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资源共享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共享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共享原则

第1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一)本意见所称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共同责任,是指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的主要责任主体,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辖区内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包村工作队是直接责任人,各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的共同责任机制的主要责任人,经办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三)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国土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城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公安、监察、发展改革、财政、经贸、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公路、水利、工商、电力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把好审批关口,共同遏制违法行为,及时做好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查处工作。

(四)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下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上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二、职责分工

(五)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督检查辖区内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通过将所辖行政区域分等定级,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组织国土资源所、村建办、林业站、包村工作队以及村干部等加强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动态巡查,对本辖区内新发生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发现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联合执法队对该违法建设进行。

(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查处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行为,应积极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对违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予以或取缔;同时,负责辖区内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的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乡(镇)的动态巡查工作进行督查。

(七)城建部门负责对规划区内违法建设的巡查执法,会同乡(镇)人民政府开展拆除违建等工作。

(八)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执纪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监察机关和国土资源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的要求,依法依纪追究违法建设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九)公安机关负责对群众举报涉嫌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和国土资源部门移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违法当事人立案侦查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为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工作提供保驾护航;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违法当事人应按照110接警和出警规定赶赴现场协助执法并依法从严处理。

(十)工商部门负责对工商登记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对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占用农用地设立企业的,不得给予登记。

(十一)农业部门负责对占用耕地进行固化地面(剥离耕作层)的畜牧、家禽、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场所建设等涉农项目破坏耕地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对存在违法用地行为的涉农项目不得批办,不得发放农业补贴基金;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对非法占用耕地涉嫌犯罪案件的耕地破坏情况进行鉴定,并参与对违法用地复耕的督促和验收工作。

(十二)畜牧兽医渔业部门负责牵头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对在畜禽养殖禁建区内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的查处工作。

(十三)林业部门负责对使用林地项目的前置审核,未获得《省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或《林业部门初审意见》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办;对非法征占林地、毁坏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对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公路部门负责对在省道两侧15米、县道两侧10米、乡道两侧5米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进行查处,乡(镇)人民政府及国土、城建部门予以配合。

(十五)水利部门负责对河道水利设施、河道两侧堤岸内预留土地实施监督检查;对占用河道两侧堤岸内预留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不得批准使用。

(十六)供水、供电单位应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非法采矿项目不予办理用水、用电手续,已供电、供水的要主动清理;在接到乡(镇)人民政府、国土、城建等部门告知属于违法行为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停止供应。

(十七)发展改革、财政、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协同做好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的执法查处工作。

三、工作制度

(十八)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联动机制,由政府统一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经常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共同遏制和查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

(十九)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案件早发现制度,组织包村工作队、村干部开展日常性的动态巡查工作,确保巡查不留死角,及早发现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村干部发现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后,应立即制止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后续处置工作。

(二十)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制度、工作协调制度等,进一步明确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开展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行动,坚决遏制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行为。

四、责任追究

(二十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未能按本意见第五条至十七条规定履行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责任,或者对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工作不支持、推卸责任等,县人民政府将对责任单位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

(二十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人民政府对乡(镇)人民政府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或对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通报批评:

1、各乡(镇)人民政府因组织不力,对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处理,对相关部门的查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推卸责任甚至阻挠、限制查处工作的。

2、行政村未在3日内发现并制止本辖区新发生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对其违法行为未能制止且未在3日内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没有配合相关部门查处违法行为的。

3、国土、城建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职责造成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4、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的工作人员等行为,接到报告后没有依法处理或未在规定期限内依法立案调查的。

5、供电、供水部门接到书面告知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停止供电、供水的。

6、省、市垂直管部门派出机构对县政府的诫勉谈话置之不理的或拒不执行的。

(二十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人民政府对乡(镇)人民政府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或对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效能告诫:

1、各乡(镇)人民政府因组织不力,对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处理,经诫勉谈话后,对违法行为仍未在规定期限内组织整改的。

2、行政村未在2日内发现并制止本辖区新发生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对其违法行为未能制止且未在3日内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没有配合相关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导致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3、公安机关对妨碍、阻挠、围攻、殴打依法进行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执法的工作人员等行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制止,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符合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案件未在规定期限内立案调查,导致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4、国土、城建等行政执法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查处职责造成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事实继续扩大的。

5、供电、供水部门接到书面告知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停电、停水,造成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案件情节特别严重的。

(二十四)行政执法人员,对应当依法移交公安或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的,由监察部门或检察机关依纪依法查处。

(二十五)在一个年度内,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对新发生的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违法行为不立即劝阻并向乡镇政府报告,且达到以下情形的,由原聘任单位依法给予解聘:1000人口以下行政村漏报或瞒报2起;1000人口以上行政村漏报或瞒报3起。

五、其他

第2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论文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3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信息采集;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631-02

政府信息化的实现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一场政府改造运动,如何让拥有最大资源信息量的政府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是一个集合了观念、体制、技术、管理、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1]。如何在地市级电子政务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就是为了提高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那么需要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对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2]。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于通过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模式满足G2G、G2B、G2C电子政务业务需求及完善决策信息支持的需求,减少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重复冗余,避免多个部门采集信息口径不一致,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才能让政务业务处理和政府决策更科学更高效[3]。

政府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部门每天都会产生很多信息资源,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能、办理业务和事项中随时都需要依托这些信息资源,并且又会产生新的政务信息资源,它的存在和分布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大部分的政务信息资源会随着政务业务的开展不断产生和变化,这是一种与相关的动态信息资源。因此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体现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性,建立以业务需求为依据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机制,以满足协同业务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4]。

2 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对被共享的信息、信息资源、用户和为信息资源共享活动采用的方式这四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是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的构成及其功能的总和[5],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业务信息需求为导向:首先要了解政府部门对其他部门所需的业务信息的需求,要通过信息调查和任务分析来明确政府业务的原始信息和最终的附带产生信息[6]。

