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1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3-02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急剧下滑,生源整体文化素质也明显降低。我们国家这些年来一直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就业市场来看,计算机售后服务、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中级计算机专业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建立多样化教学机制,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正在向在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多元化发展,计算机专业一直都是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专业。但是,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现代化企业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要求理论水平一般,实践操作技能要强,且技能面要宽,特别是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此,必须对现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方向。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人员,专门从事计算机销售与售后服务工作的人才。2.计算机网络应用人员,主要学习网络的设置、维护和管理,主要就业方向是网络管理员。3.网页制作和设计人员,主要学习网页的制作和设计,开发新的网络资源。4.平面设计人员,就业方向是影楼和公司的图形图像处理和广告设计。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多媒体制作》《Flas设计》《电子商务》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第一线实践人才,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因此,计算机专业需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大胆改革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保证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完美对接。为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除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坚持把能力培养作为中心,使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重点是把实践教学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强化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对基础部分要反复强化,对于纯理论知识要进行适度压缩,然后再根据学生个性和市场需求,向组装与维修、网络技术和平面设计的方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然要以能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课程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脱离市场的职业教育,不管其形式和内容有多么的先进,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最终都会被淘汰。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要针对当前的形势,大胆进行课程整合,抛弃学生难理解和不常用的课程,重点开设学生易于接受和实践性强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突出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例如开设一些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组装与维修、动画制作等,要求理论知识深浅适度,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首先要精简教学内容,学生够用就行。其次,减少一些科目,实行课程整合。再次,要把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为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和就业服务。

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这种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对学生的需求,而且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①采用分层教学。由于现在的招生形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要求,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采用模块教学,以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专长。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开展项目实训,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多证书”培养,使学生具有全方位的就业上岗能力。

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2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一、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涉及到培训类别设计、课程体系安排、师资培养、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估等项内容。

(一)培训类别设计

设计培训类别,是科学地安排各类专业培训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培训类别的设计涉及到的首要问题是检察官轮训制度的建立。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检察官轮训的具体要求规定,只是在个别培训计划中针对特定检察官规定了轮训时间。我国法院系统规定,法官每年轮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日本检察官平均每年轮训一个月(三年轮训一次,一次三个月)。目前检察官专业轮训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完成学历教育的基层院中,只有少数检察官可以达到每年平均轮训半个月以上,有个别基层近年来已经超过了一个月,而大量基层院的检察官长期得不到专业轮训,平均起来每年不超过四天。笔者今年考察发现,检察官参与轮训的时间与检察机关的绩效成正比。因此,笔者建议高检院建立检察官轮训制度,这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培训设计的前提。

笔者认为,检察官培训可按照任职培训需求分为基本上分为上岗培训和在岗轮训两大类。

上岗培训,是指检察官在担任新的工作岗位时进行的与新任岗位业务有关的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实行的上岗培训,主要是新任检察长培训、新任检察技术人员培训,个别的基层院进行过其它岗位的上岗培训。未来上岗培训,需要作为制度规定,并涉及到各类检察官和辅助人员。分类方法:一是,新任职务培训,即原来没有从事过检察工作的人员培训;二是,调任职务培训,即原来在检察机关从事其他工作而转任新职务的培训。培训时间:新任职务培训应当不低于三个月;调任职务的培训,不低于一个月。培训内容:新任职务培训包括各类检察业务的普训和岗位基本技能培训;调任职务培训,主要是新岗位涉及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

在岗轮训,是指对在特定岗位已经工作一定时间的检察官进行的专业轮训。由于轮训会涉及到经费、工作量等方面的限制,根据目前的情况,在岗轮训平均每年应当不低于20天,即在一定岗位工作满三年,应当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在岗轮训。

在岗轮训的培训内容,应当根据岗位不同以及轮训的层次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基本思路包括:一是,按照专业岗位(如侦查、批捕、公诉、监所等)不同,设计出该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确定不同进次应当培训的内容;二是,按照岗位的层次(如检察院层次和干部层次等)不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在岗轮训应当力求通过多次轮训后,为骨干检察官、专家型检察官的培养从职业教育方面的提供必备的基础素质。

(二)课程体系设计与教材编写

与培训类别设计有着紧密联系的是课程体系设计问题。1996年,山东省检察官培训中心对检察官培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适合检察官培训的课程和教材不多。从课程设置上讲,重复培训的课程较多,如宪法、刑法、刑诉法等;从教材看,专业课教材的通用内容多,检察官的专用内容少;基本理论的内容多,实务理论的内容少。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专业课程中基本理论与实务理论之间缺乏联系。如职务犯罪侦查课程,基本理论部分基本上是从刑事侦查学中抄袭而成,缺乏职务犯罪侦查的基本理论,因而导致实务理论部分仅限于侦查经验的无序堆积。

