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护理老人的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老人的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老人的技巧

第1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日本老年福利服务可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两大类。居家服务指的是加入保险的老人可以大部分时间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种服务。服务种类大致有居家护理、入浴护理、访问看护、访问康复训练、居家疗养指导、日托护理、痴呆老人生活护理等13种。机构护理服务即被保险者完全离开家庭,住进护理机构接受各种程度的护理。包括介护老人福祉机构、介护老人保健机构和介护疗养型医疗机构3类服务。还有专门为老人提供疗养、康复、咨询等服务的福利机构。日本政府鼓励社会福利团体、企业、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开办养老机构,政府予以资助。

日本老年护理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老龄化为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成为老年型人口以后,健康老人、健康高龄老人和健康百岁老人比重日益上升,而病残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逐步下降这样一个过程或一种状态[2]。在日本介护护理中,处处体现“像家一样温暖”的理念,提倡QOL理念、注重生命的质量、生活的质量及人生的质量。护理人员要帮助老人回归社会。一方面重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在服务设施中创造适应生活的实际环境,尽量让老人自己洗澡、更衣、写字、烹饪、行走等,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使老人充分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为重返社会做准备。

日本从事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介护福祉士和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一般分为3级:1级为护理兼管理,负责安排管理辖区内护理员的工作,参与对老人的护理;2级的能做所有的护理工作;3级的只能从事简单的家政服务和一般性护理工作。他们主要为老人或者因残障造成生活自理困难的个人提供与医疗、护理、保健和生活等相关的综合性、专业化的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尊严及基本人权,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主要任务是帮助进食、排泄、沐浴和健康机能训练。对于介护福祉士的培训,日本有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机构和专门教材。教材对医学知识的要求较低,主要偏重于社会福利概论以及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还有各种生活护理技能。例如IGL健康福祉专门学校的介护福祉学科总课时1830学时,其中心理、身体结构等医学知识300学时,人与社会等相关知识240学时,生活护理技能等介护知识1290学时。课程设置包括沟通交流技术、人间尊严、社会理解、生活环境、老化的理解、老年痴呆症的理解、生活支援技术、介护基本知识等必修课和手工、烹饪等选修课。社会福祉士则是自愿报名,然后由政府出资,接受88个小时(56小时理论培训+养老院32小时实习)的资格培训,考试合格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到居住所在地的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等待上岗。

1我国养老护理亟需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近年来,我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兴办养老事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主办养老机构。与此同时对专业化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是,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中国城市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的比例达到14.60%,农村已经超过20.0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人与护理人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也不超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无法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与管理人员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化养老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必须重视养老从业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2多途径、多渠道培养老年护理人员

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必须有相应资质,积极推行老年护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1)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硕士等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2)面向全民,开办老年护理短期培训班。对准备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实行初、中、高3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鉴定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按照培训的不同级别提供相应的老年护理服务;(3)加强在岗职业培训。对在岗的老年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评体系和资格审查体系,以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3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人员

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1)培养“尊老爱老、关爱他人”的服务理念

老年护理,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术,充满对老人的尊重、关爱和愿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日本IGL集团提倡的“邻人爱”(请像热爱你自己一样去关爱你身边的人)和“受容、宽容、许容”的理念。要培养老年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老人的人格和尊严,全身心地投入,为老人进行“五心”(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细心、耐心)的亲情服务。

2)培养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

老人历经沧桑特别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护。他们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表情、一言一行观察得十分细致,要求较高。再加上老人机体各方面逐渐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认知障碍等退行性改变以及孤独、忧虑、多疑、固执、情绪波动大等心理特点[3],使沟通交流能力成为老年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首先要理解尊重老人,把握好沟通的时机,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与之沟通时要态度真诚,语言亲切,语调平和,语速放慢,语句简短,通俗易懂,主题突出,常使用商量性语言。特别重视目光、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技巧。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充分了解老人的思想、需求,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老人的健康。

3)培养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第2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交流沟通;方法;技术水平

