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信息安全监管

第1篇: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企业信息化;HR人力管理系统;文档知识库管理系统;网络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7-0084-03

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的加强。通过对企业职员的严格筛选,使得企业可以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公司可以进行良好的循环。并且企业通过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和创新,使得企业实现完全数字化管理,得到更好的效益创收。通过对网络文明的建设,使得企业能够更全方位的发展。

1 HR人力管理系统

1.1 员工试用

1.1.1 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员工试用期一般为1~3个月,按其工作表现可以提前或延后正式聘用。

1.1.2 行政综合部应经常对员工的试用期表现进行考察,予以监督。

1.1.3 员工试用期满,填写《试用期工作考核表》,所属部门主管填写考核意见后交行政综合部复核,再由总经理审批。

1.1.4 员工经试用合格,由行政综合部负责办理转正手续。如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由行政综合部通知该员工。员工在试用期内决定辞职,可提出辞职申请并按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1.1.5 试用期员工享有试用期工资待遇,转正后享有正式员工工资待遇。

1.2 转正

1.2.1 正常转正的条件为:员工试用期满,经用人部门与行政综合部联合考核合格。

1.2.2 提前转正的条件为:员工试用期表现突出,有显著工作业绩。

1.2.3 转正的办理与审批:由用人部门依据员工《试用期工作考核表》于试用期结束前一周内向行政综合部提出申请,并附《试用期工作考核表》;行政综合部根据《试用期工作考核表》及在试用期对该员工的考察,给出复核意见,报总经理审批;转正日期按审批手续办理的实际日期计算。

1.2.4 转正后,员工须填报《员工资料卡》等信息

资料。

1.3 离职

1.3.1 聘用员工因病或因事辞职时应提前30日向公司提出申请,辞职申请未予批准前,应继续工作,不得先行离职。

1.3.2 离职员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工作交接和资产移交,并向公司行政综合部提交《工作交接清单》和《资产移交清单》,行政综合部凭移交清单填写《行政综合部至财务部通知单》交财务部结算工资并办理正式离职手续。

1.3.3 因合同终止不再续约的或在劳动合同期内要求辞职的,均应按规定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1.3.4 如本公司提出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将按照国家及本单位规定办理离职手续,支付违约金。

1.3.5 离职程序:员工辞职,则需书面提交《员工辞职申请书》给行政综合部报公司审核批准,批准后,职工办妥工作交接手续和资产移交手续后再予以工资结算,擅自离开者,视为自动放弃工资并承担对公司造成的相应损失,不予以办理相关人事、社保关系转移。

1.4 部门用人申请的审核

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条件各部门可以提交用人申请。一是有离职人员,岗位空缺需要补充;二是工作人员无法完成工作量,需要增加人员。增加人员岗位的招聘要比补充人员慎重。一方面需要逐级向上申报,严格地遵守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提醒人事部门设计时注意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招聘人员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上看,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地控制对人员的增添,最大化地挖掘公司内部潜力。招聘新人的成本体现在两个部分――工资成本和相对应的福利待遇。所以对于公司成本的意识必不可少。

1.5 招聘信息

目前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招聘,其中包含网络招聘、不定时参加大型招聘会、员工内部推荐、与职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校园招聘、猎头服务等。这几种渠道进行的招聘各有其优劣性。这里重点介绍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是目前公司应用方式最频繁的,但质量相对较高。常规来说,招聘信息需要参考两方面――用人申请和所聘岗位说明书。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5.1 的招聘信息需要对工作年限、专业、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尽可能简洁地介绍工作的职位和范畴,但不可以过于简单,否则可能会误导应聘者,使得公司接收一些无用的应职申请,导致招聘效果不佳。同时,对于不同的职业来说,公司对应聘者的工作年限和年龄都需要有比较硬性的要求,尽可能使用简练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的这些信息。

1.5.2 招聘信息前需要准确地想好要应聘的职位。因为对于职务类别的选择,会导致人才能否注意到公司的招聘信息。在众多的招聘网站上,智联招聘在职位划分上相比较其他网站略显模糊。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找到适合的人才,可以在其他网站上招聘信息。

1.6 筛选简历

1.6.1 对于一些对专业性有很强要求的职位来说,比如各专业工程师等,要按照部门要求严格地筛选应聘者的简历,各个硬性条件也需要严格的把关,还需要审核是否具备中级职称证书。将筛选出来的简历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并听从部门经理的意见挑选应聘者面试。