检察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设计,尚需要通过专门的调研后才能确定。但在骨干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笔者建议应当根据检察机关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应当区别于大学法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并适应不同类型培训需要的骨干课程体系。

检察官培训的课程体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围绕检察业务的需求来设计课程类别。以轮训课程设置为例:政治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新立法和执法环境变化有关的政治理论、社会形势等项课程;经济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检察业务相关财务、会计、证券、期货、税收、金融等项课程;法律方面,主要考虑设置新出台法律讲座、各科法学新进展等项课程;科技及技能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搜查、司法会计、法医、物证科技、信息技术等专用技术的应用以及侦查指挥等项课程。

具体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检察官的需求。笔者以司法会计学课程成为例:司法会计学课程包括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三门,其中,一般检察官只需开设一门,侦查人员需要开设两门,司法会计专业人员则需要开设三门。就培训所需时间而言,由于课程内容设计不同,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培训需要300课时,侦查人员的培训需要150课时,其它岗位检察官培训需要30课时,而检察长培训只需要8课时。

关于教材编写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材的编写工作应当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做到体系科学化,内容系统化。从体系上讲,不同类型课程的培训均应有相应的专用教材或混合型教材;从内容结构看,在照顾到必要的知识点前提下,重点应当放在检查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保证一门课程内部以及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第二,教材应当在保证内容适用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所谓适用性,即应当强调密切联系检察实务,并适应不同检察官培训的需要;所谓前瞻性,即教材中既要考虑到对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的学理解释,也应当适当指出现行做法中的一些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做法,提出相应当解决方案,以指导司法实践。

第三,在教材编写方法方面,建议每一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都应当通过申报课题的形式进行,避免过多的抄袭行为,这对于具有检察官职业教育特色的专用教材形成也是有力的保障。

第四,在教材编写的组织方面,建议高检院根据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各地师资力量的特点,建立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培训基地,以促成具有不同特定科研目标的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涉及到师资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师资的配备问题。目前各地检察官培训中心(检察院分院),统一配备高学历人员担任教员,从长期发展来讲是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学历者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而我们的培训对象大部分是具备相当实践经验的检察官,他们需要通过理论培训掌握新的知识点和将经验进行提升,这一点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员来讲往往力所不能。因此,在目前检察官专业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创业期间,应当考虑将具备相当理论水平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检察官充实到教员队伍中,以老带新,大约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建立一支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员队伍。

第二,师资培训问题。师资培训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的干训部门,应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师资的自身知识特点、工作经验等,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并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主要方法包括师资进修、师资集训、科研和实战锻炼。师资进修,是指师资(在职或脱产)到相关大学进修相关专业;师资集训,主要是指检察机关组织的师资专项业务培训;科研,是指通过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科研活动,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实战锻炼,是指专职教员定期到实际工作部门通过参加具体检察业务来增加检察工作经验,了解检察官所需培训内容、培训重点等;另外,教学观摩也是师资培训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三,师资管理问题。除了师资培训外,师资的管理工作还包括职称评聘、待遇等问题。检察官专业教育培训涉及的专业门类很多,省级及省级以下培训中心很难配备门类齐全的各专业教师,目前各地培训中心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专职教员的一专多能和配备兼职教员。检察机关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对于对专职教员的管理与检察官的管理应当有所区别。专职教员的管理,应当参照大学教师的管理模式进行,以便于解决职称、待遇等问题。同时,省级以下培训中心(检察分院)也应当十分重视兼职教员具体管理问题,与兼职教员所在单位加强沟通和协调,使兼职教员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教学评估工作

教学评估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中一项新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学评估工作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首先,教学评估的工作应当包括课程设置效果评估、教材适用性评估、授课能力及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

其次,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评估,即针对每一次具体的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活动;另一类是综合评估,即针对某一时期或某类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具体评估只涉及教学活动本身,可以在具体的培训中采用不同形式实施;综合评估则应当结合检察业务绩效评估工作一并进行。

第三,为了搞好教学评估工作,笔者建议高检院教育培训部门根据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调研,建立一套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

二、关于强化专项技能培训

检察机关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类诉讼活动,而诉讼活动的是一个在一定诉讼规则的指导下实施各种诉讼技能的过程。因此,检察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应当十分重视各种专项技能的培训。

