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

第1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综合布线实训室资源共享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anded gradually,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our school'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room integrated wiring,for example,elaborate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room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source sharing.

【Key words】 Integrated wiringTraining roomsResource sharing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不断普及,各高校对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越来越重视,将网络技术相关的实训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好项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之一,这就面临着要建设实训室、大量采购实验耗材以供师生使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的资源有限,对于如何有效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实训室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提出了开放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新概念,将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1 实训室的基本情况及共享对象

实训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训室工作既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校的综合布线实训室,其主要功能就是模拟一个环境,这个环境能让受训者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测试、运行和维护的训练,从而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流程,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该实训室配备光缆展示柜、铜缆展示柜、工具展示柜、配件展示柜、铜缆工具箱、光纤工具箱、光纤熔接机等等可实训器材及必备耗材。实训室内安装了电脑、投影、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料、图像、录像、样品等,是一个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该实训室还具备钢结构模拟工程实训墙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实训室能完成从设计、安装、测试到验收的综合布线工程全过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抽象的综合布线知识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通过综合布线基本技能实训和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综合布线工程施工、项目经理、布线工程师和工程监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实训要求采购相应器材,可以将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等实训教学项目引入本实训室,使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充分达到有限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图1~图3为实训室一角。

2 实训室共享的好处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部门对高校实训室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对实训室的资源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尽快推进高校实训室的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引发了资源开放共享的紧迫需求。高校实训室资源的共享,需要解决科技条件资源效益价值与实验室资源个体利益价值在追求最大化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益与实训室资源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的最大利益共享。对资源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协调和提升,正是高校实训室资源共享工作重要解决的难点和待突破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的战略性举措将有利于解决科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中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冲突。

(1)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将实训室开放给计算机网络和建筑楼宇智能,开展实训时可以共享实训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及工程实训墙等学习设备,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情况,减少了闲置资源的无的放矢,避免实训室资源的浪费。实验室开放后共享可用的资源,有效的节省了设备购买费用。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实训室场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也制约着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实训的基础之上安排多个专业共享一个实训室的机制,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实训课程,为其他专业开展教学节省了空间。

(2)有利于学科间优势互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果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很难在社会立足。将实训室开放,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对工民建电气安装方面有所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就业另辟蹊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建筑类专业是当下各高校的热门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是实现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实训室中,通过综合布线工程实训墙模拟实际楼层建筑结构及实训室配备的工具箱,可以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学习中,通过对实训课程的逐步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个人爱好选修其他学科的实训课程,充分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3)有利于系部的扩大发展。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机构,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各专业学生到实训室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了外系对本系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扩大了本专业知名度,随着本系实训室的共享使用,自然会激发很多外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选修本系课程的欲望,进而获得更多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倾心。生源不断增加,教学不断完善,对系部的扩大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实训室共享的弊端

万事都具备双重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共享,除了以上的好处以外,还存在着一些避免不了的缺点。

(1)实训学员分出各系,不便管理。共享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部,学习内容及个人素质不同,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因为人多手杂而错误使用不对应的实训材料而造成实训室材料混乱、误工误事的情况。参加实训的过程中,即使进行设备工具登记,往往也会出现好动学生对实训设备乱摸乱碰、乱拿乱放的现象,而为此整理实训设备及清点不同专业的实训耗材将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此外,实训室内的卫生方面也很难保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交替学习的过程中将造成极大的不便。

(2)实训设备及工具损耗速度加快,维护及二次购买投资巨大。通常来说,高使用率是保障设备拥有较好的使用效益的基本前提,但是使用率高并不等同于使用效益高。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训室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样对于实训设备及器材的使用情况频率增加,就意味着各种工具的损耗程度均成倍数上升,对于贵重仪器的后期维护及必要设备的再次采购耗资巨大。对于专业设备而言,大量低水平重复使用,将对设备的性能指标使用寿命等带来严重的影响。有效把握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之间的平衡,对其使用效益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3)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还不成熟,政策配套不完善。目前,大多系部管理体制中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状比较普遍,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属于系部所有,导致实训室共享实施困难。对于校区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业务协调机制,使分属于各部门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共享制度的滞后,缺乏一个协调机构对他们进行综合应用的设计,造成实训室共享不便。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及优势,综合布线实训室开展资源共享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高校在加强自身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促进校内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破除人才培养的资源瓶颈。在实现实训室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领导、管理,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实训室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共享才会大大的减少弊端,增强多方优势,实现积极发展,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何晋浙,徐静波.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与研究,2010(12).