2)唯一的信息采集源头:为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减少不同政府部门对信息的重复采集行为,按照信息采集源头唯一化原则,政府指定某个部门为唯一采集单位,并将信息共享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3)唯一的信息产生路径:业务产生的信息顺序经过了了上游业务部门和下游业务部门,路径的唯一化原则表明各部门职能明确,职能设置没有重叠。

4)一次性的信息输入和最大化的输出原则:根据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动情况,最大可能的在政务系统后台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整合,最终可让公众能在政府系统前台一次性提交信息,并且可以顺利获取最大化的反馈信息[7]。

3 实证研究

襄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整合了襄阳市所属的襄城,樊城,襄州,东津,高新,鱼梁州,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隆中13个县市区的所有职能部门,由首页、新闻中心,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公众互动等板块组成,是实现从数据共享、到信息共享、一直到所有的政府资源共享的统一平台。如何把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襄阳市的做法是成立一个电子政务信息管理中心,打破部门垄断,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襄阳市信息交换平台,在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上开展业务,实现网络资源及政务数据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减少并尽量避免政府其他部门设立他们专用的不同标准的网络平台,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投资和行政费用。

襄阳市建立了“规划、论证、立项”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由电子政务信息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技术保障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标准统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共享、运行协调、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

如上图1所示,电子政务服务中心首先对各部门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提炼、分析和审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得到业务信息关系图,为了减少不同部门对信息的重复采集,政府要首先指定政务中心为唯一的信息采集机构,并把所需的信息共享以便其他职能部门下载。信息流动通过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确定业务活动的上下游关系,根据信息共享需求和使用权限让信息自由的流动。面向企业和公众,实行政务公开,通过政策法规,公开政府部门职责、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等,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运用电子政务系统汇集的大量政务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应急指挥等提供支持,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能力。完善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政务工作的监督机制,推行全市各项审批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化,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利用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政务部门之间的公文交流、办公事项的协同处理,增强政务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4 结束语

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最终还是要通过政府管理机制、工作机制的突破和技术的革新,才能使政府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和整合,使群众能够清晰便捷的了解政府的工作流程,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加强主人翁意识并提高对政府的认同感和服务监督[8]。当然由于市级政府部门的传统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成本及职能部门的设置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完全信息共享,我们将在今后继续探讨和改进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薇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研究[J].电子政务,2005(14).

[2] 姚国章,林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4).

[3] 何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4] 郭琪.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3).

[5] 吴鹏,苏新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中的电子协作支持模式[J].情报科学,2006(6).

[6] 周德群.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8(4).

第4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化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起草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办法》)。下面对起草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所组成,首先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其次是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划,导致了普遍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我市同样面临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互联互通不畅,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从信息安全、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于消除重复建设、推进政务协同,实现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除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投入。科学规划设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可实现政务数据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布及高效交换,避免数据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可提供丰富应用系统公共组件,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提供支持,最大程度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

(2)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依托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能实现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普遍共享,政府自身应用的协同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等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减少中间环节,大幅提高办公效率。

(3)提高运行质量,增强公共管理水平。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对比、汇聚、共享,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精细化水平。

(4)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可显著提高对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公开,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政府信息资源,还可促进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建立规范的制度机制,能有效消除部门利益纠葛和部门制度不一造成的障碍,可统一应用系统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交换效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

1.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动力。

建设市级的制度规范,能够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地位,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持续性。可避免部门自发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内部效率提升),将注意力集中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形成开放、良性互动。

2.消除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障碍。

由于缺乏市级的制度规范,一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举措与其他制度规范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制度上的障碍,无法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3.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规范。

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规定,使信息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区域与部门间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独立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交换系统等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各不相同,无法互联互通,为全市范围内的进一步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造成障碍。

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考虑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考虑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又要紧密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我市电子政务现实情况

我市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处于国内较先进行列,各领域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1.建成国家A级标准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云平台,现已连接各区市和230多个市直部门,支撑公交、交通、旅游等政务应用系统40多个。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八个区、市(开发区)和2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政府网站连续十二年位列全国地级市前20名。设有三大功能版块,五个用户频道,英、日、韩三种外文版,日均访问量近10000人次。

3.电子审批系统涵盖52个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部门,其他独立审批系统全部与电子审批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市级与区县实现事项协同审批。

4.是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全国首批9个试点市之一,共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站点2893个,建成“省级规范化站点”8处,创建了“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处于省内领先行列。

5.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实现同一数据中心管理,全市近90%的人员被纳入系统。劳动力管理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四级实时联网,发行、启用社保卡98万张,参保人员持卡率达到98%以上,系统应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领先的电子政务应用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迫切需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以及部门利益纠葛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我市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认为政府信息共享就是政务信息的公开,只要把一些政策法规、政府新闻到政府网站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服务、轻内容”的意识,专注于昂贵的设备、先进的架构以及充裕的带宽,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利益驱动为信息资源共享造成障碍

各部门难以舍弃独占信息资源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要么不断强化自身在共享机制中的地位,要么有意识地抵制或排斥共享机制的运行。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也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却难以产生明显的政绩,也使一些决策者对此不感兴趣。

(3)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由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基础数据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领域、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连接不畅,导致了高投入、低效用。各部门独立开展的数据共享,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交换效率低,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4)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不足。

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理念,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大部分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也没有找到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信息产品,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三)起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原则

制定我市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严格依据国家和省政策意见,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还要认真吸取最先进理念。

(1)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

我市已建成覆盖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及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公安、人社、民政等各领域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基本集中于市级及以上部门。鉴于此,《办法》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共享平台,并要求各区市统一利用市级平台,更有利于深度的全市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

水、电、暖,公交、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企业掌握大量服务资源,将这些服务纳入政府网站等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已实行多年,但是存在服务内容不多,深度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办法》时决定公共企业参照执行,以便建设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既肯定了义务主体范围的广泛性,又比现有的界定方式更为全面、科学,可以有效地规范所有的资源共享活动。

(3)注重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办法》充分考虑国家有关信息开放的政策,既关注政府效率提高,又关注公共服务能力,还注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办法》特别提出要通过共享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开放,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4)突出兼容性、渐进性原则