检察官的岗位很多,在专项技能方面,有些是共性的(即检察官应当普遍掌握的),有些则是不同岗位专用的。因此,专项技能培训也应当按照共性与专用的不同需求进行。这里笔者先以司法会计技能培训为例来说明专项技能培训的差异。司法会计技能培训,根据岗位不同,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为普及级培训。培训对象是所有检察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司法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课程是司法会计学概论。培训目的,是使检察官能够了解司法会计的科学性,掌握办案中常用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与程序,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审查手段。第二层次称为业务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自侦工作的检察官。培训内容在普及级基础上增加职务犯罪案件中进行司法会计检查的手段和对策。培训课程需要增加司法会计检查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发现线索、侦破案件的各种司法会计手段的侦查专家。第三层次称为专业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课程增加司法会计鉴定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各项司法会计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际上,技能培训的差异表现在各种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再以预审技能培训为例,刑事监督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核实证据,其预审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证式审讯;而侦查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除核实证据外,其主要任务还包括发现破案线索,查明余罪,其预审技能的主要形式为挖掘式审讯,

目前存在专项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培训方面。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观念、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从观念方面讲,传统的认识中,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侦查的差异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人”,而其他犯罪侦查的是“事”,这不仅影响了检察机关侦查制度的设计,也对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的培训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经过科研发现,职务犯罪侦查与其他犯罪侦查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历史现场”多,而 “可视现场”少。这导致了许多刑事侦查专项技能(如现场勘验)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很少应用。而检察机关对如何解决“历史现场”的侦查问题方面研究成果不多,即使有了成果(如司法会计技能)在职务犯罪侦查技能培训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职业教育角度讲,需要加强转变检察官诉讼观念方面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我们设计出新的技能培训项目,一方面,可能因受训人员认为无用而不愿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即使接受了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用上。

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从技能类型分,侦查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侦查谋略、预审、司法会计、现场勘验、秘密侦查、搜查、跟踪等课程;其次,要考虑到各类知识的归并问题。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要求侦查人员特别是侦查骨干需要掌握的知识面较广(特别经济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一定非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而是应当贯穿于侦查技能的培训中。因此,在侦查技能课程设计中,应当考虑到相关知识的渗透问题,例如:证券知识,可以通过涉及证券业务案件的司法会计对策教学中一并进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学方式方面,上岗培训采用教员授课为主效果尚可,但轮训中,由于职务犯罪通常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单纯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接受和消化。尤其是授课中涉及到的一些复杂案例,由于教学人员没有参与其中,对一些侦查技能的使用方法、时机等缺乏体会,常常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侦查技能培训中,就曾有受训同志提出使用本地成功案例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侦查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建议采用参训人员自带案例进行研讨式培训方式进行。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笔者根据自身18年来进行检察官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

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目前检察官培训所采用的教授方法,从方式上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授课方法是传授式。大部分检察官也比较习惯于这种形式。但是,由于学员通常比较注重培训的测试成绩,如果测试要求比较严格,且只能按照教师所讲内容进行答题,学员听课认真程度较高;而实际上,由于多年来的培训测试往往很难进行严格的要求,因而无论培训时间长短,学员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先热后冷,难以持续。

从学习方法看,由于缺乏轮训制度,目前除检察长外,大部分检察官除了上岗培训,很少得到连续、系统的轮训。参与培训的学员中,缺乏实践经验的,只能死读书;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半数以上读书热情不高,听课的精力集中程度也相对较差,但他们通常会采用比较学习法,在研讨问题时十分活跃。

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特点,今后在教授方法方面,应当提倡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应当提倡比较学习法和创造学习法。

(二)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由教员引导学习的方向,让学员参与探索有关理论的形成原因、过程,探索有关技能的原理与运用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而言,其优点是能够调动学员的思维积极性,是其能够知其所以然。

采用发现式教学,通常是由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利用案例或原理对问题进行阐释并归纳出答案的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中,要求教员在备课中应当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论,并事先分析不同结论产生的原因(如案例的个案性、原理的运用的恰当性、结论产生过程的逻辑性等),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住讨论的方向,控制住不同意见的之间的无谓争论。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十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法。笔者在一些培训工作中,也在试验将案例教学引入培训课堂,但目前效果往往不佳。

案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教员的备课不到位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探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学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教员提出问题并给出标准答案的过程,因而教员不应当向学员提问;二是怕讲错,特别是在大课堂上,如果回答的结果与教员的答案不一致,会感到尴尬。

