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生命科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科学研究

第1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命的一般规律的有着一定成熟的方式方法,模式生物就是常用的研究方法。现在的生物学家有着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一般性的、基础性的生物现象在较为高级的生物身上很难找出相应的规律,但是在相对比较低级的生物体中也在相应的规律可循,这就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生物结构较为低级的物种体中研究生物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生物结构比较高级的物种身上是比较难寻找的。生物科学中将这种拿来研究的较为低级的生物称之为常用的模式生物。它们为我们发现现代生物的各种规律和原理提供了很多帮助。

二、优势

这些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它们的优势是其他动植物无法取代的。首先,这些模式生物的研究相对比较简单。研究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少,不需要进一步设置一些排除项,大大降低了研究的成本和工作量;其次,这些模式生物具有一定代表性。很多模式生物的研究可以代表相对比较高级生物的一般规律。例如我们可以就大脑的不同反射区功能研究基于实验小白鼠,它们可以代表人类大脑反射区的一般规律。最后,这些模式生物相对比较好培养,它们在实验室中的生殖速度相对比较快,种群数量相对比较多,由于各代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它们的遗传性质相对比较清楚,这些对生物研究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生命科学中,它们的优势是无人能及的。

三、具体的模式生物

(一)病毒类

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类的病毒,它的种类很多,其中还有一些现在医学无法抑制的种类。但是作为一种生物科学研究使用的模式生物,必须具有安全性,我们常选择噬菌体有对大肠杆菌有侵蚀作用的T和λ噬菌体,这些噬菌体具有体积小,浸入寄主体内繁殖迅速,它是模式生物中最为简单的一类。由于伦理或是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基因重组,复制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只是局限于噬菌体的身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两个生物学家将将T类噬菌体的DNA及核酸用硫35和磷32进行标注,研究DNA及核酸在生殖过程中的去向问题,最后再后代的噬菌体中发现了被硫35和磷32标记的DNA及核酸,由此发现了DNA的是一种具有遗传的物质,由此可见,噬菌体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昆虫类

果蝇是常见的昆虫类的模式生物。这种生物在上个世纪初就作为生物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了。一项实验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第一步在选择相应的研究对象即模式生物。模式生物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甚至整个领域的发展和突破。果蝇是一种较常见的模式生物,作为模式生物,它的优势在于其个头小,生活规律较简单、发育速度快、具有完全变态等特征,另外它的生物形状较多,容易出现遗传的变化,例如它的眼睛有白、朱、黑、红等颜色,其翅膀有长、残、小卷等形状,这些丰富的形状特征也生物遗传学带来了很多研究的便利性。另外果蝇的神经虽然相比简单,但是很多时候表现出与人们一样的特征,例如睡觉,吃食等。果蝇为遗传学提出的很多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组科学家将一个果蝇胚胎细胞培养成一个特定的器官。这也在当时震惊的世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

(三)哺乳类

小白鼠是一种哺乳类生物,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这种生物也是较为常见的模式生物。虽然小白鼠的生殖周期相对较长一些,生长发育也相比较为缓慢,但是由于它是哺乳类的生物,在模式生物中,与人类的关系相比更加亲密。小白鼠的研究就是从其皮毛开始的,现代对小白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化指标领域,例如小白鼠的新陈代谢、呼吸、血常规指标等,由于小白鼠与人类有着相比较紧的关系,对它的生化指标的研究对人类认识自己有着很好的帮助。

四、结语

第2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96-03

一、前言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疾病危害等,这些重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生命科学导论》正是为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大连海事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讲授的内容不但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和系统性,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

1.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涉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人体的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通过讲授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认识人类自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如寿命与衰老、学习与记忆、营养与健康、基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此外,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伦理及社会决策、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的探讨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认识到目前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必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及时把这些知识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十分重要。如在讲到基因表达的调控时,把RNAi干扰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界的新技术、新成就和新动态。同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图片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讲述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使其学习到教科书上没有的前沿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提高科学实验素养。此外,针对当今社会暴发的流行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型流感、禽流感等,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流行病学报告及时补充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3.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授神经传导的嗅觉感受器时,提出为什么狗的鼻子很灵;讲授味觉感受器时,提出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味觉异常,而常吃快餐的年轻人也出现味觉异常。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可以使学生动脑思考,努力寻找答案,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们也增加了视频教学内容,讲解常用的实验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反应,小鼠的水迷宫实验等,在视觉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带领学生走入生命科学。

