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良好的行为习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1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师表形象;言谈举止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不仅承担着孩子教育教学的责任,也承担着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幼儿留下的印象,要努力使自己从各个方面成为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一、和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因幼儿的年幼,而忽视幼儿的需要,也不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幼儿,而是要与幼儿建立民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幼儿才能身心愉悦地表现自己。

二、语言表达文明规范

语言交流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要注意用语文明规范,讲究语言艺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语言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多说“你回答得真好”“你爱动脑筋,老师真为你高兴”“老师相信你一定行”这些增加孩子自信的话,即使对待反应较慢、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也要不急不躁,亲切平和,一定不能说脏话、粗话。

三、心态、情绪平稳愉快

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和愉快平稳的情绪,不能把烦恼、焦虑、怒气等不良情绪带给幼儿,这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后,都要把一切烦恼、不快暂时抛到脑后,把那些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暂时忘记,主动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实现情绪转变,以快乐、饱满和平稳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幼儿树立榜样,对幼儿多关心鼓励,使幼儿自信、愉快地生活学习,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姜明伟.幼教教师良好形象的提升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08).

第2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一、家庭是摇篮

我国文化传统强调“言传身教”,对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自私、利己等扭曲的观念通过家庭向少年儿童渗透,父母的一些错误观念影响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让孩子在道德行为选择上有时面临困境。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焦点,很多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包办了本应该属于孩子去做的很多事情。有些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大难度来自家庭,孩子不但在家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行为要求,父母和长辈的过度关怀反而会滋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据不完全统计,孩子的坏习惯大多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不仅仅是娇生惯养,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家长的眼神、家长的习惯、家长之间不良的对话都会对孩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是炕坊

少年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对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教育学理论认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知行的一致性。现在个别少年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行分离的状况,如,在学校能主动向老师、同学打招呼,到社会上或者回到家中则不能很好坚持。社会生活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少年儿童行为上的偏失;社会生活是一所学校,能让少年儿童辨别是非坚持行为准则。我们要让少年儿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辨别能力,抵制不良的行为习惯,做营造社会良好风气的助推器。一个孩子如果在家庭中染上了不好的习惯,那么社会则会放大这种不良习惯的坏效应;一个孩子如果有好的习惯,但到了社会,抵制不了诱惑,则会将好习惯变成坏习惯,因此,对孩子进行健康的社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校是净地

习惯养成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需要不断地强化和训练。在少年儿童习惯的养成中,学校系统地组织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系统组织教育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组织和引导亲身实践体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少年儿童感受习惯养成的喜悦,感受健康成长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少年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凸现,他们喜欢对各种事物、现象表达个体的见解,我们要善于让少年儿童完成“自育”,变被动接受教育为内在自觉。

一个人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小学儿童由于坚持性较差,自制力不强。即使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也往往出现错误行为。小学儿童要注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要在每天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明理以养精神。用名人的故事或教育者自己的体验讲养成好习惯的道理,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习惯。如,讲“福特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做好小事情,养成好习惯,才能成就大人生”。

2.示范以培标准。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就是在父母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着。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3.体验以动真情。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习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关键因素。要抓住儿童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习惯养成是一个实践积累的过程。

4.配合以成合力。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但是学校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第3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行为习惯教育既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制定规范,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如针对幼儿“拉扯小椅子”的现象,我们首先请他们观察磨损的椅子,然后讨论该怎么保护这些椅子,经讨论商定出共同的规则“轻搬轻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时扶起来”。在规则制定后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轻搬椅子、轻放椅子的正确方法,而后在搬椅子过程中检查督促幼儿的执行情况,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肯定,而对于违反规则的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惩罚。还有“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规则也要多次重复才能被孩子们所领悟、执行…… 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较差,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再如大班幼儿起床后要学会叠被子练习,哪怕是孩子叠一遍老师再拆开、返工重叠一次;也应该让孩子继续练习,经过一段熟练的过程孩子们已经能够完成得很好并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二、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坚持正面教育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当你注意到某些幼儿上课坐姿不端正时,你说一句,看某某坐的姿势真漂亮?幼儿就刷刷都坐好了。

