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自由化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二战后,随着世界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和跨国公司及国际旅游的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间的服务贸易摩擦日益激烈,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低迷期后,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制定了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新 贸易保护主义在这一时期受到众多国家的推崇。这些壁垒严重阻碍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虽然期间许多国家制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但于整体国际形势并未起太大作用。为了调整日趋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争端,为了消除太多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保证贸易各方的权益以及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多边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成为众多国家的要求。这是GATS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强烈要求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协定,以使这些国家可以更快更容易的把服务贸易的触角深入到不发达国家的更多部门。
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占绝对优势的无疑是发达国家,进行跨国性的服务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如美国进行产业调整后,希望借服务业的贸易顺差弥补其巨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据统计,1993年在10200亿美元的国际服务贸易中,位居前六位美、法、德、意、英、日共占48.6% ,而其中美国就占近六分之一,在与进口相抵后,还顺差541亿美元。因此,1982年的GATT部长级会议上,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下,发达国家要求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合在一起的“一揽子”谈判,希望以货物贸易的让步为筹码换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市场。在1984年11月的GATT第40届年会上,决定成立相关工作组,并在1986年9月的埃斯特角部长宣言中将服务贸易协定议题列入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艰辛谈判,最终的妥协结果就是1994年产生的GATS。
再有,在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技术强、资本雄厚,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据相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起点低、基础差,服务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在信息、知识、科技领域还处于落后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本国服务业能得到长足发展,希望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上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一席之地,同时也希望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获取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经验等来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外重要也是发达国家瞄准的一点就是在服务贸易上的妥协能带来货物贸易的大量出口承诺。因此,如何既能保护本国服务业又能促进服务业提升和促进货物贸易出口就成了发展中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重要问题。而谈判结果GATS中也确实有了能保护不发达国家的协议,如“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总体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GATS的总体结构 GATS全文由六大部分29个条款和8个附录构成,序言部分明确了制定服务贸易协定规则的基本宗旨,29个条款规定了各成员方的基本权利和应遵守的义务,8个附录是《服务贸易总协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处理一些敏感的、与国家主权和安全相关的金融、电讯、运输和自然人流动等重要服务部门及其服务提供方式的特殊问题。
六大部分中的第一部分(第一条)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及GATS协议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五条)是GATS的核心部分,规定了各成员方的“一般责任和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第三部分(第十六至十八条)为特定承诺,包含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附加承诺,是各成员方提出并要遵守的特定义务,第四部分(第十九至二十一条)逐步自由化,有特定承诺的谈判、特定承诺清单、承诺清单的修改,规定了通过谈判逐步实现服务贸易 自由化的目标,第五部分(第二十二至二十六条)是制度条款,包含磋商、服务贸易理事会、技术合作、争端解决和实施、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关系,主要是规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及争端解决机制等,第六部分最后条款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
(二)主要内容 宗旨:在适当考虑国内政策目标的同时,通过连续不断的多边谈判,促使各成员在互利的基础上获益,并保障权利和义务的总体平衡,早日实现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的最终任务是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各国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的时候,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逐步的。 目标:建立一套包括服务贸易各项原则和规则的多边贸易框架,藉以在有透明度和逐步实现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服务贸易,作为促进所有贸易伙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一种手段。GATS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各成员方能够获取经济增长和提升世界福利。 对服务的定义:WTO关于服务行业的分类是以GATS来界定的,服务业定义为四种,官方名称分别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现今对于哪些行业属于服务业以及怎样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服务贸易总协定》适用于以各种形式提供的各种国际贸易。 普遍义务原则:是各成员方都应该无条件遵守的义务,主要原则如下:
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在GATS协议覆盖范围内,各成员方给与任一成员的服务或服务提供 者的待遇,应无条件地不低于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国相同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即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伙伴,GAT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适用于除被各成员方列入豁免清单外的所有服务贸易部门。
第二,透明度原则: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各成员方应迅速将所有涉及或影响本协定实施的有 关措施,最迟在它们生效以前予以公布,如果它是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的签字国,该项国际协定也必须予以公布。根据GATS,各成员方必须公布所有相关法律和规定,并建立咨询点,以便其它成员方可获得相关服务部门的法律法规信息。 第三,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各缔约方通过对承当特定义务的协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服务贸易领域能更多的参与,GATS特别关注到了最不发达国际的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是没有太多硬性规定来保证这一原则的实施。 特定义务或称具体承诺:是各成员方通过列举清单的方式遵守的义务,主要包括下列原则:
第一,市场准入:各成员国应以低于其在减让表上已经同意提供的待遇,给予其他成员国的 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原则。是各成员国通过谈判作出并约束各自市场开放的承诺。
第二,国民待遇:成员国在减让表中记载的服务部门,对本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给予的各种 条件和资格要给予任何其它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不能实行差别待遇。即指对本国国民和外国人给予同样的待遇。在GATT中它是一条普遍义务和原则,但在GATS中仅仅用在列举在清单中的部门,所以它被列入具体承诺中。 例外和豁免: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其独特型,作为一般义务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特殊情况可以列举豁免清单,同样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可以有例外。 协商和争端解决:GATS成立了理事会,对国际贸易磋商和争端解决措施作了规定。 附录:GATS最后一部分为四类附录,即最惠国豁免附录、对特定服务如金融、空运的特殊性加以说明的附录、对自然人流动、电讯服务提供方式加以规定的附录、继续就金融、基础电讯、海运进行谈判的附录。是《服务贸易总协定》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GATS的几点思考