1.6.2 对于一些基层职位来说,比如秘书、文员等,对于应聘者的共通性有很强的要求。基层职位的应聘简历最好共设一个文件夹保存,然后一个个进行约见。

1.6.3 在筛选人员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下应聘者的资料,这样可以使公司人员的储备库得到更大的扩充。

1.6.4 招聘工作的关键在于面试,这也是经验积累的环节。公司的主考官通过对应聘者提出专业知识以此来了解应聘者对职位和专业性知识的了解,进行对应聘者最初步的把关。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面试之前需要确定一个观点,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在招聘中要承担的责任是相同的。人力资源部提供应聘者的信息并考察其行为能力,用人部门需要对应聘者进行综合的评估。

2 文档知识库管理系统

2.1 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支持组织一个可以处理、收集、分享的全面知识系统。知识管理是对一个公司企业只是重新获取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关系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来获取效益。通常,企业会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科技,存储和管理对公司有价值的方案、成果和经验等,使得知识产业不被流失,促进公司对知识的利用创新,以此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全新的设计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设计就是由知识高度密集化而产生的,所以说企业知识属于一种无形的设计,这种设计在现代企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航空制造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使得企业完全数字化,并且用计算机将企业知识按数字化设计重新进行创新整理,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中。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让公司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得到了从根本上的变化,简化了产品的设计、制造的作业流程,提高了产品的研制技术,更使得企业对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得到重大的提高。然而,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不仅仅是依靠技术手段,还需要从组织上、制度上等方面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和策略,如:加深员工对企业的了解,通过分析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和企业的知识构成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尤其是在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的前期,尽可能地让所有员工对知识管理更全面的了解,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实施氛围。除此之外,也需要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建立一个知识库来支持产品设计和制造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事实上就是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此同时,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知识工程是制造企业的工具,它除了建立知识库之外,还能够规范知识流程、建立基于知识的工作方法,形成知识共享的氛围,使企业慢慢转化成为一个知识型、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使得企业能够更长远的发展,这才是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的最终目标。

3 网络安全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帮助大家有效地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现介绍解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三种方法,仅供借鉴。

3.1 经常使用安全扫描工具-symantec服务器版防毒软件

增强内部网络与系统的安全防护性能和抗破坏能力,加强网络和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

3.2 使用思科的ASA5510防火墙,建立网络安全屏障

使用防火墙系统可防止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未授权访问,共同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对外安全屏障。目前全球进入因特网的计算机约1/3是处于防火墙保护之下。防火墙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本单位的安全策略,对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交流的敷据进行检查,符合的予以放行,不符合的拒之门外。

3.3 聘请网络安全顾问、跟踪网络安全技术

聘请网络安全专家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顾问,同时,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要经常浏览国际上一些著名网络组织的信息主页,了解最新技术动态,获取系统和网络安全软件,并加入到它们的MAILLIST(邮件列表)或新闻组,使自己的系统和网络能得到最新的安全技术支持。

3.4 对系统进行定期备份

当系统数据丢失或遭破坏而需要彻底恢复时,备份的价值就体现出来。工作中应做到重要数据天天备份,每周做一次添量备份,每月一次全备份。确保网络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可恢复性。

4 结语

为了搭建产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我国不断地发展房地产企业信息建设,将一些原有的问题慢慢地解决掉。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产品外形和制造模式都可以进行有益的变化,使得设计产品的质量和速度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引入了一些先进的信息工具,以此来加速房地产企业的进程,使得房地产企业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飞跃.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及其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5,(21).

第2篇: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

    一、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现状

    1、改革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

    积极开拓,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是提升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要求。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后,1998年推出建设重庆信息港的构想,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信息中心。2008年,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专门承担全市政府系统有关电子政务和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指导,以及市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组织实施市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指导区县电子政务建设。重庆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政府网站考评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意见》等与电子政务相关的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管理,确定建立地方区域性支持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框架制度。

    2、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重庆推进信息化进程,有力促进城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成果显着。截止2010年底,实现了全市64903个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全市建成光缆线路长度增加到25.5万公里,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3.9户/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加到248.0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宽带化率上升至99.9%,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连接40个区县,专网平台建设启动,满足了重庆政府信息的需要,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全市95%的市级机关和60%的区县机关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建设,重点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关服务和管理能力。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覆盖到市、县对口部门的业务系统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实现公共基础性的地理信息资源和政府部门专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建设数字重庆奠定坚实的地理信息资源和应用共享基础。

