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对社会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前进,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挑战。但是现代社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好的机会,并且奠定良好、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重要性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越来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也给企业到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对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考验。本文就针对我国在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上相对来讲比较陈旧,甚至很多企业自从指定了管理制度后就在一直沿用,创新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过程出现变化的时,企业的制度也很少进行创新,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及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挥不到作用了。虽然现阶段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将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但是还是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比较大,很多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做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对创新后管理制度的落实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二、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新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必要手段
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地方,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创造性人才的主要发展和培训基地,可以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帮助和影响作用。因此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企业应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充分的调动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帮助企业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性人才,将企业的发展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拥有十分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为后盾,因此我们说企业人才队伍也是现阶段国家实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和力量。因此人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企业更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实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管理,将队伍进行强大,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今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更稳定的保障和基础。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一套更加有效地激励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的调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工作制度。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能有效的发现现代社会中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不足,对完善和优化机制能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当然,我们在对企业进行激励制度实施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帮助员工更好的建立起自信,在工作的过程中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自身岗位和工作,管理人员同时要积极的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的工作适当的给予帮助和鼓励,将回去的更好的工作效果。
(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雨企业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本质上和企业文化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文化,将企业的发展理念进行优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今天,企业通过过硬的文化底蕴和专业人才,才能稳稳地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
四、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郭鹏,岳冬梅,曹鹏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4.23(19).
[2] 张可人.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J].生产力研究,2012.15(12).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建设;模式创新;制度保障
前 言: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积极加强社会建设,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出发,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水平是一项长期工程,这要求我国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在运行过程中,都积极将自身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团结一致,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建设作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积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分析势在必行。
一、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治理原则
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区治理,英国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治理人物有John Stewar和Michael,他们在社区治理中,以社区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下治理原则:第一,地区发展中,整体的福利应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二,在判定地方政府地位的过程中,应从其运行中对社区居民的服务水平入手;第三,志愿组织、公共组织等运行过程中对地方的贡献应对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第四,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应从地区利益入手,努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第六,地方政府运行过程中,必须能够对当地各种利益进行充分的利用、掌握以及平衡,从而才能够将自身的领导能力充分体现出来[1]。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西方发达欧就爱在进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都是紧紧围绕社区利益以及居民权利而展开的。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对政府管理理念和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政府的主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现阶段,从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质量相对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政府机关忽视了社区社会组织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而是将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帮助政府执行社区治理工作;同时,还有部分政府机关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仅不注重将其社会建设的功能激发出来,而是增加了对这一组织的监控和防范,甚至认为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是对立的[2]。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政府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社区治理模式,承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日常进行社区管理、地区建设的过程中,从整体规划入手,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
(二)构建网状社区组织多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逐渐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同时该组织的规模也逐渐壮大起来。尽管该组织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该组织运行过程中,活动执行力度不足、成员机构运行合作能力较低等始终制约着该组织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在进行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构建网状社区组织多元结构,充分连接各个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各个机构在互相连接、相互配合与写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网络机制,为社区社会组织整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终也才能够将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网络化被有效应用于我国的城市管理当中,新时期,这一网络中还应对积极融入社区社会组织网络,促使社区社会组织真正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该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构建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功能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促使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方面,积极构建内部监督制度,确保社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内部运行机构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还可以积极完善社区机构[3]。例如,积极构建员工大会,引导社区员工在参与员工大会的过程中,对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还应对积极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在积极展开社会建设的活动中,活动内容能同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二)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