[2]王志平,张毅,童华.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

[3]李艳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的思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

第2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字: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智猪博弈

一、区域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博弈模型假设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理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主体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均衡状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下,更透彻地分析各参与方的决策行为,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理性人假设。共享博弈模型中的参与人分别是两个独立的主体:政府和高等院校。假定二者都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即两者都是理性的,且能独立计算成本和收益。这个理性并不是说完全利己的,而是一种偏好,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能最大化自己的偏好。

2.信息不对称假设。在政府和高校的共享博弈关系中,高等院校是教育资源的实际拥有者、微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相对于政府而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两者构成一种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高等院校非常清楚自己的办学规模和经营能力,知道自己的竞争环境、工作努力程度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激励情况,而这些参数政府很难量化或准确观察。并且,在公立高校资产国有现状下,政府和高校之间亦是一种内部行政性委托 关系,如果两者信息不对称,人则很可能会采取有悖于委托人初衷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行为。

二、政府和高校资源共享静态模型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区域性、差异化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呈现出非均衡性分布特征,表现在沿海比中西部发达,中心城市比边缘区域发达,且有逐步扩散趋势。为实现教育相对公平,国家大力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希望通过盘活资源存量,提高优秀资源使用效率,缓解现阶段优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也确实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一些进展,比如建立了全国教育骨干通信网络、形成了以大学城共享为代表的浙江模式、北京模式等。但仔细研究发现,无论是哪种模式,也主要是强强联合的典型范例;而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强弱联合,却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从博弈理论出发,静态分析政府与重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博弈行为,寻找制约强弱共享模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1.政府和重点高校博弈模型分析。政府部门和重点高校各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有作为和无作为、积极参与共享和消极参与共享。设cs为高校培育优秀资源的成本,这是个固定成本,无论参与不参与共享,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都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投入的经费;cg为政府部门为了推动资源共享而投入的费用,主要指在高速网络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Rs是高校不参与共享获取的收益;Rs’是高校参与共享后获得的收益。一般来说,重点高校如果和弱校联合,则会带动弱校的快速发展,在生源有限的情况下,短期内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竞争能力,故此Rs>Rs’。Rg是共享成功后,政府在区域教育质量大幅提高和政绩上升带来的效用;Rg’是共享进程缓慢时政府获得的些许效用,显然Rg远大于Rg’。

该博弈存在2个博弈方,每个博弈方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因此本博弈模型有四种可能的结果:政府为了提高整个区域的教育水平,在共享机制和网络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资金;而重点高校也积极主动与普通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样得到策略(Rg-Cg,Rs’-Cs)的效用。政府基本不作为,但高等院校选择主动参与共享。结果是共享发生,但进展缓慢,效用为(Rg’-0,Rs’-Cs)。因为Rg远大于Rg’,所以对于政府来说,选择有作为是他的一个上策均衡,也就是说,政府在促进资源共享上具有偏好。高校选择消极参与共享,政府选择有作为。共享也会缓慢发展,得到的效用为(Rg’-Cg,Rs-Cs)。高校选择消极参与共享,政府选择无作为,结果是(0,Rs-cs)。因为Rs>Rs’,故重点高校上策均衡是选择消极参与共享,无论政府是选择有作为还是无作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都存在上策均衡,因此该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有作为,消极共享)。但与策略(有作为,积极共享)相比,这个均衡显然不是最优均衡,存在所谓的“囚徒困境”,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偏离,没有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存在改进的可能。

2.政府和高校静态博弈模型的改进。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假定政府有作为,就会采取一些激励约束机制来改变重点高校的共享成本或收益,使得高校从理性的角度选择积极参与共享。比如采取补贴或奖励措施(假定为P)提高高校共享收益,使改进模型矩阵的第一项(Rg-Cg-P,Rs’-Cs+P)>(Rg’-Cg,Rs-Cs)。这样,政府和重点高校的上策策略就变成是(有作为,积极共享),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相一致,达到最优均衡。

三、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间的智猪博弈分析

1.智猪博弈模型。猪圈里有两头猪,大猪与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两只猪采取的策略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这个博弈结果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两猪必有一方放弃部分利益不可两全其美;二是小猪不可能消耗掉所有利益;三是理性是猪的固有属性。前两点是环境构成的客观条件,不容更改;第三点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大猪的“正”理尤为重要。如果小猪是大公无私的,那么结果必须遭受厄运,这说明小猪的大公无私是非理性的;大猪如果是自私的,那么结果是两猪都无法生存。

2.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智猪博弈分析。我们引入成本与收益的概念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博弈模型。假设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可以量化,高校从其他高校共享一单位资源所得收益为R=10,提供给其他高校共享一单位文献支付的成本为C=2,R和C均为大于零的常数;N为其他图书馆共享给该图书馆的文献量,M为该图书馆共享给其他图书馆的文献量,则一个高校参与资源共享后的最终收益Rt=10*N-2*M。

