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兽医疾病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兽医疾病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兽医疾病的概念

第1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疫病预防;免疫监测;防疫规范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84-1

随着目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一些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成为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杀手,全世界普遍采用预防接种作为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当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之后才能够产生保护力,而这种保护力的产生往往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方面、动物方面、接种方式方法及时机选择、饲养管理以及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因素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对免疫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接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滴度或效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免疫效果,因此从监测即时抗体水平或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动物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或某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变的尤为重要。

1免疫监测的概念

免疫监测是通过免疫血清学的方法对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的测定,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检验免疫成效的一种技术方法。血清学试验是运用敏感、特异的手段来检测机体针对微生物的抗体应答。这种可引起机体发生抗体应答的微生物可以是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是因注射疫苗而诱导的,也可以是无致病性的微生物或者机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的一部分。目前应用于动物血清定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主要有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病毒中和试验( NV)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在这些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个准确性、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的检测技术,其特点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目前我国兽医部门日常动物疫病监测首选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2免疫监测的重要性

2.1 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预防重大疫病爆发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的增高,畜禽流动和引种工作的频繁,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够快速掌握本场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变的至关重要,稍不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猪场暴发疫病,损失惨重。为了控制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猪场管理者应严格而又认真的进行疫病免疫检测。

2.2 加强猪场免疫监测,减少免疫失败发生

目前绝大多数养猪场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在养殖生产中使用疫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免疫效果不理想,甚至接种了疫苗后猪群仍然暴发该疾病。猪场人员应对不同阶段的猪进行定期采取血样,采集的血样尽量广泛而具有代表性,送到有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相关部门(如各地县级或市级畜牧兽医站)作出科学的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决策。通过动态采样监测了解猪群中到底有哪些疾病的存在,同时掌握检测出的疾病感染程度,什么时间、什么疾病感染了哪个阶段的猪群,这样才能因地制宜适时而正确的选择疫苗接种的种类和接种疫苗的时机,同时也能够掌握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就是经过疫苗接种后摸清了某些疾病的抗体水平的高低、群体猪的抗体效价的均匀度、疫苗的保护率和保护时间。对于出现抗体滴度不合格的猪,应及时给予补免,从而避免因免疫失败再次感染该疾病的可能。

2.3 指导猪场的群体防疫准则,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受母源抗体和自身抗体水平高低、免疫时间、免疫方法、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是否合适,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时间,上次免疫时体内的残留抗体水平决定再次免疫的时间,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每年免疫监测情况适时加以调整修订。一味照搬别场免疫程序,或连年不变的做法难免会失误,进而引发疫病的流行。因此,不能教条地仿效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只有以根据本场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这一切都是依赖于抗体水平的监测。

3总结

第2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1中美兽医教育体制的差异

由于中美两个国家在兽医教育的体制上的根本不同,国内有些人对美国兽医学博士学位的定性和理解比较混乱。我国的兽医学教育设置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大部分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极少能够了解美国的职业兽医博士学位。因此,国内很多人,甚至有些专业人士也认为美国DVM与国内一样为本科学历。其实在国外博士学位有很多种形式,包括研究性博士(Researchdoctorate)、职业性博士(Professionaldoctorate)、荣誉博士(Honorarydoctorate)、专业博士学位(Licentiate)等。研究性博士和荣誉博士大家较为熟悉,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农学(兽医)博士(Ph.D.)就属于研究性博士。美国的DVM和人医的M.D.均属于职业博士,专业博士学位仅仅在欧洲少部分国家存在。在美国,DVM和Ph.D.一样都隶属于研究生院(在英语中Graduateschool并没有研究的意思,这也是国内命名的错误造成人们认为研究生院只有Ph.D.的误解)。兽医学院招收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畜牧、生物、生物化学等,4年)的学生(图1)。这里国内对兽医预科教育(Pre-veterinaryeducation)也有一些误解,兽医预科教育并不是一个学位,兽医预科生只是修满一定课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攻读生物学学位的本科生,修满兽医要求的课程后也是兽医预科生(相当于我国的双学位学生),被兽医学院录取几率会更高。这些学生都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面试等严格的选拨,才能进入兽医学院攻读DVM。许多学生在进入兽医学院之前在动物医院做1-2年的助理或兽医行业相关工作,以取得相关经验,所以兽医学院学习DVM的学生很多已经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兽医学院的入学竞争相当激烈,兽医专业在美国是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报考与录取比例大于10∶1。兽医学院DVM是淘汰制度,如果课程总分低于70分会被淘汰,要求重读一年或者退学。兽医学院的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临床训练,并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才能拿到DVM学位。若需要经过兽医专科训练,还另需3~4年学习。Ph.D.一般为5年,主要进行实验室研究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总的来说,DVM和Ph.D.在学制和选拔的过程相似,但是两者相互独立,在培训内容和最后考察方式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博士学位,在研究生院是并列关系[2]。

