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影响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受到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父母有的外出务工,家中一般只留下老人和读书的孩子,这些孩子无论是寄宿于学校还是留守在家庭,大都缺少母爱,缺少父母的亲子之情,得到的是祖辈的溺爱、宠爱、偏爱,极易形成“畸形心理”。这就需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科学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家长因平时忙于挣钱,接触人群综合素质低下,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素质普遍偏低 ,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在辅导功课方面,很多家长无所适从。这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长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上是不惜血本的,为孩子请家教,报名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课外兴趣班,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有效,结果可想而知。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我今年带的一年级学生中,至少有85%的家长不怎么问孩子是否完成了当天的课外作业,有10来个家长是从来不问,更谈不上检查了。另外家长只顾自己享乐,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有不少年轻的家长们业余时间大多沉浸于搓麻将、“斗地主”的低俗娱乐活动中,孩子的教育成就完全依赖于学校。

(四)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好,父母文化程度高,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就较高。而普通工人、个体户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部分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而且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子女接触相对较少,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感情交往基础和信赖关系,这样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畸形的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和个性等的形成,同样是造成独生子女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儿童会发生性格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剖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开展城乡结合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校应当引入系统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机制,探讨心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升华学生人格

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深入孩子心灵的,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的交往中。首先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形成学生的德性规范。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播种习惯,收获品格”的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从“管手、管脚、管嘴”做起,从“坐、立、行、说、吃、睡”做起。其次,在多彩的才艺展示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及时总结反馈一周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之中;利用绿化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

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

(三)重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我们可以将班级宣言定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通过宣言明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利用名人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从小立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鸿鹄之志。每位教师要俯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明确“做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方向,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爱国爱校,勤学勤教”的理念浸润学生,让书香弥漫校园,让学生得到熏陶。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第2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6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咨询;学生

心理咨询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咨询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现对某高校588名大学生咨询记录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高校学生个体心理咨询问题,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取自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记录完整的面询学生心理咨询记录,共588份。其中男生204名,女生384名;大一学生174名,大二学生136名,大三学生176名,大四学生102名。年龄为18~25岁。

1.2 方法 对大学生面询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将情绪失控、忧郁、无端烦恼等不良情绪归为情绪问题,以人际矛盾引起的情绪困扰归为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心理疾病的归类以CCMD-3和转介至医院心理治疗的诊断结果为依据。依照上述标准将588名个别心理咨询的问题分为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和性心理、个性心理、心理疾病、职业心理、其他等8类。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理咨询问题分布 在588名大学生的咨询问题中,学习问题占22.79%,人际关系占18.03%,心理疾病占17.01%,恋爱问题占14.63%,情绪问题占9.52%,个性心理占9.18%,职业问题占7.14%,其他问题占1.70%。

2.2 心理咨询大学生的年级分布 在面询的588名大学生中,一年级学生占29.54%,二年级学生占23.14%,三年级学生占29.97%,四年级学生占17.37%。从男女大学生求询的问题类型来看,除人际关系男、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咨询问题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求询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2个方面,和高年级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四年级时,很多学生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发展,考研与就业等职业心理问题与低年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学习问题居于第1位[1];人际关系问题位居第2位,与赵冰洁、武洁琼等[2-3]研究结果一致;心理疾病居于第3位,且有上升的趋势[4-5];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分别排在第4,5位,这与处于青年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以及心理上正处于多变的高峰期,情绪、情感体验非常强烈、丰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极为突出关系密切[6]。本次调查结果还反映了男女大学生在性格上的差异:男生多开朗、坚毅、刚强、不拘小节;女生多文静、温柔、细腻、敏感。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对女大学生要多加引导和训练[7]。