当重点高校A和普通高校B参与共享,由于重点高校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社会关系网络较强,可供共享的教育资源要远远高于普通高校B。若高校A提供的资源为1000个单位,而高校B能提供的单位仅为300,这样重点高校A的最终共享收益Rtl=10*300-2*1000=1000,普通高校B的最终共享收益Rt2=10.1000-2*300=9400,显然在这样的合作中,高校A是得不偿失的,而高校B则受到相当大的收益。在现实中,甚至可以达到一个更失衡的情况,即高校B能提供给高校A的资源接近于0,这样高校A的最终共享收益趋近于无穷小,而高校B的最终共享收益趋近于无穷大。显然,这种合作是很难维持稳定的。如果高校A有更多的可选择合作对象,那么它只会选择一个互补性强、规模相当、共享后双方的最终共享收益均衡的重点高校进行合作。正因为如此,重点高校之间开展教育资源共享活动更为普遍和成功。目前较为热门的大学城共享,如浙江模式、北京模式都能较好反映这一现象。但从区域角度来看,一个区域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依赖几所重点高校,而在于一批高校相对均衡发展。重点高校由于发展较早,规模和办学层次都达到相当程度,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较为困难;而普通高校处于成长阶段,一旦得到扶助,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对提高整个区域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很大的贡献。故此,强弱高校合作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现在,我们将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分别比喻成智猪博弈模型中的“大猪”与“小猪”进行分析,“教育资源共享活动”就如同踏板。根据“智猪博弈”案例,假设有以下策略供选择:一是两猪都不踩踏板,维持现状。即强弱高校间不进行资源共享。二是小猪踩踏板,大猪得食。即损失其他普通高校的部分利益,让重点高校尽可能地无限发展;三是大猪踩踏板,小猪吃饱。即重点高校割让部分利益,让其他高校快速发展。三种策略的结果是:第一种策略导致区域教育水平缓慢发展;第二种策略结果是非重点高校发展滞后且差距进一步拉大,而重点高校可能因规模过大出现不经济现象;第三种策略能促使普通高校迅速成长,而重点高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可见,第三种策略应该是理性的选择。

假定在政府激励政策的引导下,重点高校具有正的理,愿意为共享进行规模投入;而普通高校洞悉重点高校的积极策略后,反而有可能采取不积极的策略,尽可能多地享受共享带来的好处,陷入所谓的“智猪博弈困境”,致使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难于维系,最终破裂。

四、静态资源共享博弈分析的对策

依据博弈理论,政府和高校是资源共享的一对博弈主体。政府为了实现区域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幅提高,在推动教育共享方面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高校从本位主义思考,希望占有教学资源,强化自身地位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享。这样他们难免会以利益为重,固步自封、划地为牢,加上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区域共享就会事倍功半。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才是走出“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困境”的关键因素。

1.政治考核,激发校长深层次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地方官员激励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官员升迁的考核标准由过去以政治表现为主变为以经济绩效为主,形成了今天流行的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可度量的政绩观。周黎安等(2005)学者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级官员晋升数据发现,省级官员的升迁概率与省区GDP的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目前中国高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公立高校的校长大多具有行政级别。而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校级领导一般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即对政治晋升具有偏好。故此,可以改进校长绩效考核机制,把推动资源共享作为政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能激发微观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赋予区域共享强大动力。

第3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再分散的过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在空间上实现转移和集中,引起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地域空间组织变迁的过程[1];乡村生活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活行为方式、价值理念转变的过程。从历史过程与发展动因来看,城市化是非农产业化的结果,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产业的组织形式,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集聚、集群经济也被逐渐上升为经济研究的重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并早已被重多的国家和地区认为是加速经济增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发现如果忽视产业和就业的支撑,仅仅把“造城”看作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本地城市化水平的突破口,人为造出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从根本上讲,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产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研究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如何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未来城市化的战略方向。

二、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机理分析

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把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机理归为5个方面,分别为:专业化分工形成的内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资源共享带来的正外部性效应;区位比较优势带来的循环累积效应、多样化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效应和增长极带来的扩散与辐射效应。如图1所示,这5个方面的互动效应并非一开始都具备,呈现出一定的先后关系,且图1中,下方的互动效应是上方互动效应的支撑,上方互动效应又反作用与下方互动效应。要使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需要使5个方面的互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一)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效应

文献表明,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往往源自于厂商对专业化和规模化经济利益的自发性追求,这一过程对城市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中论述了产业集聚与内外部规模经济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追求内部规模经济时必将追求专业化,来提升资源、组织和管理效率,这种专业化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在同一地的集聚。而产业的聚集,使企业能够获得来自产业内部厂商和其他产业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并促进当地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加强规模经济的要素环境,包括:协同创新环境;辅产业并存;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较大的顾客需求等[2]。Goldstein & Gronberg(1984)指出,关联性及相互辅产业的空间集中,有利于降低企业与其它厂商间的合作成本,从而获得专业化经济。特定地域中所有企业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它受到企业间依赖程度大小和生产力改进潜力的影响,是一种社会网络效果[3]。城市的出现正得益于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活动所带来的优势。亨德森(Henderson,1974)认为在内外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企业不断增加产出,降低生产平均成本,专业化造成企业间的关联吸引更多厂商的生产活动向企业所在区域集中,使这一地区逐渐扩张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性区域。随着大量人口不断涌向生产地,城市便在这一区域形成[4]。Yang & Rice(1994)也认为,分工的不断发展是企业集中从而形成城市的内在动因,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市场会自发地形成最优的分层城市结构,城市合理的分层是对集中交易带来的收益和费用进行权衡的结果,城市的规模和分层取决于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 [5]。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本开始流入寻找新的投资,各类机构逐步完善,专业化高技能的劳动力储备库逐步形成,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与此同时,就业机会、劳动力规模、经营管理能力和人口也随之增加。在生产和需求相关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各类基础活动,如:较大的市场服务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开始增长,形成完备的专业化分工更全面的城市体系。可见,产业集聚源自于企业对内部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发展又通过增强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促使专业化的进一步分工和产业的集聚。