第一,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的理论分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完全自由化是双赢的,但新贸易保护理论在剔除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等与现实不符的假设后,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自由化并不总是双方受益,世界福利也不一定提高。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大多数部门是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新型服务业表现出较强的规模报酬递增,而发达国家拥有大部分实力较强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新型服务业,如果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完全自由化,拥有比较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将失去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带来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散失和福利的下降。基于此,在GATS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自由化的争论与妥协结果为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第二,最惠国待遇的“无条件”和“有条件”争论。最惠国待遇原则是从GATT 中搬过来的,是GATS中的一般义务原则,但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是有条件的,这通过其豁免清单反映出来。由于考虑到:一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发展相当不平衡,而服务领域中很多敏感的、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有关民族道德文化的市场是不允许其它国家轻易进入的,加之服务行业具有高垄断性的特点,最惠国待遇的“完全无条件”在服务贸于中还不太可行;二是承诺高的成员国反对承诺低的成员国免费“搭便车”,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让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多、更深的服务市场,就利用豁免清单来作为谈判的手段。最终,GATS开出了例外,在附录中给出了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豁免清单,使“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变相为“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由于通过“否定清单”表现出来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过多的、不合理的、频繁变更的豁免内容可能会影响到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谨慎性。当然,如果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豁免清单可以保护其国内的幼稚服务行业。但事实表明,由于某些原因,发达国家豁免单上的内容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更多。 最惠国待遇的“有条件”和“无条件”之争,说明其在服务领域中适用的特殊性,它既要考虑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又不能忽视各国在服务贸易中的发展不平衡性和服务贸易的复杂性。但总的来说,正是因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服务贸易才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前进。
第三,市场准入的困境。市场准入是各成员国承担的特定义务而不是一般义务,是对各国服 务贸易水平不平衡的承认的表现。出于竞争、国内保护、文化因素、国际安全等原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允许国外服务提供者的自由进入。所以,市场准入是以“肯定清单”的形式作出具体承诺,并分为部门承诺和水平承诺,可根据各成员方实际情况,确定市场准入的部门和开放到何种程度。对于不太愿意开放服务市场的成员国来讲,这些条款对其是极为有利的,但对需要开放服务市场的成员国来说,该如何应对来自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保护主义压力成了市场准入承诺的困境。
第四,服务贸易中的国民待遇究竟如何定位。最惠国待遇是进入市场时的公平待遇问题,而国民待遇则是进入市场后的公平待遇问题.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激烈谈判,最终GATS把国民待遇准则以“肯定清单”的方式提供具体承诺。不过,如何定位国民待遇则是各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为:一是对敏感的、涉及到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等行业,各国政府对内、外服务提供者是否能一视同仁;
二是由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都包含公平竞争,一成员方可能会将两者联系起来,借由国民待遇的不公要求另一成员方取消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
三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实行超国民待遇来吸引外资、技术、人才等,如果取消超国民待遇怎样确保不会影响经济变动等。所以,各成员方都应该合理的界定各自的国民待遇。 第五,给与发展中国家更多照顾的义务条款缺乏硬性规定。GATS的第四条、第十九条规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要帮助和鼓励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要给予特别不发达国家特殊照顾。这些承诺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的,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优惠,只是一种政治意义的照顾,没有硬性规定措施的承诺并未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大作用,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在GATS目标宗旨下,通过多轮谈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制定合理有益的实质性硬性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17-01
1 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至2006年底,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障碍,每年大约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呈明显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仍然很大。
(1)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国外越筑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的技术性壁垒面前,我国部分出口商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国门之外。
(2)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3)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使我国一些经验不足的出口企业应付不及,被动地陷入贸易纠纷,致使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被扣留、查封甚至销毁。而且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
2 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1 政府应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具体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真正形成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系统,政府作为建立机制的发起方,应主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协调规划工作,同时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为出口企业服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和意见;(2)形成一套有效的通报、评议、咨询、审议制度;(3)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的TBT系统,按出口对象和产品类别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TBT信息,建立相应的TBT信息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四是建立高效的TBT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对TBT问题的认真研究,及时作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寻求我国商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切入点。
(1)建立并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应针对已加入WTO的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和技术体系,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将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贸易技术法规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
(2)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动标准化。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ISO 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体系标准认证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企业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环境接轨,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打破贸易技术壁垒。
②适应我国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我国标准结构。我国目前是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改变了无标生产的状况。
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活动。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主动权,特别是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
2.2 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应该和政府紧密配合,制定企业的应对之策。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熟悉目标市场的有关规则和标准。企业要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2)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标准意识。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己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