目前社会正步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但是,随着衰老的进展老年人会出现认知障碍,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降低,与外极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下降,所以学会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

1 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性

1.1 影响老年患者有效沟通的因素 ①生理方面,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痴呆、疼痛、意识模糊、口齿含糊不清、失语症、语言障碍等;如双方距离太远、双方交谈的位置不平等、不安静的沟通环境、温度等;②社会方面,如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差异、浓厚的地方语言、使用专业术语、特殊习惯(怪癖)、话题选择不当、时间选择不当、偏见等;③心理方面,如焦虑、紧张、恐惧、忧虑、愤怒、害羞、态度、自卑等。

1.2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沟通的技巧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或成功或混乱引起不安。临床中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沟通技巧,确保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有效性。

1.2.1 积极倾听 用眼睛、耳朵和直觉去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注意事项:表示理解和同情;不清楚的地方反复提问,弄清楚原因;想办法得到引起老年人发生问题的原因或帮助助老年人分析出引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鼓励老人进行交流,调动其解决问题的潜力;必要时保持沉默;避免争辩;避免过早下结论;避免打断对方的谈话;让老年人发泄出不良情绪,除非老年人要求帮助时不轻易提出建议。

1.2.2 对于处在混乱状态的老人,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答案,不是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1.3 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情况 不仅要和老年人交谈同时还要和家属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了解情况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促进作用。注意的是在你来到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老年人的处境和情况是什么样的。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和老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1.4 要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 老年人的听觉、视觉、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会逐渐衰退,与他们交流时要有耐心,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

2 交流与沟通的注意事项

称呼老人的名字要注意礼貌;交谈的内容要简单,说话要清楚,用简单的或短的句子;必要时重复说过的话;交流时要集中精力用眼睛注视着对方;给足够的时间让老年人说话,不能催促他们;使用封闭式问题即回答用是或不是;语调要轻柔不要唐突或大声;努力营造轻松气氛靠近老人坐或身体向前倾保持微笑;消除四周噪声,必要时握住老人的手给与情感支持。关闭电视或收音机;如遇到很难交流的老人不要心急最好先离开,过一会再来或用其他的方法分散他的不满情绪,并分析是否因药物引起相关情绪或行为的改变;如果不能交谈可以使用辅助工具,如用图片进行帮助;交流前检查老人的助听器是否功能完好,检查眼睛是否能看清楚。

3 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

第3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宣传;健康教育;体会

自从开展健康教育以来,我们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保健知识,有力配合了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1临床资料

1.1病房环境介绍为病人介绍病房环境,减少病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关心和安慰,早日康复。

1.2病房情况介绍我科是普通外科,收治病人中,以中老年病人、农村病人居多,手术后各种引流导管多,胃管、尿管、盆腔引流管放置时间长,病人要了解、掌握并学会的内容多。宣教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病人的健康、康复。

2宣教方法

2.1长期以来,对病人的宣教一直是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宣教意识淡漠。通过工作中的实例来加强护士对宣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对病人进行宣教后,临床上遇到病人拒绝置胃管,拒绝翻身、拍背等,使护士们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所处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1]要求每位护士做到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整个住院期间的不同时期,根据病人的情况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教育。

2.2学会察言观色,反复强化宣教在宣教中注意观察病人的神态、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在宣教中发现病人出现茫然的眼神或心不在焉时说明病人不明白或没注意听,需改变宣教的语言与技巧。有的病人说一遍就懂,教一遍就会,但有的不行,需要我们反复强化宣教以达到目的。

2.3真诚相待,耐心宣教要达到宣教目的,必须对病人真诚相待、耐心负责。如有位60岁的牟爷爷,疝气病人,准备择期手术。老人长期吸烟,护士对他说明吸烟的危害,劝他不要吸烟,老人满口答应,但偷偷在厕所内吸烟。护士发现后,跟他讲吸烟对他的疾病有影响,吸烟、咳嗽、便秘会影响腹内压增高,老人听了以后,很感动,说以后不吸了,最后老人顺利渡过手术期出院了。