当然多表扬并不代表不批评不惩罚。如我经常幼儿下楼有把扶手做滑梯的幼儿,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于是下楼游戏前我提出谁下楼再划扶手,就要失去游戏机会。为了避免惩罚,孩子们多数能够遵守规则,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因违反规则受到了相应惩罚,体验到了后果,也能游戏。在家庭中也是一样,如果孩子在逛商场时喜欢乱要东西,如果达不到愿望就当众撒泼,那就应该在出门前讲好最需要买的一件或两件东西多了就不再买,如果不讲理撒泼将受到惩罚,下次不带去逛街了。

三、发挥幼儿的自我教育、榜样教育及教师的言传身教

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师很多功夫。爱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而评价活动在确定正确是非观,树立身边榜样的同时,也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比如评选“好习惯之星”、颁发小红花,命名“…宝宝”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上上届大班时,我根据我们班级情况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可以自定,有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责任心、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标准,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评比发现,我们评比设定的内容不能太多,可以根据发现问题来设计,如冬天时候发现幼儿来园迟到者较多,我们可以增加来园这一项。如发现幼儿自我整理小课桌能力不好,增加整理课桌项目。我们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五下午通过让孩子们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以及孩子们有进步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并奖励,如班长,值日生光荣称号,或小玩具等。号召全体幼儿向其学习;而对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其不断进步。孩子们喜欢围着评比栏互相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产生自律意识,自己要求进步。

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言传身教还是会胜过那些空洞的规则,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孩子。每一位带过小班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刚入园加入集体生活的孩子们会时时、事事模仿自己的老师,把自己一天来在幼儿园观察到的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语气语调活灵活现的表演给家长或是在同伴游戏中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不光是班上的老师,但凡是孩子身边的成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因为一个整体,其成员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注意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要求孩子搬椅子轻搬轻放自己也要轻搬轻放,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轻声说话自己也不能大声喧哗,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也应带头使用礼貌用语……

四、家园合作

第4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爱我校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同学们,每当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整洁的操场上参加庄重的升旗仪式时,你想过没有?假如我们的操场上到处都是垃圾,风一吹,垃圾漫天飞舞,大家还会专心参加升旗仪式吗?还有好心情参加升旗仪式吗?校园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所以,爱护校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个同学的责任。然而,我们看到:在同学们积极认真地打扫后不久,校园的地面上就躺着一些垃圾袋、塑料瓶,甚至还会发现塑料袋、纸屑从楼上飞下来的情况。尤其是早晨、中午进校期间。各位同学都扪心自问一下,你扔过吗?随手扔下不仅仅是一张纸屑或食品包装袋,扔下的是你的文明和习惯。

同学们,当你看到文明监督岗的成员们笑盈盈的向你走过来,听到他们很有礼貌地说:“请你捡起扔下的垃圾!”“请你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时,你是否意识到自己随手扔垃圾的行为就是破坏环境卫生的坏习惯呢?你是否乐意在这些同学的监督和帮助下,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同学们,学校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我们成长的家园,同学们从每天清晨踏入我们校园的那一刻起,你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学校就是你们的家,你们是学校的小主人,保护好校园的环境卫生,为自己、为大家营造一个清新幽雅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一位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保护好我们校园的环境卫生,单靠文明监督岗的这些同学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增强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争做捍卫校园环境卫生的小卫士,并努力践行以下几点:

一、不许带零食进校门;

二、以爱护校园环境为己任,自觉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做好值日生工作;做好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清洁工作。

三、不乱扔垃圾,看到乱扔垃圾的同学要敢于提醒和监督。

四、看到地面上有纸屑、果皮、塑料袋等,应主动拣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第5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一、以德育为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如何培养呢?

