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是信阳农林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制药、水产、林学、食品、植保、茶学、动物科学类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仍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少,验证性实验占主导地位,缺少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及使用的实验大纲缺乏专业差异性;学生多,实验设备少,老师同时指导多个班级学生的多个实验项目;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参照实验教材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操作,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现象、结果分析不透彻或没有(甚至有些学生互相抄袭),实验教学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变革。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1根据专业特色和实践需求优化实验内容
目前我校有7个学院20个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同专业使用的教材相同,开设的实验项目相同,项目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章节中,忽略了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及操作技术的不同需求,忽视了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和实践需要修订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模块优化。
2.1.1优化基础实验
针对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如茶学、林学、水产养殖等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实验内容以凸显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基础实验为主,对知识的掌握重在理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以此为基础的应用。例如植物中抗坏血酸的测定实验,让学生自己选取实验原料如橘子、苹果、猕猴桃、青菜等进行分组比较实验;酶活性测定实验,将学生自己口腔内的淀粉酶作为实验对象;取口腔黏膜细胞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实验等。这类实验内容既激起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又避免了同学间实验结果的相互抄袭。课程的兴趣性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动手能力和参与度。
2.1.2优化综合性实验
针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考研和工作对实验操作需求程度较高的学生,如食品科学、植保、生物类等专业学生,实验内容以具有复合性、覆盖面广的综合性实验为主。如将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酶活性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蛋白质浓度等验证性实验合并为“鸡卵类黏蛋白的制备及活力测定”。这种合并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透析、层析、离心、分光光度法等多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更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2]。
2.1.3优化以自主设计实验为主的开放性实验内容
这部分内容大多数都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教师需对拟订的实验方案、选定仪器设备等内容进行核实和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并予以实施。如实验内容“蛹虫草固体培养基中虫草素提取、纯化和药用功能的研究”,没有明确的参考教材,需要学生团队合理分工协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再与专业指导教师商讨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经老师认可后科学合理地实施实验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既能锻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3]。
2.2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2.2.1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普遍的措施是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实验手段、方法以及后续的实验评价等全面对学生开放[4]。相对于传统的常规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更能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但根据实践经验来看,现阶段的学生基础、教师队伍、实验资源条件也决定了常规教学模式是不可完全替代的,只有在上述各方面条件都很完善时,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才能发挥实际效果[5]。否则,可能会使本已紧张的实验教学资源更加紧张;随着实验的开放,难免让学生误以为实验课不重要,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将常规的集中式实验和开放式实验相结合。因为前者有利于训练学生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严谨的实验作风,为后续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2.2.2丰富开放式实验内容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要求,遵守实验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原则选择开放性实验内容[6]。一是开放综合性选修实验:由生物化学教研组统一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修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的内容、时间、指导老师等信息都统一录入实验教学平台,学生根据专业需求和兴趣选修,每个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数不固定,最低选修6个项目就可以获得学分。二是开放毕业设计实验:根据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设于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已对所学专业有了明确认知,完全可以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准备,提早进入实验室。结合我校本科生导师制规定,相关导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基础,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估测并全程参与指导,以达到更好的实验结果,并对前期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三是开放学生自主创新项目: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意项目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我校王德芝教授为首的创业团队曾参加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罗山县东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胶囊菌种工厂化生产”获得国家银奖。该团队的成员大多是经常于实验室内开展有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是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的有效平台。
2.2.3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
生物化学实验常常会接触到一些易燃易爆、强酸强碱类药品,倘若操作不当就可能引起巨大的危险。因而学院在原有《信阳农林学院实验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和补充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地点、所需药品、相关大型贵重仪器提前进行书面预约申请,并签订责任书,经实验教师签字并报学院审核批准后,才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并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如实登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相关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和仪器的维护。
2.3加强实验团队建设