在未来的教学中,特别是轮训中,案例教学应当成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针对前述问题,笔者提出两个解决方法:一是,由学员自带问题找答案,而不是教员出问题要答案。笔者曾经设想过这样一种侦查技能的轮训教学模式:由受训人员自带案例,按照参训人员的人数制作份数,事先交付培训部门,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安排专题交流,并根据原理和相关规范准备点评,开训时即将案例下发,这样做可以增加学员考虑案例的时间。在教学中,案例由提供者介绍,其他学院就案例本身提出的问题由提供者负责解答。二是,缩小案例讨论的范围,将受训人员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再通过大课集中讨论。

(四)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各类专项技能教学中。例如,在秘密侦查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在课件中增加一段秘密侦查的录像;在技能讲解中,增加有关技能适用对象的图片等,使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并取代实物教学。

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电化教学除了教学工具不同外,本质上并不属于一种专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电话教学中,并不影响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网络教学不同,网络教学中由于受到软硬件方面的限制,目前还只能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

第3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对策

一、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有效的教学就应该是让学生有用的、有益的教学。

1.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

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收获,获得了知识技能,掌握了规律方法,增进了交流体验,拓展了思维,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 “好课”,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的。

2.彰显特色,注重创新

由于学情、班情不同,各班级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好课”应该是因“地”、因“班”、因“校”制宜的课,应该是因“人”制宜的课,应该是“特色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实验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化发展。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课堂一起成长。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模式没特色,照搬大学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用普通高等教育惯用的从基本概念、原理入手,在讲解完系统知识后,进入实践阶段。由于学生远离职业环境,对专业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自然没了学习兴趣,更何况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新生事物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实习老师也因理论知识非份内之事,无暇做太多的解释,使实践教学的时间花在进行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上,为了训练而训练。这不仅知行脱节,而且情感也得不到增进,降低了教学实践的效率。

2.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是普通教育中课堂教学惯用的方法。

职业学校教师采用最多的三种教学方法:讲授、练习和讨论特别是应用型文科的教学上常用这三种教学方法,也是普通高等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职校生的教育经过和现有的考试评价结果证明,职校学生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差,这些教学方法背离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当然教学效果不会好。

3.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没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教师普遍认为造成职校教学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其实,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的,学习有优势和弱势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上除了课堂学习任务方面有差别外,在动手操作、探究自然等方面并没有差距。职业学校教学没有把握住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也没有认清职校生学习的优势和弱势,看不到学生蕴涵的学习潜能,何从去挖掘?所以教学也就难以上一个层次,有更高的效率。

4.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准备

教师对改革缺乏信心集中表现在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失望,以及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无奈上。职业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中考、高考的落选生,这使职校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职业教育定位于“差生”教育。教师既要教学活动创新,又要应付各种学生管理和行政事务,感到力不从心。另外,大班级的授课制度、教学工作量的压力,也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上限制了不少教师教学改革设想的实现。

三、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课堂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做。要为学生学习而教,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达到教给方法,学会知识的效果。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法、模拟操作法、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条件,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如何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三)强化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职业学校存在纪律不良等课堂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困扰职校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研究课堂管理;不仅要分析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要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等等。只有认真研究和解决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成为可能。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重在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和体验的机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解读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心灵共鸣、思维共振和情感的交流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极为有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则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我们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努力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主编: 李书华,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孙怀玉,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17].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第4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现代职业教育综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优势,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中药鉴定技术,是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药鉴定技术以中药材、饮片为研究对象,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对中药品种的确定及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却极其枯燥,怎样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组织教学使所学药材更加易学易认?理论,实践安排更加合理,是每个中药鉴定技术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中药质检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内涵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重新组合。以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为主线,采用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讨论教学、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中按四大鉴定的分类,集中对每种鉴定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比如:集中时间训练学生来源鉴定,其他鉴定方法则少涉及或不涉及。集中训练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也都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一、来源鉴定部分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将100种中药按来源不同分成若干组别,每次理论讲2-3组,包括药材的品种,源流,药材的产区,加工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对药材品种的认识。然后实践,在中药标本室观察这些药材原植物的特点。最后教师再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并在多次的训练中提炼出共性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再指导其他工作任务的训练。后来的训练,教师可逐渐减少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从而促使学生从帮助成功到自主成功。比如:让学生先试写来源鉴定的步骤。可以给学生进行提示:拿到标本该怎么确定是什么植物?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要对比什么资料?等等。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要始终让学生作为鉴定的主角,老师作为配角。