建议:(1)重视心理咨询结果。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的来访学生大多是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出现问题,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咨询结果所反映的是困扰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 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学校既要把握主要问题, 如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疾病、恋爱等问题, 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容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低年级的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高年级的职业教育问题,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2)重视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从目前学校个别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为少数有问题的和适应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服务。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模式上以发展性取向为主,兼顾矫治,使两者互为补充,和谐发展。因此,高校在继续加强个别心理咨询的同时,根据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应充分利用团体咨询适用面广、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省时高效等特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优化[8]。(3)重视心理咨询的后继干预。实践表明,心理咨询常常不能立竿见影, 同时,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一次咨询不能完全解决,须依靠当事人和咨询者的后续努力。研究证明,后续干预能产生良好效果。而且有些心理问题还需要持续的监控和有效的干预[9-10]。(4)重视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人数有限, 且大多是兼职。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必须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鼓励和引导继续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李真军, 王诗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及疏导对策,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3):372-374.

[2] 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1):121-123.

[3] 武洁琼.561名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护理研究,2007,7(21):1866-1867.

[4] 刘希庆,张西峰.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4):108-109.

[5] 张敏,吴玲,施榕,等.153例心理咨询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113-115.

[6] 魏昶.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问题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7,7(2):141-143.

[7] 王黛丽.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教育科学,2008(3):163-164.

[8]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

[9] 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中国高教研究,2008(7):77-79.

第3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集群意向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CX12061),本文为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5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以达到5.13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2012)。网络已经渗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作为网络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集群事件,在从众心理及网络匿名性情境的作用下,增加了其参与的可能性。研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参与意向,可以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指导性作用。

1.综述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各种信息充斥这每一个角落。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来说,海量的信息更是让他们难以消化,对其真伪的判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刘培进,李克洲,陈涛(2012)调查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认知还不够成熟,面对形形的网络信息时,仍缺乏理性的判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直觉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原因之一便是大学生的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还不大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观察社会现象(吴越,2006)。他们的行为极易受到网络中信息的影响,就如郭加书,王鑫(2010)分析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部分大学生将网络行为社会化, 以网络化的视野看待社会, 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从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看,其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是十分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进行思考,理智驾驭不了感情,情绪的两极性和爆发性,稍强的刺激就易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情绪或冲动的举止(桂世权,2002)。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情绪的宣泄,极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而对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其理念就是引导大学生对非理性情绪的调节能力,正确处理情绪、情感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并且有研究证明了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邓丽芳、郑日昌,2003)。此外,刘宣文,梁一波(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和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理性情绪教育课程适合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

基于已有的研究,本研究不仅探讨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还重点研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集群意向,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

2.研究结果及分析

此研究的被试为某高校的大一~大四的本科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本科生的网络集群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6.0对结果经性分析。研究的被试区分为低年级(大一、大二)和高年级(大三、大四),其中大三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而低年级的大学生还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中。

2.1 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

表1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分布特点

表2 大学生周上网频率分布特点

表3 大学生网龄分布特点

由表1~表3的数据分析来看,发现高年级的每天上网时间都比低年级较长;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周上网的频率为每天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每个频率短的人数分布基本一致;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的网龄相对较长,网龄为7年以上的比例为58.6%。总体上,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次数都比较多。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报纸、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了解渠道已不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倾向于利用网络了解外界,了解信息,微博、论坛等互动类网站是他们经常浏览的网页,从中他们可以便捷地得到想要的信息。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等维度的差异分析

研究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集群意向,分别是对集群事件的认知、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以及对集群事件的情感。对集群事件的认知主要是指个体认为网络集群事件能够给相关群体来何种结果,积极的结果或是消极的结果。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认为集群事件能够带来积极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积极结果”是指事情的发展趋势是朝着群体自身目标定义的,而这个目标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主要是指个体是否支持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并参与到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参与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集群事件的情感主要是指个体对已经发生的集群事件在情绪上的支持情况,愤怒、气愤(不希望其发生)或是开心、高兴(希望其发生)。在此维度上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已发生的集群事件越是感到愤愤不平,不希望其发生。通过分析大学生在这三者上的差异,能够更加详细地认识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得到的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等维度的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而在对集群事件的情感维度上差异显著。