2.4通俗性健康教育语言必须具备通俗易懂和朴实自然等特点,这是由口头交际方式所决定的,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为了确保健康教育语言表达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我们着重强调以下3个方面:①语言必须具有朴实无华、简单明了、生动流畅和亲切自然等特点。②少用或尽量不用“行语”或术语,特别是医学术语。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多解释。③多用平易明了基本词语、常用词汇或大众词语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教育,是反应一个人的水平的重要标志。

3采用查对制度

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对我们护理工作进行了考核。具体做法是:

3.1自查以提问的方式了解病人的程度,发现掌握不好者,及时给以补充宣教,以达到宣教目的。

3.2抽查护士长每天不定时的抽查,通过询问、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宣教中的薄弱点,对护士进行督促和指导。

4小结

实践证明,做好宣教是我们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去做,才能真正提高病人的自身保健能力,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目的。[2]

参考文献

第4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危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21-01

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

我院地处劳务输出的大镇,是一个综合性的二级医院,近年来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其中空巢老人占了相当一部分,现将空巢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空巢老人心理危机[1]

1.1 孤独寂寞感:主要是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子女独立门户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孤独是一把刀,它可以杀人,不要小看孤独对健康的影响。

1.2 抑郁忧伤感:主要是由过去或目前的不良生活事件所留下的消极影响。例如,失去亲人或老伴、生活上的困难无法解决,不免会让老人感到伤心难过。多数自杀者都是由抑郁症所导致的。

1.3 焦虑恐惧感:主要是身心功能退化所引起的不安情绪,或者面对疾病与死亡感到恐惧和害怕。对于有缺乏安全感和恐病恐死症的老人,尤其是残疾或高龄、多病、重病的“空巢”老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实验证明,恐惧症就是慢性自杀。

1.4 空虚失落感:儿女长大成人、外出打工或独立门户,留下孤独的老人自然会感到不适应,产生一种空虚失落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孤独症、恐惧症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2 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困惑

2.1 经济原因:他们担心医药费用昂贵,家庭经济困难不湛重负,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将来生活困难甚至难于养活自己,因此大多老人都不安心住院治疗。只要病情稍有缓解就想出院,导致疾病得不到彻底治疗。

2.2 无人照顾: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时,主要求助于子女与亲属,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怕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不愿意通知儿女。又怕麻烦亲属,因此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时,由于无人照顾常常都是拖延或间断治疗。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性转为慢性,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3 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护理

3.1 消除孤独与寂寞感:空巢老人住院治疗期间,护士要主动联系身在异地的子女们,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让他们尽量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对于丧失老伴的空巢老人,护士应当尽可能地劝其子女支持老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老人病愈后,积极而适量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既可消除孤独与寂寞,更从心理上获得生活价值感的满足,增添生活乐趣。

3.2 消除抑郁忧伤感:抑郁病人常会不自觉的对自己或事情保持负向(消极)的看法,护士应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病人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积极)的看法。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忽视不适应,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2]。

3.3 消除焦虑恐惧感:认真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身心功能退化问题,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疾病,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虑症状的药物,指导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帮助老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人。

4 指导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

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必须以变“独”为“群”,变“空”为“丰”,变“小家”为“大家”作为基本目标;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作为护理方针[1]。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和心理的自我调适才能实现。其活动方式主要有:

4.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的自信心,笑对人生,正确对待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创建家庭娱乐游戏环境,变夫妻为游戏玩耍伴侣。

4.2 把现代科技成果和各种媒体变成自己的生活伴侣和朋友,做到常有笑声相随、天天快乐开心;迈出家门探亲访友,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回避忘年交,融入老年(或年轻人)群体寻找快乐。

4.3 加强与亲情(子女和孙辈)的联系,享受“天伦之乐”,坚持适量运动,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5 设立和完善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

