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安全系统 自动化技术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民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电力工程安全系统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当前,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自动化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将该技术应用于电力工程安全系统能够确保系统运行稳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为电力安全系统有效建设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一)电力工程自动化的相关概念
电力工程自动化指的是将自动化控制理念融入电力部门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力的产生、运输以及用电管理方面。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需要以自动化设备为依托,通过员工操作,借助计算机软硬件对电力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当前,国家特别重视科技向生产力方向的转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为生产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保证了生产人员的安全。
(二)在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使用自动化技术的必要性
首先,电力生产自然条件的恶劣要求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电力的来源包括火电、水电、核电、风能以及地热能等。其中,水电、风电和地热能等电力资源的分布位置一般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及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多山丘陵,电力运输条件十分恶劣,人员很难对其进行现状维护,因此需要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其次,电力发展要求提高效率和可靠度,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电力设备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自动化设备安装维护方便,操作简单,具有很多先进功能,能够为操作者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一般的自动化系统均具备遥感、遥控、远程监视等功能,能够实现电力设备在无人值守状态下的运行,在减少人员配置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电气设备特别是高压、超高压设备如果操作维护不当就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在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则能够减少人员与电气设备的直接接触,减少了触电现象的发生,有效保障了人员安全。
二、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措施
(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
要想更好地发挥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的作用,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提高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技术能够远程获取数据,但是对这些数据的处理离不开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引进先进的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能够从抽象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对装置质量、规格的控制
在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安全装置是保证其稳定运行的关键,一旦产品质量或规格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装置的选择。首先,要注意装置的选型,型号、性能和规格要符合设计需要,同时还要尽量选择技术成熟、设计完善、性能可靠的产品,从而确保装置能够运行稳定。其次,要注意装置与装置、装置与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确保系统能够运行顺畅。最后,还要为装置设置必要的防雷击、防水措施,有些电力设备安装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地带,一旦遭受雷击或进水被破坏,很难进行维护。
(三)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发展自动化技术,但是其中不少自动化系统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被荒废掉,这与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们要吸取教训,在建立电力工程安全系统自动化技术设施的同时,培养一部分专业的操作人员,使他们同时具备电力运行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动手能力强,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同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防范设备故障带来的危害,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
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中,能够将继电保护与测量、信号、控制、远动等相互联系起来,使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与整个电力设备的布设协调统一起来。在变电站建设中,继电保护装置被应用于测量表、后台监控、直流等系统中,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与传统的电磁保护装置相比,应用了自动化技术的继电保护系统更加先进,也更容易操作,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为此,必须采取必要手段削弱不利影响,例如安装采取抗干扰规范、安装避雷器、安装空调调节室温等。除此以外,还要做好工程关键点的控制,包括GPS系统的对时精度、规范不停电作业方法、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等等。
(二)在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报警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电力工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报警系统的核心是能够做到随时监控的装置,但是当前这项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存在如下几点缺陷:数据信息能够做到及时更新无法保证、判断电力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的依据不准确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努力做到将数据收集系统与监控软件结合起来,尽量提供实时数据,并借助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报警系统的精确性。
四、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是大势所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消除地理环境限制,对偏远地区设备进行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触电现象的发生,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电力企业在引进自动化技术之前应当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装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同时在选择自动化设备时要加强对产品规格和质量的控制,确保各系统能够兼容稳定运行。当前,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安全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中,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来企业还应当注重对细节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技术的水平,为电力工程的有效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度化、安全教育、文明施工
Abstract:
This thesis moder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discussed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now the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compared to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and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afety management of self and viewpoints. Use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lack of loopholes proposed some ideas, how to carry safety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lement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safety educatio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章安全管理的措施与制度
第一节 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