新时期,在积极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至关重要,在积极提升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过程中,有助于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4]。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因此,现阶段,当地政府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对志愿组织进行培育,同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措施,通过奖金等形式,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中来,为提升社区管理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从晚上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导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自主的参与到社区社会组织对社会的建设活动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其日常运行过程中,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社会组织相比,我国的社区社会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发展也不够规范,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也无法得以有效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相关原则,病有针对性性的进行社会建设模式的创新,制定相关制度,才能够为我国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郁建兴,金蕾.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04)
[2] 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 中州学刊. 2011(02)
【关键词】新常态;知识产权;新发展;知识产权
事业的新常态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和新路径,新常态倡导创新理念,尊崇转型和升级,并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以更具时代感的发展构思和发展思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并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创新型发展理念的渗透,引领创新型社会发展新趋势。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新常态下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新发展势在必行,不仅要提高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合理,而且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施的科学化和时代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时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促进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不仅是时代所趋,也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新常态下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1.1完善了创新型大国发展的法制性
新常态下,促进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创新型大国发展的法制性,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计划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常态下促进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依据和法律参考,创新不再受到剽窃和侵害,有了一定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护,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明确,积极性更高,活跃度更强,主动性更明显,能够以更为充沛的精力投身到创新型大国发展中,创新成果的转化、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创新行为的执行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创新型大国建设指日可待。
1.2与创新型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新常态下促进知识产权的新发展,是时代经济发展大势决定的,也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与之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实现了专利布局的优化和保护的全方位,针对性更强,资源优势更明显,不仅能够有力推动传统产业布局和规划,而且能够为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规模的有序扩张,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此外,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思维,而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践性更强,执行力度更优,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效果显著,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自身的优化升级
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化升级。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发展所需,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发展,革新了创新理念和保护方式,真正将产权保护落到实处,能够最大效力地激发出创新潜力和创新优势,效果更优,转化更佳。与此同时,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创新人才的源源不断和稳定输出,对国家的创新发展大业而言意义重大,也弥补了知识产权执行力不足、效果不佳的弊端。
2新常态下知识产权发展的必要性
2.1创新型大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的时展时期,我国旨在打造一个创新型的超级大国,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创新的重要激励措施,在此情况下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出来,成为时展的必然,不仅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梳理创新发展思路,稳定创新战略规划。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为创新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和法律保护,能够提高市场环境的纯洁度和稳定性,进而能够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创新活动中,实现社会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立国之本,也是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的源头,也是重要的动力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化,将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了创新的可实施性和经济价值,能够促使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了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更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和战略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优化,是符合时展的和创新型大国崛起的重要举措,此外,知识产权能够促进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因此,也符合富国强民的战略规划,必然得到我国社会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应用。
2.2符合创新驱动的时展趋势
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符合创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预示着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从产品结构到投资组合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投资方式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既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时展的典型特点。中国产业机构面临着新的产业优化升级,逐步确立了创新为导向的结构部署和发展战略规划,知识产权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符合时代的创新要求,也是创新战略发展下的产物。近年来,我国对创新追求的愈演愈烈,使知识产权相关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愈发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逐步将眼光投向创新产业,旨在通过创新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创新行业的战略部署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知识产权作为创新产业的重要保护措施和制度依据,能够帮助国家和企业更好地融入高科技竞争和创新战略部署浪潮中,提高综合国力,满足时代要求,真正建立以创新为驱动的超级强国,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3知识产权自身发展的自然选择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至今,经过了数次地修改和完善,发展到新常态时期,必须不断完善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促进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知识产权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和措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主动创新的需求加大,经济转型的势在必行,都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只有树立严谨的发展态度和完善的发展规划,才能摆脱时代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压迫,实现创新保护的优化升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时展道路,要求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形成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创造,真正实现知识成果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以创新型为核心目标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不断革新和优化,并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时代的产业升级。为了帮助我国早日打造成为创新型的时代强国,知识产权制度要不断更新优化才能不断提高激励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人投身到产业创新中,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动力。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发展,在时代的变迁下不断革新自我发展轨迹,不断完善创新相关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符合社会需求的激励措施,形成了人人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创新大国的早日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力量。