(二)资源共享与外部性效应

资源共享理论侧重于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资源的共享性首先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上。克鲁格曼(P.Krugman,1993)认为,产业的发展为掌握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需求市场,吸引优良工人到相应的产业聚集地;城市发展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大降低了厂商的人才搜寻成本,使得厂商更愿意在城市聚集,雇佣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孤立的厂商即使能够雇佣到大量的一般劳动力,但可能会因为缺少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而束手无策[6]。劳动力的共享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其次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上。邦德威尔(Boundervile,1966)指出,厂商为了减少获得实物和信息的距离成本,往往会倾向于向具备这些信息的大的厂商集聚[7]。王红霞(2005)认为,厂商和家庭在特定地区集聚缘于厂商间进行沟通的客观要求,且沟通交流对于距离成本的敏感性使得厂商越集中,信息交流带来的好处就越大,因此就会形成大量厂商的集聚及城市的发展[8]。第三,体现在中间产品和服务的共享性上。厂商在集聚区更容易获得关联厂商生产的中间产品,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厂商的集聚使得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效率,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升,降低了企业获取服务的成本。

资源共享带来的益处正验证了集聚经济的正外部效应。Audretsch& Feldman(2004)[9]指出了城市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两大好处,一是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二是不同行业间知识交流的便利性。资源共享带来的正外部效应特别体现在厂商间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上。信息和知识具有着公共产品的性质,一个厂商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不会影响其他厂商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信息和知识在厂商之间传递和交换就具有正的外部性。产业集聚的厂商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互补性越强,共享的外部性就越大,且不同经济主体在互补性知识的激发下更容易产生创新搜索和实践。可见,产业集聚所聚集的厂商越多,信息相互传递的可能性就越大,成本越小,正的外部性也越大。因此,外部性也可以较好地解释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三)比较优势带来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韦伯(Alfred Weber)在1909年从区位的角度指出产业集聚地往往是在运输和劳动成本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这种优势吸引各类要素汇集进一步演化为城市[10]。可见,产业集聚和城市的形成源自于区位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又随着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进一步得到强化,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累积效应。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的品牌建设。产业集聚与单纯的企业集群不一样,它强调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关系密切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中而形成的强劲且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垂直分解,刺激创新、降低成本,创造出维持集群所必须的竞争优势[11]。这种优势会进一步上升为产品或产业的品牌优势,城市依托于这些产品和产业可逐渐形成区位性品牌,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瑞士手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的嵊州领带、诸暨袜业、海宁皮革、永康五金等[12]。产业集聚作为一个地区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形象,为持续有效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城市化有利于产业聚集比较优势的形成。首先城市化进程通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提高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地的比较优势;其次,城市化进程通过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开放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集聚活力的提升。第三,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所强调的包容、合作、交流、创新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产业间的合作,产学研的结合和集群的发展壮大。

可见,城市化通过提升产业生产要素质量,增强吸引和控制资源的能力,进一步的提升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如缪尔达尔(G Mydral)提到过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一样,城市中的各产业部门由于互相联系和互为因果,一旦某种因素触发了城市的成长,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不断诱发新产业的产生和进入,并替代老产业,形成自发成长的内部动力机制,城市则在这种累积和循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13]。

(四)多样化的产业聚集与城市功能空间的演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产业不断得到催生,技术、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的流动使单一产业集聚日见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规模性、多样性和外部关联性的城市化集聚和跨行业的多样化集聚,形成连续的、由小到大的层次化的产业关系链,城市中的企业可因不同产业部门的集中而获益,这种城市化经济是城市功能和结构演变的基础[14]。Krugman(1991)通过中心――结构模型详细阐述了产业集聚效应对空间分化的作用[15]。其后,多位学者对中心结构进行了扩展,并分别从运输成本[16]、溢出效应[17]等方面深入讨论了产业集聚对空间演化的影响。

从城市功能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结构由一系列功能空间组成。由于城市是由产业和人口集聚而形成,因此,城市功能空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工业型空间,主要由生产制造型企业组成;第二类为服务型空间,由零售批发业以及邮电、通信、金融等服务业集聚后形成,其作用在于向工业企业、城市人口等提供各种服务型产品;第三类是居住型空间,这部分空间是专门用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住。赵航指出从城市的形成到功能空间的分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居住区呈混杂状态的均质化阶段;商业空间分化阶段;综合服务型空间形成阶段;工业企业向城市边缘区域转移的新工业空间形成阶段和居住空间的独立与多中心的形成阶段[18]。集聚是城市的典型特征,城市工业、商业、综合服务业等多样化产业的集聚以及人口的空间选择影响着城市功能空间的演化,服务业由于需要集中市场资源,首先倾向于集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服务型功能空间。服务业集聚对原有的工业空间形成挤压,在集聚效应作用下,工业企业向外转移并聚集形成工业空间。工业企业外移逐渐带动了居住型空间的分化。人口的聚集会进一步吸引新的服务业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副中心或卫星城。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形成的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有效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布局合理性。城市空间的不断演化又带来了新的产业聚集,加深了产业集聚的多样化。