安全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安全理念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产组织的效能。人类在生存和延续发展过程中,为保证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许多科学的自我保护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完善。而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思想的建立,则是近年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一 人的因素
“安全管理体系是由人建立和运作的,必须建立“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基本思想,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正确的安全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因此,安全管理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必须提高个层次的人因素质。人的安全行为主要来源于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主要基于个人所具有的安全知识即安全文化素质。要提高这种安全文化素质,就必须从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意识、观念、态度、品行、认知、伦理、修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培养
二 机器设备的因素
“机”是人类为扩展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而发明的人造系统,是人类社会智慧发展的结晶及其物化。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机械设备在给人类带来高效工作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伤害,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 环境的因素
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的同时,当今环境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安全作业环境可分为四方面:气候环境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劳动生产作业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安全管理的责任制与制度化
一 安全管理体制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1993年国发5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同知》中,明确了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
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体制。
1:企业负责。企业负责是指安全生产的中心在企业,以企业为主。
2:行业管理。行业管理制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已行业为主。
二 安全管理机构
保证安全施工,需要成立公司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公司的经理是公司的第一责任者,在任期内.应建守健全以经理为首的公司.项目处、上地以及班组的分级负责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同时建立和健全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筑公司要设专职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公司下属项目处,足组织和指挥施工的单位,对管施工.管安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项目处主任为本单位安全施工工作第一责任者,根据本单位的施工规模及职工人数设置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员,并建立项目处领导干部安全施工值班制度。工地应成立以工地主任位负责人的安全施工管理小组,配备专职安全员,同时要建立工地领导成员轮流安全施工值日制度,解决和处理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和进行巡回安全监督检查。
第四节 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安全检查的形式多样,主要有:级检查、定期检查、专业性检查、经常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以及自行检查等等。上级检查是指主管各级部门对下属单位进行的安全检查。这种检查,能发现本行业安全施工存在的共性和主要问题,具有针对性、调查性,也有批评性。同时通过检查总结,扩大(积累)安全施工经验.对基层推动作用较大。建筑公司内部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公司级定期安全检查可每季度组织一次,工程处可每月或每半月组织一次检查,施工队要每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都要由主管安全的领导带队,同工会、安全、动力设备、保卫等部门一起,按照事先计划的检查方式和内容进行检查。定期检查属全面性和考核性的检查。
第二章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第一节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建筑业都是一个重要的部门,然而各国建筑业的安全水平却又不约而同的地于所有工业部门的平均安全水平。以美国1993年统计数据为例,建筑业雇佣的劳动力相当于美国全国劳动力的5%,但是在当年全国发生的所有工业事故中,却有11%的致残事故和18%的死亡事故是由建筑业引起的。而日本199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建设业的死亡人数则占死亡人数的42.2%。香港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率更高,每年的事故发生率是日本的25倍,新加坡的30倍。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界,都在努力将安全科学与建筑业的许多特点相结合,应用安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改进和指导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避免经济损失的目的。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部门,建筑业之所以成为一个危险的行业,与建筑业本身的特点有关
第二节 事故的处理
为了对工程建设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认识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关键,就在于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识别、发现并且消除导致事故的必然原因,控制和减少偶然原因,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小。没有人愿意受到事故的伤害或者使他人受到伤害。
一 施工伤亡事故的处理
1、确定事故性质与责任,在施工项目上发生伤亡事故后,项目领导以及上级赶赴现场有关人员,应认真负责的对现场进行初步调查,以便确定时间是因工伤事故,还是其他事件。如果确定是工伤事故,就要调查事故责任人。其方法是,在已查清工伤事故的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原因确定责任人。
2、对事故责任人严肃处理,对造成事故的责任人,要进行严肃教育,是其认识到其错误。对违反规章制度,强迫工人违章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事故的,要是气受到法律的制裁。对情节较轻的要给于党纪和行政方面的处罚。
3、稳定施工队伍、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工地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就会打乱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或是管理人员精神紧张,职工思想不动,队伍精神低落,是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4、认真落实整治措施,为了确保建筑项目的施工安全,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要求落实对安全施工进行整改。要指定每项措施的责任人和完成措施的具体时间时限,主管安全的项目经理和安全检查人员要组织检查验收,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三章 安全系统工程分析
安全系统工程领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和消除导致人员死伤、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最终实现在功能、时间、成本等规定的条件下,系统中人员和设备所受的伤害和损失为最小。一般采用“安全性”来描述安全。与安全对立的概念是危险,同样也可用“危险性”,来描述危险:在实际研究与使用中,通常是通过对系统危险性的研究,并以危险性的大小来表达其安全性c假定系统的安全性为S,危险性为D,则有S=l―D。显然D越小,S就越大,反之亦然。若消除了危险因素,就等于创造了安全。
实现系统的安全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系统中的危险性,消除或控制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是至关重要的。近三十多年来,人们把系统工程应用于安全领域,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技术:所以,所谓安全系统工程,即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或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及预测,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综合安全措施予以控制或消除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安全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这是因为,在安全系统工程使用中,不仅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要熟悉所要研究的系统或生产过程及应采取的安全技术等,即安全系统工程所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由目前国内外的资料可见,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成因理论、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四个方面。系统安全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它是安全评价的基础。安全评价方法可依据评价的目的或采用的基本理论进行分类。目前较常见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评价、预先评价、日常评价、事后评价、全面评价、局部评价等。现代安全评价是以系统科学原理、耗散结构理论、现代数学和控制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的。