首先,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的容综合性、应用性和前沿性,要求比较精通该领域的专业教师来指导实验,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新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建立和完善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目前我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不同领域的研究型人才加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并为教学人员积极创造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继续深造的机会,以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逐渐形成一支由实验理论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相关科研教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技术精湛、指导性强的实验教师队伍[4]。其次,充分发挥专业社团骨干成员的协作作用。我校专业社团建设已很完善且成效显著,题为《“专业社团+企岗实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曾获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特等奖。专业社团除开展正常的社团活动以外,部分骨干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进行实验准备、科研辅助、仪器保管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可以弥补实验人员及专业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满足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求。同时,学校出台鼓励政策,给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老师相应的课时补助,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实验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G4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0-02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化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学好生物化学及掌握好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基础。我院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几大类生物物质的定性鉴定、定量测定、分离纯化技术,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严格的工作作风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加强对理论课中某些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
实验考评是研讨教学规律、检查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重要依据[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4]。基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指导思想,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传统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几乎都是以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首要依据[5],以致学生对实验课定位不清晰,实验操作过程中欠思考而过分关注实验报告撰写和实验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如果只以批阅实验报告给出课程成绩,难以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6],难以考核出学生实际水平,从而不能准确评估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更不能真实的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对实验课程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书面实验报告,对实验实施过程的追踪也是考核学生态度是否认真,操作是否规范,实验原理是否清晰,动手能力是否真正的得到了锻炼等的重要手段。我院生物化学实验体系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已不适用。
二、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也是整体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考核体系能够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教学,提供信息反馈,从而推动学风和教风建设。因此,建立实验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发挥考核体系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主要以实践环节为主。实验成绩的考核,应该能全面、客观、公平地反应学生的实验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全面考评体系的建立
我院生物化学实验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面向生命科学学院全体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实验》,该课程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组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基于此教学目的,拟建立如下考核体系: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50%、实验操作25%、平时表现25%。此体系既考虑了学生在实验中实验操作能力和态度的不同,又兼顾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能力。
二是面向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课《生物化学大实验》,该课程由4个综合性实验构成,每一个综合性实验涵盖了多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涉及多个实验原理,操作时间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拟建立的考核体系为: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30%+实验报告占70%,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形式书写。此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更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能力以及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
(二)学生实验档案的建立
实验课程开始时,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实验档案,严格追踪实验过程,准确评判学生的平时成绩。对每一个实验班的学生建立一个实验档案,课上通过检查实验预习报告的书写、实验操作、出勤、实验记录的书写、实验结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做到客观评判学生的平时成绩,合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实验报告书写方式改革
书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学生用所学基础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7]。生化大实验课程包括的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每个大实验包括多种生化技术,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更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个综合性实验相当于微型毕业实践题目,因此传统的适合于基础生化实验的实验报告书写方式已经不能反映出实验操作者的综合水平,对此我们改变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报告书写方式,与科技论文书写要求接轨,要求学生按中文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8],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论文材料的组织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英文写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的评价
在我院秋学期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2~4人一组,每班6~8组,共8个班开设实验。建立学生的上课表现档案,严格追踪实验过程,通过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操作、出勤、预习报告的书写、实验记录的书写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生物化学实验的总成绩。经统计,各班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进一步证明本考核体系比较合理。
春季学期生化大实验课程上,4人一组,每班7组,共5个班开设实验。开学初,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出勤等建立实验档案,据此给出学生平时成绩;通过评价学生的论文给出学生期末成绩;再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生化大实验的总成绩。经统计各班成绩按照正态分布。综合分析5个班的成绩情况证明该考核体系不仅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高校实验教学实践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考评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8]。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只要我们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就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跟得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赖小玲,陈华絮,肖生鸿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生物学杂志,2007,24(3):68-69.
[2]韩洪波.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方法研究与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6):125-128.
[3]杜朝昆,龚明.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理科教育,2003,(1):59-66.
[4]韩寒冰,刘杰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128-130.
[5]盛玮,高翔,查岭生.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55-256.
[6]刘香利,郭蔼光.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65.