4.教学内容的科普化。由于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讲授生命科学的知识要注重科普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尽可能不用十分专业的术语,而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达到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目的。如讲到人的一生和寿命时,用经典的古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来描述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讲授大脑的功能时,借用数字说话,大脑重1.5公斤。如果将大脑中所有的神经结点打开,可能长达320万千米。而这些只是我们所了解的大脑的一小部分,大脑的复杂性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的。

5.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生命科学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紧密联系,因此要注重增加那些可以应用到平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讲到蛋白质变性知识点时,提出鸡蛋煮多久才最合适的问题,给出5分钟更健康的道理。讲到微生物一章时,以针尖上的细菌为开头,引出细菌的特点,和学生一起讨论身体内哪些部位有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指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讲到学习和记忆的时候,列出改善学习和记忆的三点建议,包括不断的学习、学会忘却、健康和合理的饮食,并举例生活中健脑益智最佳、可以增强记忆里的食物。此外,以世界上成功人士如乔布斯、李嘉诚等人的经历来激励学生要勤劳创新,多一份付出才会有成功的回报,教导学生保持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

6.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生命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能源,将有利于未来打开生物能源的大门;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材料,将有利于将来开发多种生物材料的领地;了解核酸、蛋白质和脑神经,将更便于设计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因此,有必要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各个专业渗透,这将有利于在边缘学科领域发展创新型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

根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点分成重点掌握、理解为主和一般了解三个层次,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兼备,使教师比较直观地讲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印象深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如细胞的分裂、生命的进化、基因克隆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视频授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从静态抽象的书本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理解,加深其认识和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促进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让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启迪思维,教师先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讲授衰老与癌症的内容时,提出:人为什么会衰老?人类可以返老还童吗?癌症是怎么回事?怎样防癌?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可以有助于美容养颜?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风险有关?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

3.探究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问题设置专题讨论,如目前空气污染的现状,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演讲报告,规定一定的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和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4.讨论或辩论式教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伦理学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如,克隆技术的应用,究竟对克隆人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看到现代社会上出现的亲子鉴定所带来的尴尬风景,到底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性的退步?这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好好思考,一起讨论,通过不同的分析而逐步得出自己的看法。此外,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分组进行正反方辩论,陈述自己的理论依据,举证事实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及录像)与传统粉笔和黑板、计算机辅助与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增添了形象生动感,但是板书必不可少,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整堂课的授课提纲和重点及难点。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40%)与期末成绩(6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次数、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考核,每堂课随机点名,综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作业的大论文写作完成情况,按比例进行成绩的考核。这样的作法不仅注意到了在对生命科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目前,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高中生物与“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有所重复;选课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导致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为是选修课而导致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常发生;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建议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掌握生命科学领域里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包括课堂互动和目光交流等;另一方面需要了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为提高学生兴趣,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积累教学经验,编写适合各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教材。同时,互联网上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参考,让学生主动自己查阅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3):20-21.

[2]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120-121.

[3]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王斌.《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67-168.

第3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育;科学数据;科研生命周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29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156-04

〔Abstract〕Science literac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skills for researchers which decid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researchers.The scientific literacy education is all about the preservation,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scientific data.With the advent of the Fourth Paradigm,scientific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come part of the life cyc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Research in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 about how to embed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educ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d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science literacy;education;scientific data;life cyc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science即科研活动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模式,网络和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科研活动当中,实现了科研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以及科研过程的信息化。E-science环境催生了大批的科学数据,这些科学数据的保存与利用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基础,科研人员基于大量动态的科学数据的聚合、分析和探索,将推动新的科学方法的发现。随着科学研究步入“第四范式”阶段,即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能将上升为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数据来源于科研活动,并最终为科研活动服务,因此科学素养教育围绕科研主体对科学数据的保存、共享与利用展开。本文以科研生命周期为主线,探讨科学素养教育如何嵌入到科研活动各阶段以进行个性化教育内容。