全市各部门已经建设了大量信息化系统,部分系统连接国家、省以及各区、市,有些部门之间已建设了独立的数据交换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建设中要兼容不同的系统、标准和协议,部门间交换可逐步迁移至市统一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面临部门法规政策和利益障碍,且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也应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随意采用一刀切式的硬性做法或规定。

(5)明确较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为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确定是政府办公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尽量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年度报告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明确在全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要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审核。

三、起草经过

(一)起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依据《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起草了《办法》。起草过程中参阅了《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宁政发〔2011〕91号)、《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政府令171号)、《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粤府办[2008]64号)、《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6〕143号)、《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管理规定》等,并吸取了《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体制_机制和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等博士和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论证:经过中心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2015年5月份,邀请我市信息化领域专家和重要部门电子政务主管人员进行论证。专家提出了加强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和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的审核,以便充分利用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杜绝重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反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意见。

(三)征求意见:2015年6月23日至2016年7月15日,征求40多个部门意见,获得并采纳的有效意见4条。

四、主要内容说明

《办法》共设7章,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共享,信息安全等内容:

第一章总则,界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主管部门等。

第二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定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的建设原则,界定了政务信息共享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原则。

第三章信息采集,明确了依法采集、一数一源的基本原则,规定信息采集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完整。

第四章信息共享,明确了拥有信息资源部门的共享义务,不同种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等。

第五章信息安全,规定了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达到的标准,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应负的安全责任。

第5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高职院校 教学资源 共享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48-03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可以广泛地传播高质量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高效、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已经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得到成功的建设和运行,并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应用的认识尚不够全面,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应用还远远没有成熟和普及。高职院校需要借鉴一些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经验,利用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高领域内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为最大范围的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服务。并在此过程中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迅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共享的观念,又限于经费、技术等方面原因,教学资源的获取与使用效率都较低,教师和学生基本只能依靠校内图书馆及有限的网站获取相关教学资源。另外,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使用也相对不平衡,很多高职院校给予学生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较少,学生又无法获取其他院校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也缺乏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意识,甚至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分享及下载都一无所知,这些导致学生往往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实质上就是通过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中来,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整合、传播、分配和放大,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等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发挥出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效能,在迅速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其办学成本,用有限的优质资源培育无限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因此,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有的封闭办学模式,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跨校际、跨年级、跨专业的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新能力,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促使高职院校持续、快速、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是有必要的。

二、大数据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教学资源的共享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大数据的到来使得高职院校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大数据的分析、挖掘、预测和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也给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个性化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高效、便捷地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找到最想要的部分,使教学资源的利用趋于智能化、个性化;利用大数据技术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广大师生的意愿和需求,以便于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达到既提高高职学生创造力、兴趣特长及实践等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终目的,又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能够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创新精神。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都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为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偏重于强调规范性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统一性,却往往忽视教学资源的个性化与创新,其基本的知识架构和体系与传统的教材之间差别不大,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设缺乏自身特色。职业教育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各个行业领域里工作在第一线的实用、专门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实践为中心。因此,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强调把与实践、操作等相关的教学资源贯穿于其中,通过实践操作来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库主要还是以文本、课件、音乐、视频等传统的素材为主,缺乏与技能训练相关的虚拟多媒体、实景展现、实操演示等资源。

3.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都是在自己封闭的圈子里建设的,各个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教学资源。但是,因为缺乏院校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同的高职院校就会出现建设内容和模式相同的教学资源等情况。大量不同院校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最终造成各高职院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并降低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价值和使用效率。

4.资源共享平台的配套设施落后。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硬件及软件等配套设施都远远无法满足当前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储存空间狭小,甚至仅仅依靠几台存储器来存储少量的视频及数据库,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容量大的信息资源储存空间以及高效、便捷的平台软件,很多教学资源更新很不及时,教师和学生往往只能浏览资源却无法高效地检索。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学资源的原始积累,却忽略了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这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最后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价值不高,可用性低。

(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间缺乏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大数据时代,实现院校间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是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使各个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加便利和高效,便于各院校之间的学习、合作和交流差距。但我国各个高职院校间尚未实现网络互联,也尚未建成一个专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由于缺乏一个专门的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各个高职院校就不能快速了解领域内其他院校的教学资源情况及发展动态,不利于更新自己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广大师生就无法掌握和学习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这都不利于高职院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应用。

2.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缺乏各个主体间的互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目的除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学习与借鉴,还应该实现各方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管理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等。而以上恰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共享服务所缺乏的。

3.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依然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共享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教学资源也缺乏统一的管理。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的部门分割现象仍然存在,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虽然形式上是属于国家所有,但在实际中却往往归属于部分院校甚至个人,这样就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分散、各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占有极不平衡的现象。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过多地重视自身的利益,尤其是教学资源比较丰富的高职院校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比较低,不愿与其他教学资源较匮乏的高职院校共享教学资源,或者只愿意将使用价值不高和使用率比较低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其他的院校共享。这样就不利于各个高职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整合。

4.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尚不完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出台一套比较完善、便于实际操作又行之有效的关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会进一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和良性运行,最终严重地影响到各个高职院校参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的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大体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范围广原则。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应该囊括各个高职院校的全部专业,其内容应涉及各个院校专、本、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全部专业的相关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形式建设方面,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应涵盖最广泛类型的资源,除了文本、图片、视频资源,还应建设体现最新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课程资源等。

2.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强原则。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除了具备基本的功能―― 可以查询、浏览、上传、下载各类教学资源并能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等,还应符合技术性强、简单易用的原则。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保证可靠、安全的基础上将共享平台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按照国家教学资源的标准设计要求,采用较为先进的动态网页设计脚本语言开发,做好平台对内对外的对接,给用户提供操作简便又扩展性好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的以人为本原则。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应以学习用户的需求为重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掌握所有专业的内涵与核心,以满足各类学习主体,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企业以及社会访客等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模式。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是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资源的教育和学习,而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模式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下,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共享平台的交流、互动相关功能,即时、便捷地进行一对一以及多对一的交流、互动和协作。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下,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状态,各个学习用户也可以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互动协作,这样就便于高效地解决相关学习问题及完成学习的任务。