width=303,height=402,dpi=110

图1美国学制结构图

注:来源于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

2中美兽医培养目标的不同

我国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低,过去人们认为兽医工作者只需要了解和解决畜牧养殖业的常见疾病和问题,并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和预防的合格兽医师,且局限于大动物,特别是使役动物(牛、马)和食用动物(奶牛、猪、禽类),以畜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2]。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伴侣动物和一些稀有宠物饲养数量的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兽医人员需要参与动物疫病诊断和防控,还要承担动物检疫、人兽共患病的控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不仅确保动物健康,而且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3]。美国培养的兽医学博士并不是仅仅要求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成为工匠一类的角色,同样承担着推动临床兽医学的发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中的角色,是实践和研究的承接者。培养的DVM深入学习分子生物学、比较医学和兽医学的发展过程、内容和最新进展,同时具有较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很多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在4年的DVM学习后继续3年的实验室研究,获得DVM/Ph.D.的双学位,主要专注于研究理论和技术在临床科学上的应用。我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时很多临床研究的发现是后续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基础医学发展,例如在人医的癌症研究中,也是先在临床研究中通过相关性分析首先发现患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存活时间更长,后来发现治疗糖尿病药物也可以通过干扰能量代谢来抑制肿瘤生长,从而开创了后续对肿瘤代谢的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但是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忽视导致临床兽医学对基础研究的贡献不大。

3中美兽医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

理论知识的融通式与孤立式教学。中美兽医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清楚,在此仅举例说明。在教学内容上,国内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和临床联系起来,病理、生理、生化、免疫等基础学科都自成体系,按其自身的逻辑进行教学,专业课程很少涉及到基础的原理。在国外,更多以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线索,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后,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远超过了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很多都是前沿的研究进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教学没有材的原因,很多内容都是来自文献和老师自己的总结。以简单的尿酸结石病为例,我国兽医教育在本科大二的生化课程仅仅很少的提到了尿酸的代谢,在大四专业课程兽医外科学涉及结石尿结石分类时会提到尿酸结石,教学的内容相对分散而且浅显。在美国教学时以犬尿酸结石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该病研究的过程以及犬尿酸结石在临床上具有品种偏向性,以此推断该病是遗传疾病。最初通过基因关联性分析,找到和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发现SNP附近的尿酸转运体的SLC2A9基因发生突变。虽然尿酸代谢后续过程中的酶均完整,但是由于肝脏表面的尿酸转运体无法工作,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形成结石。这种突变基因的保留是由于转运体基因和犬重要特性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相近,连锁遗传,在筛选动物特性的时候也同时将这种不良突变保留下来。类似这种为筛选动物某项生物特性而同时导致突变基因保留的现象也是灰马(Greyhorse)一些疾病的原因。在专题中,老师也详细的介绍了嘌呤代谢途径和治疗药物别嘌呤醇所作用的靶标和原理,以及手术和育种淘汰该基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专题,老师很好地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比较医学和外科手术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兽医学是本科教育,由于学时的限制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深入。美国兽医预科生学习的内容和我国兽医专业3~4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在进入DVM之前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且积累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进入兽医学院的都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因此能在DVM教育期间对各门学科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接触前沿的兽医学知识,将所学内容和疾病联系起来。

积极主动式与被动灌输式教学。中国教学是被动式教学,如在介绍疾病时,通常由疾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按顺序逐一讲解。但是在疾病诊疗的实际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症状,需从症状和病因分析入手,再针对性的选取诊断方法,根据诊断结果最后确定是何种疾病,这和我们教学的过程相反。缺少诊断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国兽医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兽医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案例分析,也就是所谓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老师给出案例,来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提出诊断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鉴别诊断和分析能力。例如案例分析课程中,老师会详细地介绍病史、症状和基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告诉学生每种诊断测试的价格。学生需要使用规定的“钱”向老师“买”诊断测试的结果,再独立诊断疾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减少疾病诊断成本,避免过度医疗。这些能力对兽医临床医师都非常重要。

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内很多临床教学仅让学生站在老师身后观察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疾病的分析和诊断当中去。在美国的教学动物医院,治疗室和医生的办公区分开,学生分科室轮训学习。学生独自负责接待畜主和病患动物,在治疗室收集病史,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随后返回到医生的办公区向医生汇报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花费大约15min左右提出自己的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可能疾病与治疗方案。老师会对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改,并进行解释。随后老师和学生再次进入治疗室对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漏掉的病史和临床查检结果进行确认,并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学生会按照老师修改后的方案完成后续的实验室检测和治疗。对于住院病例,病历和出院医嘱的书写,与畜主的交流均由学生完成,老师仅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修正,住院医师(Resident)也参与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此外,老师也会经常询问学生病例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每天结束前各科室的学生会和老师集中讨论当天的病例,有时还会需要学生阅读文献和做相关专题报告。牛、猪和禽农场的实习过程也类似,学生会独自或者跟随老师去发病的农场,在独自完成患病动物的剖解、取样和检测,分析并提出诊断和防治方案。学生没有固定的实习农场,一般农场在学校3小时车程内,学校提供免费的汽车供学生实习使用。