3新常态下推进知识产权新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3.1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本土化和时代性
新常态下促进知识产权新发展,就要从制度建设和制度完善出发,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性和时代性。制度建设,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支柱力量和挤出一句,虽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初具雏形并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时代要求。如何满足当代中国社会的时展,凸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面临的新的时代问题。当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改变,都使得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和自,为了满足当代社会的时展,我国可以根据时代需求和社会变迁进行及时的制度完善和调整,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本土化和时代性,不仅能够有效稳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而且能够符合国际化的发展步伐,满足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进度。本土化不是局限于本土思维,也不是对原有本土化内容的复制和重复,而且要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实,结合我国社会的国情发展,制定符合中国社会特点、体现中国社会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以为我国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引导和思维指引,实现制度的跨越式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完善,要从知识产权的制定目标和规划方向出发,深入融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立体化和全方位,并及时修改和修订,不断完善。此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要及时进行排查和清理,及时规避不合理的制度体系,实现法律法规整体的科学化和合理性,将知识产权保护真正落到实处,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形成系统化、时代性、全方位、高水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3.2促进创新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知识产权,是一种制度工具,旨在保护创新知识成果,提高创新知识成果的价值和应用。因此,知识产权制度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创新成果的保护法、激励法、产业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量。简而言之,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旨在鼓励更多的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实现创新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创新具有新的时代价值。新常态下促进知识产权的新发展,就要从知识成果入手,不断提高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就是要将知识产权脱离固有的制度形式,形成无形的产业力量,达到知识鼓励和创新支持的最终目的。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就是打破知识产权私有和知识成果独自占有的弊端,基于专利所有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成果的互惠共利,实现知识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知识成果的产业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依托于专业化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理念,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生产链条的持续化,弥补知识成果转化成果欠佳的情况,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市场运作的实际转化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督促私有知识产权占有人保持持续的创新激情,产出更多创新型产品,为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良好的依据和基础,促进创新价值的真正实现和落地,并为其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依据和法律参考。此外,提高知识产权市场化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知识成果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而且可以在产权归属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交易,为知识成果创造提供更为明确的时代参考和依据,调动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型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专利所有者的产权利益,而且能够为其带来长久的经济价值,确保了知识产权的扩大化利用,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3.3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法制化和政策的时代性
新常态下,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还要从实际应用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出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法制化,改善制度的实施环境,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要从国家对创新的愈发重视出发,基于国家对创新型理念和科技进度的重视,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和应用融入国家法制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并保持一致,激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效力最大化。在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推进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不仅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强国发展的重要利器,要从这个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用的政策实施环境和市场应用环境。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作为法律制度的一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足以保障知识产权得到恰如其分的保护,因此,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例如公共政策体系,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辅相成,提高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为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应用氛围。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法制化和政策的时代性,可以从政策和法律两方面来进行,政策方面,就是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相关联的政策辅助和支持,以良好的政策执行氛围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法律方面,就是为知识成果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参考,形成以知识产权为主导,以知识成果转化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支柱,以价值效益最大化为宗旨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社会的创新发展。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做支撑,以公平合理的竞争模式激发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形成人人创新的社会风气。总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经济形态的高级分工、阶段演化,都标示着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的发展纪元,新常态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注重集约型经济增长,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局限性,提出了对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为了满足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不仅能够激发新的经济发展活力,找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够树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无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角度而言,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1]马一德.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发展[J].中国发展,2015(06).