3.讨论

此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参与意向,在对集群事件的认知维度上,虽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大三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是最低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对相关群体发动集群事件在认知上还是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认同集群事件为相关群体带来的效应。在对集群事件的支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大三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得分也是最低的。其参与现实集群事件的可能性相对其他年级而言,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大三学生对集群事件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其参与到其中的概率就小一些。而在对集群事件的情感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此维度上他们的得分是最高的。即表明他们对已发生的集群事件越是感到愤愤不平,不希望其发生。

从整体的分析结果上看,初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实对大学生的集群意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结论,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因此,在高校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引导,不仅利于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更利于高校预测学生心理状态和教育成果的巩固。

4.小结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1)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并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网络集群的支持度、情感上存在差异;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的集群意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6-28

[2]刘培进,李克洲,陈涛.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分析及网络德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3):76-78

[3]吴越.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J].科技教育,2006,(12):111-112

[4]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1):55-58

[5]桂世权.试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86-89

第4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大部分

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

第5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收获课程知识,又收获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

在“红领巾的生日”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生硬地将少先队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结合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少先队的建队日、队徽以及少先队的作风等知识,设计了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小游戏,这个游戏由两部分组成:比赛唱《少先队队歌》,比赛系红领巾。那么,学生在比赛唱歌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学系红领巾^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焦躁情绪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些问题都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学经验表明,低年级的学生确实会在这两个问题上出现一些需要矫正的现象。比如这个小组比那个小组唱得更好的时候,就有孩子搞恶作剧,破坏“对手”的演唱效果。又如很多孩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系红领巾时会出现急躁。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培养学生耐心做事的心态与习惯。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但这个过程又没有教师刻意说教,只是根据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表现,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醒。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尊重对手、友好竞赛、遇到问题学会找方法等意识就会逐步形成,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很有好处的。

二、 将心理健康教育隐藏在活动中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有价值的教学选择。游戏更多地带有让学生轻松学习的意味,而活动则往往是有明确教育主题的,在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可以感受到这种主题的。将心理健康教育隐藏在这些活动当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及思路。

笔者注意到,刚刚走入小学的孩子们常常会因为羞涩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也有的学生因为压力大而表现出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同时也容易成为学生小学生活的一个阴影,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不佳的现象。笔者以为,这个时候通常只有在品德课堂上才会有一个系统地帮助学生调适的机会。如在“拉拉手 交朋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进行了重点设计:首先,让一些性格开朗的孩子到前面来说说他们对交朋友的想法与愿望;其次,让全体学生思考如何交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朋友;再次,让学生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尝试去交一个朋友;最后,让学生通过拉手的方式去亲近朋友。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交朋友的方式是多样的、有趣的,出乎成人意料的。而拉手环节中,既有面对面的拉手,也有一个小群体的拉手,最后发展成全班的拉手,所有学生拉起手,形成了浓郁的班级大家庭的气氛。

三、 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生活中

亲近生活是一种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有“秋天到了”这一内容,秋天到了是什么感受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面感受秋天,一片片飘落的黄叶,一阵阵凉凉的秋风,一个个熟透的果实……就成为学生感受秋天的最直接的载体,这个时候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能够感知到秋天。在这种与生活亲密接触并有意识地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亲近自然,更加热爱生活。而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的心理怎么可能不健康呢?

第6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发展特点 教育对策

分类号 B844.2

1 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能够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厌学现象严重、人际交往困惑、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等问题。而且,进入职校后,由于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对社会缺乏认识,特别是对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求职择业缺少认识和客观判断,他们对未来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此外,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和问题,忽视了预防性和发展性工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工作割裂,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欠完善。这些问题使得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陷于被动和片面,难以有效展开。

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往往侧重于学生的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也多在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严重程度,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轨道。有学者指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侧重于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但到目前为止,从积极视角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很少。已有研究要么处于理论介绍或者探讨阶段,要么是对某项心理品质培养的零散介绍,不够系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不清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和特点,因此研究者均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具体实例的支持,所以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无从入手。

综上所述,要转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有效化解中职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描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全貌,必须摸清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为职业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吉林省舒兰市、山东省淄博市、浙江省宁波市三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发放问卷2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924份,有效回收率为96.2%。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