(五)增长极的扩散与辐射效应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曾于1955年提出“增长极”,又称“发展极”理论,该理论认为集聚经济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形成凝聚经济效果。主张尽可能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或行业,使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或“发展极”[19]。Poter(1998)基于在企业集聚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大都市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圈的概念[20]。Fujita等(1999)认为产业集聚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辐射和带动相关支持性和辅产业的发展,由此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形成专业化集聚区的圈层网络。都市型集聚区与专业化集聚区的融合进一步演变成具有特色产业集聚群的大都市产业经济集聚区[21],能够极大的发挥大都市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刘大志,张扬(2012)在增长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增长集群”的概念,指出在一区域内,若存在多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经济动能的增长极,各增长极在产业上联系紧密,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对资源协同利用,则可借助于通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形成联系集合体,向周边辐射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2]。随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城市在极化效应的同时,需要发挥其扩散和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以区际合作的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集聚效应也会扩散发展为多地多产业集聚的群落效应。

综上,产业集聚效应是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大量集中所引致的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综合效果。产业集聚与城市化间的互动关系,从最初企业追求专业化分工与内部规模经济和资源共享的正外部效应带外的外部规模经济,到区位比较优势的产生和循环累计效应带来的城市的快速发展,到多样化产业聚集与城市功能空间演化,到增长极发挥扩散与辐射效应,形成集聚圈、都市圈及产业群和城市群的综合发展体系。

三、基于互动效应的我国城市化战略方向选择

以上阐述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机理的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图1中的高层效应将更加明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与底层效应形成更好的融合。从有效的发挥产业集聚与城市化间的互动效应来看,选择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于小城市,大城市更易于发挥其区位比较优势,形成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发挥专业化分工、资源共享和内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且其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更高层次的技术水平,更容易在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发挥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

第4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

国内的大学城一般都将“课程资源共享”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人们希望通过大学城的建设探索各独立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新型办学之路。课程资源共享是―个实践问题,更是―个理念问题。思想观念是先决条件,没有共享的理念就没有共享的实践。要顺利实现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最基本的理念。

1.开放教育

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而开放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Paul Lengrand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高等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已经使高等教育的开放成为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不得不进一步打开面向政府、社会、国际高等教育的大门,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开放的态势。因此,大学的开放可分为四个层次:学校内部学科之间的开放、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开放、学校与外部社会、企业、政府等的开放、学校向国外的开放。前两个层次的开放可称之为高等教育内部的开放,是外部开放的基础。尤其是在大学城已经提供了优越的区域条件时,区位因素更使得大学之间的相互开放成为应有之义,先有开放的理念,才会有合作、互补和共建的行动。

2.合作共赢

随着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环境日趋市场化,学校“成本核算”思想的确立,校与校之间的竞争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竞争不排斥合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达到“双赢”或“多赢”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新的竞争法则。每所大学各有其学科优势、课程特色、资源配备,大学之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且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在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个性上越来越张扬的学生的需要,这样大学间的合作就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明智的办学者不必将学校办成大而全、小而全,要学会利用外校的富余资源、优质资源,使各高校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学校的区域特点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

3.以生为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形成了各种市场,其中学生市场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竞争比较充分的国家,学生可以直接行使“选票在脚上”的权力,对学校不满随时可以离开,而学生的离开意味着资源的丧失,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以生为本不但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的需要。以生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越条件,与兄弟院校开展交流和合作,创新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引入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

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课程资源的共享是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目标之一

广州大学城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建设起来的,其目的就是把广州市内众多大学中各学科门类的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在一起,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实现广州市内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个性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整个广东省的高等教育质量。

就全国范围内来说,类似广州大学城这样全部由本省的重点或一般本科院校进驻的大学城园区很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较欠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通过建立大学城内通用的、有利于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推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实现广州大学城内课程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把广州大学城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城。

2.教育管理理念和硬件设施先进,教学资源丰富,为推进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首先,大学城内的各高校拥有较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师等资源,且各校的专业课程特色明显,互补性强,有非常好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条件。其次,各高校在地域分布上非常集中,交通便利,利于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学习,也便于管理,不用额外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各高校都有强烈的共享需求。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高校由于师资、硬件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各高校都希望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达到这一目的。

3.推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对提高广东省高校的办学质量有着深刻影响

近年来,广东省高等学校在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学分制管理新模式。目前大学城各高校之间由于在资源、地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特点,完全可以进行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学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新机制,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的共享可以带来很大的好处:(1)可以促进各校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互选,各校通过开放本校课程、辅修专业等方式,课程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学习、合作,通过学生的选择、认可,推动各校建设优质课程、特色课程,提高各校课程竞争力,从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2)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各校优势、特色资源的作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各校之间合作共享的机制。(3)提高大学城各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拓展学生视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尝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5)尝试建立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规范建立学分制的基础上,对相邻院校、区域范围内比较集中的院校或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逐步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第二专业辅修等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这对各校强化竞争意

识、优化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改革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直接或间接提高广东省高校的办学质量。

4.推进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将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涉及的课程资源、学生人数相当广泛,将辐射大学城内10所高校的广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举措将整体提升广东省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整个广东省的人才素质,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显著的效益。广州大学城的实践还将给全国其他地区的大学城教学资源合作、共享提供有益的启示。