4中美兽医教育差异对我国兽医教育的启示

中美兽医教育在体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兽医教育有着世界较为完善体系,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借鉴美国兽医博士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兽医人才:中国缺乏具有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高素质兽医人才来推动中国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幸的是中国管理层和兽医教育工作者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兽医教育的差距,不断地进行兽医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中美联合培养执业兽医博士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推动我国高素质兽医人才的培养,改变我国兽医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提升我国兽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进一步改革兽医学教学模式,加强兽医实践能力的培养:兽医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兽医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均有很高要求的职业教育,这在客观上要求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室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我国兽医教学虽然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但彼此相对独立,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合格的临床教学医院,没有住院部供病例跟踪研究,没有足够的病例让学生实习,不能真正从“临床兽医”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并体现兽医本身特点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实习时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单位或实验室,或由学生自己找个实习单位,实习效果也常不理想。由于兽医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践性,我国兽医教育应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和应用型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加强病例教学环节。

(3)改革兽医评估体系,促使兽医教育健康发展:在美国,兽医协会对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资格每年进行审查,不合格的学校无法获得教学资格。我国首先需要对各个学校临床教学和应用性研究的能力设定标准,定期进行评估,作为学院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仅仅以院系老师发表文章的数目和影响因子高低为依据,从而保证教学质量[4]。其二,应提高学校老师的临床教学水平,对老师的评价多样化,需要让一部分老师专注于临床教学和应用性研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基础研究。其三,应该在兽医教育中引入淘汰制度,鉴于美国兽医学院严厉的淘汰制度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希望能够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选单独进行高水平教学,无法适应的学生则被淘汰后继续一般的教育。这样严进严出才能保证最好的教育效果。

第3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职 内科 教学

动物内科病是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动物内科病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主干学科,也是兽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动物内科病概念和理论较抽象,学生接受动物内科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结合兽医临床实际,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情况,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谈几点体会。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物内科病的兴趣不高,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由于动物内科病实践操作性不太强,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其次,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三是课程缺乏直观性,大多表现为抽象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学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要想改变对动物内科病学习的认识,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问题导向法。依据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问题,每节课在讲授之前提出与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问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和怎么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1.2组织课堂研讨。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研讨,老师要积极参与,在学习研讨中提出一些难点,让学生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分析问题更为缜密,并从中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学习心力衰竭内容时,可以引导同学们总结一下左心和右心衰竭各有哪些症状。

1.3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对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很有帮助。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关心学生,拉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学生尊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加强教学方式改革

2.1尽量选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动物内科病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就要设计一些感性问题,揭示动物内科病中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掌握。选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课堂上一味由老师讲、学生听,不仅气氛沉闷,而且学生容易走神。启发式教学方法能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既复习学过的知识,又为后续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2理论知识与临床实例相结合。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内科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如讲到瘤胃积食时,可以联系临床上瘤胃积食的例子,提出引起疾病的原因;讲到有机磷中毒时,可以联系临床上出现的农药中毒现象及原因,加深印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启发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

2.3丰富实验实训场所的教学资源。为巩固和增强动物内科病理论环节的教学效果,培养理论水平高、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兽医工作者,可以考虑引进先进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引进各种常见动物的仿真模型,建设虚拟实验室、数码互动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基地,以丰富实验室教学资源并长期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去实验室,在直观形象的体验中强化学习和进步。

3.内科技能提高要循序渐进

动物内科技能训练重在经验积累,不可急于求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环节先通过理论知识解读,让学生理解各类内科病原理。实践环节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相应教学录像,然后由教师分析示教病例,进一步强化学生直观感受。实践环节安排上,让学生从简单病例过渡到复合病例,逐步提高鉴别诊断技能。内科诊断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建立在反复技能强化训练基础上,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我院就组织了科技服务小组和动物医院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如何提高动物内科病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在动物内科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实际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诊断能力,以适应兽医行业高技能型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焕奇,毕可东,王晓丽,龙英娜,巩清军.《家畜外科手术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04)

[2]党荣敏.医学免疫学教学体会[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5,18(1):59-60.

[3]裴竹英.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82.

第4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 教学效果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兽医临床诊断疾病所必需的疾病方法和理论,是基础课向临床专业课过渡的桥梁[1],[2]。因此,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体系直接影响整个动物医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兽医人才的需要[2],[3]。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认定为山东省10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4]。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寻求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启发性和参与性的特征,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5],[6]。为探讨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我们将其设计引入理论教学中,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

1.案例式教学法的设计

1.1教学案例的筛选

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案例,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典型案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寻求符合教学要求、真实且学生感兴趣的病例就显得尤为重要。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讲授对象是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此时已经学习过兽医解剖学、兽医病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对动物传染病的学习是他们比较熟悉各种动物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原检测,对动物疾病如何诊断还知之甚少。因此,我们针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讲授时间和讲授对象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后,认为教学案例应多选择学生感兴趣且较熟悉的常见动物及其传染病案例,部分选择常见动物的内科病、外科病和产科病等。如现在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犬和猫很感兴趣,我们在讲授的时候选择了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和犬低钙血症等案例分别讲解粪便、典型症状和痉挛等知识,配以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进行解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案例教学方案的设计