1科学素养教育必要性分析

1.1科学大数据与科学素养教育

科学数据产生于科研活动,来源一般包括实验数据、观察、社会调查、网络平台,以及对现有数据分析转换,其类型也因学科和来源途径的不同呈现多样化趋势,如结构化的数据、文本、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网页数据等。随着第四种研究范式即数据密集型科学的出现,科学数据呈现大数据趋势,即科学大数据[2]。传统科研模式下,人们只对结果数据进行发表,其他科研数据则直接删除或交由科研人员、项目组各自保存,造成了数据的分散存储,对科研数据保存及共享造成了极大的影响。e-Science环境下,除了对科研结果数据的保存之外,还要对科研原始数据、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数据进行保存,大大增加了科研数据量[3]。科研大数据环境的产生一方面为科研主体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基础保证;另一方面,海量科研数据的分散分布,也为科研人员检索、利用科学数据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何科学地管理和利用这些科学大数据,更好地为科研创新服务,降低相似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的难度,即在科研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科学素养教育也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2科W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作为信息素养的一种,主要是指科研主体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科学素养教育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数据意识、收集与分析技能,促进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是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必备技能之一[4]。科学素养教育最先起源于发达国家,并将数据密集型相关能力的培养作为科学研究的必要技能加以发展,对科学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与共享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在新的科研环境中,科研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强化科研过程,提升国家的科研创新竞争能力。因此,积极开展科学素养教育,使科学数据取之于科研并用之于科研,已成为当前紧迫和急需的一项任务。

2科学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国外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科学研究领域的素养教育在国外前几年已展开研究并得到重视,关于科学素养的研究项目已经从科学数据管理的角度延伸到“科学素养”的教学和培训,着重于科研技能教学实践的探索,特别是美国NSF等基金资助机构要求项目申请者提交“数据管理计划”的规定出台后,引发了美国很多研究性大学图书馆对于数据管理技能培训和咨询的重视。冈特(G.A.Gunter)和卡尔森(J.Carlson)等人提出对学生开展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应明确科学素养课程需求,提高他们基本的批判性思考技能,为学生进入数字研究环境做准备[5]。秦健在2007-2009年获NSF资助,开展“科学素养项目”的研究,通过调研大学教职员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态度,基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开放“与数据相关的素养”的课程,以培养科学领域的学生管理数据的技能[6]。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和伍斯特大学理工学院2010年获IMLS资助,联合测试研究生、本科生在科学领域数据管理方面的课程计划框架,并已建立了关于数据保存、管理和共享方面7个在线教学模块。2011年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获得IMLS的资助,联合开展“数据信息素养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发展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学。

4结语

未来我国科学素养教育除了根据科研用户在科研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针对式教育之外,还要根据各个学科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不同及学科特征,开展个性化科学素养教育内容。针对专业学科的不同,设立通识课程和分类式课程,并根据对象水平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推进科学素养课程的实践操作,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嵌入专业课程等教学形式。未来科学素养教育的主体可以采合作式教学,图书馆、专业教师、企业团体、政府机关等机构合作协同促进我国科学数据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莉,邢文明.国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3,(1): 61-66.

[2]张晨.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与情报,2014,(4):117-119.

[3]沈婷婷.数据素养及其对科学数据管理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5,(1):68-73.

[4]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5]张瑶,吕俊生.国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研究综述[J].D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1):47-52.

[6]Jian Qin.Lessons learned from a two-year experience in science data literacy education[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31st Annual Conference,Paper 5.June 22,2010.

[7]李晓辉.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和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5):46-52.

[8]朱大丽,介风.从科学数据素养角度剖析国内外高校科学数据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5,(16):53-59.