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举措

1.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管理协调机构,形成比较稳定的协调机制

大学城各院校要实现课程资源的全面共享,必须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稳定的协调机制,才能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各校共同协商、研究、探讨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保持本校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利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目前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的主导下成立的大学城课程互选管理办公室,专职处理课程共建共享的有关事宜,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协调机制。10所高校教务处都指定了专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能经常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沟通。

2.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和统一的信息和管理平台

资源共享要建立在各校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吸取国内外大学城的(高教园区)先进经验,结合广州大学城各院校具体情况制定了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管理文件,各校根据统一的文件精神以及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实施办法。其中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制定了《广州大学城普通本科院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若干意见》,指导各院校统一认识、开展工作;课程互选办公室制定了《广州大学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办法(暂行)》、《关于修读广州大学城共享课程暂行规定》、《广州大学城课程互选办法》、《华南师范大学接收外校学生修读本科课程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为课程资源共享确立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课程互选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了功能完善的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可进行相关信息、互选课程的排课、选课、成绩管理等信息管理,是确保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顺利推进的重要工具。

3.建立了以华南师大为龙头,各高校积极参与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开放课程体系

这主要体现在:(1)三次推出互选课程,共成功开出50门次互选课程,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互选课程的学习。(2)华南师大推出了经济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等4个跨校辅修专业,2007-2008年第一学期已经进行了第一次招生,共接收了50名学生参加跨校辅修。(3)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已经开放了37个名家讲座,面向大学城所有学生。

4.除了整个广州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外,还开展了校际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校之间也已经开展师资互聘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和合作。

5.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反馈机制

首先,定期召开课程资源共享工作会议,及时收集各校相关管理人员在课程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研讨解决的对策,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及时的修正。其次,设计《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充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课程资源共享实施的重要参考。再次,在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开辟“问题解答”专栏,及时解答学生对相关管理制度、操作办法等方面的疑问,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意见,作为工作推进的依据。

经验及启示

目前,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其中大学城的课程互选、学分互选工作已经成为10所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一项比较成熟的常规工作。并将长期、稳定地推行下去。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各高校高度重视课程互选工作,积极配合课程互选办公室开展工作

各高校从根本上重视课程互选工作,在优质、特色课程的组织,相关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完善,以及选课之前的深入宣传、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等各方面加强管理,积极配合大学城课程互选办公室的部署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各高校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做深入。

2.完善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管理模式,使课程互选工作常规化

目前,各校制定了学校层面的互选课程管理的工作流程,将其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这将有利于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长期、稳定推行。

3.积极提升互选课程的质量,真正反映出各校的优质特色

从两次开课的经验来看,相对而言更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一般都是各校的优势特色课程以及实用性强的课程。且从长远来看,欲将课程互选工作长期推行下去,必须建设一批有品牌效应的课程,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为此,各高校都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互选课程质量。一是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制订开课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定优势学科开出一些特色课程和辅修专业。二是制定了一些激励措施,对开出的优秀课程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

4.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的规模,深化共享的层次。拓展共享范围

第一,注重开课技巧,吸引更多学生加入。从两次开课情况来看,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程的学分数等都是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组织好课程后,各校都比较讲究课程的开设技巧。开课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尽量和学生的本专业课程的上课时间错开,课程的学分数一般控制在2学分左右,较适合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选课。

第二,推出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各校都建设有一批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将在近期推出给其他高校的学生选修。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比较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扩大学生规模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推进各校共同参与开设跨校辅修专业,深化共享层次。跨校辅修是更深层次的优质学科、课程的共享。学生因此能接触到开课学校优势专业有计划的课程体系,能进行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因而也比较受学生欢迎。推动各高校积极开设优质特色辅修专业,可以将共享推向深入。

第四,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共享,拓展共享范围。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的共享不拘泥于组织开设互选课程、跨校辅修专业,也在一直积极推进其他形式的合作共享,例如师资互聘、人才培养合作、实验室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以尽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办学资源的配置,实现办学高效益。

第5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一是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用在书写、绘图和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所花的时间很多,使备课占用教师太多的宝贵时间,也减少了了教师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的时间。可电子备课,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老师从上述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做上课的准备上来。当然,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前提。同时,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也更利于教学设计的完善。

二是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的搜集功能,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下载最新教学备课资料、优秀教学课件,这些信息和资料,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拓展了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

三是便于教师组建个人教学资源库

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师一般要到第二或第三年再上时才拿出来参考。而教师在平时接收的很多相应教学资源和信息,很难及时收藏到原来的教案中来。而运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对旧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教学资料、课件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去,只要平时善于做个有心人,教师的电子备课系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和升级的动态系统,经过多年的积累后,就是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会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劳动。

四是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运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在电脑中建立相关的备课资料库。优秀的备课资料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财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运用电子备课可以方便的让其他教师共享自己教学资源也可以共享其他教师的资源和教案,方便相互交流,从而使更多教师上出精品课。

第6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我们的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不仅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发生的大事,也吸收到了外国的优秀的知识和技术。之前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也不能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必须要将自己融身于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1.慕课的内涵