二、性状鉴定部分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400种中药分成若干组,将需要重点学会区分真伪优劣的药物大致平均分配到各组。每次上课一半时间教师讲解辨认要点,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辨认要点不能太多,太多学生记不住。每个药材记二到三个要点最合适,如: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方法,伪品的来源,造假的情况等。另一半时间学生分组识别,讨论。将其中重点的药材性状内容提炼出来,填写记录。每次课采用有奖竞答、分组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很容易学会辨认药材,并对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有深切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中药性状鉴定的手段和认伪、识伪的方法。

三、显微鉴定部分

打破传统按药材用药部位分类、来进行显微鉴定教学的方法,改用选取典型显微特征来训练学生,能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显微鉴定水平。在研究药材的显微鉴定教学时会发现,很多药材都具有相同的显微特征,比如:山药、半夏、浙贝、川贝、大黄等,都有淀粉粒。但是每一种药材的淀粉粒特征又不同。在设计显微鉴定教学实验的时候,可以设计把都含有淀粉粒的药材作为一组,让学生比较各种药材淀粉粒的不同。其他显微特征也可以这样集中起来,这样做第一个好处是,避免很多学生看显微特征的时候找不到“北”。传统按单独药材进行显微实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到底有没有看到教师要求看的特征是不好判断和评测的。但是这样集中的看,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第二个好处是,在实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体会到不同药材用显微如何鉴别的方法。

四、理化鉴定部分

与上述显微鉴定类似,选取中药鉴定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不断重复,不断强化,达到技能提高的目的。比如:在中药鉴定中比较常用荧光鉴定,选取实训内容时,把典型中药和可以用荧光鉴定的药材都放一起,让同学反复训练,反复比较。把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提高上,从单项技能的提高扩展到整体中药鉴定水平的提高。

第5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本文由收集整理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Www.133229.cOM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转贴于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第6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 中职 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00-01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行为引导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搜集信息跟踪技术进步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一堂好的计算机课在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会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定义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与探索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以教师构建的特定的模拟工作情景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经历,来发现、探索和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获取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教学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这种教学方法完全贴台了我国现今“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理念”的教学理念。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示,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常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有一套可单项使用,也可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一般最常用、并适合的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笔者认为,模拟教学法适合硬件设备不足的实践教学,比如在硬盘分区和操作系统安装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学生机里安装了虚拟机软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硬件条件不足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还能给学生多次重复实验的机会并能把实验的成本降至最低。

4.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该教学法中,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所扮角色的内心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在中职《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中,如果使用传统方式教学,中职学生可能很难掌握教材内容并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认为在《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设计顾客到电脑商店买硬件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店老板、员工、顾客等几种角色进行表演,表演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但必须使用英语对话,笔者想在表演的过程中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氖,又能增加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5.头脑风暴教学法

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这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头脑风暴教学法重视师生互动,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研究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三、计算机专业实习教学应用行动导向法的一些思考

1.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有高素质的师资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或者说引导的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70%以上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本专业的实际应用经验和前沿知识。另外,教师要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2.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仍以传统评价体系为准则,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行动导向”则非常注重教学过程,这无疑阻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推广。所以我们要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制,评价系统不能再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中心,而应该突出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引导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要内容。

3.现有教材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需要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突出的是知识本位,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因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需要与其相配套的教材建设,特别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材。

4.项目任务设计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

行动导向法中设计项目、案例和任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因此,项目的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总之,行动导向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是“用心+用手+用脑(职业活动)”。行动导向教学充分凸显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价值,弘扬个n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先行后知,在做中学,结合职业性本质学习。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著.历史与现状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7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学生技能 教学质量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优势和竞争能力。所以,专业课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职业教育的命脉。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文中以《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为例,针对教学现状,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问题

作为突出实用、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专业课程是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理论知识够用就行。例如《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该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随着PLC技术的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对于职业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老师感觉教学效果不好,需要花大量时间补充该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把握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问题。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调的黑板加粉笔的“黑白”世界。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画电路图、波形图、原理讲解、程序编写等方面,会造成课堂信息量小、教师很辛苦,学生收获也不大。与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单调的教学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1.3 实践教学与学生技能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中基础性实验偏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学生做实验时,主要是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成果,学生技能训练较少。因此,要对实践内容进行调整,增加综合性、有难度的实验、实训项目。并结合职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外,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与一定的职业能力。