2.自主、个性的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习用户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突出高职院校学习用户自主化学习的特征,为广大的学习用户提供全面而完备的教学资源。学习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及进度。自主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用户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习用户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自由扩展,举一反三,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需求、差异等,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习惯、基础、进度进行有针对性互动和协助并及时调整教学的计划和教学方法。在个性化学习结束后师生还可以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一步做出教与学的改进和调整,从而形成良性的教与学双向互动和促进,既高效地完成了教与学的目标,又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实现的关键技术。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需要以下几项关键技术的配合:

1.大数据处理技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的数据处理必然涉及数据的检索、获取、存储、分析、共享和展示等多个环节,教学资源的来源很多,资源数据的格式也各不一样,必须拥有成熟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下数据存储、挖掘和分析等工作的要求。基于云计算的云储存可以将教学资源的大量数据进行托管和存储;大数据挖掘包括算法服务管理、数据并行处理、调度引擎等支撑;大数据分析则通过运用Hadoop等数据处理分析工具在大量的教学资源中寻找有用的部分,最终实现基于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的教学资源数据的存储、挖掘和分析等服务。

2.泛在网络通信技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要做到即时随地为学习用户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源,就必须通过泛在网络通信技术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下的交互。泛在网络整合了互联网、无线网、电信网、电视网等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学习用户、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资源主体之间的联通和互动;可以使任何学习用户既时随地访问任何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

3.安全及识别技术。要加强安全防御技术及数据恢复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全方位安全和可靠性,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受系统故障及网络入侵、攻击的影响而时刻保持正常的状态。另外,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时刻都要接受大量学习用户的访问,因此对学习用户进行身份识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运用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学习用户的身份,简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流程并对保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安全大有裨益。

(四)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的实现。具体如下:

1.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一系列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收费制度以及一套包括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的科学共享机制,来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实施,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得以实现。

2.政府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共享协调管理机构,统一指导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协调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各个院校间的沟通。用具体的方案及管理办法约束、规范各个高职院校的行为,使各个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着眼于经济角度,还应考虑社会公共效益,促使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的实现。

3.高职院校自身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约束,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应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还应从我国职业教育全局发展角度考虑,真正树立教学资源共享意识,贡献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促使各个高职院校间的优势互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4.高职院校要从“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出发,丰富教学资源共享的内容和形式,坚持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并重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习用户的各异需求不断的完善、丰富、创新共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在共享的教学资源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扩大教学资源共享的受益群体,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的巨大效益,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沿着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昭斌,刘文芝,李金祥.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及实施[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6)

[2]陈万顺.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J].贵阳学院学报,2014(3)

[3]陈臣.一种大数据时代基于读者体验视角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搜索引擎[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6)

[4]秦晓珠,李晨晖,麦范金.大数据知识服务的内涵、典型特征及概念模型[J].情报资料工作,2013(2)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13BTQ002 )

第6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1 引言

为了将分散的优秀教学资源经过整合实现充分共享,发挥出优质教学资料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了此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解决方案。此方案由媒体资源和知识单元资源两大资源模块组成,媒体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教学信息的教学基本资源单元;知识单元资源主要包括名词概念、实验、研究成果、试题、习题、案例、答疑资料、课件、名师公开示范课等以教学为目的的资源。以期为教学提供丰富优质资源支持,同时为教师构建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参考和交流方便。校园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重在教学实际应用,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服务支持平台。

2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的组成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是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高速的网络系统平台基础上,着重于软件开发和资源共享,由多媒体网络课程模块、多媒体课件模块、各种考试试题库模块、多媒体课件制作资料库模块、优质公开课视频共享开放平台模块、学生选课分组模块、作业提交批改模块、网上考试模块、在线Q&A(question and answering,问与答)模块和教学信息模块组成。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总体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整体结构为层次树形拓扑结构。各模块按其内容、功能特点和要求,分门别类系统地设计制作成相应的功能子平台,以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来进行平台软件开发。

3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功能设计

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

3.1 教学资源功能设计

主要课前导学案、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相关网络课程、优质公开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优秀学生作品和课后习题等。学生可通过计算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地浏览平台网站中相关的资源模块,复习课堂教学内容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自主地选择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3.2 问与答功能设计

为了实现方便有效的师生在线提问、解答,结合本校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来开发适当的师生在线交流平台,所有师生都有和自己对应的登录账号,此账号用于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所有模块的登录验证。互动功能设计主要实现在线Q&A。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可通过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的在线Q&A页面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同时任课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在线Q&A模块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①音频方式:学生和教师可同时使用全双工语音交流进行发言交流,并通过使用混音的功能,使参与答疑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听到所有的发言。②白板涂鸦方式:提问题的学生可在白板上任意涂鸦,其他学生都可看到白板上的内容,教师可以创建,清除白版,涂鸦等,也可通过截屏分发的方式来演示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或图形图像等。③文字方式: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文字功能进行留言交流。

2)在线Q&A模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交流的教学形式。①讨论模式:所有参加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权限相同,可以自由发言,轮流使用语音和白板功能。②主持模式:教师为主持者,学生为参加者,教师拥有所有的权限,并控制学生的发言,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授权才能进行发言和使用白板。③下载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使用录制功能,对本节课教学过程进行同步录像,生成视频文件,使错过实时答疑的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方式,下载相关的课程教学录像进行观看。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线答疑模块完全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体现教学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其教学模式的构建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内容,赋予了教学新的含义。我们在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优势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师生交流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块构建中的重要地位,使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师生交流得以多方位的实现,才能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优势,真正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效果。

3.3 作业提交和批阅功能设计

学生通过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查看本节课作业并完成作业的提交,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就可以对作业进行批改,之后以站内消息的形式把作业批改评价发送到每个学生的收件箱内。