1.2.1专业名词案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何使用案例,如何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讲授知识点是案例式教学法的关键。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专业名词较多,按照传统式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对于刚刚接触诊断的同学来说无疑会感到含混晦涩,如同嚼蜡。为克服这种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课堂上设计了临床案例诊疗实景表演。将讲授的专业名词设计融入编排的临床案例录像中,从兽医和畜主的一问一答中对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教师在录像过程中进行归纳讲解。这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名词,加深对专业名词的印象,又能将抽象的概念与临床案例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1.2.2章节重点案例。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在内,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而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往往表现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教师讲解难度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学过之后印象也不深刻,这些部分的讲授往往关系到整个课程的讲授效果。因此,我们在注重这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同时,对临床案例进行疑问式讲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2.3综合讨论案例。综合讨论案例易采用在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各个系统检查、影像检查和诊断的方法论讲授完成后,教师给出一讨论案例,并将学生按照宿舍分组分别进行课下分组讨论,形成初步的讨论结果;教师将初步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并将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进行课上精讲,分析问题所在,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案例结果,并要求学生再次在课下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讨论结果。这种案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求较高,学生初次接触可能会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在授课技巧方面下足工夫,最终使学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综合讨论案例使用的最初教学目的。

2.案例式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2.1实施对象

为评价施教效果,将4个教学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58人)和案例式教学法(60人)施教,任课教师、参考课本、讲授知识点、进度和学时等均保持一致。

2.2实施效果评价

在课程讲授完毕后,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评教和客观成绩三个方面对案例式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估。

2.2.1调查问卷。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结束时,分发调查问卷,调查指标和结果如表1所示。案例式教学法学生满意度包括启发性等八项指标均高于传统教学法,其中,教师课件质量较高,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师授课水平更高,更有启发性,讲授的知识点更易懂。此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应用是非常认可的。

2.2.2学生评教。课程讲授完成和考试结束后,学生登录青岛农业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对本门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和结果如表2所示。案例式教学法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等八项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教学法。通过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课程学习,学生发现教师的课件质量较高,教学态度进一步端正,授课更加熟练,讲授知识点时更加有条理,教学效果更好。这进一步说明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课程教学效果强化,总体满意度提高。

2.2.3客观成绩。客观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考勤成绩、实验实习成绩、试卷成绩和最终成绩,如表3所示。案例式教学法学生考勤平均成绩等指标均高于传统教学法。这说明学生在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学习中,认可了案例式教学法,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缺勤次数下降,参加实验实习的意愿明显增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提升了3个百分点。这些证明案例式教学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成绩效果显著。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学生评教和客观成绩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发现,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临床诊断学中的应用明显强化了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第一,案例式教学法的实施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课件案例更加丰富,质量水平更高;第二教师的教学态度进一步端正,授课更加熟练,授课水平得到了提升,知识点讲授更加有条理,变得更有启发性,更易懂;第三,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缺勤次数下降,参与性增强,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意愿明显增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明显增强,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

3.案例式教学法实施体会

3.1案例选择要用心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我们到动物医院和养殖场等地方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收集了400多个相关的案例视频和图片,将这些案例根据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了细心筛选,并按照疾病的诊断思路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同时我们发现,很多案例不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3.1.1案例应符合教学的知识点,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切,学生能一目了然或经教师讲解后能深刻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1.2要选择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3.1.3案例的选择可有易有难。容易理解的案例比例要大,在课堂上能保证100%的学生理解;中等难度的案例要能保证80%~90%的学生理解,不懂的同学经过课下询问和讨论能全部理解;较难的案例特别是综合性案例不适合在课堂直接讲授,可作为课下思考作业,由学生自我或分组思考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再进行讲解,保证学生全部理解。

3.2案例设计要得当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案例的设计应用要得当,其与教学内容不能强加在一起,二者应相辅相成。

3.2.1案例不在于多,要在于精。在案例选择时,可能很多的案例能支持一个教学内容,这时我们要优中选优,让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1-2个图片或者1个短视频就能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过多则会使教学显得冗长。

3.2.2案例设计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使用在设计时要有目的性,其反应或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3.2.3案例讲授要由易到难。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难易较难把握,提出的问题不宜太难。如果案例反映的教学内容较难,学生理解不透就很难得出适当的答案,最后只能由授课教师给出答案,这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案例中的问题先由容易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思考,逐渐深入,最终得出结果,达到理解或掌握知识的目的。

3.2.4案例讲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不能将答案轻率说出。而是要重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情况,循循诱导,让学生自己判断疾病诊断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在课堂上有的同学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回答,教师可以适度提问,或者在课下与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3.3案例式教学效果显著