2 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新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无须讲授深奥的理论知识,重在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理论“必须、够用”,突出应用型、实践性的原则。在保证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去掉不必要的理论分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以便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例如《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该课程教学在教改时做以下调整,以常用低压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及作用、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为基础;以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S7-200系列PLC的基本指令为重点;并简单介绍低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参数、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S7-200系列PLC的功能指令;以S7-300型PLC、S7-400型PLC相关知识为扩展内容;同时,把PLC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引入课堂内容;根据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标准,增加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设计及PLC的应用技术相关知识。在PLC控制系统的指令系统这部分内容上,功能指令是学习的难点,部分功能指令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不多,因此在授课时就删去了不常用的功能指令,只重点介绍基本指令,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与学相互交流的双边过程,教师好的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交通灯控制的程序编写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讲、自己评,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进了双向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创建情境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形式上,理论课堂应采取多种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课堂“活”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将计算机图形、图像、声音相结合,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讲课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研究中。实验、实训教学课堂可以采用演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其他智能化的虚拟实验仪器,不受限制地开设实验单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2.3 考核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说明了传统的教学考核对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性。科学的考核方法可以保证教师给学生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重在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在考试内容上应注重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考试方法上,可以采用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多角度考核方式,更多的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及违纪现象的发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考核做改革尝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出勤、作业、课堂问答以及单项操作实验的完成情况,重在于过程考核;期末笔试重点考核理论知识包括画图、识图、编程及应用等,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训占总成绩的30%,包含设计(实训)方案、实践操作效果、实训报告(设计报告)等环节考核。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多个角度的考核,许多学生改变了平时懒散、期末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改变了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情况,全面检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了高分低能。实践证明,在当前生源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应用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2.4 改革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重在以实验、实训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出现问题即找教师排除故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先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在实验中加以检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机械手控制、多种液体混合控制等实验中,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查找所用设备的参数、性能、接线与控制原理等知识,从而在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考察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线路连接和实验现象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边做边答,防止学生机械接线,使实训走过场。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学生除了巩固书本知识外,更主要的是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硬件电路的连接与故障排除方法、程序的运行与调试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数据的采集及处理、结果的分析与判断方法,每一过程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实践教学改革,也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从以下几点出发:精心选择实验、实训项目,精选最基本的但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训项目。同时,教学内容纳入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应包括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并且,实践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接轨,以实际工作要求为标准,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严格要求学生,实训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操作的安全、认真与规范。

2.5 开展兴趣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强制性学习是不可能持续的,良好的兴趣和情感能使人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专业课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课程基本知识,鼓励学生创建一些兴趣制作,兴趣制作既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将知识融于趣味之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求学,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比如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讲解完S7-200 PLC基本指令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利用所学知识制作抢答器、灯塔之光等控制电路板,并编制程序调试运行。当学生们完成制作和调试成功后,会有一种成就感。通过这种锻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3 结束语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后, 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积极性更高,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更快,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然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效伍.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马秀坤,史运涛,王捷,等.PLC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28-230.

[3]刁统山,王连飞,杨爱新.改革PLC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166-168.

[4]王军伟.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职业教育教学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21-24.

第8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自我组织学习法 专家学习组 固定学习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特点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突出实践环节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们一致在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常用的现行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模块法等。但这次德国学习过程中,学到一种更有效的职业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自我组织学习法,这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组织学习方法比较有效的是专家组学习方法。

一、专家组学习方法的分组模式

专家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特性情况,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或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习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承担了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模块)的主要学习任务,将来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回到小组中给同组的同学介绍自己学习和学制的学习内容。因此,分组的模式为固定组和专家组两种形式,固定组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是其学习模块的专家。

在课程教学中,最好有2名教师同时授课,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在不同的教师之间进行转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符合教育的心理。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最好使用步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教学与活动。

二、学生的组织流程与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情况,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找出本次课程教师准备的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的不同之外,调整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充分的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背景方面的知识准备,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也要促进学习小组内容的合作,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起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并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宽容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不要指责学生,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不确定的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专业准备,给学生更好的专业指导,使学生不要走太多的弯路。

具体的教学组织流程如图1:

图1 专家组的教学组织流程

三、专家组教学法的学习方式

课程中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这个复杂的任务由固定组的成员共同完成,为了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将其划分不同的小任务,每个任务由一个专家组组成,固定组中的每位同学都是某个学习任务的专家组成员,如图2所示,表示了专家组与固定组的关系。

图2 专家组和固定组的关系

学生首先分为不同的固定组,教师分配教学任务(每次课程多个教学任务),固定组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小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在专家组中完成一个小的学习任务回到固定组之后,与成员一起完成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流程如下:

在全体同学分配教学任务确定固定组成员接受学习任务专家组完成学习任务回到固定组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全体同学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因为,学生始终都要与不同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回到组内还需要向同组同学传授所学习到的知识。

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组织专家组还是先组织固定组。

说明: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模块)。

四、专家组教学方法的组织过程

实例分析:学习情景“设计一个听课记录表”完成本次学习情景需要经过的流程为:专家组讨论交流固定组由专家成员介绍所学习的新内容专家组再次讨论交流固定组再次进行学习内容的交流,两个循环最终完成学习内容。

1.全体同学:头脑风暴法,收集信息,并通过一个组织图(图3)的形式表达出来。

图3头脑风暴法形成的听课记录表应该包含的元素

2.专家组:讨论课程学习的标准。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的卡片上,在专家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带回到自己的固定组。

3.回到固定组:每个专家介绍自己在专家组中讨论与学习的结果,每一个固定组也有一个卡片学习板,每个专家将学习的内容放在卡片板上,以方便同组成员的学习。

专家组第一次讨论交流后,回到固定组,将制定听课表的结构及听课表应该包括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固定组共同学习后完成的听课表,见表1。

表1 项目四: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表

序号 听课时必须观察的内容 Yes No

1 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

4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1/2,1/3

教学计划是否有,

教学场所的设计选择:教室实验室

课堂媒体:辅助设备

操作工具及耗材

课件:

学习资料

过程记录表:

学生活动:(课堂的社会组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二人协作:

全体讨论:

2.课堂教学的引入及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

引导的时间:是否在5-12分钟之内

是否有电子的纸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习任务和是目标讲解是否情况:

学生是否了解所学习任务,理解是否明确

从什么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

3.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明确程度,及作业的情况

课程任务是否由易到难

教学任务的安排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

学习任务是否有前后的衔接,考虑到实施的关联性

课堂教学任务是否任务职业要求

教学任务是否有开放性

任务完成的是小组或个人

家庭上交的形式,完成时间是否明确,

家庭作业是否有参考资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作业的考核标准是否透明

4.学生的情况与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积极提问?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5.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否有完成的评价措施

是否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

4.在第二次专家讨论组时,每个专家将自己在固定组中讨论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专家组,补充第一次专家组学习内容的不足之处,完善学习标准的实施与执行。

5.再次回到固定组,每个专家将完成的标准记录在表中,从使每个固定组完成一个学习成果(听课记录表),见表2。

表2项目四:学生的学习情况

序号 听课时必须观察的内容 Yes No

1 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

4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1/2,1/3

教学计划是否有,

教学场所的设计选择:教室实验室

课堂媒体:辅助设备

操作工具及耗材

课件:

学习资料

过程记录表:

学生活动:(课堂的社会组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二人协作:

全体讨论:

2.课堂教学的引入及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

引导的时间:是否在5~12分钟之内

是否有电子的纸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习任务和是目标讲解是否情况:

教师是否询问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情况

从什么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

3.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明确程度,及作业的情况

学习任务是否分阶段,是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

学习任务是否有前后的衔接,考虑到实施的关联性

课堂教学任务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教师是否对学生完成学生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家庭上交的形式,完成时间是否明确。(纸质、电子)

4.学生的情况与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积极提问?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主动寻求帮助?

能否发挥学生之间的指导作用?

5.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否有完成的评价措施

是否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

评价的形式是否可行(分数评价、其它方式)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粗斜体的部分是通过第二次讨论后修改的部分,通过第二次的专家组讨论和固定组的再学习,使听课表内容更加完善。

6.全体讨论:在固定组中讨论的结果,理论上讲应该一致,但由于各个专家组个人的学习理解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就需要全体讨论,同共完成一份内容齐全的学习成果(听课记录表)。

注意:听课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否符合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模式的要求,学生学习后是否达到了要求。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过程中,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先行组织者学习方法、三明治的学习方法等,不同的学习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熟悉各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展高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管友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09,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6

[5]先行组织者,引自维基百科,

?fromTaglist

第9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同其它学校教育一样,教学也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才培养途径, 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是实现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实施“双证制”对高职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从“双证制”和教学方法的内涵、高职教育的特性、教师教学的威信等方面分析了高职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予以重视的基本因素。

论文关键词:双证制;高职教育;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即“双证制”)。

“双证制”的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诸如职业鉴定能力、企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等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通过专业教学,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练就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如果高职教师还是用“老皇历”看待今天的高职专业教学,还是以“教书匠”站在今天的高职专业讲台,那就很难达到“双证制”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高职教师去思考、去研究的新课题。