2.2 研究工具

采用官群、孟万金等2009年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包括六大分量表,15项积极心理品质,共61个题。认知分量表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和洞察力品质,情感分量表包括真诚和执着品质,人际分量表包括爱和友善品质,公正分量表包括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节制分量表包括宽容、谦虚和持重品质,超越分量表包括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和希望品质。问卷采用5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每个班级由两名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共同进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均分在3.2-3.8之间,单样本T检验显著高于中数3,这说明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维度、超越维度、节制维度、情感维度、公正维度、认知维度。其中人际维度均分最高,认知维度均分最低。

对六大维度的15项积极心理品质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真诚、创造力和领导力(见图1)。

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差异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六大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见表3)。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认知和节制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MD:0.23,p=0.000;MD=0.11,p=0.032;MD=0.26,p=0.026;MD=0.29,p=0.031);而对于人际和公正维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MD=-0.08,p=0.033;MD=-0.12,p=0.040;MD=-0.06,p=0.027;MD=-0.11,p=0.033);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经济一般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MD=-0.06,p=0.024;MD=-0.09,p=0.032;MD=-0.11,p=0.028;MD=-0.07,p=0.037)。

3.3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性别差异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进行年级和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12,3570):

5.24,P=0.000;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6,1784)=4.28,p=0.000;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各年级男女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4。

进一步的单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在认知、情感、人际、节制、超越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2,1882)=11.15,p=0.000,F(2,1870)=3.78,p=0.023,F(2,1888)=5.38,p=0.005,F(2,1889)=12.24,p=0.000,F(2,1893=6.97,p=0.001)。公正维度年级差异不显著。Tukey事后检验表明,在认知、情感和节制维度,高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学生(MD=-0.10,p=0.029;MD=-0.13,p=0.034;MD=-0.06,p=0.026;MD=-0.06,p=0.030;MD=-0.13,p=0.028;MD=-0.09,p=0.032;),而高二和高三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超越维度,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得分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MD=0.05,p=0.029;MD=0.07,p=0.039;MD=0.12,p=0.034),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维度,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MD=0.13,p=0.001;MD=0.13,p=0.007),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间不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除公正维度外,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进一步的单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只有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1,1789)=6.72,p=0.01)。T检验表明,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1901=2.37,p=0.02)。

3.4 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常模在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差异

3.4.1 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的差异比较

Z检验表明,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节制维度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外,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和超越维度,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见表5)。

3.4.2 积极心理品质15项品质的差异比较

Z检验表明,除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品质差异不显著外,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在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宽容、持重和心灵触动品质上,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在创造力、真诚、执着、爱、友善、领导力、合作力、谦虚、幽默风趣和信念希望等10项品质上,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见表6)。

4 讨论

4.1 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状况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测评,由于是问题取向,经常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给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蒙上阴影。本研究使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评发现,中职学生心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并且整体状况良好,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得分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说明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中职学生心理在不断成长和成熟,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中职学生也是值得信赖和有希望的学生群体。

4.2 中职学生与高中生常模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除节制维度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外,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和超越维度,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这主要因为,中职学生整体是从普通教育分流出来的,在普通教育中,他们处于劣势,得不到应有的适合的教育,有的甚至是落伍者或被淘汰者,导致心理上整体落后于普通高中生。但是,在职业学校,一旦得到了适合的教育,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会很快得到发展。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绝大多数积极心理品质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4.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有什么影响呢?本调查发现,在认知和节制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说明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更先进的科技,更重视学生创造力、求知力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因此学生在这些品质上的发展也更好;学生经常接触丰富的多元文化,了解的信息和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培养谦虚和持重的品质,对人对事也越能够宽容,也越能够接受和包容新异观点和事物。与之相对,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对于人际和公正维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生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相对疏于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太关注人际合作和互助。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经济一般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很可能是因为,经济落后地区受传统价值观影响更多,受外界复杂信息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培养真诚、执着、心灵触动、信念希望等品质,这些也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优秀品质;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具有先进理念和科技优势,掌握大量信息,对自己的认知、对未来目标更清晰执着,对未来更抱有希望,同时也更关心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关注自我成熟和成长。因此这两个地区学生的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发展得更好。