充分发挥社区医院“方便、快捷、温馨”的医疗卫生服务,从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医疗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同时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为他们解决困难;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巢家庭在社会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护理是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给予空巢老人实际的帮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921-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本院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对老年住院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常合并多种疾病,心理机能也逐渐衰退。当躯体遭到疾病并且需人照顾时,情绪变化更为突出,担心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有的认为老了不中用,自暴自弃,有的认为自己知识丰富,不能自制或情绪固执、怪癖、任性,在认知能力方面,由于大脑皮层机能衰退、器官反应迟钝,常表现为耳目失灵、感觉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缓慢、说话颠三倒四、行动兴奋等。

2 心理状态分析

2.1 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由于突然起病而焦虑,导致病人心理紧张、急躁、害怕,多数病人一入院,即要求明确诊断,药到病除,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

2.2 慢性病人的心理状态:当病人知道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恢复健康时,便产生了忧虑、心焦、烦躁和多疑的情绪,同时考虑自己的经济来源,需要照顾的人等,特别是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常因担心增加家庭负担和无力承担住院费用而要求放弃治疗。

2.3 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关系:如家庭是否幸福,有无老伴,子女是否孝敬等,无亲属陪伴的孤寡老人,孤独感较强烈,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等均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3 护理措施

3.1 入院时的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病人,尽量用当地民族语言交淡,语气和蔼、亲切,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入院需注意的事项,热忱地向他们表示关心、同情,并尊重病人的隐私,积极给予帮助,使老人倍感亲切和尊重,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消除其忧虑心理,配合治疗。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病人、家属接触时举止要端庄,仪表要整洁,语言要优美,态度要和蔼,对病人要尊重,施以尊称,勤巡视病房,主动向病人问寒问暖,对痴呆、健忘病人注意生活护理,不要急于和粗暴的督促,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病人,鼓励适当活动,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病人沟通,使他们主动的把心理话倾吐出来,缩短病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并根据其需要采取适当的帮助和治疗;在治疗期间,动作要轻柔、熟练,穿刺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仪态赢得病人和家属的信赖。

3.3 把握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住院后,病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主治医生、责任护士,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预后如何,并急于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希望知道检查结果及治疗所需要的总费用等,因此,在住院期间,护士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同时介绍同种疾病病人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农村孤寡老人,需要治疗而资金困难者,我院积极给予捐款,使病人从担心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密切与家属配合、消除孤独、忧患心理: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易产生孤独、忧患心理,此时最需要家属和亲友的陪伴和关怀,亲人的力量是病人最好的精神支柱,在疾病转归中占有重要主导作用,这一点要积极争取家属和亲友的默契配合,动员亲人时常陪伴其左右,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3.5 出院前护理:向老年人详细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动态及护理对策,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措施,需注意的事项,随诊时间。

4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

老年人多数为慢性病病人,出于多种因素,多数病人难以长时间住院治疗,为了便于老人出院后继续得到相关治疗和护理,我院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把不同疾病病人逐一详细记录,做好病历资料,定期上门作健康体检,了解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变化给予及时的调整,指导康复保健,康复护理可使老人达到身心健康、生活自理,并参与社会活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5 体会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体会到,对老年人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层次的病人实施有效的、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疾病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的学习不仅限于疾病的相关护理,而是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科学等方面出发,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探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6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73-01

交流与沟通是指两个人或两个群体间,通过语言、姿势、表情或其他信号等方式,相互分享与交换信息、意念、信仰、感情与态度,以使双方能够互相理解。不同年龄层在与人的沟通中有其不同特点,其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衰老,功能减退,反应迟钝不仅反映在生理方面,也反映在心理方面。如老人一般具有自尊、返童、怀旧等心理特点,在生病后具有特殊的心理变化,希望被重视,被关怀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不断增加,我科作为老年病房在日常接诊工作中接触到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受病情、环境、文化程度、家庭、地位等原因的影响,与其沟通常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年病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才能提高与年老患者沟通的效果。老年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要求不仅仅是解决身体上的疾病,还包括得到高质量的服务。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多维角度护理老年患者,与老年患者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可以理解老年患者的感受与内心体验,是实施护理活动的重要前提。