最后,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1]黄爱双.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 莆田学院学报, 2006,(03).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研究内容;扩展;思考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实务“三大模块”。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国内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国际贸易学教材中关于其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普遍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它几乎没有变化和创新。由于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因此这一观点已不能反映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和理论建设的需要。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对外贸易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始氏族公社、部落的劳动产品在维持最低生存之后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也开始在氏族公社之间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狩猎和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后来,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和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从手工业分离出来,先后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分工。特别是货币的产生,使商品流通形式发生部分质变即从商品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从而较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产品成为经常性的现象,这样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具备了商品国际移动产生的几个条件:(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2)产生了私有制和“国家”即当时的社会实体;(3)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之间为了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剩余产品交换。可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商品国际移动的根本动因和物质基础。但是, 从世界范围角度讲,那时的商品国际移动,还仅能称之为一般意义的国际贸易,只能称为对外贸易而已。
2.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微不足道。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交通工具的简陋,商品的国际移动(对外贸易)范围十分有限。在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也十分有限,主要商品是奴隶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等。
3.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在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地租,使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生长,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的国际移动范围也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我国对外贸易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起,到明朝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扩大海上贸易,表明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
4.资本主义的对外贸易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国际移动,无论从其规模和范围上讲,都只能称谓对外贸易,而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和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地理大发现,商品的国际移动在范围和规模上都有显著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征服殖民地和贩运奴隶等超经济的掠夺性手段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和广阔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我们认为,当今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如下七大方面: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的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也是经典作家最早和最为关注的国际经济问题之一。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要讲述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历史,阐明伴随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规模、内容和范围等,特别是在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国际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且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2.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的研究
对国际贸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而理论的发展又服务于实践并推动着国际贸易实践发展。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国际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有成就的经济理论之一,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以及后来西方其他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理论可以概括为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和超保护贸易理论等理论和学说,各种派别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同程度的对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发展规律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吸收这些理论精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研究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也是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研究
国际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具体实现保障。各种贸易政策、措施对进口和出口都有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不仅涉及各国贸易利益,也与各国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情况下,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措施,不仅与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4.国际贸易制度和协调机制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任何一个国家若离开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和规则,就不可能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必须了解和研究多边国际贸易体系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是当今国际贸易课程必须强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5.国际贸易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手段研究
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贸易范围、种类的不断增多,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也愈来愈复杂化和多样化,除了传统进出口贸易方式外,又出现了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和电子商务国际化等新的贸易方式,特别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无纸化替代传统式的单证贸易方式,极大地提高经济高效益,使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通过电子商务国际化进行国际贸易既属于国际贸易实务,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因此,掌握这些贸易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的方法、特点,对于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大有裨益。
6.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社会生活等问题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如国际支付、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等有关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际问题与国际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国际贸易关系更是须臾不可分的,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7.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特点、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这些国家贸易特点和有关的适应法律就十分必要。而发展中国家一些贸易大国,它们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为改善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也要认真研究各国的贸易政策、法规。
三、扩展和深化其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现实意义
扩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理论意义和教学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这里主要说明一下现实意义,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作为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尽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把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较晚,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般说来,这是我国参与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当然,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比它早,但它比较松散)。2005年进入实质性阶段,实行部份关税减让。并采取分别与东盟10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方式加速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程,计划到2010年实现关税同盟,意义十分重大。
还有当前我国频繁遭受外国反倾销、反补贴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应享受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问题,必须通过讲“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章给予较多说明,否则就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等等。这些问题既是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若不给学生讲解或讲解不清楚,仅仅限于“老三块”的内容,没有新意,更没有满足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求给予回答的求知欲望,这样的教师也就不会成为学生很满意和很喜欢的园丁。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78-81.