    3、加强政务网站建设

    中国重庆政府公众信息网至起1997年6月正式开通,不断对版面进行了修改,完善网站功能,其在2010年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排名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19位。并且已建立了市发改委等41个市级政府部门网站,40个区县网站,市政府网站群IP访问量达2678万余次,页面浏览量9528万余次。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使得80%以上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专栏或者相关的专栏,梳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和部门间资源共享关系、形成部门共享需求目录和登记注册资源目录、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市长信箱”受理专线、政民互动渠道、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反馈资源共享的应用绩效,以真正实现网上办公和为民服务。

    4、加大政务信息共享公开力度

    2010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1.28万余条,其中全市各级政府机关网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5万余条,包括6.6万余条市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2.4万余条市级部门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7.4万余条区县(自治县)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档案馆公布信息59.58万余条;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公布信息12.2万余条,新闻会、传单、板报等其他方式公布信息3万余条[1]。此外,重庆市各政府在其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服务模式,实现信息业务梳理、资源梳理、目录编制、共享就绪、资源交换等资源共享。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为平台,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有效推进策略,累计完成了部门之间近1.2亿条数据的共享交换。

    二、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造就成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宽带速率和网络安全诚信体系中,重庆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部分市级部门和区级部门网站主页上的信息的有效性、时事性、清晰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观念陈旧,部门缺乏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形象工程”比较普遍,形式主义严重[2]。重形象、轻实效,重电子、轻政务等政府官员观念继续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性不强,公众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影响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部门之间的观念差距阻碍了业务的共享与协同,部门之间难以做到长期有效的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低。各部门在单独运作和纵向运作上很好,但是横向上却不顺畅,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跨部门处理自己部门内业务仍旧存在观念的障碍[3]。

    3、网站更新慢,存在“信息孤岛”

    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阶段和网页以文字为主要形态,形成不少政府网站内容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存在单一性,只是从纸上把地方新闻、法律法规、就业服务等信息搬到网上。网站更新速度慢,半封闭状态的政府信息体系,致使其它部门、企业或个人难以公开、公平、自由的获得所需信息,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因而形成了政民之间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信息孤岛”[4]。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能力低,数据利用率差,形成了重庆市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壁垒,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

    4、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缺乏复合型性的人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弱,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网络经营与管理、电子支付、用户数据、信息资源保护等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的问题无法解决[5]。信息类人才的匾乏也是重庆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高端的技术与政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公务员所占整体公务员比例偏小,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资源的采集率和利用率小,影响了重庆市整体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三、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着重发展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基础性重要性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支撑新型业务,整合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3]。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做好各个地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让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市、区县级政府的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和跨部门应用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各地“数字重庆”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注意建设模式节约化、规范化,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推进信息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和交换体系,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做到“单一窗口”、“一站式”、“自助式”、“协同政务”服务,全面提升网上办事整体服务能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2、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重庆市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数字认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重要内容建设,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为手段,以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增加各部门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信息数量,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市区县政府跨地区、跨行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6]。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已联网单位间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覆盖率,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3、打破观念壁垒,更新信息及时、公开

    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树立民众本位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办公技能和习惯,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和新问题,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7]。同时需要加从各种途径公开重庆市政府的信息,并且做到及时、透明、可达性和可解性。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网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各级政务部门利用政府网站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预防和惩治腐败,改善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推进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第3篇: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煤矿安全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煤炭行业作为我们国家支柱型的能源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基本能源保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煤炭行业又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再加上煤矿工作环境复杂,各种危险因素是层出不穷,单纯依靠煤矿管理者的严防死守很难杜绝安全事故的产生。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煤炭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信息化产业过渡,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其增强了煤矿的安全级别,方便了矿业主的安全管理,提高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了下井矿工的安全、促进了煤炭企业安全、健康和有序地发展。