1 影响与老年患者沟通的常见因素

1.1老年患者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孤独、焦虑、忧郁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表情、行动观察得十分细致和敏感。另外,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各种生理缺陷,如耳聋、失明、失语等,出现各种生理缺陷的老年人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交际产生恐惧、不愿与人沟通,这就给正常的护患沟通带来了难度。同时,老年人由于疾病或者其他因素往往受到疲劳、疼痛的困扰,如此时与之沟通,患者的注意力根本无法被你吸引,所以这时护士说什么他们都不会有所记忆。

1.2护士自身因素

护士与老年人沟通障碍最常见原因是护士不能正确地实施移情。移情这个词是西多普・利普斯于1909年首次提出,他将移情定位于感情进入的过程,即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通过认真倾听和提问,确切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因此,护士在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多思考,耐心倾听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尽力予以满足,限于条件做不到的要耐心诚恳地解释,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温暖感。另外,护士自身素质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也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

1.3环境因素

不当的时间、地点、场合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查房探视时或噪音打扰时都不适合沟通。另外,有些老年人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当众说出,所以此时尽量选择安静、没有其他患者或陪患在场的情况下沟通。

2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2.1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对于因逐渐认知障碍而越来越无法表达和理解谈话内容的老年人日渐重要。

2.1.1触摸

触摸寓意着治疗者关爱老年人,而被触摸寓意着老年人的存在和老年人是值得被照顾的,有些研究甚至支持触摸是老年人与外界沟通的最佳途径。最易被接受的部位是手,而握手则是最不受威胁的触摸,其他部位有手臂、上臂与肩膀。头部则是大部分老年人在乎的部位,应该慎重考虑。护士在治疗性触摸的过程中,应尊重老年人的尊严及文化社会背景,适宜的运用触摸技巧,运用平常的接触与活动达到疗效。

2.1.2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每当言语无法清楚表达时,身体语言都能适时有效的辅助表达。与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沟通前,必须先让其知道我们的存在;口头表达时,要面对老人,利于其读唇,并加上缓和、明显的肢体动作来有效的辅助表达。同样的,若老年人无法用口头表达清楚时,可鼓励他们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再给予反馈,以利于双方沟通。

2.1.3倾听

(1)适当的身体姿势

倾听不仅是听觉传递,更是心理活动的参考,维持良好的姿势,有助于提高听觉功能与开动脑筋。另一方面老年人常以轮椅代步,注意不要俯身或利用轮椅支撑身体来进行沟通,应该适时坐在旁边,并维持双方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以利于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2)倾听的态度

谈论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以增加其专注与记忆。有效的倾听是有效地用脑、眼、耳与心的过程。倾听时要利用对方所传达信息的注意力和开放情绪去感受对方所想要传达的感觉,并配合适宜的沟通环境,避免环境中的噪音、强光等其他干扰因素,或者转移到利于沟通的安静场所。

(3)反馈表达时的注意事项

个人面部表情平和,不紧绷或皱眉;说话声音要略低沉平缓且带有欢迎的热情;说话时倾身向前以表示对对方的话题有兴趣,但是应注意不要让老人有身体领域被侵犯的不适。另外,眼神的传递是脸部表情的精华所在,所以保持眼对眼的接触也是非常重要的。

2.2语言沟通

2.1.1鼓励自我表达

语言的表达是传递信息的第一步。口头表达与交流对外向的老人而言,是抒感和促进彼此信息交流的良好途径。随着年龄渐增,不管老人原先的人格特征如何,都可能变得比较退缩与内向,较少参与社会活动,时有寂寞和悲观的情绪产生。最好的护理措施就是要为其提供足够的自我表达的机会,予以鼓励但不要勉强,不管老人是选择接受或拒绝参与都予以尊重[1]。