3.4 题库及网上考试功能设计

全国各学校经典题型、历年高考题、本校模块测试题都录入题库平台之中,方便随机抽题,进行无纸化考试、自动试卷批阅、成绩统计和成绩分析。

3.5 动态信息功能设计

动态信息是平台的一个重要特色功能。师生都可以在平台上查看最近通知公告,有效快速的实现消息广播。

3.6 关键字搜索功能设计

随着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中的资源不断增加,需要有准确、高效的搜索功能设计来为师生根据关键词来查找相关资源和历史记录,达到重复利用优质资源的目的。

4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设计原则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的设计原则上要满足实用的要求,软件系统要符合软件工程技术规范,且有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性能稳定、可靠、便捷。

4.1 统一性原则

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首先做好总体规划工作,从全局和长远考虑进行系统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数据库结构、程序结构等,从而保障系统整体上的统一。

4.2 资源内容充实原则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应围绕教学这一主题使其内容丰富,具备大量的各种学科资源,以满足不同年纪学生的需要以及个别化学习的需要。这样,学习者访问本平台可以有足够的内容供其选择,有利于学习者专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平台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4.3 服务教学原则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在介绍学科知识体系,提供教学参考资料,相关习题集和相关链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突出本学科的特色资源主题。

4.4 操作便捷原则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设计开发时,一是版面结构简洁明了,平台导航清晰;二是操作方便,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和恰当。同时要有帮助和问题列表。

4.5 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严格遵循J2EE技术规范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同时预留有未来发展空间,使平台具有高度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能够随实际需要而不断丰富完善。

4.6 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设计为平台提供可靠、稳定的运行保障,并保障平台数据和信息安全。

5 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

评价

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完善和配合课堂教学;各门课程之间、校际间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观念更新,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变革。由单向的“教”与“学”变为多向的“教”与“学”,“教”与“学”都得到扩展;由传统的受局限的师生交流变为随时随地的多元化的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研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思维的多样性和能力的培养;支持开发形式多样的网上教学资源,提供集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辅导资源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是集实时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上教学资源系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8.

[2]徐丽琴.基于Web多媒体资源库设计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3-4.

[3]杨玲丽.网格环境中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应用,2008(8):5.

第7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机构库 资源共享 开放存取 OAIS OAI-PMH

[分类号]G250.74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严重阻滞了学术交流的发展,期刊价格的升幅远远超出了机构图书馆经费预算所能承受的范围,图书馆只能在有限的经费中削减订购,而出版商为了保障自己固有的商业利润不断提高期刊价格,这样图书馆期刊购买经费与出版商利润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国际上实现开放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开放获取期刊(OA Jour-nals),被称为“金色道路”(Gold Road);另一种是通过作者自存储(Author self-archiving)将个人研究成果存储到开放获取知识库中,被称为“绿色道路”(GreenRoad)。

开放存取的发展,加之web技术的进步,机构库得以迅速发展。机构库基于开放存取理念而建立,作为开放获取运动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机构库在保存机构的学术成果、求得成果内容永久的揭示与获取,增加学者个人、单位和院系研究的可见性,替代商业出版社的垄断出版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作者、用户、大学和课题资助者及图书馆等各方都有好处,成为网络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外许多机构都在进行知识库的建设,许多国家和研究机构也制定各种政策扶持机构库的研究与运作,包括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全球的机构库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今机构库已经成为图书馆研究的热点,并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主角。

1、机构库简介

1.1 机构库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机构库的研究和应用很多。但是对机构库的概念上仍存在分歧。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只是研究的视角不同而已,对机构库本质内容的定义大体是一致的:机构库是对特定范围内的知识资源进行搜集、组织、数字存储、管理,并最终将其中绝大部分资源对任何网络用户免费共享的知识库。

1.1.1 机构库发展现状 2000年惠普公司斥资1800万美元,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ion oftechnology,MIT)合作开发DSpace;200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行政官员和该馆馆长布兰宁(Joseph J.Bra.nin)在探头开发远程教育体系时,提出建立俄亥俄州立大学知识库,以保存该校师生员工的数字资源,这成为机构库最初的雏形。2002年11月DSpace正式面世,机构库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并朝着全球知识共享的目标迈进。

目前全球机构库建设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著名机构库登记机构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机构库已经增加至l 256个,记录数据达上千万条(12 616 668),如图1所示:

机构库发展迅速但是发展却不平衡,根据著名机构库登记机构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五名的是:美国(266),英国(131),德国(99),日本(64),巴西(63)和西班牙,加拿大(48)。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发展相对落后,如图2所示:

2、机构库共享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2.1 机构库构建中存在着隐患

全球机构库的数量迅速猛增,许多机构都在积极筹建机构库。但是在建库的过程中,各机构正处于独自竞争发展阶段,旨在建立适合本机构的知识库。短期来看,这对于机构库的发展,机构库的质量提高都大有益处。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构库现在的构建存在着隐患:各机构建库标准不统一,相互协调不足,加之技术等因素,很难实现各机构库的联合共享,这样必然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不益于机构库的长期发展。在机构库的构建中,必须始终强调其共享性。

2.2 开放存取的必然要求

机构库源于开放存取的发展,机构库是基于开放存取理念建立的。所以机构库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存取的目标――共享。这样才能和一般的学科库相区别,发挥自身的优势。机构库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机构的特点和需求,真正实现为机构服务。但长远来看更要注重共享,尤其是跨机构共享,这样才能利用整合最新的资源,进一步推进创新。

2.3 机构库发展趋势

现在的研究热点多聚焦于特定机构库的构建之中。如机构库质量控制,长期保存问题等。但机构库发展的趋势无疑是更好的共享、更广范围内的共享,终极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联合共享。

3、机构库共享原则

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信息资源共享的一般原则,在机构库共享中同样适用。

3.1 信息资源共享的一般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可以将其概括为“5A理论”,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原则。所谓自愿原则是指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者主观意志和主观行为的自觉、自主、自为和自律。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原则。只要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者,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体系中就都具有平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则。它是指所有参与者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彼此之间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利益,并由此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