第4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周明 单位:钦州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1]。医学教育的终极价值观“敬畏生命、珍重健康”,要求医学生应积极思考未来职业中所面对的患者的生命存在价值,所以探索和研究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意义较之其它群体更为重要,对于医学专科学生来说,由于学历不高,在社会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未来将要面对的医疗工作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面对诸多生命以及生命伦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自身的生命态度不积极,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的临床决策,因此关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者在医学高专院校从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接待学生个体咨询中发现,大部分存在心理困惑的医学专科生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以及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等,研究者由此思考是否是由于部分医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而出现了心理困扰。基于这种思考,本研究考察了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某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 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653份,回收率93.2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369人,非医学学生284人,所有学生的年龄在 18 岁至 25岁之间,平均年龄 21.63 岁(SD=1.52)。

2研究工具

本 研 究 采 用 宋 秋 蓉 (1992) 对Crumbaugh(1964)编制的生命意义量表 (The Purpose InLife Test, 简称 PIL)。得分在112 分以上为高分组, 表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 112 分到 92 分之间为中间组, 表示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 分以下为低分组, 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此生命意义量表广为一般的相关研究者所采用, 为评量生命意义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 a 系数为0.781。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情况

计算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得出最高分为113分,最低分为60分,低分组71人,高分组31人,总体层面上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为87.60±7.01,此结果与宋秋蓉(1992)的研究结果94±17.8相比,生命意义感的得分偏低,由此可以看出本调查中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相对较低。

分析原因可能是一般医学专科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全部去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别的专业较短,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还不十分清晰,生活自主能力还在逐步建立,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毕业后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很迷茫,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或者逃避现实,表现出空虚、无聊、孤独、无助、丧失自由意志、逃避等状态。

3.2 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由表1可知,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目标、逃避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由以上结果可知,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非医学专科生。说明医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这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等有一定关系,在日常学习中,医学专科生更多接触人的生、老、病、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而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与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缺少讨论生死问题的氛围,对人的死亡表现出更多的恐惧与排斥。

3.3不同性别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性别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医学专科生除对生命的热诚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外,在生命意义感总分(t=-2.037*)与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生命意义感强,这与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有关,本校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有明确的目标、更热爱生命,从性别特点来说,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性格较活跃、热情,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自律性强,有目标。而在逃避维度上,女生不如男生,男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可能与女生患得患失、胆子小有一定关系。在对未来期待维度上,在医学高职院校,女生比男生好就业,她们就业压力小,更容易对目前的学习环境感到满意,而男生在校人数少,发现现实不如预期后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对未来职业期待缺乏自信心。

3.4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专业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在生活目标(F =2.406*)、对未来期待(F =2.530*)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与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生活目标维度进一步做事后比较分析(LSD),临床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护理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临床专业大于护理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对未来期待维度进一步做事后比较分析(LSD),发现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医学技术专业均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护理专业大于与医学技术专业与临床专业。

对不同专业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差异分析可知,生命意义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技术专业。由于专业课程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对生命不同的体会,临床与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理论结合实践,并去医院见习,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患者,能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就业情况,护理专业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好于临床专业,这就造成了三者在对未来期待维度上的差异。

3.5 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除对生命的热诚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外,在生命意义感总分(t=-2.952*)、生活目标(t=-2.067*)、自主感(t=-2.12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逃避维度上(t=2.969**)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原因是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他们在适应变化、调整身心的过程中也必将不断感知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日常个体咨询学生来看,大一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一学期,存在诸多的心理不适感,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茫然,而大二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对生活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的认识也渐渐加深,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定的思考。在逃避维度上,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原因是,从教学课程上来说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一年级主要学习医学基础课,二年级主要学习医学专业课,实验实训老师普遍反映:上医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大一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低于大二学生,他们对实验标本表现出恐惧、胆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上医学实验课,而大二学生已基本适应医学专业的课程,在对实验实训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4教育对策

4.1开设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与死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

4.2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树立学生对未来的信心都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意义感,有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

4.3生命教育要紧紧契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网络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调适良好心理情绪,构筑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 何忠强, 杨凤池 (译). 追寻生命的意义[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第6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 留学生 中文姓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前言