2.1.2根据老年患者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

不同疾病程度及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护士应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患者的特点及文化层次,采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沟通。

2.1.3沟通过程中注意使用使用礼貌性语言

称呼一定要有亲切感,不能使用刺激性语言,决不能因称呼不当伤及患者的自尊。我们应正确对待老年人一切“权威思想”的表现,语言切忌生硬、急躁。

2.1.4注意交流沟通速度 注意副语言沟通

副语言是指通过非词语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哭笑、停顿来实现[2]。如对老年患者的配合表示赞赏时,用调低、肯定的语气来表示。与老年患者交流与沟通时要根椐老年患者反应快慢来决定交流的速度。特别是对思维迟缓的老年患者,更要有耐心,允许老年患者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叙说,保持一种稳定、温和、接受的态度。

2.1.5适当使用倾听技巧

护患信任的建立是护患沟通的良好开端。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倾听,通过仔细的倾听掌握老年患者所传递信息的主要内容,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老年患者沟通与交流。

3 小结

护患关系是在医疗服务中建立起的两个相互依赖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离不开护士的全面关心和照顾,而护士的工作又依赖患者的存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必须加强护患间的沟通。自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如何进行护患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是广大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体进入老年后,都会因生理老化而带来身体和心理变化,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针对老年患者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这就要求老年病房的护士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应多了解老年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运用护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把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做为护理宣教内容,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3],真正意义上做到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姜德珍.老年心理的调适与养生[J].健康指南, 1999, 11(1): 67.

第7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1 道德要求

(1)热爱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做到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时刻以病人为中心,自觉用护理心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2)勤奋好学 ,努力进取,虚心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高质量护理。

2 穿刺方法与技巧

2.1 穿刺前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经过长期、反复的穿刺刺激,心理承受能力大都会下降,痛阈降低[1]。在穿刺时常会表现烦躁、紧张、害怕等。护士首先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周到的为病人服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关爱老人,嘱咐老人在穿刺前排空大小便,尽力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解除烦躁、紧张情绪,以获得老年病人的积极配合。对于比较偏执的老人,应尽量满足其要求。

2.2 耐心细致的选择血管原则上选择血管应由远及近,有计划的选择静脉,且选择粗、直、弹性较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关节、感染、以及皮肤破损处的静脉。非特殊情况时以上肢远端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提示:临床选用下肢静脉输液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尤以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2]。

2.3选择最合适的针头根据病人的病情、输液量及药物性质、速度、以及病人的血管选择,一般使用7号头皮针,其次6号头皮针,仅有个例选择5号头皮针,尽量减轻对血管的损伤和疼痛的刺激。

2.4穿刺的技巧(1)穿刺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这样既可减轻患者疼痛,又可消除护士的紧张情绪,有利穿刺成功。(2)扎止血带时,止血带离穿刺部位上方约10cm,这样既能保持动脉灌注,又能完全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如果距离过近,放松止血带时,止血带的弹力会震动穿刺部位,刺激针头,导致穿刺失败。(3)针对老年人血管的特点,穿刺时宜绷紧穿刺点部位的皮肤。右手食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柄使针头与皮肤成10°~15°角,从血管正中快速进针,见回血后针在向下压,向前进针,而不从侧面进针,这样避免了穿刺时血管滑动,减轻病人的痛苦。(4)穿刺时进针要快、稳、准,缩短穿刺时间,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成功率。(5)有些老年患者血容量不足,末稍循环差,感觉针头穿刺进入静脉官腔,不见血液回流,护士可用捏针头细软管端,既可见回流。(6)肥胖、浮肿患者较大血管不易找到或已破坏,可选表浅血管。用小而锋利的针头,进针力度小,角度5~10°,见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避免穿透血管壁,可先固定针头位置,再放患者松拳,放松肢体。(7)针头固定牢固,对于血管既脆又不易固定,可用夹板、胶带固定,以减少液体外渗。