总之安全系统工程可以打破传统安全中单一的,自我封闭的界限,全面的、系统的、合理的解决安全问题,有利于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真正的搞好安全系统工程必须熟悉生产,学会各种分析方法,提高安全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结束语
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环保施工是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只有安全管理搞好了,建筑企业才能在生产中减少或避免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经济损失。建筑企业也必须在施工中随时随地重视安全教育,很抓安全措施的落实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促使劳动者把自己的精力、技术和知识充分的集中到施工生产中去,保质保量、高效率完成设产任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洪旭、姚龙江,浅说安全管理三要素,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4期
[2]周锡良,加强人为因素研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中国民航学院报,2002年7月增刊
[3]侯廿,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遵义科技,2002年第1期
[4]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丛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方东平、黄新宇、Jimmie Hinze,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6]沈斐敏,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7]秦嵩,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3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综观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体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划分为工程技术基础课、通用安全课、行业安全课三大类。为实现培养通用安全人才的目标,高校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大多以电工电子技术、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工科专业通用的基础课为平台,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等通用型安全类课程的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为保证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被不断压缩甚至取消。这就导致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却往往因为缺乏具体的行业安全知识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各高校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方工业实际,建立以行业为依托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工程技术基础课和通用安全课两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工业实际的结合,在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工业实际,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2项目教学法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2.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projectteaching)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或完成一个项目,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6]:
(1)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独立或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掘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生产或生活实际中的项目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载体,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实际问题,从而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以上特点,将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缓解由于行业安全课比例偏少,实践环节薄弱导致的学生对工业实际了解不足的问题[7]。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2安全工程专业课项目式教学设计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四门课程通常合称安全工程专业四大主干课,在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开设。其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开设尤为广泛。据统计,在我国开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中,86.2%的院校将安全系统工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在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超过70%的院校将安全系统工程设置为初试专业课;同时,安全系统工程的知识体系在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因此,本文以安全系统工程为例,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安全分析、安全评价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适当的方法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价的能力。该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案。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每一步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此外,从资料的搜集、分析,到评价过程的实施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的研究对象均为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学习工业实例并模拟真实的安全评价过程,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真实生产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态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项目的完成质量低于预期。为避免这一问题,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项目设计合理。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工业实际,因此,首先应保证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学时和学生知识水平限制,如果直接将某个完整的工艺过程作为项目进行分析,则很难保证分析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在真实工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简化,使项目的规模和难易程度更适合学生进行分析。
(2)确保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由于采用分组实践的形式,容易使小组中的个别同学出现依赖思想,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完全不参与。为避免这一现象,首先应明确分组的人数限制,如对于安全评价项目而言,小组人数最多不能超过4人,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安全专家、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等),每个角色应完成相应的分析任务,从而防止所有工作由组长一人或其中几人承担的情况发生。此外,教师应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项目的完成质量。
(3)建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为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应建立与项目式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除将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常规内容外,更应将项目的参与程度、项目的完成质量等项目式教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参与和完成项目的重要性,提高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4结论
关键词:信息;安全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和变动的有序形式,和组织系统对这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及改组。其中前一个表语表述了信息概念的广义内涵,后一个表语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狭义内涵。