1运动生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轻视实验
当前高校体育院系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验课不重视的观念,产生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体育院系自身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有关,在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上,长期处于欠账状态,导致实验仪器设备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仪器的更新率低,有些实验室十年内没有现代化的新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有些体育院系为了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采购了一些比较先进和昂贵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仪器设备并未对本科生开放。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新的选的仪器设备未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只能以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来开展实验教学,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对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有很大的打击。二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包括体育院系领导在内,认为专业术课才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对理论课,包括实验课比较轻视,认为学好专业术课就行了,对理论课的学习不重视,更别提附属于理论课的实验课了。
1.2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实验教学计划,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为6~8学时,且在总课表上并未作出具体的安排,只在实验教学分课表上有所安排,这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利。一方面不利于集中开展实验教学。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提倡学生进行选课以修满学分,这管理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但学生的流动性也很大,出现学生不能到齐实验课堂的情况,使教师很难进行全体学生的实验教学。二是实验学时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熟悉主要的实验仪器及其操作方法,与运动生化实验教学的出发点相矛盾。
1.3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运动生化实验内容安排中,验证性实验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实验为验证性,如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尿蛋白的测定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占的比例太低,而创新性实验接近于无,这对我国提倡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利。验证实验的实验效果几乎与演示实验等同,不但实验的主要内容陈旧单调,且实验的方法也较呆板。学生每次做实验时,不管实验内容有多少,实验时间都为2课时,进行实验时学生和老师基本上按部就班地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主动的,而是基本上按教师的布置在进行,能应付已经不错,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
2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2.1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应向学校争取实验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每年或每隔三五年应采购新的仪器设备,淘汰旧的仪器设备,以使实验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各体育高校的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应考虑将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设为独立授课的可行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是依理论课的陪衬,自然降低了其重要性,但事实上理论和实验课不能作为依附关系而存在,因为二者皆为培养合格全面的体育人才服务,都是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两者相辅且相成,各有各的侧重点。最后,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选修课程安排时间集中上课,并以小班授课为主,以避免因学生选课较多而带来的人数不齐现象,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取得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增加三性实验(综合、设计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中不能只有验证性实验一统天下,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前人实验成果,应体现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以响应国家提倡的创新性教育,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使实验类型的比例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将理论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安排在验证性实验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国内外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发展的走向,吸收国外最新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对新兴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仪器设备要进行介绍和学习,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和现代化,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进而提高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2.3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一、化工类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缺少实验教学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脂质和生物膜)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2)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控。(3)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和调控。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地完成这些授课内容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实际讲授中教师的讲授进度往往较快,知识点多,学生反映生物化学知识理解难、记忆难,部分同学甚至对该课程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设置实验课程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但受到学时限制,我校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未安排实验课时,主要依靠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难、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针对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
生物化学的优秀教材多,目前各高校主要选用的参考教材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周爱儒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二版)等。这些教材理论体系全面、概念解释详细,涉及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但教材难度较大,不适宜化工专业学生选用。在目前已出版的生物化学教材中,尚无专门针对化工类专业教学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结合我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选用张爱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作为教学主要参考书,该教材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篇幅适中,但该教程应用实例较少,更是缺乏与能源化工、化工生产的应用联系,与化工专业的适应性较差。
(三)学生不够重视,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与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相比,由于生物化学为化工专业任选课,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高。另外,该课程记忆理解的内容较多,与传统的化工专业学习中计算、推导较多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对记忆抽象、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和代谢网络出现畏难情绪,多数学生单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学习这门课程,缺少自主学习环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化工类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适合化工专业特点的内容体系