[2]朱钟棣,高羽诞.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3]陈宪,韦金鸾.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267.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其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没有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没有国际物流的发展,没有高效和顺畅的国际物流也就没有国际贸易的高效益,国际物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降低国际贸易运作效率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存在着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机械化、装备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集装箱专用码头、深水泊位及装卸能力、中转站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另外,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缓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运输车辆以中型汽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低,难以达到物流过程合理、有效的控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国际贸易货物的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效率降低而制约其发展。
2.物流国际标准不统一,增加国际贸易成本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存在许多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加大了国际交往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使国际贸易的成本增加,而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在物流领域中,有物流模数、存储规格、容器标准、包装标准等,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更谈不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物流的非标准化设施和行为仍很普遍。制造物流设施的厂家分属各部门,标准不一,致使各部门、各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运输车辆、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标准不统一;同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的一些流通环节,也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量中的比例我国只有20%,而世界平均高达65%。我国目前托盘总数约为7000万个,但规格、标准都不统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物流服务方式有限,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目前多数物流企业服务仍然停留在仓储、运输和搬运上,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现代物流服务的功能还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使得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不能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
二、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的建立
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最优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我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国际运输主要是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方面。国际运输方式很多,如陆、海、空等,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大、成本高、时间性强等特点。
(2)仓储子系统。商品的储存和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中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国际物流完全必要的,是国际物流的基础条件。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堆场进行的,主要涉及保税制度、保税仓库、堆场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保证客户需要,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商品检验是国际物流系统重要的子系统,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重要单据之一。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4)流通加工子系统。流通加工是国际物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物流形式,其作用是使商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在出口工厂、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包装加工是流通加工子系统的重要内容。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5)信息子系统。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操作信息、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特点是信息量大、时间性强、交换频繁。信息的作用,是使国际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国际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以信息支撑。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强调EDI在国际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适应国际多式联运和“精细物流”的要求,是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发展的方向。
(6)装卸、搬运与配送子系统。国际物流装卸、搬运与配送作业,相对于国际运输来讲,是商品短距离的搬移,是仓库、运输、交货等环节的纽带和桥梁,实现的也是物流的空间效益。搞好国际物流中商品的装船(机)、卸船、进库、出库以及库内的清点、查库、转运转装等,对加速国际物流十分重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
2.我国国际物流体系建立的几点建议
(1)搞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与安全,必须从国家层面规划与建设。我国国际物流业的规划,应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建立在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即进出口货物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科学预测基础之上。其原则目标是:与国际经济和标准接轨,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提高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和成本优势,实现国际物流的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国际物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国际物流货运通道的建设与保障。我国国际贸易货运通道有海运、空运、国际铁路、国际公路及管道运输。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通道,占80%以上,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既要重视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投资巨大,如船只、货机、堆场、货站、铁路、公路、管道的购置与建设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或投资)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兴办、企业经营”,这一点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国家积极加大扶持与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市场提供了硬件保证。
①完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业管理体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在发展国际物流业过程中,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应由多部门协同构成,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税务、民航等,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府法规,决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国际惯例,搞好国际物流协会的建设与完善。其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
②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按照WTO规则要求,对现有物流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凡是与WTO和国际物流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条款,要尽快废止和调整。按照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如规范物流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改革货运行政性管理等。
③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鼓励国外大型物流公司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来我国设立公司和投资,参与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④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是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技术标准,对物流术语、物流技术、工程、装备、管理、法律等方面进行规范。