一、信息的概述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性,是物质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信息的一般属性主要包括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动态性、异步性、共享性 、可传递性等。信息的功能是信息属性的体现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信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导向资源,是知识的来源,是决策的依据,是控制的灵魂,是思维的材料。
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必须保护对其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的信息资产,因此,保护信息的私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最优先的需求之一。安全漏洞会大大降低公司的市场价值,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促使它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商业等行业中,重要的信息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输入、处理、存储、传递、输出, 给人们提供迅速、高效的各种信息服务,因此如果不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护,国家的机要信息资源如不加保护,势必容易被非法窃取、更改、毁坏,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国家安全的严重危害。
三、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1)息安全的保护机制
信息安全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 正确的信息安全政策和策略是搞好国家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关键, 引发信息安全问题的因素有有外部因素和内部两方面,主要的因素在于内部如信息安全政策不确定;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导致管理混乱、安全管理与技术规范不统一;信息安全市场和服务混乱、不规范;国家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缺乏等。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贯彻国家保护重点和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内分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2)信息安全体系框架
依据信息安全的多重保护机制,信息安全系统的总要求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的总和,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空性和抗抵赖性,以及信息系统主体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完整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由技术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共同构建。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的突出需求,国际上许多标准化组织和机构很早就开始了信息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如美国的国防部DOD(Department Of Defens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英国标准化协会BSI(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等。
四、漏洞扫描技术与信息安全管理
(1)漏洞扫描技术
一般认为,漏洞是指硬件、软件或策略上存在的安全缺陷,从而使得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控制系统。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不管是存储在工作站、服务器中还是流通于Internet上的信息,都已转变成为一个关系事业成败的策略点,因此,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国内网络安全产品主要是以硬件为主,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VPN应用较为广泛。漏洞扫描系统也是网络安全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安全扫描是增强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够预先评估和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换言之,漏洞扫描就是对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文件等进行检查,发现其中可被黑客所利用的漏洞。随着黑客入侵手段的日益复杂和通用系统不断发现的安全缺陷,预先评估和分析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网络管理员们的重要需求。漏洞扫描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性能的一个评估报告,因此成为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及制度才能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及制度
目前关于信息安全的理论研究,一个是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保密问题,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持,其最终目标是降低组织的业务风险,保持可持续发展;另一个观点是,信息安全问题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是涉及很多方面如历史,文化,道德,法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是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
这里讨论的组织是指在既定法律环境下的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其规模和性质不足以直接改变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作为这样一个组织实体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也叫信息安全方针,是组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原则,以及使信息系统免遭入侵和破坏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它告诉组织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哪里是安全区,哪里是敏感区,就像交通规则之于车辆和行人,信息安全策略是有关信息安全的行为规范。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遵循如下统一的安全管理原则:
(1)规范化原则。各阶段都应遵循安全规范要求,根据组织安全信息需求,制定安全策略。
(2)系统化原则。根据安全工程的要求,对系统个阶段,包括以后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扩展进行全面统一地考虑。
(3)综合保障原则。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 综合保障。
(4)以人为本原则。技术是关键,管理是核心,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和道德水平。
(5)首长负责原则。
(6)预防原则。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7)风险评估原则。根据实践对系统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以改进系统的安全状况。
(8)动态原则。根据环境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提高系统的保护能力。
(9)成本效益原则。根据资源价值和风险评估结果,采用适度的保护措施。
(10)均衡防护原则。
信息安全系统工程
关键词:隧道结构;安全系统;评价指标;评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U451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我国公路隧道交通起步晚、发展快,但公路隧道安全评价工作并未随之展开。一大批特殊地质条件下及大断面特长隧道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也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在衬砌裂缝、渗漏水、衬砌材质劣化、衬砌背后空洞、衬砌变形、移动、沉降、衬砌起层、剥落,衬砌表观病害等,隧道结构的健康隐患对结构的安全运营构成了一定的威胁[1]。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评价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在当今隧道交通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系统工程是指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评价、排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并依据这些结果来调整设计、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投资因素,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得到控制、消除,并使系统的安全性达到最好的状态。针对公路隧道安全系统工程,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指标权重、[1、张向文,1981年生,男,内蒙人,工程师,第一学历山东交通学院专科土木工程系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专业,第二学历长安大学本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主要从事材料检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建筑等施工和现场检测工作。
邮箱:
电话:139531941150531-80672618传真:0531-80672628
通信地址:济南市南外环兴隆村二区20号邮编:250002]评价模型等几个方面,评价步骤如图1所示。
图1安全系统评价的步骤