慕课源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自己的课程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积极响应,2012年,我国的几个着名的大学也加入其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免费并且优秀的学习资源。慕课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限制年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只要你想学习就能够在网上学。慕课是很大规模的,他允许全世界的人学习,慕课是开放的,与此同时慕课的质量也是可以保证的,他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2.慕课背景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1)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足。虽然国际上慕课教学已经很流行了,但是实际上我国除了那些像北京大学那样的名牌大学,普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的意识还很欠缺。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各个城市,有的在西部,有的在发达地区。另外,我国作为学者进行对外交流的老师也都来自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高校,那些普通大学的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来看看当今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够,教师也就很难去引导学融入慕课。

(2)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资源支持缺乏,不能真正的融入慕课。慕课采取的是在互联网上的授课模式,他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有电脑,有网络。但是我国目前一些学校的配置资源欠缺,教师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慕课的学习之中。

(3)教师自己投入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有限。虽然,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慕课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很难投入到慕课的大潮流中去。慕课让教师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并同时让全世界的人来学习和交流,但是我们看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他们都认为学习环境设计需要的是课本上的理论以及自己的一点创造,不用再去浪费时间看别人的成果。这就使得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自己身边的资源,不长远去看。

3.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

(1)教师要充分认识慕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并积极的将自己和学生带入到慕课这个大家庭中去。我们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时刻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环境艺术专业注重要的是设计理念,是创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把学生拉进其中,让学生与全世界的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资源要保证。硬件设施只有齐全了,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有条件去学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配置电脑,让老师在上课时就能带动学生进入慕课之中学习。另外,我们学校可以安装开放的网络,让学生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食堂都能够随时随地进入慕课进行学习。

第7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首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取高等教育知识,这个作用相信大家都能够体会,我们经常从网络中查询相关资料,不仅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获取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能够掌握到校园中发生的实时新闻,而且可以实现各大高校资源共享的内容。

其次,缩短了高等教育的距离,网络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电子邮件、视频和其他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距离拉的更近,给师生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最后,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这个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通过网络的在线视频,将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老师,通过模拟和远程监控获得实验效果。

1突破了空间限制

网络技术具备开放性的特点,没有地域性的限制,可以灵活的进行安排,而这样的开放性,正好适合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可以让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可以灵活处理自己的时间进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自学,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很多的名师指导等等。这些都是网络的优势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而来条件进行学习和实践,和传统教学相比有了更多的机会融入社会。空间限制有的时候会带给学生很多的问题,自由是大学生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而网络技术恰恰就带来了这样无限制的自由生活,这样既符合高等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使高等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范围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名牌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促进地区间的教育交流。使高校师生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

2有利于高等院校的资源配置

网络扩大了人们的接触范围,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资源配置,而且好的资源通过网络可以传输到不同的学校里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受地域限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对很多资源薄弱和教师薄弱的学校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实现更加平等的高等教育。

3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网络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习资料来进行学习,而这些也和课本知识有关,既能够发挥知识的掌握能力,也能够学习到额外的知识,能够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更多更好的资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第8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李国东指出,Oracle认为实现云计算的落地要从四个方面转变现存的IT模式。

第一,要考虑IT资源的组织和分配。采用云计算后,IT资源分配要比以前更多地将IT资源集中到数据中心的建设上来。企业需要改进硬件,同时调整资源分配,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从而提供一个适合云计算落地的平台。

第二,构建应用程序和管理关键业务流程。云计算本来的价值是给企业提供整体的开发部署,降低企业的应用成本。SOA架构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随时调整和改变应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第三,协作和开发界面。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的业务人员和IT人员应该在同一平台下共同参与开发。相关人员在开发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充分利用博客、微博、MSN等社交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另外,在协作开发中开发人员还要随时快速检索用户的信息与需求。

第四,基础架构的保护和管理。云计算环境中,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李国东介绍,Oracle从很早就开始支持云计算的落地,诸如亚马逊、Apple Store等知名云计算服务商的后台都大量应用了Oracle的产品与技术。Oracle融合中间件11g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用户从上述四方面改变IT模式,实现云计算的落地。

第9篇: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0602

0引言

网络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虽然云计算技术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IT技术,且在诸多领域得以应用,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云计算技术也受到了图书馆界的强烈关注,给图书馆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该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在历经了互联网时代、WEB时代、网格时代、WEB2.0时代后,走进云计算时代。

1云计算概述

1.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仍是一个演进中的模式,人们对云计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云计算并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目前,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学会、信息技术实验室对云计算所作的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的方式获取计算资源(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并能够快速获取和释放。

IBM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把 IT 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也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 IT 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用户使用。

2012年,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虚拟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总的来说,云是信息资源的重组新方式,云计算是通过整合计算机、存储和网络资源,将资源管理系统转化为统一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合理优化。云计算就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1.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的特点主要有:

(1)快速启动,搭建应用。云计算能够快速搭建企业应用,例如开发一个网站,不必再花费巨资购买硬件集群、不必再耗资组建软件,只需把一切需要的搭建在云上即可。

(2)动态伸缩,易扩展。云的规模可动态伸缩,以自动适应业务负载的动态变化。用户使用的资源同业务的需求相一致,避免了因为服务器性能过载或冗余而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或资源浪费。