[2]戴红美.新常态下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6(01).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重要性 方法
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比较淡薄,所以在思想政治的体会上还有所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快速地融入社会,并且不轻易被社会的污浊之气腐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校园的文化和教育管理体系得不到及时的优化。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轻内容、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模式循规蹈矩,没有进行积极性的探索,以至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出了校门步入社会,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状况,心理承受力和抗打击的能力比较弱;学校教育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当出现一些具体的情况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让问题得到解决。校园文化的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多元化的格局中容易使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深入到校园文化中。不健全的校园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的思想教育的形成。
(二)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加强自身进取和奋斗意识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享乐拜金主义,这些价值观都是不利于发展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未进入社会时,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免疫力也不够强,思想价值取向还处于模糊期,容易受到社会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的强调自身的个性发展,比较容易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必要找出出现这种思想的根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对大学教师责任意识上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大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老师负责,但是大学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一些辅导员在理论知识比较欠缺,比较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服务意识,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够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发展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适应于社会的大环境,在和谐的环境里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大学是学生接触社会的过渡时期,算是半个社会。所以我们要加强在大学期间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适应社会的价值观,促成更适应社会的新道德规范形成。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一)首先,要学生自己树立一个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要做的事是积极参与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问题上,最后根据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找出与大学生心理所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结合点。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洞察大学生的群体需求,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做好转化的工作。
(二)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科学发展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在新的发展模式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学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能够直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间接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三)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或者书本上了解一些思想政治理论,只是了解一些比较肤浅的东西,不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深入的探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让自己在实践中更好的诠释理论知识。大学生应该尝试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强自己对是非判断的观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并丰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情感方面的体验,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必须会有体验情感相伴。完整的教育除了有理性的认知,也要有实践性的体验参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理论性的认知存在着局限性,不光存在于中国文化中,也存在于西方文化的理论认知中。实践式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情感,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
(五)教师不是唯一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认知的主要来源,网络的普及以及大量书刊资料的出现,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得信息,增长丰富自己的知识。可以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理念教育的基础建设。我国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为重点,让大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侧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队伍建设,不断地优化教育育人的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祖国培养更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必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的规律。重视对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能够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对微文化的分析
(一)微文化的本质!。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聚积起来,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微文化。
(二)微文化产生的背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后,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信息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内容贮存量也越来越大,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凭借着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交换交融,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必定孕育出新兴文化,所以说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
(三)微文化产生的条件。近几年来,出现了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变成“弹指一挥间”即轻轻滑动手机,发条微博就能同时把信息告诉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上万个人。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经济效益高、运用广泛等特点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技术条件。
(四)微文化产生的意义。厚积薄发,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积蓄许多微不足道的力量,就能斗转星移。微文化就是积累微小的力量,不经意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微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微文化应运而生,它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二、对美术类微文化产业的分析
(一)微文化创新产业的理解。微文化创新产业,主要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即文化因素或主体文化凭借个人或着团队运用电子技术、创意理念和生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推广,并且通过新型媒体技术载体来营销知识产权的一种行业。微文化创新产业有微电影、微动漫、微电台、微电视剧、微漫画、微视觉艺术、微工艺与设计、微雕塑、微广告、微建筑等。
(二)微文化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微文化给美术带来了崭新的存在方式,不但放宽了艺术家的视野,同时也让艺术品大众化,让艺术随时随地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艺术家只有放弃旧观念,带着创新精神,关注人民群众,放低身姿,走进生活,和观众对话,心交心,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微文化作为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沟通平台,给艺术创造者带来了更多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机会,微文化的产生是艺术大众化的过程。
三、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的创新要素
(一)创新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激起了其创造新生事物的欲望,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图、希望和假定,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样的,在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创新的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新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微动漫”这一美术类产业,它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富有强烈的讽刺感、幽默感和隐喻的作用,而被人民群众喜欢。一部值得一看的微动漫《子狐物语》讲述了小男孩在回家路上遇见了小狐狸,并驯养了小狐狸,与之成为朋友,最后由于分开而领悟到了“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的道理。导演塑造了一个天真,向往大自然的男孩,也暗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去交往,同时讽刺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动漫是改编自日本电影《生命奇迹的小狐狸》,但是翻拍的动漫却比真人原版更加感人,主要因为在原着中一笔带过的对话情节,却可以做出几十幅颇为有意思的画面,这就需要“漫画家”具有创新理念,跳出原着,琢磨情节,夸张化加入浪漫主义,把自己想象的、自己认为主流的新思想,在画中表达出来,而不是根据原着电影画面情节完完全全地照抄、照描,拍成动漫,这样制作出来的动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换种画风把原着“录”了下来。想要成功,创新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微动漫是从原来的动漫中创新而来,比原有的动漫更具夸张化、幽默化、戏剧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才使得微动漫得到发展。因此,美术创造家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微动漫制作的过程中多动脑,时时刻刻保持创新意识。