4.4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认知、情感、人际、节制、超越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节制维度,高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学生。在超越维度,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维度,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总体而言,除公正维度外,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得分低很可能是因为新生刚入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随着年级升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走向正轨,找到了正确发展方向,从而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也不断提高。

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只有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检验表明,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形成的。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概念中,男性情绪稳定、成熟、敢作敢为、领导能力强,因此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更高。

5 教育建议

5.1 切实把教育重点转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难以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心理和学习问题,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吃苦、勤劳、勇敢。本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

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常模,但在节制维度上中职学生要高于高中生常模。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出发点,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和人格,磨练积极意志品质,并学会建立积极组织与关系。

5.2 提高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师首先要拥有积极心态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具有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根据勒温的心理场理论,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的行为及蕴含其中的理念、情感等,以教师心理场中的一种心理张力的形式,潜在地影响教师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了能有一个积极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教师要率先拥有“积极”意识。其次还要具备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训教师,包括以“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训教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师对其它各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5.3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本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人际维度发展最好,认知维度发展最差。15项品质中,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真诚、创造力和领导力,女生的公正维度(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得分要低于男生。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相对落后的品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和见习中,选择最佳切入点,为学生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并开发学生优势品质,并以优势品质带动弱势品质,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快乐学习,进而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要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多为女生创造机会,培养女生的领导力和合作力。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治,而且能激励他们的做人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5.4 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全面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支持体系。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师生家长全员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的支持体系。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学科渗透、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支持系统以及班会、团会和队会活动。同时,还应该鼓励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如鼓励成立业余爱好小组,以班会、团会和队会等正式群体的积极优势和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争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 喻正宾,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考试周刊,2008,19:197

2 成秀梅,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2

3 李广乾,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提高对策,职教论坛,2005,(12):40

4 7 文书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9-11

5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110-116

6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19-23

8 尤建国,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2-43

9 崔志武,唤醒教育:职高学生成才的新起点,中国特殊教育,2007,(11):93-96

10 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8,(7):93-96

11 崔志武,赵凤英,实施“唤醒教育”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教创新中的运用,中国特殊教育,2010,(11):66-68

12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76

13 14 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及数据库建设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成果,2010

15 赵建平,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职教论坛,2011,35:135-138

16 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2):89-93

17 冯夏婷,刘艳芝,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以广东省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105

18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7(4):148-152

第7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大环节。下面我将就此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学校教育来看,需要做到以下这四点:(1)正确认识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是前提。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强调了教育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生的自理能力自然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要提高认识,将其纳入小学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中来,设置合理的教学途径和实现目标,将自理能力培养作为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考核的一环。(2)强化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思想的引领。自理能力的核心是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而一个人的真正改变在于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思想引领,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改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将一些不好的和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自觉抵制一些错误的观念,形成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看法和问题的解决能形成一套自己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模式。从学生自身来看,往往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在班上都更擅长和同学相处及沟通交流,在学生中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力。所以从具体做法来看,可以采用树立典型和榜样、表扬先进的方式,激励学生自觉树立培养自理能力的理念,塑造良好的自理能力。(3)加强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实战”训练。在2016的“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奋战在浙江丽水农村36年的乡村教师王伟平老师,这位老师是小学自然科学的老师。由于农村小学经济条件有限,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于是王伟平老师就自己探索发展,利用平时的寒暑假时间去各个乡村小道寻找各种动植物做成标本展示给学生看,还会带着学生去野外捕捉蜻蜓,从而学会探索与发现自然科学,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难看出,实践在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传统教学课堂的延伸,是磨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和心理无疾病,同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农村还存在一些特殊儿童,像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这类的,应该要特别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诱导,使这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生活中充满正能量,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这类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让他们树立信心,敢于去尝试、去做,最终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和技巧。

从家庭教育来看,在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中,每个家长都应该反思自己在平时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存在不当的教育行为和不良的教育诱导。同时加强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科学认识,真正意识到孩子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一些应该注意的事由,比如要避免过度溺爱孩子,出现一切“包办”的现象,因为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和收获,在关爱孩子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转变培养理念。具体方法是让孩子学着处理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和家务活等,并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针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唯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作用和发力,才能产生显著效果,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并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成为有独立思考、独立理解能力的人,相信这必将使其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江琴.低年级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赵越.朝鲜族幼儿园课程与家长参与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3.