1.采取讲理教育。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产生感性的认识。如今,有的小学生每天花零用钱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讲理教育,让学生懂得,家长挣钱不容易,我们要从小养成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

2.利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在班集体里,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不少思想品德差的学生,他们一旦失去了理智就会出现不良的行为,如打架、偷东西等等。发现这些行为时,教师就要找好教育的契机,除了当面讲理教育之外,还可以在班上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学生,用身边的榜样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受到教育,从而改掉自己不良的行为。

当然,学生的品德教育还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自辨能力,文化上的自学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独立的人格,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实施正面教育,培养自律能力。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爱心和经验,帮助和教育学生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如我班有个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注意力不够稳定,因此自律能力较差。课堂学习过程中,他总把课桌椅当“秋千”,摇来晃去,弄得桌椅发出“咚咚”的响声,这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又妨碍了自身良好的听讲习惯的形成。下课以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进行了谈话。当我告诉他,因为他在课堂上把课桌椅弄疼了,课桌椅发出了哭声,影响了小朋友上课时,他对我说了一句悄悄话:“老师,我再也不让桌子和椅子哭了,我要和它们做好朋友。”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是坐得端端正正的,再没有把桌椅弄响了。

2.创设教育环境,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道德教育环境要让班内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我们可以设“名言警句栏”“优秀习作栏”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谁坐的姿势最端正,看看谁写的错别字少,谁作业不拖拉,谁最爱护环境……这样,学生置身于道德环境里,产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进行自我道德评价,使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要求。长此以往,习惯的培养就能潜移默化于点点滴滴之中。

三、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例如,在课堂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少举手发言,更不用说质疑问难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竞赛方式和鼓励方法为:每堂课学生公平竞争,看谁积极参与学习,大胆举手发言。只要能举手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学生,都送给他一朵小红花;思维独特,有创意的,就送两朵小红花;得十朵小红花,就送一颗“智慧星”。然后,每周一小结,得十颗“智慧星”以上的学生,送一份小礼物。开展这样的学习竞赛活动以后,每堂课都充满了竞争与活力,学生在公平、有趣的竞赛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样,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就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由组长代表去请教同学或老师。更可贵的是,教师有事不在的时候,他们也能由组长带领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要求具体明确了,学生就容易掌握。

第6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想要描绘多彩的人生,都离不开小学阶段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关键看我们培养学生什么习惯,关键看我们怎样培养学生习惯。

一、抓小处不抓大处

习惯应该从小培养,更应该从小处培养,从小处抓起。在尊敬师长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距离老师3米处行队礼,问“老师好”,老师对学生回礼,回答“你好”;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我们开展“老师,您辛苦了!”“教师,我们爱您!”等主题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全体学生敬队礼,做心灵瑜珈操《感恩的心》,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来表达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意!通过班队会上同学之间的我送老师一句话,我送老师一张贺卡,我送老师一杯水等交流彼此的爱师、敬师之情!通过诗歌朗诵赛、演讲赛、大合唱等活动,展示学生风采,呕歌教师谆谆教导之情。

二、抓少处不抓多处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一共有二十条需要学生们遵守并践行的。如果一齐抓势必收效不大,所以从重点处的少处抓起。例如第五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我校利用一学期的时间,采取了重点抓一个方面、带动多个方面的方法。首先,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每一面墙会说话。一楼国学经典欣赏,二楼学生作品展评,三楼读书长廊文化,四楼中华文化赏析;楼梯侧面的温馨提示语;班级阵地的“争星台”、“书海拾贝”、“才艺大比拼”;门厅的团队建设、校风、校训、学风、教风;黑板一角的古诗诵读;餐厅文化等等,让文化走进学生心中。其次,开展“我的学校我做主,我的班级我负责”活动。学校设立礼仪岗、班级成立行为监督员,我是学校小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负起责任,让行动证明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三、抓长期不抓短暂

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20天一个周期,90天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刚入学的新生,低年级学生和一部分没有习惯意识的学生来说,需要强化训练。我们通过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右行礼让教育;利用大队委监督岗,督促学生保持习惯,进行上下楼梯练习,养成学生形成右行礼让的习惯。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保证走廊秩序井然有序、安静、舒心。

四、抓合力不抓单独

第7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我园是农村乡镇幼儿园,加之外来人口聚集,在现状观察中发现,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再送到我们幼儿园。《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指的是:(1)良好的卫生习惯。(2)良好的饮食习惯。(3)良好的睡眠起居习惯。(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1 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本学期由于我班幼儿是小班新生,9月初对我们班家庭情况和班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幼儿父母大多是80后和生二胎的家长,30%是家长自己带孩子,70%是祖父母带,今年出现了新的情况,是“二胎”现象比较多,家长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更新,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很重视幼儿从小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学期,从“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旨在从小班刚入园就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活动、午餐、午睡、入厕、卫生、自理能力等习惯,同时我设计了“幼儿在家的盥洗和午睡观察表”、“幼儿行为习惯调查表”、“幼儿行为习惯评价表”等,让家长在家通过每个月观察,填写幼儿情况,针对课题实施的进程以及家长的反馈,及时对课题进行调整。