(二)知识储备。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就会有创新成果,只有同时具备创造力和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创新成果才能出现。着名导演卡梅隆给人开过卡车,当过机械维修人员,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学,但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电影并且开始尝试写剧本,后来又对电影特效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主攻电影特效,到后期他又发现当导演不错,于是他开始尝试导演的工作,这一系列的经历让他得到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在拍电影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有机结合,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仅仅从《阿凡达》分析,就有了故事情节的创新、特效的创新(3D技术)、人物性格的创新。因此,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你的创新成果,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灵感尤为重要,而灵感往往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内在修养,微文化创造者要明白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三)独特的眼光。具有独特的眼光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成果,否则就会使文化脱离艺术的轨道,走向庸俗化。一种文化是否具有价值就是看其本身是否存在生命力和感召力,而过于庸俗的文化是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微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抛弃庸俗化,而美术离不开微文化,微文化也离不开艺术。因此,美术类微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特眼光,看准主流方向。
(四)敢想敢做。要做别人不敢做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什么新的观点,新的理念,都要敢于尝试。中国最成功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全片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来制成,这就是创新,做别人没做成的。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美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途径,虽然结果一样,但是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美,要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途径。只有抱着敢勇于尝试的心态,才能有机会走向成功。
四、结语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模式传统,方法落后
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其具体表现在:(1)部分管理者缺失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顺应时展,进行理念的改革创新,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2)部分高校看到其他学校的改革成绩后,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个性缺失,缺乏创新意识。
2.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由于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这同样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部分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职称、学历、科研项目等内容,忽视了高校办学的最初目的。(2)高校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人才培养的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3.途径较少,意识不强
所谓途径较少是指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较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都是通过研究训练、科技比赛等形式。形式单一,范围有限,故培养效果也有限。而意识不强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单位合作的意识不强。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或是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协同措施,没有为学生打通更多的人才培养渠道,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全部落到高校身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1.明_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首先,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可以抓住“创新”二字,分析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现、分析与探究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增强师生自主能力,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了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高校应积极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让教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方面,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估观念与方式,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作为评估指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创新。在学生方面,教师应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分析、思考与自主探索,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创新型人才,相关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与各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人才培养创建多个平台。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协同。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在企业的资助下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在平台上引导学生将科研与学习相融合,从而促进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校人才培养的视野将更加宽阔,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先进,可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地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工教学;创新能力
在电工教学学习中,会进行实践的次数比较多,动手的过程中会提升大脑的灵活性,还会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度。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该学科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帮助,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强对电工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中职教育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发展,因为中职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电工这学科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所以,加强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一、中职电工教学现状
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中职院校内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中职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符合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发展得更好,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培养方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地进行完善。
二、电工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加强培养要采取多种方式。首先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再进一步的进行完善,针对学生的情况完善制定出的方案,保证制定的方案具有合理性,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实行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在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要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便更好的教给学生。
1.专项结合基础,寻找创新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出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学生要对于基本知识有着清楚的认识,在做实验时对金属导电性能有着最基本的了解,可以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率。在教学中老师要进行模仿,讲清楚里面要注意到的细节,注意安全问题,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创新能力对未来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结合自身的情况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能力。
2.有效结合基础学科,寻找创新点结合基础学科,对学科的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时要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哪些不足,在进行实践时,不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可以大胆的尝试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还会有其他意外的收获。创新时要结合学科的特点,这样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中职电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由于中职院校内的学生年龄还不大,对自己的学科还没有清楚的认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做出许多努力,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目的是完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氛围,这样的话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专注度,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教学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做出改正,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1.注重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想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就要加强对课堂氛围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课堂的管理是有必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在课堂上遇到任何问题,老师也要及时的解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进行完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度。