3.3.1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在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我们深刻体会到案例式教学要讲好,必须针对课程中每一个知识点认真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筛选出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能设计在多媒体幻灯片中准确体现出来。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教师梳理授课知识的过程,而是继续深入理解知识点、发掘并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而且在此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的讲解形式,给予了兽医临床诊断学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的授课艺术逐渐完美,掌控课堂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3.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法把兽医临床诊断学零散琐碎的问题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疾病诊断思路。采用病例图片、视频、动画和情景故事等多媒体形式作为授课内容,并配合相应的临床病案讲解。如在某些系统疾病诊断思路的讲解过程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动物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视频把疾病发生发展的症状直观展现出来,并通过对案例的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抓住疾病诊断的要点,初步学会相关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学生从最初见到案例情绪紧张慌乱,不知道如何下手诊断,到能通过疾病诊断思路灵活运用基本的诊断方法,搜集分析临床中复杂的症状资料,达到了能初步诊断疾病的基本教学要求。同时,这增强了学生疾病诊断的自信心,缩短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勇于参加实践锻炼的热情,学生到畜牧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的人数逐年提高,在校期间就已适应兽医临床实践工作的挑战,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与传统教学法的调查问卷、学生评价和学生客观成绩的比较,案例式教学法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确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邓干臻.兽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曹荣峰,王继芳,朱连勤.《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43).

[3]贺建忠,罗勇,白万胜.兽医临床诊断学课堂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5).

[4]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鲁教高字〔2011〕14号).

[5]柴西超,付森.案例教学法在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2(4).

[6]任志华,龚杰,邓俊良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

第5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布鲁氏菌病 人畜共患 调查 监测

[中图分类号] S6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20-01

一、本病的概念与特点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羊儿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直接威胁畜牧业生产,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一种以全身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几年在新疆农村本病流行较广而且本病宿主广泛传染性极强,感染后根治困难等特点。

二、布病主要传染源

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和被这些家畜,啮齿类动物污染的草场,水源,土壤,圈舍,流产分泌物,肉,皮毛,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产品。

三、布病的传染途径

1. 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接羔育幼工作,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兽医,检验人员等;

2.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 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空气颗粒物,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四、本病传染后的症状

本病也称波状热。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多呈急性经过。家畜感染布病后,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造成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发生子宫内膜炎、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公畜往往发生炎、附炎或关节炎。病畜主要表现为流产、炎和多发性关节炎。

基本症状:人主要表现为多汗乏力,头疼,发热,颈椎僵硬和关节疼痛,如不及时诊治可转为慢性。人感染布病后,其临床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反复无常。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呈弛张性发热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居多,农民不能下地干活。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肿大(单例)不能生育, 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 流产, 白带过多等。

五、布病的危害性

一方面,引起母畜流产或空胎,公畜出现炎,导致患病家畜繁殖能力和生产性能下降,并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患病畜因影响品种改良,不能作种畜用,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感染人,引起发热(波状热)、关节炎以及炎、附睾炎,孕妇可引起流产等。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六、布病的血清学调查

根据巴州人民政府传染性疾病控制指挥部的采血检测抽样任务和结合各乡镇牛羊存栏数,按照传染病采血操作规程同时进行从事动物养殖屠宰诊疗环节里的人员和农村养殖户家里的羊进行了采血登记工作。诊断液用布鲁氏菌病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试管凝集抗原,仪器有平板玻璃板,中试管,玻璃吸管,恒温箱等。

调查结果:判定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内规定的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采血地点安排在和静县某镇某村3组4组,用无菌真空玻璃采血杯,采血量5-10毫升,共抽血21人,阳性1人,(一名兽医)阳性率为4.7%。共采血羊47只,每只采血量为5毫升,阳性11只,阳性率为23.4%。

防治措施:虽然本病有严重的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性和给农牧民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还可以预防防治的,要全州范围内的易感动物强制进行用布病灭火疫苗免疫接种注射,强制执行感染动物检疫淘汰制度。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大力宣传布鲁氏菌病的危害性,加强强制性预防防疫,检疫制度,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力度和无害化处理力度,用无害化处理和检疫淘汰制度扑杀的动物给予补助,使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6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整合教学法;动物普通病学;教学;整合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89-01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Pedagogy in Teaching of Animal General Diseases

SUN Zi-long NIU Rui-yan BAI Xi-y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y Medicin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 Animal General Diseases is one of the courses which combines the theory with its application together during its teaching practice.Regarding to the present teaching of this course,it is suggested to prompt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by creating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through the method of situation integr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both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pedagogy;animal general diseases;teaching;situation integration

动物普通病学是从临床实践角度研究动物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和防治措施的一门临床应用性学科[1],主要讲授和实践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和兽医产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的教师在PBL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对动物普通病学的教学现状和整合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作交流。