进一步明确我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修订化工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保留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下,对部分章节进行整合、删减和简化,突出化工专业的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在化工、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及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例如,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对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章节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对糖、脂质、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可与《有机化学》中对应章节相融合,在本课程中对其结构、理化性质的讲解进行补充即可。对于与化工专业联系紧密的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则应重点讲解。例如:酶这一章可突出酶工程在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维生素的酶法生产、燃料乙醇的生产、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在糖代谢这一章中可突出糖代谢及其调控理论在乙醇合成代谢途径、甘油发酵、有机酸发酵、丙二醇发酵等化工产品生产中的应用[2-3];在脂代谢这一章中将微生物的ω氧化代谢和石油的分解联系起来,介绍利用微生物的脂代谢分解海上泄漏油和微生物探油采油的新动态[4]。根据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来优化教学内容,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辅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5-6]。例如:蛋白质、核酸及酶等章节可采用三维立体示意图,动态展示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便于学生对各类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理解;动态生物化学板块,采用动态模拟物质的代谢变化过程以及制作代谢网络图,有利于将抽象复杂的微观过程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另外,制作优良的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缓解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除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外,还应利用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课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可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ppt、参考教材等教学材料,以及生物化学的习题库、试题库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们下载学习;特别要为学生提供经典的生物化学实验视频,弥补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帮助,同时开展网上答疑,解答学生的疑问,反馈上课的情况。2.进行开放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除了教授给学生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外,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能力提升成为“生物化学”课程吸引学生选修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理清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搭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出学习要求,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改变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状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课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7],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8-10]。生物化学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扩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教学目的之一。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试为主,将难以起到引导和监督学习的作用,使得学生只关心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考核方式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要改革原有的生物化学考核方式,可采取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文献查阅整理、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记入总评成绩中。例如,课堂讨论部分可由教师依据教学的进度,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与化工专业相互交叉的文献,通过课外文献阅读和总结,课内开展专题讨论的方式,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学科和行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1 运动生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轻视实验
当前高校体育院系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验课不重视的观念,产生这种不正确观念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体育院系自身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有关,在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上,长期处于欠账状态,导致实验仪器设备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仪器的更新率低,有些实验室十年内没有现代化的新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有些体育院系为了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采购了一些比较先进和昂贵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仪器设备并未对本科生开放。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新的选的仪器设备未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只能以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来开展实验教学,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对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有很大的打击。二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包括体育院系领导在内,认为专业术课才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对理论课,包括实验课比较轻视,认为学好专业术课就行了,对理论课的学习不重视,更别提附属于理论课的实验课了。
1.2 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实验教学计划,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为6~8学时,且在总课表上并未作出具体的安排,只在实验教学分课表上有所安排,这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利。一方面不利于集中开展实验教学。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提倡学生进行选课以修满学分,这管理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但学生的流动性也很大,出现学生不能到齐实验课堂的情况,使教师很难进行全体学生的实验教学。二是实验学时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熟悉主要的实验仪器及其操作方法,与运动生化实验教学的出发点相矛盾。
1.3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运动生化实验内容安排中,验证性实验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实验为验证性,如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尿蛋白的测定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占的比例太低,而创新性实验接近于无,这对我国提倡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利。验证实验的实验效果几乎与演示实验等同,不但实验的主要内容陈旧单调,且实验的方法也较呆板。学生每次做实验时,不管实验内容有多少,实验时间都为2课时,进行实验时学生和老师基本上按部就班地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主动的,而是基本上按教师的布置在进行,能应付已经不错,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