1 煤矿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概述

当前,煤炭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安全建设是为将来建立“数字煤矿”管理系统做准备的,其铺设建设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实时监控为核心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另外一种是以CIS为代表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是由井上中心系统和配套设施、井下监控平台和配套设施两个部分组织,配套有瓦斯监控子系统、短信报警子系统等来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各个系统之间通过环网交换机相互连接,拓扑结构为星状,实现多点之间的联系和网络通信的通畅。而井下监控平台采用单片机技术,实时显示、传输和监控井下的操作情况,智能接受传感器所发出的监控数据和传输信息。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主要是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简称CIS)和矿井井下人员安全定位管理系统两个大部分组成。CIS系统主要是结合煤矿地理空间数据库开发实现的多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而井下矿工的定位跟踪系统是属于多种信息科学技术交叉应用研制的自主识别信息技术产品,采用跟踪器发送个人信息,监测站纪录并上传,管理中心实时监控和分析的井下矿工个人安全系统和考勤管理系统。

此外,在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一般在大型设备上都安装有监控系统装备,实现带式输送带的中央集中控制系统、束管监测监管系统。而在网络架构上,大型煤矿大多都采用了1000M工业以太网,采用光纤作为传输通道,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及时和准确。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好处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于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第一线作业区的信息采集,有利于管理层的决策、安全生产的监察、问题和处理意见的上传下达。

2.1 第一线矿业信息的集中采集有利于矿区领导、基层干部和班组长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获取到作业面的生产信息和工作状态,对于安全生产的隐患可以迅速发现,有效掌握和彻底整改。

2.2 通过计算机实时记录管理干部下井情况,采集“三违”情况比率,并且传输总结,可以很好地掌握管理干部“三违”的违反情况,形成有效的奖惩制度,明确管理干部的阶段性指标完成情况。

2.3 增加了基础管理干部和矿区领导干部之间的纽带联系,增强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使得矿区领导能够实时了解矿业工作区的基层干部的工作情况,班组长可以了解每一个矿工的工作情况。

2.4 安全隐患分级标准化,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可以将隐患级别规范化和标准化,计算机超强的运算功能能够将每个工作层面、每个矿井的安全隐患都做到详细标注、标准化操作。

2.5 矿井安全管理系统的施行可以保证检查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反映给班组长和各级主管领导,问题应答系统可以监督和指导问题的解决进度,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绝不姑息迁就。

3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铺设和使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覆盖的面广、应用的人多、处理的问题杂、系统设备很难统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应用中容易产生诸多问题。

3.1 矿区管理层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还停留在过去的人海战术上,不重视信息技术对推动矿区安全管理的作用,对各种信息化建设比较淡漠。

3.2 信息化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要求比较高,中小型煤矿很难满足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半截子工程,很难达到信息化标准建设的要求。

3.3 目前整体信息化技术系统还不够完善,各种子系统各自为战,不能很好地做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造成了信息停留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有效的传播和采纳。

3.4 矿井井下人员安全定位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传感器技术水平差,产品的质量和灵敏度都很差,对于矿工的信息采集和分析领域还很薄弱,在最初的信息采集上就没有做到稳定、有序。

3.5 矿业领导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比较冷淡,公司没有完整的信息化平台,没有专业、高效的信息安全员对于传递上来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很多信息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被忽略。

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展望

目前,国家大力扶持信息技术系统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此,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督促煤矿企业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可以想到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信息技术会不断被加强。

4.1 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推动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动态管理系统,将煤矿的安全管理真正纳入到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中来。

4.2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倡导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协同作战,提高和保障安全生产监督力度,提高反应能力。

4.3 组建信息服务网的基础建设,提高和加强省市单位对煤矿企业的服务力度、行政审批速度,加强信息的共享服务,提高煤矿企业的自我风险意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上网公布,并通知到各个煤矿矿区。

4.4 倡导建立业务生产、功能模块和人机互动等诸多模块为基础的国内煤炭管理一体化平台,从全国范围加强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采用,实现煤矿企业向集团化过渡、安全生产真正做到协同作战,满足远程操作和异地办公的信息化要求。

5 结束语

总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全体煤矿员工共同努力,矿业负责人加大投入,组织好员工的培训学习,逐步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将各个子系统做到有效的统一。最后需要指出的,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核心地位,计算机的信息技术的采集、整理、传达和执行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工作矿区的矿工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加强数据采集的管理,真正做到采集数据准确、录入数据及时,计算机设备及时更新维护,以满足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辉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2010,4.

[2]李光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3,4.

[3]王光南,于警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政务信息化水平[J].煤矿安全,2005,8.

[4]隋寒.浅谈煤炭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构建与实施[J].山东煤炭科技,2002,2.