1 动物普通病学教学现状

动物普通病学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是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了解动物临床常见内科、外科、产科相关疾病概念、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预防的课程。由于是一门临床课程,因而要学好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动物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病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以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专业课程为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治的实际技能,为将来开展畜牧兽医工作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涵盖了兽医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产科学等诸多课程,由张乃生、李毓义主编的《动物普通病学》(第2版)列述了各种动物的普通病近750个,然而教学学时有限,如笔者所在学校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动物普通病学共48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时间短、任务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对于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学生,培养的重心着眼于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和检验、卫生监督、产品质量控制、评价、监控管理、动物疫病防控和染疫动物处理等方面。如何能既全面又重点地讲授相关知识点,既区别于动物医学专业的授课模式又借鉴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针对动物普通病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2 整合教学法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德克特勒(De Ketele)在比利时首次提出了“最终整合目标”(Object Terminal Integration,OTI)这个概念,这成为整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比利时、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首先在大学教育、业培训中引入学业整合原则,创设整合活动或者专门的整合课程成为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和评估机制。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克特勒和罗日叶(Roegiers)创建的整合教学法除了在欧洲赢得青睐,同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将整合教学法应用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中小学教育中[3]。

整合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能力的教学法。这种“能力”指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情境(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一套被整合了的资源的可能性。情境(Situation)是指针对某一既定任务而需要联结起来的一整套背景化的信息,而情境族是多个既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复杂情境。整合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处理各种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复杂情境中反复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将其牢固掌握,进而转化成能力[4]。

整合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构建整合活动。整合出现于如何使用某些知识和技能,如何在某一情境中结合其他资源调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这些资源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获取,如现在教学体系中经常使用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案例式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TBL)等,称之为局部性学习。接着,进入“整合时期”或“整合模块”,这个时期不再引入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体验整合情境,调动局部性学习资源以及学科内和跨学科的资源,来学习如何应对整合情境。之后,安排新的局部性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进入新的整合模块以提升能力,循环这一过程直至学期结束。

3 整合教学法在动物普通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动物普通病学的课程内容繁多,有限的课时数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有点有面,灵活应用”。首先让学生对普通动物病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哪些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哪些疾病之间需要鉴别诊断,哪些疾病需要快速治疗等;然后再依据课时对具体疾病做详略不同的讲解,或者几个相近的疾病作横向联系,或案例或问题导入,或分小组讨论学习等。“有点有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课程本身的特点在于临床实践,如何把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才是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地方。

机体是一个完整、复杂、相互联系的系统,疾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系统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交织着。如果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整合时期”,那学到的知识就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具备处理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分系统、分部位的疾病完成后,会安排进行一次整合情境模拟。如消化系统疾病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瓣胃阻塞之间存在区别和联系,临床上往往是混合发病,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预后等,才能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期间还涉及兽医临床诊断学、药理学、治疗学的课程内容。不同系统之间,如很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及造血器官系统的异常,如何区分原发病和继发病是处理复杂情境的关键。再如妊娠期疾病,从兽医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产科学不同角度分析,涉及了皱胃变位、酮病、生产瘫痪、蹄病、流产、难产、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炎等多种疾病,如何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多个整合情境,从而让学生反复多次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灵活应用”。

整合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时可以通过设立整合情境,不同层次地回答给予不同的分数或者等级,让学生的“能力”再次得以提升。兽医教育的最终整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兽医,与实际脱节的大学教育最终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滑坡。课程考核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情境考核可以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不纠缠于某一个疾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建立系的、整体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授课之初就会告诉学生,动物普通病学的课程考核会有整合情境的设立,以便使整合教学法会在整个学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李荣权,赵立香.PBL教学模式在动物普通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3):172-173.

[2] 邢玉娟,陈玉库,刘运镇,等.动物普通病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8827-8829.

第7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猪传染病 自家苗 风险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36-01

自家苗在国际上对应的概念是“autogenous vaccine”,欧美的做法是从猪群中提取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进行培养、提纯、灭活制成疫苗,再给猪群接种[1]。但是在国内,这个概念却经受巨变,养殖户简单地把猪的病变组织绞碎过滤,加入甲醛、福尔马林等溶液灭活后直接给猪注射。从机理上来讲,“自家苗”用于预防或治疗本场疫病应该更有针对性,有非常好的效果。但近二年来,在走访猪场、为猪场技术服务时,却看到或听到不少因使用“自家苗”而导致猪场疾病不断,甚至蒙受极大损失的例子。

1 “自家苗”取得一定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由于猪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血清型较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性,购买的商品苗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发病猪场采取的病料对于本场来说最为典型,用于制作“自家苗”的病原与本场流行的病原微生物完全一致,加之制作这批”自家苗”的工艺刚好比较好,所以确实产生了效果。

1.2 自家苗”往往在猪场发生疫病的后期使用,这时,抵抗力差的发病猪则已死亡,抵抗力好的发病猪则已耐过,身体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抗体,病情自然看起来好转或稳定了。其实,使用“自家苗”取得一定效果只是表面现象。

1.3 组织匀浆性自家苗中含有大量死亡病猪的组织匀浆,当这种“自家苗”注入机体后,就成了异体蛋白质,亢奋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呈现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因此,如果灭活到位,有效抗原与位点保留恰当,接种“自家苗”后因异体组织匀浆发挥了非特异性刺激疗法的结果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2]。