3.2 机构库共享原则

3.2.1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机构库共享中的首要原则,根据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定义,所谓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它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的实质和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对于机构库而已,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这样才能避免数字资源早期建设的“以己为政“的错误,防止重复建设浪费。在机构库中,在信息资源数字格式,质量标准和使

用的获取技术上等,都必须遵从通用的标准,这样才能在不同机构库之间,甚至在其他的资源存储系统中实现一个互联的共享网络体系。

3.2.2 可持续性原则 机构库发展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这是机构库共享的前提。可持续性原则源于第38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持续发展”。第38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机构库共享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共享不应只是一个即时理念,而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共享。必须保证资源的长期保持,实现机构库的持续性共享。

3.2.3 系统性原则 机构库的共享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共享牵涉到共享的多方参与,要用系统的观点,协调各方利益。系统性原则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只有在系统原则的指导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享。

4、机构库共享阶段研究

机构库共享的终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同机构库之间及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联盟。从机构库共享程度出发,笔者将机构库的共享发展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竞争性独立发展阶段,机构库间相互共享阶段,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阶段,遵循OAI协议的全球共享联盟阶段,如图3所示:

4.1 竞争性独立发展阶段

在机构库发展初期,各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本单位的机构库,主要关注本机构的资源数量及质量问题。共享目光基本还没有涉及到机构间共享层面,仍停留在本机构资源的共享整合。

我国的机构库发展大多停滞在这个阶段,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机构库(HKUST)、图书馆情报学开放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机构库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达到共享的基本要求。

4.2 机构库间相互共享阶段(遵循OAI协议共享)

机构库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步入正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机构库的作用,各机构库都有寻求相互共享的需求。这种共享,可以是库内容的共享,也可能是库构建及管理经验的共享。由于都为机构库,在遵循OAI协议的基础上,能较快达到这个共享阶段。

现在国外的机构库发展比较迅速,在美国,印度等国家,有许多遵循OAI协议共享的成功实例。如印度Kharagpur的理工中心学院,就利用OAI互操作协议,实现了中心学院和7个学院分校的共享。

4.3 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阶段(异构数据高度集成)

机构库间实现了共享,资源虽比较丰富,但仍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各机构库间是无法获取的,需要从其他数字资源库共享(如学科知识库,高校数字档案馆)。机构库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尝试实现与与其他数字资源库的共享。由于机构库和其他数字资源库在构建标准上有很多不同,共享的实现有一定难度,在技术上与标准上都会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在遵循OAI协议的基础上,这个共享阶段是可能达到的。

由于资源格式标准不统一,实现联合的共享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攻破。根据现今的资料,笔者未能找到成功的实例。仅有的也只是把其他资源库的资源转载到新建的机构库中。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立医学院,就尝试过将已有的图像资源数据库转载到机构库中,但对于技术实现细节,没有详细的说明。

4.4 全球共享联盟阶段(分布式高度集成共享)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机构库的共享还必须整合因特网的宝贵资源,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开放存取,实现最大意义上的共享,形成全球共享联盟。

作为机构库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外许多机构库大学团体,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如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在一个名为Archime'de的项目中,就提供了分布式高度集成共享的技术实现框架。里面使用了新的OAI―PMH2互操作协议,并提供了索引和搜索的框架(Ll-us)及GPL许可协议,用于实现不同标准资源格式的互联网分布共享。其中涉及较多技术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全球共享联盟阶段的前景是光明的。

5、机构库共享模型构建

机构库的共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机构库内容的搜集、录入、管理、共享利用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相互协调。同时机构库共享必须在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实现长期的可存取性。因此,笔者基于OAIS参考模型与OAI-PMH共享协议,搭建了机构库共享模型。

5.1 OAIS参考模型

1995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请求下,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CCS-DS)开始开发一个旨在对数字资源的存取标准和长期保存规定概念和参考框架。CCSDS的这一工作导致1999年5月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OAIS)参考模型的雏形公布,这一参考模型针对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和维护的档案系统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OAIS参考模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保存功能,它包括摄入、档案存储、数据管理、存取和分发。

5.1.1 OAIS的环境 OAIS观点认为,一个OAIS是一个置身于生产者、用户和管理者之间的一个存档体系,如图4所示:

・信息生产者:是指提供用于保存信息的人员或客户端系统。

・管理者:是指那些制定数字档案馆系统全部政策的角色,它的唯一职责是通过制定政策控制档案的有效管理。管理者不参与日常档案业务操作,日常档案管理职责由数字档案馆系统中的管理功能实体完成。

・用户:是指通过与数字档案馆服务交互,发现与获取对数字信息感兴趣的人员或客户端系统。

5.1.2 机构库功能模型在OAIS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机构库功能模型,其中包括6个功能实体和3种信息包。(见图5)。

提交功能:提交功能模块负责接收机构成员提交文献的信息包(SIP)。

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日常的数据长期存储的操作过程。

电子文献归档:电子文献归档模块负责将各种数据化信息存储在保存系统中。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负责监控各个模块的运行。

保存规划:保存规划模块负责制定机构库功能模型的保存策略。

存取功能:存取模块具有负责允许用户检索所需信息的功能,同时附有权限认证与管理功能。

5.2 OAI-PMH互操作框架

OAI-PMH元数据收割协议(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是一种独立于应用的、能够提高资源共享范围和能力的互操作协议标准。它具有操作容易、开放性,采用XML与HTrP等开放标准,相容性高等优点。

OAI-PMH提供了一个基于元数据收获的与应用无关的互操作框架,如图6所示:

在OAI互操作框架中,OAI―PMH定义了两个角

色:数据提供方DP(Data Provider)和服务提供方sP(Service Provider)。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通过OAIRequest和OAI Response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服务提供方通过OAI Request从数据提供方中获取元数据,数据提供方对来自服务提供方的OAIRequest做出响应,并以OAI Response格式向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一个服务提供方可从多个数据提供方处获取元数据,而一个数据提供方可向多个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数据提供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在实际中,SP与DP可以是不同机构,也可以属于同一机构,因为大多数机构既是服务提供者也是数据提供者。