一、明确“双证制”的内涵和必要性

“双证制”,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实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的制度。其目的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下,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学历文凭证书是指一个人在国民教育系列中所接受的某一层次教育的证明,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在职业教育中,它是文化程度和职业能力水平的标志,即“学”过什么。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职业规格和标准,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作出考核和评价后的认定,是一种工作能力的证明,表明持有者能“做”什么。

学历文凭证书强调的是专业理论,职业资格证书突出的是实践技能。两者都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实行“双证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它的实施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领会教学方法的内涵、种类和选用依据

据调研,高职的专业教师有60%以上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其“师范性”素质偏低。因此,深刻领会教学方法的内涵、种类和选用依据是教师正确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师生协调活动的方法体系,是教师“教”的方式、手段与学生“学”的方式、手段的总和,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高职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大类: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要素作业复合法、模拟作业法、真实作业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顶岗实习法、实验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等就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的基本依据。

(一)依教学目标而选择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若干个层次。实现不同领域或层次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如果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接受,则可相应注重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果以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则可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依教学内容而选择

首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高职的工科(如数控、模具、汽修等)和文科(如财经、物流、外语等)在知识要求、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都不尽相同。专业性质及其教学内容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其次,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同一课程的不同模块或项目等,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同样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其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依学生特征而选择

学生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动机状态、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特征与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学生特征的制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有很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科学而准确地分析学生的特征,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的同时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四)依教师素质而选择

教师素质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教学风格、个性特长、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师的素质条件,并为教师所理解和把握,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应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在专业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期适应、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依教学环境而选择

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校内教学设备(计算机、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空间(教室、场地、实训室等)和教学时间等条件,也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环境状况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媒体和信息技术等)的充分运用会进一步拓展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三、以教师的“高素质”树立教学“威信”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可以概括为培养“有教养、有本领”的学生。然而,要培养“有教养、有本领”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有教养、有本领”,树立教学“威信”,这是教师有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前提。

(一)“身正”才能“为范”

按照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的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热爱职教、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教师的“高教养”去赢得学生的尊重。

(二)“学高”才能“为师”

按照培养“有本领”的学生的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用教师的“高本领”去赢得学生的信服。在这一方面,教师一要破除“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偏见。因为这种看法仅仅是从获取知识的时间和数量上来要求教师的,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是十分有限和片面的。教师怎样把“一桶水”高效地教给学生,并怎样保持这“一桶水”的新鲜和有用,进而如何教会学生获取和用好“一桶水”的方法等,这些才是值得高职教师去努力学习的。二要认真学习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技能,以适应实施“双证制”的需要。

四、走出教学误区,凸显高职教育的特性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从高职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这是教师科学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关键。

(一)“备课”不等于“课前准备”和“编写教案”

“备课”应是“教学设计”,不仅要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且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不仅要认真钻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而且要深入调研职场和就业,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不等于“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

“上课”应是“教学设计”的全面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突出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

(三)“课堂”不等于“教室”和“实训室”

“课堂”应是开放性的,应包括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所有“时空”。教师要以“教室”和“实训室”教学为基础,大胆走出校门,充分利用网络、企业和社会这样的大课堂,通过“校企结合”和“工学交替”来搞好专业教学。

五、综合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适用于高职专业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就更为重要。这是教师自主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养、学生身心发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充分发挥由教师、学生和课程构成的教学整体功能,使之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功能。同时,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运用中学生的反应等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灵活机智,随时把握好不同方法的变换使用。例如,在汽车专业教学中,当实施汽车发动机拆装教学时,可以综合讲授法、演示法和作业法施教,并以演示法和作业法为主;当实施汽车发动机大修教学时,可以综合讲授法和项目法施教,并以项目法为主;当实施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教学时,可以综合案例法、讨论法和头脑风暴法施教,并以讨论法和头脑风暴法为主;当实施汽车接车管理教学时,可以综合讲授法和角色扮演法施教,并以角色扮演法为主。

六、坚持启发式教学,杜绝“满堂灌”

启发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相对于注入式的“满堂灌”而言的。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性质,又有注入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例如讲授法,一味地讲、枯燥地讲……那就是注入式;而以适当的问题或实例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配以形象、风趣的讲解……那就是启发式了。又如,问题解决法,问题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得恰到好处,能适合学生的心理,就激发学习动机……那就成为启发式;若问题提得过难或过易,连珠炮式地提一大堆问题,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生厌……就成了注入式。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必需自始至终地贯彻启发式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