2 使用“自家苗”存在的风险分析

2.1 自家组织苗通常都是采集病猪的病料来制作,而自然发病的猪,每头病猪的病变组织中病原的含量存在很大的变异,而生产“自家苗”抗原数量无法准确测量出来,如果接种剂量过小,抗原的刺激不足以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反而会诱发机体对病原的易感性;如果免疫剂量过大,容易出现“免疫麻痹”现象,损伤机体免疫器官。

2.2 所提取的病理组织内存在较多的毒素,由于”自家苗”制作受自身技术、知识、设备等条件所限,脱毒的步骤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甚至被忽略,毒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去除,毒素随自家苗抗原一齐被注射到猪只体内,造成致病风险,比如常见的链球菌自家苗,养殖场中的免疫猪只大部分表现为注射部位的积脓。

2.3 现在养殖场的猪病大部分都是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在病猪身上取得的病理组织制作的自家苗,抗原微生物不可能单一,多种抗原微生物混合在一起,是干扰还是协同很难说清,加上非特异性抗原物质的大量存在,不安全因素和风险更大。

2.4 灭活不彻底,存在散毒的高风险。自然发病的猪在抵抗力下降后,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自然发病猪的病变组织中大都含有多种病原。这些病原对灭活条件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灭活剂种类选择、浓度配置不合理,无法达到灭活的效果[3]。“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猪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2.5 由于制备“自家苗”的来源是猪体产生病变的组织,用“自家苗”免疫的猪群,病理解剖最显著的特征是淋巴系统增生、淋巴结显著肿大[4]。由于“自家苗”含有大量的、不同的抗原,免疫将使机体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强免疫应激状态,导致免疫机体对其它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2.6 由于自家组织苗中含有多种抗原,其免疫程序难以确定;由于“自家苗”中含有的抗原与其他疫苗中的抗原可能相同,必然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

3 小绪

从短期效益来看,自家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场疾病的发展,而长远设计来看,自家苗的使用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即使要使用自家苗,必须要从自家苗的制作技术上和临床应用上进行严密的监控,严把质量关。通过组织个方面的力量来宣传自家苗的害,改变养殖业者的思想,并且建议养殖业者在使用自家苗的同时,必须进行全套的免疫程序对猪场猪只进行免疫,丝毫不得马虎。给猪只提供全套免疫的同时,逐步减少自家苗的使用次数,以达到完全脱离使用自家苗的目标,给养猪业的发展扫平障碍。

参考文献

[1]章红兵. “自家苗”在猪场疫病防治中的风险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

[2]章红兵. “自家苗”在猪场疫病防治中的作用” [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09,12-13.

第8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牛结核;诊断;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20-01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以组织器官的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的坏死病灶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由于该病发生在畜群中,难以根除,并且在临床中难以检测。同时,病人对患病的牛也很敏感,该病在家畜中流行较为严重。病牛和牛舍均为该病的传染源。病牛可以通过唾液、鼻液、痰、粪便、尿液、、牛奶和阴道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而传播疾病。此外,该疾病的传播还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过程引起的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动物健康检查,对动物制品的质量、检疫工作必须更加注意。

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6周,有些甚至达数月或数年。在临床表现中通常为慢性,结核病常见表现为乳腺结核和肠结核。

(1))肺结核。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在清晨有最明显的表现。患病动物会容易疲劳,并逐渐消瘦,严重的会对动物造成呼吸困难。

(2)乳腺结核。乳腺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其次是乳腺局部的区域会有弥漫性硬结,但是硬结无热无痛,表面不均匀,乳汁变薄,泌乳减少。

(3)肠结核。持续腹泻和交替便秘,粪便常见血脓或脓,牲畜消瘦。严重的家畜表现为营养不良,贫血,咳嗽,有时会有表面淋巴结。

2 病理变化

肺和肺门淋巴结是最易发生结核的部位,其次是头颈淋巴,肠系膜淋巴。在肺、乳腺和胃肠黏膜中形成特定的白色或黄白色结节,不同大小的结节,会出现病例样的坏死或钙化,组织坏死时,会溶解和软化,溶解会形成一个空洞。

在组织学中经常发生渗出性和增殖性变化的渐进性发展,渗出性变化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并且增殖性变化的特征容易形成结节。但通常上述两种变化相互混合,显示出复杂多样的病变。

3 诊断要点

皮内、眼部和皮下方法为牛结核病的主要检测方法,最常用的是皮内方法,这种方法对牛结核的检出率可以达到95%~98%,当牛有一些症状疑似结核病时,可以通过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进行诊断。

4 控制措施

预防和控制牛结核病应采取全面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达到防止感染疾病,净化牛群污染的目的。

4.1 牛群普查

对整个牛群进行结核病筛查。新引进的牛要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观察结束后再次进行检疫,只有再检疫仍然为阴性,这样的牛才能合群。

4.2 对被污染的牛进行净化

(1)为了清楚地定义污染畜群的概念,本文提及的污染牛是重复检疫后呈阳性的牛。

(2)认真全面地对污染牛进行必要的检疫,通常要超过4次。对于检疫阳性牛和可疑牛,立即采取措施隔离其牛,尽量避免对健康的畜群产生污染,建立阳性牛群和可疑牛群隔离区。可疑牛间隔1个月进行检疫,直到检疫结果超过3次为阴性即被视为健康牛。正常牛通常不需要治疗,只要进行必要的剔除和无害治疗即可。一旦发现可疑牛,就必须进行监测和隔离喂养,而且还要进行全面检疫,以避免进一步扩大污染。