(3)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我国货代业发展
国际物流运作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宏观所能提供的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的良好平台。物流专业化、集成化和高级发展重点在第三方物流。货代(又称货运)作为第三方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相当发达,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称为国际物流的“经”。我国由于体制、历史的原因,货代业十分薄弱,本土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运还很少,在我国提供货代服务的主要是外商。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做法不利于货代的发展,例如在美国,轮船公司由F M C(Federal Maritime Committee)管理,货运由FMA(Federal Maritime Administration)管理,不是同一部门管理,货主必须通过货代向船公司订舱。由于货运和船公司(承运人)是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者,决定了管理货代和船代行业政府部门应该分设。货运代表着货主的利益,其服务是为货主选择最佳运输方案,提供订舱配载服务。它涉及报关、报验、保险、结算、包装等诸多领域,贯穿于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在我国二者都归交通部管,船公司还可以经营货代业务,这种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也将有碍于非垄断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4)加速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
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国际贸易、通讯、标准化等知识的完善补充。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应运而生。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在我国的国民体系中地位日趋重要,发展国际物流已成当务之急。WTO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立足本国实际,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营造出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物流理论研究,培养出现代国际物流人才。同时,加强国际物流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建设。
总之,国际物流既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沟通各国经济交往的一个纽带,肩负着完成商业贸易的重要使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立平 汪五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士华 林 勇 陈志祥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概念;意义;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服务贸易的概念
根据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将服务贸易划分成广义的服务贸易和狭义的服务贸易,狭义的服务贸易就是出口国以出口现实的服务过程来达到进口国的某种要求来换取经济回报的交易方式。广义的服务贸易就既包括了实际存在的交易过程,于此同时还包括服务出口方和服务进口方没有直接交易的无形交易的过程。一般人们提到的服务贸易就是指广义上的服务贸易。就是指一方出口其服务,另一方进口服务的贸易方式。服务贸易涉及的领域有160余种,其中金融、咨询、旅游、交通运输、IT技术和教育等行业是服务贸易的主要领域。
全球范围内上所发生的服务贸易可以一般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过境交付。是说一个国家的服务者在国内像国外的服务消费者提供其需要的服务,比如利用通信、网络或者邮电等方法提供的影音咨询等方式。第二,境外消费。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到另一个国家接受这个国家的服务者所提供的服务并支付给服务者报酬的形式,比如出境旅游和留学等。第三,商业存在。指一个国家接受其他国家的个人或公司来到本国进行投资、合作或者设立独资企业和分部机构。第四,自然人的流动。指一个国家的自然人到另一个国家去提供服务,比如本国公司雇佣外国职员和来本国创业的自然人。以上四种交易方式,提供服务和交易服务的主要内容,消费服务所在的国别就是服务贸易的进口国,提供服务的国别就是服务贸易的出口国。
二、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意义
如今全球经济都在向服务性质的经济转变,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同时成为新的国际形势下各个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他可以把一个国家所具备的服务生产力转换成可以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的价值形态,使本国的无形商品和无形资产国际化货币化,实现了增值价值的贸易方式,可以占用比较少的资源来实现更多价值的交易途径。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各国实现本国经济增长,加快贸易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新时代对各个国家都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今服务贸易已经变成国际贸易举足轻重的一个领域,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国家把服务贸易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换的重要手段。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国家外汇水平,加强对外经济能力。有利于促进国内生产,提高人民就业率。扩大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资本扩张。同时也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而且可以转移国内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伴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已然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加速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作为各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增强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应对新形势的战略选择。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国际服务贸易进出总额为72037亿美元,到2014年增加到93494亿美元,年均增长4.6%。其中旅游、交通运输和金融所占比例最大,在2010年这三个领域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8.1%,到2014年三项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5.2%,四年之间下降了2.9个百分点。其中金融行业增长最快,由2010年的9643亿美元增长到2114年的13119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3%。
三、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在各国加速转移转移,加快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发展
新兴的服务贸易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断转移是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化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服务贸易的跨境移动,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也带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一体化。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全球大市场中组织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必须有金融、运输、通信等服务的支撑,引起了生产性的服务业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动的态势。其次,由于IT技术的不断进步,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促进了服务贸易在国与国之间的飞速发展。
2.世界服务贸易加速结构优化,新兴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的服务贸易结构出现了特别大的改变,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趋近于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改变。同时,伴随着世界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这些因素大大加强了服务贸易活动的可行性,加快了例如像IT技术、信息咨询、财务管理和通讯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的服务贸易将会慢慢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方式,逐渐向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的服务贸易发展。
3.服务贸易的外包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服务外包行业增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包方仍然是老牌经济强国如美国、日美和西欧各国。但是,接包方除了像印度、巴西、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之外,像中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地区都在积极的承接服务贸易的转移和外包,正在成为新兴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的变化和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已经变成了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台强劲的发动机,并且也将会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林.中国与日韩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测度[D].辽宁大学,2013(7):11-14.