5.3 基于OAIS与OAI-PMH的机构库共享模型

机构库的长期可存取是实现共享的基础,在充分了解机构库资源长期存取框架OAIS的基础上,结合OAI-PMH标准协议就可以实现机构库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如图7所示:

在机构库共享机制模型中,机构库之间构成了一个共享联盟,在遵循OAIS参考框架与OAI-PMH协议的前提下,实现了机构库之间资源的共享。当提交者将文件提交到机构库存储系统中时,系统以SIP形式提交内容信息,包括元数据信息与内容信息实体,在所提交的SIP得到确认后,管理者根据保存规划(存储内容开放期限、提交内容标准与政策等)对所确认的SIP进行存储,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与描述性元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维护,然后通过DIP根据用户查询指令响应结果集。每个机构库作为全球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机构库共享技术标准接口OAI-PMH协议中的一个数据提供方(DP),当用户通过服务提供方(SP),例如OAIster等提供的统一检索界面发出搜索请求时,服务提供方的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重组,建立索引,将采集的已经处理好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通过统一检索界面返馈给用户。

在基于OAI-PMH协议的机构库共享机制模型中,无论是作为数据提供方的机构库,还是作为服务提供方的搜索引擎,都必须通过注册服务器进行注册,机构库在注册成功并获得分配URL地址之后,才能元数据及响应回答服务提供方的请求,服务提供方在注册成功并获得分配的URL地址后,才能组织和管理元数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构库的资源共享。

第8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京津冀;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51-04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层次整合成为必然要求。2015年5月31日,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邀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7所职业院校和21所医院、企业参与了联盟建设。联盟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全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优质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校院合作、社会服务和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对接,为京津冀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1]。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在l生职业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突破区域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教育资源集群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性的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3年,该区域晋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承担起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拥有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与医疗资源,教育、医疗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然而其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悬殊,区域教育、医疗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内教育、医疗如何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构建更高的契合度,实现提高区域内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摆在京津冀面前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京津冀区域教育、医疗合作与协同发展起步较早,但成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政壁垒的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积极性低的掣肘、协同效益显现周期较长的顾虑等。新时期,应不断加深对协同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选取6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天津1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河北4所,分别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开设护理、药学、检验、影像、中药、康疗6个专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财政金融、制药技术、食品药品、机电设备等类别的19个专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涵盖高职医药卫生大类7个专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学类3个、护理类2个、药学类2个、医学技术类4个、健康管理与促进类3个、康复治疗类1个、食品药品管理类1个。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布局和人才供求关系,设置护理、医学营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内的13个专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机电设备类、市场营销类和公共服务类等8类17个专科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类、卫生管理类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7个类别12个专业。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现状

师资力量是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可以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2]。各院校为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在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队伍,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校生师比为15.47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12.07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9.101,如图1所示。几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5%,其中,天津医专为45%、邢台医专为38%、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达50%。天津医专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为3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29%、邢台医专达6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广泛开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均达到了30%,天津医专高达83%。同时,坚持校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采取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见图1。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现状

各卫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包括成人护理、护理学基本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母婴护理、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实务、药物检测分析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0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分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和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省级精品课9门。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w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二)校际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联盟内的各院校教学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缺乏,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障制度,各校对于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积极性。

(三)资源开发主体及类型单一

教学资源开发多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实现校企共建,且在资源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在数量上,优势专业资源丰富,小专业及新开办专业资源较为匮乏;在类型上,文本类资源相对较多,媒体类资源相对较少,如动画、微课、幕课等在线课程。

(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同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资源的后续维护也相对缺乏,造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明显。

四、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策略

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构建本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满足卫生类高职教育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卫生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推动其他领域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应用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前提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使之能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实现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要在不断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同时避免教学资源盲目性与重复性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联盟内教育教学的互联、互通、共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之前,应该首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监控机制和评估标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成立责任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因此,由联盟内各院校推荐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为委员,成立隶属于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的教学资源联盟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并在经委员会评估通过后方可在联盟平台上进行、共享。

(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1.优势共享原则

京津冀卫生高职院校,因服务环境与服务方向的侧重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对于那些在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院校,应成为此类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其他院校也可以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经委员会评估合格后上传至联盟平台,从而实现各院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协作互补原则

对于不具明显优势的相同学科或专业而言,联盟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对于此类教学资源则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委员会则应充分做好协调工作。

3.权责共担原则

为了保障联盟院校及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经济等利益,充分调动院校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平台经审核后上传的所有独立知识产权资源都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根据劳动附加值赋予相应价值,联盟内院校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可以根据约定采取免费、互换、付费等原则,同时产权单位或个人承担资源原创的责任。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内容

构建区域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下,其实质的内涵建设核心即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课程及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构建网络课程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3]。京津冀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各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到统一建设的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联合开发建设在线优质课程及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授课地点和时间限制,供广大师生自由学习,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课程及资源的建设[4]。

京津冀各卫生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与课程实际情况,将各院校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学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共享课程模块,再以建课单位为依托,建立班级管理,建课院校学生以实际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其他院校学生通过网络选课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访问量与使用量给予建课单位相应补贴。

2.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的生师比有所差异,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改变教师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以设立联合教授,使专业带头人和学科紧缺教师成为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教师,根据预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在区域学校之间流动授课,缓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5]。推动院校之间优质人力资源共享,鼓励各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积极推进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

3.课程认证共享建设

在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推行课程认证和课程学分互认,相同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认证管理办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准则,打破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刚性要求。由委员会专家依据《课程认证管理办法》评估认证课程。

各卫生职业院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试行学分互任和转换,不同高校课程选修经过认证的并通过考试所得学分能够得到京津冀联盟高校的认可。学生学习网络共享课程并达到一定要求,通过本校认定后,也可转换为本校相应的课程学分。

参 考 文 献

[1]韩庆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37-38,42.

[2]梁旭,张凝宁,郝晶晶.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133-136.

[3]刘新业.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交互共享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39-40.