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公路隧道安全系统分析是指对影响隧道正常运营的健康隐患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分析切合实际的基础上对隧道的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估。
评价指标是定量研究公路隧道健康状况的基础,选取的评价指标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2]。因此,为了使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以更好地反映公路隧道结构的健康状况,在建立公路隧道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时,选取的指标应遵循科学性、完备性、简洁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及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3. 隧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上述总结的隧道结构主要病害类型,依据隧道安全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分别从衬砌裂缝,渗漏水,衬砌材质劣化,衬砌背后空洞,衬砌变形、移动、沉降,衬砌起层、剥落六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值,在此基础上构建隧道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隧道运营的安全评估。
3.1 衬砌裂缝评价指标
(1)裂缝评价指标的选取
隧道衬砌裂缝一般是指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表面的可见裂缝,它是二次衬砌混凝土中的不连续面,这些薄弱部位是引起混凝土破坏的主要原因。衬砌裂缝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涉及到裂缝位置、长度、宽度、深度、发展性、密度、方向等诸多方面。
为了考虑衬砌裂缝发展性对衬砌裂缝的影响,在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己经分别给出了衬砌裂缝存在开展和无法确定衬砌裂缝是否存在发展这两种情况下,根据衬砌裂缝的长度和宽度判定衬砌裂缝状态的判定标准。对于衬砌裂缝,采用衬砌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作为指标,并且采用衬砌裂缝的发展性、方向和密度作为衬砌裂缝长度和宽度的辅助判定指标。
(2)衬砌裂缝的判定标准
在衬砌裂缝的判定标准中采用基于衬砌裂缝长度和宽度的判定标准。
判定时,首先根据衬砌裂缝有无发展情况将衬砌裂缝分为存在开展的裂缝和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开展的裂缝两类,然后根据衬砌裂缝的长度和宽度给出了这两种情况下的衬砌裂缝判定标准,如表1和表2所示,表中的裂缝是以水平方向的裂缝或剪断裂缝为主要对象的,对于横向裂缝,可将判定分级相应降低1个等级即可。对宽度为0.3~0.5mm以上的裂缝,其分布密度大于200cm/m2时,可提高1个判定标准或者采用判定等几种较高的等级。
表1当衬砌裂缝存在开展时的判定标准
裂缝长度L(m)
裂缝宽度b(mm) L>5 5≥L
b>3 2A/3A 1A/2A
3≥b 1A 1A
表2当无法确定衬砌裂缝是否存在开展时的判定标准
裂缝长度L(m)
裂缝宽度b(mm) L>10 10≥L>5 5≥L
b>5 2A/3A 1A/2A 1A/2A
5≥b>3 2A 1A/2A 1A
3≥b 1A/B 1A/B 1A/B
对衬砌裂缝深度的判定,很少有人研究,在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只是给出了衬砌裂缝深度的检测方法,没有给出判定标准。
3.2 渗漏水评价指标
(1)渗漏水评价指标的选取
渗漏水对隧道的影响可以用部位、漏水压力、漏水流量、漏水状态、漏水混浊情况、PH值、冻害等指标来反映。
漏水是加速衬砌材质劣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当漏水显示出强酸性时,混凝土有严重劣化的危险。在隧道检查时,一般使用试纸对漏水的酸碱度作简易测定。冬季漏水冻结,会造成拱部挂冰、路面结冰,侵入隧道建筑限界,妨碍交通安全。在寒冷地区,尤其是严寒地区,衬砌背后的围岩冻结,会产生冻胀力。在冻胀性的围岩中,水体积增加,极易在拱顶附近造成衬砌冻胀开裂,或造成混凝土骨料胀出、砂浆及混凝土的剥落等。一般来说,冻害的发展是在冬季前后,而且会随着冻融循环作用而发展。
根据上面的分析比较,对于渗漏水,采用漏水状态、PH值、冻害作为渗漏水的评价指标[3]。
(2)渗漏水的判定标准
目前对隧道渗漏水状态还是以定性判定为主。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采用表3中的判别结论作为隧道漏水状态的判定标准。
表3隧道漏水判定标准
部位 漏水状态
喷射 涌流 滴漏 浸渗
拱部 3A 2A 1A B
侧墙 2A 1A 1A B
是否影响行车 是 是 是 否
注:此表主要根据漏水是否妨碍车辆行驶进行判定。
渗漏水范围等级评估
A(%) 0~2 2~7 7~15 >15
等级 A B C D
在国外的相关规范和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将渗漏水PH值对隧道衬砌腐蚀的影响程度定量地分为四级,判定标准如下表4所示。从实用性和使用广泛性的角度考虑,基于渗漏水值的判定标准采用表5中的判定标准。
表4 隧道衬砌腐蚀等级的判定标准
腐蚀等级 PH值 对混凝土的作用
3A
2A 4.1~5.0 在较短时间内表面凹凸不平
1A 5.1~4.0 表面易损坏
B 4.1~7.9 在混凝土使用初期要注意
在日本《公路隧道维持管理便览》和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对隧道渗漏水冻害指标的判定都是定性的,判定标准也基本相同,具体内容见表5。
表5 基于冻害的判定标准
判定等级 2A B
是否影响通车 是 否
3.3 衬砌材质劣化评价指标
(1)衬砌材质劣化评价指标的选取
衬砌材质劣化情况可以用劣化部位、衬砌强度、衬砌厚度、钢材腐蚀、衬砌混凝土碳化等指标反映。衬砌强度和衬砌厚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衬砌材质的劣化情况。在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中,一旦钢材的钝化膜破坏,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钢材就会腐蚀。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完全破坏[4]。因此,在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规定,对于钢筋混凝土衬砌,考虑了钢材腐蚀。从独立性的角度考虑,未将衬砌混凝土碳化作为衬砌材质劣化的评价指标。由于在判定衬砌强度和衬砌厚度时,需要考虑劣化部位,因此,从独立性的角度考虑,未将劣化部位作为衬砌材质劣化的指标。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衬砌材质劣化,采用衬砌强度、衬砌厚度、钢材腐蚀作为指标。
(2)衬砌材质劣化的判定标准
通过对隧道结构的现场调查可以得到隧道衬砌的实际强度和实际厚度,因此,可以直接用隧道衬砌的实际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来反映隧道衬砌断面强度的变化。隧道衬砌强度的判定标准如表6所示。
表6 隧道衬砌强度的判定标准
判定等级 2A 1A B
实际强度/设计强度 2/3
在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中,采用衬砌有效厚度与设计厚度之比作为衬砌劣化的一个方面。但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用实际厚度与设计厚度之比作为衬砌厚度的判定指标,衬砌厚度指标的判定标准如表7所示。
表7 隧道衬砌厚度的判定标准
判定等级 2A 1A B
实际厚度/设计厚度 2/3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可用截面损失率来表征钢筋锈蚀程度,截面损失率可采用取样检查法和裂缝观察法等方法确定。
建研院结构所的调研和试验数据表明,钢筋截面损失率与裂缝宽度等指标有下述关系[5,6]:
(0≤b<0.2mm)
(0.2≤b<0.4mm)
式中:―钢筋截面损失率(%);
a―混凝土保护层厚度(mm)
―混凝土立方体强度(MPa)
d―钢筋直径(mm)
b―锈蚀裂缝宽度(mm)
根据我国《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试行)》中钢筋锈蚀等级评定标准,可以建立用截面损失率表征的钢材锈蚀判定标准如表8所示。
表8 钢筋锈蚀的判定标准
判定等级 3A 2A 1A B
截面损失率(%) >25 10~25 3~10 0~3
3.4 衬砌背后空洞评价指标
(1)衬砌背后空洞指标的选取
由于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混凝土收缩等多方面的原因,隧道衬砌背后空洞问题比较严重。当衬砌背后有空洞时,二次衬砌的受力和围岩的应力状态会发生改变,二次衬砌上边缘容易发生开裂;空洞同时也是水的通道,如果有渗漏水发生,则渗漏水会沿着空洞和裂缝进入衬砌,引起渗漏、冻害、钢筋锈蚀等病害。另一方面,围岩会失去应有的支护而松弛、变形,导致失稳、脱落,严重时会发生突发性崩塌,衬砌背后空洞可以用空洞径向尺寸深度、空洞横向尺寸、空洞纵向尺寸等指标反映。
由于衬砌背后空洞深度时,需要结合衬砌背后空洞的纵向尺寸来一起考虑,因此,从独立性的角度考虑,未将空洞纵向尺寸作为衬砌背后空洞的一个指标。根据以上分析,对于衬砌背后空洞,宜采用空洞深度作为指标。
(2)衬砌背后空洞的判定标准
根据关宝树(2004)介绍的一种衬砌背后空洞深度的判定标准和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7],衬砌空洞深度的判定标准如表9所示。
表9 隧道衬砌空洞背后深度的判定标准
判定等级 3A 2A 1A B
空洞深度Lk(mm) Lk>500 500≥Lk>100 100≥Lk 0
注:当拱背存在高30cm以上的空洞且有效衬砌厚度小于30cm时,可判定为2A/3A级。
3.5 衬砌变形、移动和沉降评价指标
(1)衬砌变形、移动和沉降评价指标的选取
隧道横断面尺寸可用激光式横断面测量仪进行测量,它可以方便地处理测量数据、显示横断面形状并输出结果等,根据测量数据可以得到衬砌层的变形速度和变形量,变形速度可以反映衬砌横断面形状的变化过程,变形量则可以反映隧道净空的变化情况以及建筑限界是否满足要求。因此,对于衬砌变形、移动和沉降,采用衬砌层的变形速度和变形量作为评价指标。
(2)衬砌变形、移动和沉降判定标准
采用变形量与内限距(隧道内轮廓到建筑限界的距离)之比作为判定指标,建立的判定标准如表10所示,表中s表示变形量与内限距之比。
表10 衬砌变形、移动和沉降的判定标准
判定 3A 2A 1A B
s s≥3/4 3/4>s≥1/2 1/2>s≥1/4 1/4>s
3.6 衬砌起层、剥落
(1)衬砌起层、剥落评价指标的选取
衬砌起层、剥落包括衬砌起层、剥落、剥离、鼓出等现象。可用敲击法测量,判断有无剥落的可能。对可能发生的起层、剥落,可以采用掉落的可能性作为评价指标。对掉落,可采用掉落区域的深度、直径作为评价指标。
(2)衬砌起层、剥落指标的判定标准
衬砌掉落可能性的判定标准如表11所示。这个标准是针对混凝土的,对于防水砂浆等材料的掉落,由于剥落层较薄,可降低一个判定等级。
表11衬砌掉落可能性的判定标准
部位 掉落的可能性
有 无
拱部 3A B
侧墙 2A B
衬砌起层、剥落深度和直径的判定标准,以美国隧道检查手册中的剥落判定标准为基础来确定衬砌剥落深度、直径的判定标准,如下表12和表13所示。
表12 衬砌剥落深度的判定标准
判定 D C B A