随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往来的日益密切,两国的人员流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国家之间的友好建邦关系走向了繁荣发展的新型历史进程。在这一时展背景的带动和影响下,从哈萨克斯坦来到中国求学的留学生的数量也开始逐年增加。通过研究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中文名字选字的基本原则,可以对两国之间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中文姓名和哈萨克斯坦姓名构成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相比其他国家更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的姓名文化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左传》当中,有关华夏民族姓名的来源和发展,就提出了详细的论述观点。经过专业领域研究人员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今有关中文姓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中文姓名之中的姓最早来源于女系民族,是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水、国、封号或者是封地或者官爵等,都是早期华夏民族姓的主要来源。哈萨克斯坦民族之中姓的来源则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哈萨克斯坦民族的一个家庭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一般情况下,其姓的构成是来自于家族长辈之中名字的某个单词,与家族血缘传承之间的联系较少。不同姓氏名字的构成方式,也在一定会程度上体现出了华夏民族与哈萨克斯坦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差异和区别[1]。

二、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中文姓名调查与研究

1.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中文姓名的调查

笔者通过对某语言类本科院校当中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中文姓名进行抽样调查,对该民族留学生普遍选用在自己中文姓名当中的文字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在男女性别不同的留学生之中,中文姓名选用文字的应用频率也各不相同。在哈萨克斯坦男性留学生之中,其选用的中文姓名,大体通过对本民族姓名的中文音译的方式直接构成。卧利、帖木儿以及爱投等,都是最常见的音译中文姓名的构建形式。在哈萨克斯坦女性留学生中文姓名的构建用字之中,鉴于其与男性留学生在中文姓名应用场合的不同,其选用的中文字也与男性留学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为更好的体现出女性留学生自身固有的柔性美的性格发展特征,在女性留学生姓名构建的选字方面,类似玫瑰、明月等带有阴柔美表象特征的词汇应用频率较高[2]。

2.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中文姓名的获取方式

由于受到跨民族文化学习能力和中文语言词汇掌握量的限制,目前在我国求学的哈萨克斯坦民族的留学生,其中名姓名大多数是在中文教师的帮助下获得的。鉴于对中华文化的追捧和热爱,也有部分留学生的中文姓名是自行获取的。这一部门哈萨克斯坦民族的留学生,在进入到我国领土开展求学生活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家乡接受过中文语言课程的教学辅导,从而可以通过以后的中文语言知识功底,为自己选取适当喜爱的词汇作为中文姓名。相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哈萨克斯坦民族留学生对中文语言知识的认可度更高,普遍认同拥有合适的中文姓名能够拉近其与我国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这也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中文姓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3.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获取中文姓名的有效途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从相应的姓名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哈萨克斯坦民族留学生在获取中文姓名的过程之中,由于受到语言文化环境的限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现象。为全面提升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获取中文姓名的水准,其在设定自身的中文姓名时,应当主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加以优化和完善。

首先,哈萨克斯坦民族留学生在选用中文姓名时,应当掌握中文语言文化与本民族语言文化之间内在的文化联系。在创建中文姓名时实现中文语言文字与本民族姓名文字之间,在音译和意译上的高效转化。将、互相融通的文化构成技巧更好的体现在设定中文姓名的过程之中。其次,哈萨克斯坦民族留学生在为自己创设中文姓名时,要同时兼顾中文姓名文字选取的字形美和语音美。在结合中文汉字基本构型方式的基础之上,用中文姓名响亮柔美的发音特质,更好的吸引和提升哈萨克斯坦民族留学生学生学习中文语言文化知识内容的注意力和热情。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留学生尤为关注的是,在中文字音当中存在大量含有贬义色彩的词汇。留学生在选用中文姓名时,应当将可能避免使用此类词汇用语。只有更好的避免两国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的应用冲突,才能最终实现其中文姓名的合理构建[3]。

结论

总而言之,鉴于我国和哈萨克斯坦民族之间不同的民族发展史和民族文化背景,两国人民在名字的创建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名字是社会成员之间用来区分身份的基本民族语言词汇之一。不同民族之间姓名的构建和命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w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现状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掌握两个民族之间姓名的构成特征,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翟石磊,陈猛. 从中文姓名英译“失范”看中西话语冲突[J]. 世界民族,2013,06:46-54.

[2]方玉萍,罗陈红,陈恳. 基于姓氏用字驱动与统计的中文姓名识别方法的研究[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03:38-40.

[3]曾科. 中文姓名的英译乱象及规范化建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137+152.