第4篇: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郊区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市郊区工作会议和市第六次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的一次工作部署大会,也是号召郊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动员大会。

、宝山、嘉定、奉贤四个区的发言反映了郊区信息化取得的许多阶段性成果,使我们看到了郊区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

郊区信息化工作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郊区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郊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形势下,加快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增强特大型城市郊区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郊区发展目标,对大力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提出了紧迫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郊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九五’变化看市区,‘’变化看郊区”,郊区要“体现实力水平”,这充分说明了郊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郊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郊区在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从而以信息化推动郊区的城市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农民的市民化,实现郊区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为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的形成,为郊区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前几年的建设,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已得到解决;二是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为郊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和郊区软件等各类信息产业基地的加快培育,将会有一大批IT企业入驻郊区,进而带动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一批全市性的重大应用项目相继建成,为郊区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中国”门户网站的建成开通,社会保障、银行、公共交通三个“一卡通”的投入使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等,正在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随着郊区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将全市一些已有成效、且适应郊区特点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快向郊区延伸;四是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整体工作环境,为郊区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初步形成了市、区两级信息化组织推进的工作格局,必将有利于加快郊区信息化进程。

第三,郊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全市的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一批重点项目有的已经在郊区得到了落实。如郊区各区县的政府网站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了与“中国”门户网站的链接;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公务网建设按照市的统一部署正在积极推进。与此同时,市农委对郊区信息化工作也积极推动,建立了农业网,并先后组建了金山、松江等7个区县农业网,形成了农林实用信息技术网等9个市农业网一级分站;开通了“为农热线”,在区试点建立了5个基层信息服务站,开发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菜篮子工程”管理、农业标准化咨询服务等一批信息系统,对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郊区企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了企业为客户的服务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郊区各区县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特征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郊区信息化与全市整体水平特别是与中心城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对信息化在改进传统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推动作用认识还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郊区新一轮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如郊区有的地方固定电话普及率不到60%,有线电视家庭覆盖率不到40%,家庭电脑普及率、宽带接入覆盖率等与全市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适应“三农”特征、郊区特点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开发建设的面还不够宽,信息化对郊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潜力还需不断挖掘;目前郊区各区县信息委组建不久,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需要完善,有关职能还需加快理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郊区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平衡发展。

二、按照郊区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郊区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围绕郊区发展的总体目标,郊区信息化准备用两个三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年至2年是基础先行、重点突破阶段。要通过推进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使网络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完善和优化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制和发展环境,初步建立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框架,为郊区信息化全面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年至年是全面推进、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城镇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的郊区发展新格局;做到郊区信息化与中心城区信息化同步发展,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为年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根据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郊区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市农委会同市信息办已经制定了《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下面,主要强调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到“”期末,郊区城镇宽带接入覆盖率要达到90%;新城和中心镇实现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主线数80线;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要做到与郊区城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强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注意整合现有各种信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引入新兴运营商和二级运营商,共同推进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服务网络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当前,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市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和通信运营商,重点抓好郊区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围绕郊区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探索推进城镇信息化工作。要根据城镇的特点,加强对城镇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综合管理。要以城镇管理信息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信息资源采集、交换、整合、共享机制,加快镇务公开上网和办公业务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城镇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机制,实现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加快社区服务网向郊区城镇的延伸,探索形成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农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城镇信息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对气象、水利、土地、森林、环保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特别要重视各类规划信息的开发应用。当前,市农委、市信息办要在“一城九镇”中做好城镇信息化的选点、布点和试点工作,以积累经验,逐步覆盖到22个中心镇和一般集镇。

(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经过几年的探索,的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要按照发展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装备农业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网信息平台建设。以农业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网区域分站和专业网站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年内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都有农业网分站和若干个产业特色专业网站,完成12个市级农业园区网站的建设,并开发建设休闲农业网;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档案农业信息体系。要按照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需求,不断推动农产品档案数字化,强化对农产品产销质量的跟踪,为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三是区域性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向乡镇、村的延伸,要通过郊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营销组织等建立区域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站,不断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年内实现每个区县2个区域性农业信息服务站。以上3项工作主要由市农委牵头组织实施。