剥落的深度Lb(mm) Lb>25 25≥Lb>12 12≥Lb>6 6> Lb
表13 衬砌剥落直径的判定标准
判定 D C B A
剥落的直径D(mm) D>150 150≥D>75 75≥D>50 50> D
3.7 衬砌表观病害
衬砌表观病害包括蜂窝、麻面、析出等病害。蜂窝、麻面反映的是衬砌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表面强度,可以通过衬砌强度反映,而且一般情况下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较小。析出对隧道结构状况的影响可以通过渗漏水反映,因此未将衬砌表观病害作为公路隧道结构状况的一个评价指标。
4. 结论
公路隧道在运营期间,影响其性态的因素很多,根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硬件(结构设施)因素和软件(管理)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8,9]。本章主要研究公路隧道的结构性态,从隧道的常见病害和主要结构构件着手,主要考虑渗漏水病害、混凝土衬砌裂损、结构变形和外界影响因素,逐级建立公路隧道结构性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对公路隧道调查和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和评价,也为了使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能与评价结果相符合,需要建立各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在给出了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后,就可以使不同结果的评价指标能与结构状况等级相对应,实现对公路隧道结构状况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郑佳艳,邹宗良,刘海京等 重庆市6座城市隧道病害
分析及思考. [J] 公路交通技术2011(1)
[2] 孔祥兴,夏才初,仇玉良等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盾构隧
道结构健康诊断方法 [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
[3] 李小坤,施成华,雷明锋 硫酸盐侵蚀环境下隧道结构
病害等级研究 [J] 现代隧道技术,2011(4)
[4] 刘学增,马小君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突水涌泥模糊安
全评价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z2)
[5] 林楠 基于模糊理论的地铁结构安全评估研究 [J]
岩土工程技术,2010(3)
[6] 王华牢,刘学增,李宁等 纵向裂缝隧道衬砌结构的安
全评价与加固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z1)
[7] 杨建国,谢永利,李俊升等 服役公路隧道结构模糊物
元可靠性评价 [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8] 张建伟 运营隧道健康检测评估模型研究 [D]. 重庆
交通大学,2012年
关键词:公共安全;预防预警
Abstract: public saf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security, also is the most abundant connotation, so it is of the highest state security. Improve the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prevention warn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and a set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country through public safety situation and root causes, and formulat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used for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prevention warning, and maintain the local society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ve warning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安全是指免于危险,不受伤害,不出事故。推广而言,安全是除了要防止各种产业事故,也须避免日常生活的灾害,例如交通事故、城市火灾、家庭事故等。还须免除各类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比如地震、洪水、星球碰撞等等。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
二、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造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滞后,缺乏一套监测、预警、应对、管理公共安全事件的科技手段。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措施,将发展公共安全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防范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近五年的数据估算,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伤残人数超过200万,经济损失年均近9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远高于中等发达国家1%~2%左右的同期水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显出来,但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源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安全事件发生根源,分析了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各种直接原因及其潜在因素:
(一)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与人为疏忽等主观原因相结合,以人为主观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
主。由于近年来地壳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程度加剧,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如发生在2008年年初的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大面积冰灾。冰灾刚过,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
(二)人为主观原因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发生的行业和场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行业自律和部门监管的不足成主要原因。无论是从上述不久前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例来看还是从以往的历史记录来看,人为主观原因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出特定的行业性。如矿难多发生于找矿和采矿的过程中,特别是以煤矿为代表的采矿业以及其他地质勘探行业。此类行业获利多,利润率高,但与此同时安全标准和安全规格要求都比较高,对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三)交通运输行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严重的行业。 如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等。
(四)一些普通的公共场所也成了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如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酒店、旅馆等住宿场所,电影院,公园等休闲场所,商场和超市等购物场所。这些场所由于人多地杂,往往容易受火灾、踩踏等原因影响而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如2009年上午9时15分左右重庆涪陵商家促销时发生踩踏事故等。
四、针对以上公共安全事故,主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
加强公共安教育,就是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是要组建专门机构,加强对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为政府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2.是要创新安全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打动人心的宣传,以提高人民大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奠定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二)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公共安全问题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服务。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安全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生产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和非生产领域的公共安全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说的就是风险意识,要对各类公共安全事故易发和高发行业进行风险管理。
(三)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我国目前在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的立法,总的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制度设计,所以目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如根据现行《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在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应对处理,形成了公共安全建设组织保障体制错综复杂的局面。