2.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老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当然,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比较大,需要老师对学科有着清楚的认识。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案,需要重点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这是建立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内,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因为该学科动手实践的次数比较多,可以加强组内成员的合作,可以顺利的完成。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内,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科研 实践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Medic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QIN Luning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bridge of school and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 need extraordinarily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quality. The medicine discipline, based the practice,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ry 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medical education
1 学研与实践结合在医学中的涵义
学研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的大趋势,这种学习方法是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学研即科学研究,强调高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是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实践,则要求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和理论完整地结合起来。说到底,学研与实践的结合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要求,这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知识活化从很大程度上讲,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当今医学的迅猛发展,科研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医学的需求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高校中做起,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亟需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而努力。
2 学研与实践结合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2.1 实现知识本身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融合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意义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去,在社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学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能够使高校更加注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学习,打牢学生的基本功底;从另一方面来说,实践的意义在于将所学的知识活化,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实行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是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丰收。医学的教育更是如此,只有从理论和知识两个环节加以重视,更快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向社会研究人才的流动。
2.2 增强高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学研与实践的结合最首要的是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创新性,其最主要的手段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医学的学习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要切实地将学研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做到位才能够实现医学教育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高校学习尚未摆脱中学的学习方法,只注重了表面化的学习方式,却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核,这对于培养高校人才是很不利的。因此正确地认识科研与实践的关系和重要性是十分关键的。高校要为学生的实践和学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实践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3 促进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
医学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人才的支持,所以加强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医学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高校加快推进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推进,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研究人才,对于加快医学事业改革的脚步是至关重要的。医学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脉,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果医疗事业上不去就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医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全面地做好各个环节,保证高校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学研与实践结合在医学教育中的实现方式
3.1 技术合作开发模式
技术合作开发模式是高校和企业之间互通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企业在开发产品过程中,遇到技术难关或其不精通的领域,往往希望将这一技术难点委托给有此技术的高校进行攻关。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受委托高校在一定时间内拿出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这个方式对于双方都是比较好的,企业得到了自己所需,同时高校也获得了更多的科研的机会。医学的教育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医院或医学研究院交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3.2 共建实验室模式
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在医学的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加盟到相关医疗机构的研究中去,与之形成“人才+资金”的学研实践的研究模式,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这种研究模式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受益的,高校和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既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同时通过合作的方式也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因而是十分有利的。
3.3 共享学习资源模式
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在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但是由于创新所需要的资本很高,企业往往很难做到。而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实行共享学习资源模式在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风险,双方只会受益。比如说,相关医院可以到高校中借助于先进的设备进行实验,大大减少了由于购买相关的设备而不必要的资金上的浪费。对于高校来说,应多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满足对于实践能力的需求,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丰收。共享学习资源模式的推进对于人才的学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人才的潜能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到基地实习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实地的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校来说,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科研训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打下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医学等注重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科中,实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在实际的实习过程在,学生要善于找到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突破口,然后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宇.浅谈医学科研方法教学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9).
[2] 周政华,刘振中,吉渝南.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认识及需求调查[J].现代医学卫生,2013(4).
[3] 白东艳,官坤祥,谭少明,李渊,姚丽芬.注重传统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创新临床科研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2009(1).
【关键词】金融 精准扶贫 难点 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和短板,其中,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要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并从多渠道、多途径研究采取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就是其中之一。了解把握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前提,针对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确保扶贫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因而,本文从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出发,探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2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缩短贫富差距的认知基础,以下是本文总结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希望对于广大参与这项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有所帮助:
2.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人群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尊重,提升贫困人群的社会消费水平,使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享受和其他人群一致的社会待遇,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2.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根据木桶理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同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并受制于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而不是富裕人群。只有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发展(至少脱离贫困),国家的经济才能步入更有效率、更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精准扶贫正是补齐发展短板的有效措施,通过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改善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促使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和扎实有效。
2.3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因几乎占有不到社会的的资源禀赋而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是“弱势”群体,在被“挤压”的生存状态下,极易形成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的心态,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状态长期积累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不利。而精准扶贫在经济和民生保障上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在对贫困者心理的疏导上,也将逐步建立其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3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面临两方面难点,一在于“贫”,二在于“准”。首先是如何判定“贫(贫困人群)”,即符合怎样的条件和标准才算贫困;其次要解决“准(精准)”,即如何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和机制,对各种类型的贫困人群做到精准施策,确保脱贫。“贫”是工作的标的,“准”是过程中的要求。认清这两个问题是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前提和基础。围绕“贫”和“准”,本文认为有以下难点:
3.1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易出现偏差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哪一部分人群(符合什么条件和标准的人群)属于金融扶贫对象,需要对其进行扶贫脱困。确定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对象不确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选取在条件、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仅从家庭年收入多少进行考量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不完全科学和适用。贫困人口并不一定都适于金融扶贫。比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致贫因素如无法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政策兜底来解决。另外,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即使有强烈脱贫意愿,但因为既没有前期信用积累,也没有产业、固定资产抵押,往往也不是基层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仅考虑到收益和风险因素,不给基层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松绑,信贷资金投放给较为富裕的农户或者企业的现象就不能避免。这些都导致扶贫目标的偏差。
3.2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不健全
在广大贫困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前些年撤乡并镇等区划调整和国有银行业绩考核等多重因素,一些国有银行撤并了县级支行,农信社撤并了一些乡级网点,导致信贷服务主体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却不涉足农村一般资金供应,致使它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也仅仅是政策保险,扩大保险业务范围的顾虑多、动力小。担保机构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还不多,为数不多的投身其中的担保机构在和银行、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往往条件苛刻。
3.3金融精准扶贫的配套措施不足
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给贫困人口投放贷款,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贫困人群能够自食其力,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真正摆脱贫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然而,我国的金融精准扶贫往往多注重资金的“贷”与“收”,现有涉及扶贫的金融产品单一,其他配套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够,特别是广大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针对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4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欠佳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和边远地区,那里还缺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信息化联通手段,加上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且农村征信体系和金融法制尚不健全,都给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有些农户把扶贫贷款资金看成是国家给予的补贴资金,而且认为不需要归还。
4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
在了解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4.1科学确定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
明确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明确扶贫的对象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的基本状况,在生产资料占有、家庭收入、劳动能力、认知水平、从业技能等多方面,分别制定标准和条件,结合金融精准扶贫的特征要素进行综合评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在人群区分上,把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纳入政策兜底范围;把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进而纳入金融精准扶贫的范围。在手段上,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明确金融扶贫对象时,将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通过云端服务器形成大数据,再利用智能识别功能,依据设定标准、条件,准确锁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通过实现工作的数据化、手段的信息化来完成扶贫对象的选定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和工作量,为进而确定相应的扶贫方法、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后续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4.2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我国各贫困地区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形成具有特色的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垄断格局,形成以农信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小额扶贫贷款公司及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机构要着重增加并下沉贫困地区的营业网点和ATM,使信贷服务主体到位不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在传统的对粮棉油收购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进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它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来进行,将其作为增加直接服务基层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小额扶贫贷款公司投入到金融精准扶贫大潮中去。
4.3创新发展金融精准扶贫的措施
要想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创新,既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金融单位出台政策给基层机构和人员松绑。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纳入对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的考核。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主要包括: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网点建设,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政府主动增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对接,例如,财政出资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整合保险、银行等机构的金融产品,探索建立“政银企互保”等多种合作形式,既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动力问题,又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推动各金融机构跨机构、多领域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也要在政策上向金融精准扶贫倾斜。国开行和农发行要发挥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移民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商业银行特别是涉农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专项工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加大扶贫信贷投入,扶持生产和就业。金融机构的内部考核也有侧重,比如提高基层机构和信贷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4.4创造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
我国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金融法制尚不健全的问题急需解决,确保金融扶贫工作在合法合规和有序健康的轨道运行。
增强贫困人口的信用意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进行观念教育,培养诚信意识,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综合多方面信息,以乡村为单位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分别对农民个体、农村、乡镇进行信用评级,并建立诚信档案,在贷款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倾斜。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借贷双方权利。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纳入法律规定的范围,同时也将借款者拖欠贷款等不良行为的惩治措施逐步写入法律,逐步采取强制措施。同时,金融精准扶贫监管机制要与奖惩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方法新、实施效果好的金融扶贫项目,及时给与鼓励和奖励,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结束语
金融精准扶贫是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脱困而采取的有效对策之一,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减少贫困、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起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努力创新金融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在整个扶贫事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造血”功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