3输液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

3.1根据病情及所输液调节滴速一般老年患者,非特殊用药,滴速控制在40~50滴/min左右。心脏病患者,尤其使用扩冠药、极化液时,滴速不宜超过20滴/min,否则易导致降压迅速,诱发或加重心衰;脱水重而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滴速。

3.2加强巡视,密切输液情况每15分钟巡视1次,检查输液部位,有无血管疼痛感,输液速度是否正常,有无输液不适感。有些患者或家属会自行调快滴速,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应及时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滴速过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急剧增加,加重心肺负担,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药物作用以及在用药中可能出现的药物反应,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

3.3防止交叉感染老年患者一般体质比较弱,抵抗力比较差,在安置病人过程中,尽量避免多病种病人放在一起,防止交叉感染。为患者治疗后一定要洗手消毒,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加重原有病情。

4拔针的护理

拔针时动作轻柔,术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轻轻揭开输液贴,一手快速将针头拔出,一手迅速压紧输液贴,并适当将肢体抬高,嘱患者不可使劲或用力,沿血管方向按压3~5分钟,对于血功能障碍易出血者,可延长按压时间。

多数老年患者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由于长期承受痛苦的折磨,往往产生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为焦虑、抑郁少言,有的表现为暴躁、固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时不仅要力求一针见血,更要用关心爱护的语言、轻柔体贴的操作,让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充分享受到被人尊重、关心、同情、理解的人性化服务。另外,一针见血,不尽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升患者对我们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患者得到及时、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董会肖,垢建华.老年心血管患者外周静脉的技巧与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1):47.

第8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急性青光眼患者发病急,有剧烈眼痛和偏头痛(患侧)或全头痛,视力急骤下降,恶心甚至呕吐,眼压可高达50~60mmHg或更高,反复发作,可致失明,但也有少数患者发作一次就失明,患者及家属焦虑、恐惧感非常明显,因此对急性青光眼发作患者,必须采取紧急救治,同时心理护理也至关重要。护士真诚、善良、关切、鼓励的语言,为患者战胜疾病建立了信心。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现谈谈语言在临床实践中的魅力。

1 体现护士的道德美

护士的语言是影响他人心灵和行为的语言,包含着道德要求的一种特殊职业的道德语言,它无职业、贵贱之分,与任何患者及家属交谈都体现护士的真善美。急性青光眼患者刚入院时患者及家属心情很急,护士应换位思考,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和患者交谈时应多使用关心体贴安慰的话语,并遵医嘱紧急救治,短时间收集患者资料并提供护理措施,在交谈时语言表达清晰、规范、准确,还要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性等。

2 体现护士的技巧

语言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它既可以给患者带来希望和信任,也可以给患者造成绝望和痛苦。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亲切的语言,能给患者及家属安慰和信任,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应根据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交谈方法,要善于应用语言的技巧与任何患者相处,多说"请、您好、谢谢、劳驾、对不起"等礼貌性语言。当然,每个患者交谈语言的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护士交谈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评估,从性格、病情、年龄、文化修养、职业等选择恰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及恰当的语言,并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做到语言和蔼、感情真挚且具耐心。如对急性患者在做治疗和护理时,语言要简单扼要,突出重点;对听力下降的患者说话声音要高一点,必要时贴近患者耳朵说;与老人交谈时称呼很重要,不要随意打断老人说话,需反复、耐心倾听和讲解,必要时使用体态语言;文化程度低患者使用通俗易懂、多举例的交谈方式,不得有半点嫌弃;个性粗暴固执者,应以平和冷静心态对待,以心换心,使患者心态平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 体现护士的严谨

护士的语言传递着护患的情感,也传递着疾病的状况、发展、转归的信息。因此,护士在语言表达时,既要用通俗易懂表达方法来解释患者提出的相关护理问题,又要讲究科学性、严谨性;既要亲切认真,又要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交谈前评估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尊重家属的意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定时间,并准确选择用词,告知患者和家属真实病情。同时,对患者患病表示同情、理解,鼓励患者,使其心理得到平衡,情感上得到满足,增强抗病能力。