(四)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与普通的单一的应急服务系统是不同的,应该说,公共安全系统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全问题,包括:人、财产、公共设施等。公共安全系统完全包括应急系统的内容,但却是个更综合、涉及面更广泛的体系。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的内容应该有:危险评估和规划;预防准备(预案措施);快速反应即应急服务;恢复重建。
(五)建立应急处置服务体系
各地部门也可建立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服务体系,可分为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级),所负责的方面应包括:特大型交通事故、大型食品安全事故、企业经济责任事故、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事件、大型建筑安全责任事故、大型民族矛盾事故及其他大型事故。此外,还要借助媒体加强应急宣传及事件事实报道及新闻发言工作。
五、结束语
公共安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各级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为主体,以国情、各地情况、行业情况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专项公共资源的配置、整合为手段,以社会力量为依托,以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为目标,坚持常抓不懈、稳步推进。结合应急体系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我国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体系,应在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资源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和紧急状态的法律体系上下功夫。公共安全重在“防患于未然”。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充满忧患意识、责任心,当前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一定会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唐银亮.公共安全问题急待关注,中国财经报网,2009.6
[2] 崔王娟.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特点总结,人民网,2009.10
关键词:安全行为;3E原则;安全管理;施工起重设备
1. 建筑施工设备事故的现状及导致事故原因分析
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作为施工机械当中起重设备类的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互联网上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全国每年起重事故死亡人数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比重较大,在工业城市中起重事故死亡人数占全产业死亡人数的7% ~15%,有的地方和部门高达20%。在发生事故较多的特殊工种中,起重作业事故的次数占34.7%,事故死亡人数占19.53%。
纵观国内几年发生的建筑施工起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有指挥、操作不当;起重设备保修、维修不当等等。根据现代安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中的3E原则理论,导致事故的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无非是技术原因、管理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等四个方面。而无论是这四个方面的任一方面,人在安全系统工程中起着绝对性的作用。笔者所在项目拥有10t龙门吊6台、100t龙门吊4台、25t汽车吊2台和架桥机1台,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发现要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必须要重视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提高人员的安全行为管理和自我安全约束。
2. 提高人的安全行为管理要点及措施
在安全管理的三个要素当中,人、机、环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当中,人起着指挥、控制、操作等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机械中的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从工程的伊始到工程的竣工,要始终提高人的安全行为管理,以此来保证施工机械中起重设备的安全管理。要提高人的安全行为,根据3E原则,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ng)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根据这三种对策,提出以下几种能提高人安全行为的要素及措施。
2.1制定有效的安全工程技术措施并严格遵守实施
随着现代施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规范和各省市规范如《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龙门架及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机械使用安全规程》、《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陆续颁布实施,有效地为技术人员编制符合本机械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严格遵循这些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等要求,制定规范化的安全技术措施。
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项目龙门吊、汽车吊和架桥机这些起重类设备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处的施工条件和各种国家、省市的规范,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不断完善。在机械的使用和维修保养中,严格遵守本项目龙门吊、汽车吊和架桥机安全操作规范,对安全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规范,提高了安全管理行为,促使人的安全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
2.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措施
无论从3E原则来看,还是安全管理中的现实意义,安全教育培训措施是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要提高人的安全行为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必须的。
施工机械设备,特别是施工设备当中的起重设备,本身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查询相关以往的事故资料当中,特种设备中的起重机械一出现事故,往往造成群死群伤,造成财产损失,社会影响极大。而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取得相应的资质就进行设备操作,蛮干、瞎干,违规操作、违章指挥这些行为往往造成人的安全行为低下,而安全行为的低下,也就是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当然,对于机械设备的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根据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对象灵活选择,这些教育培训的主要方法有:课堂讲授法、实操演练法、案例研讨法、读书指导法、宣传娱乐法等。当然,也可以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培训,这些形式包括有:每天的班前班后会上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活动日、安全生产会议、张贴安全生产招贴画、宣传标语及标志,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机械设备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设备组成、原理、功能、设备操作规程的学习,设备运转过程当中的维修、保养,故障识别等等,这些都可以是教育培训的内容。
从龙门吊、架桥机的入场就十分重视人员的安全教育,项目部还专门邀请了塘沽区劳动局人才培训中心专家来到我工地进行培训讲课。现场的机械操作人员都经过了正规的培训,取得了相应的特种设备操作资格证才进行人员的上岗作业,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人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安全行为,尽可能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这些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法制方面、项目的机械设备危险源辨识情况、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项目机械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等等。对于一些注意事项,在每天进行施工之前,都进行必要的强调,使施工人员时刻拧紧安全警钟。通过这些安全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人员的安全行为,在实际的操作中,保证了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实现了预制梁的安全出池、运送和架设。
2.3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3E原则的法制对策,从国家方面来讲,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像《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等。对于各个生产经营单位来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生产、经营的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也就是3E原则当中法制对策的一个应用。
通过这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从制度上保证生产的安全。对于施工机械当中的起重设备,建立设备检查制度、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制度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必要的。