[2]孙莉莉,霄.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李雪威,吴昊.新贸易环境下中韩FTA促进战略评析[J].东北亚坛,2013(11):33-34.
[4]张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9):57-61.
[关键词]服务贸易;中泰关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28-03
在2013年10月中国和泰国共同发表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同意推进两国各领域的深入合作,惠及两国人民,为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涉及到旅游、交通运输、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众多服务贸易领域,并以创新服务贸易发展理念、服务贸易方式、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来促进中泰服务贸易发展。
一、服务贸易创新的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随着知识、信息、技术等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旅游、运输、劳务输出与输入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知识型国际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然而,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旅游、运输领域,且长期存在逆差,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879亿美元。在全球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对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从服务贸易发展理念、服务贸易方式、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创新入手,促进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服务贸易发展理念的创新
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922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726亿美元,约为货物贸易总额的1/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被低估。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必须对服务贸易进行重新定位,客观分析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服务贸易全面纳入对外开放范畴,逐渐提升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改变服务贸易发展长期滞后于货物贸易的状况。
(二)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
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与《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关于服务贸易方式的划分是一致的,均将服务贸易划分为四种类型: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附件中,除马来西亚和缅甸外,中国和其他8个东盟国家均针对四种服务贸易方式的所有服务部门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原则作出了限制,主要是针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的限制。对商业存在的限制最多的是商业存在形式和外资股份比例,对自然人移动的限制主要集中于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经理和专家)等特殊身份自然人的入境及居住方面。
为了应对东盟各国对服务贸易所设置的众多障碍,中国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应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不必拘泥于传统发展模式。在促进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类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以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强服务贸易产业间的联动。
(三)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创新
从全球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914亿美元,其中运输和旅游的出口额为889亿美元,占比为46.4%;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812亿美元,其中运输和旅游的进口总额为1879亿美元,占比为66.8%。其他服务贸易产业(主要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及信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和其他商业服务)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构成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而新兴的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因此,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创新是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应在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服务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政策的创新
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框架下,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题,各国逐步减少或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体内成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各国基于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服务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于各国的服务贸易政策中。因此,中国在发展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服务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应制定既有利于保护本国产业又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壁垒并存的大背景,中国需要在服务贸易政策上进行创新,使服务贸易政策既适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克服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壁垒,同时又能寻找到政策切入点,适当保护本国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涉及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创新
(一)《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关于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1.金融合作领域
中泰双方重申希望到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中泰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中泰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合作机遇。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两国同意深化金融和银行业合作,鼓励使用本币作为双边贸易和投资结算货币,完善相关合作机制,为双方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双方将共同探讨提供更便利的人民币清算服务。加强中泰金融合作,有助于促进双边投资和经贸合作,并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2.交通运输领域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中泰双方同意连接经过老挝和缅甸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加强港口和机场等基础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以便利本地区货物与人员往来,推动区域贸易和旅游发展。中国和泰国分别与老挝和缅甸陆地相连,通过连接老挝和缅甸的铁路、公路网络,有利于畅通中国与泰国间的运输系统,加强两国间的交通运输合作,使得运输更加便利,缩短了地区间人员和货物流动的时间,有助于促进两国贸易和旅游的发展。二是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同时泰方表示欢迎,并将适时与中方讨论合作的相关事宜。中泰双方这一合作计划被简称为“大米换高铁”计划,对于中国而言有助于促进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对于泰国而言,既可以促进本国大米出口,又可以加快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高铁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
3.文化教育领域
在文化方面,中泰双方同意加强两国文化部门的合作,加大在对方国家推广本国文化艺术的力度。在教育方面,双方同意落实好教育合作协议和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深化两国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民间教育的合作研究。基于中国与泰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两国间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出更多了解两国文化、法律法规、精通金融贸易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以及国民间的了解互信。深化中国与泰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对于推进两国合作关系健康持续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以及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科技创新领域
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中泰双方同意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助力两国创新型与知识型社会建设。双方同意加强高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合作平台,深化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领域相关企业的经贸合作,促进在航空、航天、卫星技术与应用、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双方同意积极拓展两国在空间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加强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开展科技与创新合作,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有助于增强两国的科技能力,加速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旅游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有意愿商签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谅解备忘录,促进两国人员往来,以鼓励两国更多游客赴对方国家旅游观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为双方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便利,切实保障游客利益,扩大双向旅游规模。如果中泰两国就持普通护照的人员达成免签协议,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国间人员移动的壁垒,对促进两国间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服务贸易的主要创新点