2 课题实施的主要步骤

2.1 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于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后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我们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故事讲述法、观察录像法、成人示范法、游戏活动法,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2.2 让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有一次,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朋友,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

2.3 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教学中注重随机教育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纲要》的实施原则,教师恰当地、适时地开展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次户外活动回来,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洗手很久不出来,我好奇地走进去,看到几位小朋友在玩水,弄得满身满地都是水,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教育。我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分别带到洗手间,在孩子面前关紧了水龙头,并对孩子们说水有很多用处,随后,请幼儿看示范,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洗手时不能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完后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再把水龙头关紧。从此,孩子们懂得了节约用水,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2.4 坚持正面鼓励、赏识教育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对于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最爱劳动,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捡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必要时奖励小红花。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捡得干干净净了。如果孩子完成得好,一定要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把桌子擦得这么干净,真是帮妈妈大忙了,谢谢!”等等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

2.5 家长支持,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第8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一、加强班级管理

(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平时勤动脚,多到班上走走,向学生了解班情,如纪律、清洁卫生、同学关系作业情况等,这样可以及时地加以引导,修正。其次还要多与科任老师沟通,了解一下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情况,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且,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真诚地爱学生,为他们着想,多给予他们鼓励。这样你和学生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慢慢地你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好,你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逐渐树立,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你,喜欢你上的课,喜欢听从你的“吩咐”,服从你的管理,那样你管理起来就会省事很多了。总之日常班级管理在于花时间,在于勤快,这样才能保持班上始终处于班主任的有效监管之中。

(二)精心挑选班干部。要带好一个班级,班干部的作用是老师无法取代的,所以,我在班级管理别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本学期我采用了岗位竞选制和民主选举制相结合的方法来选出本班的班干部。先出示了岗位名称和岗位职责,然后让学生自愿报名竞选。班干部产生后,我经常召开班干部会议,要求他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为同学服务的观念,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而且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班主任要大胆鼓励班干部在班上开展活动,同时加强指导,特别是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强调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干部就代表老师,班干部说的话也就是老师说的话,只有学生信服班干部,班干部才能有力地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

(三)严格强调纪律要求。班级管理要制度化。不体罚学生不等于不惩罚学生。如学生明白迟到了、上课违反纪律了、不按时完成作业了、不参加清洁卫生了等等将要受到一定的处理,主要在于耐心仔细地批评教育,罚做一些“力所能及”且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情。纪律一定要狠抓,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狠抓,一开学就要把你的要求一一清楚明确地告诉学生,而且要切实地去落实,只要你开头开得好,以后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还有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比如落实“课堂十要求”,我们要天天抓,每一节课都抓,直到大家都做好为止。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受益终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清洁情况可以体现一个班级的班容班貌,所以本学期一开始我就把卫生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开学初的时候班级卫生很差,纸屑经常可见,才摆好的桌椅没过多久就歪歪扭扭了,每天值日都有学生迟到或者偷懒不干,即使打扫了,也是随便应付,敷衍了事。发现问题后,我就选出两位负责任的劳动委员,每天全权负责监督劳动和班级卫生检查,并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组长负责,而且把打扫的任务分配到人,责任明确,实行包片制度,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课后补扫。教学生学怎样打扫卫生,正因为这样做了,现在的班级卫生有很大的改观,而且再也不用我去监督他们的值日了,他们都能自觉地去打扫并按时完成任务。

第9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式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要体现塑造与改造的双向兼顾。我们往往将校园中沾染了不良行为的学生称为行为偏差学生,这些学生在不同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正如有人所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受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会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就小学而言,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不仅仅是“塑造”的过程,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更肩负着“改造”的任务,即开展学生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做到防微杜渐。如此双向兼顾,就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2.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3.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4.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5.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形成互相督促的相关制度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