[3]李铃.小学一年级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

第8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什么是好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儿童。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天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特长,他们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不一样的。所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才是公平的教育。

笔者所在小学虽建校时间不长,但是校领导很有前瞻意识,将“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入了课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即组织人手进行“适合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经过七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学校。

一、构建适合“每一个”的显性心理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心灵成长需求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主题。

1.根据不同年段,设计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学计划

(1)低年级的心理活动——温馨的心灵港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场景扫描:“今天轮到我们班同学进学校阳光驿站活动哦!”二年级班主任郑老师一宣布这个消息,教室里一片欢腾。“你想去哪个室场活动?我上次去了心理测量室,那个水果拼图可真有趣,这次我还想玩!”“我想去沙盘室做沙盘,那个游戏最有趣了。每次做完,我都很开心!”……学生们议论纷纷,讨论着自己中午想要参加的项目。

每天中午,学校心理中心的阳光驿站里总是回荡着星海娃娃们的欢声笑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灵小伙伴的组织下开展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在大厅休闲区阅读心理绘本,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汲取心灵鸡汤的养分,了解什么是友情,懂得爱的方式,学着战胜恐惧;有的学生在情感表达室制作剪贴画,捏橡皮泥、画画,借助艺术创作来调节自己的心灵,学着自由地表达和有效地自我控制;有的学生在沙盘游戏室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将喜欢的玩具放在沙箱里,与伙伴们一起合作创造理想中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谦让与友善;有的学生在心理测量室做注意力训练的游戏,在与电脑的互动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其乐无穷。

(2)中年级的心理课堂——我的地盘我做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场景扫描:“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伴随着欢快熟悉的旋律,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我是一只独特的羊”。学生们通过“羊儿性格大点评”“夸夸我这只独特的‘羊’”等环节,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自我接纳”。

学校早在2006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在课表中引入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在三至六年级均开设了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如下。自我认识:在班级中和同学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在自我接纳和欣赏的同时,也能接纳和欣赏他人。学习能力:了解注意力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能在了解时间重要性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情绪管理: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能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微幸福”,并从中感受到真、善、美。

同时,为了让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每学期的期末心理回顾课上,学生都会通过反馈表向教师提出下学期活动主题的设想,心理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建议对活动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高年级的心理社团——心灵成长新天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

场景扫描:每周五下午三点半,五年级的小倪和小丁都会整理好书包,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见到其他班的心理社团伙伴,她们热情地打了个招呼,就讨论起来:“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有趣的心理话题呢!”在期待中,新一期的心理社团活动开始了。

进入高年级后,根据学生已逐步进入青春前期的特点,在上好每两周一次心理课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校级心理社团,招募“热心做同学的知心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同时又想获得自身心灵成长”的学生参与,培养一批“心灵小伙伴”,作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之外的一支朋辈辅导的骨干力量。

在心理社团里,高年级的心灵小伙伴们会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类活动,有时是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掌握帮助同伴及时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有时是伙伴之间互相交流工作情况,在互帮互助中缓解自己的压力;有时是开展有趣的体验式心理活动,在开心一笑中体会到沟通的重要、合作的意义。

2012年学校心理社团在传统学生心理团辅活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沙盘团辅训练。一盘细沙,三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辅导教师的关注与投入,还有学生们的自由创作,构成了沙盘游戏的基本要素。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摆放沙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心灵得到了充实,人际交往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运行适合“每一个”的心理评价标准