第9篇:兽医疾病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动物;免疫力;影响因素;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 S8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18-0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imal Immunity and Research Advances on Immune System

ZHANG Min JIA Yue-lou LU Ya-zhen

(The Guannan County Veterinary Bureau of Jiangsu Provience,Guannan Jiangsu 222500)

Abstrac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imal immunity were analyzed,including environment of animal breeding,nutrition level,vaccine application,etc. The animal immune systems were introduced from mucosal immune system and red cell immune system,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indust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Key words animal;immunity;influencing factor;immune system

免疫是动物识别和清除异物的全过程,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的防御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一样,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形成的。利用免疫途径的特性可以预防一些畜禽疾病,甚至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深入研究免疫系统对畜牧业有着重要意义。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的过程,通过对非己物质的识别,激发免疫应答,从而建立起针对该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会引起动物一系列行为上和代谢上的改变,免疫是后天获得的、特异性的,其是动物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对外来抗原刺激产生的反应,可以影响营养需要量和动物的生长。

有关免疫系统激活水平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报道很少。Sauber et al[1]研究表明,免疫系统激活也可影响哺乳母猪的泌乳能力和体况。高免疫系统激活对乳脂含量无影响,但降低了乳蛋白的含量;对母猪的体重损失影响不大,导致母猪采食量下降10%;影响了乳猪的生长性能,未影响断奶仔猪头数,使乳猪的窝增重下降14%,其主要原因是母猪泌乳能力下降;高免疫系统激活水平对乳脂产量无影响,但最终降低了总的乳蛋白产量和乳产量。因此,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对畜牧生产有重要意义。

1 影响免疫力的主要因素

1.1 养殖环境

当机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时,可引起动物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应答反应,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造成动物的生理状态改变,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动物的死亡。因此,环境与动物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容易忽视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对畜禽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而仅仅重视规模化养殖场传染病的防治是不够的。各种应激因素,均可引起动物产生应激反应,例如饮水不足或临时断水,突然变换日粮和饲养水平,饲喂不按时,通风不良,过冷过热,空气污浊,强噪声,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均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猪只发病或者病情加重。

1.2 营养水平

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同时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并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也要求相应的营养水平。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者过量均会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的营养物质较多,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引起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机体淋巴组织广泛性萎缩,导致营养性获得性免疫缺陷。

1.3 疫苗使用

接种疫苗能使畜禽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具有特异性的抵抗力,是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染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在免疫过程中,易受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疫苗的质量与使用及保存运输、环境因素、猪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当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才能有效避免传染病发生;如果方法不当或者免疫剂量不足,免疫接种后则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造成发病。此外,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存在差异,接种疫苗的畜禽种群中,有的相对较弱,有的相对较强,但绝大多数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从而减少或防止发病。

2 动物的免疫系统

动物的机体有几道抵御疫病侵害的屏障,包括皮肤、黏膜、红细胞等几个部分。现就黏膜和红细胞2个部分作简单介绍。

2.1 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00年。黏膜免疫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黏膜表面的防御作用,它包括非免疫保护和免疫保护2个方面。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是由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和眼结膜结合的淋巴组织构成的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一层有效防御屏障。

黏膜免疫途径的免疫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且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畜禽传染病。如鼻黏膜给药进行黏膜免疫简便易行,药物经鼻黏膜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血药浓度。鼻黏膜用药可极大地减少药物用量,也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大为降低。因此,适合新城疫、猪巴氏杆菌病活疫苗口服苗等采用滴鼻、点眼、饮水等通过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等的免疫系统,可以有效预防一些畜禽传染病的发生[2]。

2.2 红细胞免疫系统(RCIS)

1953年,Nelson[3]首次发现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功能,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红细胞免疫系统是指红细胞通过表面存在的一些受体与活性分子吸附和运输免疫复合物,以及其他方面参与的免疫系统。有研究表明,鸡立克氏病、鸡霍乱、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时,机体RCIS功能下降,根据此结论可以推断:RCIS在疾病状态下的改变为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4]。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目前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无论是其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目前,通过各种免疫途径的免疫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畜禽传染病,但是抗病育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抗病性或易感性指标难以测定;二是抗性与生产性状之间存在负相关,不同疾病间也存在抗性;三是世代间隔较长,需要进行长期选择[5]。但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免疫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入,如较为妥善地加以利用,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大新动力。

4 参考文献

[1] SAUBER T E,STAHLY T S,NONNECKE B J. Effect of level of chronic immune system activation on the lactational performance of sows[J].J Anim Sci,1999,77(8):1985-1993.

[2] 李富文.动物粘膜免疫系统[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18(6):17-19.

[3] NELSON R A.The immune-adherence phenomenon[J].Science,1953,118(30):733-7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