在需要使用大量起重机械设备的项目,十分重视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了项目领导责任制、架桥队队长安全责任制,设备操作司机安全责任制、安全员安全责任制、各辅助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健全了设备的检验、检查制度等等,并根据项目的实际,建立了安全奖励与处罚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约束了各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另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施工机械的安全运转。人的安全行为的提高,保证了整个施工机械人-机-环的和谐发展,促进了安全生产。
结束语:
本文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3E原则,就如何用提升人的安全行为来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给从事机械安全管理的同行们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车;安全管理;信息化;维护
1.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是铁路运输中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铁路安全领域的广泛应用,是铁路机车运用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粗放经验型向科学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的可靠技术支撑。早在1996年,在铁道部的统一指导下国内就出现了机车运用安全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使得机务的安全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使机务系统的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为机车运用的考核与分析提供了根据。
在安全系统被推广之后,逐渐出现了JK-2H型运用安全管理系统、LKJ-93型运用安全管理系统、LKJ-2000型运用安全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健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现代化管理不相协调的问题。因此,为了完善铁路机车运用安全化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一套与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相协调的,集人员管理、干部管理、作业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一体的机车运用分析与安全管理系统。
2.系统设计
新型信息化的安全管理系统应当具备三大基本功能,机车运用管理功能,机班运用管理功能,局段协同作业功能。 其中机车运用管理功能包括入库管理、叫班管理、超劳预警、出库管理、机车管理、出库管理、站场走行等七个方面;机班运用管理功能应当包括人员计划、待乘管理、出退勤管理、公寓管理、数据统计等几个方面;局段协同作业功能机统一、协同编图等内容,下面就几大重要功能进行一一介绍。
2.1叫班管理
选择车次或者按方向、批量选择车次进行叫班,同时经过系统将相应的叫班数据传送到各机务段机调岗位,在其对叫班数据进行签收之后又由系统将实时情况反馈到调度所。根据机务段签收的叫班数据及时通知派班岗位,根据计划安排机班。
2.2超劳预警
通过调度所的叫班安排,对正在运行的机车进行调整,同时根据调度所的列车机班安排信息对一些超劳、即将超劳的机车发出预警通知,预先提醒防止列车超劳行使,保障机车运行安全。
2.3机车整备管理
调度所将机车叫班信息传送到整备岗位,整备岗位则立即安排出库机车,通过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将出库机车的号码发送到各派班岗位,派班岗位再按照计划安排人员,机班与人员一一对应,保证机车整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4请销假管理
派班室的工作人员接受司机递交的请假条,并对司机请假信息在系统中进行登记,由系统将请假的司机自动进入请假铭牌队列而不是派班队列。在司机注销请假记录时,操作人员在系统中进行注销登记记录,由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将注销请假的司机由请假铭牌队列自动移入待班铭牌队列。
2.5出退勤管理
司机到达班派室之后,录入司机工号,由系统对司机临时检测,检测合格时可以办理出勤手续,以便司机的出勤状态达到最佳,为铁路机车运行安全提供保障。司机进行退勤时,在退勤岗位系统根据司机的出退勤安排计划,检测后为其办理退勤手续。
这种新型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在机车运用安全信息管理领域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共享,同时又在机车、机班安排的全过程都进行控制,提高了机车的使用效率,又对乘务员的超劳状态进行管理预防,使得机务运用安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又大大降低了派班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了重复劳动的情况,实现了机车运用信息化安全管理,为安全行车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3.安全系统的维护
当前,在实际工作领域机车运行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但是由于人员操作、物理不足等种种原因,系统依旧存在部分漏洞,接下来便对系统中这几个方面的维护进行简单的介绍。
3.1常见故障
常见故障一方面主要由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引起,另一方面则是系统中信号中断等网络连接故障。这些故障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进入配置程序恢复正常,为了避免该类故障,在日常维护中应当加强对接头、线路的检查,在软甲方面则应当多注意网络配置是否无误或者网卡运行是否正常。
3.2系统漏洞维护
避免系统漏洞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是系统漏洞的出现很常见,在机车运用安全管理系统中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软件的安全性能。更好的软件配备,能够具有更好的自我保护特性来保障机车的安全管理运行。因此,在软件性不佳的情况下,系统漏洞更易出现。其次是不当的安全策略,为了保障机车运用系统的安全,我们根据系统特性进行正确的安全布防显得尤为重要。仅仅有了优良的安全系统并不够,当前安全策略不当是系统漏洞出现的一大主要原因。最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到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铁路机车运用安全息息相关,员工的安全防患意识不到位是一个巨大的漏洞,系统安全问题往往由此产生。为了维护系统漏洞,当前最为紧要的问题一是对系统安全管理的特点进行有策略的布防,最大限度的避免系统安全漏洞的产生。在另一方面则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缺乏通常与其从业经历有关,因此必须巩固其安全防范能力,提高预判系统安全问题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铁路机车运用的安全管理系统。
4.结束语
机车运行安全管理系统肩负着保障铁路安全管理的重大责任,因此探讨完善铁路安全管理的策略和铁路安全系统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的安全系统的运用能够保障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为安全行车提供保障成效显著,在其与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务信息管理平台相结合之后将会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保障铁路机车运用安全管理系统。除此之外,我国的安全管理系统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总的来说就是从技术研究和人员配备两个方面对机车运用安全系统进行完善,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伟,肖锋.机车运用安全管理系统[J].内燃机车,2002
[2]刘永胜.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机车运用分析与安全管理系统[J].西铁科技,2012
[3]许瑞丽.浅析机车运用安全管理系统及其维护[J].职业技术,2012
>> 港口危险货物集装箱监控管理信息化框架设计 危险货物集装箱多式联运风险分析 RFID技术在港口集装箱车辆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在危险货物集装箱检查中的应用 港口危险品集装箱的风险防范设计 港口危险货物集装箱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集装箱货物的装载 通过RFID提高石化产品的集装箱管理 损坏维修赔偿条款在船公司集装箱管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用于集装箱管理的实践探究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存监控系统应用 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环节监控关键信息 物联网在港口集装箱业务中的应用研究 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集装箱港口起重机中的应用 视频叠加技术在港口集装箱查验上中的应用 集装箱铁水联运中危险货物品类的研究 集装箱海运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案件证据链的构成 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在港口集装箱装卸设备维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中的应用 危险品集装箱码头环境风险事故预防管理对策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吴苏江. HSE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58-59.
[3] 陈伟炯. 船舶安全与管理[M].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1-2.
[4] 牛聚粉. 事故致因理论综述[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 (9):45-48.
[5] 许素睿. 安全系统工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