心理评价是从整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果教师能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出准确评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学校心育团队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年龄特点尝试在四至六年级推行心理课程评价单。评价单上既有心理教师针对该年段的学生提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有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收获,进行的自我心理成长评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构建适合“每一个”的隐性心理课程体系

课程从表现方式来说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心理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显性心理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4.营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而其中星海小学又是整个园区中小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回顾学校心理教育这短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办学之初仅有一个40平方米的心理咨询室,到现在率先在园区成立拥有两层楼,合计3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星海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发展中的儿童这一群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整个活动区域命名为“阳光驿站”,意为希望学生们能在这里获得阳光般的温暖,把“阳光驿站”定位为一个放飞心情、倾诉烦恼、寻找温暖与欢乐的天地。整个“阳光驿站”的内部装修以学生为本,努力体现快乐教育的理念,分为悦读活动区、情感表达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晤谈室五大区域。

二、打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师团队

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充分参与,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打造星海小学心理教师团队时,学校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人格品质,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参照林孟平有关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素质的观点,学校选拔培养心理教师时制定了以下标准: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接纳自己,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经常内省;尊重他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简洁、有幽默感;具有适度的智慧,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

除此之外,学校还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定期地举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心理教师多参加课外的心理疗法继续教育。目前心理教师团队中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8人,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2人,拥有苏州市专兼职心理教师上岗证书的9人。同时团队成员中有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两名,市优秀班主任一名。

三、收获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硕果

十多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沃土上精心耕耘,使心育工作成为了星海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心育团队成员在国家、省、市、区级心理优质课评比中均荣获过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心理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四十余篇,在市级、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类文章二十余篇。

“墙内开花墙外香”,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人际交往品质。心理社团的学生自发进社区组织义卖活动,自己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确定场地,寻找货源,设计口号,用一颗真心、一片热忱打动了许多社区居民的心。义卖活动共筹得善款五千多元,全部捐给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组织,活动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由于学校的心育工作扎实有效,“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先后落户于我校,这是对我校心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四、家庭社区紧密协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塑造孩子的关键场所,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学校网站上的“心灵驿站”是家长了解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窗口,每学期的“家长心理大讲堂”是家长聆听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途径,学校的“心理晤谈室”是家长与心理教师面对面谈心的场所。

社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个阵地。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心理团队成员进社区活动,同时社区也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协助学校心理社团的学生们开展“HELP”项目的义卖活动,使学生将爱心和正能量传播到社区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关注“每一个”的心灵成长,让“每一个”的心灵之花更美,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愿景。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适合教育视域下的心理课程建设,争取打造“星海心育”的金字品牌。

第9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1对象

广西某医学院一、二年级332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剔除错误学号或无真实姓名等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3191份(有效率95.9%)。其中男生951人,女生2240人;本科生1921,专科生1270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作为准则参照试验[1],并参照全国青年组常模对比分析[2]。1.2.2调查方法应用计算机软件测试,将个人测试结果存入相应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SCL-90单项因子分及总分阳性人数

从单项因子看,抑郁阳性人数最少(7.55%),敌对性阳性者最多(28.52%),总分阳性人数21.00%(见表1)。

2.2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组比较

与全国常模相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和焦虑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仅人际关系、偏执和抑郁低于常模(见表2)。2.3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除敌对性、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外,其他各项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女生均分高于男生(p<0.05)(见表3)。

2.4不同层次学生间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敌对性、偏执、抑郁及焦虑4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专科生均值高于本科生(见表4)。

3讨论

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约22.8%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与调查某医学院所发现21%的医学生存在不同心理状态异常的结果基本一致[3]。此外,2002年对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结果表明16.51%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4]。

上述因素易诱发大学生出走、自杀等。本调查提示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考虑与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科目分类细、理论及实验课时量大、课余时间少、医学生承受心理压力更大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尚表明医学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男生优于女生。部分女生存在怯懦、多虑、敏感、情绪易波动等弱点,遇到问题缺少有效的疏泻方法,故女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分值高于男生,而少数男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易对他人产生敌对、猜疑心理,故男生的偏执因子等分值高于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