2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高校体育院系主管部门应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应向学校争取实验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每年或每隔三五年应采购新的仪器设备,淘汰旧的仪器设备,以使实验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各体育高校的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应考虑将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设为独立授课的可行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实验教学是依理论课的陪衬,自然降低了其重要性,但事实上理论和实验课不能作为依附关系而存在,因为二者皆为培养合格全面的体育人才服务,都是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两者相辅且相成,各有各的侧重点。最后,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选修课程安排时间集中上课,并以小班授课为主,以避免因学生选课较多而带来的人数不齐现象,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取得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增加三性实验(综合、设计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中不能只有验证性实验一统天下,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前人实验成果,应体现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以响应国家提倡的创新性教育,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使实验类型的比例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将理论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安排在验证性实验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国内外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发展的走向,吸收国外最新的实验教学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对新兴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仪器设备要进行介绍和学习,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和现代化,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进而提高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2.3 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关键词:三段式;任务驱动;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德育《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第一门德育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职业指导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促使学生产生R抵耙等贤感、激发职业兴趣、建立内心专业职业归属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的实践,将”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是个有效的尝试。
一、对“三段式”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法的认识
“三段式”课堂教学是在第三轮课改基础上针对中职德育课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三段式”就是将中职德育课堂分为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三个阶段。
“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以任务(范例)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二者的融合为“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在教学的三个阶段,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而科学地整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
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思考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要将方法论与课程论进行咬合,使得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师生都能得心应手。该教法的运用尤其要注意几点问题:
1.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中职各个学校的专业不同,对于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同的学校、专业理应根据本专业及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外资源的整合,这种资源的整合也为教师和学生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三段式”模式,构建和完成规划任务提供了便利。
2.一项任务、三个阶段的有效融合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看似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阶段划分,但是其中的主线明晰,以一个终极任务的完成为教学目标,既要呈现出递进式的教学模块,又要紧扣主题,分散而不离析。其操作方向由下表可窥见一斑:
第3课 阶段任务表:
第2单元 第3课 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
第一阶段 子任务一:调查家庭中和本区域的医疗资源,形成文字资料和PPT文本。 终极任务:
挖掘我的护理优势资源。
第二阶段 子任务二:合作探究“家庭状况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第三阶段 子任务三:调研“国家医疗改革及护理行业发展动向”,并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分享。
三、《职业生涯规划》“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实例---“我的职业我做主”
1.任务设计背景
对于卫生护理职业学校刚入校的学生来说,她们对未来职业道路还很迷茫,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专业认知还较少,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从事的是医生的职业。因此了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措施,设计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是很必要的。
2.“三段式”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了解我的专业和职业”子任务活动。第二环节设计“制定职业生涯发展措施”子任务活动。这是整个课程任务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担当好总设计师的角色,调动学生的隐性能力,为第三个环节的生成做充分准备。第三环节“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简单制作和展示”。
3.课程任务具体环节
1.环节一:“了解我的专业和职业”
在这一环节的任务设定中,笔者将学生的合作小组分为两个任务项,专业调查组和职业调查组。职业调查组主要的活动任务是体验调查护理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阶段。专业调查组的活动任务则是在校内学长和老师,探求护理专业学业阶段、学习任务等。
2.环节二:“制定职业生涯发展措施”
环节二是教学中的重点,本环节通过教师设置任务情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任务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师生对重难点的突破。此环节教师设置了三个活动任务:
任务一:了解自己。
任务二:措施制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中职四年学业计划与措施。该部分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探讨:在校学习期(2年)、顶岗实习期(10个月)、考证及毕业期(1年)。在第一环节的专业调查成果基础上,学生们对四年的学习内容和专业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进一步指引下,小组同学的互动讨论中,这部分重难点将迎刃而解。
任务三:职业树绘制。
这部分涉及护理职业的中远期规划,在第一环节的职业调查成果基础上,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职业树绘制的形式,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展望自己美好前景,建立学习动力,完成该课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3.环节三:“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简单制作和展示”。
这部分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品《职业生涯规划书》。组内规划书的格式一致,在内容上体现个体差异。既完成了小组合作终极任务,又不忽视个人创造力,并将小组成果进行信息分享,便于师生的互动评价。
任何教学方法与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中职德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理应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发多维教学资源,打造精品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投入 角度教学法 问卷调查 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化学 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并采用以角度教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探讨的教学方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法的交叉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1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关键所在
我把教学当成最大的乐趣,并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既是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也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关键所在,学生将这种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转移到所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上。教师付出的劳动越多,代价越高,说明对学生就越尊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从2003年起,我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来收集完全量化的反馈资料,该调查表由“教学态度与教学热情”等23项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分五个等级: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表格后附书面征求意见及建议,以便让学生提供更具体的看法和意见。每年上完《基础化学》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表评价。由于我在教学实践中付出了劳动,因而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及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自己连续两年来对临床医学本科2003级7班和8班,2004级1班和2班共221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自己教学态度和热情认为很满意的占95.63%,满意的占4.37%,而认为一般的、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0%。对自己总评价认为很满意的占79.79%,满意的占20.21%(见表1)。同学们评议说,“黄老师是一位具有现代气息的高素质教师”“自读书以来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教学责任心极强,对教学的负责和热情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敬业精神很强烈”“对教学倾心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院有关领导的首肯和许多教师的称赞,2004年被学院评为首届右江民族医学院模范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学理论的探索,自己不但在教学上更加走向成熟,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学们在给我的书面评价意见中说,“枯燥难懂的内容经过黄老师的组织、分析,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你让枯燥的化学变得异常丰富”“讲课很有吸引力”。 表1 2003年与2OO4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对23项教学效果指标