4 体现护士的人性化

第9篇:护理老人的技巧范文

关键词 养老院 老人 孤独感 情感陪护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50-03

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的重要因素[1]。我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养老院和居家养老为主[2],而养老院的老人更易发生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了情感陪护对养老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结果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黄渡养老院意识清醒、能够有效沟通的入住老人,年龄60~90岁。排除感官残疾明显影响调查、重度痴呆,有精神障碍者。

方法

情感陪护志愿者

10名护师以上资质的护理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干预前进行了志愿服务、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并请心理咨询师就老年人心理问题等知识加强培训。

情感陪护内容

1)陪聊 一对一陪聊,一名护士负责10位老人,每人每次30 min,每星期一次。以拉家常式的陪聊,交谈中要求专心、耐心,尊重老人,让老人尽快熟悉护士,增加信任感。细致的观察,适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予以针对性的疏导。

2)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每月组织一次健康知识讲座,由主管护师负责授课。根据老年人身体、心理的特点,讲授老年期慢性疾病基本知识,进行用药、日常生活起居安全宣教,并教练简单的养生保健操。对生活自理有困难老人,鼓励其进行早期主动锻炼,延缓骨骼肌肉的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3)娱乐活动 每月组织一次娱乐活动,如舞蹈、互动游戏、兴趣小组、手工评比等,鼓励老人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使老人相互了解,互帮互助,犹如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内。也使老人感受到年轻的活力及社会的关爱。

评估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专家审核后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入住情况(入住费用、费用来源、子女看望次数)、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活动兴趣)、入住满意度等。

2)孤独感调查 采用孤独量值评分表(Russell编写,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量表有三个特点,第一“孤独”一词未见任何条目之中,Russell指出,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回答问题的偏性;第二为一维性,只需一维是一般测量表较好的选择;第三未给受试者规定时间范围。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级=一直有此感;3级=有时有此感;2级=很少有此感;1级=从未有此感觉。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共100人,其中男性36人(35.6%),女性64人(63.4%);年龄56~90岁,平均(81±6.45)岁;入住时间少于一年4人,二年以上13人,三年以上83人;大专3人,初中2人,小学16人,文盲79人;配偶健在13人,孤寡老人87人;从不参加活动锻炼13人,参加87人。

干预前后老人孤独程度比较

情感陪护干预后孤独感较干预前有明显好转,干预前老人孤独量值评分为(62.08±5.285)分,干预后为(42.87±3.161)分(P

婚姻、学历不同的老人干预前后孤独量值比较

有配偶的老人与孤寡老人的孤独感干预前后的同期比较,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情感陪护干预后,有配偶的老人及孤寡老人的孤独程度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

讨论

贾守梅[3]等人的研究认为,通过健康宣教和聊天[4]的方法向老年人介绍其心理、生理特点及常见的健康问题,使老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作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可以很好的帮助老人有效的应对自身面临的具体问题。本研究表明以专业的护理团队介入养老机构,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老人心理问题。

养老院老人有被抛弃、寂寞和孤独感,他们需要交流、需要被关心、关注。情感陪护干预老人总体孤独程度有明显改善,重度孤独感的老人数量明显下降。婚姻状况对干预效果影响不明显,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中有配偶的老人数量较少,也可能与研究对象都在养老院,生活状态差不多,导致两组干预效果差异不大。学历状况对干预效果有影响,有学历的老人在情感陪护干预中,能更快地融入干预活动,更好地理解每次活动的意义,容易接受外来服务。本研究未设对照组,采用了自身前后比较观察干预效果。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活动,建立有效的养老服务机制,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汪娟. 城市居家老人与养老院老人依恋与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2年.

侯晓丽, 马珊珊, 黄磊. 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管理观察, 2011(21): 78-79.

贾守梅, 李虹.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7(2): 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