(四)抓好教育卫生信息化,提高郊区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当前,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期间建成连接各乡镇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开发适合郊区农民特点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一批课程软件,加强对郊区农民的继续教育。到“”期末,123个乡镇都要建成远程培训教室。每年完成远程培训教育课时不低于1万小时,培训人数不少于30万人次。今年主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形成系统建设方案。该项工作主要由市农委会同市教委、市信息办负责实施;二是要按照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确保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的有序推进。要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实现中小学电脑的配置和联网,以学校为单位,电脑配置比例在高中达8:1,在初中达10:1,在小学达15:1;实现中小学校宽带接入因特网,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该项工作主要由市教委、市信息办负责推进。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建设。围绕卫生体制改革和居民群众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以进一步建立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当前,市卫生局要会同市信息办、市农委继续抓好嘉定区的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推进。

(五)加快郊区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有效的服务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和市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中心城区已经取得了实际效果,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向郊区延伸和拓展。为此,首先要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数据项目,建立并不断完善业务数据库,同时注重对数据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为推动郊区“三农”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结合郊区的实际,开拓农业人口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功能;第三,要探索建立适合郊区特点的社会保障卡应用和服务管理模式,在郊区补设并完善社会保障卡应用服务网点,并抓紧启动社会保障卡的申领和发放工作,到年底,要基本完成郊区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卡的制卡、发卡工作。今年市信息办要会同市农委加强调研,通过奉贤的试点工作探索郊区社保卡申领和发放办法。

(六)加快推进郊区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要以区县公务网建设和政府网站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行政管理信息化,以及政府对外的网上办事、在线服务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郊区各区县政府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切实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区县公务网建设年内要基本建成并投入应用。要用两年时间全面建成郊区各级政府部门及乡镇内部工作局域网,年底郊区各区县政府以及22个中心镇要全面建成内部工作局域网。要通过公务网平台积极推进内部办公、信息、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开发各类政务应用系统;二是政府网站建设及网上办事要加快实施。年内要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全部上网,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网上信息内容和栏目。加快推进网上办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扩大网上办事范围,深化在线服务功能,到“”期末,郊区各级政府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内容要实现网上办理和在线受理,以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和服务水平。

(七)加快软件等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形成郊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郊区的广阔腹地以及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为软件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郊区各区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已经吸引了一大批IT企业入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软件业目前在我市正处于高增长期,需要相应软件产业基地、园区的支撑。目前全市已经授牌的软件产业基地有7个,最近科技部授权的软件专业孵化器已放在郊区。因此,要继续加强郊区基地、园区的规划建设,郊区各区县要统筹布局,抓紧落实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良好的郊区软件发展环境,为郊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八)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确保郊区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通过强化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安全意识,加强对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的培养、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做好信息安全工作。要贯彻落实市信息安全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对于一些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一些新建或改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使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并经有关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认定合格后,再正式投入使用。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确保本区域的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九)进一步抓好郊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郊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针对当前郊区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情况,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不同类型、各个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和优化郊区信息化人才队伍。要在郊区营造信息技术人才创业、工作的良好环境,广泛吸引信息技术人才参与郊区的信息化建设。郊区各级政府要重视对郊区各级干部信息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制定信息化培训纲要,并将其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要利用各种渠道,在群众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市信息办和市农委要为郊区信息化培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三、落实措施,奋发有为,推动郊区信息化快步跃上新台阶

(一)紧扣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要从郊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着眼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着眼于郊区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结构的优化,认真抓好郊区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只有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只有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信息化发展才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郊区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脚踏实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切忌不切实际地盲目投资和盲目建设。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各方参与的信息化推进模式。信息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渗透性强、涉及面广,推进成本高。仅靠政府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带动作用,为郊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对一些有收费机制、收益稳定的信息化项目,可以充分吸纳社会投资者投资;对一些有收费机制但效益难以做到投资收益总平衡的信息化项目,可以通过适当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规范、有序地投入。

(三)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推进郊区信息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市信息办作为市政府主管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综合部门,对郊区信息化负有规划和指导的责任。郊区各区县信息委是本区域内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本区域信息化工作负有主要的推进责任,要切实加强对本区域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牵头或配合各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各项信息化任务。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还要结合区情、县情,多为领导出主意,主动为其它部门提供服务,真正建设成为一个懂信息化、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有战斗力的政府工作部门。

作为一支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新生力量,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还处于成长阶段。希望郊区各区县政府多给予一些关心和支持,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市信息办也要多加强指导和帮助,使郊区各区县信息委真正发挥区县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