第7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就此,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谈谈我对发展性评价的一些体会。

一、树立新的评价理念

1、在评价功能上,要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转变。新课程评价认为评价不只是鉴别、筛选学生的手段,它更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不仅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而且要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掘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

2、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3、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单纯重视知识转向重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评价。传统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却或多或少的被忽略了。新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建立学习档案、项目调查、活动观察、实践操作、情境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切实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5、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将学生处于被动评价的客体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性学习、参观访问、收集资料、小制作、小论文中,教师要向评价者(学生、家长、其他相关人员)全面收集多方信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加强相互评价,通过相互合作、相互观察、相互认识,发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提高的目的。

6、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新的评价要加大数学主观性、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

7、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的数学问题要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或者是直接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出来,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和标准要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领域进行相应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内容有:是否具有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是否能运用这些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具有独立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要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了解这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应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必须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和进步,了解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语言表现、行为表现、情绪表现等方面。

三、选择并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1、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实验观察,并设计观察表格。表格中填好观察项目,可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表现。

2、测验法。评价学生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的形式是笔试。要改变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将知识与能力、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强调试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要尽量减少客观题,增大主观题、开放题的比例。

3、表现性评价法。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有口头表述、模拟真实情境、现场操作、现场设计、现场调查、撰写研究论文、辩论赛等,以考察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评价可请评委评定或师生共同评定。

第8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智慧课堂 构建方式

智慧课堂是教学改革以来针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又一创新和创造,旨在通过增加更多探究式、自主式学习成分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辅助发展。

一、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构建智慧课堂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局限与制约难以彻底根除。从小学阶段开始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小学生从受教育伊始即尝试更多自主学习的摸索,避免传统中以死记硬背应付教师和考试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智慧课堂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从墨守成规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始终保有一种从多个角度看待知识、对待学习的热忱和质朴情怀。

二、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可行性

前沿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已经让当前的学校教育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也就是从过去只有教师口述加板书的老传统走向现在的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教学。技术的进步给更智慧的课堂构建创造了软硬件上的条件,也在无形中给了教师拓展教学多元模式的工具。无论是图片、图像,还是音频、视频,当下的科学技术已经让小学语文教师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可以说,只要教师选择得当,那么以更丰富、趣味性强的多重手段构建智慧课堂将水到渠成。

三、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举措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性决定了其既对环境充满好奇又容易被各种事物分散精力,在传统课堂教学时常常需要耗费教师不少时间让过于活跃的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教学主题。而在当下这个多媒体已基本普及的时代,技术的应用则往往能够避免珍贵的教学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在学习诸如《草原的早晨》、《月亮和云彩》、《小河与青草》、《一株紫丁香》等散文类、科普类课文时,一开场就播放三到五分钟色彩炫丽、动感十足的视频画面,通常就能将学生原本涣散的精神集中到即将开始的教学上。除此以外,在涉及与环境、生物相关的教学主题时,引入恰当的环保题材资源则能够在既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番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的素质教育。例如有一则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无解说的视频,就是比较直观的环保教育:一片郁郁葱葱的丘陵上植被茂密繁盛,不过这片丘陵却依托在一个巨大的水龙头之上。伴随水龙头如注水流的倾泻而下,丘陵上茂密的植被渐渐变得枯黄,直至化为片片烟尘被风吹散。当最后一点绿色消失殆尽时,丘陵变成了荒漠,而曾经丰沛的水流也渐变为水滴直至一滴不剩。这类公益广告的引入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口头解释,有正常智力的小学生都能较容易地自行理解其中隐含的环保意义。只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穿插到课本教学当中,学生就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二)引入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辅助资源。

当今未成年人利用前沿科技获取资讯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但是,与技术的飞跃相伴的除了愈发优越的生活条件外,还有学生对于曾经艰苦的历史岁月的隔膜,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学生对不少语文课程难以理解。比如学习《七律・》,小学生对于战争、革命、军人铁血之类的人事物无法建立起情感和精神上的纽带联系,以致不少学生很难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与生命转瞬即逝的危难现实及和平得来之不易感同身受。