2 多种教学法的灵活交叉运用,生动活泼,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备课阶段,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参考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一些幽默的词句和一些有趣的事例,力求讲课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从同学们书面反映的信息看,他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教学水平高”“授课一流”“讲课棒极了”“都喜欢听您讲课并认为能听您讲课是一种快乐”“课堂气氛活跃,有幽默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想听这门课”。同学们还认为该教学法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记忆,机械记忆即强记对某些内容有时是必要的,但容易遗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就是逻辑记忆,尽可能将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有趣的、生动的记忆[1]。例如,运用手势演示,形象地传授知识,以便加强学生的立体概念,大大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作手势,逼真地显现形态和结构,有时可使学生终身难忘。笔者在讲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时这样比喻:整个分子就好象一个人,其中乙二胺如同人的身体,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只手、另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条腿。整个分子结构就好象一个人正在做游泳时蛙泳的姿态,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对所讲的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印象极为深刻,并留下永久性的回味。
3
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并通过科研充实和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可为科研立题提供线索。而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几年来,我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写出了《谈备课》《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如何上好医用化学课的一点体会》《提高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初探》《民族医学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全身心投入,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等,其中,《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广西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和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所发表的论著和成果有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得到区内、国内本学科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在医学化学的应用、探索和教学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被国内同行认可,引起同行专家注意并认为有应用参考价值。2004年我参加学校理论课教学竞赛并荣获二等奖。
此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医用化学实验训练的继续和延伸,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现在我们试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可以面向全校招收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我们化学专业导师组,均招收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同时,近年来,我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厅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有一定的经费,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积极吸收被录取的优秀本科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实验。通过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撰写论文等探索性工作,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参与撰写和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20篇[3]。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使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有多篇学生的科研论文在广西大学生化学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奖。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医用化学实验兴趣,反过来又促使大学生重视医用化学实验课而认真学好,同时对教师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还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面向本学科前沿领域,获得最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广阔的思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启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初步的科研能力。表2 2003年与2004年学生对“作风严谨,教书育人”指标的评
4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们这样评价:“教学中注重渗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典范。”从表2的反馈信息更能看出我的教书育人的突出成绩,优良率(很满意+满意)高达97.74%。
联系医用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医用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常以故事的形式,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成就和思想,以此来感染激励学生。例如,在讲授电离学说时,讲道: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年青时提出了电离理论,但被当时瑞典社会斥之为“荒唐的小学生”,他在国内得不到支持后很苦闷,后来投书国外诸多名家,觅求知音,其中有门捷列夫、迈尔等。出乎意料的是有的是冷淡的回答,有的竟如石沉大海。最后,由于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荷莆的热情支持和崇高威望,终于使电离理论闻名遐尔,人们几乎全部接受了这一理论。阿累尼乌斯也因此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阿累尼乌斯曾拒绝应聘到国外当教授,甘愿回国到斯德哥尔摩当讲师,后来当了教授、大学校长和诺贝尔研究所的所长[4]。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学习阿累尼乌斯勇于探索科学真理,坚定信念和不怕冷嘲热讽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5
通过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非常注重通过在每次课中、课后及时收集和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对量化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①指标得分排序。将23项指标按得分大小排队,以了解本次授课最值得发扬的地方和特别需要注意克服的地方。同时,通过对各年指标顺位的变化了解自己教学能力方面的变化情况。如“板书简明、整齐”指标多年常排在最后一位,从而为自己指明了最薄弱的环节。②各指标各评价等级的人数及构成,即对各指标满意的程度。通过对不同年份同一指标各评议等级人数的差异作秩和检验,可以知道自己教学上某个方面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我在教学法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显著。但是,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决心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海峰,黄锁义.浅谈提高医用化学课教学质量[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4):630.
[2] 巫光宏,何 平,詹福建,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23.
关键词:预习 自学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五、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