(四)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科学规划。今年是“转变作风年”,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将调查研究和转变工作作风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快摸清实际情况,掌握应用需求,把准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市农委要会同市信息办根据全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年内制定出郊区信息化工作计划,进一步将郊区信息化发展目标具体化,并逐项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郊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做好本区域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对于目前已明确的目标任务,要尽快形成具体方案,付诸实施,着力推进;对条件尚不成熟有待探索的,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布点先试的办法,探索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进,真正解决几个郊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第5篇: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产业;数据安全;信息共享;产业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44-04

大数据产业是指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渠道广泛、大量数据资源收集基础上的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分发的信息服务业,它是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普及的产物。大数据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制高点,呈现良好高速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深刻改变着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融合性、创新性和联动性。面对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客观、全面审视产业发展态势,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是中国大数据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大数据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大数据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产业增长持续稳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虽然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在对大数据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优化、市场规模扩大、产业支撑能力强化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为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

大数据产业发展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结果。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启动了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改革,并把大数据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大数据研究,优化其发展环境,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手段。鉴于发达国家对大数据产业的强力推动,大数据在经济、国家安全、社会、科研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201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中国较早推动云计划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政策,该规划把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来看,虽然中国还没有直接涉及大数据产业立法的项目,但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已经纷纷通过专项支持、项目支持、研发合作等方式稳步推进大数据发展。为推动中国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电监会、能源局等五部委于2013年1月联合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扩大“信息消费”的方式,推动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市场发展。继而,为拓宽数据收集范围、普及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运用,中国在2014年“宽带中国”专项行动中将云计算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地方政府层面,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广东、上海、重庆、贵州等地方政府和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大数据相关计划或规划纲要。走在较前列的广东省于2012年12月就宣布在全国率先启动大数据战略并起草《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提交省政府批准。随之,2014年2月20日,中关村出台了《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和《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规则》(征集意见稿)。2014年,贵州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明确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配套政策。上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已经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关注,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逐渐建立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平台逐步建立。早在2008年._山东青岛就开始建立秦皇岛大数据产业基地。贵州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效较为显著,截至2015年4月底,贵州在贵阳成立了中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首个快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和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同时,贵阳还建立了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南方数据中心,是中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和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并与贵安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2012年12月,宽带资本、用友软件、云基地、百度在线、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同成立了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2015年4月,江苏省经信委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建大数据产业园,以打造江苏省首个大数据产业园。截至2014年底,全国在建的各种大数据园区已经突破100家。为推动大数据研究,学术界相继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等机构,并举办了大数据共享与开发、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开发运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会。

(三)市场空间巨大且持续扩大

大数据产业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运用等环节,其在金融、电子商务、电信、互联网、医疗、公共事业、农业、军事、媒体、“智慧城市”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继续向其他领域扩展。虽然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数据产业发展彰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如金融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处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交通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检测交通流量变化,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效;制造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来优化生产流程;电力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以增强事故预警准确性。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 亿元,预计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摸将达到93.9亿元。而且随着中国企业级用户数据拥有量及其对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持续增加,这必将进一步扩大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其稳定增长。

二、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困境考察

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技术和信息依赖性,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其他产业。由于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起步的滞后性和与之相关的基础条件不够成熟,面对全球大数据产业的爆炸性发展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强烈态势,大数据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现。

(一)信息壁垒降低了大数据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海量的数据和数据应用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即大数据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数据信息自由流动和共享。因为没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并实现整合,数据价值就会被极大降低,数据不开放和共享,数据整合也就不能实现,这不仅仅是公民知情权的满足问题,更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自由流动、全面应用的问题――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推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力量的培育问题。在现实中,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或者说虽然有所重视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解决好。这主要是缘于各级政府部门没有形成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全局思维和基于利益博弈而实行封闭性政策,认为自己拥有对已掌握的数据信息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并视之为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先机的优势条件,一旦实现数据共享,自己已有的大数据产业优势便会受到削弱。另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控制者,在利益博弈下,其信息资源又分别被不同的部门或区域控制,而且由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标准各异,那么信息资源被封闭,不能实现释放和共享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数据安全管理薄弱扩大大数据产业发展风险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数据产业发展的世界性风险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数据的海量存储增加了数据安全防护的难度,可能会造成大量数据损坏或者丢失,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网络入侵的方式,使其变得更加隐蔽和多样化,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其二,安全意识薄弱带来的数据风险。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形成更强的安全意识,但现实中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非信息时代转变过来,注重数据收集但数据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不强――既有安全意识问题又有安全技能问题。在大数据日益影响企业决策方式、产业发展生态等的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的竞争,通过黑客攻击或者其他方式来窃取企业或个人的保密数据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可能会成为部分企业参与竞争的“新型手段”,企业和个人数据安全的潜在风险被推置到更高的高度。其三,特殊性的网络安全攻击带来的数据风险。大数据产业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在金融、政府、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数据泄露带来的损失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更是带有政治的意味。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重要特征的网络信息攻击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或网络空间安全不再是局域性或者行业性问题,而是新型的国家安全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保护大数据安全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大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缺失、网络信息管理体制的缺陷、网络信息技术的不足等严重地削弱了中国大数据安全的保护能力。