1.服务贸易发展理念的创新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以加强国家间政治、国家安全和防务的合作,以及加快双边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为加强中泰两国间合作的重要发展理念。该规划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众多领域,从传统的旅游、交通运输领域到知识、技术型服务领域。这意味着,中国将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其视为处理国家间外交关系的重要手段。
2.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
《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以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二是加强服务贸易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在以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中泰“大米换高铁”计划便是十分成功的案例。中国参与承建泰国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而泰国以农产品(主要是大米)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是计划中的货物贸易部分。而对于中国而言,高铁技术的出口有助于提升技术出口比重,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在加强服务贸易产业联动发展方面,电影《泰囧》的上映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泰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案例。2012年12月12日,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一上映,其主要拍摄地泰国一时间成为旅游热地。国内各大旅行社顺势而为,纷纷推出了不同路线的泰国游。据途牛旅游网站监测数据显示,《泰囧》上映对泰国旅游的咨询预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截至2012年12月17日,当月通过该旅游机构预订赴泰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0%左右。
3.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创新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服务贸易合作领域更加宽泛,不仅涉及运输、旅游等传统领域,而且更加重视在金融、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而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较弱,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知识、技术型服务产业的合作,有助于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服务贸易官方合作的创新
进一步加深中泰两国政府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搭建更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促进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关于普通护照免签的谈判就是一种创新。繁琐的签证程序是人员跨国移动的主要障碍,中泰双方就普通护照免签达成一致,进一步扫除了这一障碍,为两国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泰两国在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逐步减少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壁垒,加深两国间服务贸易领域合作。
三、以创新促进中泰服务贸易深入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者区域合作,以扩大本国经济发展空间。自2002年《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在服务贸易合作方面,2007年7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生效,201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关于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第二批具体承诺的议定书》,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合作水平。随着《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的签署,中泰两国在旅游、交通运输、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应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机遇,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和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各国对服务贸易的保护程度较高等特点,以服务贸易创新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中国应借鉴《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服务贸易创新的成功经验,从服务贸易发展理念创新、方式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以及官方合作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双边服务贸易谈判和发展,由泰国扩大到东盟各国,扩大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RCEP)和其他与我国签订自贸区协议的国家,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与产业[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
[2]齐虹丽.中国—东盟自贸区法律协议条文释义[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王兴珠.新经济时代的国际服务贸易创新研究[J].国际贸易,2007(9).
[4]杨建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3).
[5]郁文蕾.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6).
[6]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上海服务贸易创新突破发展对策思路研究[J].科学发展,2013(6).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
一引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使得这项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运输子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而今,无纸化贸易已经在海关贸易许可管理、通关、商品检验等领域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1.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我们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和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等内容。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它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物流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离开了信息技术集成物流服务只能成为空谈,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灵魂,并且能够提供网络化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3.大力推广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改进他们的物流与供应链功效上是否会有所突破缺乏信心,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经出现,就有人十分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第四方物流”。最早由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的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以整合供应链为己任,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4.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服务包括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活动的重新整合,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服务,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方的门到门的全程服务。国际物流要具有上述服务能力,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特别要重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因为上述四类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使得这项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运输子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而今,无纸化贸易已经在海关贸易许可管理、通关、商品检验等领域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1.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我们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和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等内容。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它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物流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离开了信息技术集成物流服务只能成为空谈,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灵魂,并且能够提供网络化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3.大力推广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改进他们的物流与供应链功效上是否会有所突破缺乏信心,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经出现,就有人十分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第四方物流”。最早由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的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以整合供应链为己任,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4.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服务包括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活动的重新整合,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服务,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方的门到门的全程服务。国际物流要具有上述服务能力,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特别要重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因为上述四类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