(3)高容错性和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其服务的高容错性和高可靠性。当部分节点出现故障时(例如机器故障、磁盘损坏等),仍然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失。

(4)按需服务。以服务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基础设施等资源,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分配资源,而不需要系统管理员干预。

(5)成本低廉。因为云的规模是可以动态伸缩的,易于扩展也易于灵活处理,所以用户可以不加大硬件投资力度来满足应用以及用户的规模增长,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其投资成本。同时, “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用户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

2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经费问题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每年的经费都是一定的,且传统图书馆的模式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在经费投入问题上,纸质资源的经费占大部分,其次是已经成为教学科研一部分的电子资源经费,而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经费就少之又少。

另外,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一般较为关注其硬件设施的更新,而忽略了软件开发的问题。一旦有经费,就会将大半或者全部的经费投入到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的更新上,而忽视了当前在数字化建设中同样重要的信息平台、软件服务等的更新。

2.2标准架构问题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较为显著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当前,为了保持与时俱进,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在进行各自的数字化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由于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所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给资源共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各高校图书馆在施行数字化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均是根据其自身的设施环境和自身的需要来建立其数字化平台,这势必造成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平台架构、开发环境、管理机制等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在馆际之间调度困难,不能顺利共享和流通,同时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3人员问题

由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界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图书馆人思维的一个重大变革。传统图书馆对计算机的要求不高,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图书馆比较少,而数字化图书馆若要充分发展,离不开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网络、软件开发等技术人员。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选择、平台的开发过程到实行,以及日常的维护都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展。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不断变革,图书馆人必须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图书馆模式。因此,传统图书馆的人员架构需要调整,图书馆人的思维要转变和更新。

3云计算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影响

3.1低成本的“云”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之一,其发展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潮流,必须大力发展其数字化建设,但是其经费问题一直是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低成本的“云”解决了这一问题。

应用云计算技术,图书馆就不需自己购买大型的服务器等硬件设施来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图书馆只需向云服务商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享受“云模式”下百万台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同时,云计算使用的软件通常是免费或使用时才付费的,这与支付高额的前期授权费用相比更可接受。由于服务器等大型硬件设施是云服务提供商所有,因此,其设备的更新维护等不需图书馆负责,这也大大节省了经费,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人员的工作强度。

3.2为共建共享提供了便利

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界关注的问题,云计算为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高校图书馆只需将其共享资源放在“云”中即可,而对于数据的整合、调度、组织等,均是由“云”来实现,不需要图书馆来做。各图书馆只需做好前期工作,如遴选出可共享的资源、所提供的服务等,将共享资源放在“云”上即可。通过“云”来共享资源,就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超大型图书馆”一样,用户可以享受海量的资源和来自不同图书馆的各种服务等。另外,各高校图书馆也不必考虑其标准规划、平台架构、开发环境等的差异性,其标准和平台都是基于“云计算”的,这也解决了实现共建共享时架构差异的问题。应用“云计算”,不仅以较少的成本实现了各馆际间的资源共享,也促进了各高校教学科研的交流,拉近了高校图书馆教学与科研质量的差距。

3.3超强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

高校图书馆是存储文献信息资源的集中地,在数字化建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不断增大,存储空间就要不断地扩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数据计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若是更换新设备,不但投资高,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也非常高,这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可行性比较低。同时,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较为关注的问题,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云计算”技术,图书馆将资源放在“云”中,即云服务商提供的百万台服务器中,这完全解决了图书馆不断增长的数字资源存储空间的问题。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其最适合的场景是大数据量的处理。云计算在得到请求时,是通过数万台甚至更多的计算机的联合来完成其计算的,而不是仅从单个指定计算机上完成,因此,云计算能够更快、更有效率地对资源进行存取。在“云”中,如果个别服务器出现故障,不会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故障机的数据备份到其它服务器上,并由正常的服务器提供故障机应提供的服务。云计算不但满足了用户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使图书馆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3.4云计算在应用中的问题

云计算颠覆了传统的技术角度,也颠覆了传统的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若应用云计算技术,则能够解决很多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也在很多方面提升了其服务质量,并始终保持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是云计算仍处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其发展还不够成熟,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安全是云计算的最大问题。Symantec一项研究显示,云安全仍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企业组织也对员工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将信将疑。云安全的主要威胁包括:在特定的服务中,不同客户之间的数据溢出;供应服务商系统遭到大量恶意软件攻击;“恶意人群操作”导致数据资料外泄;共享信息的不安全性;黑客盗取供应服务商系统的数据等。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是综合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的安全,还有法律、政策规则等诸多问题。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问题无从谈起。

(3)数字资源版权问题。在云计算向图书馆用户提供便利共享的同时,数字资源版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共享资源的时候,很可能出现非法复制等行为。

虽然云计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解决。因此,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要正确看待云计算的优点和缺点。首先,云计算技术不是一切技术的终结,并不是应用了云计算就能解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一切问题;其次,云计算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不能因为云计算所带来的问题而却步不前;最后,云计算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高校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需要应用云计算技术。

参考文献:

[1]徐贵宝.云计算的发展战略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10).

相关热门标签