等特点,但是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以免引起在治疗中出现脑出血等严重的后果。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期间可能会出现死亡现象,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治疗或手术期间身体内器官发生功能的衰竭或者出现并发症导致。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对于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单一,主要是以西药西医为主的治疗。

3 结果

3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在接受治疗中发现引起患病的原因主要是和病状部位的大小有关系,有头痛、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

4 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无论是其病情、死亡、残疾都有较大的发生率。它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解释,笔者认为的大面积脑梗塞就是在梗塞面积直径大于4.0cm,或者梗塞面积大于脑叶2个以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引起是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一般在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而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得此病,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增压整较突出时,与脑出血相似,给诊断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心脏病的患者也易引起大面积脑梗塞,同时糖尿病也是引起大面积脑梗塞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现在对引发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因素仍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患有糖尿病的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患糖尿病的患者,中国国内有大部分专家对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危险病症进行了探讨、学习,发现: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对于非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来说,无论从高血压、心脏病等比较严重的病症比较两者无明显的差异。大面积脑梗塞发病时比较突然,往往都是在进行活动中发病,可能是由于在活动时身体各机能和个器官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发病。临床上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梗塞幸存者因为有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在治疗脑梗塞方法有很多很多,比如:扩张血管、抗凝等,但是在针对大面积脑梗塞时疗效一般,没有什么好的作用,现在对抗凝这种治疗方法几乎不使用,有学者认为扩张血管对大面积脑梗塞治疗效果不明显,较易出现血性脑梗塞现象。在急性期应用扩张血管治疗会引起脑内充血,加重病情。现在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来讲,为了减少死亡发生,都会采取低温疗法来治疗,能改善神经等元素,疗效也较明显。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病症影响到了自身的语言能力,说话时语言表达不清楚,正常来说预防护理达到很好的效果是可以恢复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及自理能力,患者应在医生及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进行洗脸动作、穿衣脱衣动作、简单的扫地动作等,这些都是简单的康复训练方法,会对康复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笔者认为大面积脑梗塞应该进行保健和护理,在患者进行急性治疗期间对降低血压、控制水肿都会产生一些害怕及畏惧,患者对引起病症的原因可能还不明白其机理,但医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了研究及探讨,从研究中得到引起脑梗塞的发病原因是脑部内血压高引起的。脑梗塞预防的机理是一定要让已经动脉硬化的脑血管尽可能的恢复弹性,防止脑血栓的形成,又不至于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另外,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要控制好血压,可辅助用他汀类药物。高密度脂蛋白低的患者,一定要设法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稳定情绪、保持心情、避免一些外界事物刺激患者,因为这样会影响老年患者的心情,出现紧张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饮食方面尤为重要,低盐、低脂的食物。对于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是很必要的,同时也能给患者减少痛苦,从中使全身得到放松,所以心理护理极为重要。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因此只有患者本人及家属普及了大面积脑梗塞症状及预防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的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否有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危险,并做到早期的发现,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完善治疗。

参考文献

[1] 郑培迎,金妍,张永娥,等.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的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3):159-160.

[2] 张月辉,詹成,林文.亚低温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66-26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