此时此刻,与其白费唇舌,不如引入之间既已学过的革命战争题材课文资料资源进行补充式、对比式综合教学,让学生从真实、客观的真人真事中自主体验、感悟式学习。比如《探母》、《的扁担》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置身真正的战场,明知斗争的危险和生存的艰难,但为了理想、信仰、最终的和平,他们仍然做好放弃生的希望换来革命胜利的准备。

还有一个极佳的资源就是央视记录频道曾经播出的《中国维和行动》,当中有一段中国维和士兵排雷的视频记录――联黎司令部给中国维和士兵下达了排除指定区域内地雷的命令,由于地理环境限制,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只能采取人工排雷。当画面中一位中国维和士兵以跪姿轻轻拂去红色标记框内疑似地雷物上面的土块时,话外音开始解说:“……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排雷兵,他曾经多次被记者采访和报道。甚至曾有记者以‘如刨地瓜般’形容他排雷的稳健和迅速。而现实却是,每次排雷时,他都必须如考古学家对待文物般小心翼翼,不敢有一丝大意……”随着镜头移动,士兵顶着厚重排爆头盔的面颊上滚滚而下的汗滴清晰地呈现在特写镜头中,虽然鼻尖和下巴上的汗滴不断聚集,但士兵却恍如无知觉般大睁着双眼,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地面。当灰黑色的地雷终于露出一小片狰狞的外皮时,镜头中的士兵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

有了这样真实、客观的记录资料,再返回课文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展开对比和递进的阐释――在貌似回归和平的黎巴嫩,战争遗留的地雷让中国维和士兵面对的依然是和战场相当的雷场。面对地雷的士兵就是面对死亡。然而中国维和士兵为什么没有转身逃跑?为什么明知危险仍然义无反顾、挺身向前?答案就是,他们身为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这是一份维护和平的勇气和坚毅。无论在、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中国军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也有作为普通人面对死亡威胁时自然产生的恐惧。但是,军人又不是普通人,军营和战场的磨砺让他们拥有勇气,那就是即使心怀恐惧,也镇定自若、勇往直前。

现实主义题材的学习资源对于构建智慧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素材的使用不仅是对既定的课本内容的陪衬,更是让相对平面的教材产生具象化升华。现实主义题材资源的引入能让学生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一定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也能使这些“温室中的花朵”通过接触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品质。

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同样旨在克服传统应试教学造成的种种弊端,让小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语文教学就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智慧课堂并非仅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类课堂的构建其实是对行业水平提升的帮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生命科学研究范文

饶毅是位优秀的生命科学家,在2007年应征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时,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的讲座教授。当时北京大学首次全球征选院长,在众多应征者中饶毅脱颖而出,说明他在学术成就以及学术领导方面均有过人之处。而他放弃美国讲座教授的优越研究环境与待遇,回国效力,让人联想起20世纪50年代初期―批优秀旅美学者回国贡献的往事。

这样一个优秀而有心报效自己国家的人才,为何在首轮院士选举的投票中就出局?他为何声明此后不再参选院士?

先谈他出局的可能原因。在大量的讨论文章中,几乎没有人否认饶毅的学术成就。显然,在这个学术最高机构的选举中,他的出局是学术外的因素。多数的分析认为,饶毅写了很多尖锐的文章,批评中国的科学研究制度与文化,引起很多人的不安,是出局的主要因素。

饶毅在《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客文章中直言不讳批评了科学界的不良风气,“对于行内来说,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这二十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Natura、Science、Cell,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对于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公众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领域和非凡的研究成果,而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早在2004回国之前,饶毅就与鲁白、邹承鲁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发表文章讨论中国的科学研究体制,建议国务院科技部只管科研政策,不要兼管科研经费分配。多年来,他常在媒体批评中国学界的浮躁、学术风气不正、研究经费分配体制,乃至片面追求数量而不重视研究质量等问题。

饶毅声明此后不再参选院士,也应该不完全出自于不满。他在事后接受采访表示,如果当上院士反而会减少科学研究的时间。外界纷传中国科学院“选出一个院士,就少了一个科学家”,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院士不做研究,将带给年轻人不好的影响,他希望提倡风气,不是院士也可以做很好的研究。他又认为院士研究活跃时间短,优秀人才研究生命太短,将使落后的中国科学研究水平不容易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就只能在中低层次追赶,永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