第9篇:资源共享原则范文

关键词: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5-02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组织及信息系统内,将有关的文献资源提供给系统内的各用户,按照互惠互利、相互补充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活动。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必然趋势。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和江苏工业学院组成,全国第一个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教育园区。常州大学城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开放办学、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的重要课题之一。

高职教育园区各馆现状及文献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一)各馆硬件条件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内6所院校已经全部入驻,且6所院校分布紧凑,两两相连,园区校际之间互相开放教育、文化、服务设施,不搞人为封闭阻碍;园区内各院校均配备了海量存储设备,且网络可以实施互联,通过光纤已经形成单独的城域网;各个院校的基本设施已经全面完成,而且各院校均建设了新图书馆,面积均在2万m2以上。

(二)各馆文献资源现状

高职教育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的整体收藏水平不高,文献收藏完备程度偏低,外文文献收藏总量明显不足,文献收藏存在着重复收藏等不合理现象,文献整体利用率偏低。

(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将常州最先进的大学教育园区作为高职基地,希望将常州高职基地建设成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江苏省文献保障体系(JALIS)已经将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献资源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充分体现了常州大学城“城”的理念,提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集成优化,实现课程互选、教师互聘、设备互用、图书互借、实验互开、信息互通”等教学资源全方位共享目标。

专业不同,馆藏分布不同 园区内各院校专业类型各不相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是教育部的重点专业,服装表演则已成为省内少有的特色专业;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侧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模具、汽车、电气等强势学科;工程学院形成了以化学工程、生物制药为重点的学科分布;轻工学院面向市场办学,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轻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等特色专业。馆藏结构不同,具备资源互补条件。各馆文献资源收藏各有侧重,并初步积累了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文献资源。通过有效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各取所长,可以满足整个园区的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地理及技术特点 6所院校分布紧凑,两两相连,且通过光纤互联构成了城域网,为通借通还以及文献传递提供了有利条件;各馆使用的图书管理软件均是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且已经升级为统一平台,为今后的统一检索、联机编目、通借通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要从全局考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计划与分阶段实施”的建设方针,逐渐形成各馆建设和完善特色数据,大型数据库、电子资源按照“统一购买,分散存储”的原则,建立起基于网络环境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并建立起各种文献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系统。

各馆作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如专业特色、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结合原有基础合理调整馆藏资源结构,优化资源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功能的联合体。

该联盟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地域集中、条件相似、特色鲜明等优势,积极探索并努力建立文献资源自建共享和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新机制,在图书、期刊征订和采购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工夫,坚持精选品种、优化结构、控制数量、满足急需的原则,保障所购文献资源具有系统性、前沿性、专业性,在满足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需要的同时,兼顾一般。最大限度地盘活文献资源,共同建设文献资源,努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

该联盟在省教育厅、省图工委的领导下,在JALIS业务领导和指导下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自建共享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按计划分阶段实施。

(二)建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虚拟总馆

虚拟总馆是指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将各个物理上相对分散的图书馆联合形成一个以“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特点的有机系统,见图1。

由于高职教育园区内各馆都已经建立成独立的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总馆、分馆模式或者中心馆模式已经不太现实,因此,可以建立起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总馆。通过建立虚拟总馆,园区内各读者可以通过统一检索平台,检索统一书目数据,实现资源的无缝联接。

(三)成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统一书目中心

联机编目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远程信息处理及资源共享活动,是不同地点或地区的图书馆之间联合起来,以减少重复劳动、共同分担日常任务的编目工作方式。联机编目是网络系统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需求。网上各馆在编目时,通过统一规划和分工合作,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来完成自己的作业,同时向其提供各自的馆藏信息,构造统一联合目录,为统一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输奠定物质基础。

因为园区内各学校均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各成员馆在文献编目时均遵循统一规则,编目完成后将书目MARC传至统一书目库,这样读者在OPAC进行统一检索时,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文献分布情况。

(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对于一般各馆经常使用的数据库,各馆可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采用“统一购买,分散存储”的原则,即对外,园区内各图书馆以联盟的名义,采用联合购买的方式,购买数据库的城内使用权;在存储方式上,可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以及存储和维护能力,分散存储在各自馆。这样,节约了资源经费以及维护经费,以最低的成本购买了最合适的资源。

对于各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可以按照分布存储、统一检索的原则,即各馆分别将各自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存储于本地服务器中,然后通过IP认证等方式来实现对城内各院校的开放。在检索软件上,可以考虑采用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的“文献资源一站式查询系统”。该系统突破了异构一二次文献数据库访问上的障碍,提供统一的检索、结果界面,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使用这些数据库资源,一次检索就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统一共建原则。6所院校应该在省教育厅、省图工委的支持下,将图书馆管理系统统一升级成统一平台,将六所院校的书目数据进行整合,实现读者对图书的统一检索、通借通还。各成员馆必须对各自的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特色馆藏的收集。各成员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各馆文献订购计划,降低各成员馆之间的文献订购重复率,保证各馆文献收藏的特色。各成员馆应坚决地执行经过讨论协商后的订购计划。

第二,统一平台原则。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必须通过统一平台来进行访问,读者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图书及电子资源查询。

第三,统一规范原则。园区内各馆必须统一管理系统、统一编目规则。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原则以及各自专业背景特色采购文献资源后,按照编目规则上传、保存数据,逐渐形成中央书目数据库。通过这种方式,借助计算机网络对书目进行实时检索、编辑与利用,真正做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家输入,大家利用”,从而实现书目数据的共享共建。

第四,服务性原则。文献信息的共建,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以服务、方便用户为最高原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通过E-mail、传真及直接上门查阅。

结语

通过将园区内各成员馆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满足日益激增的读者需要,使读者通过统一资源检索平台能快速、高效地得到需要的资源。

资源共建共享必将改变传统图书馆工作模式,在文献采购模式、方法等方面将产生变化,电子资源采购将采用联合采购为主的方式,各馆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都将共享。通过统一平台上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向用户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从而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真正体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江新.浅谈常州大学城数字图书馆的共建模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57-59.

[2]李宏荣.专业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6):110-113.

[3]虞俊杰.论学科馆员与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98-100.

[4]郭文杰.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化运营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