(三)产业生态体系短板阻碍大数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多层次的生态体系。当前,欧美国家的大数据产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之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链确实不完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还不能称之为形成了产业链。虽然大数据产业已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航空、航天、金融、电信、海洋、电力、教育、制造业、农业、零售业都有所涉及,而且已有不少成功的运用案例,但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为:各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分散现象普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平台、产业创新、产业环境等发展不协调;大数据企业之间分工不明确、交流合作不足、协同力度不够;大数据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展滞后。

三、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与优化

(一)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

战略规划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性、引领性和扶持性等功能,欧美等发达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够领先于世界水平,除了其市场发展成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高等因素外,把大数据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并配以完善的政策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前,国务院、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或者意见,主要体现的是局部,其政策也只具有局部性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其中的作用比较于国家发展战略具有根本性区别。以往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和上升期,由于强大政策红利和巨大发展空间的驱动,会形成诸多企业对产业发展的高度聚集,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引导,势必会使产业发展走向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同构竞争等困局,大数据产业必须总结经验力避此类问题的发生。为此,中国应尽快把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部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格局,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大数据产业长期、中期、短期发展目标,增强不同地区之间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金融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等,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结合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律和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发展环境等,加强对各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指导,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科学布局落点。

(二)依托大众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体系不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不强等问题实则是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主体发展不充分等的体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以先进信息技术增强数据安全防控能力,培育和扶持大数据或与之相关企业发展,引导其积极参与大数据产业分工,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科学的选择。大众创新创业作为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增强创新驱动活力、拓宽创新渠道、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大众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这无疑是解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受限和企业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有效方式,鉴于此,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大众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其中要注意三个关键点。其一,大众创新创业要注重坚持市场导向。大众创新创业属于经济行为,必然要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加以政府的引导、支持来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创业。对于大数据产业而言,在大众创新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只有坚持市场导向,才能更好地引导企业和个人在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应用以及相关方面创业,推动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相关领域和环节企业的发展。其二,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共享性。大众创新创业政策应该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维度,局限于某个行业、区域、部门的政策必定会阻碍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的科学流动,进而削弱创新创业发展的活力。大数据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源不是某个区域、更不是某个部门所能解决和满足的,只有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共享,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产业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产要素支撑。其三,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要形成完善的集成体系。大数据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功能的释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政策应该是多元、多向度和立体化的,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聚集效能,局限于资金或技术研发等低维度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而言,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创业成本、创新指导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加强大数据共享平台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大数据产业发展极其重要但现实中又没有做好的两个环节。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就无法实现数据整合和数据增值,没有数据安全,数据产业发展必定风险重重而发展受阻。在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保障数据安全是必须做好的两个方面。数据共享方面,要尽快制定和出台《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内容、程序、标准和相关事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网站,形成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定期上报与交换机制。对于地理信息、教育、交通和医疗等重要公共信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应实行定期上报与交换机制,保证各领域所更新的信息及时为相关部门或者企业掌握。数据安全方面。完善国家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偷窃、泄露保密信息和个人隐私侵犯行为的责任、惩罚措施及监管机制,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大数据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抗攻击网关、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加密技术、网络溯源技术、网络安全融合技术、跨部门多层次协作保障技术水平,以及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分析和处理等水平,降低大数据安全风险。建立大数据安全应急机制,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要设立大数据安全组织机构和职权分工,建立数据信息监测、预警、防范、引导、危机处理为一体的大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大数据安全防控能力和最大限度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